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5 13:57:44 其他 我要投稿

《西游记》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游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游记》教学反思(9篇)

《西游记》教学反思1

  今天,终于上完了《西游心》阅读指导课。这节教研课着实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因为对阅读指导课,这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心里没个头绪。记得上一学期二小的凌阿丽老师曾上过一节《伊索寓言》指导课,隐约有一些印象,让自己去亲手处理一节课,真不知从何处下手。

  对照教参确定了教学目标,又听取了组里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我又多方搜集资料,学习阅读指导课的教学方法。还有,说实话,《西游记》这本原著,我也没有仔细读过,为此,我赶紧加班,别让上课侃出了“篓外”。在确定了教学流程后,我走进了课堂。

  一堂课下来,我长吁了一口气。虽然知道创新很重要,但为之去努力,需要付出很多。这节课,亲身实践后,我感觉有很多不足。

  首先,教师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如课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等都显得很凌乱,有时还多次重复。板书设计也是最后匆忙才写完整。还有“玄奘”这个词,我读的是错的。题目“走进《西游记》”我写成了“走近”。脑袋有点胀,上课感觉也不是很好。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课堂上的教学法和学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教师出示资料,学生阅读为主,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我虽然也想了些办法,如听歌、认人物、探究孙悟空其人等,但感觉学生读书的欲望还不是很大,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最重要的是没有给学生以读书方法上的指导,主要是因为教师也很茫然,没有作深一步的研究.

  对于阅读指导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这一方面在更深的了解,上过一节课,不是很成功,但总的'感觉是,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收获的,语文课不能只上课文,这样的课堂同样要认真研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的是大有益处。

《西游记》教学反思2

  周四下午,我利用学科活动课和同学们交流分享大家近期阅读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学生们整体积极性很高,大概是大家对于《西游记》里的故事太过熟悉了吧!上课伊始,先来一个“知识大盘点”,考一考大家对于《西游记》知识的了解,比如: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是哪个故事;孙悟空被众猴推举为水帘洞洞主后,从谁那借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完之后,我们又进行了“人物辩论会”环节,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讲故事中的.神佛,有的讲取经路上遇到的妖精,当然更多讨论的还是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存在他们身上的优缺点。最后是“故事大比拼”,同学们迫不及待的跟大家分享其中的妙人趣事。

  下课铃响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是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语言思维如泉水喷涌而出。通过这节阅读分享课,我肯定了大家阅读的认真与专心,对大家下阶段的阅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游记》教学反思3

  今天,终于上完了《西游记》阅读指导课。这节教研课着实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因为对阅读指导课心里没个头绪。听取了组里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我又多方搜集资料,学习阅读指导课的教学方法。

  我预设的目标有二: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 对课外读物满怀憧憬。二是传授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用“不动笔黑不读书”的理念来引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用设计读书卡,填与读卡的方式作为这一理念的着陆点,用当场阅读课外书作为阅读的实践行为。 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先是读题——《西游记》。要求读出感情来。学生开始读得很平谈,后来读得还不错。学生 用朗读表达了走进课外书的迫切和喜悦之情。本人也想借以来激激趣,以达“开闸泄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学生 推介课外书籍。我精选了《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话选》、《董存瑞》、《白求恩》??旨在向学生 推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让学生 产生好奇心——课本以外竟有如丰富多样的书!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我要读书!

  接着,我先推出白话版《西游记》这本书,让学生竞争此书的阅读权。为此我设了一道坎,即谁读的课外最多就先让他先读这本书。因为我早给学生推介过此书,学生对此书早已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了。我之所的这样做,是 为了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利者的自豪感。

  从而以点带面,激起全体学生多读课外书的热情。再其次,是将50本课外书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 痛快阅读手中的书。然后,我就阅读的方式和怎样填写书卡两方面作了相机指导。最后,临近下课时,我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给阅读课外书这项活动设计广告词。一节辅导课就此作罢。

  二、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老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然而,这堂课无论是内容的安排、目标的预设和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的手段都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内容宽泛,缺乏深度

  确切地说,这是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课的性质就定位在“指导”二字上。所谓指导就应该有探索的含量。这堂课安排的内容有课外读物推介,有读书卡设计,还有阅读方式的探索。内容广而杂,而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我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是不实际的。因而,这堂课的深度是不够的。许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无探索的味道,更没研究可言。如果将内容掰开分细,如专作课外读物推介或专作读书卡设计的指导或专门研究阅读方式。那么,课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学生得到悟到的东西也不会如此之肤浅。

  (二)方法的操作与阅读兴趣发生冲突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对阅读者科学的指引。动笔墨能记其所得,能抒其所感 ,能质其所疑。一句话,动笔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设计读书卡,填写读书卡的目标就在于此。

  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前被激发的高昂的兴致随着读书的设计和边读边填记的.动笔过程而逐渐削减。究其原因,一是读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为快,满足解读欲。可老师却安排设计读书卡,而且还得边读边玩。这样的阅读速度慢,耽误时间。二是增加了负担。课外阅读原本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活动。可当学生 在兴致勃勃地阅读精彩情节的时候,老师又提醒要动笔抄记,写感受,搞得他们神疲力倦。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问题呈现眼前,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设计读书卡?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设计读书卡?什么时候填记读书卡?哪些读物要边读边写读卡,哪些读物是读后后再填读书卡?只得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方才凸显阅读指导的效果,方才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 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

  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 生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 。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 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这堂课暴露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质量。不过,“研究者,问题也”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当问题越来越少时,我们的研究也就走近了尾声。

  对于阅读指导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这一方面在更深的了解,上过一节课,不是很成功,但总的感觉是,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收获的,语文课不能只上课文,这样的课堂同样要认真研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的是大有益处。

《西游记》教学反思4

  活动目标:

  1.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每一页画面的内在联系,学习创作连环画。

  2.大胆构图,清晰地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3.通过创作,感受传统连环画的艺术魅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西游记》连环画图书一本、画纸若干、水彩笔、订书机、背景音乐、课件ppt等。

  2.经验准备:幼儿在阅读区已阅读过《西游记》的连环画。

  活动过程:

  一、出示连环画,引导幼儿观察连环画的特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西游记》连环画,引导幼儿讨论:连环画图书由几部分构成?与单幅的图画有什么区别?引导幼儿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每一幅画面内在联系。

  小结:连环画的每一幅图画之间的故事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指导幼儿创作连环画,引导幼儿大胆构图,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1.启发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想要创作的连环画内容。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制作一本《西游记》连环画?

  你想制作《西游记》中的哪一回?想要把这个故事分成几幅画面?每一幅画面上你想画什么内容?请跟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2.指导幼儿在背景音乐伴奏下进行连环画创作。提醒幼儿合理分解

  画面、大胆构图,同时注意画面形象的前后一致性,完整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小朋友讲的太精彩了,老师都迫不及待想要看你们制作的连环画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1.合理分解画面,大胆的构图,标上页码。

  2.画面要清晰,人物形象前后要一致。

  3.制作完成后展示到书架上,可以跟大家来分享你的连环画内容。

  三、分享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幼儿在集体面前相互展示自己的连环画作品,讲解故事内容。教师重点围绕着幼儿作品构图及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讲评。

  活动延伸:

  我们班的图书发布会即将要开始了,引导幼儿在绘画区继续创作不同故事情节的连环画。除了西游记的连环画,我们还可以制作很多其他故事的连环画,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个故事。到时候我们可以展示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加入到我们班的图书发布会中来!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择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的表现方式新颖,为大班幼儿所喜欢。我在活动中大多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孩子在观察、发现、思考、表现中学习。通过观察连环画图书, ,让幼儿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每一页的内在联系。讨论连环画的`制作步骤,引导幼儿了解自己要创作的故事内容。也为接下来的创作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幼儿的创作活动营造很好的创作氛围。能力强的孩子在选择表现自己的作品时,大胆的选择了多幅图画。能力弱的幼儿在选择表现自己的作品时,图画较少,表现的不够丰富。但是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主动的进行创作活动。在巡回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一边创作自己的一边观察别人的,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西游记》教学反思5

  导入教学情境:幻灯片:悟空像《西游记主题曲》,六小龄童评《西游记》,《西游记》简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时,找到白骨精“三变三骗”,孙悟空“三识三打”和唐僧“三责”的语句。精读课文,读悟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要求学生表演前两个情节,重点想象白骨精的阴谋被孙悟空识破后的`心理活动,将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妖精“三变三骗”之间的联系(妖精为了吃唐僧,变成了“村姑”“老妇人”“老公公”连用了“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精读孙悟空是怎么棒打妖精的语句,体会这“三打”中动词的妙用和“打”的不同(“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体会悟空善于识破妖精的诡计,和他坚定不移的降妖决心。)。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从唐僧对悟空的“无故伤人性命”“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走吧”三责中,感受唐僧“慈悲为怀”和孙悟空“除恶务尽”的决心。讨论:孙悟空可以一打就解决了白骨精,可是作者为什么写“三打”呢?(这就是反复叙事,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复杂性、曲折性和生动性。《西游记》中还有《三借芭蕉扇》《三战红孩儿》等,这也正是古典名著的魅力。) ’

  课堂上,还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三打白骨精》,学生兴趣盎然,有几组还表演得像模像样 。

《西游记》教学反思6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小说,几乎所有孩子都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视剧,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比较熟悉。但是阅读原著小说和看电视剧是有很大差别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长篇小说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学期我结合课本教学,进行了《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这节教学课,有亮点,也有不足,希望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反思,促使以后的教学更加完善。

  这节导读课之前,我提前布置了阅读任务。阅读小说原著,对初中生而言,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是明代小说语言和现代语言有一定差别,学生要完全读懂这部原著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建议学生阅读青少年版名著,也可以阅读原著,教师在文言文理解上给予指导。为了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我引导学生将原著章节和电视剧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原著。

  整节课的设计采用由浅入深、由基本内容的阅读考察到思想艺术的引导认识,寓知识于活动中,增强趣味性,通过练笔指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方法。我首先以妇孺皆知的电视剧《西游记》导入,学生兴趣浓厚,告诉学生小说所表现的内涵要比电视剧更为丰富,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神魔世界;对于作者和小说主要内容,我采用了提问检查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前阅读情况,加深学生记忆。然后模仿“感动中国”颁奖模式,带领学生分析评价“五圣”,“审核”人物事迹,撰写颁奖词。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跳读小说,根据人物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介绍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回目”了解小说主要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章回体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推荐“西游之星”,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从而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理解小说思想艺术内涵,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及自身谈谈学习的感受和收获,使学生明白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意志坚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成功。

  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问检查可知,大部分学生认真阅读了小说,部分学生读的非常认真,对人物及故事情节较熟悉。分析评价“五圣”,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准确的说出人物的特点及优缺点,认识较为客观准确。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大部分学生都有畏难心理,通过阅读方法的引导,学生表示以后阅读长篇小说不再盲目,知道如何下手了。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结合自身说出较为恰当的感受和收获。

  不足之处在于:导读教学中,《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我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了,但没有明确给学生归纳总结,课后可以通过练习或其他方式进行补充;还有部分学生阅读不够认真,没有按时完成阅读任务,课后应该加强检查督促。

《西游记》教学反思7

  学期已近尾声,今天我也将这学期的新授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册书的最后一篇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感兴趣的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于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取经来到山前,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赶回花果山。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白骨精分别变成村姑、老婆子、老头儿都被孙悟空识破。三打白骨精,情节类似,但叙述上有变化,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令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选自名著《西游记》的一个章节,基于这一点考虑,在设计本课时,我将教学目标预定为:

  1、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2、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其中,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是说说你熟悉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并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有助于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也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接着便是走入文本,自由地读读课文,说说初步的感受,找找“三”的场面(白骨精三骗,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理清三者间的关系,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最后就是精读文中的.“一打”并拓展延伸。《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中,生动刻画了唐僧、孙悟空、八戒和白骨精的形象,依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唐僧慈悲、但是非颠倒,孙悟空的立场坚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为此,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读、分析人物特点、交流讨论、反复品读等,感受人物性格、体会描绘手法、领会作品精神,并从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但是,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我只完成了整体感知全文和细细品读孙悟空第一次怒打白骨精的过程。此环节以读为主,读后讨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行领悟。这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在他们的自读感悟中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在联系,并感受文章的写作技巧。但由于时间的仓促,朗读这一点和最后的拓展延伸:“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将他的内心活动”写下来都还没有落实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总感觉前松后紧。这也是我上课中的一个老毛病了,早想改一改可就实现不了,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吧!

《西游记》教学反思8

  在上这节课之前,着实让我苦恼,因为对于《西游记》这本书,我也只看过一遍,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好在这本名著,早就被翻拍成电视,对于里面的人物性格,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在结合书本的基础上,我准备了这堂课。至于学生,他们通过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更深入了解了《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

  本次教学能通过创设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沟通语文学习的课内外渠道,在学生读整本书的基础上,阅读精彩片段,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及理由;通过与名著中人物的对话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最后,我想谈谈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忽略了孩子的思维模式,没有放开思路让孩子充分想象理解,过于牵引,总想着把自己对人物的感悟全方位的塞给学生。

《西游记》教学反思9

  名著导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套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也是比较新的教学要求,在这几年的中考中十分强调这块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展开,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许多学生对其都比较熟悉,但是以往并未纳入原著的规范阅读中(只接触过替代读物)。我开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借此机会,能够阅读原汁原味的原著,引起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在阅读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阅读的兴趣。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能在读中赏析、领悟,并感受到读书之乐,激发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还需探讨的问题:《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仅仅只浮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无非是教给学生求知和做人,我理想中的阅读欣赏课,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上,教给学生欣赏美的事物、走进美的事物、传播美的事物,上完本课后,总觉得这一点还不够落实,教学内容设计得似乎有些多了,以至于每一步有浮光掠影的嫌疑。

  当然,名著是博大精深的,在短短的45分钟一节课内,对初一的学生不能要求他对原著一定要有很深刻精辟的理解,这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只要他们对《西游记》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西游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游记》教学反思11-14

西游记教学反思06-10

西游记教学反思【精】01-12

【推荐】西游记教学反思01-12

【精】西游记教学反思01-12

西游记教学反思【热】01-12

西游记教学反思【推荐】01-12

【热】西游记教学反思03-01

【推荐】《西游记》教学反思03-01

《西游记》教学反思【热】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