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节日》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传统节日》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节综合实践方案制定课,课题的题目是《探寻传统节日家乡面食文化》。下面我来谈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型设计思路: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对于学生学会做事,未来走向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由主题生成顺利过渡到研究方案制定,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来历、礼仪、风俗习惯和面食文化。
2、能力目标:
(1)运用上网调查、走访、拍摄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家乡节日的面食,记录家乡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发扬家乡传统面食文化,借鉴祖辈们的制作经验,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所以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都要让学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时教师会从自身认识出发,给学生研究的主题一些建议或提出修改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进行与指导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
四、活动重难点:
1、指导学生科学制定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家乡节日的面食,记录家乡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开话题。(预设5分钟)
1、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家乡特色面食,学生交流。
2、师总结:民以食为天。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特色面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食已由满足裹腹的需求,逐渐渗透到饮食文化习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传统节日的家乡面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重温家乡面食的形丰味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的共鸣,打开思维空间,顺势而入对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畅谈所知,确定子课题(预设8分钟)
1、交流:探寻家乡传统节日的面食文化,想研究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师:下面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给他们起个小题目,作为我们研究的子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主课题提出的问题肯定多、杂,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类,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给同类问题取个大家都认可的名称,产生子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为以后的有效活动打下基础。】
(三)各择所需,成立小组:
1、自愿结成小组:现在我们就来划分研究小组,想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站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动成组)
2、毛遂自荐,确定一下组长,学生自选或者自荐担任组长。
3、确定好小组和组长,再给各自的小组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商量一下活动口号!
4、生交流自己小组的名字、活动口号!
【设计意图: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小组,这样的分头行动、对比研究让每个学生在研究中有章有法,有依有靠,并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小组合作与协调能力,凸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四)制定研究方案(预设25分钟)
师:现在我们每个小组确立了咱们这一阶段的研究性活动主题,要想让我们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制订好一份详尽完善的活动方案,怎样制定呢?三、四年级我们已经制定过研究方案,相信制定研究方案也难不倒你们。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制定研究方案吧!
1、小组方案制定:教师巡视指导
2、品头论足评方案
多媒体展示小组方案,师生评价:先“亮点”后不足。指出方案的优缺点,互相学习。
3、修改完善本组方案。
五、小结(预设2分钟)
华夏面食花样繁,源远流长千千年。味美内涵更丰厚,营养体魄保平安。有了研究主题,详细科学的研究方案,接下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走出课堂,大显身手吧!
【设计意图: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节日》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并知道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资料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并知道它们的具体时间。
(4)感受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 说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先借助图片,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了解传统节日中的风俗,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通过观察、谈话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说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通过儿歌导入,营造了节日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自然的过渡到了课题并让学生对什么是传统节日有了一定了解。
2、课前热身:
3、 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感受了童谣的韵律美。分小组读课文,标出序号,圈出节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 、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练习朗读、说话
(1)学习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几月几日呢?最后再交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应该以一种什么语气读这一个节日。
(2)学习元宵节时和学习春节的方法相似。
(3)学习完这两个节日后我同学生一起归纳了学习这两个节日的学习方法:看(想)——说——读并让学生分小组照以上方法小组学习其余五个节日。
(4)全班交流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拓展延伸:
(1)全班一起拍手读,童谣感受节日的美好。
(2)进行记忆挑战赛,检测学生对节日时间的识记情况。
(3)说话练习:再次加深印象,感受节日的美好。
总之,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了解了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设计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让学生通过图片和生活实际或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朗读训练。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足的是课前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够。
《传统节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1、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说学法: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说过程: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 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 长命缕
目标:
1、 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
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六、活动效果与反思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传统节日》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传统节日》。下面我将从研读文本说教材、依标扣本说目标、立足学情说教法、环环相扣说流程、思路清晰说板书这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传统节日》是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中的第2课。本课由一首民谣、两幅插图和三道习题构成。
这篇课文依据中国农历时序先后,依次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依标扣本说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2.借助汉之星教学平台,指导学生正确认读15个生字,学写3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教学难点)
3.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三、立足学情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心、表现欲强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激趣、朗读体验、“汉之星”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一玩、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环环相扣说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大板块:创设情境,童谣导入—运用平台,识字写字——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拓展延伸,巩固积累。在第二板块又具体设计读文识字——游戏识字——生字输入——指导书写四个环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童谣导入
在教学开始,我首先通过一首《春节童谣》将孩子带入节日的学习情境中(放音乐),并借助“节日”这一话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我利用汉之星“查”的功能,出示“节日”一词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指的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从而让学生把“传统节日”和“五一劳动节”等纪念日区分开来。
(第二板块)运用平台,识字写字
(第1环节)读文识字,寓识于读
在初读课文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在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时,我设计了个别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三个梯度。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第2环节)游戏识字,趣中识记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应该是激发兴趣最好的方法了。我具体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
1、首先我设计了借助拼音小帽和去掉拼音小帽认读词语、摘苹果、开小火车等层层推进的多元识字活动。在遇到不太好理解的词语,比如“大街小巷”,“乞巧”等,我先让学生试着结合句子和生活去理解,然后通过汉之星?“查”的功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扫除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然后,我出示与节日和习俗有关的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找规律,从而进行分类识记,这既检验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节日和习俗有了初步的感知。
2、接下来,我设计闯迷宫的游戏,让学生随机认读生字。我利用课件出示这九个生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等方法认识这些字,为了丰富识字方法,我还会巧用猜字谜的游戏帮助学生识字,比如“手夹丸子四点汤——热”。同时,我会激趣引入“汉之星”辅助教学。比如当学生说到“舟”时,我会相机出示汉之星字源演示;对于多音字“转”,我会借助“汉之星”读音和组词功能指导学生学习;当学生说到“热”时,我会出示“热”的偏旁“四点底”的字源演变,让学生知道它跟火有关,并通过“汉字偏旁”功能出示带有该偏旁的字,巩固识字,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又能让抽象的汉字符号变得灵动有趣。
(第3环节)运用平台,巩固生字(舟、转、热)
为了迁移到汉之星生字的输入上,我会让学生说出这几个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对这几个字进行拆分并说出它们的编码。当第一个同学说出“舟”的编码是“PDZ”时,我会将电脑调到汉之星输入的界面,带领学生复习独体结构生字的输入方法,接着找生依次说出“转、热”的编码并上台练习。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所学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第4环节)巧用平台,指导书写(舟、转、热)
为了落实本节课有关写字的教学目标,我充分利用汉之星“书写”以及“闪烁”的功能,指导学生关注易错点。
1、首先是观察,我在课件上出示“舟”“转”“热”三个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里的占位及关键笔画。以“转”字为例,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转”左右结构,要写的左右基本等宽;并利用汉之星教学平台让学生跟随软件上的笔顺对这个字进行书空,(播放汉之星,加速)在学生书空时,提醒学生“转”的左边“车”最后一笔为提,右边“专”的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折折一笔写成,这个地方我会使用汉之星“闪烁”的功能,引起学生的重点关注。
2、范写,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我会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进行范写,并用儿歌“转眼又是春来到,转字写好有诀窍。先竖后提写车旁,竖笔切记不能长。专字折笔很重要,一笔写成是正道。”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当然,对于其他两个字,我也会逐一指导。
3、练习,接着让学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红再练写。在学生练写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及时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对于坐姿端正的同学,给予一颗坐姿星。
4、展示,学生写完之后,我会通过展台展示一位同学的作品,从以下四个方面(坐姿端正、书写正确、占位准确、干净整洁)进行评价,其他学生进行自评,我鼓励学生再次练习自己不满意的字。
在此环节里,我充分利用汉之星的功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字书写的笔顺和美感,逐步练习写得一手好字,从而较为扎实的落实了本课有关写字的教学目标。
(第三板块)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在这个板块,我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我具体设计了节日排序——图片词语手拉手——多种形式诵读几个内容。
1、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出七个传统节日(汉之星“记号笔”功能),并告诉学生“这七个节日大使跟大家玩起了捉迷藏,躲进了图片里,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他们找出来吧!”引导学生给节日排序(按顺序摆放图片)。
2、接着我会出示跟节日习俗有关的词语,并告诉学生“词语宝宝化身‘节日大使’也来凑热闹,那让我们来玩一个词语图片手拉手的游戏吧”,配对之后我鼓励学生结合图片和词语说一句话,比如一生说“春节春节我是春节”,一生说“贴窗花贴窗花我是4号”,另一生说“春节里,贴窗花,放鞭炮,大街小巷真热闹”?这样,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巩固了字词,又深化了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认识,还进行了说话训练。
3、在说话训练之后,我会采用师生、男女生拍手读,“接读”和“问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比如问读环节,我说什么节,看花灯?学生回答:“元宵节,看花灯”在一问一答中帮助学生牢记传统节日。在反复朗读之后,我鼓励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相背诵。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分享给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了铺垫。
五、思路清晰说板书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的板书完成之后,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在“手拉手”环节完成的词语和对应图片,以及我范写的三个生字。
在这节课上,我力求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汉之星教学平台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识字写字,有效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
《传统节日》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传统节日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课程开设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法学法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课程开设背景
传统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如春节,它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多种文化。从大年三十的吃饺子、吃团圆饭,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圆宵,体现的是饮食文化;对对子、贴春联之类,这吟诵的是诗词文化;还有玩龙灯、舞狮子,这彰显的便是娱乐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20xx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休假的出发点并非为了休假,而是为了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
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为了让我们的传统再现其精华,也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我班进行《传统节日课程》的开发研究,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二、说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
三、说课程内容
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我确定了本学期要研究的四个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知道春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重点研究饺子文化,并让学生学着制作饺子。
元宵节(正月十五)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学会包汤圆和滚汤圆的做法。
清明节(4月4日)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五月初五)知道端午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并学着包粽子。
四、说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的难度分为: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难度。如果是课外活动,要求让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评价。
【《传统节日》说课稿】相关文章:
《传统节日》说课稿(精选11篇)12-22
《传统节日》说课稿(5篇)11-10
传统节日的日记12-15
传统节日的作文11-04
《传统节日》教案11-05
传统节日作文05-30
传统节日的日记08-12
中华传统节日08-19
中华传统节日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