春节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好处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资料,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这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状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状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群众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能够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状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此刻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期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样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述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述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但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但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此刻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述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述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能够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资料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取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述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推荐:春节怎样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推荐。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春节教学设计2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齐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述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资料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资料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资料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资料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能够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十分多,多得好像聚在一齐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述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3、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样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简单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简单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述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完美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述的四个部分资料,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完美,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能够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述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春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习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习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习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习俗等。
春节教学设计4
活动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甚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激发学生重视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对春节有更全面的了解,学会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体会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信息。
3.提高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团结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体会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在家长帮助下收集有关春节的图片资料 ,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描写春节的诗句春联等,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传统节日
(一)同学们,老师说一句诗你知道它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老师说一个传统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吗?端午,重阳,春节
我们上个月围绕中秋这一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个月我们一起走进春节这一传统节日。
二、课前准备,走进春节
课前,我们围绕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梳理出了三个问题:春节的又来,春节的习俗,春节的食俗。同学们围绕这三个问题做了哪些准备?(学生介绍自己的准备)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为你们点赞,相信这节课你们的汇报一定很精彩。
三、汇报展示,体验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当今社会,很多传统节日都已经慢慢变淡,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唯有春节这个节日千百年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牵挂和难以割舍的情结。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请春节由来小组先给大家介绍
第一小组:
孔旭佳开头:我们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春节的?为什么要过春节?请听我们小组的汇报:(春节的起源,春节的正式称为,年兽的传说,年的意义)
孔旭佳结尾:先用原来的
小结:几千年来,春节早已在人民心中植下了根,融入华夏民族的血液里,春节,满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播撒明天的希望,历史在发展,社会在演变,春节这一传统文化节日又保留了哪些风俗习惯呢?
第二小组展示:
组长进行开场白:下面就由我们组为大家汇报春节的习俗
逐一汇报:
1、童谣,带着大家读童谣,提出问题:从这首童谣中你们看出来哪些习俗?除了这些习俗你们还知道哪些习俗?下面由我们组的同学来一一介绍这些习俗。
2、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汉族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这一天,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应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 (配图片)
3、贴年画,贴门神,贴窗花,中国结,(教师参与)贴春联,(教师参与)
4、放鞭炮(教师参与)拜年, 压岁钱,守岁看春晚(春节序曲配乐)
春晚自1983年起,已陪伴我们走过了33个除夕之夜。它的娱乐方式为我们送来了浓浓的年味。除夕看春晚成为了我们现代人一种新的习俗。
总结:春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这些风俗之外,春节的食俗也有着深刻的寓意,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请春节食俗小组来汇报春节的美食.
组长:年夜饭
生1:中国人的年夜饭不仅吃出了美味,更吃出了文化,首先讲究四平八稳,谁知道年夜饭中这”四平八稳”都是什么?(配乐)
年夜饭、饺子、年糕等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各个地方,你们老家春节餐桌上的美食又有哪些呢?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除夕夜的过法不断翻新,餐桌上的菜肴所承载的那份亲情和人们祈求来年的吉祥平安的愿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穿戴起新衣,品尝起美食,与家人共享团圆,共享欢乐,这就是年的味道。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去形容,你又觉得年的味道是什么呢?
四、升华情感,团圆在春节
(一)自古至今,春节的魅力深入人心,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也不管是从前还是以后春节,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你觉得是什么呢?
小结: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让中国人对家有着深深的眷恋。某种意义上,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春节期间,我观看了央视一则有关春节回家的公益广告,深有感触,想与大家分享:
送礼(配乐难忘今宵):春节是喜庆的,春节是欢乐的,让我们把这份喜悦之情与到场的老师们共同分享.
中国的春节如同西方人的圣诞节一样,是一年当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节
3、问题如下:
(1)年最怕什么?
(2)人们用什么方式来驱赶年兽?
过渡:
春节所包含的内容在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在变,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所凝聚的浓浓的民族情感没有变。
4、过渡:这第一个小组的汇报给咱们的汇报开了个好头,让咱们期待下一个小组的精彩表现.
(二)春节的风俗
A、习俗一组:
1、以童谣形式展示,教师可带动其他组学生一起拍手打节奏,调动课堂气氛。
2、指名学生评价,教师可适当对童谣进行梳理。
师:这大年初一扭一扭,扭是什么呀?给咱们扭一个呗!
从童谣中,我们知道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3、过渡:我知道还有一个小组研究的也是春节的习俗,是哪个组,请举手示意一下。看!他们都迫不及待了。来!请上这个小组。
B、习俗二组:学生通过解说配合实物展示。
1、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人们除了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师补充:爆竹声后,碎红满地,俗称“满堂红”,乃大吉大利之兆。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桃符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对联,你们会读吗?
学生出示春联,指名学生试读。
3、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请欣赏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窗花。一幅是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窗花,一幅是象征年年有余的全家福。(PPT)
师补充: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老师也搜集了好多窗花,想不想
看?这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剪纸,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4、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 一张张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师补充:还记得你家年夜饭桌上有鱼这道菜吗?年年有余有着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在里面。
5、拜 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贺新年。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还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看!这是爷爷给我的一个大红包。 师补充:说说你是怎样给爷爷拜年的?你们还给谁拜过年?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祝福话语。)
(三)春节食俗
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介绍:年夜饭、饺子、年糕等
8、小结过渡:再次用掌声感谢这个小组的精彩展示,让我们感受到了魅力无穷的食俗文化。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每一道食品都展现了我们悠远凝深的文化。
(三)春节的诗词
1、学生汇报展示搜集的相关古诗,并简说诗题及作者、朝代。
师:咱们不听诗的内容,光听诗题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些古诗与春节有关。如:元日指的是?除夜指的是?
2、小组齐诵《元日》。师提问:为什么要特别把《元日》这首诗展示给大家。
3、老师也搜集了一首与春节相关的古诗,请同学们试读一下吧!(投影出示古诗词)
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3、教师播放视频,并加以解说。
这是一群农民工骑摩托车回老家过年的真实故事。画面中的男主人公叫汪正年,夫妻二人外出打工6年,为了节省车费,每年他都骑摩托车带着妻子回贵州老家过年。穿透夜色,揣着温暖,迎着太阳,向着家的方向进发了!全程1350公里,要骑行五天四夜啊!一路崎岖的山
路,风餐露宿,雨雪交加。有重重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危险时时刻刻在等待着他们。然而,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危险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亲手为一年未见的女儿穿上过年的新衣的那一刻,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的那一刻,一年的辛苦,一路的奔波都有了幸福的意义。这一刻,人欢笑,家合美,幸福吉祥!
3、请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
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是个多民族、多节日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 积淀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走进璀璨的历史文化宝库,收藏节气、节日的经典,采撷一朵朵素淡清香的文化奇葩,领略唐诗宋词、绘画、书法、民风民俗感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春节,就让我们一起从这里出发,寻足踏迹,继续探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芳华。
四、学科整合,布置作业
1、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次《走进春节》为主题,各个小组把你们的汇报成果制作成手抄报展示出来。
2、继续搜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日习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春节教学设计5
一、复习
1、听写:初旬、蒜瓣、翡翠、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逛庙会、张灯结彩。
2、回忆课文讲的主要内容。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词的认识情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为继续学以下内容作铺垫。】
二、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请同学们以朗读方式各自品尝老北京人过年时有什么年味?待会一起交流。
2.学生读后填表,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感受到的年味找出有关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
(1)浓浓的爆竹味
欣赏有关语句: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浓浓的香甜味
欣赏有关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浓浓的开心味
欣赏第9、10自然段关于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的句子。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4、师总结:老北京的春节年味十足,其实这些年味在我们的家乡也同样有,然而老北京的年味比较特别,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比如在吃的香甜味上,就很有它自己的特色了。
【评析:本环节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内容,既是对课文内容深层的理解,又是对老北京年味的品尝,从而让学生达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对传统年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三、品一品课文的写作特点
1、师:品课文的语言
师导: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师:品写作方法
师导: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评析:本环节是教学难点,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评议,让学生体会作者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领悟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懂得作文的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四 、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搜集各地春节“吃”文化。
教师预设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1)东北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注:广东的客家人也有在过年时杀一头猪来吃的习俗。)
(2)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注:吃饺子现在很多地方都会有这种习俗。)
(3)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4)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5)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6)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7)广东珠三角一带会在初一吃青菜和发菜(发财的意思)等斋菜;初二吃鹅。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或者描写春天的诗歌。
教师预设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春联欣赏:
(1)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2)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横批:喜迎新春
(3)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4)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5)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6)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7)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8)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9)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10)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横批;红梅报春
描写春天的诗歌欣赏: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延伸,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美好春节的向往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愿。】
五、作业布置:
学生按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春节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现在,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请你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3交流后,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汇报重点: (预设)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 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幽默。
(2) 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多吃几个饺子。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3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4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五、课后小练笔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 除夕、 正月处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团圆 喜气
春节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4、 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 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 把课文读通顺,3、 提出自己的问题。4、 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 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要……还要……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语文活动:一、“开卷有益”:《过年》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三、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春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恭喜恭喜》,听着这首歌,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那些喜庆的日子。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步感受了春节的热闹,那么,我们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后忙着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初六铺户开张;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熟读了解。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深入品析,感受习俗
现在我们来研究详写的部分(讨论回答)
1、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农业展览会。”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风趣。(熬粥的成分多)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语言简练,写出了腊八蒜颜色好看,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
(2)除夕:
除夕真热闹----对除夕的总体感受。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盛;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3)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
①全城都在休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习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花样很多,令人向往。
(4)元宵:春节的又一高潮
①“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灯很多;
②“各形各色”“有的……有的……”--------灯的种类很多;
-----对灯的描写,感受到元宵很喜庆、很热闹,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回顾全文,习作练习: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2、北京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你喜欢的节日。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注意教学的详略
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总体叙述了北京春节的几个时间段,文中有详有略,如果每个时间段都讲的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觉得罗嗦。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就课文的略写部分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重点选取详写的部分进行讨论、体悟。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讨论中辨明问题,在体悟中感受北京风俗的人文底蕴及语言特色。
二、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让学生自己感受。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自主的进行感受。不仅抓住习俗、庆祝场面从大的方面去感受,而且从细处着眼抓住重点词语去感悟。如:学生在感悟除夕时抓住“除非”“万不得已”这样的词语,体会到春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凝聚力。所以,对于重点句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春节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学生状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较高,能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生词的意思。自学能力较差。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省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的灯。
师:你们可真是些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灯准备好了,我们把它们挂在哪儿呢?
生:挂在大街上。
生:挂在一些商店门前。
生:挂在家里
师:导演们设计好了么,可以开拍了吗?
生:还得等到有月亮的晚上。
师:我们的录像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灯,还缺什么呢?
生:(一时沉默,接着读书。)一人突然举手:还得有很多看灯的人!
师:我们拍好了录像,还得配上音乐和解说。我们来练练这一段的解说词,怎么样?(配乐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7、请自读课文2、5自然段,在书上做上批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创造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五、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搜集我们的家乡过年习俗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趣味说话。
1、同学们,大家都带来了很多资料,你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劳动成果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现在,我们按照资料内容的先后顺序展示交流。请个小组推荐一至两名代表。
2、学生活动:
一个同学展示了奶奶泡得腊八蒜的照片,并对奶奶泡腊八蒜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奶奶从腊月初八那天就忙着泡蒜了。她先把蒜剥得光光的、白白的,再放进罐头瓶子里,然后往瓶子里倒醋,再盖上瓶子盖。半个月过后,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教师及时表扬,能用学过的词语说话的现象。)
几个同学展示了除夕晚上放花的照片,一家人包水饺的照片,看春节联欢会的照片,门上贴着春联的照片。我随即指导观察,建议大家仿照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了说话练习: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下午,爸爸在我家的门上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吃过晚饭,我和哥哥在放礼花。礼花太漂亮了,一会儿是红颜色的,一会儿是绿颜色的,一会儿又变成了金灿灿的星星。五颜六色的礼花不断的升上天空。鞭炮声日夜不绝。妈妈和奶奶、婶婶在包水饺,连小妹妹也来帮忙。八点了,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一部分学生展示了唱大戏、舞狮子等图片,我把这部分作为一组,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六自然段练习说话:过了初六,春节的高潮就到了。许多艺术团都来到街上演出。有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唱大戏的,有玩杂耍的。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欢闹的海洋里。(丰富多彩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潜能被激发起来。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练习书写。
1、本课有九个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个“规矩”。同学们闭上眼睛,眼前能浮现出这两个字吗?其余的七个字你觉得那些字较难写?谁愿意做小老师,指导这几个字的写法呢?(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难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生生互动,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解决。)
2、学生练习书写、组词。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好写的字可少些或不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效率。)
三、拓展练习: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
春节教学设计10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B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春节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造文境。
二、反馈词句,悟言韵。
1.检查字词预习状况。
守岁残灯末庙天一擦黑
掺和榛子风筝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1)理解第一组词语的意思。
(2)读出第二、三组词语的味道。
2.练读段落,感受老舍语言的北京韵味儿。
三、初品年味,感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热闹、喜庆。
3.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段时间里,老舍先生写了哪些节日风俗,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4.汇报交流预学单上的表格。
5.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所写。
(2)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
四、摩挲除夕,习文法。
1.走进除夕段落,透过品读词句、链接资料、情境练说等方式感受热闹。
重点品句一: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1)学生交流感受。
(2)播放过去老北京叫卖春联、年画的吆喝声。
(3)生读对联,感受人们对新年完美生活的向往。
(4)出示年画,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寓意,感悟人们的对新年完美生活的祈盼。
重点品句二: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1)学生交流感受。
(2)抓重点词“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引导学生读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及回家的坚定。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话:在外边做事的人为什么千辛万苦地赶回家吃团圆饭。从而体悟中国人过年的情结啊。
2.引导学生发现本段的写作特点和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
(1)写作特点:作者就是从香味、色彩、声光、情结这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浓浓的'年味。
(2)语言风格:简洁、朴实。
3.情境引读第七自然段。
4.辐射全篇,在其他的语段中进一步体会老舍俗白的语言风格。
预设: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民间俗语”,在老舍先生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样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读起来,就好像拉家常一样亲切有味。
五、比较阅读,赏文风。
1.比较阅读斯妤所写的《除夕》片断,思考两篇文章在年俗、年味、言味这几方面的不同。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言味
热闹,京韵
喜庆,俗白
春节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分析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民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曲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热烈欢快的大秧歌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是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学情分析
①多数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表现欲不强、缺乏勇气。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通过情境创设法、游戏法、比赛法、集体合作创编表演法等形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很好地渲染气氛,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② 很多学生的胆子较小,有从众心理,因此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体会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给予赞许,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并在积极参与中感知这类题材音乐作品的多种特点;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欢快节日题材的歌(乐)曲的感受和见解,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2、在听、唱、赏、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和“欢快节日”这一主题相关的歌(乐)曲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3、初步了解《春节序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能哼唱乐曲的部分主题;了解管弦乐队中几种乐器的音色。
重 难 点 分 析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感受、体验音乐内容和情感,理解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辨别乐曲的曲式结构、记忆主题旋律,准确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
教学策略分 析
以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为导入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听、动、演、赏、唱、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欢乐节日的热烈气氛,亲身体验陕北春节情境,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分组创作、合作表演,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红绸带、手绢、秧歌曲谱等
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 体
设计意图
导 入
一、导入
播放春节晚会中新春来临时“倒计时”的视频片段,引出话题。
欣赏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通过看画面、谈感想,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自然导入《春节序曲》的欣赏。
通过导 学
二、片段欣赏
1、欣赏片段一,思考: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特点?
2、欣赏片段二,思考:与前段相比,在旋律、节奏、速度上有
什么不同?
3、导出课题
①提问:是否听过?
请学生“讲曲名、猜曲名、创曲名”。
②师揭示曲名
简介作曲家和作品创作背景。
③师生互动,谈谈全国各地过春节时的一些民俗活动。
师小结:主要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等。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全国各地的春节民俗活动更是千资百态,如广东有舞狮、做大戏、武术表演等;湖南有舞龙灯;我们崇明在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
在陕北地区,人们则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欢度春节,那就是敲锣打鼓、扭大秧歌舞。
三、“主题”学习
1、欣赏引子
① 听音乐思考: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② 根据老师给定的锣鼓节奏,先边念边模仿演奏,再请学生进行敲击,给音乐伴奏。
2、欣赏主题1 。
根据音乐力度的变化,学生拍打节奏,再听音乐,想象场景。
3、欣赏主题2。
通过老师唱,学生即兴表演秧歌舞后,用语言描绘刚才看到的场景。
4、欣赏主题3。
①教师演唱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学生学唱前四句(主题3)。
②学生欣赏,思考:主题共出现了几次,分别用什么乐器主奏?
③谈主题给你的感受。
四、实践体验
1、分组操练,教师巡回分别指导。
打击乐组: 创编喜庆锣鼓节奏,并进行合作演奏。
舞 蹈 组: 生生互动学习走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十”字步。
歌 咏 组: 生生互动学唱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
2、合作表演
五、完整欣赏
思考:乐曲最后一段和哪段相似?有何不同?用字母写出乐曲结构。
欣赏、比较,讨论
欣赏,模仿伴奏
听音乐拍节奏,想象场景
表演舞蹈,唱陕北民歌
分组练习
合作演奏
通过片段欣赏,从音乐要素入手把握乐曲的情绪,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略的了解;并通过两段乐曲在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比较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作品的情绪、风格、音乐形象的刻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要介绍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乐曲情绪、风格、以及乐曲所描绘情景作铺垫。
通过敲击锣鼓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后面的创编、演奏做铺垫。
使学生在听、动、赏中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理解乐曲,运用联觉提高学生的欣赏与表现能力。请学生即兴表演,发挥学生的特长,其他同学通过直观感受,进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了解主题3取材于陕北秧歌调,并通过学唱,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为下面的思考做准备。让学生了解民间音乐与作品创作的关系,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使学生懂得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特长,选择小组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前面的初步感受乐曲,到学生切身体验,再到完整欣赏乐曲,逐层深入,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风格以及乐曲所描绘的陕北春节情景。运用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对管弦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堂演练
六、课堂拓展――“小舞台” 节日欢歌大比拼
比赛规则:
① 分四组,一个裁判,一个统分员,说出什么节日什么歌名的同学加10分;说出节日、歌名并能演唱的加20分,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② 以积分多的小组为胜利,比赛时间4分钟。
欢歌大比拼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一首反映春节题材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感受了陕北春节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通过同学们自己敲、唱、跳,亲身体验了陕北春节的热闹、欢腾;通过进行节日欢歌大比拼,同学们对节日里的歌曲有了更广泛的了解。由此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欢快的节日更少不了音乐的陪伴,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设计
一、片段欣赏
二、“主题”学习
三、实践体验
四、完整欣赏
五、课堂拓展――“小舞台” 节日欢歌大比拼
春节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3、导入课文:老舍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乐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对照自学提示,自学课文
(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通过引入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五、拓展延伸
自由交流说一说自家都是怎么过春节的。
六、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七、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庆丰收
二十三 求平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春节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资料,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资料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培养整体感知的潜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
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此刻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培养学生朗读潜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资料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习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潜力,对课文资料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春节教学设计15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文章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热闹、喜庆的画卷,展示了咱们中国节日的温馨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说学情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学生对春节也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与咱们今天过春节有些不同,于是在课前,我做了一番调查,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困惑以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导入
课上我想通过听写一些关键词语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体现高年级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让学生把听写的词语再排排序,这样很自然的就把握了文章的写作顺序,也达到了回顾课文的目的。
三、精读课文、品味春节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部分,我主要是想抓住重点词句去引领学生体会老舍先生为了突出文章特点所使用的表达方法,领悟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1、学习腊八这个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又不太理解,于是我做了如下设计:(1)让学生知道是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2)从“各种”一词读出粥的材料是非常丰盛的(3)紧紧抓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这一句让学生品读到作者采用了打比方的写作手法,就是这么一个打比方让人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之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再如学习“除夕真热闹”这部分,我认为这一部分不仅是让学生感受除夕的热闹,更有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寓意在其中。所以我设计了两层,第一层是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表现除夕这天真的很热闹。另一点是抓住守岁让学生知道这是晚辈向长辈送出祝福的一种方式,从而领悟到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引人资料 感悟深情
备课中,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离开了北京25年之后再次回到北京所写的文章,充满了他对北平春节的向往与喜爱。为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体会到这种情,我选入了老舍先生曾写的《想北平》一文的片段,请学生读一读,进而能感受到本文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这种想北平、爱北平的深深情感。
说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庆丰收
二十三 求平安
有详 除夕 共团圆 美好
有略 初一 送祝福 期望
十五 好兆头
十九
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春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6-27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8-15
【荐】《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3-16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热】04-10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热门】04-11
关于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1-18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01-18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03-13
【热】《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