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汇编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我们所说真正的“生活意义”是有标准的:它们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有的,是共同的意义,是可以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意义。
如果一个好方法能够解决某个个体所遇到的困难,那么,它一定也可以为其他人解决相似的问题,这样的科学方法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有相同意义的。
天才的定义是他人公认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是建立在其至高无上的效用之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天才。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的意义在于个人为团体所贡献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指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职业动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只关注他所作出的成就。
那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应付自如的人,是在以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引发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并与他人进行互惠合作。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行为会被同伴的兴趣所影响,每当他遇到挫折时,都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法,那就是避免和他人发生利益上的正面冲突。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这是本书要讲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著,其中许多观点,如对梦的解析、对性的认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差异较大。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有目标导向的`完整体,个体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其生活方式找到源头,解决之道在于增强个体的社会兴趣或社会合作。
摘录三段:
人生有三大任务:从事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实现一个人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职业、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
如果个体不合作,对他人不感兴趣,对集体没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就是浪费,他们从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丝毫印记。
我们虽无法保证以正确态度度过一生的人一定能获得成功,但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失去勇气和自尊。
觉得本书的原名《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更好,附录的导图是亮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4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对《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维也纳,是个犹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岁时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这本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生活的意义;二、心灵与肉体;三、自卑感和优越感;四、早期的记忆;五、梦;六、家庭的影响;七、学校的影响;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预防;十、职业;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本书中主要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卑的一些描述。当然,在此书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产生此类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每天要面对许多孩子,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们和培养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案例往往会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说之前我对孩子们的欠佳行为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主观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学。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此书中提到不管一个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还是书香门第,都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说环境或遗传不具有强迫的力量。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亲和父亲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父亲的活动范围一般比母亲广,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经历。父母本身彼此应该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应该保持良好而亲密的友谊关系,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会觉得在他们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才会是幸福的。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是充满危险的。光是书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我们便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我所任教的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个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书中提到一个班的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人数太多,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被老师忽视,要适当的培养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班上的老师最好也不要频繁更换。如果频繁更换,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并且很难和班上孩子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读了这本书,我突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老师频换这种事情出现了。其实,家长的顾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当今社会,已经在鼓励老师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作为教师的我,也决定继续加强对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和帮助学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5
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么口头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第二性”。
不得不说这一章让我对作者相当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这里有一个用词,“遗传性格”。遗传对基因与解剖结构的影响显然存在,基因与解剖结构与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关性也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了的,那么遗传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吗?“遗传性格”这个词儿就可以成立吗?
而且相关性的证实方法也存疑。这是我的知识盲区,无法讨论了。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6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他的这本《自卑与超越》从寻找人生的意义出发,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现在是基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他理论的最后实践点是认为要想变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优越和完善,通过合作让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优越感。
整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合作的重视。无论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还是解决社会性的问题,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献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章节,作者都寄希望于合作的良好互动能够帮助人从自卑走向超越,从自私步入到奉献,进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从小培养合作能力,首先是从和母亲的合作开始的。当母亲和孩子合作愉快,关系变得良好而稳定的时候,孩子会再把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之后再将这种关系延伸扩大到周围环境中。
这个合作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我们都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看中的总是比较、竞争以及比别人好,我们极少会欣赏合作和培养合作的'精神,甚至我们也厌倦了奉献,认为奉献对个人毫无帮助,是个人道德走入到一个极高境界之后的锦上添花,却没有意识到奉献和合作如何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殊不知,奉献和合作带来的个人价值感对于我们完善自我、认同自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是我们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让我们在这个社会性的关系中彼此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
也许现在看来,阿德勒的部分观点并不那么完美,也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为什么单一的指出合作的解决方式,却极少谈论别的解决方式一样。同时,他对于人的信心,没有考虑到人性的丑恶,预计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影响。
但,作为一个20世纪早期的学者,在当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关注的年代,他的观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值得学习和反省。
看完这本书,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培养我们的合作动力与合作能力,并且如何不让竞争性不断左右我们的眼光,如何学习欣赏他人的合作。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7
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们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记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经历,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也许一些早年记忆不完全是真实发生过的,有可能经过记忆加工,但却是一个人潜意识的表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什么做为自己的起点。所以说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它显示了一个人生活风格的根源和个性形成原因,之后这些特点再想改变,很难。
那么对家长来说早早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以及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书中阿德勒的'建议今天读来并不觉得新奇,那些内容是现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家长老师能够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这些观点还是很超前很有开创性的,后人是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节讲到了梦、犯罪心理学、职业、爱情婚姻等等,贯穿整部书的主题是社会兴趣与合作精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是生命意义的来源,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所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8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的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第一: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了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它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虑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件事实。
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第二: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他们显现出我们的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探寻答案。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第三: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到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人类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得地位,以便我们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的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约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9
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家庭关系中妈妈总是依靠爸爸开始的吗?还是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开始的?还是从电视剧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对待的新闻里?
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挺好的,一条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
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这是本书要讲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0
自卑的表现多种多样
阿德勒观点——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结的作祟。
以我自身为例,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
小时候因为幼年时几次受外伤后脑、脑门上都留下伤疤,觉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初中前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比我长相好看,他们总是被夸,而我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因而感到自卑;因为早恋高中复读,所以大学全班我年纪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为自己情商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搁置、排挤,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现出来的是骄傲。
多年前,一个闺蜜曾当面跟我说:“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感觉你特别高冷,骄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个妹妹也很坦诚:“姐,你的气场太强大,有时甚至会压过你的某些上级。上级被下级比下去了,你想他们心里能舒服吗?”
其实,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盖自卑,用表面的强大来遮掩内心的脆弱。
自卑是进步的动力
阿德勒观点——
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己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确实如此。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几次工业革命为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xx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正是因为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强大的自然面前极度弱小、常感无能为力,才激发了文明科技的进步。
追求优越感是进步的源泉
阿德勒观点——
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像一首诗,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我的“空虚”与“充实”——
四十六岁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驴子拉磨一样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贫瘠、内心空虚,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该往哪儿放、我的大脑该思索些什么......
空虚与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体,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动在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觉醒。
从那时开始整整两年的时间,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写公众号,不断充实自己。累,并快乐着。
20xx年底,我加入十点成长计划、邂逅写作训练营,经过21天的摸爬滚打,不仅学到了“万能写作法”,还深受训练营优秀同学们的影响,他们聪明且勤奋,活泼又热心,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因为我深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优秀靠拢。
这两天,为了参加1月7日开始的阅读训练营,我又在拼命看书、储备知识。
《记事本·圆梦计划》、《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很懵很累的同时,受益匪浅:我建造了自己的《梦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单,把三年的长计划分解年计划、月计划,并立下“终生学习”的宏愿。
我曾极度自卑,也因此空虚、迷茫、痛苦不堪过。
但现在,我没有时间烦恼,被那么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如一块海绵,我贪婪地吸吮着其中的营养。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头看向自己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沉又笃定。
正如《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所说:“我仍然大胆地描绘着远大的梦想,也许会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谦虚,光会画大饼,但对于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白日梦,我深切相信美梦将会成真。”
也许,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吧。
自卑与优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
自卑并非难以启齿的弱点。
在面对更加优秀、美好的事物,自惭形秽并不丢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
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轻许多。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这样的争斗会成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越是觉得如临深渊。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许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对不起自己。他们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之中。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他就会一直落在后面。只有当他发自内心地找到了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比阻挡他的障碍更大时,这个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
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不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己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一只笨拙的右手不会因为人心里想着要变得灵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开那些显示出其笨拙的场面,就变成了灵巧的右手。只有通过实打实的练习,笨拙的手才有可能灵巧起来,并且对于“将来能够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2
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一定想超越自我。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分析,是因为有两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在背后推动着我们:一种是自卑感,一种是优越感。我们一般认为,自卑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条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会感觉自卑。但阿德勒说,不是这样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阿德勒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很多医生在小时候都经历过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场景,所以他们就有一种自卑感,认为人生不安全。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就选择了做医生,去跟死亡对抗,借此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方法。很多人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不同的实现办法。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就体现你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就像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飞奔。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3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小男孩去动物园看狮子。
在狮子笼前,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妈妈,我要回家。”
另一个孩子则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显得勇敢一点,他一边专注地看着狮子一边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这三个孩子均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因此都产生了强弱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
故事里的三个男孩是大部分人的缩影。
当人们感到劣势时,自卑的烙印使他们或在人多时不擅表达,或办事时畏首畏尾,或没有自己的主见,喜欢随声附和。
有这样一本讲述自卑的书,书中并没有陈述过多克服自卑的方法,而是引导读者找寻生命的意义,认清生命的本质。
这本书就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巨著《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距今已出版了90多年,并继续帮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克服自卑,走向优秀。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他早年受到弗洛伊德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学生。
后来,他反对弗洛依德将什么事情都与“性冲动”联系起来,遂与弗洛伊德展开激辩。
不久,他就离开了弗洛伊德并创建了自己心理学体系“个体心理学”。
这本《自卑与超越》就是他“个体心理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着重强调一个人拥有正确生活意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生活意义的错误认知会让人在各个阶段做出错误的行动,促使人更易产生自卑情结,从而陷入自甘堕落的漩涡里。
下面我会以三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书中的重点内容。
一、寻找正确的生命意义
阿德勒说:“每个人,只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才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意义呢?
阿德勒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向我们陈述了人类受局限的三个事实:
1、我们都在地球上生活
2、我们并不是唯一的人类
3、人类有性别之分
这三点成为了束缚我们的枷锁。
到目前为止,这几个事实依然制约着我们,所以阿德勒得出一个结论:
人类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及目标是在这个贫瘠的星球上,与同类建立联系并进行合作,保证我们生命的不断延续及人类命脉的传承。
因此,社会是人们生存的保证。
阿德勒认为如果有人想靠自己面对所有困难,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基于以上三个事实他得出正确的生活意义是:
1、不断的奉献
2、个人要为团体贡献力量
3、个人对他人产生兴趣进行合作。
什么意思呢?
就是奉献自己,与人合作。
与之相反地便是错误的生活意义。
对生活意义产生错误理解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对人类社会作出奉献。
错误的生命意义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拥有严重的自卑情结。
在这里我们提到了“自卑情结”这个概念。那什么是自卑情结呢?
阿德勒说:“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自我不能解决自己的处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有待改善的。
不过,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他们会因错误的人生意义丧失改变环境的信心和勇气,最终选择逃避。
他们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个问题小孩,一个神经病患者、一个罪犯或自杀者——这是他们最后的逃避。
因此,只有找到正确的生活意义才能够战胜自卑情结,实现超越。
二、青春期对生活意义的错误认知对人有哪些影响?
对于父母来说,最痛苦的就是教育青春时期的孩子。
他们往往变得叛逆,更有个人主见。
轻的与父母顶嘴,重的离家出走,再严重点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在青春期一改往日乖巧听话的形象,变得顽皮叛逆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通常是14~20岁左右。
《自卑与超越》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原因是:
随着他们身体发育成熟,心智提升,他们想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受大人驱使的孩子,而是一个可以独立、已经成人、具有男子气概或者有女人味的大人。
有三类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现问题,分别是被宠坏的孩子,被忽视的孩子,经常被指责的孩子。
1、被宠坏的孩子
在青春期里最易遭受失败打击的就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
其实很容易理解,他们已经被父母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的风浪了。
这类孩子在父母那里没有体验过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养成了第一时间找父母帮忙的恶习。
被宠坏的孩子希望自己一直处于童年时期,不想长大,因为他们不想担负成年人的'责任。
2、被忽视的孩子
被忽视的孩子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可能会对未来抱有更好的期待。
这类孩子非常讨厌被忽视的感觉。因此,他们希望别人都能关注到自己。
他们把重心放在如何获取更多的欣赏上而不是为群体提供多少奉献。
这种自我主义会让他更加关注金钱和权利,因为这样可以满足别人所期望的。
3、被指责的孩子
这类孩子从小经常被父亲指责,年幼的时候可能表现的十分温顺,但是他内心深处已经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面对父亲高大的形象,他会自卑,知道自己还不能反抗。
当他成长到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与父亲抗衡时,他可能就会选择反抗,甚至寻找机会攻击父亲,然后离家出走。
这有点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意味。所以不能对孩子一味的指责,学会赏识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为了避免在青春时期对生活产生错误的意义,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要避免溺爱或忽视孩子,也不要经常指责孩子,帮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长还要引导他们与人合作,学会奉献,懂得靠为团体贡献力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帮我们摆脱自卑实现超越的几个建议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道出了人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会奉献,不懂合作。
像犯罪分子、酒鬼、精神病人、自杀者等他们眼中所谓的“生活意义”只是属于自己的,认为成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
他们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择手段,这样做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不切实际的个人成就感。
为了让人们能够避免失败,走向成功,阿德勒在工作,婚姻以及教育子女中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够因此受益。
1、工作
阿德勒建议我们不要只对挣钱有浓厚的兴趣。
如果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的好坏,这会产生一心为己的错误想法,这样的人在与人合作方面不会有太高的水准。
除此之外,那些逃避面对爱情和社会问题的人,他们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在工作上,成为一名工作狂,这是作者不建议的。
他还强调,找到一份工作要有必要的坚持精神,不要频繁跳槽,最终一事无成。
2、婚姻
阿德勒在婚姻这个难题中依然秉持着奉献合作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婚姻理解的太过狭隘。
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有的,它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婚姻双方要担负起责任,所以这要求婚姻双方必须是喜欢合作的伴侣。
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在婚姻的过程中不要妄想控制另一方,因为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
他还希望男人要完全尊重女性在家里的付出,不以挣到的工资多少来评定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
因为母亲在孩子身上做出的贡献,已经被这个社会大大低估了。
3、教育后代
无论爱情与婚姻都需要细心的经营,全然的奉献。
对于爱情和婚姻而言,最让人关注的部分就是养育后代了。
阿德勒认为:要想让婚姻变得和睦、幸福,孕育子孙后代是必要的环节。
在前两个重点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认识正确的生活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家长们教育子女要从娃娃抓起。
不要冷落孩子,更不要宠爱骄纵孩子,对每个孩子做到平等对待。这需要父母自己拿捏好尺度,找到爱的黄金分割点。
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他们对其他人产生兴趣,建立合作。
如果让他在幼年时就知道为人类作出贡献是生活的意义之一那就再好不过了。
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孩子成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关系不合,父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孩子作为争执的焦点。
这样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会非常差,因为在他的眼中父母糟糕的关系就是合作。
有句话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互相恩爱,这与阿德勒的教育观不谋而合。
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个人最大的收获是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意义,这会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克服自卑情结,实现自我超越。
也许他的人生意义不是唯一正确的,但个人十分赞同自我奉献这一说法。
不断地自我奉献,不仅会让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也会让自己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份成功的事业。
愿单身的你能重拾人生的意义,克服自卑,实现超越。
愿为人父母的你能教育出散发着阳光般自信的孩子。
最后,分享《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自卑能毁灭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将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2
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3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虽人我在人前会表现的大大方方,但其实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
我曾以为优秀的人是不会自卑的,但后来慢慢的发现身边一些我认为比我厉害很多的人,他们都会有自卑的时候,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许只有井底之蛙不会自卑吧。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面也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不全是无益的,反而可以促使我们进步。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太过于自卑的话,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凡事都不敢做,这样的话是很难进步的。而且可能也会导致产生自卑情结,从而通过错误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
什么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说:“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总是喜欢在我们面前夸耀自己拥有的东西,比如去哪里旅行了,买了什么好东西,去哪个高档餐厅吃饭了等等。我们听后其实并不羡慕,反而觉得她挺悲哀的,通过炫耀来获得优越感和存在感。这是这种优越感是虚的,并不能减少她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所以,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但并不因此而自卑,而是努力去改善。比如最近挺火的视频号集结来一群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优秀的人,真的感觉每时每刻都在被碾压,他们真的是太优秀了,分享的很多东西,我之前连听都没有听过,差距实在太大。但是如果因此因此而裹足不前的话,那么这一辈子就注定是平庸的了。所以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在自己的领域精进,不盲目和别人攀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在不断进步就好。
最后引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
阿德勒认为,人这一生必须面临的三大制约(也可以称之为人的局限性):
一、我们都必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这个地球。
二、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一切组成这个星球的人类体系。所以我们必须与周围人相互关联,因此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人这一生中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即两性关系。
因为有这三种制约,便有了接下来的三大问题:
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两性关系”?
而这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人际关系、两性关系。这几乎涵盖了我们活着的一切内容。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工作、又没有朋友、也没有家庭和伴侣,是否可以说他是活着的,然后这种真空状态应该是很难的,我们总会与这个社会发生点什么。而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将活着视为一个充满危险的事情,尽量避免一切的外来接触,进行自我封闭,最后只有与现实不断失联,生存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份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赖的朋友、美满的婚姻。他将活着视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机遇,即使遇到困难,也有超凡的勇气去解决。
因此,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若非仔细想过,我们很难看到自己处于地球、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关的个体,我帮助了你,你帮助了他,他又帮助了我,都是息息相关的形成一个社会运作系统循环,才会推动社会向前,推动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闭的个体。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为出发点。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03-27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12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02-06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11-10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11-19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11-19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22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8篇01-02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通用15篇02-14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集锦15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