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论文

时间:2022-11-22 13:59:21 保险 我要投稿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疗保险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

医疗保险论文1

  [摘要]文章利用两个县597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购买小额医疗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小额医疗保险的意愿总体上非常强烈,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子女数量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对小额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大。由于小额医保与新农合在保障层次上重复设置,功能上相互替代,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狭小,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若要推行小额医疗保险,则必须在产品功能和保障水平上与传统的新农合区别开来。

  [关键词]农户;小额医疗保险;Logistic模型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及社会保障方式的改革,农民对小额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20xx年8月15日,保监会《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中确立了试点推行小额人身保险,20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截至20xx年底,全国范围内农村小额保险累计承保超过1110万人次,承保收入超过2.7亿元,提供保障金额近1700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农村小额保险的覆盖率仍然不足30%,需求缺口高达5000万人次。在首批试点过程中,各地应着力推广多种形式的小额医疗保险,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择机推出可承保多病种的小额医疗保险,为农村单一家庭提供整体保障,解决低收入群体关心的各种医疗风险,弥补新农合不能满足农户潜在医疗需求的不足。

  在对小额医疗保险的研究中,本文基于Gross-man的两部分医疗支出模型,研究农户的医疗需求水平以及农户潜在的医疗需求规模及意愿,分析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生存空间,这不但有利于分析影响小额保险需求的因素,而且有助于确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缴费水平,有助于明确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定位。

  一、小额医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小额医疗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健康保险产品,其需求影响因素可以比照同类的研究。当前学界对我国医疗保险需求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其中多是定性分析的文章,其余文章大多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所采用的数据既有宏观数据,又有微观调研数据,所采用的方法有Logistic回归分析、灰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如毛瑛(20xx)对西安地区的微观调研数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户籍类型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吴江鸣(20xx)采用“上海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调查”的微观数据发现家庭生命周期、教育、家庭收入是影响居民医疗保险的主要因素。程建林8)采用武汉市的微观调研数据,发现农民工代际之间差异是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等。

  虽然影响个人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假设个人是理性的,农户在决定是否参加医疗保险时会对这项决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参加医疗保险需要付出的直接成本是支付一定量的医疗保险费,这意味着家庭开支的增加和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农户也能从参加医疗保险中获得收益,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医疗费的减免降低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当然,不同的补偿方案设计方式可能使参加者的受益范围和程度不同。通过对上述成本收益的比较,只有当农户认为参加医疗保险的净收益大于零,即参加医疗保险在经济上是合算的,他才会接受这一制度。因此,一方面,农户的潜在健康需求决定了潜在的保险需求;

  另一方面,农户的保费支付能力决定了潜在保险需求的实现程度,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养老保险需求的各种因素。综上,可以将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做如下归类:1.人口因素。家庭成员的健康、年龄、性别、抚养比、期望寿命等人口指标都可能会影响到投保意愿,Yuanli Liu et al(20xx)认为健康状况对人们的医疗保险需求和支付意愿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通常把家庭的医疗开支视为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家庭在过去年份(或月份)的医疗支出越高,愿意或实际参加医疗保险的可能性就越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的逆选择现象,健康状况差的人由于患病概率高、预期医疗费用高而希望参加医疗保险,健康状况好的人则因为预期参加医疗保险的预期效益成本比不高而倾向于自我保险。

  2.经济因素。影响家庭经济的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家庭财富状况、获取借款的能力、农户家庭土地数量等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对农户的`参加意愿产生作用相反的两种影响,一种是正向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或其他代表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越高,农户对医疗保险费的承受能力越强,因缴费困难而不愿参加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种则是负向的影响,家庭经济实力越强,同样的医疗开支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就越小,这样的农户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规避倾向就不是特别强烈。

  3.社会因素。不同的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主要是户主的)会影响到农民对小额保险的认识,对保险功能的理解和对待风险的态度。Grossman(1975)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模型中将健康与消费作为效用的两个组成部分,认为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表面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Spasojevic(20xx),DeWalque(20xx)采用不同的数据,同样发现文化程度与健康需求和投保意愿呈现正相关,但是Currieand Moretti(20xx)的研究却认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人普遍具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因而具备保费支付能力,因此,教育水平通过收入水平影响到投保意愿。

  4.农户所在社区的特征。由于医疗保险的组织、管理、筹资、风险分担均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农户所在社区的特征对其参加意愿也有重要的影响。Evans,Pritchard(1940)最早论述了群体之间的互助保险行为,并且指出,在缺乏正式的保险机制的情况下,传统的农业社会能够自发形成一个风险共担机制。Plateau通过博弈模型证明了这种互助关系缺乏有效的约束,在有正式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当投保成本足够低时,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5.其他医疗保障形式的影响。目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风险保障形式,包括在政府推动的合作医疗制度、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孕产妇保健保偿制度、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助,比如亲朋好友之间通过资金或实物捐助、帮忙照顾患者、代替患者劳动等方式给予患病家庭支持也是农村传统的一种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

  二、数据、研究方法与估计结果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广东省云浮市各县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农户的基本情况、收入与储蓄习惯、风险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保险的认知以及医疗需求等。

  在调研中,我们向农户介绍了一种虚拟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它的保障范围与合作医疗相同,每人每年只需交30元,就可以报销医疗费用总额的40%,最高报销额度是5万元(比如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为30%,那么加上这种医疗保险,总的报销比例就可达到70%)。为了获得农户对这种保险124的投保意愿,首先询问受访者的购买意愿,对于愿意购买的,追问其购买的原因;对于不愿购买的,追问其不愿购买医疗保险的原因以及在同样的保障水平下,期望以怎样的价格接受这款产品。

  在受访农户中,明确表示愿意投保的有171人,占总人数的32.02%;不愿投保的有301人,占总人数的56.7%。在未参加新农合的59人中,有27人愿意购买此商业医疗险,所占比例为45.8%;

  在参加合作医疗的475人中,有30.3%的人愿意购买此保险,可以看出,即使参加了新农合也会有人购买这种保险。部分没有参加新农合的个人也愿意投保。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首先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交互分类分析和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然后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影响需求意愿的自变量。

  最后,进行logistic回归,由于数据是未分类数据,故采用最大似然logistic估计。

  对具有投保意愿的人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投保意愿的主要有以下因素:1.在人口因素方面,对医疗保险需求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寿命、家庭抚养比和健康状况。期望寿命与投保意愿的系数为0.086>0,反映了个人的期望寿命与医疗保险需求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人们当期的生活满意程度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生活富足的家庭一般都对寿命有较高的期望,他们的投保意愿更为强烈;家庭抚养比与投保意愿的系数为0.424,这与抚养比与养老保险的投保意愿相一致,说明抚养比较高的家庭,医保投保意愿较高,而且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健康状况对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值为1.424>1,说明健康状况越差,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意愿越强烈,表明医疗保险的需求中存在明显的“逆选择”倾向。

  2.在人口因素中,对保险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其中,年龄与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的系数为0.005>0,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投保意愿可能增强,但这一结论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其中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其一,在户主年龄较大,当其子女都是成人时,户主患病时可以得到子女的经济援助,因而对医疗保险需求较低;其二,当户主年龄较小时,其子女尚未成年之时,医疗保健开支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因而此类家庭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比较大。而性别对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并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农村家庭中,男性多为“一家之主”,是否购买医疗保险都是由男性户主作决定的,受统计样本中女性户主数量较少的限制,户主性别对医疗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婚姻状况并未进入最后的回归模型,说明婚姻状况对预测医疗保险的作用并不明显。

  3.在经济因素方面,农户人均年收入会显著影响到投保意愿,但并非收入越高投保意愿越强烈,以年人均收入12000元为对照组,按照收入从高到低,发生比分别为2.457,1.528,0.691,0.698,如果按照投保意愿从高到低来排名,顺序依次是:7200-12000元组、4800-7200元组、12000元以上组,最后才是4800元以下组,说明家庭收入和医疗保险需求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最高收入组(12000元以上组)的投保意愿反而比中高和中等收入组的投保意愿低;农户借款的容易程度与投保意愿也呈正相关,而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容易获得借款的家庭的投保意愿较小。

  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是影响个人投保意愿的核心主要因素,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说明在农村推行小额医疗保险,获取农户的信任至关重要。

  4.在社会影响因素方面,文化程度与投保意愿呈正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家庭的投保意愿更为强烈,说明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可能更加懂得利用保险机制规避医疗风险;是否参加新农合对投保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说明农户参加新农合后购买小额医疗保险的意愿会明显降低。对保险机构来说,新农合对小额医疗保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农村推行小额医疗保险的风险较大。此外,虽然到乡镇中心的距离对个人投保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也可以发现,较为偏僻的村落接受到的保险信息更少,并且保险购买和索赔都感觉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户的保险需求意愿。

  三、结论

  通过患病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考察了影响农村居民患病概率和医疗支出的诸多因素,发现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是否参加保险与个人的患病概率和医疗支出显著相关,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收入弹性为0.359,从定量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行为。通过Logistic模型发现,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子女数量是影响保125求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对小额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大。这些结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1.居民的家庭收入越高,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健康的关注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说明农村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可以减少他们的患病概率,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2.农村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农民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户的疾病发生率却比较高,说明医保的推广中存在明显的逆选择现象。因此,农村医保制度必须考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在保险基金的筹资中留足准备金。

  3.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医疗保险的偿付压力将逐渐增大,而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定量测算就显得极为必要。

  4.家庭规模是影响医疗开支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较大的家庭中,老人的赡养越充分,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老人赡养问题将愈加严重,所以,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应该特别关注老人医疗保险问题,可以尝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

  5.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还很小,农民的医疗支出收入弹性仅为0.359,说明农户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对健康和医疗还不够重视,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势必会加速膨胀。

  6.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狭小。因为小额医保与新农合与在保障层次上重复设置,功能上相互替代,新农合已经保障了住院、正常分娩、大病救助以及部分门诊项目,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如果要推行小额医疗保险,则必须在产品功能和保障水平上与传统的新农合区别开来,或是以保障大病重疾为主,或是在新农合保障水平之上再提高保障水平。但是,如果保障水平定得过高,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果采取“重疾”保障模式,则必须在缴费方式和保障范围上作出灵活调整,因此,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不大。实质上,新农合是一项有政府补贴的小额医疗保险制度,目前保险机构可以利用专业化优势,通过资金托管、风险监管、运营监督等方式参与新农合管理,提高新农合运营效率。

医疗保险论文2

  [摘要]随着城镇居民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保障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必须要完善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因为我国城镇居民人数比较多,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医疗档案管理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医疗保险;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TD3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xx)38-0168-01

  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受到重大伤害或重大疾病之后,国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帮助,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医疗保险档案是对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缴费、享受医疗保险各项待遇的真实情况的反应,是支付各种医疗保险待遇的唯一依据,所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对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1、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缺少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重要性的正确认识。随着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医疗保险档案的数量也急剧增长,因为医疗保险档案工作比较复杂,有些领导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缺少资金的投入导致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档案缺失的现象比较明显。业务员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意识薄弱,认为档案管理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松懈。

  2、医疗保险档案的材料没有收集齐全,医疗保险档案是参保过程中具有保存价值是医保事业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反应。但是由于人员调动时没有及时交接,导致有些档案不完整甚至丢失。

  3、对医疗保险档案没有专业的管理和统一的标准。每个地区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不一致,那些资料需要归档,怎样归档;那些资料需要分类,怎样分类。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所以很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或者归档错误的情况发生。

  4、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档案管理水平比较低。目前医疗保险大多为兼职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的训练,缺少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另外他们的业务水平低,所以在管理档案是缺少责任心,直接影响档案管理的工作。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未来不确定疾病或意外的一种帮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医疗保险档案是在医保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电子文档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医疗保险是参保人员重要的原始资料,更是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各项待遇的重要依据,很多人对于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很多误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医疗保险档案管理部门。其实,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子文件的管理形式优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

  对医疗档案有一个科学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只有做好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开发,并且充分利用它进行工作,才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而且可以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要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有一个标准,使其具有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使医疗保险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

  医疗保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专业性强,工作环节多,业务管理繁杂。所以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给领导提供依据,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主要是基金的管理,建立系统的、规范的医保档案管理体制,不仅可以为数据统计、会计核算和基金收支提供详细的资料,而且对于建立科学、高效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因为医疗保险成立时间短还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有关的政策,方便成立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的的制度,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便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医疗保险档案能清楚的写明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参保情况、费用记录和年限计算依据。其中,现金结报资料作为基金支付的重要凭证,能够为参保人查阅提供方便;政策宣传资料为参保人员了解医疗保险参保办法及享受的待遇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档案能够让参保人员学习一般知识、了解医保信息并且可以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直接凭据。

  三、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1、提高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程度。对档案管理的高度重视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管理中,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让领导和员工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因为目前档案管理的人员很多是兼职人员,管理水平都比较低,所以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一方面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和专业知识,使他们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可以完成复杂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要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

  3、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来改善档案管理的方法。例如,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投入大量的微机设备,这样我们可以为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我们要应用各种技术和相应的软件的开发,这样可以建立一个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平台。通过对档案管理工作方法的改进,实现了对档案检索、统计以及借阅管理的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4、要对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档案法》和《保密法》等,对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科以在以后的档案管理中,可以对档案的收集、存档、保管、整理和移交有章可循,工作流程清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

  5、要积极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传统的档案管理是由工作人员手工收集、整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这就要求我们极力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软件,这样不仅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便于参保人员的查询。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坚持科学、合理、有序的原则,还要国家相关部门统筹兼顾,强化引导,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素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思考[J].黑龙江史志,20xx-05.

  [2]玄雄彪.关于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思考[J].赤子(中旬),20xx-07.

  [3]贾丽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20xx-10.

  [4]林素梅.医疗保险档案的收集与整理[J].上海档案,20xx-05.

  [5]秦文辉.浅谈医疗保险档案工作的收集[J].山西档案,20xx-04.

  [6]王彩.浅析医疗保险档案的“四个特点”[J].山东档案,20xx-10.

医疗保险论文3

  随着新医改政策不断深化,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模式逐步确立,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医疗保障改革依旧面临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监管能力弱、制度协同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缺乏人才支撑,特别是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医疗保障制度运营的风险特点迫切需要大量既了解新医改政策法规、理解医疗行业发展规律、熟悉医疗保险运行规律,又能够运用管理学、医学、保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医疗保险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有必要深刻理解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理清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思考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疗保障改革事业的人才需求。

  一、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医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财务知识,熟悉医疗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法规与政策,能够运用医疗保险专业技能和方法,创新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紧密相关,由职业岗位要求所决定的人才内涵也将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总体来说,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念、制度构思到制度设计再到制度实施的过程,是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转化为医疗保障实践的过程。按照医疗保险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理论型医疗保险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主要承担发现医疗保障规律、创新医疗保障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医疗保险人才把发现的规律、创造的知识变成可以实施或接近实施的制度形态,主要承担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制度运营管理与操作的任务。

  同时,依据应用型人才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还可以将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专家型、管理型和实务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专家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医疗保障原理及知识转化为制度方案与政策设计; 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医疗保障产品开发、运营决策与管理等活动,将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转化为具有某种保障功能的产品并制订相应的运行规则;实务型人才则熟悉医疗保障运行规则与业务流程,依靠熟练实务技能来实现医疗保障产品的各项具体功能。基于医疗保险人才内涵以及对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基本认知,可以归结出医疗保险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二、新医改对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医改就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目标、体系框架、制度运营、监督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改革要求,从而对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新医改要求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其目的是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弹性,更大范围地覆盖不同群体特征的民众,方便民众就医,体现医疗保障制度在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方面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准确把握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特征,发现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和异地就医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运用管理学和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创新医疗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改进管理方案和运营规则,构建高效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有效化解制度衔接问题,消除各种就医结算障碍。

  2.融合不同学科知识,集成多种专业技能。

  新医改要求强化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这就要求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疾病分类与病案管理、药品目录与处方管理、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险的核保与理赔、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等业务内容。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专门技能,能够将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把保险技能、医学技能、风险管理技能系统集成,善于运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对医疗服务实施有效监控,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新医改要求发挥市场力量,创新医疗保障的经办管理模式,发展以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医疗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必将对医疗保险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产生影响,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具备与医疗保障的实践要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验证,才能将不同学科知识不断融合,技能不断集成,具备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碰到的许多新问题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其复杂程度之高,很难从教科书上或国外经验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医疗保险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策法规、运营管理、技术工具等方面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大胆实践。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凝聚团队协作精神。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新医改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改革。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使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广大的参保人群,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业务范围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疾病风险保障制度,涉及制度设计、政策规划、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和评估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从业人员通过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精心组织、有序协作向民众提供广覆盖、分层级、多样化、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服务。因此,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是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新医改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1.制定基于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培养方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纲要,结合办学理念、办学资源与办学定位,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就业要求设课程,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灵活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回应医疗保障改革的基本要求,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也要重视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新医改对医疗保障改革的新要求,避免出现“功底浅薄,后劲不足”的现象。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归类于管理学科,习惯于依据管理学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适当淡化专业的学科特点。高校应在牢牢把握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要素结构来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2.优化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载体。医疗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其中通识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可以考虑开设通识课程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则着重为学生打造较为扎实的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保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程要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保留7门课程,以交叉学科课程为主(如医疗保险学、保险精算学、保险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反映专业的交叉性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务性相结合,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和应用性,体现医疗保险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专业方向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达到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视野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更加明确医疗保险职业与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为将来选择就业,从事职业活动作好准备。

  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培育职业精神、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学科竞赛、学生科研、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构成,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实验课;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经营、医疗保险、社保管理、卫生监管、医院管理与病案管理等课程内容的实训课或短期实训;以专题演讲、程序设计、数学建模、市场营销等形式组成的学科竞赛内容以及由“三下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指导等形式构成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职业技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激活创新、服务社会”的目的。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当前医疗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常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教学法占据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脱离实践的知识而非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知,原本应该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场景难以出现,学生的应用、发散、创新、逆向等思维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展示。因此,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由强调知识本位的教学方法向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转变。通过采取研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社会相融合)、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展现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研讨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现场(包括课堂、商业保险机构、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现场)相互交流探讨,有利于教师即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模式与技巧。而在采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法时,引入医疗保险领域的相关案例或项目进行分析讨论,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执行与评估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医疗保险论文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城乡居民的医疗健康问题,为此,还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城镇局面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也的确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通过深入研究调查发现,医疗保险的购买,使用等现状却并不乐观,本文将对此展开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医院保险现状;完善对策;展开

  引言

  20xx年以来新医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相对应的,我国新型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也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医疗保险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城镇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过小,保障对象不明确,医疗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部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严峻。这些现存问题会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产生严重影响,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当前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保障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城镇医疗保险当前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应着重突出普惠性和公平性。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就业状态和生活状态也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当前我国下岗职工、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都被归类于灵活就业人群。这类人群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处于极不稳的`的状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建筑行业为例,为保障利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往往仅以口头方式同农民工约定双方的权益、义务,通常不会为雇佣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由于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公民工也很少有主动缴纳社会保险的意识。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的状况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同样表现同样明显。同样是出于降低人事负担的考虑,用人企业往往会以给与健康保障承诺和增加月薪为诱惑引导新员工自费购买商业保险,而大学毕业生出于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低的考虑往往处于医疗保障体系的空白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将给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2.不同类型医疗保险间的衔接度不足

  医疗保险的形式根据人群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虽然都同属于医疗保险,但是使用人群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三者之间在衔接上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这会对城乡居民在不同区域的正常流动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医疗保险机构服务和监管。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看,人口流动性大,工作岗位变动也相关的频繁,一部分人的身份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然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医疗保险制度未能根据当前状况作出改变。以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姓女士为例,王女士在上海已经从事了三年的家政服务工作,期间家政服务公司也为王女士购买了社会医疗保险,但是随着国家对家政服务行业的严格监管,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王女士被家政服务公司辞退,而其在上海市的医疗保险也被迫中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围绕着户籍制度设计的,户籍身份造成医疗保险购买的连续性难以实现当前,具有国家属性的三项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管,三类医疗保险制度几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参保人员购买和享受医疗保险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参保人员工作的变动会对医保缴纳方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打击参保居民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1.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差异化医疗保障服务

  各级政府应积极适应当前居民的工作状态,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的同时也要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医疗保障服务。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相较于其他城镇工人来说,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工作流动性也相对较大,而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农民工具有类似性。在为农民工和大学生提供医疗保障的工作中,北京市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对于农民工来说,能够参加门槛较低,且有又能够获得政府相应补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是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情。根据北京市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相关经验,需要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开发有别于传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产品,综合采取适当提升赔付标准、鼓励公立医院为在校及刚毕业大学生提供可医保报销的门诊服务、适当降低就医垫付起点等措施为我国居民提供更低廉、更高效、覆盖面更广的医疗保障体系。

  2.推进各类型医疗保险联网运营

  建立各类型医疗保险联网运营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灵活就业人员的医获得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因异地就医所带来的难题。目前我国的医保跨区域联网机制建设以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山东省在20xx年就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医保联网就医,并确定了首批可以实施异地就医医院和异地购药药房,这极大的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合理流动,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完善医保联网运行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尽快针对地区现状制定科学规范的联网运营机制,保证医疗保险联网运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结束语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仍然不够完善,还面临这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评判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及时采取包括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总之,进一步深化医保制度改革,保障居民权益,才能有效推动国家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佩琪,谷晨.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xx.01.

医疗保险论文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事业单位补充保险就是单位在参加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对医疗保险进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劳动者患病以后的风险。但是在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增加单位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办理保险的效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推行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成为我国事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

  1.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在实际过程中,基本医疗保险是整个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导致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存在瓶颈,出现困境。制度不完善,导致很多需要紧急救助的困难群众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参保资金,导致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小的支付风险,增加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落实的难度。

  2.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受到传统医疗保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控制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劳动社会保证部门没有与医疗机构建立直接的联系,很多大中型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成本制约机制。另外,医患之间的信息、出现非常不对称的情况,导致我国居民出现了巨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导致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业务很难有效展开。

  3.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虽然当前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缺陷。但是很多事业单位还是希望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提高保险的效率,降低事业单位投资成本。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医疗保险行业在保险种类设计、经验积累以及服务平台上,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的良性发展。

  4.补充医疗保险经办方式选择困难。就目前我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主要通过单位内部承办和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承办。在进行单位内部承办过程中,就会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成本:在进行商业保险机构承办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操作效率,但是增加保险的成本。因为选择不同的不同医疗经办方式,就会影响到补充医疗保险的利用效果。

  5.商业保险机构成本企业补充性医疗保险问题。在采用商业保险机构进行补充保险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行,使得在补充保险在赔付率很高,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有的商业保险机构没有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第一,商业保险机构没有完全掌握事业的有效信息和资料,很难制定出科学的费率。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商业保险机构、医院和投保人没有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就会增加投保人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另外,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保险企业和机构之间竞争十分的激烈,为了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就会相应的压低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加商业保险机构经营风险,导致恶性竞争,甚至是出现亏损的情况。

  二、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的措施

  为了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就要不断完善相应的保险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下面就如何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展开论述。

  1.要加大监管力度。第一,作为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的推进力度,做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做好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对于医疗卫生监管部门而言,要不断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重点做好昂贵用药和弄虚作假等行为,保证事业单位补充理疗保险事业的良性发展。

  2,要建立完善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了不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制度,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一,完善补充医疗保险方法,实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标准化,合理定位医疗保险,提高医疗消费水平,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办法统一性和高效性。第二,要提升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的专业化水平。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专业化的报销屏体,提高报销效率,稳定内部职工情绪,提升保障性能,增强事业单位内部职工的凝聚力。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提升单位的负担能力,创造更多额经济效益,从而不断针对补充医疗保险设计出更加多元化的方案,保证费用在可控范围内。事业单位还针对实际情况,要对补充医疗保险方案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

  3.事业单位补偿医疗保险的原则。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补偿医疗保险能够正常稳定的进行,提升职工医疗消费的承担能力在实际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合法性的原则。在事业单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对后期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进行调整完善,控制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最大支付金额。第二,科学比例分担原则。在职工进行医疗费用报销过程中,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隋况,考虑到单位实际承受范围,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发挥制约作用。第三,灵活性原则,制定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减轻内部职工医疗费用过重的压力,保证职工的健康。因此,在制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方案过程中,要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担比例,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要做好商业保险机构的管理。为了维护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秩序,相关单位要加快行业自律,坚决杜绝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避兔导致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出现混乱.增强保险机构面临的风险作为保险机构和保险公司,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优质服务,取得良好信誉,做好价格科学合理的评判。作为事业单位,要避兔出现短视的情况,选择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保险公司,对职工做好宣传教育,最大限度的转变职工的投保观念,保证职工具有良好的保险意识。

  5.事业单位要加强审核。为了有效的降低补充医疗保险存在风险,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制度和考核机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加强核保和核赔的力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外,对于单位承保的保险业务,不能简单的通过规模进行考量,从而导致承保质量下降,削减经济效益,对单位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作为事业单位,要加强做好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规律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保险费率和险种,更好的为广大职工服务。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与保险公司以及医疗机构的合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保险费率和险种,对相关市场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医疗保险论文6

  一、县公司补充医疗保险现状及及存在问题

  (一)统筹方式不同

  福建行政划分9地市共**县,县供电公司计**人,平均每个县正式工**人,其中在职**人退休**人。在职与退休比例为**:**。低于或高于全省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目前以县公司为单位建立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由于参保人数少,基金总量小,共济能力差,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二)提取金额不同

  参保范围不同、提取渠道不同、基金用途不同,目前**县公司有**职工,参保人数**人,占%。在职参保多少人退休参保**,退休参保率低,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从资金来源来看,各县公司有的成本开支,有的从职工福利开支,开支渠道各不相同,从资金使用方面也不符合国家文件规定,按国家**文件规定提取的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只能用于医疗费开支,目前各县公司除了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外,还用于医疗保险外的其他用途,如工伤、意外险、职工薪酬的补充形式。

  (三)赔付条件和比率不同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缴费水平不同,从各县的基本政策来看,基本上都有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大多数都是统帐结合,说明在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方面都有保障,但各县保障水平高低相差很多,如:大病封顶线有的县是3.6万,有的6万,差距40%,普通门诊相差较大,只有**县有普通门诊待遇,占全部县**%。

  二、造成上述问题原因

  (一)统筹范围窄、待遇不一。

  未做到统筹好参保人员保障范围,使在职与退休人员都要参保,人人平等;以及未能通过开展门诊住院统筹,逐步缩小制度间、地区间的待遇差距,提高整体待遇水平。

  (二)基金调剂机制滞后。

  未能建立基金调剂机制,统一提高基金的共济能力,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在资金的收缴、支付、使用管理等具体操作流程上未建立统一的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效率。而医保经办人员是具体制度的执行者,因此注重经办人员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的做好补充医疗保险工作。

  (三)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差距大。

  不同的县公司既有不同的医疗消费需求,又有不同的医疗消费承受能力;以及未能平衡各地区、各工种的利益关系,采用“一刀切”的办法统筹,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工种工作环境不同的.影响下,产生了实事上的不平等。

  三、改善县公司补充医疗保险现状的思路与建议

  (一)建立省级层面设计市级统筹制度。

  省级层面提出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保障范围、资金用途、筹资标准、经办流程、基金管理、网络系统的市级统筹管理模式。为全省统一到一个政策标准,为今后实行省级统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到统筹好参保人员保障范围,使在职与退休人员都要参保,人人平等;并通过开展门诊住院统筹,逐步缩小制度间、地区间的待遇差距,提高整体待遇水平。

  (二)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相互补充,提高待遇水平。

  由于受地方保障水平影响,待遇不高,职工自付多,可结合地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增加提高待遇水平,如增加特殊病种数量;增加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职工的保障水平。建立基金调剂机制,统一提高基金的共济能力,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并在资金的收缴、支付、使用管理等具体操作流程上建立统一的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效率,注重经办人员的专业水平。

  (三)参照基本医疗制度统筹提高,增进基金抗风险能力。

  医疗保险主要还是利用大数法则,提高统筹层次,来提供医疗保障。目前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已由县级统筹提高到地市级统筹,预计未来几年内将提高省级层次。所以,县公司补充医疗保险设计也可以根据地方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计划,设计统筹步骤,即先地市级统筹,在一个地区内统一的待遇,缩小不同地区间差距,待地方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时,补充医疗保险也省统筹。

  三、具体操作方法

  进一步明确改善县公司补充医疗保险的内涵和目标,充分认识到实施全省补保统筹是实现公平、正义、和谐,共享社保核心价值观的回归,是宪法赋予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落实,是遵循大数法则,提高基金的共济能力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善县公司补充医疗保险的目标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与提高运作效率、公平性,降低运行管理成本和基金风险,提高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和监督,保障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操作方式上可采取分区域、分工种、分阶段提高统筹层次。

  (一)分区域进行。

  由于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医疗保险待遇也不完全一致,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所面临的提统认识、待遇期待目标、管理方式、水平与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如果采取全省同一标准与进程,那么某些地方在推进统筹层次提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问题。经济相对发达、职工收相对高的县公,基金将被转移到一些相对贫困的县,这种“互助共济”的行为在某些县公司眼中成为“杀富济贫”的举措,认为全省统筹对本公司人员不利,由此引发对提高统筹层次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分区域制定不同的缴交和报销比例,但相同经济条件的区域缴交和报销比例应相同,具体区域划分可参照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区域划分。

  (二)分工种进行。

  不同工种由于面临的工作环境不同,有的工种面临的工作环境恶劣,容易产生严重的职业病,在改善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补充医疗保险的缴交和报销比例也应当向他们倾斜,这才能体现公平与和谐。

  (三)分阶段进行。

  分阶段和分步骤提升统筹层次是指从低到高,即从县级依次过渡到地区(市)级统筹、省级统筹的“渐进式”推进策略。福建共有县九地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筹资及待遇水平较高,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选择这种策略是为避免跳跃式提升统筹层级而带来明显的利益冲突和管理上的障碍。

  (四)奖励性方案。

  在补充医疗保险中要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方案,如:鼓励县公司开展多种有利于员工健康的活动,增强员工体质;也可以对员工工作环境进行评比,鼓励县公司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从另一方面上达到医疗保障的目的。一个好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可以结合企业的人才发展政策,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衔接,在补充医疗保险中也设计相应的激励政策,如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要重视县公司补充医疗保险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创公司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的新思路,构建为全体职工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机制,推动公司高效、快速的发展。

医疗保险论文7

  摘要:在国家医疗方案改革及实施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系统性的推进,而且,参保人员的覆盖面积也随之增加。文章在研究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将医院医疗保障管理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的优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建议优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及发展,医疗保障技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运行及制度革新的基本要求,通过医疗保险管理问题的建立,可以有效完善社会的核心发展,并实现制度成果的充分体现。通过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及完善,可以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但是,在医院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性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促进医疗保险制度优化运行的基础上,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从而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创新性的依据。

  一、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医保患者对医疗需求的过度

  在现阶段医院体系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患者对医疗需求过度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一些地方性医保政策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患者在普通门诊中不能接受报销或者报销比例非常低的现象,而且,需要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根据选择的医疗项目进行医保问题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些医保患者而言,为了满足医保申请需求,会强烈要求住院治疗,便于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医保管理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第二,对于一些慢性病以及多发病的患者而言,在其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治疗的现象。他们一旦入院就会要求长期住院治疗,并进行全身的彻底检查,导致医院的资源出现了严重浪费的现象。

  (二)医院医疗服务系统的限制性

  医院医疗体系主要服务于医疗服务机制,但是,在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优化中存在着医疗服务过度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医院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小病“大治”、轻病“重治”的现象。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主要采用了按“病种定额”的制度拨付方式,所以,对于一些病情较弱的患者会采用价格较高的治理方式,使有效获得额定结余的费用支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科室的收入。其次,对于一些医院而言,在治疗医保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医疗费用进行系统性的统筹,但是,在医保系统基金安排的过程中,存在着定额给付的医院运行理念,有效采取严格管理的制度机制。由于在医疗保险制度机制构建中,更为严重的'会过度进行医疗填补,有效降低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医保管理制度的管理机制

  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有效完善医保管理的组织机构,实现医保管理制度规范的有序性,并根据工作职责以及工作任务的定岗执行,进行医保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医院中的医保办应该认真学习各项医保政策制度,保证患者政策咨询的合理性,而且也应该认证落实医保制度机制,通过对社会中各个医保服务体系的支持,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因此,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其具体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通过图一所示。第二,科学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规范医保制度的服务性。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确定中,应该实现定点医疗与传统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保证医保管理制度的补充及完善。对于医院而言,在保险制度构建中,也应该研究出高效的医保服务管理模式,保证质量标准化的系统考核。

  (二)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合理宣传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医院体系所面临的患者大多数是医保患者,所以,在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及明确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并加强医务人员的医保政策培训,并通过积极的医保政策宣传,构建系统的医保政策宣传制度。第一,医院中的医保经办人员应该及时掌握新医保的动态发展体系,及时向医院主管领导进行医保工作的汇报,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构建最优化的制度服务体系。第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的重视程度,构建宣传制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医保工作制度构建的顺利进行。对于医院的相关人员而言,应该每年定期举办医保政策宣传班,及时优化医保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机构中的问题,实现医保管理制度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医院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医疗保险政策的基本规定进行医保活动的管理,适当的进行管理对策的设计,全面增强医疗保险政策的服务理念,促进健康性医疗管理系统的设计及优化。对于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机制而言,应该在制度管理中构建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将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细化分析,发现医院保险经济的全新增长点,从而为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构建系统化的技术指导。

医疗保险论文8

  1、存在的问题

  程序复杂,效率不高理赔程序过于复杂,投保单位必须经过军师级单位代为办理投保及理赔手续,操作起来不太方便,且时效性差,效率不高,也不能就近就便理赔。部分战士由于身份证丢失,无法提供身份证明,其就医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能无法办理理赔,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障。范围狭窄,实效较差一般情况下,部队官兵在就医时大多是感冒等常见症状,所需药费并不高,病历工本费、挂号费等费用却占了近1/5,却不在理赔的条款之中。这样一来,保险理赔金额与实际就医花费不相等,其实效性会大打折扣。保险衔接,仍有盲点《远离军队医疗机构人员商业医疗保险方案》中规定,甲方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被保险人的,在办理二次保险结算时,向乙方提供被保险人变更情况。这样就只有6月30日这样一个人员变更时间节点,如果上半年新调入的人员没赶上签保险,就只能在下半年参保了。那么,这些人员不在保险覆盖内的时间最长达半年之久,盲点可见。

  2、实施商业医疗保险的改革方向

  简化手续,理高效赔一是改革就医费用结算制度,官兵就诊时所产生的费用,由部队财务部门先行垫付,列暂付款处理,待部队财务部门将理赔材料上报后,由保险公司将赔付款直接打入部队商业医疗保险专用账户。二是改革投保方式,由独立营以上单位直接与县(市)级保险分公司签订投保协议。如果有人员变动,办理投保事项及办理理赔时会更快捷高效,有效地节约部队经费。扩大范围,增强实效一是扩大就医范围。由于目前的保障模式是在二级以上医院就医,如果投保人在训练、执行任务时出现突发疾病或受伤等情况需要就医,往往不能及时赶到二级以上医院就医,这时其产生的医疗费用将会由个人承担或单位承担,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就医范围应扩大到所有医院和卫生所。二是扩大理赔范围。目前,挂号费、院外会诊费、病历工本费、出诊费、手术附加费等特需医疗服务及检查康复费用都不在理赔范围之内,这使得投保人的权益受限。一方面军人体质都较好,都是在经过严格的体检后才进入到部队服役的,较少出现病理性疾病。另一方面,军人从事的是高危行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训练和执行任务过程中极易出现摔伤、扭伤等情况,这就需要进行磁共振等检查及康复性治疗(如理疗等),因此,必须将磁共振等检查费用及理疗费用纳入理赔范围。

  3、争取优待,确保利益

  由于军队医疗一直是由军队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医疗机构没有保障军人病员的先例,军人优先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在地方医疗系统树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官兵能得到优质的服务,部队相关单位应多与地方政府协调,使地方医疗服务人员树立起军人优先的理念,地方医院形成军人就医优先的`机制。

  一是明确要求地方医院做到军人就医优先,简化就医程序,为官兵热情服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实事求是地合理用药,不得拒诊拒治,也不能惜用或滥用药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医疗操作常规,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是确定合理医疗范围,根据门(急)诊官兵患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诊疗项目及药品。为杜绝地方医院对部队患者乱收费及部队患者的不合理花费等问题,可以制定合理医疗药品目录。此目录以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为基础,可以参照驻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严禁开目录以外的保健药品,原则上一次只能开3天的药品,且每次将就诊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

  三是医院给予军人健康体检给予优惠,在100元的保费内,给予尽量多的项目优惠,使有限的保费在保险额度内利益最大化。无缝衔接,节约经费由于每人每年的保费是360元,可以粗略地计算为每人每天的保费是1元,所以在和保险公司签订投保协议时应补充以下条款:在人员变动时,投保单位将人员变动名单发至保险公司,及时增减投保受益对象。在人员减少时,计算出退保人员本年度剩余保费,将剩余保费列入保险公司暂收款一栏;在增加投保人员时,保险公司按照本年度剩余天数追加保费;部队年底与保险公司进行核实,多退少补。这样既能实现无缝衔接,确保每一名官兵的利益,还能有效节约部队有限的卫生经费。

医疗保险论文9

  摘要:以色列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覆盖全民、高效有序的制度,医疗保险的具体经办机构,不仅在公共医疗领域相互竞争,还形成了协同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全科医生支持下的分级诊疗制度也为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以色列的经验值得我国医改借鉴。

  关键词: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经验借鉴

  以色列医疗保险制度从1948年开始实施,现行的医保和其他发达国家类似包括公共医保和私人医保两部分,其中公共医保具有强制性且占主要部分,私人医保为补充部分。1995年政府颁布《国家健康保险法》后,规定采取强制参保的方式,所有以色列公民必须加入一种医疗保障方案(由四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基金机构提供)。由此,以色列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所有以色列公民必须强制参加,无论贫富(除非必要的医疗服务外)公民接受的医疗服务全部由政府出资。这种覆盖面广、服务均等、保障广泛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使以色列公民的人均寿命达到了82岁,此水平可排在世界第四。纵观以色列有效的医疗保险制度,其高效有序的公共医疗服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引入竞争机制的以色列公共医疗保险

  一般的公共医保体系主体唯一、缺乏竞争,即使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公共医保领域的约束与监督,但由于竞争机制的缺失,医疗服务的提供部门也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和对基金的使用效率。而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引入了竞争机制,并与政府的约束监督相结合,在保险基金、全科医生、医疗机构各自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被约束的竞争”模式,达到有效提高服务、控制费用的效果。以列医疗保险采取管办分开的运行方式,政府的卫生部门统一制定医保相关政策,并授权于独立于各部委的NII(国家医疗保险机构)统一收取管理医疗保险基金;具体的经办服务则委托给四家有资质的医疗保险基金公司(Clalit、Meuhedet、Maccabi、Leumit,其中Clalit是以色列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医保基金机构),基金公司要接受卫生部、NII和公众的监督,公众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呈递到基金公司,也可直接上报卫生部。以色列公民需要注册成为这四个基金公司之中的一个会员,即可享受公共医保服务。不同的保险基金公司的资金分配额将由政府基于其注册的公民数量、年龄分布以及其他一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这就表明,保险基金公司提供的医保服务越好,在其注册的居民就越多,所获的分配额也就越多。这种模式下,以色列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控制资金的方式对具体的经办机构进行着约束监督,而这四家负责具体经办服务的基金公司又在相互竞争的机制下,希望通过吸引更多公民前来注册方式进行着竞争。这样的良性循环,为以色列不断提高到医疗服务品质提供了推动力。

  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全科医生

  自从建立医保体系后,以色列政府实行了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由全科医生承担着初级诊疗活动,患者遇到医疗问题后,必须首先找全科医生治疗,如果全科医生认为有必要转到上级医院就诊,会出具转诊推荐信,拿此推荐信才能到大型的医院就诊,没有全科医生推荐信,患者直接到大医院就诊的费用非常昂贵,据了解,门诊费高达1000多以色列币(折合约人民币560元)。以色列分级诊疗制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以色列的全科医生的配备,据统计,以色列全国约有10000名全科医生,平均每700人配备1名全科医生,而我国每万人才有1名全科医生。不仅如此,以色列还十分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每所医学院校都设置全科医生专业,大学毕业后,还需经过四年的住院医生培训和两次相关考试后才可获得全科医生的行医执照。与我国不同,以色列的全科医生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较高,基层社区会拿出约80%的医院收入给医务人员发薪酬。

  三、协同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

  以色列医疗保险体系不仅在能实现疏导患者有序就医,在各个医院之间、医院与诊所之间甚至是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之间也都有良好有序的协作关系。以色列最大的Clalit医保基金直接举办的Meir医院,是以色列最大的医院之一,其下属有8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26个大诊所,152个初级卫生保健诊所,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实行统一的法人管理机制,医疗设备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医生可以自由流动,所覆盖的患者在医联体内有序的就医,各个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像加工厂一样有序高效。医疗联合体内机构众多,医生流动性大,难免会出现过度医疗、滥用药品的现象,为避免上述问题,以色列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医院不得设立门诊药房,居民购药时出示的医生处方上有对应执业医师的唯一代码,其开具的处方在全国前医保电子信息系统网站上联网可查。四、以色列医保制度带对我国的借鉴以色列医疗卫生总费用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8%,人均卫生支出20xx美元,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但居民预期寿命男性为79岁(世界第二),女性为83岁(世界第五),婴幼儿死亡率仅为3.5‰。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医保基金超过10000亿元,“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严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医保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以色列与我国国情不同,但其在医保领域中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制度安排却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大力推进医保领域的管办分离,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制度有效建立与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以色列医保制度中,政府是医保政策的制定者与医保经费的'筹集者,在医保运行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管理作用,减少了基金浪费,提高了保险效率。我国的医保体制不仅没有做到管办分离,在政府职能定位上也模糊不清,改革停滞不前。我国全民医保体制现有的管理模式事政策制定分割,管理经办不分的局面,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各医保险经办机构之间也没有竞争机制。

  第二,构建分级诊疗机制,大力发展全科医生。根据以色列的经验,以色列医疗机构的层级和定位非常准确,全科医生负责初级诊疗服务,患者必须持有全科医生开具的推荐信才能到更高层级的综合医院就诊,通过全科医生分流了很多去大医院就诊的人群。因此,在我国的医改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快区分医疗机构的角色定位,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首诊作用,大型医院仅负责病情严重的患者。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与考核,实现基层卫生机构配有充足合格的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基础服务。

  第三,继续推动我国医联体的建立,促进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以色列对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非常高,以医院床位使用率为例,以色列可达到98%、而欧盟国家仅为77%。我国医院的每千人口床位数已经高于以色列,但是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对医疗资源的规划使用不清。大型医院往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落后地区病情严重的患者难以获得应有的治疗,反而大医院的资源被其他病人过渡占用,出现人满为患的问题。

  第四,我国个人卫生支出的数据虽然低于以色列的52.9%,我国居民在个人自付的比列较低,但并没有获得广大老百姓的满意,这与以色列居民对医保服务达到90%以上的高满意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因在于,我国医保保障水平有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老百姓花钱并没有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相比之下,以色列居民虽然个人支付部分略高,但其可以享受到非常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老百姓满意度高,这说明,老百姓还是愿意花钱买到物有所值的服务的。因此,还需优化政府的投入结构,针对老百姓的需求,着重发展高品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xx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xx

  [2]戴卫东.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评价及启示[J].人口与发展,20xx

医疗保险论文10

  摘要:就目前少数医院执行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探讨,提出了完善组织、健全制度、实行自查自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医院医疗保险制度 管理 问题 对策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它通过建立有效的费用制约机制强化对医院的管理,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因此如何抓好医院执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所在医院近几年执行医疗保险制度中的一些经验与做法,探讨如下。

  1医院执行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部分医院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形成“竞争”

  医疗保险实行医疗机构定点制度,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选择符合标准的医院为定点医院,每个参保职工可以选择若干定点医院就医。参保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院、选择医生就诊,原来相对固定的病人群体,逐渐变成相对不稳定的群体,医院之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竞争”态势,这就使得部分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在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药费用、技术水平、医疗信誉等方面的“竞争”力度有所加大。

  1.2部分医院的医患矛盾突出

  医疗制度强化了病人的费用意识,医生给参保患者诊治时有义务告知治疗方案中哪些项目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但是极少数医务人员对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的不熟悉、工作上的不负责任等原因,没有明确告知,而引发所在医院、医务人员与参保患者之间的矛盾有所增加。

  1.3少数医院医疗费用高涨

  医疗保险资金透支医保基金是有限的,少数医院的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治疗,增加了参保病人的负担,也造成医保资金的浪费与透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少数医院医保资金的使用超出总额控制范围,其原因之一就是过高的医疗费用没有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主要表现为:⑴高档、贵重药品与辅助药品过度使用,如三线抗生素无原则地违规使用,核黄素等辅助、贵重药品不论何种疾病均有所使用,且用量较大;⑵一次性医用材料的种类、价格、使用范围增长扩大比较明显,档次有所增高。

  1.4医保资金实行总额控制

  部分医院经营难度相对加大医院的医疗行为既不能超范围也不能超标准,既要符合医保规定还要相对保证医院收入,部分医院的经营难度有所加大。另一方面医保资金拒付增加,这其中包括超定额部分,随着医保目录逐渐放宽和实际医疗费用的上涨,医保拒付额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困扰医院的难题。

  1.5医疗行为随意性凸现

  从参保患方来看:部分病人提出各种要求,而医方须尽量给予满足。从医院方来看:在现行按劳分配的机制之下,少数医务人员出现了趋利行为,降低参保病人的入院标准、延长住院天数、大处方、大检查、乱收费等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时有发生。

  1.6个别医院弄虚作假

  个别医院尤其是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小医院,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出现挂床住院、虚假住院、分解住院、冒名住院、报销范围内的物品与非报销范围的物品(营养品、生活用品等)互相调换等弄虚作假的行为,损害了部分参保人员的利益,破坏了医疗保险政策的严肃性。

  2医院执行医保制度的对策管理

  2.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规范

  2.1.1健全组织机构。医院应成立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科,其职能是抓好医疗保险制度的质量管理,控制医疗费用,降低成本,同时协调好政府医保管理机构、医院以及参保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三方的共同利益,保证医疗保险工作与医院的共同发展。

  2.1.2建章立制,管理措施到位。必须制定完整的内部运行管理程序与考核办法。我院先后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考核办法》、《新农合管理考核办法》等,在管理考核办法中将参保病人从入院办理住院手续时的身份确认到康复出院之间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均做了明确的规定。

  2.2加强自查自控考核奖惩兑现规范医疗行为由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科联合医教科对各科室进行定期检查与抽查,实行“五查五核实”,即:查人,核实参保人、卡、证是否相符,有无冒名项替现象;查病情,核实住院指征,看有无放宽入院指征、分解住院现象;查处方,核实是否严格按照“三大目录”用药;查病历,核实住院管理是否规范、三合理执行情况是否到位;查清单,核实是否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每月月底对药品使用结构比异常、费用超标的、住院天数超长(50天以上)或超短(3天以下)的可疑住院病历予以调出,依据病历记录、医嘱、费用清单等进行重点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临床医护人员,督促整改。对屡次违规的问题、科室与人员,在每月的全院医疗保险工作情况通报中予以点名通报批评,并依据考核奖惩机制进行严肃处理;如因违规行为而被医疗保险上级管理部门拒付的医疗费用,则从当事科室奖金中以5倍额度予以扣除。通过严格的自查自控、考核奖惩兑现,我院近几年有力地控制了不合理医药费用的增长,规范了医疗行为,医院医疗保障管理工作日益规范。

  2.3控制不合理的支出科学使用医疗保险资金

  2.3.1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控制医院费用支出,确保基金当期收支平衡。医院作为控制医疗保障费用的“龙头”,在为参保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保证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要兼顾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医院、参保人员的各方利益,必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科学合理使用医保资金,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

  2.3.2建立一套符合医院自身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将参保患者诊治的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药占比、人均住院费用等多个指标贯穿其中。每月将各科室、各病种等相关的指标进行统计汇总,前后对比,归纳分析,最后得出相对比较科学的.结论,为当前与下一步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与分配医疗保障资金提供依据。

  2.3.3主动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疗保障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这是合理使用和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基础。定期抽查临床科室,加强环节管理,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并与医务人员的奖惩挂钩;加大考核力度,督促科室做到“三合理”;经常性地加以指导,将工作重心前移,防止问题发生;对每月住院的参保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动态监控,监管各科室的医疗保险相关指标,对高费用科室重点跟踪;实施医疗保险管理每月1次的质量分析制度。

  2.4提高质量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2.4.1走质量—效率—效益型的内涵发展之路。

  医院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提高质量,扩展服务内容,降低成本和药品、耗材在医疗收费中的比重,靠提高医疗收入的含金量来增加医院的实际收入。

  2.4.2加强经济核算,增收节支。健全医疗成本核算制度;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减少重复检查、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等措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2.5全员培训更新观念强化意识开展全面培训、分层次培训、针对性培训,将医疗保险相关政策编印成册,通过橱窗板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加强医护人员的学习,让他们熟悉并理解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把握“基本医疗”的概念、标准和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掌握医保用药范围与诊疗项目,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医疗费用意识,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院管理者要通过不断学习,认清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对医院发展的影响与机遇,树立起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发展思路。

  2.6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建立诚信在医疗保险制度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包括政府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与医院、医院与医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与参保患者之间的沟通。通过交流沟通,政府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可以了解医院的学科优势、病种收治特点、影响费用的客观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参保患者可以了解医院实施医保政策和规定的情况,了解医院诊治参保病人的程序。医、保、患三方的反馈沟通,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立矛盾,另一方面也可对医院管理运行模式与医保相关规定是否协调进行检验。通过沟通,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最后建立起诚信,从而有利于医院医保制度管理的良性运行。

医疗保险论文11

  一、淄博市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差异主要体现在药品使用范围、诊疗服务范围、定点单位、就医方式、结算办法、医疗监管上。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服务政策对比表居民医保新农合药品目录省城镇医保药品目录2300种和基本药物目录省新农合药品目录1089种和基本药物目录诊疗项目省职工医疗保险诊疗目录省新农合诊疗项目目录定点单位全市范围经审核确定的医院、门诊和药店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就医方式市内自由就医,市外逐级转诊基本上自由就医结算办法目前住院以项目付费为主,门诊统筹按人头项目付费为主医疗监管信息监管、实地监管、社会监管未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从药品目录上来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范围更广,新农合诊疗项目主要参照城镇职工诊疗项目目录;在定点单位选定范围上,新农合以县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作为定点首选。居民医保制度可以公开选择定点单位;在就医方式上,居民都选择自由就医;在医疗费用控制上,二者都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付费控制措施。

  二、淄博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要把新农合和居民医保顺利整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城乡居民参保征缴方式

  淄博市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在征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城镇居民主要采取发缴费公告、个人银行缴费、银行统一代扣,学生则由学校代收代缴;而农村居民在规定时间内由村委会统一代收代缴,过期不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城镇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彼此陌生,缺乏必要的信任,社区工作开展难度大。而农村居民与村委会干部,彼此熟悉,信任程度高,村里工作易开展。因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维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现行的'缴费方式,农村居民选择何档缴费方式上,村干部引导和解释工作将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乡居民医疗待遇设计

  由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医疗待遇框架设计上都分为门诊和住院两部分,在保障程度上都采用了“三条线”和医疗服务目录管理。因此,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成功的关键在于医疗待遇如何设计。

  1.关于起付线

  居民医保住院低起付,门诊高起付,制度设计考虑保大病、保住院。新农合住院高起付、门诊低起付,鼓励农村居民门诊就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起付线选择应综合考虑到城乡居民就医选择巨大差异性,以缴费档次不同,确定不同的起付标准。

  2.关于封顶线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政策解释迥然不同:以新农合制度规定为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将出现超支风险;以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折算到新农合规定为标准,给参保人和社会造成城乡居民医疗待遇大幅下降的错觉。建议沿用居民医保政策解释,适当提高当前居民医保支付标准,便于各项制度延续和社会稳定。

  3.关于共付段

  建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统一使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三个目录”,明显宽于新农合,农村居民在区县级以上医院就医,医疗支付范围将随之扩大。由于今年新农合将出现超支风险,所以,按医院级别医疗支付比例不宜大幅度提高,应当平稳衔接,确保基金的收支平衡。

  (三)城乡居民医疗服务便捷化

  目前淄博市居民医保制度实行市级统筹,城镇居民就医往往集中在二三级大医院。新农合实行区县统筹,参合居民实行自由就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全市范围内将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这样,农村居民就医向上集中趋势不可阻挡。为避免盲目上转,控制医疗费用上涨,应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逐级转诊,通过支付政策、医疗干预等手段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享受到医疗保险便捷化服务。

  三、淄博市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淄博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坚持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权利和义务相适应,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

  (一)建立分档设置、自由选择缴费标准

  一是设计多档缴费标准。参照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缴费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性,设置多个缴费档次,可以分为成年城镇居民、成年农村居民和未成年城乡居民以及学生三档,缴费标准可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适当提高。二是保证弱势群体的参保意愿。为体现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一体的思路,成年城镇居民缴费只能选高档,成年农村居民可以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对于困难人群个人缴费要给予补助,新生儿参保制定优惠政策。三是建立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制度。城乡居民实行强制参保登记,自愿选择缴费。征缴方式上,继续沿用新农合由村委会统一代收,学生由学校代收,城镇居民由居委会负责。

  (二)建立适应的待遇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住院、门诊等待遇保障设计沿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规定,要充分考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基金承受能力。一是维持住院医疗待遇水平不降低。适当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解决参保居民看大病的医疗需求。合理确定起付标准,维持城乡居民住院合规费用的报销比例,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费用支付水平达到70%。体现缴费与待遇挂钩原则,降低低档缴费的居民医疗待遇水平,各项医疗待遇政策要向困难人群倾斜。二是建立二次补偿办法维持门诊待遇水平。要借鉴居民医保二次补偿办法,对慢性病和门诊统筹采取首次低报销二次再补偿办法,维持城乡居民的慢性病和门诊统筹待遇。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待遇水平。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机制延伸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通过双向转诊机制,促进合理就医,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三)建立严格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一是统一使用医疗服务管理目录。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降低个人负担。二是逐步规范就医秩序。门诊就医严格实行基层首诊,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实现就医合理流动。完善差异性支付政策,加大政策宣传,逐步规范和引导城乡居民合理就医。规范市外就医行为,严格就医流程,加大对无序就医行为的惩罚力度。三是加强医疗监管。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后付制转变为预付制,建立总额控制为主、单病种、按床日、人头付费多种方式存在的付费制度,提高医疗机构对医疗费用控制意识;要完善服务协议管理机制,保障参保居民合法权益。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医疗保险论文1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具有着复杂性,导致其所涉及的数据十分巨大,而参保的人数与日俱增,对医疗保险的实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量大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医疗保险业务的特点,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医疗保险;信息化;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医疗保险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就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内外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一、医疗保险业务的特点

  1.业务处理数据量大。医疗保险业务主要需要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个人帐户,其做记载的内容诸多,比如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就医情况以及费用明细等诸多内容,并且需要保存较长的实践,所以,导致医疗保险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惊人。我国每年的参保人数在急剧增加,根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以10万人为单位,那么其所产生的数据总量能够达到7000兆字节,根据计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个参保人所产生的数据量一般为300字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际数据量往往远超这个理论的数据,比如参保人住院所产生的消费记录以及统计计算信息等内容,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庞大,还必须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的保存和备份,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2.涉及范围广。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主要可以分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部分。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诸多范围。城镇居民主要就是指并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就是指广大农民朋友。医疗保险业务十分的重要,会伴随参保人员的终身,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质量,必须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好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失误的出现。3.实时性强。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实时性非常强,与其他保险相比,参保人员的就医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与医疗保险业务关系的发生也是随时性的,一旦就医,必然会产生较大数据的变动,如果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会给参保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能够进行随时连接,从而保证信息的完善度和准确度。4.对数据信息的要求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一旦参保人员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就医情况以及缴费信息等,必须要及时、完整的对其进行记录,尤其是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以及统筹支付等内容,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不能存在违规操作,必须要严格的对其进行管理,规范数据的使用和操作权限,从根本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但是我国相关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具有着诸多特点,比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数据交换频繁等特点,所以其本身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建设卫生、民政社区服务以及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其具有着先进性,是我国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以及财政局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开展,保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数据量十分巨大,会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计算机凭借着其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且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加以引用,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系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是,由于应用系统过于复杂也会导致其实用性比较差,从而会严重的影响到其正常工作的开展。

  3.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而成,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的巨大,并且又十分的复杂,包括了各种险种的业务和财务数据,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串联的过程中与外界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三、提高医疗保险信息化系建设的措施

  1.主机系统。主机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储存所有参保人员的医疗信息和关键数据。所以,必须要保证医保中心利用主服务器和其他软件相连,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要实现双击备份,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主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2.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其主要功能就是将主服务器、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以此为基础配置相应的远程服务器。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中,可以通过专网之间连到信息中心的路由器上,并且实现远程访问社保中心数据库的目的。还可以将医院、药店等定点单位进行联系,既可以将医保中心的网络和广域网进行连接,从而加强了相应的检索和存储的能力,又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相关业务的处理,从根本上满足系统数据所要求的统一性和安全性。另外,在进行网络使用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应用多种广域网,比如光钎以及4G等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的备份,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进行数据库构建的时候,由于其数据量十分巨大并且十分的复杂,对数据的要求很高,所以,不仅需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还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统一性。为了能够满足这些很难的要求,医保中心必须要结合现代数据库管理软件来不断的完善数据库系统。目前我国医保中心一般都会选择ORACLE10g为数据库,相关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往往会选择比较简单的SQLSERVER作为数据库。一般情况下,医保中心在选择数据库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分布式存储结构,然后根据数据服务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主机系统的性能,还可以起到保护数据库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十分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其中医疗保险作为人们最为基本的利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对医疗保险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医疗保险系统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性能和安全,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顼庆坤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设计,计算机与网络.20xx,(7):1159第2期.

  [2]徐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山东大学.20xx-04-15.

  [3]刘宏宇.社会医疗保险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J]电子工程师20xx-11-30.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xx]11号.

  [5]赵翠红.社套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影响目素及时策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1).

医疗保险论文13

  总体上看,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与问题。一是医疗保险制度分设。根据参保人的身份、地域以及筹资考量,我国除了部分人群依然施行公费医疗外,先后主要设立了三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三种制度并驾齐驱,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三种制度是根据不同人群设计、分割运行,各险种政策不一,缺乏相互衔接,造成参保者无法在区域及医保管理机构之间流动的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公民只能参加一种社会医疗保险。二是管理体制分治。三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设计与实际运行,全国大多数地区是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医疗保险专管机构即医保中心具体负责基金运营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即农合办具体负责基金运营和管理。各种制度封闭运行,参保基数受到限制。本着“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三种制度都在起付线、共付率和封顶线上做文章,结果造成结余过度等问题。三是管理经办资源分散。一个是政府的管理经办资源分散在卫生和人社部门,尽管属于政府支付经管成本,但从公共经济和公共管理角度看,无疑增加了公共成本,降低了公共资源效率。另一个是政府经办资源与国有(包括民营)保险公司的重叠,从社会角度看,无疑增加了社会成本,同样降低了效率。四是管理信息“碎片化”。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困难,加之社会医疗保险一直停留在较低的统筹层次上,导致了不同统筹地区的医疗保险制度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然而,医疗保险信息的不能共享,限制了医疗信息的实时互联,也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我国医疗保险“碎片化”制度格局,不利于全国性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除此之外,信息不能共享问题还往往带来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资、数据分割、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放缓脚步,但关于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却一直以来褒贬不一,不管体制改革成效的评价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是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

  一是实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社会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一直是各项医疗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虽然近年来有所扩大,但是距离“全民医保”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城市,游离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外的主要有两部分人员,第一部分包括广大农民工和其他进城务工人员,这部分人群未能纳入医疗保险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收入低,就业流动性大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格局由来已久,缺乏流动就业者在城市享有平等权利的制度基础。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城镇贫困群体,城市原有的职工医疗保险在经历了国企第一轮改革之后,部分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家庭转变为新的城镇低收入群体。相对而言,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很好的弥补了农民医疗保险方面的制度缺陷,近年来,新农合的参保率也不断提高,保障了农民的医疗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面向城镇就业者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面向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其制度覆盖面,使这种多元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充分的覆盖全民。

  二是整合多元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处在多元分割的体制之下,以户籍制度为主要依托,新农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处于封闭的环境内,在各自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在一些城镇地区,有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仍然与企业单位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分隔运行,保障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部分地区,在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通过降低职工医疗保险水平以向灵活就业人员群体延伸的现象。在农村,农民的医疗保险独立运行而且水平偏低,也造成了整个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分块运行现象。在我国,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还停留在区县统筹级别,而且统筹区县的范围一般较小,还没有实现大区域的统一统筹。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多元分割的制度削弱了制度的强制性和普遍性,不利于风险的公平均摊原则,也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起点是现行的多元分割的医疗保险体系,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统筹层次上,覆盖对象上和管理体制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障国民健康权利的公平享有。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要打破多元化的格局,首先必须以扩大制度的覆盖面为首要前提。既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那么制度的整合也应该切合这个前提,先在统筹区域内促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并轨,扩大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建立统一城乡的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险制度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形成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扩大保险范围,将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广大私营中小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二要建立区域性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长久以来呈现的二元结构必须打破,随着统筹层次的提高和覆盖面的扩大,在较大区域内实现一元化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重要阶段。在进一步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大区医疗”,即在统筹区域下,全面整合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不断缩小社会医疗保险水平的区域差异,为打造全国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创造条件。三要建立全国性的健康保险制度。有研究表明,20xx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5%,预计到20xx年,这一数值将达到20%,并在其后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在这一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强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均衡化,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平性。因此在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区域统筹之后,下一步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健康权利的公平享有,最终建立起一个普惠全民的全国性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运行状况,必须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医疗资源,加强监管措施入手,同时辅以必要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保障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顺利运行。

  一要增加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现代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府、雇主和雇员分摊的出资方式,这样的模式保障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可靠来源,也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得以减轻,权责更加明确,在我国的公共卫生领域,由于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保障水平较低,财政仍然是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必要资金保障。首先要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投入,一个就是要实现筹资渠道的多样化。

  二要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医疗资源的分配是政府的财政分配职能在医疗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层面,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较为严重,而且其解决必须依靠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的有效履行。所以要加强医疗资源的科学规划,改善农村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医疗。

  三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支付与投资运营的监督方式还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还没有出台,给部分地区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带来了便利,鉴于此,应鼓励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多个部门相互监督的机制,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国家应尽快起草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的法律,为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创建良好的环境,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运营与给付做出硬性规定,通过国家力量强制实施,使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有法可依。

  四要推动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必要趋势,医疗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然而,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化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程度远远不够。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有政府的介入,而且在规划投入与运行监管等方面也必须由政府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五要完善社会保险立法。无论是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提高,还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的完善都离不开相应的法律制度。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出台了诸如《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社会保险费征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缺少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各地实施效果良莠不齐。目前,关于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法和各个单项法律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应尽快建立起社会保险专门的法律制度,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化进程,规范社会保险实行过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为社会保险制度区域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通过严格的立法与执法,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合理运营,专款专用;协调处理社会保险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论文14

  1、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

  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同样像城镇人一样面临着工人失业、养老住院、突发疾病、误伤工伤、生育等风险,所以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医疗保障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进城务工农民工,保障方式与风险的不匹配不仅仅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也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健康是人类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在农民工外出打工所面临的风险中,健康保险问题也尤为突出,虽然现在进城的务工人员大多数是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但是他们的平均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而且多数的流动就业人员处于非正规的企业中,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对其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盱眙县,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参保数量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盱眙进城的流动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23.4%,对进城农民工设计一套完整的医疗保障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农民工医疗参保率就显得极其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2、当代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盲点。

  从目前的形势情况来分析来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是城镇医疗保障的盲点,虽然从就业的职位看,他们不再是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农民,但是由于我国实施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根本改革,所以从他们的身份上看仍然是农民。我国是以分级财政为基本特征,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始终对外来务工人员起排斥作用。虽然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却很难的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成果,尤其是城市的福利政策成果。以往以来,农民工都在城市的医疗保险政策之外农民工在患病时没有享受相应待遇的权利。

  2.2医疗保险对部分农民工的意义不大。

  在现在的中国,农民工的`经济还是比较有限的,一旦患上大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从新型合作医疗推行至今,全国参加人数已经达到里8亿多人,覆盖了全国农村人口的91.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作用,但是对于患大病的农民来说,目前的医疗报销比例还是很低,有时候还不能够及时报销,负担仍然很重。这就体现了医疗保险任然存在这弊端,所以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应该积极努力的设计出合乎合理的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措施。

  3、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相关建议

  3.1健全医疗机构体系。

  想要农民工的医疗保问题得到解决,首先必须健全与农民工医疗保险相关的配套机构,所以就需要卫生部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和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在这个整体机制中,在农民工医疗问题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可以依据自身优势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一种能相互互补的态势,进而能快速有效的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同时,还要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法。

  3.2为农民工树立法律意识。

  法律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医疗保险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的形式来强制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医保费用的义务,从法律上规范医疗机构对医疗资金的管理和运营,这样就能杜绝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除了这些,还要加强农民工自身的医疗保险意识,现在的许多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其认识有限,他们仅限于眼前,认为当前身体健康就不愿意缴纳医疗费用。拒绝参加农民工医疗保险活动,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传播参加医疗保险的好处和必要性,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和权力观,对他们做好医疗保险的相关法常识和普及工作。

  3.3相关部门加强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

  加强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监督力度,所以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的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要求其建立并完善基金的开支记录制度和基金的存储制度。对每一位农民工的每一例病症都能够按照程序管理办法进行报销,并且及时的向当地群众公示管理记录,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同时,工会、共青团、妇联、各类民间组织以及大众媒体也应该在监督工作上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形成一起监督、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公开监督和政府监督的内外合作监督体系。加强领导组织在此方面的作用,不断的对政策进行完善,确保整个机构的正常运转。积极的宣传做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各项工作,各部门要积极的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其所产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这已经引起盱眙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我们人社部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只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政府、企业、员工、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与协调,就能做好农民工医保的扩面增量工作,维护好农民工切身利益,为盱眙地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医疗保险论文15

  一、当下中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待遇与筹资状况并不协调,导致重复参保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目前在新农村和城市内推行的保险筹资标准和保险待遇出现不一致的状况,在城市内工作的农民或者是居住在城郊交接地方的居民很容易被不同的保险政策误导,出现重复参保或者是选择保费低的参保。

  2。医疗机构的门诊费用变化较快,导致医疗保险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省级医院乃至一些县级医院的门诊费用都处在不断上升的状况之下,居民在就医的过程中面临着巨额的门诊费用,这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无疑是一项不小的负担,但是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只是针对大病保障,对于门诊费用的报销不到三分之一,导致医疗保险的效用不能真正地得到发挥。

  3。医疗保险的统筹基金支出较快,保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难度大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县级以上医院的住院费用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原因并不干分明确,并不排除其中包括了疾病率改变、人口老龄化形式等等,但是第三方付费带来的道德风险也无疑使得住院费用呈现增长的趋势农村医疗发展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加上每年农村医疗保障基金的结余率都较低,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的样本分别本次研究过程选用“门诊+住院补偿”这类大病医疗模式作为研究的干预组,将“个人账户+住院补偿”作为研究的对照组,评价大病医疗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的基本研究原理,此次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样本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了统计,样本分析的结果是干预组的平均年龄为37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44岁,。者无显著差异,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文化程度有1%的显著差异,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有5%的显著差异。在样本的个人身体健康(体质指数、自评健康、疾病严重程度、现阶段是否患有疾病等)进行了调查,有18%的人超重,4%的人肥胖,对照组明显高于干预组,差异在1%上显著。自评健康方面干预组高于对照组5%。对于样本个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锻炼)这三个指标进行了调查,其中三者指标对照组都高于干预组1%的水平。

  2门诊补偿模式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

  对这一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的时候主要选择两周患病后就诊门诊就诊率、两周患者住院率、两周自我医疗率以及未就诊率。

  有数据调查可知,干预组的两周门诊就诊率下降了16%,对照组上升了20%,自我医疗组干预组上升了13%,对照组下降了13%,其余变量没有明显变化。

  在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门诊统筹制度明显降低了78%居民的门诊就诊率,也就是说家庭人均收入越高,门诊的就诊率越高,家庭人均收入每提高1%,门诊的就诊率提升36%。第。,对于自我健康评价差的居民,门诊率上升了42%。对于患一种慢性病的人就诊率比没有患病的人降低了400}0,主要原因是家中有准备救急药物。第三,当门诊统筹措施实施之后,两周自我医疗率明显上升了3。921倍,随着家庭收入增加1%,自我医疗率降低20%。

  三、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几点建议

  1。统筹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中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表现在基金筹资、医疗保险待遇以及医保经办管理这几个方面,因此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时候应当注意统一城乡医疗体系的标准和待遇,医疗救助措施也应当做到城乡一体化,由一个统一的部门组织相关工作的'开展,使其能够在一个相同的标准下服务大众,尤其要做到城乡医保的筹资体系相互适应,共同改进。

  2。完善门诊统筹制度,协调社区卫生服务

  门诊保障制度在我国医疗体系之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这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应当积极推行门诊统筹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住院福利。及时保障门诊统筹制度对于改善“看病难”现象非常有益,不仅如此,门诊统筹制度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关系。扩大门诊小病的覆盖范围,与社区卫生机构形成合作关系,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将其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之中,使得社区卫生机构能够就诊一些小病症,缓解大医院的负担的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有助于完善社会的医疗水平。

  3。加快创新服务方式,优化供方支付方式,促进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愈发提升,医疗保障的供方应当及时优化服务方式,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创新产品,强化对于医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减少医保资金莫名浪费的状况,改善医保资金的流动性,在医保经办部门实施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制度相结合的支付方式,使得医保资金得到更高效率的使用。

  四、总结

  本次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我国已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样本分析的研究,探索了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中的门诊统筹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评级效果,并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样本调查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医疗水平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对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的实施和医疗服务的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我国的医疗水平能够在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下得到快速的提升,能够真正的做到惠民,真正改善城乡居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医疗保险论文】相关文章:

医疗保险论文11-19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15篇)11-19

医疗保险论文(精选15篇)01-03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集合15篇)11-22

医疗保险论文集锦15篇01-02

医疗保险接收函02-13

医疗保险申请书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