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21 12:12:59 啟宏 国学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

  近日参加了中心组关于国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点体会:

  一、国学使人提高素养

  传统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学习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国学为人指明方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三、国学教人学会做人做事

  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论和决策,都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国学中找到传承基因和历史渊源。儒家学说倡导“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等,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传承至今。我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它对当前工作的重要借鉴意义。比如对于“礼义廉耻”,“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广博的内含,融会贯通于当前的廉政建设之中。又如“忠孝仁爱”,“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党;“孝”,就是要孝敬长辈,试想,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干部,怎么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仁”,就是要广施仁政,以人为本;“爱”就是要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庭。尤其对国学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为人处世的哲理、生产生活的奥秘,以求得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2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的纪律。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幼儿,提醒幼儿及时备课,观察学生课后行为,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课堂示范教育。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听课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级。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的个性才会多姿多彩。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天,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孩子们的身心,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第三,关心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教育不同类型和性格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小组,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积极与家长和代课老师交换意见。学生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进步。在班上,我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课后,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虽然在这段时间,学前教育类的工作让我觉得很难,我每天总是很忙,但我觉得我所有的努力是一种幸福,当我看到孩子们的健康和健康成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学习和游戏。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才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成功,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要以雄厚的人才资源为基础,一个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结构。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教育,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首先要发展它的基层教育,当今时代,学前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要以哲学和心理学等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必须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要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要有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看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里、想象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当前,作为一名以学前教育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要努力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展望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即将迎来全面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以过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去开启新世纪儿童的心灵之窗。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30人,而一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展的前提。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

  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极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

  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次网络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我确实从中受益匪浅。不仅确认和肯定了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正确性,而且从古人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中体会到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文化精髓。虽然要将这些经典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理解消化,并切实应用到平时教学中还有一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但是我坚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能够做到。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曾经我觉得《国学》高高而不可攀,遥遥而不可及,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国学》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至20xx年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试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全体教师都积极认真地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悟到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阅读《国学经典与教育》后,我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读到《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告诉我们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工作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方法,要经常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论语》不仅教会了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们学会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理解了《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国学》让我学会了感恩,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诚守信。国学知识是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当你看不清前方时,它会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能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导自己走出迷茫;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在工作中,我知道了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学习《国学》能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吧。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学时代,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找到敦品励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过《论语》、《老子》,背过《大学》、《中庸》,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长大”了,忽然发现,我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的道理并没有解决自己成长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困惑、迷茫、苦闷和百无聊赖。当烦恼现前,我所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的出路在哪里?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于世俗,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书束之高阁。

  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开始发胖,身体素质极度下降;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经常闹些小矛盾;我在工作上也不够尽心尽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认可而苦恼;我患得患失,常常觉得生活无所着落……

  当我步入而立之年,我发现离原来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无聊赖、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责任感、内心灰暗且苍老的“废人”。

  年龄的增长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回想起来,我已经虚度了几近半生,实在是无颜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我未来的儿女。我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以重新燃起胸中那团追寻智慧的火焰。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的书柜里多了一本《弟子规》,虽然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半年多,但是在我听了去年9月22日蔡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座,以及今年4月份在地质大学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个年轻人,虽有幸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既不能利益自己的身心,更不能利益父母、师长、亲友及扶助我成长的社会,我感到万分的惭愧。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贵在力行”,贵在“学以致用”啊!我不再犹豫,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利用早晚坐班车的时间背诵,并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字一句。到写这篇体会的时候,已经两月有余。我已经把《弟子规》熟记于心,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了初步的受用。

  1.生活起居

  “身有伤,贻亲忧”,我开始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再肆意糟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连自己都不爱,还谈何爱人呢?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原来很贪睡,每天要睡八个小时以上,还整日昏沉。现在每日只睡五、六个小时,而且头脑清醒。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我开始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原来很邋遢,常常让妻子为我操心料理。我现在开始学会整理衣物,自己擦鞋。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以往百无聊赖之时,常以酒解忧,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对酒一点欲望也没有了,至今也没有饮过酒。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我原来很不喜欢料理家务,家里脏了也无所谓,现在我总是认真地打理家里的卫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2.夫妻关系

  我和妻子的关系一向还好,但难免闹些小矛盾,对彼此的伤害都很大。《弟子规》上说“孝弟”,说“凡是人,皆须爱”,那离我最近的妻子不是我最应该“弟和爱”的'人吗?每天,我怀着欢喜心做好每一顿饭,打理家里的卫生,并按照“弟”和“泛爱众”的教诲爱护妻子。如今,我和妻子相敬如宾,每天早上起来互致“早上好”,晚上睡觉时互致“晚安”,当为对方服务时,都会由衷地说声“谢谢”,在我不辞辛苦地料理家务,对妻子体贴入微的时候,她甚至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在生活中,我把《弟子规》的教诲挂在嘴边,并讲给妻子听,她看到我因为学习《弟子规》而产生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和我一起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规》的教诲。

  3.读书之乐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以前读书,总是三分钟热血,放下这本,拿起那本,结果索然无味。圣贤书是圣贤的教诲,是用来力行的,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所以贪多无益。两个月来,我放下其它的书,一心学习《弟子规》,在自己的身心得到初步受用的时候,更增加了进一步实行《弟子规》的信心,在每天读诵《弟子规》的时候,不禁有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

  4.身健心安

  两个月来,我沉重而懒惰的身体开始变得日渐轻快,精气神很好,原来因工作而终日疲劳的眼睛也变得明亮起来。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我都能马上清醒,并以欢喜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每天晚上燃香礼拜圣贤,并静坐反思一天的言行。

  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多起色,每天的工作效率很高,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尽力心态,代替了患得患失的烦恼。

  妻子与我每天出双入对,互敬互爱,在别人眼里,我们如初恋一般。

  我珍惜时间,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不再看无聊的电视,不再吃瓜子,不再有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总是觉得时间太少了,没有更多的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圣贤的教诲。

  心常存善念,愿世间诸善增长,诸恶尽消,愿世间因为我的存在而添一分喜悦和清凉。每天勉励自己日行一善,或施他人财物,或帮助他人,或见人苦而生恻隐之心,或见人行好事而生欢喜之心。

  5.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学习《弟子规》的因缘,要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同学陈医生。从认识她的那天起,我便生起了敬仰之心。每每和妻子谈起她,都不由地生起一种向往:做人要做像她那样的人。每次聆听陈医生的教诲,都让我受益良多。《弟子规》就是陈医生介绍给我的。在这里,我向陈医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可见,“亲仁”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啊!能够亲近德才兼备的人,我觉得真的是很有福气。

  蔡老师说过,“ 年轻人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在这里,我想对和我有过同样经历的年轻人说,我们都为人子女,以后还会为人夫,或为人妻,为人父母,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德行来孝养自己的父母,扶助和爱护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教育自己的子女?进而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得到安乐?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圣贤的教诲吧,从尽人伦之本分做起,做一个好儿女,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妻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员工,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9月13日9月15日的三天国学培训课程,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其实生活中许多朴实无华的道理看似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香九龄,能温席。”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学生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学生要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通过对国学及《弟子规》的学习,“孝”是我最大的收获!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的故事,短片看完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平日里父母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包含的满是拳拳爱子之心,细微之处都是感动。人们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起我每次出门父母都必送我到车站,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又听人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路,绵延不绝,而儿女回报双亲的是线,纵是千里也有终点,不禁顿感心酸。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今后真的要多努力了!

  “孝”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它或是每天早上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一顿不怎么可口的饭菜,或是我们小小的成就。它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是天下父母所期望的,就是自己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想起了董总两次哽咽时说出的话,一次是作为女儿说起自己智力渐衰的母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一个故事,不要在双亲健在时不懂得珍惜,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一次是作为母亲谈起自己膝下的儿子,父母其实不需要儿女给予自己什么,只要儿女过的快乐就是莫大的欣慰。简单朴素的语言,身份角色的转变,道出了所有天下父母简单的心愿,也为天下儿女敲响了警钟。想想这一天的培训,哭也哭过了,笑也笑过了,日渐麻木的心情被唤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自己好好学《弟子规》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满满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

  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学年度,重庆市教委组织全市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继续教育公共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深层次的知道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使我受益匪浅。

  一、深层次的领悟了古代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学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等多方面给我们认述的地十分精辟。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很多篇章都中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立志有恒,加强修养;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就应该吸取国学之精华,结合今天的先进教育理念,不继充实自己,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教育趋势。

  二,深层次的揣摩了古代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又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此次学习,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问对”(问答对话)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让我明白了启发式是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启发的前提,问对是启发的主要形式,相机而授是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形象化是使启发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师生相谐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易接受启发的一种和睦协调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学与思辩证统一,学与行紧密结合,学与教相通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教学不应拘于单一的形式,而应形象生动,有张有弛;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今天重温中国古代的教学艺术,也不禁让我心潮澎湃,用今天的眼光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大师们的视角是极富现代意识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继承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艺术,去认真研究,认真揣摩,作为今天指引我们教育教学的财富。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正确的运用国学中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结合当今社会的先进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努力工作,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现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面,传统文化的份量是很重的但这个份量并不是一概而终得.课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六十年代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70年代的广州是马、恩、列、斯、毛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论述,二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辅导,三是阶级教育,四是大批判,五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小评论,六是革命故事。而上海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

  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材,真正的范文逐渐增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数量急剧增加,而有关政治宣教的内容则大幅度减少。有专家举例说,1982年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1/3.

  到了二十一世纪,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中国艺术研究院周汝昌教授曾批评过“古典诗歌”、“旧诗词”提法的不科学。他认为,这种名词的出现,是由于“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诗歌的.体制之所以形成,完全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主要语文即汉语文本身所有的极大的极鲜明突出的特点特色,这种特点特色,决定着民族传统诗歌的一切特点特色之产生、之发展、之成熟完美而且这是经过了祖国数千年文化历史上的无数艺术大师们的探索、实践、积累而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二如何普及国学文化?

  经过一番寒彻骨,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发展成一个主流趋势,在将来的发展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股趋势中更好的发展自己?中华文化培训课程中说到:诵读国学文化经典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我国国学文化教育史、所有大师级人物的成

  长经历以及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告诉我们,从小诵读国学文化经典意义重大,好处很多。

  一是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少年儿童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就会逐渐变成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好人才。

  二是可以培养良好的记忆力,开发智慧潜能。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例如,现在全国有的56岁的小朋友就能轻松地熟背《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大学》、《论语》、《孟子》、《庄子》、《唐诗》、《宋词》等几万字的经典原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中国的语文教育史告诉我们,中国语文的学习有它独特的规律。不从小读好经典古诗文,是学不好语文的,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功底的。例如,在过去,只要读了两年或三年老书(即国学经典)的人,就会作对联、写诗,很有文化底蕴,而我们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学了16年语文,有的写信也写不好,文章写得都不通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国学经典读得太少;其二是诵读国学经典的年龄太晚。因此,我们要组织和指导孩子们从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切切实实的打下国学文化的童子功。

  四是可以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俗话说,语文能力是学习的工具,是开启其他学科大门的钥匙。如果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了,那他们的审题、概括、表达、理解能力肯定会增强,这是对他们学好其他学科肯定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他们进入中学后,因为有了扎实的国学经典功底,因此他们学习古文时会学得很容易,学得会很快,花的时间会很少,这样,就会腾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学科成绩,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20xx年9月18日,我在青口镇中心小学参加了“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观摩了韦惠华老师执教的《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执教的《北冥有鱼》的示范课,最后听取了由朱红甫主任主持的讲座。通过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上国学课,意象大于意义,不求字字落实,重在培养兴趣。教学中,要掌握两条原则:取舍有度,化繁为简;言意兼得,古为今用。有时一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教师要学会取舍,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在文言常识上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帮助孩子们学有所得。要使我们的国学课更加有效,需注意三个策略:诵读积累(字音、节奏、语气、韵味)、巧用注释(读前、读中、读后)、巧妙链接;处理好四个关系:国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资源拓展和文本解读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人文熏陶和积累语言的关系。我们要把国学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学习国学要以诵读、阅读为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对于古今义有差别的字的意思理解要在教学中落实。醉心于国学,徜徉于经典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9月18日,在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又一次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国学经典阅读课。此次活动是县局教研室朱红甫主任对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深入推进,自从去年的金秋九月,国学经典教育在赣榆县安了家,一年多以来,国学经典已经在赣榆大部分学校开了花,国学经典已悄悄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上午,一共有四节国学经典阅读课,因为是两节并列进行,所以,我只聆听了韦惠华老师的《论语.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课堂上,老师们把国学经典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陈老师教的《北冥有鱼》这一课,深厚的教学功底,浑厚的嗓音,听着听着就陶醉于课堂上那纯粹的美啦!陈老师把国学经典的教学形式展露于老师们面前。让听课的老师明白了国学经典是教学模式。就如朱红甫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怎么上的三点一样,第一是兴趣大于强制,第二是意向大于主导,第三是积累大于理解。最后,张丽老师对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的开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报告,朱老师对课题的实施等过程性进行了指导。

  我一边听课一边就在思考,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有何好处呢?朱红甫老师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对孩子们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呢?在学习中,有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育人”。是啊,做人比成才更重要。很多学校现在将德育放置一边,殊不知德才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可悲的',没有德育的教学是缺失的!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因此,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是一件有利于新一代成长的好事!我衷心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在赣榆县所有学校绚烂的盛开!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它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读千古美文树健全人格

  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有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引导孩子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诗文,接受经典的熏陶,为孩子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能有效达到对孩子进行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以桃花仑小学为例,据了解学校自开展诵经活动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学生学习了《弟子规》,比以前懂事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课间不文明现象减少了。其次是勤俭节约方面,学生大部分是家中独生子女,吃饭比较挑剔,花钱也大手大脚,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再次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诵中华经典育创新能力

  国际道学应用教育专家、著名道学家、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熊春锦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丢失科学创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丢失传统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而仅进行“智性”教育。所谓慧性教育,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经典诵读正是培养和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明了二进制,其灵感的源泉来自于中华经典《易经》,并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写道:“古代中国人的学说价值远远胜于近代人。”中华文化先进的科学理念比西方整整早了几千年,国学经典《易经》《德道经》《黄帝内经》《庄子》等都是最好的慧性修身教材。

  经典诵读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并结合生活实践,由语言感知到情感的融入,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成为学生思维的认同,并演变为行为的展现,而且交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的强大文化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尊师重道、亲子相长、互助和谐的强大文化力量,加强文化积淀,重振人文雄风。可以说,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收集大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篇章了解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里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情况.发现传统文化所占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与被解读(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2)创设文化氛围,培植创新的个性和品性。语文教育要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通

  过美文的吟读,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福州德学书苑于20xx年10月5号、6号,在厦门举办的为期两天的第一期“儿童国学师资培训”圆满结束了!这次培训的全过程,我紧跟其后,感触之深也,现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对于这次培训,首先要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活动结束时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从整体来讲,首先是守时守纪,不管是上课的老师还是所有的学员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这是非常难得的;还有上课(早上8:0012:00,下午2:006:00,晚上7:009:00)的时间安排,饱满有序,前不用等待,后又不拖拉;课堂纪律和环境卫生大家都能自觉的遵守和打扫。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大家在无形中都做到了,感觉这象一个家,一个团结、和谐、共进的大家!也为我们举办下期的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活动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培训的内容都是结合大家的实际问题,经过再三思索安排的课程,内容少理论多应用,为了让大家边学边应用,课程讲解中师生的互动性更为重要,俗话说:“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说到,说到不如做到”。在两天的培训中,大家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参与互动,使之学有所用,更是学有所获!

  从我个人来讲,这次培训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让我跨向人生目标的另一个高度,对实现人生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是一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没有把握的事我绝不敢做,无形中压力好大,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恐怕做不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准备一场讲座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毕竟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第一次:成人的“讲师”!带着欣喜和恐慌、胆怯和紧张,这时多亏毛老师的不断支持和鼓励,帮我梳理程序,不断增强我的自信,最后终于战胜自己,每天跟自己说一遍“我一定可以”,就这样我跨出了我人生的又一!这里充满了感恩---感谢!

  人虽然有了自信,但你要有足够的能力给大家想要的。对于讲座的内容,为了能让大家理解、接受和更好的应用,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凭借十几年来的教育经验,结合经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内容,尽量做到生活化。互动游戏,大家玩的不亦乐乎;示范课中,请大家模仿孩子,从返童年之趣;我也非常佩服培训中唯一的一位男性(雅丽爸爸),他有着自己的自信和对教育孩子的执着,课程中的互动也好、示范课也好、模拟上课也好,都能主动、积极参与,给我们所有的爸爸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给我的课程增添了另一份色彩;还有当天自己上课后的录像,我都要加夜班回顾一下,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内容或要补充的内容,尽量在下节课上补上,目的是想让大家有所获得!这就是我,事事要求完美的我,还算是成功的迈开了这一步!这里充满了信任、支持---感谢!

  当然,事事要求完美,但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这次培训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培训的硬件设施有些欠缺;讲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语速、动作的规范性还需再加强;课程过渡环节、细小环节的随意性还要更具体等!这里充满了支持、配合、理解---感谢!更要讲的是我的儿子小丁丁在两天的培训中他也积极配合、尽量不打扰我们的学习安排,能独立读书、学习、玩耍,有时还能当回大家的小小老师。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也是我最想要的:孩子在读经典的大半年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调皮、好动,缺少自控能力的孩子,变得懂事、稳重、好学了,真的,识字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和自信心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这让我觉得在这之前付出辛苦、汗水和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里更是充满了感恩---感谢!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刚好资料中首先就讲到了这点核心内容--是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大五类来完成教学的。第一类,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体。是以礼教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就主要是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帮助他人。看到这里,我也是兴奋,因为以上所说的不就跟我们学堂教的内容一样吗?由此可见我们方向是对了,难道还怕教不好孩子了吗?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口小学举行的全县国学经典教育研讨课活动。青口小学的三位语文老师执教了一三节节精彩的观摩课。随后,县教科室的朱红甫主任主持了张丽老师的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张海侠等三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论语.学而不厌》,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相机点拨下,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学会“变通”。其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因此,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是48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赣榆县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国学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已有一年多,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课题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9月18日上午参加了全县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两节公开课对比学习,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自己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学习活动。

  青口镇中心小学韦惠华老师上的《论语百学不厌》,课上韦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积分法,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

  印象较深的是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示范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一节课学习整篇课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容量大,“能学多少学多少”。学生学习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带读、齐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和着节拍读等多种朗读比赛形式,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成功的国学课堂教学课。

  学习《经典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

  最后朱红甫主任为与会者作了《经典阅读:在国学的本原和光芒中徜徉》的报告。在报告中朱红甫主任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国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对课程推广的实施经验,他的睿智的思考、丰厚的底蕴、独到的见地,特别是昂扬而热切的使命和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1-10

国学教育心得体会04-08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04-28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04-14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2-20

幼儿国学教育心得体会04-29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06-16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5篇)11-11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4篇11-11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5篇11-1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

  近日参加了中心组关于国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点体会:

  一、国学使人提高素养

  传统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国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学习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论语》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要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其进取意识和向上精神值得我们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党员干部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国学,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宽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国学为人指明方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三、国学教人学会做人做事

  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论和决策,都可以从博大精深的国学中找到传承基因和历史渊源。儒家学说倡导“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等,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传承至今。我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它对当前工作的重要借鉴意义。比如对于“礼义廉耻”,“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广博的内含,融会贯通于当前的廉政建设之中。又如“忠孝仁爱”,“忠”,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党;“孝”,就是要孝敬长辈,试想,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干部,怎么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仁”,就是要广施仁政,以人为本;“爱”就是要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庭。尤其对国学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习,要努力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领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则、为人处世的哲理、生产生活的奥秘,以求得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2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的纪律。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幼儿,提醒幼儿及时备课,观察学生课后行为,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课堂示范教育。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听课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培养一个良好的班级。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的个性才会多姿多彩。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天,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孩子们的身心,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第三,关心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教育不同类型和性格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小组,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积极与家长和代课老师交换意见。学生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进步。在班上,我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课后,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虽然在这段时间,学前教育类的工作让我觉得很难,我每天总是很忙,但我觉得我所有的努力是一种幸福,当我看到孩子们的健康和健康成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学习和游戏。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才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人的成功,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要以雄厚的人才资源为基础,一个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结构。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教育,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首先要发展它的基层教育,当今时代,学前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要以哲学和心理学等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必须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要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要有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看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里、想象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当前,作为一名以学前教育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我要努力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展望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即将迎来全面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以过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应以极大的热情和爱心去开启新世纪儿童的心灵之窗。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30人,而一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展的前提。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

  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极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

  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次网络培训虽然短暂,但是我确实从中受益匪浅。不仅确认和肯定了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正确性,而且从古人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中体会到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文化精髓。虽然要将这些经典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理解消化,并切实应用到平时教学中还有一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但是我坚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能够做到。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曾经我觉得《国学》高高而不可攀,遥遥而不可及,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国学》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至20xx年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试工作的通知下发后,全体教师都积极认真地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悟到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阅读《国学经典与教育》后,我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读到《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告诉我们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工作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方法,要经常自我反思,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论语》不仅教会了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们学会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理解了《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国学》让我学会了感恩,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诚守信。国学知识是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当你看不清前方时,它会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明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能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导自己走出迷茫;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在工作中,我知道了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学习《国学》能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国学》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吧。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大学时代,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从中找到敦品励行的智慧和力量。我看过《论语》、《老子》,背过《大学》、《中庸》,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其一字一句都足可以受用一生。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长大”了,忽然发现,我所了解的传统文化的道理并没有解决自己成长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我的成长路上充满了太多的困惑、迷茫、苦闷和百无聊赖。当烦恼现前,我所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的出路在哪里?找不到答案。我开始流于世俗,把所有传统文化的书束之高阁。

  我的生活变得没有规律,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我开始发胖,身体素质极度下降;我怨天尤人,和妻子经常闹些小矛盾;我在工作上也不够尽心尽力,常因付出了很多而没有得到认可而苦恼;我患得患失,常常觉得生活无所着落……

  当我步入而立之年,我发现离原来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百无聊赖、没有担当、没有社会责任感、内心灰暗且苍老的“废人”。

  年龄的增长让我产生一种紧迫感,回想起来,我已经虚度了几近半生,实在是无颜面对自己,更无法面对我未来的儿女。我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以重新燃起胸中那团追寻智慧的火焰。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的书柜里多了一本《弟子规》,虽然这本书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半年多,但是在我听了去年9月22日蔡老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座,以及今年4月份在地质大学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个年轻人,虽有幸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却既不能利益自己的身心,更不能利益父母、师长、亲友及扶助我成长的社会,我感到万分的惭愧。

  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是“贵在力行”,贵在“学以致用”啊!我不再犹豫,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利用早晚坐班车的时间背诵,并努力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一字一句。到写这篇体会的时候,已经两月有余。我已经把《弟子规》熟记于心,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有了初步的受用。

  1.生活起居

  “身有伤,贻亲忧”,我开始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再肆意糟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连自己都不爱,还谈何爱人呢?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原来很贪睡,每天要睡八个小时以上,还整日昏沉。现在每日只睡五、六个小时,而且头脑清醒。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我开始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原来很邋遢,常常让妻子为我操心料理。我现在开始学会整理衣物,自己擦鞋。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以往百无聊赖之时,常以酒解忧,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对酒一点欲望也没有了,至今也没有饮过酒。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我原来很不喜欢料理家务,家里脏了也无所谓,现在我总是认真地打理家里的卫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2.夫妻关系

  我和妻子的关系一向还好,但难免闹些小矛盾,对彼此的伤害都很大。《弟子规》上说“孝弟”,说“凡是人,皆须爱”,那离我最近的妻子不是我最应该“弟和爱”的'人吗?每天,我怀着欢喜心做好每一顿饭,打理家里的卫生,并按照“弟”和“泛爱众”的教诲爱护妻子。如今,我和妻子相敬如宾,每天早上起来互致“早上好”,晚上睡觉时互致“晚安”,当为对方服务时,都会由衷地说声“谢谢”,在我不辞辛苦地料理家务,对妻子体贴入微的时候,她甚至会流下感动的泪水。在生活中,我把《弟子规》的教诲挂在嘴边,并讲给妻子听,她看到我因为学习《弟子规》而产生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和我一起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规》的教诲。

  3.读书之乐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以前读书,总是三分钟热血,放下这本,拿起那本,结果索然无味。圣贤书是圣贤的教诲,是用来力行的,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所以贪多无益。两个月来,我放下其它的书,一心学习《弟子规》,在自己的身心得到初步受用的时候,更增加了进一步实行《弟子规》的信心,在每天读诵《弟子规》的时候,不禁有一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

  4.身健心安

  两个月来,我沉重而懒惰的身体开始变得日渐轻快,精气神很好,原来因工作而终日疲劳的眼睛也变得明亮起来。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我都能马上清醒,并以欢喜心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每天晚上燃香礼拜圣贤,并静坐反思一天的言行。

  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多起色,每天的工作效率很高,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尽力心态,代替了患得患失的烦恼。

  妻子与我每天出双入对,互敬互爱,在别人眼里,我们如初恋一般。

  我珍惜时间,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不再看无聊的电视,不再吃瓜子,不再有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总是觉得时间太少了,没有更多的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圣贤的教诲。

  心常存善念,愿世间诸善增长,诸恶尽消,愿世间因为我的存在而添一分喜悦和清凉。每天勉励自己日行一善,或施他人财物,或帮助他人,或见人苦而生恻隐之心,或见人行好事而生欢喜之心。

  5.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学习《弟子规》的因缘,要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同学陈医生。从认识她的那天起,我便生起了敬仰之心。每每和妻子谈起她,都不由地生起一种向往:做人要做像她那样的人。每次聆听陈医生的教诲,都让我受益良多。《弟子规》就是陈医生介绍给我的。在这里,我向陈医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可见,“亲仁”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啊!能够亲近德才兼备的人,我觉得真的是很有福气。

  蔡老师说过,“ 年轻人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承担责任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在这里,我想对和我有过同样经历的年轻人说,我们都为人子女,以后还会为人夫,或为人妻,为人父母,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德行来孝养自己的父母,扶助和爱护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教育自己的子女?进而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得到安乐?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圣贤的教诲吧,从尽人伦之本分做起,做一个好儿女,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妻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母亲,一个好员工,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7

  20xx年9月13日9月15日的三天国学培训课程,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其实生活中许多朴实无华的道理看似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香九龄,能温席。”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学生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学生要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通过对国学及《弟子规》的学习,“孝”是我最大的收获!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的故事,短片看完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平日里父母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包含的满是拳拳爱子之心,细微之处都是感动。人们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想起我每次出门父母都必送我到车站,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又听人说,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路,绵延不绝,而儿女回报双亲的是线,纵是千里也有终点,不禁顿感心酸。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今后真的要多努力了!

  “孝”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它或是每天早上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一顿不怎么可口的饭菜,或是我们小小的成就。它或大或小,但有一点是天下父母所期望的,就是自己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想起了董总两次哽咽时说出的话,一次是作为女儿说起自己智力渐衰的母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有一个故事,不要在双亲健在时不懂得珍惜,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一次是作为母亲谈起自己膝下的儿子,父母其实不需要儿女给予自己什么,只要儿女过的快乐就是莫大的欣慰。简单朴素的语言,身份角色的转变,道出了所有天下父母简单的心愿,也为天下儿女敲响了警钟。想想这一天的培训,哭也哭过了,笑也笑过了,日渐麻木的心情被唤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自己好好学《弟子规》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满满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

  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学年度,重庆市教委组织全市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继续教育公共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深层次的知道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使我受益匪浅。

  一、深层次的领悟了古代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学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等多方面给我们认述的地十分精辟。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很多篇章都中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立志有恒,加强修养;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就应该吸取国学之精华,结合今天的先进教育理念,不继充实自己,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教育趋势。

  二,深层次的揣摩了古代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又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此次学习,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问对”(问答对话)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让我明白了启发式是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启发的前提,问对是启发的主要形式,相机而授是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形象化是使启发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师生相谐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易接受启发的一种和睦协调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学与思辩证统一,学与行紧密结合,学与教相通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教学不应拘于单一的形式,而应形象生动,有张有弛;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今天重温中国古代的教学艺术,也不禁让我心潮澎湃,用今天的眼光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大师们的视角是极富现代意识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继承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艺术,去认真研究,认真揣摩,作为今天指引我们教育教学的财富。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正确的运用国学中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结合当今社会的先进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努力工作,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现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面,传统文化的份量是很重的但这个份量并不是一概而终得.课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六十年代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70年代的广州是马、恩、列、斯、毛关于思想文化工作的论述,二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辅导,三是阶级教育,四是大批判,五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小评论,六是革命故事。而上海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

  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材,真正的范文逐渐增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数量急剧增加,而有关政治宣教的内容则大幅度减少。有专家举例说,1982年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1/3.

  到了二十一世纪,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中国艺术研究院周汝昌教授曾批评过“古典诗歌”、“旧诗词”提法的不科学。他认为,这种名词的出现,是由于“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诗歌的.体制之所以形成,完全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主要语文即汉语文本身所有的极大的极鲜明突出的特点特色,这种特点特色,决定着民族传统诗歌的一切特点特色之产生、之发展、之成熟完美而且这是经过了祖国数千年文化历史上的无数艺术大师们的探索、实践、积累而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二如何普及国学文化?

  经过一番寒彻骨,中国传统文化最终还是要发展成一个主流趋势,在将来的发展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这股趋势中更好的发展自己?中华文化培训课程中说到:诵读国学文化经典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必修课。我国国学文化教育史、所有大师级人物的成

  长经历以及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告诉我们,从小诵读国学文化经典意义重大,好处很多。

  一是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只要少年儿童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就会逐渐变成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好人才。

  二是可以培养良好的记忆力,开发智慧潜能。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例如,现在全国有的56岁的小朋友就能轻松地熟背《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大学》、《论语》、《孟子》、《庄子》、《唐诗》、《宋词》等几万字的经典原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中国的语文教育史告诉我们,中国语文的学习有它独特的规律。不从小读好经典古诗文,是学不好语文的,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功底的。例如,在过去,只要读了两年或三年老书(即国学经典)的人,就会作对联、写诗,很有文化底蕴,而我们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学了16年语文,有的写信也写不好,文章写得都不通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国学经典读得太少;其二是诵读国学经典的年龄太晚。因此,我们要组织和指导孩子们从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切切实实的打下国学文化的童子功。

  四是可以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俗话说,语文能力是学习的工具,是开启其他学科大门的钥匙。如果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增强了,那他们的审题、概括、表达、理解能力肯定会增强,这是对他们学好其他学科肯定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他们进入中学后,因为有了扎实的国学经典功底,因此他们学习古文时会学得很容易,学得会很快,花的时间会很少,这样,就会腾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学科成绩,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20xx年9月18日,我在青口镇中心小学参加了“赣榆县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观摩了韦惠华老师执教的《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执教的《北冥有鱼》的示范课,最后听取了由朱红甫主任主持的讲座。通过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上国学课,意象大于意义,不求字字落实,重在培养兴趣。教学中,要掌握两条原则:取舍有度,化繁为简;言意兼得,古为今用。有时一课的`教材内容很多,教师要学会取舍,在人文熏陶上有所取舍,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在文言常识上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帮助孩子们学有所得。要使我们的国学课更加有效,需注意三个策略:诵读积累(字音、节奏、语气、韵味)、巧用注释(读前、读中、读后)、巧妙链接;处理好四个关系:国学课堂和语文教学的关系、资源拓展和文本解读的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人文熏陶和积累语言的关系。我们要把国学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学习国学要以诵读、阅读为主,要注意学生的基础,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对于古今义有差别的字的意思理解要在教学中落实。醉心于国学,徜徉于经典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9月18日,在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又一次聆听了两节精彩的国学经典阅读课。此次活动是县局教研室朱红甫主任对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又一次深入推进,自从去年的金秋九月,国学经典教育在赣榆县安了家,一年多以来,国学经典已经在赣榆大部分学校开了花,国学经典已悄悄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上午,一共有四节国学经典阅读课,因为是两节并列进行,所以,我只聆听了韦惠华老师的《论语.学而不厌》和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课堂上,老师们把国学经典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陈老师教的《北冥有鱼》这一课,深厚的教学功底,浑厚的嗓音,听着听着就陶醉于课堂上那纯粹的美啦!陈老师把国学经典的教学形式展露于老师们面前。让听课的老师明白了国学经典是教学模式。就如朱红甫老师所讲的国学经典怎么上的三点一样,第一是兴趣大于强制,第二是意向大于主导,第三是积累大于理解。最后,张丽老师对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的开题作了一个简要的报告,朱老师对课题的实施等过程性进行了指导。

  我一边听课一边就在思考,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有何好处呢?朱红甫老师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对孩子们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呢?在学习中,有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育人”。是啊,做人比成才更重要。很多学校现在将德育放置一边,殊不知德才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可悲的',没有德育的教学是缺失的!学生可以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因此,大力推行国学经典进课堂是一件有利于新一代成长的好事!我衷心希望国学经典教育之花在赣榆县所有学校绚烂的盛开!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思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它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读千古美文树健全人格

  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只有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引导孩子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背诵经典诗文,接受经典的熏陶,为孩子做一种可以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能有效达到对孩子进行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以桃花仑小学为例,据了解学校自开展诵经活动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学生学习了《弟子规》,比以前懂事多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课间不文明现象减少了。其次是勤俭节约方面,学生大部分是家中独生子女,吃饭比较挑剔,花钱也大手大脚,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后,学生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再次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诵中华经典育创新能力

  国际道学应用教育专家、著名道学家、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熊春锦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丢失科学创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丢失传统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而仅进行“智性”教育。所谓慧性教育,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经典诵读正是培养和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明了二进制,其灵感的源泉来自于中华经典《易经》,并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写道:“古代中国人的学说价值远远胜于近代人。”中华文化先进的科学理念比西方整整早了几千年,国学经典《易经》《德道经》《黄帝内经》《庄子》等都是最好的慧性修身教材。

  经典诵读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并结合生活实践,由语言感知到情感的融入,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学生。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成为学生思维的认同,并演变为行为的展现,而且交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的强大文化氛围。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尊师重道、亲子相长、互助和谐的强大文化力量,加强文化积淀,重振人文雄风。可以说,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通过收集大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篇章了解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里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情况.发现传统文化所占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与被解读(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2)创设文化氛围,培植创新的个性和品性。语文教育要通过和谐、欢快氛围的创设,通

  过美文的吟读,让学生的心灵在宽松、自然、恬静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要创设积极探索的氛围,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要通过自由讨论、互相引发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引发创新的火花。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福州德学书苑于20xx年10月5号、6号,在厦门举办的为期两天的第一期“儿童国学师资培训”圆满结束了!这次培训的全过程,我紧跟其后,感触之深也,现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对于这次培训,首先要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活动结束时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从整体来讲,首先是守时守纪,不管是上课的老师还是所有的学员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这是非常难得的;还有上课(早上8:0012:00,下午2:006:00,晚上7:009:00)的时间安排,饱满有序,前不用等待,后又不拖拉;课堂纪律和环境卫生大家都能自觉的遵守和打扫。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大家在无形中都做到了,感觉这象一个家,一个团结、和谐、共进的大家!也为我们举办下期的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活动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培训的内容都是结合大家的实际问题,经过再三思索安排的课程,内容少理论多应用,为了让大家边学边应用,课程讲解中师生的互动性更为重要,俗话说:“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说到,说到不如做到”。在两天的培训中,大家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参与互动,使之学有所用,更是学有所获!

  从我个人来讲,这次培训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让我跨向人生目标的另一个高度,对实现人生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是一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没有把握的事我绝不敢做,无形中压力好大,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恐怕做不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准备一场讲座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毕竟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第一次:成人的“讲师”!带着欣喜和恐慌、胆怯和紧张,这时多亏毛老师的不断支持和鼓励,帮我梳理程序,不断增强我的自信,最后终于战胜自己,每天跟自己说一遍“我一定可以”,就这样我跨出了我人生的又一!这里充满了感恩---感谢!

  人虽然有了自信,但你要有足够的能力给大家想要的。对于讲座的内容,为了能让大家理解、接受和更好的应用,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凭借十几年来的教育经验,结合经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内容,尽量做到生活化。互动游戏,大家玩的不亦乐乎;示范课中,请大家模仿孩子,从返童年之趣;我也非常佩服培训中唯一的一位男性(雅丽爸爸),他有着自己的自信和对教育孩子的执着,课程中的互动也好、示范课也好、模拟上课也好,都能主动、积极参与,给我们所有的爸爸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给我的课程增添了另一份色彩;还有当天自己上课后的录像,我都要加夜班回顾一下,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内容或要补充的内容,尽量在下节课上补上,目的是想让大家有所获得!这就是我,事事要求完美的我,还算是成功的迈开了这一步!这里充满了信任、支持---感谢!

  当然,事事要求完美,但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这次培训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培训的硬件设施有些欠缺;讲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语速、动作的规范性还需再加强;课程过渡环节、细小环节的随意性还要更具体等!这里充满了支持、配合、理解---感谢!更要讲的是我的儿子小丁丁在两天的培训中他也积极配合、尽量不打扰我们的学习安排,能独立读书、学习、玩耍,有时还能当回大家的小小老师。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也是我最想要的:孩子在读经典的大半年中,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调皮、好动,缺少自控能力的孩子,变得懂事、稳重、好学了,真的,识字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习惯和自信心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这让我觉得在这之前付出辛苦、汗水和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里更是充满了感恩---感谢!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19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一直都很想知道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刚好资料中首先就讲到了这点核心内容--是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大五类来完成教学的。第一类,德,就是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主体。是以礼教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就主要是礼教。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生活能自理且能帮助他人。看到这里,我也是兴奋,因为以上所说的不就跟我们学堂教的内容一样吗?由此可见我们方向是对了,难道还怕教不好孩子了吗?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20

  9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青口小学举行的全县国学经典教育研讨课活动。青口小学的三位语文老师执教了一三节节精彩的观摩课。随后,县教科室的朱红甫主任主持了张丽老师的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课题开题报告。

  在这次活动中,听了张海侠等三位老师执教的一节《论语.学而不厌》,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诵,体会古诗文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相机点拨下,学生自己就会总结出学习古诗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学会“变通”。其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知道了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因此,学习经典诵读的最佳年龄是48岁的孩子。这个时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强,记忆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产生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在学古诗文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赣榆县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教育心得体会 篇21

  国学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已有一年多,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课题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9月18日上午参加了全县小学国学课堂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两节公开课对比学习,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自己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这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学习活动。

  青口镇中心小学韦惠华老师上的《论语百学不厌》,课上韦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积分法,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

  印象较深的是陈学壮老师的《庄子北冥有鱼》示范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一节课学习整篇课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容量大,“能学多少学多少”。学生学习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带读、齐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和着节拍读等多种朗读比赛形式,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成功的国学课堂教学课。

  学习《经典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

  最后朱红甫主任为与会者作了《经典阅读:在国学的本原和光芒中徜徉》的报告。在报告中朱红甫主任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国学经典的深刻理解、对课程推广的实施经验,他的睿智的思考、丰厚的底蕴、独到的见地,特别是昂扬而热切的使命和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