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

时间:2022-11-22 13:23:31 保险 我要投稿

医疗保险论文(集合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疗保险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医疗保险论文(集合15篇)

医疗保险论文1

  [摘要]文章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对青岛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现状进行评估。首先论述了整合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整合的过程及影响,并选取指标评估整合实施状况,探索实施中的难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为将来青岛市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岛市 居民社会医疗保险 整合 评估

  “全民医保”的最终目标是“人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其核心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立起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国民,二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从这一制度中受益。目前制度全覆盖已基本实现,但在人人平等享有医疗保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蓝色半岛经济区”的龙头城市,GDP排名跻身全国前十,城镇化率高达80%,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非常必要。青岛市作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于20xx年1月1日起施行的《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将青岛市原有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整合为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和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两项,成功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自此全市居民统一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三层保障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

  一、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一)整合前的制度准备

  青岛市于20xx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到20xx年年底有427万人参保,纳保率100%,人均筹资标准312元;20xx年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截止到20xx年年底参保居民83万人,参保者数量和构成趋于稳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地方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逐年上涨,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组合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保障网,制度运行日趋成熟。

  整合前的新农合和城居保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就医需求,防止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情况。但长期以来两种制度并行,弊端也日渐明显:首先,制度分立导致转移接续困难,不利于劳动力流动,重复参保、重复领取的现象多发;其次,基于户籍划分的医疗保险给付水平差异大、统筹层次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社会公平的隐患;最后,管理部门功能重合、效率低,行政成本过高。

  (二)青岛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蓝图

  整合后的青岛社会医疗保障采取市级统筹,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六大模块实现了统一,由三部分构成:基本医疗保险确保基本的就医需求,大病医疗保险旨在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额度以外的重症大病,大病医疗救助作为对保险制度的补充起兜底作用。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满足多样化需求,20xx年青岛市成年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设两档缴费标准,一档350元,二档130元。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居民按一档标准缴费;开发区、崂山区、城阳区的成年居民均按规定的一档标准缴费;四市居民可选择任一档次缴费。这一举措有三个鲜明特征,即不论城乡待遇均衡、不分地域管理统一、整合信息系统和基金管理,意味着今后就诊不再区分“城里人”和“村里人”,市内各辖区居民不再受身份和户籍限制,享受同等待遇。

  二、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现状

  (一)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农村居民是这一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对参保居民尤其是原新农合参保者产生了显著影响。第一,首诊就医流向方面,新政策实施以来, 农村居民的住院就诊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村诊所或卫生室出现了负增长,乡镇医院诊疗人次仅有1.2%的增长率,综合医院则出现了5.2%的大幅增长,数据表明,统筹层次提高、基本药物制度扩展的新政策使农村居民在面临大病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高规格的.医疗机构就医而无后顾之忧。第二,在门诊受益水平、住院受益水平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农村居民的门诊实际补偿比达到56.65%,比整合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次均门诊补偿费用从20xx年的10.7元提高到了20xx年的16.4元,同比增长35%;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居民统一享受58.7%的报销水平,次均住院补偿费用达到4151,比往年同期翻一番。

  (二)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实证分析

  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青岛市部分居民进行了实证调研,参保者随机抽样范围包括市南、市北、崂山、李沧、城阳、黄岛6区,即墨、胶州、莱西、平度4市,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回收率为78%。问卷内容包括参保者基本信息、医疗保险认知和满意度、个人健康、就医习惯及医疗服务利用四部分。具体结论如下:

  关于参保年限,样本中72.53%的参保者参加了三年以上,表明医疗保险制度制度自实施以来赢得了多数群众的信任,在自愿投保的情况下选择连续投保。认知方面,对报销政策表示了解的被访者占多数,但有一半的被访者不清楚自己参保具体缴纳了多少费用也基本不了解报销政策,三分之一的被访者不知道政府对每个人都有补贴;仍有28.8%的人表示没有听说过青岛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由此可见,虽然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青岛市已经实施数年,宣传力度仍需加强。

  制度的整体满意度方面,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赋值为5―1之后平均分达到3.6,参保人整体满意度较高,但态度呈两级分化趋势。对于制度整合现状,61%的被访者认为是一项利民之策。对于“您认为目前青岛市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哪一个方面最需要改善”这一问题的回答,程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服务水平、药品目录和病种范围、报销比例、筹资水平、报销流程,可见民众更注重就医体验和给付水平。部分参保者表示支持提高缴费水平、多缴多得,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近年来报销流程简化和即时结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广泛好评。 关于个人健康、就医习惯,及医疗服务利用,被访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整体评价较高,并认为自己当前健康与一年前相比基本持平或有所改善;但多数人都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被访者的就医习惯多倾向于看西医和去药店买药,之后依次是看中医、服用家中自备的药、多喝水多休息,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不做处理。医疗保险制度对就医经济风险的分担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居民关注健康、更积极地寻医问药,但也有潜在的过度医疗和非处方药滥用的风险。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及强调制度公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在过去一年内仅有3.7%的受访者存在“有治疗或检查需求却没有去”的现象,未接受检查和治疗的原因集中于“费用负担过重”,可见“看病贵”的障碍仍存在。参保居民对门诊、住院、急诊的利用率和补偿率的样本数据结果与现行政策基本吻合;被访者对最近一次就诊所获得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整体呈积极态势。

  三、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整合存在的难点和对策

  (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青岛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是一项符合国情、顺应发展潮流的改革举措,勾画了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蓝图,新制度上路之初一切有待观测,同时也面临着以下难点:第一,医疗费用上涨。制度整合初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办法》中的每人每年440元或560元的财政补贴及村集体补助方式暂不明确,在将来可预计的需求刚性增长面前面临不小的财务压力。第二,医疗资源使用不平等。此次制度整合受益最多的是农村居民,然而目前全市80%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中的二级以上医院,农村卫生机构总量不足、条件差、水平低,城乡居民即使参加同样的医疗保险也难享有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第三,基金管理问题。新农合与城居保整合后基金规模扩大、统筹层次提高,基金运营和监管体制还需理顺,重复参保现象仍然存在。第四,支付方式改革问题。《办法》指出要在将来逐步统一缴费档次,但目前尚无明确的费率调整依据和计划;目前单一支付方式缺乏前瞻性,尚未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因此,对青岛市制度整合实施后效果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难点,找出对策十分有必要。

  (二)青岛市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政策建议

  一个理想的医疗保险制度要能同时达到两个目标,即使参保者可以降低患病时的财务风险,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率的运用。青岛市全民医保的全覆盖实现后,下一步是让所有人都能看得起病,其关键不在于降低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而是完善医保体系、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在改革中应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兜底责任,把改善农村人口基本生活水平作为城市化的必经之路。结合上述青岛市调研数据,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构建本土化多元支付方式。现行的按项目支付是一种后付制,弊端在于医院和医生可能会提供过度服务,开大处方、大检查。推进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可采取按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DRGs)的支付方式,对不同分组病人的病情轻重级别制定标准化的补偿额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公平就医。

  第二,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品质,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补偿政策倾向基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目前青岛市内4个县级市和城阳、崂山区农村的医疗资源与中心城区有较大差距,在提高医保待遇的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医疗保障基金真正的补给“需方”而不是“供方”。

  第三,在“自由选择+弱者倾斜”模式下,逐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因地制宜、有差别地分步发展。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明显,现阶段难以采用完全统一的模式,在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制度基础的具体情况。

  第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透明度,提高参保群众对医保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参保居民对自身缴费及权益知之甚少,应通过多种渠道加深一般民众对医疗保障制度的了解,促进更深层次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实现。

  综上,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施至今已一年有余,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及满意度在一年中已有了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项目不均衡、待遇水平差异大、筹资方式不公平的问题已经基本上有了解决之道。

医疗保险论文2

  摘要: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党在社会中的形象,并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关注度越来越高,医疗体制也不断完善发展,对于医疗保险的审计工作也日渐重视,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管控,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保险基金使用过程中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保障医疗保险的正常使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起到保障作用,本文针对如何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工作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审计;途径

  医疗保险基金属于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费用,医疗保险是否合理有效使用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但是就目前社会环境来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法使用医疗基金的情况,导致真正需要医疗基金的人民群众不能得到更好的帮助,此等社会现象激起了更强的社会矛盾[1],非常不利于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要做好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工作,做好医疗保险的审前调查,对于本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及运行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合法使用。

  一、医疗保险审计的意义

  要想保障好医疗保险基金合理运行,必须要从根本入手,对于缴费不时及缴费欠缺情况要做重点审计,对于费源不充足的情况着重加强管理。针对基本的一楼了保险基金,不仅要管理好,更要用到实处,保障好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在如今的社保体系中,财政处于重要位置,财政部门对于社会保障的预算,对于增强用款单位和医疗保险办理机构的责任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对于社会医疗保障部门的预算是没有编制的,所以在使用执行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为了保证医疗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审计工作,保证使用的规范性,发挥好医疗保险的作用,为百姓做好服务工作,为政府做好帮手[2]。在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中通常会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非法挪用保险基金;第二,并未完全纳入财政账户统一管理;第三,对于医保基金的使用拨付不及时;第四,保险基金利息的收入损失比较大;第五,医疗保险基金保障的覆盖面过低等。针对此类问题,为保证我国医疗保险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严忌违法乱纪的情况出现,维护社会的整体安定,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实用环节的审计一定要进行强化管理。

  二、医疗保险基金的重要环节

  做好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的`审计工作,要重点对医疗保险的主管部门的征收缴费比例进行审计,在征收阶段对是否按照规定的比例、参保机构、个人缴费金额等进行严格审计。针对使用环节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险基金是否按照标准进行支付。主要审查医疗基金是否用于基本的医疗保险支出;二是针对与医疗费用的拨付是否按时、足额拨付,在支付期间是否有拖欠等问题[3];三是医疗保险基金在拨付过程中是否有按照规定进行等。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环节的审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进行审计,对于经办机构的内部管理是否合规定,是否建立有效的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核算是否合规合法。

  三、改进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审计方法

  要想对于医疗基金的审计进行合理的改进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结合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两种审计形式同时进行,首先要对医疗保险的收支情况进行专门的审计,从整体范围对于社会保障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对医疗保险中投入的人力度、增减变化的预算有足够的掌握,对于医疗基金保险在财政总支出所占比例等进行严格的审计,为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打好基础。(二)在审计过程中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针对涉及的单位比较多,范围比较广,政策行比较强的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的项目,不仅要用到审计,还要与调查相结合,主要进行资金的深意,辅助进行审计调查,亦可将顺序调换,提高整体审查效果。(三)将“上审下”与“同级审”两种审查方法相结合,通过这两种审查方法的同时进行,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审查运行,多方面反应审查问题,形成完整高校的审查机制[4]。(四)将宏观审计和微观审计结合,审查中的微观审计,主要是为了掌握党和政府制定的社保政策的执行效果,重点关注资金在使用中的普遍性,反映出医疗保险基金在社会使用中的问题。(五)将现金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数据量庞大,要想快速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在手工审计中加入计算机手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效果。

  四、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系着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对于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工作,更有利于规范医疗保险基金工作中的征收、管理以及使用行为,有效的避免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在当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工作的进行中,结合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优化审计工作,善于转变审计办法,重视审计系统的全面建设,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完成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柯炜.瑞昌:“五个强化”加强医保基金监管[J].中国医疗保险,20xx(5):72-72.

  [2]王思真.试论定点医疗机构职工医保基金的审计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xx(6):214-214.

  [3]徐春美.针对医疗机构的几大热点问题的医保基金审计思路探析[J].财会学习,20xx(24):146-146.

  [4]王婵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整合审计要做到“四个准确”[J].理财:市场版,20xx(4):93-9.

医疗保险论文3

  一、人力资源外包策略大大提高了医疗保险工作的效率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从1994年开始进行改革,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变化,医保体制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我们仍要看到的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疗保险的相关制度理解不清、办事效率低下,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员工的个人利益,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后,由于承担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往往也承担着企业人力资源活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会比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有责任感和重视度。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唯有解决好员工的利益问题,才能够使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策略,在大大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还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此外,企业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多个承担商,从而优胜劣汰,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外包公司。

  二、人力资源外包策略弥补了企业管理的不足

  一般说来,在人力资源领域,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的富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常常会因为薪资较高的`问题,而被企业裁员或办理提前退休,从而减少企业成本。但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要求却在不断提高。所以,很多企业为了解决这一管理矛盾,更加倾向于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承办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其组成人员的专业能力普遍较高,并具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帮助企业从繁重的重复性事物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专注于核心的战略工作,并对管理的规范性、公正性起到促进作用。医疗保险的委托管理在西方国家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给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还无数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比较繁杂,通过人力资源外包可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医疗保险条例的内容和深层含义,帮助人力资源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此外,人力资源外包还能帮助企业简化医疗保险流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外包策略能为职工谋取到更多的利益

  企业职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对自己负责的专业比较擅长。但是,大多数职工对医疗保险的认识仍停留在医疗保险是职工出现病患导致生活困难时的一种帮助手段,对医疗保险的认识模糊不清,对医疗保险中很多的福利性条款认识不到位。因此,常常在发生病患时,不仅会浪费多余的人力财力,甚至还会给自身健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的途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用最简短的话语和最形象的解释让员工充分了解医疗保险的福利性内容,认识到医疗保险不仅能给予患者最基本的物质帮助,还是发生重大事故时的“保命法则”,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最早是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节省开支或者是因为缺乏相关管理人员等原因,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或全部职能,包括人员招聘、薪酬方案设计、工资发放、保险福利设计与办理、员工培训与发开等方面外包给实力更强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公司来经营,从而使得管理者能集中精力致力于战略性的企业发展活动之中,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欧美许多大公司的实践表明,推行人力资源外包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企业给员工的福利等各方面可以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而医疗保险在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最基本的利益,还关系着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要善于向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学习,不只是在医疗保险方面,要争取在各行各业中汲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地位。

医疗保险论文4

  一、我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现为: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同时,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需求,适应当前的保障水平,始终坚持自愿参保、属地保障方式的基本原则,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属地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过程中的门诊大病、住院等费用进行报销。近年来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实际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82%其中有24%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医疗保险,但是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大学生仍然占18%。实际上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各省市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有的地区甚至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另外,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效性还要通过医疗报销情况以及服务满意度等指标来综合评定,而并不是仅仅以参保率来衡量,就现阶段而言,这些综合评定指标很难实现。

  二、我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的属地管理,造成了不同地市之间的差异,我国现阶段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每年数量都很大,然而,我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制度并未涉及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部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自愿要求,致使一些心存侥幸心理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弃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投保;另一方而,属地政府以及学校对于大学生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报销方式等具体运行情况更是很少提及,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持续运行;再者,高校大学生基于这一群体年龄的基本特点,一般常见病多发、重大疾病少发的特点,门诊就医的患者占绝大多数,然而,普通门诊并没有纳入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这就易引起了学生的侥幸心理以及不满情绪,导致参保率很难得到提高。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构建而向所有大学生的重大疾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作为大学生在就学期间无法回避的风险之一,虽然发生几率较低但医疗费用支付金额较大。以往都是通过“学生平安保险”来加以解决,但赔付额度较低,不能起到预期效果,而且有很多非统招生无法纳入该保险。因此,这两项保险应该同高等院校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相结合,应由国家则政全额拨款为所有的大学生强制办理。

  (二)做好与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基本制度、标准、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衔接。协调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有效推进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建立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基金或补充医疗保险的办法,用于支付基本居民医疗保险支付限额以上的部分和支付需要患者个人自付的部分,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被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三)将大学生的医疗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中。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家庭经济不好的贫困大学生,一些贫困学生即使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也难以承受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时,需要个人自付的部分,有的学生甚至无法缴纳医疗保险费。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医疗保险纳入到社会医疗救助范畴之内,这样针对一些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没有能力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学生,可以由社会医疗救助予以资助,由社会救助体系承担他们可能遇到的健康风险。这样既可以有效促使医疗救助大学生与全社会医疗救助体系相互衔接,还可以对建立覆盖全社会相对健全的救助体系以及全国的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建立健全的法规,妥善管理医保基金的运作使之保值增值等措施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医保问题。

  (四)建立完善商业医疗保险,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引入商业医疗保险,来解决提高大学生保障水平。保险公司为能有效的对接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出并制定有效地解决方案.使得商业医疗保险同大学生的其他医疗保险相互协调、有效衔接。一旦满足了大学生的医疗需求,就有效激发了这一群体的投保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作为保险公司和大学生的中介,在这方而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应该得到重视。加大对学校医疗服务中心的投入,做好基础性服务建设工作,切实保障学生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保险公司的选择以及大学生的理赔方而为双方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改善学校医院的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条件。学校医院为本学校的学生们提供最为优惠、最基础的保健、医疗服务,是高校中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但是基于我国一些高校的学校医院条件还是不够完善,从而,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向政府以及社会筹资等方式进行相关设施的完善,同时,针对大学城等高校集中的地区进行强强联手建院,通过整合物力和人力资源成立相对较为完善的非盈利性综合学校医院,加大高素质专业卫生服务人才的引进,有效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担负起高校医院应有的“医疗功能”,发挥校医院应有的良好作用,改善学生在校就医的环境。

  总之,基于我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除了上述关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体系构建外,还有一些细节有待完善。相信在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制度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等三层次结合的大学生医疗体系的保障卜,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将得到良好的保障。

医疗保险论文5

  摘要:通过对城镇医保审计问题从现象到本质上的认识,作者从多角度深入分析了城镇医疗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针对于城镇医疗保险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且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论文

  城镇医疗保险涵盖了城镇居民、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基本涵盖了所有在城镇居住、工作、生活的所有人群,因此城镇医疗保险成为了保障城镇居民健康的一条生命线,所以国家在医疗改制和保险改制十分重视对城镇居民医保资金的管理问题,下大力度对城镇居民的医保资金进行审计,但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城镇居民医疗审计工作仍不能尽如人意,存在这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当下城镇居民医疗审计问题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以供参考,希望能对审计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城镇医疗保险审计现状

  自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确立试点并逐步推广以来,对城镇居民在医疗方面的帮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城镇居民就医结算的主要依靠方式,因此必须对城镇居民医保资金进行重点的监管,虽然,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审计正朝着更加透明化更加公正化的道路不断发展,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审计方式等方面。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目标不明确,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的审计十分必要,但是目前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的审计,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审查,这是我国城镇医疗资金审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城镇医疗资金审计的必经阶段,并且审查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审计的重点,无法实现全面、系统的的审计,难以建立科学的审计制度从而导倒致相关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除此之外,国家和地方缺乏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很难找到相关的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制裁。

  (二)地方审计人才缺乏,审计方式落后

  审计人才的主要是说了解医疗保险审计业务精熟的审计人员,大部分的审计人员都是只了解审计的内容,对医疗资金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城镇居民医疗资金审计的效率低下,审计方式粗放,审计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巨大的偏差。随着城乡居民医疗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原有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充分的发挥财务审计功效,使得审计工作“不疼不痒”,城镇居民医疗资金审计工作关系到城镇居民的医疗健康状况,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方式的不管更新尤其需要关注。

  (三)审计内容缺乏,审计体系不完备

  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资金审计自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国家的重视,基金的审计工作不断的发展,审计的内容也不断的'丰富,但是目前对于审计内容覆盖不够全面,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导致审计人员无法的进行及时的审计。同时业务流程方面的控制审计没有从医疗体制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审计分析,缺乏专项审计的特殊性,相关单位并未对审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一)明确审计目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审计方案,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审计模式,可以在重点地区进行试点,如果试点效果明显,就可以进行全面的推广。尽快完善新农合的法规体系,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稳妥发展,实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制度朝着公平、公正、公开化发展。

  (二)加强人员培训,改善审计方式

  城镇基本医疗基金监管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对城镇居民医疗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和落实。针对于审计方式陈旧的问题,这就要是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审计方式,比如一些地市开始创新的使用互联网审计,采用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数据库信息整合分析和人工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也可以节省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准确。

  (三)丰富审计内容,形成完整的审计体系

  随着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工作的不断进行和不断深入,审计的内容也必须要不断的增加,必须要做到涵盖医疗保险收支的各个方面,消除所有的“灰色地带”,让医疗保险的资金都切实的用到老百姓身上,守护好城镇居民这条生命线。在审计内容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地方的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审计体系。四、结束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工作在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将随着制度的不断健全、审计体系的建立、审计方式的推陈出现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变而得到解决,从而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合理监管,日后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审计方面肯定会是一个法律健全,体系完备、人员专业的未来,为城镇居民的健康就医保驾护航。

医疗保险论文6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滞后问题日益突出。这一时期农民健康状况的恶化,农民医疗卫生保险水平低下,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给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期下去,必将严重妨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阻碍农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保障农民健康权益的保险制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构建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的关键问题,确立适合农村的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对于保障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医疗保险的概念界定

  一般意义上的保险,就是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对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或对人身伤亡和丧失工作能力给予物质保障的一种制度。而社会保障法下的保险—社会保险,则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保险。所谓社会保险,有学者认为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设立的,以劳动者为保险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险内容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保险制度。

  二、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农村医疗保险必须以立法作为手段,才能保证其运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但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铱村医疗保险法》,其专门性法规的建设也相当落后。农村医疗保险国家立法的严重滞后必然造成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运作中缺乏法律依据,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来推行,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层次低。从法律地位来说,社会保障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法律部门,而农村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但在现实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200多部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中,没有一部专门调整农村医疗保险关系的基本法律和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律。农村医疗保障方面,只有20xx年政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部门规章和政策,立法层次低,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地位不相符合,导致农村医疗保障法律的权威性、统一性、稳定性不足。

  另外,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正因为缺乏权威的社会保障基本法,那些作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法律依据的行政规章之间缺乏统一协调,不能形成配套的法律系统,使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建设形成较混乱的局面。比如在中央决定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策中,对于其资金来源,各职能部门观点不一,其政策措施也相互矛盾。如民政部门规定,为了建立合作医疗制,地方政府可向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中,合作医疗项目被视为“交费”项目,列为农民负担不允许征收,致使许多地方不得不放弃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由于没有权威的法律作保证,许多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参保情绪不高。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未法定化,法律责任不明,一旦参保农民权益受损,找不到任何法律救济。

  (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窄,筹资方式单一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实行个人、集体和各级财政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从实际情况来看,财政补助资金相对来说比较有保障,而农民缴费情况却不太一样。

  在农民缴费方式上,有采取基层干部上门收的办法,有的采取信用社代收的办法,有的采取动员农民自行缴费的办法。具体的收缴时间也不尽一样,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机制。在基金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没有完全封闭运行,经办机构既管钱又管账,直接进行账目审核和现金结算,基金安全问题存在潜在风险。政府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在“发展优先与效率优先”的理念下,没有投入充足的资金。同时,随着农村“费改税”的开展,乡镇财政、集体收入锐减,集体可支配收入减少,甚至收不抵支。因此,筹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资金的不足成为农村医保建设的一大瓶颈。

  (三)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资金补偿水平低,报销手续复杂

  现在影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报销的比例偏低,农民收获的补偿太少。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偿方案里都设有补偿的比例、起付点和封顶线。但是在实际报销的过程中,这就造成了费用门槛。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承担不起自付费用的部分,所以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医疗保险中的补助,而条件较好的农民则有能力承担自付费用的部分,所以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使经济条件差些的农民没有很好的办法从农村医疗保险中受益,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医疗中的不平等,影响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加快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

  农村医疗保险在1978年曾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医疗保险进行确认。此后,农村医疗保险只是出现在国家的相关文件或决议中,某些地区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立法实践,但农村医疗保险还未正式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有无完备的法律保障是衡量一项制度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加快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进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要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涉及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己在全国范围推广,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在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办法,加快法制化进程,做到依法管理。明确政府的职责、医院和农民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效力保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资金筹措机制

  设立科学的筹资标准。要把握一个原则—公平原则。它是指资金筹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经济负担应该公平。这种公平性分为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两种。垂直公平是指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经济能力的家庭所确定的筹资水平应该不同,这体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遭遇疾病风险的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而不是按风险大小来支付这一原则,以实现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确保低收入者在遭遇相同的风险时有相同的支付能力。水平公平是指不论劳动者的职业、身份有何不同,只要收入水平相同,则应支付相同的医疗费用。如果将这个原则运用到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并且超越个人支付的范畴来研究各不同筹资主体的公平险我们就会发现,政府是强势一方,其充足的资源保障决定其较强的支付能力,理应在筹资中承担主要的责任。而农民是弱势一方,其不稳定的收入增长难以保障这一制度持续运行的必要支付,其不稳定的资源条件使其在筹资中只宜扮演配角。

  (三)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补偿机制

  科学确立补偿标准。从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报销比例过低。报销比例偏低,会降低农民的收益率,直接影响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因此报销比例应该更为合理,由各地区根医疗保险资金状况和自身经济能力灵活掌握,报销方式的确定应该更加灵活化,充分考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便利。报销比例是指参合农民的医疗费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获得补偿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实践中,各地确定报销比例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理念,要在经济水平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报销比例。确定科学的补偿水平,不但可以缓解贫困家庭的负担,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医疗保险论文7

  摘要: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国家为了将各大企业与个人承担的相应义务减轻,20xx年全国各个地区也逐渐适当将医疗保险的缴费情况加以改善,共同施行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在缴费进一步减少的同时,各大企业需要提升医疗保险等资金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医疗保险机制的可行性、可持续发展性。本文将医疗保险方面的资金做了分类总结,找出一些医疗保险资金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使我国医疗保险资金利用率与使用效率提升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研究

  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基本符合现阶段人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所以,务必对医疗保险资金的利用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定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医疗保险基金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找出监督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加以改正,形成一个完整并符合实际情况的监督管理系统,适时增强监督管理意识,使监督管理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使医疗保险资金的支出超出预期限额的风险相应降低。

  一、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1)医疗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与使用效率较低。我国的相关医疗保险机构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以它为目标进行管理监督,同时,对相应的医院实施预算定额方式的管理体制,尽管有相当一些医院可以达到“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发展目标,但有些医院比较担心自己本院的收入不稳定,这样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资金额度增加,如病人在医院看病时,将病情严重程度分隔开来,病情较轻的患者也适当建议病人住院观察,在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时,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定额费用,相关医院总是运用此类方式会导致医疗保险资金更多的支出,也会降低医疗保险资金的利用率。

  (2)医疗保险募集资金的时候,会增加成本也伴随着违规的情况。医疗保险的资金需要进行一些类似于征收、缴纳以及管理的相关过程,这涉及的范围很广,基本上覆盖各个部门与相应环节,其主要包含一些对劳动人员保障工作、经济、金融以及医疗方面的,假设这些相关部门不能做到信息流通,不能及时相互传输信息,或者传输的较慢,都会使整个过程的速度降低,这就导致医疗保险资金的监督管理更加难,这些不足基本体现在医疗保险资金的募集过程中,此过程较为复杂,任务难度也是很大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医疗保险资金的募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这就可能导致资金筹集过程中的人员、财力以及物力的成本相应增加。

  (3)出现了一些不必的医疗保险资金的浪费。有时服务于投保人员为投保人员提供相应医疗服务等工作人员,会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一些不合法的事情,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保险资金浪费,这些医疗服务工作人员想要得到较多的经济收益,就会使其不管病情严重与否都使用高档次的、高消费的药品或器材,使用价格更贵的医疗设备而不是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医疗器械,运用这些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收益,导致这些医疗服务工作人员较为偏向于使患者较多的做一些其他检查,同时使得价格很高的药物作为了某些医疗服务人员的主要医疗方法,甚至有些医疗机构施行奖惩措施,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间接的引导其工作人员对投保人员进行一些完全不必的药物与器械检查。

  (4)医疗机构的信息建设方面较不严谨,使得资金在运营过程中收益很少。我国现阶段还没有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体制,全部都是由募集资金的地区自己开发出来的,并不统一,所以,信息建设方面并不严谨,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医疗保险机构依旧在开发信息技术,而且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这会使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延迟,更加会使医疗保险体制中的相应数据在总结时出现误差。

  (5)缺失了财务方面监督管理的主体,也缺失了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我国的医疗保险资金的财务监督管理的主体所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例如劳动保障机构、劳动审计机构等等,这些机构之间是有一定的监督管理任务的,其责任并没有很好的分开,所以在施行监督管理工作时,就常常会重叠在一起,这就阻碍财务管理部门发挥其监督管理的效能,但是内部缺少一定的优化的.监督管理体制,就会使监督管理的严谨性与公平公正性缺失,同时也会使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因为一己私利而酿成大祸,严重阻碍了医疗保险资金的稳定发展。

  二、针对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的措施

  (1)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我国现阶段已有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依旧有很多不正确的方法去获取资金的情况,所以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其监督管理力度,严查彻查这些不合理的情况,找到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严格惩罚,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医疗保险资金的滥用得以避免,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医疗保险资金的收入支出做到更加谨慎的监督检查,观察其是否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如有违规,要更加严格地惩罚。

  (2)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医疗保险机构其中的信息体系方便各个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也给予了投保人员更加便捷的服务,医疗保险信息技术体制也可以使投保人员的需要得以满足,实时监督控制投保人员的看病就医拿药的情况,所以,想要使医疗保险资金的利用率更高,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就务必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可以切实将违反规定消耗费用的情况减少,切实保证投保人员的获益。

  (3)加强对医疗方面的服务的监督管理。为了加强对医疗服务方面的监督管理,应该先在相关的医疗机构内创建更加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并把相关的考试要点分发到医疗机构的各个医疗服务诊室,使得医疗服务人员更加清楚自己需要做的、需要遵守的,也要履行自己的任务,更加合理的给患者使用药物、更加合理的让病人检查,才能使违规的现象减少。

  (4)促进医疗保险机构之间的流通与沟通。医疗保险机构也要与财务与税务机构要保持适当的联系。同时,也要加强与公安民政机构的协调联系。除此之外,也要与卫生纪检机构联系,加强与卫计部门联系,还要与工商部门加强合作交流。

  (5)优化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医疗保险资金的内部与外部的财务监督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想要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制,需要在内部创建优化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使各个机构之间的任务的分工更加清楚,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创建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财务监督管理机构更加规范化。医疗保险基金保障着投保公民的健康,进一步增强对医疗保险资金的监督管理,找出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保障投保人员的切实利益,使医疗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与使用效率适当升高。

  参考文献

  1.刘平山.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将体系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20xx(04).

  2.王继强.浅谈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xx(12).

  3.丁念.新时期医疗保险结算与财务管理优化策略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xx(09).

  4.伊冬华.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医疗保险机制.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10).

医疗保险论文8

  摘要:本文结合固原市医疗保险工作现状,重点分析了固原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发挥医疗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扶贫;建议

  20xx年,我市在全区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扩大参保率、关注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协调推进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保障功能,有效化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

  一、医疗保险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一)改善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

  医疗保险从本世纪初始阶段政策覆盖几千万城镇职工到实现覆盖超过13亿的全民医保,仅用了十余年时间,不但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而且报销水平不断提高,很好地实现了国人“病有所医”的心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防止因病致贫,提高健康水平

  医疗保险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医疗保险通过对重大疾病的集中治疗和慢性病的控制及病后恢复性、康复性治疗支付,解除了危害群众健康的祸患,“大病扛、小病托”的现象不复存在,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了坚强后盾。

  (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结构调整

  全国近几年公共财政投向卫生健康事业的支出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远高于GDP的增速。医保制度的建立,释放了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刺激了医疗消费,带动了经济增长,助推了医疗、医药市场,同时,人们不再向以往那样“存钱防病”,将更多的流动资金投向生产领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提高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对医疗服务、药品价格有平抑作用,可助推医改目标的实现;通过“差别报销”促进分级诊疗,均衡医疗资源;协调平衡医患权益,发挥好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参保、就医信息和大数据的挖掘,采取云计算手段,有效利用附加在参保就医大数据成果,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

  二、医疗保险参保基本情况

  20xx年,新农合制度在隆德县试点,20xx年在全市实现制度全覆盖。20xx年2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我市试点,同年7月启动实施,率先在全区建立了基金统收统支的市级统筹制度。20xx年10月,我市建立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打破户籍界线,实行一制多档,城乡居民自主选择缴费档次。20xx年度全市共参保121.42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06.49万人,城市居民14.37万人,参保率为98%。

  三、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门诊保障能力较弱。普通门诊受药品数量、设备设施、诊治能力的影响,群众就医的意愿不高。门诊大病虽在县以上医疗机构实施,但目前病种共28种,有部分病种发病原因明确,治疗手段和用药明晰,需长期依赖门诊治疗,如肺结核、尘肺病、血友病、关节病、包虫病等还未纳入门诊大病范围,患者负担重。住院前门诊费用未纳入医保监管,部分医疗机构为规避违规行为,将可纳入住院报销的费用转嫁到门诊费用中,加重了患者负担。(2)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大病保险所需资金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筹资渠道单一。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药品目录增加了仅209个品种,基本医疗保险不报销的'费用,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基金也基本不报销,重特大疾病和罕见病如器官移植、重型再障、白血病等发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多属高收费医疗技术和高值耗材,且大部分为自费项目,大病的防风险能力大打折扣。统一的起付线仍是部分困难人员就医难以逾越的门槛,享受大病保险待遇的人员保障水平低于居民平均医疗费报销水平。(3)建档立卡户没有差异化政策。我市有建档立卡户26.7万人,除特殊人群和学生儿童外,一般人员约15.2万人。因经济条件所限和认识不足基本上为一档缴费,大部分个人自付难以达到大病起付线,也不属民政医疗救助对象,影响脱贫和巩固。(4)部分因祸因灾的费用无解决渠道。医疗保险政策规定打架斗殴、自杀自残、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美容保健、不孕不育及有第三方责任等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个别家庭因灾因祸大额医疗费用支出极易导致贫困,如个别罕见病治疗、农用车交通事故等引发的费用,能使一个家庭短期内陷入贫困状态。

  四、医疗保险工作建议

  (1)以建档立卡户为重点对象,解决医疗费报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要争取自治区支持,将个人缴费补助范围扩大到建档立卡户的所有人员,实行先缴后补,让他们都能享受二档及以上缴费医疗报销待遇。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民政部门承担。为解决异地就医“三项目录”差异及交通、食宿等就医连带费用造成的区外就医负担过重问题,还可继续争取保留我市保底报销政策。(2)以慢性病患者为重点对象,解决基层医疗保障不力问题。下沉药品供应,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合并二、三级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目录。下沉医疗资源,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推进分级诊疗和县乡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使原在城市就医的门诊患者能下得去,基层能接得住。沉监管重心,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中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费用纳入监管范围,防止住院费用向门诊转移。建议自治区扩大医保门诊大病病种,将肺结核、尘肺病、血友病、关节病、包虫病等纳入医保门诊大病保障范围。(3)以丧失劳动能力患者为对象,解决无力脱贫的问题。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卫生、民政、人社、扶贫四部门组织开展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调查,按照医疗方案要求,提供医保基金支持,做好复诊确诊、集中治疗和定期回访工作,打好攻坚战。(4)以重大疾病患者为对象,解决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建立财政补助、个人缴费、结余基金划拨、社会组织捐赠等多渠道筹集机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改进基金运营方式,通过投资增值放大保险效应,提高保障能力。保险公司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借此出台补充保险,防止巨额医疗支出和极端情况出现。(5)以特大病患者为对象,解决医疗报销无门的问题。广开融资门路,多渠道筹集基金,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瞄准重特大病、罕见病和灾难性医疗支出,坚持保障能力和水平先易后难,由低到高,坚持个人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一事一议的工作程序,对难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的疾病和费用予以保障,防止个别患者跌入因病致贫深渊,坚决兜住社会保障底线。

医疗保险论文9

  随着新医改政策不断深化,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模式逐步确立,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依旧面临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监管能力弱、制度协同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缺乏人才支撑,特别是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医疗保障制度运营的风险特点迫切需要大量既了解新医改政策法规、理解医疗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医疗保险运行规律,又能够运用管理学、医学、保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医疗保险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深刻理解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理清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思考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的人才需求。

  一、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成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

  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基金的使用效率。

  2.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各种就医结算障碍。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

  3.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知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知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当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常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教学法占据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脱离实践的知识而非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险认知,原本应该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场景难以出现,学生的应用、发散、创新、逆向等思维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展示。因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由强调知识本位的教学方法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转变。通过采取研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社会相融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展现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研讨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现场(包括课堂、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现场)相互交流探讨,有利于教师即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模式与技巧。而在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法时,引入医疗保险领域的相关案例或项目进行分析讨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医疗保险论文10

  一、我国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及存在的弊端

  医疗保险的统筹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统一筹划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我国的医疗保险可以按照行政区划的层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甚至乡级等多个统筹层次。我国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主要集中在县一级,如果要实现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就必须要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从县级提升到市级,以后再逐步提高到更高层次上。我国的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普遍偏低,这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有较多负面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法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优势。医疗保险制度与其他保险一样,都是为了在出现投保风险时可以使参保的资金用于弥补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统筹基本都是从县级开始,而很多县的整体规模较小,参保的职工人数可能才达到几万人,加上县级单位的职工收入水平并不高,整个医疗保险的资金数额非常少,一旦出现因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大病医疗,医疗保险的'资金很难满足实际医疗的需要,无法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优势。

  第二,无法解决异地就医的医疗保险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参保人员只要在非参保统筹地区就医一般就会按照异地就医来认定。由于各个县级医院受到医疗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般只能做到普通疾病的诊治,对于那些病情复杂需要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治疗的疾病没有办法诊治,患者只能选择去其它大型医院解决,这就会涉及到异地就医的问题。但是我国在异地就医问题上还没有出台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政策,很难解决因异地就医而产生的医疗保险问题。

  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对策

  医疗保险县级统筹存在较多弊端,因此,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已经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是指在一个地市级区划范围内,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基金、统一政策和统一管理服务。

  (一)统一基金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核心内容就是统一基金,具体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统一收支和管理,各个区县只承担部分管理责任,主要管理责任由市级相关部门承担;

  二是在现有县级统筹的基础上,从各个统筹县区按照一定比例提取调剂金,再由市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同意管理,主要用于弥补各个县区医疗保险基金的缺口,各县区的医疗保险仍然由各个县区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虽然在全市范围内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的收支和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县级统筹存在的弊端,但是受到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限制在短期内很难在全国推行这种形式。因此采取在现有县级统筹的基础上收取调剂金的办法会更实际和有效,这样既不会打乱现有的管理体系,又可以解决县级统筹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统一政策

  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重点就是要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上统一,具体包括参保缴费标准、参保人员范围、医疗服务项目等多项内容加以统一。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保缴费标准的统一。目前,各个地区的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一般采取的是固定保险费率,在职职工以工资数额作为缴费基数,按照不同比例来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为了确保低收入参保人员也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实行全体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同等。但是由于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除了在职职工以外,还有较多灵活就业人员是采用统一缴费基数来参保的,对于这些人来说,实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后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参保行为。因为在县级统筹时,这部分人员的缴费基数参照的是本县社会平均工资,但是在市级统筹后,会参照本市社会平均工资,而城市职工工资收入往往高于县城职工,这样就会增加这部分人员的缴费负担。所以,各个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缴费基数。

  (三)统一管理服务

  我国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受到人员编制等限制,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数量并不多,如果实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各个地市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因服务增多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市级统筹管理机制来确保统一管理服务的质量,增强经办服务能力。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训,建立规范的经办人员考核评估制度,提高经办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还应当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经办人员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在全市范围内参保人员所有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参保人员的就医信息建立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

医疗保险论文11

  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的仅仅是基本医疗,而不能满足病人的全部医疗需求由于医保部门根据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给定点医院制定了费用控制指标,医院必然要对病人的检查、治疗和用药严加限制,医院医疗行为既不能超出范围,也不能超标准。这样,控制费用就容易得罪病人,引起纠纷。对于医院自身来讲,既要符合医疗保险要求,还要增加医院收入,其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除要面对参保病人无限需求和医疗保险有限支付能力的矛盾外,还要兼顾医疗技术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面临的难点

  (一)参保患者对医疗保险政策知晓率普遍较低,甚至理解有误对哪些是医保药品、医保治疗项目以及就医报销流程、报销比例等缺乏了解,一旦在就医或报销环节中发生异议,未尽告知义务的责任以及对医保政策的不满和怨愤就全部转嫁到医院,这已经成为医疗纠纷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医疗保险政策不健全由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健全,应该享受医保待遇的患者不能按时享受,造成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不理解;或者因信息错误,造成患者频繁往返于社保与医院之间,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重了临床医务人员及医院医保管理的负担。另外,由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某些特殊患者没有非常明确的政策规定和操作细则,让医院的医保部门无所适从,还经常遭到患者的责难或医保管理机构的处罚。

  (三)医疗纠纷风险与费用超标风险共存到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是危、急、重症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从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杜绝医疗纠纷等方面考虑,就可能造成医疗费用超出医保范围。如果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医保范围,临床医师就可能选择保守、廉价、疗效差的治疗手段,这就使医院处于患者无限医疗需求与医保有限支付能力的矛盾中,给医院质量管理及成本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完善医院医保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医疗保险制度给医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医院既是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消费的场所,又是直接控制医疗费用的载体,还是直接与参保人员沟通、交流、落实医疗保险政策的场所。医院应努力做到在不同的机制、规则下,创造好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建立诚信医院体系,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二)抓好医保政策的宣传培训医保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新的医保政策规定不断出台,而且医保工作涉及到医疗行为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医保政策培训工作,使每名医务人员都能透彻理解、熟练掌握医保政策并严格执行。医院医保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做解释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平息纠纷。认真接待有关医疗保险问题的投诉、咨询,分析原因,及时协调解决,树立医院良好形象和品牌。随着医疗保险的深入发展,医保病人对医疗保险知识不断了解掌握,就可以做到明明白白消费。比如病人非常关注住院费用中的自费部分,对此经常提出质疑,甚至由此可能引发纠纷和投诉。定点医院必须具备诚信意识,维护医疗保险病人的知情权、健康权,向病人解释清楚,向他们提供费用明细,以避免医疗纠纷。同时也应加强对参保患者医保政策的宣传,让患者真正了解基本医疗保险中“基本”的含义,降低患者对基本医疗保险过高的期望值。

  (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降低医疗成本医院根据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对医疗进行动态跟踪,自觉规范其医疗行为:注重病种与检查、治疗、用药的关系,严格遵循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原则,减少卫生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诚信形象,为医院赢得更大市场,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制定完善的反馈系统和令行禁止的执行系统;建立医院内医保监督体系动态跟踪,及时反馈,指导整改,促进医务人员增收意识、政策意识和规范意识,形成较为完善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

  (四)加强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医院应加强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协调联系,增进与社会的沟通,医院的医疗保险管理,在做到对内控制的同时,需要做到对外开拓,以取得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和社会的支持,以利于医院顺利实施医疗保险有关规定。让医保管理部门了解医院,了解医院的学科优势,了解医院收治病种的特点以及影响医院医疗费用的客观因素,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争取获得对医院的理解与支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的、具有公益性的综合工程,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医保定点医院只有先给自己定好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不断的增加和完善服务项目,建立强有力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使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稳健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医保”做出贡献。真正使患者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满意的医保服务。

医疗保险论文12

  20xx年5月,按照山东淄博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归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归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要合进行整合,同年8月,沂源县新农合办公室从卫生部门划入人社部门,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并轨运行至年底,20xx年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居民的参保缴费、住院统筹、门诊慢性病业务的开展都非常顺利,唯独覆盖人员最广的门诊统筹业务遭遇了瓶颈,工作推进速度缓慢。大部分村卫生室都在持观望态度。是什么原因让这项惠民政策的执行充满阻力?下面是笔者针对农村居民门诊统筹业务进行的研究分析。

  一、门诊统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制度理解存在偏差

  门诊统筹开展的目的是解决参保居民日常在门诊、社区的就诊问题,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小病进社区”,最终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但是,目前农村参保居民对门诊统筹政策存在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在村卫生室可以享受的40元钱医疗待遇,是他们个人的真实存在的现金,甚至有的村民认为个人一年不生病不吃药,到年底村医必须退给他40元,完全不理解门诊系统。

  (二)村级卫生室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不合理,承担门诊统筹业务有困难

  一是村卫生室的分布不合理。沂源县是农业县,以农业人口为主,山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据相关部门的业务数字统计,沂源县行政村633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加在一起超过1000个,联网村卫生室有883家。这些村卫生室并不是平均分布在村落中,在村民人数1000人以上的大村,村卫生室的数量普遍在3个左右,多的甚至达5个;但是在人口稀少、坐落偏远的'小村庄却没有村卫生室。二是村医的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沂源县共有村医1000余人,年龄最小的村医27岁,年龄最大的村医74岁,50岁以上的村医有500人。这其中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村医由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变而来,他们年龄大、学历低,对政策的理解较差;相对年轻的村医,就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基本是老村医的子女,属于子承父业,也没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即使有学历,也是后期函授或者自学取得的。因此,门诊统筹业务的推进困难重重。

  (三)制度设计不合理

  制度设计过于烦琐。分为一次报销和二次报销,并且在报销时对药品规定了不同的自负比例,政策设计颇高深,村民难以理解,相较新农合一目了然的报销政策,村民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联网消费程序复杂,不符合村医和老百姓的就诊习惯。村级卫生室都是个体经营,一般是村医自己包办所有一切,包括就诊、开手工处方、联网费用的录入。现实情况是,村医年龄大,电脑操作基本不会。另外,对于发生的小额门诊费用,例如买个创可贴、PPA之类的不足1元钱的药费,如果按照即时结算的要求,村医能够挣到的利润都不够网费、电脑、打印机和打印纸的成本开支。还有,村级卫生室结算系统中的病名,更是不切实际,不能满足村医的需求,系统中现有200个病名,大多是医院手术类的病种以及肿瘤名称,但是对于村医开药而言能用的、常用的有多少?另外村医在这次的门诊报销结算中,需要联网、购置电脑、打印机、打印纸等,成本非常高。实行门诊定点签约不合理。在村民的就医习惯中,对于本村中有多个卫生室,村民就医选择相对自由,因为村医的技术有限,这次找王二看肚子疼,如果治不好下次就找李三再看;但是对于没有村医的空白村,就诊会十分困难,村民需要跑出几里之外到邻村看病,如果周围的邻村有好几个,村民在就医选择时会根据地理位置、水平高低、亲属关系等种种因素来决定。因此,将门诊统筹实行定点签约,在村民中引起了强烈不满。一方面限制了就医,村民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就医;另一方面对于一村多室的村民,定点签约的选择无形中给村民制造了矛盾,同村的居民大多是庄亲,在签谁与不签谁的问题上都不愿得罪人,因此签约工作特别不利于本村的团结安定;最后一方面是不利于村医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村医,门诊统筹定点签约,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政策硬性规定了村民必须去本村卫生室就医,而不是根据医疗水平来自由选择。

  (四)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一是根据政策设计,现在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完全依靠镇卫生院,具体内容包括签约管理、待遇结算和日常监督。但是,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是何种关系?他们同属于卫生部门管理,在工作中不是单纯的业务上下级关系,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关系,卫生院不承担村医的工资,但是卫生院却完全依靠村医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有求于村医。两者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二是镇医保经办机构位置尴尬。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对于原乡镇新农合工作人员的去留与任用没有政策文件进行统一要求,目前各区县在这部分人员的安排中自成一套,形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局面。随着省人社部门业务下沉的推进,医疗保险方面对各镇经办人员只是下沉了保费征缴、慢性病信息录入和药费录入工作,相应的监管权力却没有,最有效地监管抓手是费用结算,但这项权限在镇卫生院手中,并且最基本的各镇管辖的参保人员医疗待遇情况都无法查询,此种情况下,镇医保经办人员的协助监管工作形同虚设。

  二、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宣传,确保人尽皆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只有在思想上转变了,具体工作的推进才能畅通无阻。工作中,继续加大宣传的力度,多方位多角度、无缝隙地对农村居民进行政策宣传,其中特别要加强对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政策培训,因为乡医是门诊统筹业务推进最有利的执行者,确保这部分人搞懂、领会政策内容,此项工作的推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布局村卫生室,优化村医队伍

  目前,沂源县仍有近百个空白村,一是村落偏远、人口稀少,自始至终就没有过村卫生室;二是曾经有过村卫生室,由于村医年事已高无法再行医或者由于收益过低中途改行等。根据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沂源县没有一个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年轻人增加到乡村医生的行列,久而久之,乡医队伍将会逐渐减少,空白村将会越来越多。因此,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调节扶持,逐步落实乡村医生的各项待遇,慢慢建立起一支有经验、有知识、高素质的乡医队伍,确保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推进。

  (三)优化制度设计,改变定点签约模式

  在政策设计上,根据区县实际情况,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对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沂源县、高青县要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制定的政策要简单易懂,让参保居民一看就明白,逐步放宽药品的报销比例,减少10%、20%自负费用的数量;对于门诊定点的签约,二档缴费居民只签约户籍所属的镇卫生院即可,在本镇辖区内的所有联网村卫生室都可自由结算,类似于住院报销,仅规定村卫生室的最高报销比例即可,这样仍旧可以满足二次补偿费用次年在镇卫生院的领取,同时也避免了村民和村医直接的矛盾,给村医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简化操作程序,贴合村医实际

  特别是改进村级医疗结算系统中病名的设置,不用太细化分类,仅设置基本的大类即可,否则一个参保人员既闹肚子又有高血压病,该如何开处方?另外,在手写处方与电子处方相对应的要求中,应当进行简化,村医在日常工作中,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每天需要填写服务台账,现在医疗保险方面既要求开手写处方又要求录入电子信息,按照目前村医的知识水平,确实很难做好,并且就算村医在就诊时能够认真履行各项手续,村民也没有耐心去等待。因此适当简化操作流程,放权给村医,事后通过有效地监管来提高医保服务质量。

  (五)完善监管机制,预留相关权限给乡镇经办机构

  迫切希望相关技术部门抓紧完善各项监管和查询功能,尤其需要对镇经办人员的协助监管进行重新设计,要在村卫生室业务对账方面增加审批环节,镇经办人员认为费用不合理或者有疑问,可拒付费用,得完全审核后再付款,以此增加镇经办人员的威慑力。

医疗保险论文13

  一、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保方向)办学十余年,已培养了近十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保险企业、各级医院的医保科室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对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在医保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1.医保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目前医保专业教研室共有教师7人,其中博士1人,博士在读2人,其余均为硕士毕业生,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较强。但突出问题是均无在职期间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由于医疗保险的专业特点是应用型较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多,加之保险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变化速度较快,这些特点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死板,与社会实践差异较大,所以在理论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近年来专业招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位教师承担2-3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无法通过到相关单位的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进而影响了专业课教学效果。

  2.医保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在高等学校的教学理念中,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实践教学,仅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而轻视了实践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这也使青年教师的重视理论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本性的影响了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其次“,重科研、轻教学”。在国内各高校的考评体系和晋职标准中,科研成果成为了教师晋升职称和评优获奖的必备条件,科研水平的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大小成为高校衡量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在科研先行的政策指引下,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开展教学活动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很多教师只保证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学时数,并不重视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更谈不上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科研成为了影响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首要原因。再次“,重回报、轻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高等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也面临巨大的变化。在高校扩招,新管理主义的出现和教育技术变迁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突出反映在教学压力、科研压力以及经济生活压力等各方面,以此产生了巨大的科研产出和职业倦怠。“高校社会外部环境及内在组织系统已成为中国教师身心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在工作压力下注重投入的时间及经济成本的回报,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情感投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投入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比如深入企业进行长时间的挂职锻炼;设计实践教学情景;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制定各学科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仅占用正常教学活动以外的时间,并且几乎不计回报,无疑需要教师具备对教学活动的高度热爱和奉献精神。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实压力导致具备奉献精神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3.医保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首先,实践教学的学时偏少。在目前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大纲,都设计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占理论教学学时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左右。在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大多为4-8学时,由于学时数偏少,而近年来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此教学内容多设计为小组作业演示或教学案例讨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受到教学内容的局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作业多是小组中的少数人完成,其余学生“搭便车”,实践课成绩依赖于主要完成者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条件不足。医保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应立足于校外教学基地和实践软件实验室,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校外活动难度较大;另外,软件实验室资金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建立实践平台,所以教学活动的场所大都设置在理论教学的教室,教师是实践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听从教师的活动安排,导致体会度和参与度不强。

  二、提高医疗保险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1.提高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思想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的需求导向作为设计教学内容的首要目标。高校应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视为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的重要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依据所授课程的规划教材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等学校作为立足于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要求专业教师能够独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具备引领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并参与企业实践的能力。在医疗保险专业课教学中重视集体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集思广益,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医保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模式和路径。立足教学活动的长远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并贯彻实施。教师要在企业顶岗培训中总结教学智慧,指导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确保提高医保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本科人才。

  2.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应包括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调整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目前医保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小组专题演示、案例教学、录像教学、撰写论文等形式,主要是依靠课堂完成,并且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应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核心应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针对医保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相联系,以《人身保险》教学为例,实践教学设计主要应侧重在保险产品营销策略、保险产品利益分析、核保理赔操作要点、机构讲师技能培训以及办公软件使用等方面。例如在教材“人寿保险”章节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询国内寿险企业官fang网站,下载感兴趣的寿险产品,结合课堂内容撰写产品销售计划书,在实践教学学时中向其他同学推广产品并检验效果。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起到引领和补充的作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主导课堂。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结果的差异化,这是促进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推行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的考核力度和赋分比重。我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形成性考核的主要手段,占学生总成绩10%-20%不等,而且实践教学基本不会影响终结性考核的结果,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高。如果将每个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是否能够取得课程终结成绩的指标,将极大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避免存在“搭便车”现象。

  3.高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激励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是教师教学的直接受众,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绝对话语权;同行专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较为专业的评价,因此开拓学生、专家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渠道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我校建立了完备的教学评价机制,包括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大学生评教委员会、大学生信息反馈中心以及毕业生调查反馈;同行专家评价渠道主要包括教学督导听课、同行教师听课以及试卷、论文专项检查等。但对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远远不够,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没有单独建立评价以及激励体系。另外,进行实践教学的最优场所不是学校的课堂,而是实验室甚至校外实习基地,这些都需要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高校只有真正对长期进行实践教学深入探索的教师给予晋职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设立实践教学奖励制度,才能激发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如对于医保专业教师,如果在进行日常教学的同时可以参与保险企业的营销晨会或产品说明会,为此所投入的时间计为绩效工作量将极大的促进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

  4.重视校企合作,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我校医保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长期以来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指导,每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课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但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并没有制定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首先,学校可以调配相应经费聘请合作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到校园与学生开展多样形式的交流,如作为兼职教师授课或者开办保险专题讲座或交流会。虽然兼职教师课时费相对专业教师高很多,但也解决了校内教师无法进行长期校外实践的难题,又可以提高专业课教学的质量,为在校生建立所学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其次可以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教师通过在模拟实训室的软件操作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结合学生教学实践的同时,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开展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另外,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到保险企业做兼职培训讲师,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也为学校实践教学建设吸引经费支持。

医疗保险论文14

  摘要:医疗保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优化策略,创新管理办法,加强相关的监督及稽查,从而更大程度上规范医疗保险服务体系,为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文章以此为基点,分析现行医疗保险的财务操作及问题,并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提出一些优化策略。

  关键词:医疗保险;结算;财务管理

  一、现行医疗保险情况介绍

  二、当今医疗保险结算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在中国发展并不长,且普及面相比以前有了极大提升,这也给医疗保险各方面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新形势下,我国的医疗保险结算及财务管理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监管不严

  目前的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另外报销机构分布极为分散,不仅定点医疗机构参与,定点零售药店同样可以参与,这给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而导致医疗保险财务监管存在很大的漏洞及不足,这个时候一些机构或者药店就会开动脑筋,通过一些其他非法途径获取利润,比如在药店兜售保健品、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等等,然后用医保卡支付;医疗机构伪造处方;将普通病改成特种病,从而套取更多的医疗保险基金;更有甚者,一些效益不好的医院冒名住院、挂空床,从而套用医疗保险。以上几种情况都是因为监管不严导致,这严重影响了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导致医疗保险被大量非法使用。

  2.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足

  医疗保险中心的财务人员不仅仅需要记账与核算,还应当对账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对一些违规操作及时发现并且拒绝报销,而当今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只能进行一些基本的核算,并不会分析与研究数据的真实性,更有甚者,有些财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勾结,帮助医疗机构套取保险金,这些都是工作人员素质不足的体现。还有一些医疗保险财务工作人员习惯于运用人工数据处理,不会使用电脑技术,导致其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阻碍了医疗财务管理的水平提高,这也是其业务素质不足的体现。

  3.医疗保险的便民性不足

  大部分医疗保险结算中心都实现了实时结算,但是有些偏远地区并未实现,从而导致保险受益人等待时间较长,特别是一些大的花费上还需要自己垫付相当一部分的费用,这就使得很多人抱怨看不起病,使用者的满意度不高。另外,因人口的流动性及户籍制度,跨地区结算未能实现,从而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很难因此得到实惠,或者需要以支付更高昂的成本为条件,这就导致医疗保险的便民性不足,影响了医疗保险的公共服务整体效果。

  三、新时期医疗保险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进入21世纪,医疗保险的服务面大幅提升,但是与此配套的结算及财务管理机制并未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掘更为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策略,从而更大程度上保证群众的利益,这也是保险医疗改革的关键。

  1.以更新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理念为基础

  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改革的核心便是理念的改革,因为任何改革都需要以理念的更新为基础,只有理念更新了,才会在行动中向着理念的'方向努力,医疗保险财务改革同样如此。

  其一,以质量双赢为基础。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幅增加,可以说数量上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是距离质的飞跃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医疗保险财务数据仅仅是以报表的形式呈现,而这些数据仅仅是表面,无法透彻了解医疗保险财务的核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务报表进行优化,不仅体现财务状况,还要将收入、支出、完成预算与否和支出经费的组成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分析医疗保险的收入及支出规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其二,要兼顾内外分析。大部分医院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仅限于从内部找原因,而不去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分析和结论的不一致。笔者认为,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分析影响财务行为及管理的一些内部因素,还应当分析国内、国际本行业的动向、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医院整体经营状况等,同时还应当在同行业中寻找相应标准,从而全面、完整的分析医疗保险财务问题。

  其三,要注重风险的规避。任何事物都会受到一些必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偶然因素,而医疗保险财务工作更是如此。对于一些固定影响因素,我们应当学会分析及控制,让这些因素向着有利于财务工作的稳定方向发展;对于一些不可控因素,我们则需要学会变通,尽量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最大程度上预防决策失误。

  2.以纠正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思路为条件

  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思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从而在变化中找到与社会发展的契合。

  首先,财务管理不等于财务核算。传统财务管理认为,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就是进行财务核算,也就是两者是等同的,显然,这种观点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社会,财务核算仅仅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管理应当贯穿在整个财务工作过程中,不仅进行必要核算,还应当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每个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职责。

  其次,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我国医疗保险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政策变化快且复杂,而且没有明确的经验参考,财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就导致了部分财务人员业务不精,限制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机构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培训,同时对医院及一些定点药店的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3.以创新医疗保险财务管理手段为目的

  管理手段是对前两者的实践,是财务管理提高的最直接因素。首先,我们要加强财务成本的控制,对所有的财务报账做到严格把关,确保每笔保险费用使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其次,我们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不同部门的多重监管,同时动员参保人员参与到监管中来,最后,有必要在每年进行一些清查,可以以年为单位进行,同时以此为基础制定下年的计划。

医疗保险论文15

  [摘要]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在制度目的与参与主体层面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医疗服务提供者在这两种制度中的不同力量以及医患双方利益的联动性是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相关联的纽带。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对美国传统医疗保险与管理式医疗保险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宜重视这两种制度的关联性并建议协同改革这两种制度。

  [关键词]医疗过失;诉讼;医疗保险;改革;美国

  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是指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医疗损害责任的纠纷解决方式。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法学范畴的概念,涉及的是公平、救济、赔偿、惩罚等内容,重在界定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体系。医疗保险制度是通过保险的风险分摊机制以期解决大多数人能看得起病的经济制度,它主要涉及成本、效率等内容,重在分摊重大疾病的救治成本,减少疾病风险对公民个人带来的灾难。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以公平公正为价值导向的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一个以成本效益为主导机制的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多大的关联性。然而,美国医疗过失诉讼17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密切联系,提示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严重阻碍着健康保险制度的发展。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1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联系

  1.1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目的层面的关联性任何一种制度设计均有其本身的制度目的。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均离不开健康保障的根本目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健康已不再是一种奢侈或运气,而是逐渐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尽管健康保障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如改善居住环境、加强营养、增进锻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等,但是,通过医疗保险的方式来保障健康具有别的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医疗保险是从医疗专业的角度对健康进行保障。它可以在健康状况受到疾病侵袭时,提供医学诊断、治疗、康复等其它医疗专业服务,有着其它健康保障方式无法替代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其次,医疗保险可以在紧急、危重情况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如果健康保险制度偏离了这个一级目标,或者是被某些所谓的二级目标,如成本、效益所主导,则医疗保险制度很可能沦落为某些利益集团用来赚取老百姓银子的招牌。

  医疗过失诉讼制度,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法律制度,它强调的是法律的公平、公正,并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例如,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调整,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等方式来实现其法律价值,但是,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毕竟是一种基于医疗服务行为的过失责任制度,调整的是以求健康为根本目的的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首先,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是一种健康权利及其它相关权利的救济制度,以帮助那些健康受到医疗过失损害的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相对于医疗保险制度而言,这是一种健康保障的矫正机制;其次,通过诉讼方式使医务人员承担某种法律责任,其根本目的也是希望医务人员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及诊疗规范等制度,以便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损害,真正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如果离开健康保障的目的而谈论医疗过失诉讼,有点类似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虽然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健康保险制度分属不同的制度范畴,也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并受制于其所属学科的一些共性约束,但是,它们的制度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保障国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这是这两种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也是这两种制度的社会价值。

  1.2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主体层面的关联性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是一种法律制度,其基本参与主体有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法官、律师、证人等相关主体。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它的基本参与主体有投保人与保险人。

  投保人一般是患者,也可以是单位或政府;保险人,一般是保险公司。表面上看,这两种制度的参与主体似乎也没有多大的相关性,但是,医疗保险不同于一般保险,它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保险方式。无论是在医疗过失诉讼中,还是在医疗保险中,医疗服务提供者(以医生为代表,以下简称为医生)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始终是最基本的服务关系,医生与患者也是最基本的主体。离开了这对基本主体,无论医疗诉讼制度多么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多么健全,都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或必要,也不可能实现它的制度目的。

  2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同医疗保险制度相关联的纽带

  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同医疗保险制度相关的纽带是医生在这两种制度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医患双方的利益联动。在医疗过失诉讼面前,医生往往是被动的、无奈的、痛苦的、也是没有选择的,然而,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医生则处于明显不同的地位。一方面,医生拥有绝对优势的医疗信息和医学知识,使他们在设计、选择、判断一系列诊疗措施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自主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虽然,目前的患者拥有知情同意权,医生有义务把相关的诊疗信息告知患者,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并不具有对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处理或加工的能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解释和说明。因此,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些信息的开关权。另一方面,医生拥有诊断治疗权。

  任何一种健康保险制度都无法取代医生这一权利。他们在技术上的非替代性与垄断性,使他们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医生在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中的被动、恐惧、受罚的状态,使他们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医疗保险。

  3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关联分析

  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始于1840年左右,至今已近170年的发展历史[1]。它对医疗保险的影响是近二十余年来美国医疗卫生法律领域和医疗保险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DonaldJ.Palmisano(20xx)认为,美国的医疗过失诉讼是美国医疗保险系统中最具有威胁性的成分之一,并使美国的医疗服务处于危机之中。医疗过失诉讼正在迫使有天赋和有专长的医生退出高风险专业,使得一些社区缺少重要的医疗服务,严重影响到了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供给[2]。

  3.1美国医疗过失诉讼与传统医疗保险之间的联系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呈现出较高的诉讼频率与赔偿强度,医疗服务提供者既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面对巨大的非经济压力。尽管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经济压力是通过责任保险的形式来分摊,但美国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是最终的诉讼风险承担者。他们要通过支付相应的医疗责任保险费才能获得责任保险公司对赔偿额的支付。随着裁定额的不断上升,他们的责任保险费也在不断飙升,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美国医疗过失诉讼风险的责任保险解决机制,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减轻了医疗过失诉讼的后果,但在另一个角度,也有可能加重其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因为,当医疗责任保险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时,它的进入或者退出会在很大范围内影响到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保险,而且,承担医疗责任保险的公司还要进行其它投资行为,其它的投资风险和医疗责任赔付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公司的整体风险,当其它投资行为出现亏损时,也有可能大大增加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保险费,从而有可能使其经济压力更大,进一步影响到医疗保险。

  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医疗保险模式中,美国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在面对医疗过失诉讼制度时,更有动机和必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从而影响到医疗保险并使它们联系起来(图1)。

  3.2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同管理式医疗保险之间的联系虽然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在不断改革,但是,美国的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生传统的医疗过失责任加重。传统的医疗过失责任是以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是否有过失为责任前提。管理式医疗对医疗服务的限制有可能加重医生传统的医疗过失责任。

  因为管理式医疗机构有可能拒绝病人住院或转诊要求或者坚持要病人提早出院,但是,医生仍然有责任判断什么医疗对病人而言是必须的,根据医疗必要的标准提出必须的医疗措施,如住院天数的最低要求、及时安排手术的强烈建议,仍然是医生的法律义务。然而,管理式医疗对专科医生、药物、治疗设备、实验室、影像中心等的限制会给病人的判断和医疗带来困难,也会增加医生差错的可能性,从而加重医生传统的医疗过失责任。

  第二,给医生增加了新的医疗责任。管理式医疗除了有可能加重医生传统的医疗过失责任外,还给医生带来了一些新的责任。主要包括:①合同责任。因为有时即使没有过失,由于没有遵守合同的要求,也会把医生置身于诉讼的`风险之中。另外,在管理式医疗中,即使医生与病人没有真正建立传统的医患关系,医生仍有可能要承担责任。因为当一个医生与一个管理式医疗公司签订了一个合同时,这个医生就有可能假定同这个计划中的每个成员都建立了医患关系并对他们负有责任,这样,大大扩大了医生的责任范围。②守门人责任(gatekeeper li-ability)。守门人,特别是一些带有经济动机的守门人,他们在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和扩大他们自己的治疗范围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基本医疗的医生由于合同原因对许多治疗均负有义务,例如,拆线、做心电图、切除良性肿瘤、修复长20CM的伤口、切开排脓,等等,然而,这些措施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医疗后果以致因“没有诊断”、“失去了治疗机会”的过失而承担责任。在过去几年中,因“没有诊断”而提起诉讼的数目已稳居因医疗责任而提起诉讼的首位[3]。

  第三,管理式医疗机构也要承担责任。虽然管理式医疗机构的责任问题是一个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式医疗机构通常已经在以下几方面承担了法律责任[4]。

  ①颁发资格证和/或选择供给者中的过失责任。由于管理式医疗计划通常把加入的人限制在选定的供给者网络中寻求医疗服务,要求计划者们在选择和监视加入的供给者时要运用适当注意的标准,对履行这些资格审查过程出现的过失可能要承担责任;②(医疗服务)使用评估方面的责任。管理式医疗机构(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s,MCO)在某些情形下拥有评估、批准、拒绝某种治疗的权利。如果管理式医疗机构未能批准医生推荐的某种治疗而导致了损伤结果,原告就会起诉管理式医疗机构为此承担责任;③间接责任。虽然管理式医疗机构不是直接的或特定的医疗服务供给者,管理式医疗机构仍有可能要为他们的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这常常出现在健康维持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HMO)职员模式中,即受雇的人员也是健康维持组织的职员,健康维持组织有时为要他们受雇医生的过失而承担责任。另外,医疗过失诉讼对管理式医疗而言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资料显示,针对管理式医疗机构的赔偿数额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裁定额超过$1,000,000的已达到52%[5]。还有一些其它的法律支出,如律师费,等等。因此,在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下,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同健康保险制度的联系更为复杂。下面是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管理式医疗相联系的一个示意图(图2)。

  图2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同管理式医疗健康保险的联系4结语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健康保险制度分属于不同的制度领域,表面上看起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联性,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这两个制度的目的,还是其核心参与主体,都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以至于通过医生/患者的利益互动把这两种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同医疗保险制度的联系更是从发展的层面上体现了这两种制度的关联性。然而,由于这两种制度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缓慢性和跨部门的特点,目前并没有引起政策制定者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了减少我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的长期负面影响,提升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本文认为我们国家有必要以美国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关联性为鉴,重视医疗过失诉讼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在联系,建议协同改革这两种制度,使医务人员从医疗过失诉讼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真正为患者的健康保障服务。

【医疗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医疗保险论文11-19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01-03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01-02

医疗保险接收函02-13

医疗保险申请书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