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1
以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时,我是怀着敬仰的态度来读他的书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当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没有方向的时候,翻一翻他的著作,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就在其中。我还感受到大师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教育家和孩子们的心理专家,这样的人在我的心中就似一名圣人,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翻越的高峰。哪怕我们要做好大师建议中的一条,我都觉得功夫深似海,我能学一招就够我获益匪浅了。利用暑假这段时间,我静心地阅读着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好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因为我们无法成为一名教育家,但成为一名好老师还是有一点可能行性的。 读闫学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觉充满诗意,她的文笔优美、叙事流畅、内容真切,我只用了十个黄昏大约十个小时左右就读完了她的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细读之后我发现闫学的教育观点也是很鲜明的,她不是我在新教育中见识到的一些非常另类的老师,但她的思想观念常让我耳目一新,“要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记忆也需要情感与色彩”、“爱情是一扇明净的窗户”等等这些观点和理念虽然脱胎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闫学还结合了当下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我觉得我们现在老师在教育中这些细节值得注意。 就来说说“要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这个观点,在教学活动中,我喜欢在一次给孩子相当丰富的知识量,来满足现在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在活动喜欢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来与与孩子进行课堂上的交流,常常看到积极的孩子不断发言,单一些孩子一节课开始要听,不久就无动于衷,上课好像与他们无关,我试图用各种方法提醒这些孩子,但常常一会儿他们的思想又开溜了,是我精心准备的活动不受欢迎吗?未必,看了闫学的“要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喘息”这篇文章,我茅塞顿开,原来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抑制承受高度的紧张,反而就高度的放松了,如果我在教学活动有张有弛,在活动中都给孩子想一想的时间,而不是我一问出,就希望孩子马上能回答出我的问题,给一部分思考慢的孩子都一点思考的时间,也许这些孩子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更多的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是一种“愚蠢”,“简直就是要榨干儿童全部的精力。”哦,我犯得错误真是不小!闫学也在文章中说“无论如何,课堂都不是军营,学生也不是玩偶。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掩盖。”非常尖锐的观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这一方面。
“我想做这样的教师”,这是闫学老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的题目,也是我读了闫老师的这本书,想得最多的一句话。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2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最大的感受是,闫学老师很诚恳、很实在。他没有跟随什么大潮流,一味的吹捧和夸夸其谈,而是用敏锐的眼光和智慧,诠释了智者的思想和教学智慧。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读后让人醒悟和清醒。不禁沉思。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老师?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思考。更重要的是闫学老师依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深入浅出的为我们教师进行了剖析,使我们的眼前一亮,更感觉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恰是用智者的思想,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思考的盛宴。我们要做这样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议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
闫学老师书中这样阐述:越有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上越有着自我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是鲜明的。我个人追求一种如茶般幽远芬芳的课堂教学风格,这固然与我自身的性格与志趣有一些关系。我更觉得真正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静心思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耐心地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在平等的对话中互相启迪,将思考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堂不会有意制造感动,也不会专门营造轻松,它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一个思考与品位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课堂才能远离浮躁,远离喧嚣,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得以成长的地方,才能成为学生能够自由呼吸的地方。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是我们老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所在,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3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我从事教学工作9年多来,经常在各种著作及论文中能看到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也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但是真正用心地去细读跟他有关的书籍还是第一次。利用暑假时间,认真拜读了闫学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这一本书没有太多的说教,也没有一味地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把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理论穿插其中,娓娓道来,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汲取、感悟。
比如,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学生也听得极为专注。但很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思考,教师的优势反而成了阻碍、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屏障。长久下去,学生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丧失主动寻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应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操作方法、步骤,我们应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生为本,更应该在课堂上追问学生为什么?你是怎么实现的?还有什么方法呢?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教学设计、教学态度都相当不错,但满脑子却只有自己的教案,只想着让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环节,却毫无顾及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愿意接受,从不关注学生的思考,与学生缺少应有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是触及理智和心灵的地方。他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辑,洞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对计划作出适当的改动。真正优秀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不是在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呢?他强调,老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只有精通教材,老师在课堂实施中才能有精力、有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才能根据课堂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他也十分赞成那种谈心般的上课方式。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老师上课时就像在与学生谈心,老师只不过提出了一个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对这一问的讨论过程就是师生谈心的过程。
在阅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过程中,引发了自己对教育现实的思考,也有了很多的感悟、收获、反思与自我追问。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浩繁博大,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2-29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1-05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0-3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09-19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集锦11-14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篇11-27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篇)11-27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精选11篇)11-27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3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