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疗保险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保险论文1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为核心,从管理制度、培训学习、整理流程等方面入手,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管理途径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记录着保险基金的流向,属于职工参保就医、买药结算的一手资料,为保险管理部门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对此,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要以全局眼光看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和管理理念,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优化档案管理流程,进而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做法的重构与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水平,医疗保险机构高层领导要给予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根据本地和本单位重点工作内容,构建由主管领导的档案管理队伍,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机构,对内部管理结构进行优化,根据员工特点和工作能力,合理匹配管理岗位,制定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划分工作界限,防止重复性工作而降低档案管理效率。同时要对领导、专职人员、兼职人员等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将档案管理中的形成环节、移交环节、利用环节进行审核,及时发现管理中的不足支持,落实具体管理工作和利用业务,完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重视学习培训,加大职业交流
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高素质管理队伍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医疗保险机构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实档案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以此为思路,一方面要引进管理专家到档案管理岗位上进行指导,带领现有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实践,丰富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内容,除了强化基础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和数字通信技术培训,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人才教育的培育投入力度,组建一批学历达标且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的员工,根据员工具体能力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对员工进行档案管理基础知识、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数字通信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培养档案管理储备人才,增加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工作责任意识,鼓励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构建一批高素质管理队伍,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
三、实行分类管理,保证管理效果
在进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遵循文件资料形成规律,维持各个文件资料间的关联性,为管理工作和档案利用提供便利性。对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形成文字资料,要根据文书立卷方式开展整理工作,会计档案则遵循《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文件整理,并结合各类文件的属性和功能进行分类整理,对每一个文件档案进行编号,科学合理,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结合档案特点与文件形成规律,档案号编制以案卷号编号法为主,各个业务部门中的经办员要在每年3月末整理好上年度所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并在4月末提交到单位档案部门,而档案部门要在6月低前完成档案的整理与商家,重新整理历年来档案资料,遵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分工负责,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所有的管理工作,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任务,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本文通过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研究,得出:(1)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要以制度为保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划分工作内容和权责,使得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2)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要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人员培训和学习交流等方面入手,制定档案管理人员培养方案,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加强先进管理技术的学习,引入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3)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要创新管理方法,引入分类管理法,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文件进行归类、整理、编号,便于日后的查询工作,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完成管理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春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做法之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xx,(17):343-344.
[2]王惠娟.刍议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兰台内外,20xx,(06):34.
[3]杜补和.浅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的管理[J].山西档案,20xx,(04):37-38.
医疗保险论文2
[摘要]本文主要以在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问题从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优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医保经办机构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保险的经办管理和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息息相关。为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全面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当前,国家鼓励有条件的统筹地区进一步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和经办机构统一。因此,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优化管理和创新已成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1当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长效的筹资缴费制度尚未建立
城乡医保的筹资与资金管理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筹资渠道畅通、筹资方式简便和筹资成本较低等,是城乡医保统筹发展的关键。从20xx年开始,每年政府提高的补助标准趋于稳定(每年增加4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也相应提高,但每年提高幅度不一(20xx-2012年,每年增加20元;20xx-2014年,每年增加10元;20xx-2015年,每年增加20元;20xx-2017年每年增加30元),使农民群众对年年提高个人缴费标准难以理解,看法不一并存有意见。为了消除城乡居民群众疑虑,应当建立一个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
1.2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方式落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xx年进行试点,20xx年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保则从20xx年开始推行至今。城乡居民医保现行筹资缴费方式基本相似,均由经办机构提供上一年度参保参合花名册给乡镇(街道),乡镇(街道)负责发动村(居)委会工作人员筹资收费、手工开具发票,再由村、镇工作人员整理、统计,并逐级汇总上报,最后由县级经办机构核销发票,统计确认参保人数并批量开通缴费。筹资方式过于落后笨拙,而且由于工作量巨大,环节繁多,往往因数字不符而需要层层重新核对,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人员疲惫不堪,产生厌倦应付情绪,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到参保人员的及时就医和办理报销。
1.3经办机构在基金监管方面压力加大,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特别是新农合)由刚开始的只开展住院补偿,扩展到住院统筹补偿、特殊门诊补偿、普通门诊补偿及大病补充补偿等业务,受益面扩大,工作量成倍增长。而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经办日常工作业务繁重,在加强基金运行监管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医疗行业技术的特殊性及不对等性,对经办机构精细化管理及业务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跨地区异地定点联网结算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多,依靠原来的监管方式,组织几支专家组对某些医疗机构抽取部分病历查阅分析、入户随访的监管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当今全民医保情况下的监督与管理,更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智能稽核信息系统,一个能够积极促使医疗机构自主控费的运行指标管理制度,让医疗费用的控制方法更趋规范、更加公平合理,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更大。
2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措施
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整合,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2.1科学立法,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缴费制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应把筹资机制制度化、法律化,将筹资规范、程序和操作手册等系统成文,从法律高度贯彻执行,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增长机制,方能确保医保基金的健康持续。第二,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筹资机制,通过合理划分政府、单位、家庭和个人的医疗保障责任,督促其履行相应义务。第三,可以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建立参保档案,制定连续参保的优惠政策,逐步使城乡居民从自愿参保向自觉参保转变。第四,必须摆脱每年靠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政府应提前半年确定个人缴费标准,或每3年确定一个个人缴标准,政府补助标准可逐年增加,但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不宜每年提高;然后建立一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缴费信息平台,连接到各村(居)委会,每年下半年就可启动缴费信息平台让下一年度参保居民缴费,利用信息系统打印参保票据和核对人数,确保金额数据的准确性;改变现在的手工登记造册、手工开具收款票据等笨拙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第五,科学设计不同的缴费标准和补偿政策,政府补助标准要一视同仁,但城乡居民的个人缴标准可设计两个不同档次供个人选择,有关补偿政策可根据个人缴费的不同档次适当改变补偿比例,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城乡居民多缴费,体现城乡一体化医保制度的互助共济作用,提高保障水平,使人们真正受益。
2.2建立城乡基本医保筹资缴费平台
现行落后的筹资缴费机制制约着经办机构的服务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为人们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多年的实践证明,城乡医保的实施,使广大城乡居民获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城乡居民的自主参保意愿和互助共济意识基本成熟,为建立城乡医保筹资缴费平台奠定了基础。
2.3加强信息系统智能稽核软件的开发,加大基金监管力度
以城乡基本医保政策一体化信息系统改造工作为契机,建立城乡基本医保信息化监管平台。一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库,特别是药品编码库、医用耗材编码库、疾病诊断分类编码库、医师库及医疗服务价格数据库等;二是完善医保信息化监控手段,全面开展医保智能化审核监控系统建设,科学制定监控基础指标,扩展监控项目和内容,发挥系统智能审核功能,对医保药品使用率、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日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及入院条件符合率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在加强医保基金安全管理方面,还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立医保协会组织,定期聘请中介机构或抽调协会专家成员,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多措并举,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四是建立医师档案库,建立医生不当处方公示点评等制度,探索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和黑名单管理制度,有效约束医疗机构的不良行为。
2.4加强医保经办队伍专业化培训,实现精细化管理
发展城乡一体化医保管理制度,首先要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将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归属一个部门管理,构建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其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信息系统和经办队伍,做好三种医保制度的衔接。实现“六统一”,即统筹区内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及统一基金管理,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这不仅便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规范,更是实现新农合与其他医保制度相衔接并同步管理的基础。最后,强化信息系统技术监管,全面实现就诊数据的实时审核,提高审核效率,通过制定临床规则和经验规则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交替审查,自动识别可疑和待核实结果,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参合人员的医疗行为;不断提升医保经办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系统审核规则并公开,充分体现审核的公平与公正。
3结语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管理还有待完善,经办机构要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系,把医疗保障基金用在刀刃上,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合理、安全用好基金,不断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这不仅需要制定和完善一套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一支拥有专业水平、综合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管理队伍,才能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这一项目得民心,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
医疗保险论文3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时期农民健康状况的恶化,农民医疗卫生保险水平低下,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给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下去,必将严重妨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阻碍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保障农民健康权益的保险制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构建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的关键问题,确立适合农村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医疗保险的概念界定
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就是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对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或对人身伤亡和丧失工作能力给予物质保障的一种制度。而社会保障法下的保险—社会保险,则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保险。所谓社会保险,有学者认为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的,以劳动者为保险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险内容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制度。
二、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农村医疗保险必须以立法作为手段,才能保证其运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但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铱村医疗保险法》,其专门性法规的建设也相当落后。农村医疗保险国家立法的严重滞后必然造成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运作中缺乏法律依据,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来推行,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层次低。从法律地位来说,社会保障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法律部门,而农村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但在现实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200多部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中,没有一部专门调整农村医疗保险关系的基本法律和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农村医疗保障方面,只有20xx年政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部门规章和政策,立法层次低,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地位不相符合,导致农村医疗保障法律的权威性、统一性、稳定性不足。
另外,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正因为缺乏权威的社会保障基本法,那些作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法律依据的行政规章之间缺乏统一协调,不能形成配套的法律系统,使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建设形成较混乱的局面。比如在中央决定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中,对于其资金来源,各职能部门观点不一,其政策措施也相互矛盾。如民政部门规定,为了建立合作医疗制,地方政府可向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中,合作医疗项目被视为“交费”项目,列为农民负担不允许征收,致使许多地方不得不放弃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由于没有权威的法律作保证,许多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参保情绪不高。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未法定化,法律责任不明,一旦参保农民权益受损,找不到任何法律救济。
(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窄,筹资方式单一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实行个人、集体和各级财政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财政补助资金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而农民缴费情况却不太一样。
在农民缴费方式上,有采取基层干部上门收的办法,有的采取信用社代收的办法,有的采取动员农民自行缴费的办法。具体的收缴时间也不尽一样,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机制。在基金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没有完全封闭运行,经办机构既管钱又管账,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问题存在潜在风险。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在“发展优先与效率优先”的理念下,没有投入充足的资金。同时,随着农村“费改税”的开展,乡镇财政、集体收入锐减,集体可支配收入减少,甚至收不抵支。因此,筹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资金的不足成为农村医保建设的一大瓶颈。
(三)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资金补偿水平低,报销手续复杂
现在影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报销的比例偏低,农民收获的补偿太少。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偿方案里都设有补偿的比例、起付点和封顶线。但是在实际报销的过程中,这就造成了费用门槛。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承担不起自付费用的部分,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医疗保险中的补助,而条件较好的农民则有能力承担自付费用的部分,所以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使经济条件差些的农民没有很好的办法从农村医疗保险中受益,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医疗中的不平等,影响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加快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
农村医疗保险在1978年曾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医疗保险进行确认。此后,农村医疗保险只是出现在国家的相关文件或决议中,某些地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立法实践,但农村医疗保险还未正式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有无完备的法律保障是衡量一项制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加快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进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要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涉及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己在全国范围推广,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在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办法,加快法制化进程,做到依法管理。明确政府的职责、医院和农民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效力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资金筹措机制
设立科学的筹资标准。要把握一个原则—公平原则。它是指资金筹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这种公平性分为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两种。垂直公平是指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经济能力的家庭所确定的筹资水平应该不同,这体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遭遇疾病风险的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不是按风险大小来支付这一原则,以实现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确保低收入者在遭遇相同的风险时有相同的支付能力。水平公平是指不论劳动者的职业、身份有何不同,只要收入水平相同,则应支付相同的医疗费用。如果将这个原则运用到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并且超越个人支付的范畴来研究各不同筹资主体的公平险我们就会发现,政府是强势一方,其充足的资源保障决定其较强的支付能力,理应在筹资中承担主要的责任。而农民是弱势一方,其不稳定的收入增长难以保障这一制度持续运行的必要支付,其不稳定的资源条件使其在筹资中只宜扮演配角。
(三)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
科学确立补偿标准。从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报销比例过低。报销比例偏低,会降低农民的收益率,直接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因此报销比例应该更为合理,由各地区根医疗保险资金状况和自身经济能力灵活掌握,报销方式的确定应该更加灵活化,充分考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便利。报销比例是指参合农民的医疗费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获得补偿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实践中,各地确定报销比例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理念,要在经济水平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报销比例。确定科学的补偿水平,不但可以缓解贫困家庭的负担,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医疗保险论文4
摘要:
从制度上看,医保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社会保险的属地化管理。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动加速以及老龄化程度的深化都使得跨区域人口流动变得频繁与复杂。上述现象都使得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的解决变得迫在眉睫。本文从现状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简要地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与理性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异地就医结算 问题 对策
一、异地就医结算的根源
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是指参保人由于异地工作、安置、转诊或因差旅探亲等其他原因在参保统筹区之外的地方接受医疗服务发生医疗费用支出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医疗费用结算业务。产生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的原因,总的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日益加快的人口流动节奏。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兴市场的开辟以及投资热点的转移都促使着人口流动变得频繁而复杂。截至到20xx年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5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近20%。如何更好的保障这些流动人口的经济、生存、健康等基本权利成为更需要被重视的问题。其次,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发展使异地就医需求不断扩大。早在21世纪初期我国便迈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大门。从20xx年的到20xx的15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及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现着一个逐年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xx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37亿人次,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3.7%。除了老龄化的深入,时代的发展也使老年人退休后不再囿于原有生活圈,老年旅游候鸟养老的走俏也使得异地就医需求增加。这些转变都使得异地就医结算面临着新的挑战。再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这种卫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为异地转诊就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相同的经济水平之下,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选择卫生资源更为丰富的大城市或者医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就医。这说明城市发展水平不均也会带来明显的医疗服务资源梯度布局问题。因此,由医疗资源匮乏而产生的异地就医也是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的一个组成原因。最后,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建立之初统筹层次的设定以县市为宜,因此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层次,这在无形中便放大了异地就医的人数和服务量。同时,属地化的管理原则也使异地就医结算程序繁冗。这都加重了异地就医结算所面临的问题。
二、当前各地的实践状况
在相应政策的支持之下,部分省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其中以海南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
1.海南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实践状况。
1.1海南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模式。结算模式是解决结算问题的核心。应对省内异地结算时主要通过建成统一管理平台,规范互信互认结算机制,制订跨市县的结算流程。参保人可在省内任意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即时结算。在处理跨省结算时采取的主要有参保地结算、就医地结算以及点对点结算三种方式。参保地结算是海南采取的主要方式,前提是两地签订异地就医结算协议。当发生异地就医行为后,就医地将患者信息回传平台并由参保地医保机构审核后进行费用结算。就医地结算是就医地与参保地在双方系统中开发对方结算模块,当产生异地就医时,就医地按参保地模块要求进行即时结算。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双方医保政策差异较小且互信互认,因此采取该种方式的地区较少。第三是点对点的结算办法。这种方式仅限于参保人异地聚居的地区,通过信息回传、参保地审核以及就医地结算的方式与参保人结算。
1.2海南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存在的问题。信息网络的建设是结算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协议双方可能存在的利益协调不顺会造成网上服务开展受阻。同时,虽然有网络服务平台的支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结算方式都能够实现完全即时结算。其次,监管要涉及到参保与就医两地的医保管理机构,由谁监管、如何监管便成为棘手的问题。同时由于异地就医结算费用占总体费用比重较小,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也不愿为此投入过多费用来运营与维护。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实践状况。
2.1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模式。长江三角洲采用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模式主要有联网结算和委托代理方式。联网结算方式是指搭建城市间的信息平台,传输共享参保人医疗信息以实现就医地无障碍就医及实时结算。委托代理是指在城市间设立委托代理窗口,凭借票据到就医地设立的代理窗口进行核保核销。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均已建立覆盖全省的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省内各区市依托平台,利用通信网络采取联网方式进行实时结算。此外,江浙两省与上海市之间主要采用的是委托代理结算方式。
2.2长江三角洲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存在的问题。长三角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给付、异地协作以及信息化构建上。异地就医结算所需的周转资金从何处列支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安排资;异地就医协作沟通不畅,经济发达城市云南流动人口多面临更多压力;信息化水平不高,城市间互联互通网络尚未完全形成。
三、我国异地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制度碎片化,操作难度大。
从横向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健康安全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三者在对象覆盖、筹资水平以及管理主体都有不同又有所重叠。从纵向来看,经济社会的梯度发展、统筹层次低、医保制度的属地管理也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政策实施状况的差异巨大。
2.信息系统各异,信息共享难度大。
各地医保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含量与精度的不同使得各地信息交换易遭遇困难。此外,医疗信息安全性的要求使各地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严格封闭的维护,这也会造成信息的交互障碍。信息阻塞使得基本医疗保险的异地就医结算无法顺利开展。
3.缺乏部门沟通,冲突难以协调。
异地结算所要涉及的主体较多且构成较复杂。这种跨时空地域的构成为异地结算增添不少困难。患者的'流动一般也会带来医疗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资金的跨地区转移,这种流转通常会涉及到地区间的利益分配,在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调配下易造成部门间的不合作。
四、完善异地结算的对策
1.消除医保政策差异。
医保政策的统一是实现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因此,我国应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基本医疗保险不同制度间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职业差异。这不仅有利于理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从根本上减小异地就医结算的阻力。
2.完善信息平台搭建。
数据共享是异地就医结算顺利进行的条件,因此在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搭建全国通行的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和强化社会保障卡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加强医保信息的传递性与可携性。除此之外,重视维护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防范信息泄漏等问题的出现。
3.完善异地就医协作监管制度。
地区与机构间的良性合作是异地就医结算顺利完成的助推剂。建立一套异地结算协作机制来规范与管理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增强对地区机构间合作的规范与管理同时也能加强对医疗服务使用方与提供方的双向监管,为结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甘银艳.医保异地结算实践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xx(5):49-51.
[2]宋鲁霞,冷世尧.省内医保异地即时结算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xx(5):30-31.
[3]郑先平,刘雅,傅强辉.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xx(2).
[4]刘玮玮,贾洪波.基本医疗保险中异地就医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xx(6).
[5]林存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及付费方式探索——基于海南省的实践[J].中国医疗保险,20xx(4).
医疗保险论文5
总体上看,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与问题。一是医疗保险制度分设。根据参保人的身份、地域以及筹资考量,我国除了部分人群依然施行公费医疗外,先后主要设立了三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三种制度并驾齐驱,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三种制度是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分割运行,各险种政策不一,缺乏相互衔接,造成参保者无法在区域及医保管理机构之间流动的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公民只能参加一种社会医疗保险。二是管理体制分治。三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设计与实际运行,全国大多数地区是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医疗保险专管机构即医保中心具体负责基金运营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即农合办具体负责基金运营和管理。各种制度封闭运行,参保基数受到限制。本着“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三种制度都在起付线、共付率和封顶线上做文章,结果造成结余过度等问题。三是管理经办资源分散。一个是政府的管理经办资源分散在卫生和人社部门,尽管属于政府支付经管成本,但从公共经济和公共管理角度看,无疑增加了公共成本,降低了公共资源效率。另一个是政府经办资源与国有(包括民营)保险公司的重叠,从社会角度看,无疑增加了社会成本,同样降低了效率。四是管理信息“碎片化”。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困难,加之社会医疗保险一直停留在较低的统筹层次上,导致了不同统筹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然而,医疗保险信息的不能共享,限制了医疗信息的实时互联,也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我国医疗保险“碎片化”制度格局,不利于全国性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除此之外,信息不能共享问题还往往带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资、数据分割、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放缓脚步,但关于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却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不管体制改革成效的评价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是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
一是实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社会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一直是各项医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虽然近年来有所扩大,但是距离“全民医保”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城市,游离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外的主要有两部分人员,第一部分包括广大农民工和其他进城务工人员,这部分人群未能纳入医疗保险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收入低,就业流动性大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格局由来已久,缺乏流动就业者在城市享有平等权利的制度基础。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城镇贫困群体,城市原有的职工医疗保险在经历了国企第一轮改革之后,部分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家庭转变为新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相对而言,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很好的弥补了农民医疗保险方面的制度缺陷,近年来,新农合的参保率也不断提高,保障了农民的医疗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面向城镇就业者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面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其制度覆盖面,使这种多元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充分的覆盖全民。
二是整合多元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处在多元分割的体制之下,以户籍制度为主要依托,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处于封闭的环境内,在各自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在一些城镇地区,有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仍然与企业单位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分隔运行,保障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部分地区,在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通过降低职工医疗保险水平以向灵活就业人员群体延伸的现象。在农村,农民的医疗保险独立运行而且水平偏低,也造成了整个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分块运行现象。在我国,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还停留在区县统筹级别,而且统筹区县的范围一般较小,还没有实现大区域的统一统筹。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多元分割的制度削弱了制度的强制性和普遍性,不利于风险的公平均摊原则,也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起点是现行的多元分割的医疗保险体系,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统筹层次上,覆盖对象上和管理体制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障国民健康权利的公平享有。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要打破多元化的格局,首先必须以扩大制度的覆盖面为首要前提。既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那么制度的整合也应该切合这个前提,先在统筹区域内促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并轨,扩大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统一城乡的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制度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形成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扩大保险范围,将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广大私营中小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二要建立区域性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长久以来呈现的二元结构必须打破,随着统筹层次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扩大,在较大区域内实现一元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进一步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大区医疗”,即在统筹区域下,全面整合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断缩小社会医疗保险水平的区域差异,为打造全国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创造条件。三要建立全国性的健康保险制度。有研究表明,20xx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5%,预计到20xx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并在其后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在这一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强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均衡化,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平性。因此在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区域统筹之后,下一步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公平享有,最终建立起一个普惠全民的全国性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状况,必须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加强监管措施入手,同时辅以必要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保障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顺利运行。
一要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现代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府、雇主和雇员分摊的出资方式,这样的模式保障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可靠来源,也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得以减轻,权责更加明确,在我国的公共卫生领域,由于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保障水平较低,财政仍然是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必要资金保障。首先要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投入,一个就是要实现筹资渠道的多样化。
二要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医疗资源的分配是政府的财政分配职能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层面,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较为严重,而且其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的有效履行。所以要加强医疗资源的科学规划,改善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医疗。
三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支付与投资运营的监督方式还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还没有出台,给部分地区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带来了便利,鉴于此,应鼓励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多个部门相互监督的机制,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国家应尽快起草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法律,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创建良好的环境,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运营与给付做出硬性规定,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施,使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有法可依。
四要推动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必要趋势,医疗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然而,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化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程度远远不够。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有政府的介入,而且在规划投入与运行监管等方面也必须由政府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五要完善社会保险立法。无论是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提高,还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的完善都离不开相应的法律制度。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出台了诸如《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社会保险费征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缺少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各地实施效果良莠不齐。目前,关于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法和各个单项法律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应尽快建立起社会保险专门的法律制度,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化进程,规范社会保险实行过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为社会保险制度区域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通过严格的立法与执法,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合理运营,专款专用;协调处理社会保险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论文6
一、信息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国家对医保事业的重视,医疗费用是最受关注的问题。改革医疗体制,要求医保数据能全国互认,实现全国都能参保享受待遇。但目前本市医保系统并不能与其他地区的系统做有效衔接。
二、发展趋势与完善医疗信息系统的对策
1打破局限性与各领域密切配合
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不应局限于在政府医保办应用,把这些数据和信息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渗透到各参保企业、定点医院,甚至医药、教育等相关的行业,地域范围更广,实现对信息的共享,综合运用。
2改善医疗信息系统的结构
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专业化,使其具有集成性。系统的结构不够完善,兼容性不够好,系统应变性能差,数据之间交换困难,都是导致医疗信息不能有效对接的原因。因此,必须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善医疗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利用专有工具攻破技术上存在的难题,进而将医保信息合理的利用。
3按照标准化接口扩大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应遵循国际、国内权威性强的标准流程。ISO20001、CMMI、ITAL等标准,都有国际上公认的最佳实践。各地各行的信息系统与医保信息系统对接都采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手册与准则。使得信息更加规范,处理的数据更加准确。在全国各地医保政策逐渐统一规范的大前提下,管理信息系统相应的建立对外报送数据、共享数据的接口。使医保信息系统可以将各项基础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利用当前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更多的进行数据挖掘,并最终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三、结论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也被渗入到了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领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政府医保办对参保企业、定点医院的管理,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及医保基金的安全使用。北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正处于发展当中,需要不断的完善。我们必须不断探索、运用新技术,使其有更大的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7
【摘要】医疗保险支付是保险机构同医疗服务供方订立合同,购买医疗服务的过程。保险机构希望通过合同对供方行为进行激励从而控制医疗成本。以合约理论为分析工具,对现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分析,并对后付制和预付制两种支付机制的效果进行比较。提出,为了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达到费用控制的目的,单一的支付方式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医疗保险机构应综合利用两种支付机制的优势,达到对医疗服务供方行为监督的目的。
【关键词】合约理论;支付制度;费用控制 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如何应用概念图
1合约理论及支付制度概述
1.1合约理论
合约是意愿交换产权主体所达成的合意,一方出让财产的全部或部分产权,另一方按常规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1]。通常情况下,缔约方会以节约交易费用为目标[2]。因此,出现了不同合约的选择。
1.2医疗费用支付的表现形式
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实质上是医疗服务的定价过程,是服务提供者与支付者订立的医疗服务买卖合同[3]。常见支付方式如: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总额预算。其中,总额预算制是将医疗服务的特质即“委托量”作为量度单元[2]。项目、病种、人都是医疗服务的简单特质,对不同度量单元定价产生的成本就是量度费用。
医疗服务中还存在难以厘定的特
质,由于这些特质被排除在量度范围之外,因此要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就需要对这些特质进行额外监督,进而产生监督费用。量度费用和监督费用共同构成了合约中的交易费用。医疗支付同样是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因此降低交易费用会出现不同的支付制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编排
2后付制合约分析
后付制是指支付行为或支付合同(支付方式的协定)发生在医疗行为之后。典型的后付制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图1)。即保险机构以供图1后付制下的合约时序[3]方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为依据,对治疗疾病所发生的每项医疗服务给予经济补偿。这种结算方式是最传统、应用最广泛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从风险角度看,后付制的财务风险在医疗服务支付方,因此,后付制不利于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成本-效率激励。
2.1后付制度量费用和监督费用
由于后付制是对实际发生的治疗项目进行支付,因此后付制下的量度费用就是针对所有治疗项目进行边际产出的核定,而对合约订立后对供方是否按规定提供相应服务的监督就产生了监督费用。通常,相同治疗项目在不同疾病治疗过程中边际产出率不同。如:高血脂患者降低胆固醇治疗和高胆固醇患者针对性降低胆固醇治疗。如果医疗服务供方利用信息优势谎报治疗量或诱导需求,那么支付方对单位疾病单位项目真实的边际产出核定量度费用及合约监督费用将非常高昂。
2.2后付制费用控制效果
从费用控制角度来看,后付制导致医疗服务供方诱导需求。医疗服务供方诱导需求的道德风险由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虽然医生和患者都是从治疗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患者期望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用,而医生则期望获得最大收益以及医生职业本质的属性—医德或利他行为(可以将其解释为医生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对患者的关切程度)。由于双方目标函数存在差异,医生是治疗信息的占有方,如果医生是理性的,自然会选择对其来说边际收益大于成本的服务。但无论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还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患者与医生的选择都未必满足成本-效益原则[4]。信息不对称导致患者对医生行为的监督需要高昂的成本,因此这种监督行为在医疗市场通常是缺失的,由此产生供方诱导需求,难以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3预付制合约分析
相对于后付制,预付制是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供方在治疗行为发生之前预先设定支付费率,并订立契约。医疗服务供方根据契约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或1个季度)向与保险机构签约的患者提供事先协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图2)。
图2预付制下的合约时序
[3]3.1预付制的本质及作用
由于预付制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已协定了支付费率,从风险角度看,预付制的财务风险在医疗服务的供方。因此,预付制的本质是供方成本分摊。在预付制下,最优的支付费率为1,即医保机构补偿医疗服务供方所发生的所有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个比例通常小于1,即医疗服务供给量比其获得最优补偿率要少。如果某种预付制确定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补偿比率,则实际上确定了医疗服务供方对医疗服务的供给量。由于预付制的支付率小于1,当供方的治疗成本超过保险机构的补偿限度时,超额部分需要供方自行承担,因此预付制有助于降低供方诱导需求的动机,从而降低保险机构的监督成本[5]。但预付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是供方强烈的降低成本的动机会以牺牲医疗服务质量为代价,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福利的损失。
3.2预付制度量费用和监督费用
在预付制中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划分为3个层次:一是以疾病为单位的按病种付费;二是以病人数为单位的按人头付费;三是以单个医疗服务机构为单位的总额预算制。按病种付费是测量每项疾病治疗的边际产出,但按病种付费中疾病种类的划分要比按服务项目付费下的种类多。疾病分类诊断系统ICD-10的诊断分类码超过2万个,加上各种疾病组合及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其量度费用要高于按服务项目付费。在监督费用方面,按病种付费涉及治疗的多项环节,这些都需要在治疗之前写入合约,因此采取何种监督方法也是按病种付费的难点。按人头付费通常出现在覆盖基础医疗项目的社区。由于人头付费需要涵盖本社区所有人群,不同人的健康体征难以衡量,因为这些属于参保者的私人信息,保险机构难以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
此外由于患者个体生活习性的差异,导致按人头付费的量度费用比按病种付费更加高昂。从交易费用角度来看,预付制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后付制。论文选题意义
3.3预付制费用控制效果
费用控制方面,从各国实施状况看,预付制确实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总额预算制是对住院治疗费用控制最强的支付方式。按病种付费要求对治疗进行客观衡量,采取程序化的支付,因此削弱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方诱导需求,能够弥补患者无法对医生进行行为监督的缺陷。按人头付费通常用于社区或门诊,这些部门主要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
如果能够通过加强预防,降低就诊率,则会比后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更利于费用节约。此外,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社区和门诊均采用这种支付方式,也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事实证明。
4不同支付方式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预付制的交易成本要高于后付制。毕业论文如何选题,但为什么现实中保险机构仍然愿意将预付制纳入到合同中呢?这是因为,支付机制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交易成本这个重要的因素,还需要考虑不同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激励。由于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利益,如果支付方单纯以降低医疗费用为目的,会对医疗服务产生负面激励。除此之外,不同疾病治疗特点、医疗资源地域分布、患者的异质性等因素都是设计支付机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现行的各种支付方式没有一种
可以完全替代其它支付方式,支付方式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纯技术问题。从各国支付政策的实施手段和效果来看,完全后付制和预付制的情形并不多见,通常都采取混合互补方式。原因在于后付制虽然费用节约效果不如预付制,但其交易费用相对较低,并且对医疗服务供方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供方不用承担财务风险,供方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都能得到支付。因此,后付制对供方的激励作用能够保证患者获得较高的医疗服务质量。相对的,预付制在医疗费用节约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优于后付制,但预付制的激励方式是让供方承担财务风险。供方为了降低这种风险而有意识的控制医疗成本,因此会以牺牲部分医疗服务质量为代价。这会对患者福利造成损失。因此,医疗服务支付方(规制者或保险机构)为了达到既要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福利,又要控制医疗成本,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目的,就需根据不同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利用两类支付机制的优势进行支付设计。
后付制导致的供方诱导需求不
可避免,但它能对供方起到正向激励,为提高治疗质量提供了保证。
预付制中按病种付费的量度费用和监督费用在我国现行医疗环境下只能试用于某些治疗程序稳定的疾病,而按人头付费虽然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良好的费用控制效果,但我国与上述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社区门诊就医的自由度更高。社区医生没有同本社区的居民签订合约,就诊人员流动性大、偏远地区的就诊率低等都对这种支付方式的实施造成了影响。因此,根据现实情况不同,支付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衡量交易费用对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的节约效果,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疾病治疗需要和各地区的医疗卫生环境。在我国,上述各支付方式适用条件尚未成熟时,采取混合支付机制弥补单一支付方式可能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5小结
在医疗市场中,医疗保险作为第三方监督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通过改进双边治理关系削减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以达到保障参保者利益并平衡市场力量的目的。医保机构通过合约订立支付方式对供方行为产生激励。按服务项目付费是我国医保机构支付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其交易费用低,而且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对于卫生费用的控制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国际上普遍采用了从单一后付制向混合支付(后付制与预付制相结合)方式转变的支付政策,一方面控制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调节了卫生费用。在医疗卫生市场中,相对于信息缺乏的需方,医疗服务供方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根据疾病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的分布,第三方监督机构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根据疾病治疗的特点设计混合支付机制。如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式以预付制为主,因为这些疾病的治疗程序简单、治疗效果明显,支付机制的主要目的是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而对于急重病症可以采取以后付制为主的支付方式,因为这些疾病出现几率较低,但治疗方式可能有别于一般的程序,采取后付制为主的支付方式旨在鼓励医师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医疗保险论文8
【摘要】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减缓。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下,我国必须不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而我国开展的各项社会保障,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社会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正因为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有着较为复杂的影响,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探寻其中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并就此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家庭消费
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良好的医疗保障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基本的医疗保险就是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其中风险的应对,制定的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制定与不断发展完善,根据相关研究证明,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对应对医疗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促进家庭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的重要举措。因此,现阶段十分有必要对其中的影响进行重要分析,以寻求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相关概述
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是最为主要的两个类别。其中,医疗保险主要是指当居民在生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后需要进行就医,而就医过程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物质及服务,可以由社会进行承担。因此,医疗保险制度,是为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应对可能到来的医疗风险的一项社会经济补偿制度。城镇居民,一般是指在城镇当中,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即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城镇合法公民。通常来说,所谓城镇,是指具有县级以上城镇机关的地区,且常住人口在两千人以上,一般这个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属于城镇户口,即城镇居民。而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就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支出,如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等重要支出。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显示,自20xx年到20xx年,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到20xx年参保人数接近311449万人,是20xx年的7倍。见表1。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可享受到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所带来的权利与福利。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20xx年,国家统计局曾受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委托,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营销进行了数据调查和分析,调查统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分别选取12个省份的41个城镇,经过筛选,提出无效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694个。随后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对其医疗保险缴纳情况以及家庭的历年消费情况以及家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总支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显示,在家庭消费支出方面,参与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和没有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居民相比,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上存在一定差距。参与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消费支出费用较高,比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消费高6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参与医疗保险,有助于总体消费需求的增加,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在整个调查分析过程中,对消费支出情况的营销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消费支出的增加是否与基本城镇医疗保险有关,购买城镇医疗保险和没有购买的家庭,两者之间在家庭消费支出问题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距。分析结论得出,购买城镇医疗保险因素,与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存在影响关系,但是购买医疗保险与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两者之间的禅意并不是特别显著。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苏春红等人20xx年进一步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数据表明,城镇居民购买医疗保险,对其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力度较小,没有显著的影响。在调查分析过程中,数据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家庭各成员的健康情况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下,购买了基本城镇医疗保险的家庭,与没有购买的家庭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为6%。因此来说,城镇居民购买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需求与消费,降低了家庭储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以上各项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城镇居民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具有影响。城镇居民购买医疗保险的家庭,相比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的家庭,家庭消费支出要多出6%。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特别显著;第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是否购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家庭消费支出最为明显的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其次是低等收入的家庭,最不明显的是高等收入的家庭。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研究表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有效促进家庭消费支出,提升城镇消费水平,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城镇的医疗保险体系,争取全民覆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要让在城镇居住的居民,都能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和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险服务。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大在财政方面的支持,留出相应的一部分给医疗保险体系建设资金,为城镇医疗保障体系进行足够的资金投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投入。此外还要加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透明化,建成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制度,并按期向社会各界进行使用情况的公布,让公众能够参与到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当中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对不良用款、违法用款行为进行举报,严格限制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二)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要想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加居民的收入是主要选择。因此,要大力提升城镇居民的收入。首先,在政府方面,要积极促进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构建完善的就业机制,并增加就业问题的财政投入,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同时,政府要保障好就业,落实有利于居民就业的相关政策,积极调查居民的就业情况,对于未就业的,要想法设法促进就业。如组织社会公益性的技能培训,培养居民的技能,帮助居民有效就业。其次,要保障好居民的工资收入,制定合理的工资收入增长方案,以及提升最低工资水准。最低收入水平要以物价上升为参考依据,进行适当调整。以保障城镇居民具有保障性的收入,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居民多种方式就业,实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三)转变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增加城镇居民的医保参与率,提升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要积极转变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鼓励城镇居民合理消费,且采用多种消费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居民使用新的消费形式。如使用信用卡、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的消费形式,更方便居民进行消费。同时,要完善城镇居民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引导居民的超前信贷消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要不断加强对城镇居民消费类型的引导,在医疗保险方面,将其有利之处宣传给居民,让居民认识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优越性,并普及相关法律常识,提升居民社会保险意识,提升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总体向前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综上所述,良好的医疗保障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基本的医疗保险就是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其中风险的应对,制定的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对应对医疗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促进家庭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工作,不断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转变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形成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晓嘉.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家庭消费的政策效应———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6)
[2]胡宏伟,曲艳华,高敏.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水平影响的效应分析———兼论医疗保险与贫困的联合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4)
[3]谢邦昌,韩静舒.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xx(5)
[4]庞晓东.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xx(24)
医疗保险论文9
一、引言
根据我国20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8.87%,比20xx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数据增加了1.9个百分比。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普及以及世界领域医学技术的进步,老年人平均寿命已经有了质的提高,据老龄化趋势研究预测,20xx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上升至3.34亿,占总人口数量的22.6%。老年人口的增长态势对目前的养老、医疗等相关制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学者研究表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经济上的主要支出是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他们的人均医疗支出是65岁以下人群的3至5倍。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和老年人口的激增趋势,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为老年人口的医疗负担分担多大的压力是目前学界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二、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医疗负担的影响
(一)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就医负担影响显著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大数法则的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强制筹集的基金。广义来说,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王德文、谢良地通过对厦门市老年人医疗负担的实证研究指出医疗保险制度对减轻老年人就医负担影响显著。毛正中在研究中表明,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这种效应尤其体现在对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影响上。
(二)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医疗负担影响效果不明确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就医负担的经济效应分析多数属定性分析或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旨在通过对太原市城乡老人走访调查,研究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医疗负担的影响。医疗保险是一种强制性收费,他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负担存在挤进效应。同时,参保老人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制度下的费用报销,这又对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有挤出效应。两种效应都存在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实证分析论证哪种效应在特定的情行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笔者通过对太原市65岁及以上城乡老年人口走访调查,发现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负担确实存在不确定性。在走访个例中,阳曲县的.一位参保新农合的杨大妈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条件不好,儿子女儿常年在外务工补贴家用丈夫5年前去世后大妈一直一个人在家生活,去年她在市医院做了搭桥手术后住院观察了半个月。这期间共花费了3万多元,回到县里拿到政府批准报销的2万多元的分段补偿医疗费用。她认为参加新农合事给自己老年生活的一个保障,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好政策。而在走访的另一位裴大爷嘴里得到了不同的看法。裴大爷是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工龄超过35年,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每月都会被扣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块的医疗保险,为了给子女减轻养老看病负担三年前又在外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每月300多元的保险金。他平时身体基本健康几乎不往医院跑,在他看来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减轻自己现在或未来的医疗负担,反而增加了过去和现在的经济负担。所以针对不同群体的老年人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经济负担的效应是不确定的。
从本次走访中可以得到以下有益启示:
第一,从整体上来看,多数老人认为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家庭医疗负担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且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即最终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第二,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其医疗负担具有显著影响。一般来说,健康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医疗服务较少,医疗保险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医疗保险对健康老人来说反而增加了医疗负担。而对于不健康的老年人来说,医疗保险的挤进效应小于挤出效应,医疗保险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第三,老年人医疗负担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在农村中,农民收入较少,新农合的缴费比例也较低,而农民医疗保健需求较高,新农合对老年人医疗负担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在城市中,除公费医保的特殊案例外,由于老年人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且子女经济能力也较农村家庭高,于是有更多条件和动机支持老年人口购买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从总支出来看反而增加了人老年人的医疗负担。第四,年龄因素对老年人医疗负担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城镇老年人口的年龄因素对老年人医疗负担并没有明显的影响:高龄老人和低龄老人同样存在购买更多医疗服务的动机和经济能力。而在乡村调查中,低龄老人更加容易得到更多的医疗支持,高龄老人对政策接触较少,医疗保健理念比较淡薄且多为空巢老人,得到的医疗支持较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负担的影响效果并不明确。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情形下的同一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结论。从政策层面上来讲,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总体上能够减轻老年人的医疗经济负担。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普惠制度。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影响,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人的医疗负担效应不能明确,需要国家在制定相关医疗保险制度政策时充分考虑群体差异性以及政策有效应。针对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继续实行积极的差异化的医疗保险制度,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减轻老年人的医疗经济负担,缓解老年人的看病难、看病贵。同时也为老龄化的到来打下坚定的基础。
医疗保险论文10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公费医疗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了。因此,目前我国正在不断的进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属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也在改革的范围之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很好的保障广大职工的健康水平,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然而,现阶段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医疗水平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医疗费用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增长过快的社会情况。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通过基金运作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下面我们就深入分析一下我国政府在基金运作方面的不足,同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希望能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论文
一、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含义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是我们国家为了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由医疗保险机构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的让单位与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它把这些资金筹措起来,用来向被保险人支付医疗用的专用资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个人与企业都是按照规定的比例缴纳。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营就是要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需求,有效维护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对社会的稳定性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主体是参保人、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政府。参保人的概念就是指向医疗保险机构缴纳有关费用的单位与个人,一旦发生医疗保险责任,可以马上向医疗保险机构来申请补偿;我国的医疗保险机构只是负责向参保的单位与个人收取医疗保险费,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对医保基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并负责从此项基金中向缴纳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支付治疗费用。目前,蓬莱市缴费比例是个人2%,企业7%;个体工商户5.6%,医疗保险机构与社会保险机构合并为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并且实现烟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意识薄弱
我国传统抵御风险的方法大多通过储蓄以及亲人,中国人的保险意识相对来说非常的薄弱。在我国很多的企业出于自身经营成本的考虑,参加社会医保的积极性非常低,甚至有的时候企业为了节约人工费用,故意拖延或者不缴纳医疗保险费,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城镇职工的医疗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还有的个体工商户因为自身的收入低而不愿意拿有限的收入来缴纳医疗保险费。这些情况都是由于城镇职工对于医疗保险的意识薄弱造成的,他们没有意识到医疗保险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觉得医疗保险费用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项附加的费用,一旦真的出现重大疾病,再后悔就来不及了,个人和企业都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筹资范围小,筹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范围非常小,筹资方式单一。筹资范围小,方式单一造成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数额不能取得明显的增加,基金不能形成规模将限制它的收益率,直接影响医疗保险的赔付。在我国的.城镇企业中,由于很多的企业都不缴纳保险费用,即使都能如数的缴纳保险费用,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数额也不会大幅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多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城镇居民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职工的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非常单一,它单纯的依靠职工缴纳的保险费用,没有更多的渠道,没有更加广阔的筹资方式,这严重影响了保险基金的规模,不利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
(三)征缴手段单一,支付率过高
目前,我们国家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大多来自于企业职工缴纳的保险费,它自身的筹资范围非常的小,再加上征缴手段非常的单一,就造成了我国保险费用不能及时完整的缴纳上来,阻碍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支付制度正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带来的费用损失非常的大。很多职工在报销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通过各种手段让医生开出高价的处方,医院通过滥用高级检查的手段来引导消费者超需消费,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医疗费用。现阶段,很多地方开始对医疗保险的支付进行改革,加强对保险总额的预算管理,实行通过总额预算来控制保险费用的支付,然而,这么做医疗机构又开始通过减少医疗服务或者降低医疗水平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利益。很多的医院甚至对于大病或者重病患者主动提出转院治疗的方案。因此,目前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依然有待完善。
(四)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
我国医保基金管理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难题就是不合理支付这一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医保视野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不合理支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职工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想要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国政府建立健全的保险监管机制,目前,虽然我国建立了医保基金监管体系,但是这一体系还有待完善,体系中还是存在很多的漏洞,让很多心怀不轨的人还有机可乘。
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疗保险意识
提高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意识是维持保险基金运行的根本,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达成了统一意见,才能保证保险基金能够按时、足额的缴纳上来维持其基金的正常运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政府需要加大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与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保险的好处,不断提高城镇职工的参保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来宣传保险的重要性,宣传的范围广,还能真正的深入人心,提升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意识,从而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
(二)进一步扩展筹资的范围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必须要进一步的拓展筹资的范围,把农民工也并入到职工医疗保险体系的范围内,从而提升社会医疗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如此,我国的医疗保险还应该实行征缴率的多样化。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人施行不同的职工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并且还可以继续工作的人员可以适当推迟退休年龄,从而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数额,减少医疗保险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类型和规模,确定不同的筹资比率。针对于农民工或下岗失业职工,考虑到其自身工作的不稳定性,政府可以承担一定的财政补助,对于农民工的用人单位,政府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可以按照年经营总额或产量总额收取费用。
(三)加强征缴力度,不断丰富征缴手段
我国的医疗保险机构应该当不断的加强征缴力度,尽量丰富基金的征缴手段。对于欠缴、少缴的参保企业应该立即停止提供医疗保险的待遇,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对缴费基数问题,可以采用企业自己报送,由医保部门进行抽查核定的办法。医保部门也可以通过借鉴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来进行监督、核实。也可以按照当地的工资水平制定不同的缴费基数,将缴费和医保待遇联系起来,并给予免税额度。除此之外,医保机构还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规范筹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人员给予处罚。
(四)优化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体系
进一步优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体系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应该明确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对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的具体责任,增加外部监督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保证基金收支和管理都符合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其次,要不断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对基金的投资和运营状况必须要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众公布,同时基金的所有者也就是参保员工要在完成申请手续以后对基金的状况进行详细的查询,从而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对于保险基金的监督;第三,政府也要加强对医疗保险体系的内部监督管理,从内到外的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磊.浅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作[J].民生周刊:学术版,20xx
[2]孟庆超.石宏伟.镇江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实证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xx
[3]沈霞,明慧.湖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的成因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xx.
医疗保险论文11
选题依据
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对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意义深远重大。这一研究既利于加强我国1?:疗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又有利于统筹城乡二元结构,丰富完善城乡统等理论,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现代的民疗保障制度最平发端于德国。1833年俾斯麦政府施行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治初覆盖的人群十分有限,仅为某些行业中工资少于规定限额的现代化大生产中的劳动名?,医疗保障的范围也丨?分狭窄。之后,英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国纷纷仿效德国,颁布法律建立医保制度。日本于1922年率先在亚洲建立民保制度。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早先德国式的医疗保障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社会公众对医疗越来越高的需求。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william beveridge)起草了《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report on social insurance,俗称“w弗里奇报告”),报告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系统勾画了战后社会保障汁划的宏伟蓝阁,源戳巳民医保的先河。二战结c后,英国于1946年实行了《闻民健康服务法》,提出要为每个国民提供均等的民疗服务,建立了城乡统一的k疗保障体系,并首次提出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这是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大飞跃。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站金会通过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xx年人人享存卫生保健”,说明健康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人人都有权享受卫生医疗服务气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广泛受到金融危机和财政支出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均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医疗保障需耍覆盖企民的理念并没有改变。
就我|s|而言,目前设符城镇职工恶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作k疗t丨项民疗保险制度,从政策ff]度看来已经覆盖全民,但是多种制度本身就存在严?碎片化。我们对k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改革的研究,实际上是为了完善体制实际执行巾的漏洞,从而记好的'实现企民医疗保险,而这对医疗保障制度足否公平公正也丫 着要的影响。
对丨幻保障制度城乡统等改革的研究,是城乡统筹理论半富和完善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等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簿_内发展和对外苑欠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改革足实现城乡统筹战略的f耍突破u之一。关于医疗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如上所述,1?疗保障城乡统筹改革已经足n<丨内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数::卩少,主要涉及政策而方面的整合。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充分认识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统筹发展的规律和制度变迁逻辑,制度为什么要整合,为什么能整合,所需耍的条件;二是缺乏在城乡统筹巾,各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关系互动和整合衔接发展的整体性的认识,各政府管理部门职能权力未做明确分析。所以,研究推进城乡统簿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研究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职责两个方面来进行气以江苏将为例,江苏省已经具备了实施统筹医疗保险的经济实力、医疗保障的制度?础和实1?;运行巾积累的经验。将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险制度、分设的管理体制、分故的管理经办资源等整合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彳产。理应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出完善的城乡统筹民疗保障体系,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巾所遇见的阻力犹在。何因何果,文中将微观剖析探讨,并设计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改革方案。
医疗保险论文12
目前,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资金来源不同,实行不同的制度,只对各自的参保对象负责,社会统筹基金只限在统筹区域内互助互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参保人员健康意识的提升,覆盖人数相对较少且老年人占较大比重的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会面临较大的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压力。目前的板块结构,限制了社会统筹机制分散风险的能力,降低了社会互济程度[3]。新农合与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分属两条线管理,机构重叠,人员编制大幅增加,而且不同的管理机构同时对应同一医疗机构,使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不断上升。同时,按现行政策,三块医保扩面任务都很重,因此在扩面工作上互相挤占,无序竞争,使部分参保对象交叉参保,重复参保,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此外,统筹层次低,超支风险大,条块之间相互割裂,互相封闭,恶性竞争,例如不同地方和不同等级的医院报销比例的不合理限制;药品使用的不合理规定;参保和待遇支付手续繁杂等。相反,利民、便民措施太少,使不同制度之间为参保者提供的服务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此外,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依据户籍标准、就业标准而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保障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了财力保障。同时,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国家将更多的医疗资源向农村弱势群体倾斜;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倾斜、对农村建设的关注,促进农民增收。20xx年我国GDP总量340506.9亿元,完全具备了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客观条件,也完全有财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二)医疗保险衔接制度的完善是前提
人社部、卫生部、财政部于20xx年12月31日联合下发的《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自20xx年7月1日起,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员在流动就业时,将能连续参保,基本医疗保障关系将能顺畅接续。这样,从政策层面上消除了医疗保障异地转接和城乡转续的制度障碍,有利于医疗保障城乡统筹顺利展开。另外,20xx年国家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统一了财政补助标准,20xx年将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120元提高到200元,显示着国家对两者统筹的一种期望。
(三)民众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可是基础
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作用,积极踊跃地加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目前,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广泛,对居民有一定的保障效果,得到居民的认可,并期待保障水平的提高和保险制度的完善,希望公平地参加与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路径研究
如何处理统筹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和提高统筹层次之间的关系?制度统一和提高统筹层次是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但是两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需要分清主次。笔者认为,应先实现制度统一再实现全国统筹。首先,我国社会保障实践和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验证明,试点先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选择,因此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应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实现,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将会大大降低统筹过程的风险。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统筹层次较低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机会,因为在一个较低的统筹层次内将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并轨的难度小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轨,在完成制度统一后再实现全国统筹,将在总体上使医保制度改革少走弯路。而采取先实现全国统筹再进行制度并轨的路径,若直接进行自上而下的全面并轨,必然会有极大风险,若采取试点先行的策略,则意味着将再进行一次统筹层次的提高,反而会拉长制度改革进程。再者,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另一条重要原则。而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刚性增长规律的存在,无论是统一制度还是提高统筹层次,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因而在现有的统筹区域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先实现制度统一、再逐步实现全国统筹就成为较为理性的选择。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应分“四步走”实现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见附图)。
(一)“四步走”计划的内容
1.统一制度运行模式
要想将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并轨,首先必须使其基本运作模式统一,至少要做到相似。我国于1998年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保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不仅最高支付限额不断提高,增强了城镇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扩大了慢性病门诊范围和报销标准,制度已趋于完善,有力证明了统账结合的运行模式是符合当前实际的。当前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相对忽视了初级卫生保健,不符合城乡居民的疾病风险发生规律和基本医疗需求[4]。因此,在制度并轨之前,应先使新农合和居民医保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账结合的运行模式,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向职工医保看齐,为制度并轨打下基础。
2.将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并轨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首先整合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主要是基于两者的筹资水平接近,整合的难度较小,且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两者的整合会带来以下益处:一是新农合的筹资水平略低于居民医保,两者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二是从基金管理看,新农合的统筹层次略低于居民医保,两者的整合有利于提高新农合的统筹层次;三是两者的整合有利于打破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分割的局面,有利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4]。但是这一步并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统筹城乡医保制度面临着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困扰,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在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并轨后,会出现“农村支援城市”的现象。笔者认为,医保制度本身无法化解这个问题,医疗保险的职能是把个体身上由疾病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所有受同样风险威胁的成员,用集中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补偿由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科学导向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分配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医药卫生体制、合理导向医疗资源分配、促使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并轨的重要前提。可见,这一步并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能否协调与合作。在整合过程中,因为城镇和农村人口在收入水平、医疗水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统一的制度内部应设定若干档次的筹资和补偿标准,且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挂钩,允许参保人员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由选择。为避免参保人员健康时选择低档次的缴费、生病时选择高档次缴费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采取鼓励选择高档次缴费、限制选择低档次缴费的办法。
3.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保并轨为国民基本医疗保险
这两者的并轨比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并轨更加困难,其中最大瓶颈是筹资渠道的不同,职工医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而城乡居民医保采取的是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形式。逻辑上讲,有两个选择:一是用人单位不再参与缴费,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均采取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的形式;二是政府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中扮演单位的角色。当前,两者显然都不可能实现。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借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分档筹资的做法。职工医保的筹资是按职工上一年度平均收入来执行的,并设有上限和下限,收入不同的职工缴费不同,但是反过来想,可以把收入相同职工的缴费看做一档,因而在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标准基础上,同样采用分档筹资和补偿的办法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保并轨,职工处于较高档次,城乡居民处于较低档次,每档的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一致,这样在制度上基本实现统一。由于城镇职工有单位为之缴费,因此职工个人缴费可能很少,但其实际缴费会处于一个较高档次,这样便可能出现职工个人缴费更少但是享受更高待遇的不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医疗救助制度来解决。显然,整合后的国民基本医疗保险因缴费档次不同,其补偿水平由高到低进行排列,职工一般会处于上层。对此,可以将医疗救助制度提升为大额医疗保险制度,进行逆向补偿,针对职工核定较高起付线,针对不同群体的城乡居民设定较低的起付线。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样,也应采取措施防止“逆向选择”。
4.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
这一步其实更多的是提高统筹层次的问题。在推行过程中,要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建立责任分担机制,统一医疗保障政策,统一筹资标准,统一补偿比例,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信息系统。在进程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一些西部省份已经实现省级统筹,因而可以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先实现统筹,然后过渡到全国统筹,在经济发展上东部带动西部,在提高统筹层次上西部带动东部。
(二)“四步走”计划的保障
1.财政保障
医保基金是保证医保制度顺利运行的物质保证,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医保体系瘫痪,公信力下降,影响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由于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保障水平较低,国家财政在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时应承担起责任,促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保证医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安全,应由投保人代表、政府行政机构、金融监管当局、企业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监管机构,对基金的运营进行监督。
2.管理保障
加强人社部门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从省级到乡级都设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实行垂直领导。这样不仅能在形式上实现统一,而且能在功能上实现整合。同时需要实行统一的经办管理系统、结算办法、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继续做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配合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的实行。
3.法律保障
制定专门的医疗保险法律,强制每个公民加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每个公民都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4.技术保障
构建全国性医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这样居民持统一的医保卡在异地就医时就能保留完整的个人就医信息,方便在异地结算。三大制度统筹为一个制度后,面临着标准合理性问题,需要专业的医保精算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保障,测算出合理的缴费金额、报销比例、封顶线等。
5.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社会保障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医保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其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顺利进行。
医疗保险论文13
摘要:在我国的五大社会保险当中,工伤保险是其中的一想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家法定的强制性保险,所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协议的职工,并且形成了劳动关系之后,都需要参加工伤保险。下面,本文就针对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及措施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现状;措施
从本质上来说,工伤保险基金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工伤保险待遇与劳动能力等相关费用的支付上。在这当中,基金全都归纳到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方式。因为工伤保险与劳动者的权益息息相关,并且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与企业以及劳动者,都对其有一个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近几年当中,其在进行制度的设计时,也有了更好的发展与突破。
一、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
(一)经办机构
从经办机构的角度分析来看,在我国工伤医疗保险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与其他医疗保险基金相比而言,工伤医疗保险基金属于不同的账户,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费用的归属进行严格的区分。这样一来,就要求医院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操作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其次,在工伤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当中,其所具有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难以和基本医疗信息系统之间实现完全的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伤医疗保险系统通常会比其他医疗保险体系更加落后,虽然医保经办机构非常重视系统的建设问题,并因此而使得系统有着比较强大的设备与功能,但是,由于医院端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导致其难以满足信息需求。最后,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伤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当中,其还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而又规范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的工伤医疗保险所参照的都是基本医保的运行模式,不过,在这当中,其对于医用耗材的收费报销却过于随意,再加上个别制度与标准化比较笼统,导致其缺乏可操作性。
(二)医院工伤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工伤医疗保险管理的过程中,从医院工伤的角度分析来看,其并没有对工伤医保与基本医保进行严格的区分,并且,没有充分重视工伤医保的诊疗要求,对于工伤医保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基础医护共性问题缺乏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期进行实际的工作时,通常会出现原本应当依据医保处理的费用工伤医保存在垫付的问题,导致医疗费用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工伤医疗保险管理措施
(一)经办机构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第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强化对制度的完善工作。在进行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非常周全的工伤就医环节制度设计,不过,其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来全面保障医院的应得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针对于工伤以及工伤康复患者来说,医院当中的相关医务人员,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经历一些较为复杂的流程,付出更多的辛劳与汗水。而经办机构在实际的职责履行过程中,也往往会因为部分缓解运行不畅,而为医院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工作,确保工伤医保当中的所有环节,都能够有制度来加以约束,对工伤医保补偿机制进行优化完善,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的质量与积极性,从根本上促进工伤医保的合理运行。第二,应当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细化处理。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工伤医保基本的制度框架,不过,在这当中,部分制度还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充分检验制度的可行性。所以说,对于其中部分较为粗放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细化处理。
(二)医疗机构要加大管理力度
要求医院应当及时的`出台管理细则,并对下面几点工作进行重点管理:第一,应当对医疗文书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对病例的书写进行改进与完善,在治疗中,应当有记录单,并通过记录单,来将治疗的部位、强度、频次等相关内容详细记录下来。第二,应当对医政要求进行严格落实,建立健全知情同意制度,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第三,应当对物价政策进行严格落实。而就针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来说,需要强化科室的自主管理能力,建立起健全的信息功能系统,并对临床医疗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医保信息共享综合管理的开发力度,通过信息预警系统的建立,来确保医保管理的透明性与规范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工伤医疗保险的实施,不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所以说,我们应当加强对工伤医疗保险的完善与管理工作。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工伤基金账户的包容性,强化经办机构的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促进工伤医疗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伟.我国工伤保险伤残待遇水平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2]任智韵.广州市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xx.
医疗保险论文14
【摘 要】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重大疾病发生时有经济上的保障,可以说医疗保险已经成为了参保居民的“救命钱”,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医保覆盖面的增大,参保人员对医保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本文主要针对无棣县20xx-2017年度居民医疗保险的收支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同时也对居民医疗保险的收支情况进行了剖析,并对医疗保险的运营管理效率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运营管理;收支情况;统计探析
一、全县经济以及居民医保基本情况
无棣县地处山东省最北部,是黄河三角洲重点的综合开发区域,属于沿海县城。20xx年为止人口数达到了437113,全县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年内达到了1161亿元,整体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5.84亿元。20xx年全县参保的居民总数达到了382522人,在20xx年全县的医疗保险收入为23609万元(政府补助收入为17186万元,个人缴费为6273万元,利息收入为150万元)。而20xx年医疗保险的总支出达到了22333万元(基本医疗支出为20471万元,大病保险支出为1862万元)。到20xx年年底,全县的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总计达到了3507万元(统筹医保基金结余2819万元,个人医保账户结余688万元)[1]。
二、扩面参保情况统计分析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xx年无棣县的医保参保人数达到了381785人,而在20xx年这一人数达到了382522人,较往年同期增长了737人,增长幅度达到了1.93%。从数据统计角度来说医疗保险以及实现了全县覆盖。
统计结果表明全县的参保人员在新生儿数量上有一定的提升。20xx年60岁以上的参保人员人数较20xx年增加了331人,增幅达到了1.2%,新生儿参保人员增长568人,增幅达到了1.96%,在增速上新生儿参保人员要高于于60岁以上参保人员增速。其最主要的原意那就是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导致人们的生育水平有所提高所致。
三、医保基金的收入情况统计分析
整个20xx年全年全县的医保基金收入总额为23609万元,政府补助收入为17186万元,(中央及省级政府补助收入为12357万元,市级政府补助收入为1309万元,县级政府补助收入为3520万元),统筹医保收入占医保总收入的72.79%;个人缴费6273万元,占医保总收入的26.57%;利息收入为150万元,占医保基金总收入的0.64%,这与20xx年相比都有一定的增长,具体数据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医保基金的总体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①医保收缴管理工作的加强。县成立了专门该负责医保收缴稽核工作的征管中心,对政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细化,对收缴工作开展了专人负责制。②参保人数基数增加。在20xx年全县的医保缴费人数为381785,而在20xx年这一人数达到了382522,缴费人数增加了近0.19%,基本实现了全县参保人数全员缴费的目的[2]。③政府补助标准提高,20xx年政府补助标准由20xx年的420元每人每年增加到450元每人每年。
四、医保基金的支出情況统计分析
20xx年全年医保基金合计支出的金额达到了2233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支出为19471万元(住院支出为17353万元,门诊支出2118万元),基本医疗支出占到了医保总支出的87.18%;大病保险支出为20xx万元,占到了医保总支出的12.82%。两方面的`支出与20xx年相比较都有所增长。具体数据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医保基金总支出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如下:①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在不断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因此在医保上的支出也在不断的提高。②全县各个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人们在出现重大疾病的时候往往只能在县级以上的三级医院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具统计数据显示,转院就诊在医疗保险紧急支出中占到了很高的比例。其中20xx年全年转院就诊的支出达到了2898万元,占基本医疗支出总额的14.88%,相较于20xx年的2654万元增幅达到了9.19%。
五、医保基金结余情况统计分析
20xx年全年我县的医保结余达到了1763万元,到20xx年年底,全县的医疗保险基金结余总计达到了2507万元,随着目前各级政府补助标准水平不断的提高,防风险能力的逐步加强,医保基金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不错的发展势头。
医保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基金管理运营体系,对医保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并纠正,才能保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吴斌. 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析--以镇江市为个案[J].学海,20xx(02):189-192.
[2]朱奎. 职工医疗保险运营管理的统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xx(09):58+60.
医疗保险论文15
【摘要】近几年,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医院的发展,不少医院都纷纷建立了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最初的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对其进行改革,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对医院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医院目前的监管机制,以此为医院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即便是改革后的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依旧阻碍着医院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的主要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主要成效;问题分析
一、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管理系统的管理范围扩大
在对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进行改革之后,管理系统的管理范围扩大。过去我国医疗保险总额的控制范围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改革之后,我国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已经逐渐的扩大至全国各个定点的医疗机构。[1]除此之外,医院主动控费意识也逐渐的增强。通过改革之后,我国过去较为单一的约束机制目前逐渐的发展为激励复合机制,这一机制能够有效的推动医院的运行机制的改变。以此来逐渐的增强医院主动的控费意识。
(二)有效的控制医院医疗费的增长
根据我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全国医疗服务调查显示,我国的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在改革之后发现,近年我国医疗保险的费用增长率为23%,与上一年相比较,这一年的增长率下降了不少。由此可见:自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改革之后,我国医院对自身医院医疗费用的增长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三)为医院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体系之后,我国大部分的医院都建立了一个较为公开化的特殊情况处理平台,以此让医院预算的分配更加的透明化、公正化以及合理化。除此之外,在医院公开、透明的医疗制度下,医院的门诊部医疗于住院部医疗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这些措施都有效的推动了医院机制的转型改革,是医院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为医院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了医院的监管能力
在建立了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改革之后,各个医院纷纷建立医疗保险监督检查部门,这一部门能够有效的对医院的费用的使用进行有效的制约,以此来减少医院医疗保险资金的流失,以此来加强了医院的监管能力。
二、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建立了之后,按照管理系统当中的要求来说,医疗机构在分配预算金额的时候,不能够将预算基金分配给各个科室和医生的。但事实上,医疗机构依然会将预算基金分配给各个科室和医生手中。[3]如果说在全市层面或者至区县层面进行分别的话,根据大数法则,其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是在医疗机构当中,则就降低了其合理性了,并且还严重的违背了医疗保险的原则。除此之外,由于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医院出现了不少限制医疗、费用转嫁等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此严重的影响了医疗保险管理的实施。
(二)费用控制与医疗需求冲突
我国自实行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以来,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是能够接受医保费用总额的控制的,但是在这个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有不少参保人员的不合理医疗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加上医院对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的宣传不足,面积不够广泛,导致不少的参保人员都不是很了解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的相关政策,导致依旧有不少的患者在大型医院接受治疗,这样的现象严重的增加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导致费用控制与医疗需求之间出现冲突。
(三)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
由于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因此这一改革的过程所需要一个较为全套的改革措施,但是目前我国依旧缺乏了一个配套措施。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了:药品、诊疗项目、医用耗材以及疾病规范等方面。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够有效的反映我国医疗服务的真实成本于价值,这对于我国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三、解决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中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中内部管理多出现的问题,医院必须对此建立一个多维度的分类预算,对内部保险总额预算进行细化,由此来强化对医院医疗保险预算总额的内部管理。[4]以此来控管我国医院当中所出现的限制医疗、费用转嫁等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医院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管
由于我国医院的费用控制与医疗需求冲突,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管,根据临床路径来将医院的病种付费标准和支付标准确定好,并且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进行严格的监督,以此来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由此来有效的抑制医院医疗费用的增长。此外,医疗保险机构还应该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进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当中去,这样管理不再是单方面的,也能够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管,由此来促进医院的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付费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付费方式,是因为医疗保险预算总额控制并不是一种付费方式,其只是一种对医院医疗保险预算资金的管理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在总额控制框架下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付费方式,这种多元化付费方式必须与医院医务人员薪酬机制相一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弥补我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缺乏配套措施的缺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的改革能够有效的扩大医院管理的范围,增强医院主动控费的意识,强化医院的监管机制以及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但是即使在改革之后我国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依旧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内部管理控制不严,医疗需求于医疗管理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医疗支付系统改革缺乏配套的改革措施。因此,医院依旧需要不断的对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改革,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先军,王丽莉,马勇.上海市医疗保险总额预算管理的主要成效与问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xx,09:14-17.
[2]杨虹宇.医疗保险总额预付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xx.
[3]邹晓旭.基于社会分工论的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xx.
[4]于佳妮.深化上海市医疗保险分类支付改革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xx.
【医疗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01-03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集合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01-02
医疗保险接收函02-13
医疗保险申请书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