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分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卷,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一份好的试卷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试卷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试卷分析1
一、均率统计
二、试题分析
本试题分两大块,(一)是单项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二)是非选择题,有简答题16,材料题17、18,探究题19.
这份试题,覆盖面广、基础性强,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中基础题约占75%,基本上没什么难度,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应用、综合类试题约占25%,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拔高、探究。整体来看,试卷中无偏题、怪题。
三、答题情况分析及存在问题
(一)单选题
8题:李白和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不同的原因在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这个知识点,学生教容易忽视。
11题: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课堂教学时,没有给学生细分。所以,好多学生选择北宋。
14题:题中的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学生们不能
很好的`对三个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所以造成失误。
(二)简答题和材料题
16题:本题较简单,考察的都是死知识,但是对于运河开通的影响,有的学生还是答不到点上。语言组织和答案要点的把握有欠缺。
17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本题较简单,主要的失误在于对科举制特点的归纳。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对这个知识点的讲授不到位。
18题:学生用事例说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时,语言的组织不当,丢了分。
(三)探究题
19题:学生基本都能拿满分,答案比较死。失分点主要集中于,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上,学生的答案要点不完整。
四、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课堂上精讲多练,空出时间让学生识记背诵,给方法,给时间,给结构,增效果。
3、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如果我们要研究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真实的史料来源是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的哪一原始居民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3.下列哪项属于历史史实而非传说
A.炎帝和黄帝 B.禅让制 C.大禹治水 D.禹建 立夏
4.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种姓制
5.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
A.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0世纪50年代
C.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1世纪50年代
6.现在要拍一部反映春秋争霸历史的电视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是不适合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7. 战国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我国封建社会的逐步确立是通 过以下哪种方式完成的
A. 变法 B.起义 C.谈判 D. 战争
8. 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关系示意图,此图反映的内容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9. 下面两幅图片所示 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 西汉时 D.东汉时期
10.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 业。这里的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11.在农业生产中,老百姓往往按节气来安排农时,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12.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灵渠
13.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14. 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15.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创建的是
A.禅让制 B.县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王位世袭制
16. 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1 7.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种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A.刑法残酷 B.国民素质不高
C.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社会治安混乱
18.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 万众 ,纵横天下。材料中的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打败了
A.匈奴 B.犬戎 C.鲜卑族 D.山戎
19.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20.20xx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严重打砸 抢烧暴力事件,这是由民族分裂分子境外指控、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通过历史学习我们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段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21. 环境保护工 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下面哪个人的发明过程具有这样的特征
A.李冰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22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23. 曹操家族DNA是复旦大学的`课题研究成果,于20xx年11月11日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证实曹操并非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代,同时推翻了曹操为夏侯氏抱养而来的说法。曹操是
A.魏国人 B.东汉人 C.吴国人 D.蜀国人
24.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6.月球上和 太阳系中都有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山和星体,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A.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 B.测算的一年的时间较准确
C.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 D.发明了骨算筹
27.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
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B. 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
C. 佛教奉劝人们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可行幸福
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生不老的办法
28.看了电视剧《大长今》中医女长今通过针灸技术给孕妇麻醉并施行开腹手术后,你马上会联想到 神医
A.张仲景 B.蔡伦 C.郦道元 D.华佗
29. 周 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哪位书法家
A.顾恺之 B.司马迁 C.祖冲之 D.王羲之
30.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王朝有
①秦 ②西汉 ③东汉 ④北魏 ⑤东晋 ⑥西晋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班级 姓名 总分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
材料 二: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言论出自何人(2分)他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体现了孔子 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
(3)材料二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2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2分)
(4)材料三中的这种政策是谁推行的(2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对儒学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但现象的背后,也有着 共同的目的。这个共同目的是什么(2分)
32.(10分)小明同学学完第10课秦王扫六合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后,决定设计一张表格,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史实(见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应如何完成(主 要史实只需将相应字母代号填入你设计的表格中即可)
A:称皇帝 B: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C:举办太学
D:统一货币、度量衡E:统一文字F:允许诸王分封自己土地,削弱诸侯国势力
33.(8分)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及兵力对比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3-4)万袁绍(10万) 曹操胜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 孙刘胜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8万前秦80万 东晋胜
请回答
(1)根据交战双方兵力投入与战役结果,概括出三次战役的相同点。(2分)
(2)这些战役一定程度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其中赤壁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2分)
(3)通过分析以上战役,结合你对战争的了解,说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4分)
34.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 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 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 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4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C 6A 7A 8C 9A 1 0B
11D 12A 13C 14D 15C 16B 17A 18A 19B 20C
21B 22C 23B 24D 25C 26A 27C 28D 29D 30A
二、非选择题(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如有其他它答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1.(1)孔子。仁(仁和礼亦可)(2)因材施教。(3)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争鸣。(4)汉武帝。(5)加强思想控制或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2.(下表仅供参 考)(制表合理给4分,能把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与人物对应给6分)
皇帝
项目 政治 经济 文化
秦始皇 A D E
汉武帝 F B C
33.(1)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 (2)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天时、地利、人
历史试卷分析3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注重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终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xx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xx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xx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xx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状况作一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知识网络是否构成、分析问题是否较窄、新情境下运用知识潜力是否较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否停留在微观表面、主干知识是否宏观把握等,尔后教师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继续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备课组的分工与协作。
历史试卷分析4
一、总体情况
1、试题依据:此份试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是否达到国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其试卷内容要求是以课标为标准,是阶段性的水平性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以《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按照“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适度考查能力”的命题原则,努力做到既有利于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2、试题特点:试题分为四个题型:第一题是选择题,共20分,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第二部分归纳列举题,共22分,考查学生对同类知识的概括能力。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32分,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读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四题综合探究题,共26分,是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论从史出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试卷以课本为基本的命题素材,立足课本,落实双基,加强图片,文字材料阅读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的历史观念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其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色明显。
3、考试情况简介:
第一题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3、6、10题。
第一题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12⑴⑵⑶、13题。
第三题和第四题是材料、读图等形式的题目,题目所设计的问题都不难。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14⑴、15⑵⑶、17⑴⑵⑶题
学生主要失分的共同原因有:(1)学生阅读能力差,理解不了问题,也审不了题。(2)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3)学生回答问题的书写不够规范,不能准确表达,需要教师作正确的引导。
优秀人数及优秀率:8.1班 17人 70.8%
8.2班15人 62.5%
及格人数及及格率:8.1班 22人 91.7%
8.2班20人 80%
二、学生答题主要存在问题及分析
选择题:(20分):
本部分共设置10道题,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重点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运用能力。学生的得分情况比较理想。 但3、6、10题错误较多,第3题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过长的题目,盲目作出选择。第6题是由于学生对汽车工业出现的时间判断不明,产生“拿不准”的`心理。第10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解不扎实,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归纳列举题(22分):
归纳列举以基础知识为主,涉及面广,人物、建设成就、错误标志等。学生得分率比较高。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失分的情况主要在于表述不准确。
材料分析题(32分)和综合探究题(26分):
失分原因都在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
三、对今后教学的反思
根据本次考试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1、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吃透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确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方式,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改后的素质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
2、重视学情研究。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必须要切合学生状况等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材观,确实做到因材施教,立足基础,发展能力,尤其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目标的把握等方面,一定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培养,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3、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堂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在学科试题的题型(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解析题、综合探究题)的训练和解法指导,选题、做题力求少而精,有方法有实效。
4、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落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树立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整体质量观。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平时的提示和启发,日积月累,形成看书、写字、做题要认真仔细、一步到位的好习惯。
5、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加大学困生辅导的力度,帮助他们达到及格标准。
历史试卷分析5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
纵观整个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
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
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
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
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并适时进行跟踪
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
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首先要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时空界限、方向和侧重点;其次,学会读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题意旨,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在具体解答上,应注重尽量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观点来表达,对于需要概括提炼的,力争做到简洁、精确、逻辑合理等。对于审题不周全,理解模糊的问题应重新加以审视,尽力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空白,将能做到的力争做到最好
5、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士气,增进信心。我们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因此应经常鼓励,在严格要求过程中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以利于提高整体水平和效果。
历史试卷分析6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一、参考人数:
参加此次月考的两个班共有106人,缺考二人。
二、成绩统计:
两个班的及格人数62人,及格率61.76%,优秀率25.49%。最高分98,最低分24分。总体来说,此次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月考有所进步。
三、试卷分析:
1、试卷类型:本次考试为闭卷,其中单选题25题,分值为50分;问答题4题,分值为50分。
2、试题特点:试卷题目中,容易题约占75%,中档题20%,稍难题占5%,总体偏易。根据本校初一年级的总体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水平,本次月考试卷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农村中学初一学生知识面较窄的状况,材料均直接从教材上选取,主要是考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能力,适当地涉及了对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较小,涉及知识点较少,主要以七年级历史下册1-14课的内容为主。
3、暴露问题:
(1)基本概念记忆不准确。学生基本历史概念掌握不好,易混点区分不清。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无数个概念、知识点构成了我们所学的一本历史书。试题对概念的'考查基本上是直问直答,没有设太多难点。对分析能力的考查最后也归于基本概念,仍然是在比较浅的层面上提问。整张试卷有80%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仍有许多同学做错,说明在记忆方面学生仍没有下足功夫,仅凭大致的印象和常识难以应付全部题目。
(2)历史思维能力欠缺问答题是学生的弱项,考试时失分很多。历史学习要求学生能用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更要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大部分初一年级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且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表现为凌乱、啰嗦、不完整,造成失分,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而是凭主观意向随意答题。
四、教学反思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充分利用图书室的课外读物,扩充学生知识面,课上也可适当将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历史试卷分析7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探究题,共计29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1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开国大典最重要的意义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C。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有()错误原因:此题没有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2)(4),但是答案中没有。所有答案都是误导。
3、(选择题13小题)下列不属于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是()答案选择应为C,属于易选题,大部分同学答对了。
正确原因:对问题认识较清,复习是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11、12、14、等小题错误也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认识较清清,掌握基础知识牢固。
4、探究题中22题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1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意义认识不足,还有就是审题不清,较差。
21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是一道好题,既能看出对过去知识的考察,也能覆盖本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答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5、材料分析题,俩题中23对(1)(2)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3)小题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不能理解特区作用。
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四、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历史试卷分析8
这次期中考试的试题有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每部分都有错题。选择题以3、6、7、11、13、题做错的人数较多,审题不清,个别知识点换种方式出现,学生就不会运用;对个别历史事件的时间容易混淆。第21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答得不错。第22题考查的是1901-1921年的几个历史事件,前两个问题学生还是可以做出来的,第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第23题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这部分学生做的一般,主要是审题不清楚。第24题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内容,第2、5个问题的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学生失分非常严重。
问题和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占一半,容易题占一半左右,从答题情况看,材料题失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课本知识掌握不够。
2、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3、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
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历史试卷分析9
本次历史期末考试由教研室出题,从题目上来看导向还是比较科学的,有些许题目比较难,题目量适中,整个的分值安排比较合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整体效果相比较期中考试来讲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作题方式了。
整张试卷总共有三个大题:第一大题单项选择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得分率很高,满分比例占有84%以上;图说历史这个题目学生对于问题的问法相对比较陌生,因此得分不太高,特别是第二十题学生的得分率大概在68%左右;第三大题出题相对较活,这样的题目是很科学的',同学对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同学对于学生在材料分析上的考查做得比较多,总体上来讲也就是这个题目相对较难的,因此初一的学生这个题目做得不是很理想,失分较多,得分率在51%左右。
这次考试整个七年级的总体情况如下:平均分是61.5分,及格率是58.33%,优良率为22.31%,,低分率是16.15%,最高分是97分,最低分是13分,所以整个的成绩一般。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提高整个的平均分,另外低分率较高,对于这些后进生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转化。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文的重要知识进行梳理以外,还应当多给些材料分析这类形式比较活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与应用能力,做到真正的活学活用。当然这个有赖于老师平常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因此本次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们两个历史老师就有意识的将下个学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尽最大可能做适应地调整,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历史试卷分析10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xx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试卷分析11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卷共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30分。本套试卷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部分选择题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351人,年级平均分62.46分,优秀率10.06,及格率64.50,最高91分,最低10分。
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第11题第1小题考的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从图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和图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归纳概括,学生基本能答到“战乱、变法”等相关知识点,答到“分裂割据、思想解放”的学生较少。
第2小题考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这一基本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德、礼”,但是回答完整“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学生较少,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多加记忆,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回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这说明学生不会审题。
第3小题学生基本能答出“商鞅变法”但是有部分学生“鞅”字写成了“秧”导致扣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错别字问题,商鞅变法影响这一点学生能回答出来个大概,但是语言不够规范,说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也没有对历史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社:13.(1)部分学生写成基督教(2)图5罗马广场石上的文字的解说词大部分学生不会写,平时不做重点知识点要求。(3)学生审题不清,要求结合相关史实,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材料的阅读也不到位,所以得分率不高。
思想品德第11题对知识点不清晰,记忆不够,导致学生评价理由不会分析,纯属在散讲。核心知识点的记忆还需加强。
思想品德第12题第3小题和第4小题都是让学生讲述如此做的理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结合书本知识点,没有讲到“对集体负责”与“与人为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些。
思品第13题本题从一个新闻事件为情景,考察学生对诚信、责任和善良的理解。难度值预估在0.7左右。材料新,问法明确,提示清晰。
学生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
失分原因分析:
1、问题明确要求从诚信和责任角度讲,学生很多只写了其中一个方面。
2、谈谈看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很多学生此类题目答题不规范。
3、企业家的作法是属于善良的考察内容,学生无法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个知识点,很多人还是从责任角度回答,缺乏对题目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教学改进: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对善良、诚信、平等、责任等不能很好的区分。
2.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格式,提示语的解读等)需加强。
3.语言不规范,出现了很多口语的表达。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12
20xx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的试题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具体而言,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学科性,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20xx年山东卷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符合考试说明中“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试题主要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来区分考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1、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的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使考生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工业半殖民地性的特征。第29题第(2)小题,以张之洞对汉阳铁厂选址因素的考虑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洋务派官办企业封建性特点的认识。
2、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突出对考生历史思维深刻性的考查。试题将世界史和中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有机结合,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知识相融合,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如选择题的第12题,考生只有将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三个历史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历史史实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再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了欧美四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跨度上涉及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考查了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试题的设计从单点到多点,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大大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从而加强了对考生思维深度及广度的考查。第27题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试题不但在知识上将中国古代史中的黄宗羲思想、世界史中的孟德斯鸠思想以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结合,而且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实现了对考生能力的多层次、多角度考查。
3、以材料的多样性、客观性,思维过程的发散性、自主性以及答案的非唯一性,来考查考生思维的创新性。比如第33题第(2)小题,题干为考生并行列举了三则关于农奴制改革的史料,材料具有多样性;设问是开放的,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进行思维的空间;答案是非唯一性的,考生只要能做到史论结合,自圆其说就可得分。试题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和谐统一,有助于考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二、突出研究性,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试题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考查,检验了考生进行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潜质,更加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
1、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是今年试题的一大特色。
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今年试题在史料方面有三个特点:(1)史料的选择更趋丰富和多样化。文字史料除了传统的历史典籍,还有诗歌、回忆录等。此外,试题还选用了汉画像石雕刻图、个体户营业执照等,使卷面更加生动和鲜活。(2)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3)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鲜明的突出了史料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第33、34、35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史料的选择、鉴别和解读能力,而且引导考生加深了对历史认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理解。
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史料教学法”等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很多学生却并不清楚什么是史料,更不知道如何搜集、整理和使用史料。今年山东卷对史料的考查,必将对中学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试题突出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20xx年山东卷进行评析,不得不提到第27题,作为分量最重的学科内综合题,它比较全面、最为典型的反应了整个试卷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试题以史学构成的三个要件——“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进行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试题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试题各个部分之间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沿着试题呈现的这一主线不断探究,使考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命题者通过这一方式,构建起了进行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科特点鲜明。
第二,试题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但又不显空洞。它做到了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史实的结合,既使得考查具有一定的高度,又不脱离考生的认知水平。第(1)小题将史料与史论相结合,要求考生通过解读材料一(史料)的信息,论证材料二(史论)的观点,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特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两种方法,也是论从史出,毫无生硬之感。紧接着要求考生运用这一方法去评价“三权分立”思想,考查层次由了解、理解到运用,逐步深化。同时,由史料到教材主干知识,所考查的内容与考生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贴近。第(3)小题是对更为抽象的史观的考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作答,明确的指向性,使考生不可能空泛的去谈理论,抽象的历史认识变的具体化。
此外,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等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习方法,在试题中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注重思想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融合
高考科目的考试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但是对一些考生来说,有的科目有的试题是使其终身难忘的。因此,高考试卷绝不仅是一些堆砌的文字和符号,它也是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从20xx年山东卷来看,命题者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思想教育,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对历史事物的态度、对历史观念的认识这一层面上。比如,第27题第(1)题让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就是让考生认识黄宗羲的思想在明清专制的文化环境下所体现出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去评价历史事物的问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对待历史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第(3)题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主线设题,不但寓含了“思想的力量”——思想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这一主题,而且渗透了以传承与交流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史观。“学史以明志”,试题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为“显性”主体,“隐性”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寓意深刻。
20xx年山东卷以“发展、进步”为主题,向考生展现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卷。试题所涉及的科举制、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五四以后的民族主义思潮、改革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工业革命、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启蒙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等等,都是推动或深远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试题不回避热点,第27题第(3)小题考查了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在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第34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体现导向性,试题实现了有利中学教学和有利高校选拔人才的和谐统一。
高考的本质功能是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在客观上对中学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20xx年山东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试题的区分度;同时,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密切联系中学实际,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1、注重基础性,考查主干知识
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比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近代的民族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雅典民主政治、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启蒙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近代洋务企业、一五计划等。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外,试题还注重了对考生基本技能的考查。比如对史料的.鉴别和运用、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等。它们不但是中学的主干知识和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考生升入大学后,学习历史所必需具备的基础。
2、试题所考查的是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
教材只是历史学习的工具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和学习应该“以课标为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第12题以陈独秀对义和团看法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的民族主义,就不是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它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生需要通过对五四运动及前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正确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基本脉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是考生应该掌握的课程知识。
3、稳定中创新,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试题不创新就会陷于模式化,从而失去生命力。作为学科内综合题的第27题,去年在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因此,今年山东各地市模拟题中纷纷出现了模仿第27题的现象,而且高度“仿真”。如果命题者再以去年的模式命题,必然会加剧中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思维,使其陷于教条化和模式化,背离新课程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今年的第27题没有沿袭去年的形式,再次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内容厚重,寓意丰富,更有了专业性和学术味。这不但能有效区分考生的层次,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对中学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对待“新材料”,合理处理不同版本问题
在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同时,目前的教学和考试中,出现了为材料而材料的倾向,以追求材料的新、奇为目标,违背了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初衷。今年山东卷第33题大胆引用了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材料,老材料考出了新意,这对于以后教学和考试中新材料新情境的使用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同时,三则材料虽然分别引自三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设问上对与使用不同版本的考生都是公平的。它透漏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命题坚持“以纲不依本”的原则,所考知识非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只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使用任何版本的考生都可以答题。
5、注重学科性,避免去学科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考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继续学习。今年山东卷注重历史史料、历史方法,如第27题对史料的处理,就不是简单的进行史料解读,让考生去“概括段落大意”,而是以“史料”“史论”“史观”整合和统领整个试题,史论结合,学科特点鲜明,专业性突出。
6、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历史思维方式的养成,避免历史学习的碎化。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考生要了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必须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今年的第27题或古今贯通,或中外结合,或前后承接,使的试题的综合性大大加强,力争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史料”“史论”“史观”为线,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展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对历史思维的一种积极引领。
纵观20xx年的山东卷试题,既秉承了传统,又进行了积极创新,即完成了为高校选材的使命,也深刻的阐释了新课程的内涵。它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份让人满意的试题。
1、考察中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此题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体例来整合教材资源,只要熟悉课本,答此题绝非难事。
2、此题是一道信息题。从去年高考开始,此种题型已经常态化,以绘画题材的切入,考察汉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
历史试卷分析13
一、试卷概况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资料上看,贴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潜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此刻选取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潜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此刻,此刻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贴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这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并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潜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状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状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务必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可是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知识与潜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日,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潜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潜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务必程度也必然带来潜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2、建立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此刻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潜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应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历史试卷分析14
分析与探究(本题满分18分)
2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4分)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2分)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___________运动。(2分)
(4)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2分)
【分析对比】
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2分)
(2)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
(3)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了严重的失误,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历史认识】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启示?(4分)
历史试卷分析15
一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7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选择题25小题共50知识的联系比较迁达到37人,17题出错人数达到分;最高分44分,移能力差,部分题分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40人。最低分6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较好1、2、3、4、8、9、15、18、位21、22题基础知识把握不牢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固,对教材知识不熟26题,19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信息审题不准,不能找到非选关键词句和做题的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择题27题,13分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共40力欠缺,知识体系混分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答题过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程中答案俗语太多,28题,18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三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
2材料理解偏差,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3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准知识点
四整改措施
1针对思想不重视的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现状,必须要在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基础史实,并学会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运用与拓展知识。每堂课的小结部分再强调重难点,让学生学会总结。
2加强课后的复习,向学生提出复习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3针对学生归纳概括运用能力不强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复习时注重基础史实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适当试题的训练,特别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与答题,引导学生找到材料题中的关键字词句和突破口,使学生把握一定的答题技巧,然后加以练习题的训练。
【历史试卷分析】相关文章:
历史试卷分析02-11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11-22
历史试卷分析15篇03-28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03-20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03-20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05-05
历史试卷分析完整版07-28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5篇)11-22
历史试卷分析反思(通用10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