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1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5、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2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3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4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5.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
(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4)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5)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6)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10、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见图)
(1)协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进生长的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②延缓叶片衰老的激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脱落
②种子萌发易错警示与各种植物激素相联系的5点提示: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激素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营养物质。
(5)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长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生长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5
1.细胞周期概念真核细胞的x式有几种
2.有丝x个时期的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各个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及DNA含量的变化
4.植物细胞有丝x动物细胞有丝x区别
5.无丝x特点无“丝”指什么哪些细胞通过无丝x方式形成新细胞
6.细胞分化的概念
7.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8.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9.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
10.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1.癌细胞的`特征
1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恶性肿瘤的预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6
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7
1.停止光照,C3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O2固定进行,C3还原受阻
2.停止供应CO2,C5的变化及其原因?上升,C3还原进行,CO2固定受阻
3.突触传递的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各自分泌什么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
5.细胞膜的功能由哪三点?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信息传递
6.婚姻法规定不能结婚的'近亲指什么?直系血亲及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7.为什么酶促反应的水浴温度为37度?酶的活性最适应
8.生命调节的特点是什么?神经与激素共同调节
9.DNA四种单体的中文名称?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
10.画出DNA一个单体结构简图,并标上各部位名称
11.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遗传变异
12.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13.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14.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多样性和适应性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8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9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_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_(HNO2)或_(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10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11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相关文章:
生物必背知识点01-17
生物必背知识点12-26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1-10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11篇12-01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11篇)12-01
生物必背知识点(15篇)12-27
生物必背知识点精选15篇12-27
生物必背知识点15篇12-26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通用11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