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论文

时间:2022-11-17 13:18:48 农业经济管理 我要投稿

农业保护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保护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保护论文

农业保护论文1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生物性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我国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蝗虫灾害就发生了多次,蝗虫所到之处,庄稼被一扫而空,人们无粮可收。在1845年,爱尔兰曾发生过马铃薯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大减产,甚至绝收。可见,生物灾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我们只有把生物灾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可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说到控制生物灾害,那就离不开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很多知识,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对要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病虫草害进行预防和治疗,减少有害生物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一、植物保护的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它不能直接消灭病虫草鼠,而是通过改善农田环境和耕作制度等方法使病虫草害无法生存和发生,但对农作物是没有影响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农业防治法一直有着一定的地位,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二)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相对来说操作简单,而且经济安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应用技术诞生,这就要求植物保护人员学会更多新技术。比较古老的有捕杀法、诱杀法,还有利用高温、低温对害虫进行消灭。新技术包括了高频电流、超声波以及红宝石的光束等,它们对害虫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

  (三)化学防治法

  从人们开始使用化学防治法至今,它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着防治范围广、见效快、效果显著的特点,而且现在我们还可以利用机械大面积使用,节省了劳动力。但是化学农药中的很多物质不易被分解,会造成高残留,污染土壤和水源,而且时间久了,病、虫、草害都会产生抗药性,会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这些问题都会对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优缺点,然后正确地使用它,不能说为了发挥它的优点,而忽略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四)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对病虫草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它是近些年刚刚兴起的一种防治法,它的优点在于对非标靶生物无害。这里的非标靶生物主要指的是人畜,而且生物防治法对环境没有危害,因为生物防治法所用到的资源都来源于自然,最终又都回归自然,是一种循环利用,所以被人们所认可,在植物保护技术中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也被人们认为是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外来物种的侵害越来越严重;农民对化学农药的误用、错用始终存在;化学农药的高残留问题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等。所以说如何正确地运用植物保护技术,把它的作用最大化,既要防治病虫草鼠害,又要對我们的环境破坏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它是我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增加全民族的植物保护意识

  有一句话说的好:“知识改变命运。”我们都知道现今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那农民种地更是离不开知识。对于植物保护技术的运用,不是说只有农民需要学习,我们其他国民就可以不用关注。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农业发展不好,我们就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这是全民族的大事,所以必须要增强全民族的植物保护意识,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植物保护及植物保护技术应该怎么去应用。

  (二)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虽然有着见效快、省时省工、防治范围广等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它的残留较大,加上农民误用、错用农药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导致化学农药对我们的环境危害较大,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能否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症下药;二是适时用药;三是适量用药;四是农药混用;五是交替用药。

  (三)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相比,它有着针对性强、对人畜安全的优点,同时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物防治是一种循环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生物防治。

  综上所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已经不是农民自己的事了,而是关系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一件大事。所以作为一个植保人,我们不仅要学好,还要用好植物保护技术,并把植物保护的思想散发出去。只有全民族都认识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有植物保护意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江弘.浅析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1):125-126.

  [2]杜爱华.辽西北设施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问题初探[J].植物医生,20xx(1):45-46.

农业保护论文2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为推进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的掠夺日益加剧,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显现,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当其冲遭受污染与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xx年粮食产量高达6847.9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其中,大豆产量居全国首位,稻米质优享誉全国,可见黑龙江农业的生产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保护好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有清晰地正确的价值理念,先进的环保的生产发展模式,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体系以及技术创新与推广保障体系,多管齐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从源头遏制,从过程防治,有监督保障。特别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全力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环保意识、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以及经济手段等方面提出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一、培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环保意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环保宣传与教育,使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伦理观,以达到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必须让各级政府和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了解各自地区以及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清晰地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深远意义,牢固树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力军。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全省民众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通过电视、广播和杂志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共识、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行动中。同时,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要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其次,培养公众环保意识,使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尊重生态环境客观规律,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在这种尊重生态环境及其规律的思想中,促使人类转变对待环境态度观念,转换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为提高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果,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黑龙江省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不断的补充关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立法,完善具体可行性条款,明确环境保护法律的主体与范围等相关细节,使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能够切实解决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此外,需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树立全新的环境行政执法理念,增强农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环境行政执法必然涉及并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环境行政执法中必须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即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当做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

  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农业生态补偿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激励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方,实现多元主体的共赢。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带有惩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它是一种多元的保护机制,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就黑龙江省而言,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为维持生存对生态环境进行的破坏;其次,政府还应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民进行补助,尤其是对兴建生态保护林体系的农民进行鼓励及补偿;第三,对于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采取优良措施的以及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利方式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最后,可以利用项目管理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即运用项目支持或项目奖励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农业环境治理中,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补偿,其目标是形成农业地区的自我发展机制。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

  加强水资源管理。黑龙江省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是分散的各自为政,这样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行,黑龙江迫切需要协调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实行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流域水资源统一考考虑需要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协调地表水、地下水关系,大力提倡和推广节水产品和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流域生态。

  加强土壤保护和管理。不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防治土壤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改革耕作制度,保持水土。根据条件,推广少耕和不耕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害的作物,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生产使用无毒、低毒农药,特别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轻化肥农药对农田、渔业水域和农产品的污染。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对养殖规模小以及散养的畜禽粪便结合农村沼气池进行处理,改善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预防监测网络工程建设。黑龙江应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利用现有各种监测预防设施和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包括水环境、区域生态与资源、地质灾害以及重大气象灾害等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性的预防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监管、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形成完整的污染源监管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系列的保护体系——认识体系、法律体系、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等综合发挥作用来得以实现。从认识体系方面要着力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素质高低;在法律上应完善环境立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经济手段的实施,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遏制污染趋势。技术手段则是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农业保护论文3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可谓是我国经济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更加是确保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基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对某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衡量,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的经济发展与植物保护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同时两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浅谈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关系协调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忠海.锡盟对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技术保护的几种措施[J].现代农业,20xx,16(11):23-23.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4]彭秀军.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30):5-5.

农业保护论文4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从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节水技术等角度描述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指出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互促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1.4微生态技术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4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4.1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彰显生态农业特色

  农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品牌。

  4.2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查清农业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治理措施,减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调。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化处理,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模式。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以及废弃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环境。

  4.3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且所产商品的真正价值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完全体现,因此,生产者往往缺少发展这种模式的动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政策,例如: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等做法提供补贴,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等,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生态农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产品受众的不同需求打好绿色牌、安全牌、优质牌,瞄准中高端市场搞宣传搞营销,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4):7-12.

  [2]邱志国,史长久.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xx(4):42-44.

  [3]韩沙沙.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xx(4):47-49.

农业保护论文5

  摘要: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以景观生态重建理论为基础,探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指数的选择、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和景观格局的优化等,综述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关键词:城镇化;景观生态重建;景观格局

  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带来景观生态的巨大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景观生态重建分析,建立量化的土地景观指数模型,可对研究区进行问题诊断,进而建立“格局—过程”关系,通过规划构建较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合理布局相结合的优化配置,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一、景观生态重建理论

  蔡云龙提出,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整治,既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还对导致土地退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的措施称为“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重建的目的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格局。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讨论:

  ①景观中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

  ②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控制。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被认为是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由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空间组合所构成,对维护和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焦点包括: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格局。

  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一)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是定量描述景观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相互关系,并从景观结构变化中推断功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二)景观指数的选择。建立格局与过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景观格局的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

  景观指数法与转移矩阵法相结合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目前的景观指数众多,指数之间相关性高的多个指数,被认为在对格局进行评价时只需要其中之一即具有代表性,因此,景观指数因研究对象不同需要优化选择。FRAGSTATS的开发者McGarigal提出了景观指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指数分类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指数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三)通过“格局—过程”分析进行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从格局到过程的推绎是当前景观生态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解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景观特征是实现时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

  (四)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景观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现。有文章认为,为了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要根据生态因子对景观斑块的类型进行调整,而且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运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得以实现,这种方法称为“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优化将其规划原则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相结合,发现景观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体的生态学途径。

  三、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

  关于城市生态重建当前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指数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与景观生态分析与规划相关,却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结合城镇化过程特点的、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

  2。目前运用景观指数与GIS/RS分析格局与过程的问题尚不多;

  3。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集中在城市中心或矿山等区域。以生态系统流变化最大的城市周边为尺度的研究方法,但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理论和方法均显缺乏。尤其体现在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后期管理中,如何引入景观理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做出更加科学和完美的规划设计值得探讨。

  如何丰富和发展景观格局分析,建立“格局—过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建立优化的景观格局以至于建立起小流域尺度上的景观重建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当前科研面临的挑战。从其它尺度景观生态格局研究当中借鉴方法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构建整体的、多变量的、全面地的多目标景观重建方法成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必要。

  目前,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和部分方法已经有所描述,内容涉及到恢复生态学、景观格局评价、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各个环节,然而缺乏对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地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景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景观格局的现状分析生态状况,对于景观生态全格局设计和景观可持续发展十分具有探讨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2]张艳芳,任志远。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6:815—818

  [3]周霞,廖圣东。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xx,25,3:206—210

  [4]曹新向,郭志永。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xx,18,2:192—195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Landscape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andhierarchy(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6]郑彩红,曾从盛。闽江河口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湿地科学,20xx,4,1:29—35

农业保护论文6

  人们可以长久的生存下来,依靠的就是农业。只有农业能够得到好的发展,国家才能保证更加稳定的粮食储备。另外,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需要农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衡量的。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不对农业生态保护进行关注,我们需要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结构进行科学的调节,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只有对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目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

  1.1农业生产结构不科学

  农产品种类非常单一。农业区域的重点目标就是保证全国所有地区所需要的农作物的使用用度,当中还要包含喂养牲畜禽类等的粮食用量;而且我国还有很大面积不合理开发使用的山地以及草原。高速发展的农业范围以及农业机械水平的快速发展,就直接给地下水开采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用水量已经超过了标准量,最终造成土地表面出现沙化情况,将盐碱地面积增长了。尤其是还在城市旁边建立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只会直接增加用水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1.2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们过度的对森林滥砍滥伐、荒地开垦,直接造成了地表植被严重受到损害的情形,扩大了出现自然灾害的几率。极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灾害,土壤当中微量元素的大量流失,让土壤养分流失,大地变得更加无养分。还可能出现土地沙漠化,让耕地开始被吞没,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还会出现全球变暖情况,直接造成旱灾或者洪水泛滥情况。一旦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农业受灾范围就会逐渐增大。

  2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使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不仅仅具备生态功效,同时能够行之有效的将人们的实际生活品质提升,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几率,这些方法,都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保护农业生态保护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2.2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需要对农业可耕土地面积进行合理使用和开发。国家有关部门要对可耕地进行科学的划分范围和种类,对农业使用土地积极的开展保护措施,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内部使用的耕地面积严格掌控,提升土地农业耕地资源的使用率。要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例如:我国的贵州因为不合理使用肥料造成土壤出现了酸化板结的情况,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时将不合理使用肥料改善同时使用有机肥料,能够将农业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发挥不可估量的效果。

  2.3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发展农业要关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使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就需要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确保农业进步。保证农业和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共进步。农业生态环境的快速进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备,通过将基础设备健全来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2.4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了一些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可是跟随者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变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国家要充分了解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程度,有关单位要保证做好立法工作,提供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2.5将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

  农业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当中要使用监测和普查技术,能够更好的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将已经成熟的生物技术以及各种有关技术进行推广使用,将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合理使用效率提高,降低因为这些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几率。加上,推广农业技术管理系统,不断对农业技术管理改善,将综合防治技术建立起来,利用实践经验,科学合理的对使用结果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

  2.6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作用

  每层政府和领导阶层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才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进步,利用有关会议的展开和有关规章制度的确定,构成健全的法律系统,同时要农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健全的法律系统当中的规范制度进行,将财务人员的自身素养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总而言之,人类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充分的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同时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能够带给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效果。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才能保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在比较牢固的生态环境当中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基础设备利用、使用科学技术等来帮助农业可持续进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够共同进步,保证我国总体经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5:33-41.

农业保护论文7

  一、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难题

  我国采取了指令规制、技术创新和经济激励等多种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污染影响,维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政策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水平还比较低,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

  (一)直接管制乏力。制定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和主体行为做出规定,依法强制实行,是世界各国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要求不仅包括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文本,还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处罚细则,并有相关部门监督执行这些法规,并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目前从土地到灌溉水到农药使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并不知晓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不知道如果遵守这样规章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宣传、监督和执法。此外,农村地域宽广、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复杂多样、农户自身素质不高等特点,对实施这种强制性指令控制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二)技术推广难度大。当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难度非常大。第一,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农业生产经营者出现兼业化、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对新技术的使用意愿和接受能力不强。第二,一些对环境影响小的新技术如生物制剂、物理防护手段等,往往物化成本高于传统的化学投入品,而且使用起来有相应的操作规程,较为费事,在没有相应收益增加的情况下,农户不愿承担这样的额外成本。第三,一些环保技术要求少施化肥、少打药,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或者产品品相不好,造成农户收益下降,影响农户的使用积极性。第四,当前农技推广部门力量较为薄弱,工作经费不足,难以进行技术推广,加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新技术推广运用难度较大。

  (三)环保产品市场发育不足。与工业品不同的是,大部分农产品最终将走上餐桌,其质量安全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将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愿意为安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买单。但是,农产品市场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优质农产品的信息难以辨别、确认和信任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劣质产品,一旦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出现困难,所付出的成本难以收回时,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方式就难以维持。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环境友好型产品标识的市场推广不够,消费者的认可度不高,产品价格优势不突出,对生产者实施相应生产规范的激励不够。

  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

  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要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个重要契机。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特点,完善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农业农村环境治理。

  (一)加强基层环保建设,加大农村农业环境治理投入。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将农业农村环保工作切实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第一,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加强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协作,优化人员配备,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严格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确保工业企业的连续达标排放,确保城市垃圾的合理化处理,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减少农村环境的外源污染。

  (二)改进工作方式,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尽管农业生产存在分布广、监管难、成本高等困难,但是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强制性指令手段依然是控制农业农村污染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和法制意识,引导农民自觉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合理施肥打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自觉控制养殖规模,提高企业的强化社会责任,自觉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其次,制定具体的排污标准、环保标准和处罚细则,明确监督部门,确保环保法规的执行,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防治没有环保处理实施的企业盲目上马,强制要求不达标企业整改,对严重违规的企业要关停;对一般小农户,要充分利用相互监督和村庄自治,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对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好的.做法要加以表彰、奖励和宣传,并将村庄环境治理作为村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规范产品认证,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严格规范各项优质农产品的产品认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认证费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认证。加大市场营销,扩大销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将信息尽可能地传递给消费者,获取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建立成长期的供销关系。加强对已获认证产品的监管,开展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取消认证标识,并进行信息披露,加强认证产品的公信力。

  (四)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减少污染源。加强对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认真落实产品标准,鼓励研发和推广环保产品。加强对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严厉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流通,一旦发现必定重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推广绿色、环保、有机的农资产品,从源头上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因使用劣质投入品对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农业保护论文8

  据农业部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1.95亿hm2,土地沙漠化总面积为1.3亿hm2,人均可利用耕地不足0.133hm2,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列举了常见的农业污染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农业污染源的主要类型

  1.1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超量使用高毒性、难分解的农药,并造成水体、空气、土壤以及人体危害的一种污染。根据农药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将农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2类,有机农药多由大分子的化合物组成,性质稳定、难降解,这些农药虽然具有较好的杀虫灭菌效果,但是容易残留在农作物、土壤中,随着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无机农药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重金属,包括汞、砷、铅等,无机农药的超量使用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和人体危害极大。

  1.2化肥污染

  化肥污染与农药污染类似,都是由于农民不合理的使用而引发的农业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使用化肥,根据成分含量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氮肥、钾肥、磷肥、有机肥等种类,如果化肥使用量超标,化肥中的有机物不能被农作物充分吸收,随地下水、地表水汇集到河流中,就会导致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水体污染问题。目前,化肥仍然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化肥污染也是农业污染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1.3地膜污染

  北方地区在春季开展农业活动时,为了提高地温,通过采用覆盖地膜的方式,使土壤溫度升高,加快作物种子发芽。地膜多为高分子的塑料材料,很难降解,如果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而且影响根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如果地膜四处飘落,还容易产生“白色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

  1.4秸秆焚烧污染

  秋收结束后,农田里的作物秸秆失去利用价值,农民常常采用就地焚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些作物秸秆未完全干燥,因此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而且这些烟雾还会随风流动,结合周边工厂排放的废气,形成严重的'雾霾天气。

  2、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

  农药、化肥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就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和明确规定,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用药、科学施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推广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新型农药、化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药的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近年来,国内研发出多种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具有靶向灭菌杀虫效果,不会在农作物的茎、叶、果实上残留,保障了农作物的绿色、健康。现阶段,这种低毒高效农药仍处于推广阶段,需要各地农业部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切实改变农药污染危害。

  2.3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超量使用化肥会引发土壤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产生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控制化肥污染,杜绝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控制好施肥次数、用量和时间,运用深施肥、分层施肥等措施,增加肥料利用率。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土壤保肥能力,降低养分和水分流失,让土质疏松,控制土壤板结。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施钾肥、微肥和磷肥,减少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

  3、结语

  农业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冲击效应是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个食物链的安全,环境污染不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还具有遗传作用。所以,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农业保护论文9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2.3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农业保护论文10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生活和事业中去,将传统农业转换为循环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介绍循环农业,分析循环农业对农业保护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强农业环境中循环农业的运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的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环境保护;传统农业

  在我国产业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我国农业耕种面积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印度。[1]但是我国人均可耕种面积却在世界第120名以外,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较多,其次就是我国农业的可循环度不高。可循环农业是指以农业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目的,将农业打造成高效率、低消耗、排放低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并在20xx年年末中央在此提及农业要围绕生态循环、节约资源、高效产粮、产品安全等要素发展,更加明确了农业发展的道路要向着生态循环农业的方向前进。循环农业模式的提出在保护我国农业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进行探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科学合理化发展提供有效思路。

  1循环农业的概念

  循环农业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护农业环境也有着显著的效果。循环农业指的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领域上加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因素,让农业资源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农产品增收的目的。[2]利用农物耕种多样化和循环再生等技术原理,有效利用农业耕地资源,同时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进行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是保障粮食安全质量、农业环境生态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是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形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循环农业可以向外界不断地传输技术,形成经济循环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循环农业对农业保护的意义

  2.1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

  目前全球发展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生态即将失去平衡、资源枯竭危机和粮食出现危机等问题,由此可见,循环农业已经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下文将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为什么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国是目前全球缺乏水资源的国家之一。[3]我国目前水资源极度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循环农业已经成为根治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的用水量占全国的总水量将近70%,是非常庞大的比重,而对于农业发展用水量的70%中,由于大部分的农业产业都需要很多的灌溉水资源,所以农业灌溉用水就占了90%,出现地区性土地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等问题。比如20xx年安徽省特大干旱灾害,相关气象数据表明,安徽省当年的平均年降水量只有83.9mm,常年处于干旱状态。[4]主要的农业灌溉水资源是人工降雨,可人工降雨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和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江南、华南地区的洪涝灾害,从6月6日至13日16时,浙江、福建、湖南、贵州、广东等多个地区出现强降雨现象,造成了不少人员的伤亡和房屋的损坏,导致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导致农业产量损失达700亿千克左右。在我国缺水严重的部分地区,地方农业用水利用率却一点也不高,甚至出现了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浪费量高达80%左右。并且我国各地的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专业水资源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十分普遍,有50%左右的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水污染,[5]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同时大量的耕地也被污染,导致农业经济的损失十分惨重,农业的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在农业中滥用多种消灭病虫的有害药物,在这些药物中高毒性化学成分占据70%左右,[6]使得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农作物化肥的使用不合理,让农产品的营养流失或者过剩,使得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再加上人工操作的不合理,就导致了农业环境被破坏,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必经途径。由此可见循环农业的有效实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循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资源再利用,用其技术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垃圾、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等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发展成本。[7]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有促进作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将循环农业充分运用到农业产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在我国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最核心的重点就是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农药、水、化肥等都要节约使用,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施肥技术的宣传,传播农药安全的使用方法。农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是不可分离的,但是我国由于国土辽阔,导致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差异都十分明显,所以在实施循环农业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来优化循环农业。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情况,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避免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影响;根据当地的土地条件来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充分地利用耕地资源,确认农作物的种植原理,使得土地和农作物共同生存;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设立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生产模式,让农业发展道路更加平稳;充分顾及当地产业特点和定位,进行多角度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3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

  3.1提高宣传力度

  在循环农业发展中,应该先在当地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通过优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对耕种技术进行有效指导,向人们宣传循环农业的再利用、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让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农民群众心中。以后再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鼓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进行改革发展,也鼓励基层农业生产者使用循环农业技术,让农业生产者的种植更加科学化。针对宣传方面,对废弃农作物再利用、清洁生产产业、消除污染物等内容进行着重宣传,以此为亮点可以和农业产业互相合作,开展对循环农业的大力宣传和测试,扩大循环农业的宣传效应。

  3.2建立完善全面的技术体系

  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专业技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保护耕地土壤的保护性耕耘技术;通过可控制管道进行供水的滴灌技术等。[8]为了确保农作物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水分需求,就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研发和创新,并将研发成功的技术大范围地运用到循环农业中去,将技术指导作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农作物的质量。

  3.3加强绿色生产的`建设

  绿色生产是循环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环节,农业产业科研部可以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农业绿色生产研究基地、建设农业清理能源的生产、废弃农作物循环利用、加大循环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为目的,重点探究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能源消耗等绿色循环生产的问题,让循环农业绿色生产更加科学有效。

  3.4创新发展模式

  有很多部分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在实施循环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和重置。例如立体种植和兼做套种技术的研发和实施就是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探究研发过程中,不断改进并最终得到成功的技能产品,这两种产品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提高生产的产出效率。所以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农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问题研究,在农业产业运营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市场和政策方面的信息不断变化,使得生产也在日常农业产品运营中去收集、整理、归纳、汇总、分析、保存这些相关信息,让农业产业运营过程对后期的变化能有所准备,这样能有效强化农业产业运营的预测性,避免因为盲目操作而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4结论

  在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相对缺乏等各种方面都不是很乐观的条件下,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改善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等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所以,政府部门与当地农业产业部门和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只要做好循环农业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循环农业的使用范围,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全面实现全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道路。

农业保护论文11

  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存在的立法空缺、制度不足、政策缺陷问题,探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发挥政府的宏观性指导作用、法律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设立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有效缓解,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科技发展滞缓、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粗放经营,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农村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在经济效益和利益追求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求,只有将循环经济推广到农村当中,才能有效改革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改革,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使用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相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困境分析

  严重的人口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国农业环境日益突出:①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例如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应问题严重。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耕地和草场面临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盐渍化现象严峻、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普遍。③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水资源、大气、土壤等各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正在不断恶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亟需解决。

  1.1立法方面的空缺当前国内法律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基本的保护框架已经形成,并且还形成了相关的综合性立法文件,如《农业法》有着对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门性规定,《环境保护法》有着关于保护农业环境的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专项的具体立法文件,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这些立法文件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1]。

  然而,已有立法都有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当前的国情有所脱离,当中的缺陷和不足还没有及时完善。农业环境与农业资源的立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虽然立法上对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有着许多协调性规定,但是立法体系上的分立以及并存,会导致某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使得调整手段上有抵触、矛盾、割裂、重复的现象发生。此外,农业资源环境的立法有很多笼统性的、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现实操作性,使得现实执法效果大受影响,难以避免执法漏洞的出现。

  1.2制度方面的不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之所以产生资源环境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不协调所造成的。由于人们在环境保护和个人利益之间往往选择维护后者,使得农业生产时缺少对环境耗损成本的计划和计算,也缺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破坏环境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从整治制度的角度看,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利益集团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使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的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导致治理环境资源的国家资金难以发挥效力,进一步导致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工作陷入顾此失彼的地步。

  1.3政策方面的缺陷已有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超过十项,比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税等。然而这些补偿制度的自身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政策过于单调死板、投入力度有待提高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较高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资源保护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平衡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相关部门难以将当期的相关资源、资金、组织、人才以及技术有效协调和运作起来,甚至出现了因经费浪费、争夺经费而导致的忽视管理的现象发生[2]。

  2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

  2.1发挥宏观方面的全面性指导作用对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涉及整个民族的利益。若市场无法对行业间、地域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良性调节,国家就应当设计一系列宏观制度,对管理问题、利益分散问题进行协调,以解决其与环境保护的客观性冲突,并使各类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一,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考虑农业资源环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性扶持,统一评价标准,设定一系列具备硬性和执行性的约束机制,利用宏观调控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进行限制和约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由于企业完成低能耗目标的手段就是规模经济,只有当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时,资源消耗量才能达到最小程度[3]。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渐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实现规模性的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国家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区域之间的分工,使区域功能有着明确的定位,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平衡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此外,还应当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地区的补偿力度,使其获得较好的利益补偿,缓解利益矛盾。第三,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应注重与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重视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废水、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设施,以防止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还应注重在项目建设之前开设环境监测,避免不必要的环境破坏。

  2.2发挥法律方面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在立法方面,应当在农业环境资源的立法当中确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为该方面的立法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方向。虽然国内的立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环境恶化得到缓解,但是总体上还是缺少可操作性,亟需建立起完备的资源保护制度和责任制度,使得相关的考核制度、规划制度得以良好落实。此外,与农业环境资源有关的法律体系应当被保护,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某种农业环境资源作为立足点,通常缺乏关于资源整体联系的深度考虑,在综合调整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规定,亟需出台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管理条例,将各类因素统一并形成整体,并对某些重要问题作出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定。在执法方面,要设立具备规范性、可执行性的执法流程和程序,使执法人员有明确的执法依据。同时建立惩罚制度,有效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关于农业环境资源的案件(尤其是公益诉讼)时应当秉承认真的态度和公正的理念,作出慎重又具有社会意义的判决。在守法方面,要注意发挥宣传的作用,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对农业资源保护知识有充分了解,培养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将节约农业资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2.3发挥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资源锐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公众缺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是当前环境污染无法获得控制和治理的原因之一。环境诉讼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公众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环境污染投诉无门的尴尬现象,为大众揭发、举报污染环境的恶性行为提供一个畅通渠道和途径,促使行政部门将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形成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

  首先,应当重视诉讼的民众基础的建立,培养起广大群众的诉讼意识、公益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使公益诉讼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政府也应当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号召公众积极为环境保护奉献力量,为环境诉讼积累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是环保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坚实力量。这些民间组织能够把相当范围内的群众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环境诉讼的力量,法律应当赋予该类组织以诉讼权利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

  其次,应当对国内的环境诉讼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完善。比如,拓宽原告的范围、合理设定和降低诉讼费用、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当前众多污染事件当中的受害者都是不确定的,使得诉讼的难度增加。或者受害者难以举出明确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也为环境诉讼增加了难度。上述的两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往往以法院不予立案作为结果,使得民间组织和相关公民投诉无门,自身合法权益失去保障。实际上,环境权益的享有者以及保护者都应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者说国家公民,所以国家有必要在立法上将诉讼原告范围扩大,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当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多数是具有财势或优势地位的财团、企业以及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它们通常不缺乏技术优势、信息以及资金,而作为原告方的公民、民间组织或者小企业通常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对事件收集证据,也难以承担起诉讼当中的举证责任。因此,立法应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处理方法,把更多的举证责任分配到被告一方,减轻原告方的举证负担,使更多环境污染诉求能够得到合法处理。一般而言,环境侵权诉讼案件都会涉及到许多专业而复杂的知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原告方通常也是昂贵技术鉴定费用的承担者,但是作为原告的公民或者民间组织对此是难以承担和接受的[5]。国家必须对环境诉讼的费用作出合理规定,减轻原告的负担,以鼓励群众积极维权。

  2.4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最终归属循环经济是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得以有效缓解的战略性措施。首先,要建立起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推广已研发的循环经济模式,比如沼能的综合利用、农业节水等。加大对于高新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和核技术)加工农业有机肥料的研究力度和创新力度,合理规划和管理各种资源,对微生物资源做好充分利用。其次,要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植入他们的观念之中,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使参与循环经济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此外,政府也应当具备危机意识,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地位,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

  3结语

  农业资源保护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与当前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和解决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大众的配合,不仅涉及宏观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方面的设计和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建设和相关立法的完善,还与实践行动息息相关。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业保护论文12

  建国初期,我国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策略,导致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允许土地流转等保护农业发展、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使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不必再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笔者认为,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和加入WTO的国际市场竞争、农民权益缺失等多重压力下,应当继续实施农业保护政策。

  1现阶段我国继续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必要性

  1.1我国农业自身特点

  农业具有弱质性的特性,如抗风险能力弱、产出收益低等。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要考虑这些特性。同时,又要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农业过去20年的发展特点,并加以具体分析。

  1.1.1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收益程度、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

  ①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1000hm2耕地上的拖拉机使用量为7.1台,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17.1台,而日本高达438.2台,美国为27.3台。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8.5%,印度、日本、美国分别为25.4%、1.6%、0.9%。

  ②收益程度受农业的生产成本、农产品的价格和产业的附加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政策,使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一直在不断扩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我国实行对主要农产品特别是对粮食作物实行保护价格的收购政策,但是农产品受本身收入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价格上涨幅度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大多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的,因此收益比较低。

  ③科技投入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看,20xx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仅为0.5%,远远低于欠发达国家1%~2%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3%~5%的平均水平则相差更远[1]。

  1.1.2我国农业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例,因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为56.9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可见,农业环境问题已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

  1.1.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城乡差距加大,占中国70%的农民的权益保障机制缺失严重。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明显,不仅有收入方面的,而且有政治民主、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有调查显示:城镇劳动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0%,而农村劳动人口的比例仅为1.0%。较低的农民的科学素质,将阻碍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步伐。农民以及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科学素质低、就业难、看病难、养老等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民工荒”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2我国农业所处的微宏观环境

  1.2.1微观环境。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农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使我国农业能够迅速成长;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低,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低,导致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隐形的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行种种的限制,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2]。在这种状况之下,我国如果仍对农业的发展不予重视,必将阻碍原本脆弱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宏观环境。按照冯海法[3]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4个标志: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已经大大下降。在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农业的份额已降低到15%以下;在工农业增加值结构中,工业份额与农业份额的比例大约为75%∶25%,即工业份额已经是农业份额的3倍以上。②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份额已下降到30%左右。③城市人中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已上升到50%以上。④人均GNP按1980年美元计算达到1500美元以上。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xx),20xx年农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为11.3%,工业与农业份额比例大约为4∶1;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整个经济的活动的人口数约为39%;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4.94%;人均GNP按照1980年的汇率约为12622美元。以上数据表明:第2个条件和第3个条件中略有偏差,但是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渐推进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逐渐提高,因此我国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的要求。另外,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8%的增长速度,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都为我国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保护政策调控了现实条件。

  2现阶段我国农业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拟对我国农业保护的现状与主要问题从价格保护和补贴、财政支出、贸易保护、法律保护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

  2.1价格保护和补贴价格保护是农业保护最基础的手段。1985年,我国取消农产品的购销体制,农产品价格逐步实现了由市场的供求调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高,我国出现了大量的荒地,农用耕地被工业所占用及土地出现的沙化现象的严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在逐渐减少。同时,由于种粮的收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逐渐下降,威胁我国的粮食的安全。我国自20xx年实行对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以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图1为20xx~20xx年我国水稻的最低平均收购价格。由图1可知,我国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对主要粮食作物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增强,极大的避免了“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但是,实行单一的最低收购价格欠缺灵活性和竞争性、收益性,不利于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我国最低收购价格主要的对象是粮食作物小麦和水稻,并在每年2月份左右出台相关文件规定今年的最低收购价格,且由国有企业或者相关国家部门进行统一收购。这种硬性的.价格保护政策不能有效的应对市场变化,对农民的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可以建立统一的粮食收购价格和主要农产品价格的管理竞拍体制,并允许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私人企业参加粮食收购的竞拍,既可以发挥竞争的作用提高粮食的价格,又可以在最大程度接近市场,延长农业生产链,获取来自市场的最大利益。最低收购价格仅仅是对农业生产或者是农民在交易环节的最高限度的保护的手段之一。对农业或者农民的直接补贴,可以涉及农业的生产环节,从源头上对农业实施切实保护。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应涉及来自良种、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的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最佳化农民的利益。笔者认为,单一的粮食收购价格或者是单一的粮食直接补贴都不能发挥其最优作用,而应当是将其两者结合的价格支持体系。

  2.2财政保护财政支出在我国农业保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价格保护仅是财政保护的一个方面。另外,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动植物的保护、农村环境的治理等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都不能离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我国在财政支农方面有很多待完善之处。第一,农业保护的资金来源具有单一化的倾向。我国农业保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而忽略了作为农业市场主体的企业和农民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方面,农业收益水平低是缺少企业和个人投资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二元金融体制的存在也制约着农业资金来源。第二,财政支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xx》的有关农业的数据,我国在农村水电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治理每年都在提高。但是财政支农在农村“软件”设施,如农村环境污染、农村保险机制的建立却存有空缺。以农村“软件”设施建设为例,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被边缘化,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长期被城市占据,使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长效利益受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以医疗资源为例,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第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混乱,使得财政支农绩效大打折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重资金分配、轻最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对资金使用全过程以及效果的监督和评价,导致资金在多环节中层层流失”[4]。

  2.3贸易保护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来自市场的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没有政府的保护,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安全问题都将受到挑战,因此,加强对农业的贸易保护是有必要的。而这种保护必须在WTO《农业协议》的范围之内。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在不断降低,同时,不能使用出口补贴,我国农产品贸易差额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数量在不断增大,传统优势产品水果、蔬菜等因贸易摩擦出口数量在不断下降,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带来较大的损害。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实行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隐形的非关税壁垒的力度在增强,而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反应机制、应对机制等存在明显的不足,使我国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损失较大。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却在进口保护上做的明显不足。我国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反倾销措施、以及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强度和数量都远低于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数量,主要是由于政策和法律在非关税壁垒措施的缺失。

  2.4法律保护20xx年,我国将有关的农业保护的内容写入了《农业法》,将农业保护正式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围。20xx年,我国颁布《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的阶段。根据《中国农业年鉴20xx》的有关法律文献的表述,我国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力度涉及能源保护、水建、机械、农村文化、税费改革等个法律条文和通知规定达十八种。另外,在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内容中出台的法律达十八种之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的法律保护因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以及部分文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缺乏,致使保护力度的效用减弱。

  3我国农业保护政策措施的建议

  我国在农业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仍有许多的不足,与发达国家存有差距,这不仅损害了作为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的利益,且将进一步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农业保护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笔者认为农业保护的重中之重是:农业保护体系应该把影响农业长效发展的主体地位的农民置于第一位,只有从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权益出发,才能够使我国农业得到长效发展。

  3.1完善农业的投入机制、产出机制和风险机制完善农业的投入机制、产出机制和风险机制需要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不遗余力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保护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只有农民的收入得到不断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才有源泉。因此,降低农民在农业的投入成本,提高农民在产出中的收益,降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是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3.1.1投入机制。投入是农业生产的首要环节,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的基础。政府应做好水利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农村环境气候灾害的预警和应急管理,为农民发展生产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同时,政府还应当增加农民在生产性方面的投入,如免费提供优良品种,降低农药化肥的购买成本,普及新的耕种技术,以及农业大型机械市场的租赁制度的完善等。

  3.1.2产出机制。避免“谷贱伤农”的现象的产生,是完善产出机制的重要方面之一。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发布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生产的良好信息机制,同时,缩短农产品的流通渠道,让农产品更快的进入市场,建立农产品完善的物流系统。

  3.1.3风险机制。农业生产的风险机制的建立,应着眼于农业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农业面对着来自自然灾害、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风险、农产品出口风险等等,因此,符合农业的保险制度的建立尤为关键。

  3.2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3.2.1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基本的生存要素。我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失地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就要保障农业生产用地的数量,保障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权益不受损害。

  3.2.2保障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各项权益利。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因此,农民应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生产资料处置权和农产品的处置权。

  3.2.3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农村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等长期被城市占用,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就应当在城市和乡村的“软设施“的平衡中寻找出路。教育权是农民发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之外,应加强农村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和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

农业保护论文13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甘肃藏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实行农业机械化,对甘肃藏区意义重大,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甘肃藏区农民快速脱贫致富。但众所周知,甘肃藏区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甘肃藏区推进农业机械化途径,其意义十分重大。文章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深入分析甘肃藏区现有农业机械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的途径,为协调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农业机械化;途径

  0引言

  甘肃藏区主要指的是甘南州藏族自治州的全部,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地带的甘南州,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长江重要支流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补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长期以来,甘肃藏区农业牧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近几年来,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各种农业机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并且机械化进程加快,农机装备机构逐渐优化,但鉴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整体农业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不利于甘肃藏区农业的较高层次发展。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下如何提高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甘肃藏区的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目前,甘肃藏区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较低。新机械没有针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造成部分农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率较高,进而影响了农机装备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1.2农业机械化推广困难

  甘肃藏区有很多地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因该区域的环境保护级别较高,适用的农业机械较少,普通农业机械推广难度加大。

  1.3农业机械利用率较低

  因受区域性、季节性的影响,在甘肃藏区农忙时节,农业机械使用率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一定需求缺口。但农忙季一结束,农用机械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较低[1]。这造成了大量的农机资源严重浪费,影响当地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不利于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4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甘肃藏区受地理位置影响,发展闭塞,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不利于藏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维修水平不高,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匮乏。

  1.5藏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甘肃藏区多为高海拔地区,地势高,为高原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供农业机械正常作业的道路缺乏,成为制约藏区农业机械化普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生态环境保护下提升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途径

  2.1重视甘肃藏区基础设施建设

  海拔高、地形多为高原或山区,是制约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应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藏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面向藏区机耕道路财政资金投入,为切实改善甘肃藏区农业机械作业的整体环境,推广农用机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2]。

  2.2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甘肃藏区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提高农机管理人员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重视培训质量,努力培养出热爱并忠诚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对藏区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引领藏区农业机械化朝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藏区农业的高端水平发展[3]。

  2.3利用互联网+,实行“农机共享”

  “农机共享”已经在一些地区崭露头角,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集约化经营及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意义重大。因甘肃藏区农机购置、使用与维修成本高、使用率低,农业机械共享模式最适合在该地区推广与使用,该模式将原来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农用机械、农机维修、农机培训、农机驾驶人员等活动独立出来,由专门的组织去提供统一的农用机械服务[4]。该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可大大降低藏区农业机械的闲置率,促进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罗方,汤绍武,王洪明,等.加速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途径选择与推进措施———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机,20xx,41(11):1-4+23.

  [2]罗锡文,廖娟,胡炼,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20xx,32(1):1-11.

  [3]吕黄珍.共享农机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村科技,20xx(10):33-35.

  [4]黄明兴.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机,20xx,48(5):49+54.

农业保护论文14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工业化的进程迅速提升,乡镇工业园区不断涌现,招商引资、集团化扩展、民营企业、私营经济等不同经济实体的落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到议事日程,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措施落实十分必要。针对仪征市实际,近期开展了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技术集成路径的调研探讨活动。

  1基本概况

  仪征市地处宁、镇、扬几何三角中心,宁启铁路、江六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文昌公路西延,333省道、长江黄金水道等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改革开放以来,仪征经济突飞猛进,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区域经济形成了沿江经济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区、化学工业园、船船制造工业园等一大批经济实体正在蓬勃发展,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全市拥有耕地面积75多万亩,人口60多万,粮食产量31万多吨,年产秸秆30万吨左右;新建规模养殖场46家,年产生畜禽粪便17.62万吨,年生猪出栏量4万头。随着工矿企业的数量增多、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加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农业种植不够重视,农田有机肥料缺乏,水稻、小麦种植大部分施用化肥,加之农田植物发病率时有发生,病虫害危害加大,如水稻生长从秧苗到收割,要治病虫2-3次,有的田块病虫害防治5次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二是养殖场规模加大。发展规模化养殖,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等规模新增量逐渐加大,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养殖带来粪水较多,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三是农业废弃物逐年增多。目前,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等三大类,而农作物秸秆难以处置,主要是夏季麦秸秆由于收割时间紧、赶季节、忙插秧,秸秆难以收集,出现少数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大量秸秆切割粉碎还田。秋季稻秸秆面积大、收集时间长,也容易就地焚烧,或者放置沟渠,造成水体污染,大部分被用于切割粉碎还田。四是少数工矿企业排污不达标。有些工矿企业只重视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乱排乱放,可能造成农产品产地土壤不同程度污染。

  2主要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是一种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针对上述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考核机制。

  2.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由农业植保部门总负责,制定年初规划目标,在农业种植方面采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广泛动员农户农田种植多施用有机肥料、复合肥,少施用化肥,控制在用肥量的30%以下。少使用农药,使用一些农作物残留量少、对人体健康无妨碍的环保类生物农药,特别提出水稻生长全过程使用农药不得超过3次。

  2.2规模畜禽场推行环保养殖。

  针对规模养殖场,特别是饲养生猪,从源头抓起。一是抓好环保准入。在新建养殖场时,就实行环境评价机制,对养殖规模、地址、可能影响周边环境等进行环境评估,做好环评工作,只有通过环境综合评估,才能有新建养殖场的可能。二是抓好治理工程。新建养殖场必须配套与养殖场规模相适应的种植土地来吸纳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建设废弃物沼气治理工程、干清堆积场,畜禽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进入农田、生态园作为肥料。三是抓好后续管理。新建养殖场需要配套相应的种植面积,吸纳治理过的养殖废弃物如:沼液、沼渣。或与养殖场周边农户、蔬菜种植园区、花木场、茶叶园等单位,签订用肥合同,养殖场还需登记肥料运输销售量的记录。四是抓好农业减排。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认真抓好养殖场减排工作。首先,签订减排合同。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减排量,主动深入到规模养殖场,调查养殖规模,年存栏、出栏,废弃物处置采取措施,和养殖场主要负责人签订减排合同,明确提出养殖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减排工作。其次,督查减排措施。养殖场建立雨污分流系统,污水进入厌氧发酵池处理;畜禽干清粪搭棚收集堆放场,及时清运销售。再次,深入田头调研。按照养殖场提供的养殖废弃物销售渠道,及时走访农户、生态园,深入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核实畜禽粪便使用量,吸纳土地量,了解使用养殖场肥料后农作物的长势情况、病虫害抑制以及增产结果。

  2.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增加效益。

  仪征市水稻种植面积38.5万亩,产生秸秆21.175万吨,小麦种植面积28.4万亩,产生秸秆9.94万吨。全年秸秆产生量31.1175万吨。面对农业生产大量的秸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环保部门负责秸秆禁烧工作。市里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行任务承包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环保部门每年稻麦收割季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工作,和乡镇签订秸秆禁烧目标责任状,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在乡村拉宣传横幅,刷写宣传标语,开动循环宣传车,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等项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好处。二是农业部门负责秸秆综合利用。统一思想,秸秆禁烧工作重点要坚持“以堵为疏”的原则,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做文章求突破,市农委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基础工作。一抓机械化插秧。抓好秸秆还田机械化插秧,明确乡镇每年购买插秧机数量,督查商品秧培育数量,满足机械插秧需求,列入农业考核指标,重点督查,提倡“百、千、万”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二抓秸秆机械化还田。每年收割季节组织秸秆禁烧小分队,日夜巡视。全力打造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力度,凡是在仪征区域稻麦收割机械必须安装秸秆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秸秆切碎,留高茬控制在15公分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秸秆机械化还田量70-80%以上。年初制定秸秆机械化面积,按照还田面积实行一定经济补助。三抓农田深翻。要求农机手购买100马力以上大型机械,农田作业深耕挖耕,尽可能将秸秆进行深埋,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措施。大力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创造经济价值。①秸秆固化。积极发展秸秆固化技术,在扬州鼎盛炭业、扬州金鼎秸秆固化等地,利用固化机械加工成型燃料棒,年收集加工消耗秸秆3000多吨,其中扬州鼎盛炭业生产的秸秆成型燃料棒还远销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用于家庭壁炉取暖,为国家创造了外汇。②食用菌基料。结合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作基料培植食用菌,在月塘镇天润吴记高效农业生态园、刘集镇君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城镇三茅翔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地大力推进秸秆基料,年消耗秸秆约3000吨左右,近两年月塘镇金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结合做康能公司冬虫夏草生产的基料试验,生产的食用菌基料远销上海、苏州以及本地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碧阳菌业。③秸秆饲料化。秸秆含有大量的粗纤维物质,粉碎后和玉米、豆粕混合作为生猪饲料,营养丰富,促进生猪生长,改变生猪肉质。在扬州市港湾养殖场生猪养殖中,每天每头生猪消耗秸秆加工的饲料2-3公斤,生猪肯吃肯睡肯长肉,生猪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④秸秆能源化。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星级庄台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全市已经新建集中小区48处,集中居住人口3.5万人,占农村人口10%,新型农民集中小区的涌现,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供清洁能源十分必要,改变传统用能习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⑤秸秆收集的方法。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秸秆难以收集,人工费用高,机械化作业不适用。发展经纪人队伍,秸秆利用主体,将秸秆收集事宜,交有1个或几个人负责,这些人员,组织拖拉机运输队伍,动员10-30人,到农户或种粮大户地头,打捆,有的用草绳,有的用无纺布边角料布条,每人每天打捆150-160个,重量在15斤左右,农田在2亩地,一般工作时间早晨8:00到晚上6:00,轮留做饭,大约一小时,同时负责搬运上拖拉机,每个平均价格0.8元,拖拉机运输每次运费20元,但是柴油费用由秸秆收集主体负担。同时,拖拉机采用自动卸货装置,拖拉机手负责把草堆积好。拖拉机运输秸秆重量在0.8-1.0吨左右。收集秸秆每吨260元左右,但是有一点,现在秸秆提倡机械化全量还田,每个村要利用片长负责的生产队,再通过生产队队长向各家各户宣传秸秆有人收集,在收割季节不要切割秸秆。秋季要收集秸秆大约35-40天,收入每人每天200元,总收入在7000-8000元。四是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工矿企业、一般农区等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工作,①研究部署。传达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方案,讲解表格填写注意事项,实际调查技术路线与操作步骤等,明确时间节点,工作做细做实,数字填写有根有据。②狠抓落实。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乡镇对重点区域重点把关,指导调查,做到数据填报正确、坐标定位准确无误,按照要求拍摄采样照片,注明时间、地点。③查阅资料。根据省市要求,确保数字提供准确性、完整性,先后走访市农委、市统计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科室,翻阅资料,全面掌握仪征国土面积、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等相关指标,作为调查依据。

  3体会和认识

  我们始终认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是矛盾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保持经济增长,在今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要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要广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是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建设养殖、生产企业必须提供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报告和建立“三同时制度”,要做到养殖场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时刻不忘,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两个不误。二是强化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氛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增强。在以后的农业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中,农委、发改、国土,统计、环保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及早谋划、相互配合,按照各自职责,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培训,形成技术支撑的氛围。要加大培训力度,举办相应技术培训班、业务辅导班,将环保知识、农业减排知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纳入培训范围,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力度,在项目落户的同时要做好前期调研,从源头抓起,对环境有危害的,即使经济附加值再高也不能建设。要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经费。

  4对策和思考

  新的时期,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要增强顺应新常态的新要求,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克难攻坚的责任意识,抓牢抓实。

  4.1加强领导,突出宣传,营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各级领导要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全面动员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编印宣传小册子,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处,利用墙报横幅、宣传车、报刊、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加强引领,制定标准,科学编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标。

  建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示范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业废弃物治理排放等各项指标。各地按照标准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用于指导各行业开展防治工作。

  4.3加强管理,突出重点,狠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实施。

  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思考,要加强重点区域、关键部位的环境保护的检测和监测,发挥行政调控职能作用。参与重大项目落户的前期调研,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要适时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4.4加大投入,突出质量,顺利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本着先治理后生产的原则,如:畜禽养殖场,在发展养殖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治理养殖环境,要增强治污投入,建造科学治污工程,落实减排措施。要提高治污工程质量,对国家投资新建的项目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工程管理法人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建设内容合同制、建设工程监理制等,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公开、公正、公平,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常态化、处理效果高效化。

  4.5加大创新,突出效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增强创新意识,紧跟时代脉搏,增大科技含量,注重管理效果。一是坚持学习。要组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做到走出去、学回来、用起来,把先进的技术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心和决心。二是坚持创新。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联合科研单位,运用科技成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含量。三是坚持效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是关系到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好工程项目运行管理效果十分必要,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签订任务合同,明确职责;建立目标考核制,实行绩效挂钩,和利益相结合;建立奖惩制度,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工作不力、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完善等相关工作,必须限令整改,不达标准坚决停产、关闭。

农业保护论文15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可再生资源,过去农民总是将秸秆焚烧,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于环保。自从禁烧之后,虽然这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大量的秸秆还是给农民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20xx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2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加财政投入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门国保.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xx,(6):230.

【农业保护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保护论文15篇11-17

农业推广论文11-14

农业机动喷雾器的作用论文07-17

农业的格言01-31

农业的谚语08-06

农业报告农业调查报告01-06

关于农业标语12-30

农业实习报告01-07

大雪的农业谚语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