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观后感

时间:2022-12-02 15:27: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地心引力》观后感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心引力》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心引力》观后感6篇

《地心引力》观后感1

  3D技术的成功推进,让高难度的电影呈现完美的景象不再是困难,《阿凡达》惊艳很多眼球,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再现如诗如幻的影像,而《地心引力》再现太空飞人的壮观。人类的科技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曾经传说的太空漫步不仅仅是舞步的望梅止渴。高科技恰到好处的运用,完全可以实现人们心中之梦想,绮丽而赋有诗意的画面精彩纷呈。

  其实太空不是我们人类的家园,那也只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目的还是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便捷。太空犹如大黑洞,没有氧气,没有引力,只有无边无际的苍穹,人类在这样的环境固然不是诗意的栖居,完全就是为了科学研究的课题。在一般人眼里这是神秘玄幻的,而在科学家眼里这却是让人最不着边际的`世界,唯有踩在地球的土地上一切才是真实而安全的。

  影片讲述的主要是生物医学女博士瑞恩如何在太空灾难中求生,平安回到地球,真切感受到地心引力的成功。这部太空罹难经历的电影,告知我们的是一个残酷而又美丽的现实。瑞恩一次次的逃难,最终在坚强的信念下实现自我的救赎,电影没有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依靠强大的宗教信念支撑活下去,而瑞恩并不是一个熟练的宇宙飞船的专业人士,但她最终战胜自我的恐惧和无助,一路的排除各种艰难险阻,成功的活了下来。其实这就是部太空灾难片,人类的求生欲念伟大而令人寻味。

  影片其实也宣扬了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由于美国太空飞船遭遇俄罗斯粉碎卫星碎片的袭击,最后只剩下瑞恩和马特活着,马特调侃的一直和瑞恩对话尽量消除瑞恩的恐惧心理,并理智的指导她如何自救,而马特为什么放手瑞恩就是牺牲我一个成就生物学医学家瑞恩的活下去,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毫无疑问是值得很多人推崇备至。小我的牺牲并不重要,关键的是瑞恩是一个生物医学专家,她的活下去可能会造福很多人。而马特的坚强和乐观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瑞恩活下去,尽管到了最后关头燃料即将耗尽,在瑞恩的幻境中马特出现了,并指导她如何着陆,最终瑞恩在这样的信念中成功的活了下去。

  该片由好莱坞顶级明星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主演,虽然是穿着厚厚的太空服,但演员的精彩演技一样可以成功将观众的视觉感知带入身临其境中,我们听到无数次瑞恩惊恐的尖叫以及她失望而又无助的表情,感同身受的惊慌失措和颤栗的与命运抗争。影片大量的还是桑德拉布洛克一个人完成自救的戏份,导演选择她来主演,让我们难以忘记其曾经在《生死时速》中的精彩表演,在灾难来临之际,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动力是十分可贵的,至少她的太空逃难经历可以成为很多后人学习的榜样。

  此次好莱坞依然向中国观众抛眉弄眼,因为中国元素被正能量的植入,最终瑞恩的逃亡就是借助中国的天宫一号宇宙飞船进行自救,成功着陆。虽然没有中国面孔的明星打酱油,但中国的航天事业成就依然是被该片给重视,中国俨然成了救世主,在灾难片《20xx》中的诺亚方舟一样是中国制造。尽管这只是电影的表现,但同样也折射了中国在世界领域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该片没有蓄意的故弄玄虚,完全就是一场个人对抗太空罹难的自救故事,没有《阿凡达》臆想的潘多拉星球,也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老虎作祟,也没有《雷神奇侠2》的神域世界,而是真实而又残酷的太空历险,在无限可能之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简单而又真实的一个故事。

《地心引力》观后感2

  上周看了正在热映的大片《地心引力》(Gravity)。称它是大片有点勉强,因为情节过于单薄了。影片主要讲的是国际空间站遭遇了一场太空灾难,仅存的一名宇航员惊险逃生,没有阴谋,没有转折。已有专家批评此片漏洞太多。对于此片,我只有一个感觉,它好像是专门拍给中国观众看的。

  宣传海报上说,卡梅隆称赞《地心引力》是“最好的科幻电影”之一。但它应该不是美国人最爱的题材,没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没有宇宙冒险。可能该片唯一吸引美国观众的,就是那两位老牌明星主演。不过,印象中那两位明星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出演过流行大片了,不知道现在是否已成票房毒药。显然,该片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比美国观众大很多,因为里面有“神舟”和“天宫”。国人大概很好奇,好莱坞对中国的太空船有什么样的评价。

  现实中,天宫是轨道飞行器,神舟才是带有返回舱的飞船,但电影里好像给搞反了,女主角开着天宫上的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这也是让我感觉最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中国的空间站上还带着返回舱,又怎么会没人呢?如果说中国的'航天员遇难了,尸体又在哪里?我觉得,电影硬要扯上天宫,就是为了来中国赚票房。如果把这些细节都说明白了,可能对票房不利。

  事实上,《地心引力》编剧的灵感极可能来自前些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试验。据外媒报道,20xx年1月11日,中国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枚携带了动能弹头的火箭,成功击毁了本国的一颗轨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已报废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维基百科上说,这次试验是历史上产生太空垃圾数目最多的单次事件,估计共造成了2300件以上尺寸大于高尔夫球、可被追踪的碎片,以及3.5万块大于1厘米的和100多万块大于1毫米的太空垃圾。由于在目标卫星的轨道高度上大气阻力非常小,这些太空垃圾将在轨道上运行数十年后才能被逐渐耗尽。维基还说,20xx年1-2月间,俄罗斯一个卫星受到太空碎片撞击而受损无法工作,科学家分析最可能的碎片来源是20xx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中被击中的风云一号。

  电影的背景则是俄罗弹用导弹击毁了卫星,制造出高速飞行的碎片群,碎片飞到其他轨道,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破坏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从未进过类似测试。如果拍成空间站被中国卫星碎片摧毁,宇航员再坐着中国飞船逃生,这样的情节感觉更有意思。电影里说是俄罗斯干的,似乎是为了避免刺激中国观众,引起麻烦。但它也在告诫观众,反卫星测试危及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以后可不能多干。(事实上,外层空间大得很,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极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女主角再进入返回舱后,看到控制台上全是中文,瞠目了一小会儿,但她很快发现,控制台上按钮的布局与她开过的联盟号飞船相似,于是就猜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个情节明显在暗示,中国的飞船是山寨俄罗斯的,有贬低之中国航天科技之嫌。

  为了票房,制造个“天宫”的噱头无可厚非,但既然赚了人家的钱,还要腹黑一下人家,未免不厚道。

《地心引力》观后感3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享受没有生命喧闹的静谧时,突然袭来了剧烈的爆炸和冲击。步步死里逃生,最终活命的只有一个。这里给我们展现的只是一个我们毕生不会经历的奇异旅行中的奇迹生还事件。暂且不顾及片中点滴反常及不合理,我们唏嘘的是人的求生本能,为女主角重返地球松了口气。

  影片《地心引力》非常美。开场即刻震撼观众,不单单是随着角色歪脖看看太空景色而已,还有它创造性的'描述太空,让我们没有丝毫怀疑。之前的3D电影只是刻意要那些东西直飞向镜头的画面而已。这里,镜头缓缓的晃晃悠悠看着主角,看着地球,看着发生的一切,不知觉中主观、客观镜头无缝隙的自由转换。观影之后看了报道:影片60%都是CG处理,赶超《阿凡达。直白的讲,这是一种欺骗,虚幻无有活生生整到你面前。但你不会有任何反对的,因为它呈现了迷人的真实,他认认真真的做假。

  说这壮观,太空中的故事叙事完美了一定壮观!但这必然中也能找到一个另外的规律。主角只有一个女的,两个男配角,克鲁尼还曾陪着女主角走过一段,另一个甚至只做个背景在远处活动几下。这其实回到了故事本质的思考上:再宏大、再壮观、再史诗,这个故事只应属于主角,而且很少有多个主角的例子,《拯救大兵瑞恩》算是一个。过去我们在电影上也搞了很多人海战术“三大战役”之类就是典型,基本依靠全景叙事,参加战斗的千千万,投入拍摄的人员是万万千。把事说清了,但角色没记住一个。

  曾经有人说拍电影、讲故事要有深刻涵义,主题要寓意深刻。为此,我迷惑过,对自己写的故事也有过不自信,但现在这里看来不必。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比较,寓意、主题之类,背负的这些重任要轻松的多。电影与音乐一样是时间顺序的艺术。从头到尾一个完整的包络波,顺序欣赏,完整感受。它不会精炼简洁的像一句诗,或者理科的一个公理定义。它是用长长的2小时告诉你,一个作者要表达的意义。这意义也许很常见,人们都说熟烂了,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的珍贵或美好。《地心引力》就是这样一种片子,没有什么深刻哲理,至多看后让观众自己琢磨,活着多好啊,有人舍生为你多伟大。

  观影前,我看到国内何姓大导与国内毕姓影评人在微博上隔空对骂。毕说《地心引力》完美,完美到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国内同等级作品了!何说,不要听所谓影评人得比得。不懂瞎说。

  但不管怎样评论仍然是挡不住这片子的精彩。卡梅隆是个技术控——典型美国人作风,他称赞创新的技术创造出精彩画面,有划时代意义。这么说我赞同,我们现在是全部接受西方实用价值体系的时代,事物文明先进的标志就是细节做的如何,细节展现的如何。

  最近网上炒作《咱们结婚吧》很火,昨晚女友死活要求我陪她看一集。我见又是傻男跟花瓶女磨叽来磨叽去,耐不住去刷碗了,回来见女友还是在那不挪窝,我受不了了:各个的不是嘴贫就是假烂漫、纯真。你这边看美剧,那边看这烂剧,有意思吗?我女友来个绝配回答:国产剧就这样啊!不费脑!好吧,国民素质高,已经在大脑中自动区别对待了。

  顺便说一句,克鲁尼说天空号除了是中文,其他与联盟号太空舱一样,美国人再一次在电影中讥讽了中国制造抄袭一贯作风。《127小时》里面曾有一个情节点:主角万分后悔临行前没有找到瑞士军刀,最终是用中国制造的劣质钢刀撕扯着断臂的,不知真实事件是否也如此,但这样的文化讽刺却是丑陋且真实。

《地心引力》观后感4

  电影《地心引力》观后感

  美国大片《地心引力》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以及航空新手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在出舱工作时,飞船与空间站发生爆炸,同行们都死了,两个人在缺氧、失重、与外界丧失联系的情况下艰难求生,最后女主角独自一人回到地球,重新感受到地心引力时,她非常激动。

  简单的情节,无聊的对话,帅哥美女的脸都被扣在严实的宇航服里,看不到他们迷人的微笑和表情。甚至包括科沃斯基放弃或让度生的希望,毅然决然飘然而去的伟大共产主义品德,都不是什么新鲜元素。然而,这部电影居然还能吸引观众屏住呼吸一气看完,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这部电影始终带领观众,获得一个浩瀚恢宏的视角。从两百公里太空,看眼前那个富有压迫感的蓝色地球,在强烈的太阳光照耀下,飘浮在布满星辰的黑暗中。白天与黑夜飞快交替,地球上的大海、大陆、山脉、城市群,是一幅极其美丽的画面,你甚至想辨认正对着地球的是哪个大洋哪个大洲,寻找它们熟悉的轮廓。黑夜,你会看到山谷中布满灯火的河流。所有这些,远远超出紧紧蚁附在地球表面的我们的'直觉,持续不断地给予强烈而新鲜的刺激。其次,让人们饱览失重条件下演员的各种表演。他们以优雅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打破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物理常规。他们在空中飘浮、依照惯性进行各种碰撞,稍有动力,包括一只灭火器的喷射,都能改变运动的方向。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看上去克服了地心引力,始终处于一种失重状态的。如果不是制作成本等一系列硬邦邦的数字挡在前面,我甚至会相信就是在太空拍摄的。当然,这些肯定都是虚拟的,但整个细节高度逼真。让我们相信,那一切都基本符合航空技术数据。

  另一个视角就是远离地球高高在上的心理视角和情感视角。在浩淼的太空,与总部和联系已经中断,他们显得那么渺小无助。这里,地球上任何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声音,都变得非常的珍贵,有一个语言不通的人在哄自己的孩子睡觉,唱着摇篮曲,其中夹杂着宝宝的哭声、牛羊的叫声、狗的吠声。这时,女主角学狗叫:旺,旺旺。这个场景如果放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会变得滑稽可笑,可是在太空,在她濒死的时候,听着地球上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亲切声音,她试着学狗叫的桥段,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意义而变得十分感人。那一刻,观众可能会因此而眼眶湿润。它在提醒人们,现实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这些琐碎的东西,有时是多么的珍贵,拥有它,就是最大的幸福!我甚至想,在那个时刻,如果看到一只我们平时非常讨厌的苍蝇也会感到亲切吧?

  我一直以为天文学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人生观教科书。它向我们展示的空间辽阔无垠,动辄数万光年,比较人的五尺之躯,才可见到人之渺小,从而可以消除人的自大心理和狂妄心态。把那些不可一世,自以为可以搞掂一切的人,置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会显得多么可笑。它向我们展示出的时间漫长无边,无始无终。与人生命的的几十年、近百年相比,简直如白驹过隙。在这样的参照中,人既然已经认识到其无比的短暂,还会花时间去在意那些无聊的琐事吗?总之,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进行思考,人会变得心胸开阔、豁达通透,外在表现也就会和蔼可亲,益于相处。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与康德的伟大思想相逢呢?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地心引力》观后感5

  超弦时空

  大导詹姆斯、卡麦隆现身说法史上最强太空题材影片的盛赞名副其实,本片无愧这个称呼!

  画面

  片首让人目瞪口呆、无比惊艳的长镜头为人称道,但那绝非天才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底牌。全片画面呈现出的太空场景令人叹为观止,片中多次从宇航员的主观视角推进情节发展,并与观众第三者视角之间,充满了华丽流畅的切换。

  最让我印象深刻场景,一个长镜头从观众注视翻滚失控的女宇航员瑞安角度上下翻飞,不可思议的穿越她的宇航服头盔,无缝过渡到当事人的视角,然后再穿花引蝶般的漂移出来,精妙的CGI制作技术简直妙到毫巅神一般的运镜!

  而导演采用这种摄影技法却又并非全无用处的炫技,因为镜头直接对观众们展示出头盔内壁上投射的信号比如氧气仅剩10%,这些信息恰恰交代了宇航员的危险处境,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以往影片中前所未有的完美代入感,那种陷入困境的紧张、无助、绝望让人感同身受!

  重头戏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被卫星碎片击中的CGI灾难大场面拍摄得无可挑剔:失重状态下纷飞破裂、四处狂扫的太空碎片;在牛顿力学惯性作用下,如惊涛骇浪中挣扎翻腾的宇航员,这些无与伦比的特效场景摄人心魄,堪称鬼斧神工,尽展好莱坞电影工业技术实力。

  音效

  我们知道声音无法在太空中传播,但如果缺了震撼的音效,爆炸性灾难场面的'感染力将大打折扣。

  聪明的编导没有放弃音效上的努力,我们在片中依旧能够听见各种摩擦、撞击的沉闷声音,全部来自宇航服内部的传导,加上瑞安失控时,发自内心的恐惧而不知所措的喘息,如此从声音上配合画面,再次产生身历其境的代入感。同时,编导为惊险场景配上了大量容易使人紧张、烦躁的音乐,营造出能扼住观众喉咙的危机氛围。

  表演

  桑德拉、布洛克是《地心引力》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几乎也是唯一),全素颜出镜的她,以大量独角戏奉上了演员生涯中奥斯卡级的精湛演技。相信你震撼于全片可怖的灾难场景之余,也一定会记住女宇航员瑞安孤立无援身处空间站时的无助独白,和她洒落悬浮在空间站的泪珠!

  音乐

  《地心引力》中的音乐非常值得一听,作曲家史蒂文、普莱斯谱写了不同类型的配乐,与剧情结合的异常完美:

  灾难降临时,紧张揪心的旋律急如暴风骤雨,让人坐立不安;

  男宇航员科沃斯基牺牲自己,鼓励女宇航员瑞安活下去时,银幕上响起大提琴的弦音温婉忧伤;

  本已抱着必死心态的瑞安受到心灵感召,不再自我放弃,小提琴的旋律由弱逐渐转强,从柔和过渡至坚强,并愈发动人,开始孕育出希望;

  直到最后全片高潮,瑞安驾驶神舟着陆仓扑向地球母亲的怀抱时,庄严的弦乐声大作,其间圆号配合苍凉的女声响起,嘹亮的号角声冲锋陷阵、直上云霄。画面中天宫一号的无数碎片化为大片火流星,裹挟着义无反顾的决绝冲进大气层,壮烈前行,激昂奋进的音乐和画面交织出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能让人瞬间产生落泪的冲动。

  多年前观赏同类型经典影片《阿波罗13号》时,热血沸腾的感受曾经出现过,现在,这种感觉终于又回来了!

  本片的另一重要角色地球,在过去的影片中从未如此长时间的出现于大银幕上,镜头中的她仿佛一个风华绝代的女神,以变化多端的万千仪态,悬浮在深邃漆黑的太空背景中,沉静的展示着种种令人窒息的美,她给了绝境中宇航员生的希望回家的感召是如此强烈!

  而更多的时间,地球在我们面前仍是呈现着人类最为熟知的容颜,那是一片明澈宁静、壮美瑰丽的。

《地心引力》观后感6

  前不久,我刚看了一部感人,有点恐怖的美国片,叫《地心引力》。

  深邃浩瀚的外层空间,蔚蓝的地球与深不见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鲜明对比。一台隶属美国的空间站,数名宇航人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博士正和经验丰富的麦特一起检查机器。幽默风趣的麦特让气氛很好。可是,突然从休士顿总部传来噩耗,不久前行将废弃俄罗斯卫星被导弹击毁,碎片以超过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散开,并意外击中其他卫星,引起连锁反应制造了新的碎片。

  卫星里的所有人全部身亡,而瑞安博士栓着卫星的安全绳断开了,她坠进了无底的深渊,在太空进行了一次漂流。

  瑞安在太空中漂浮不定,失去了方向,身体直往下落。看到这时,我不禁毛骨悚然,完全投入到电影里去了,好像掉下去的是我一样。

  瑞安的情况很糟糕,她接收不到来自休士顿的信息,也看不到麦特。但她没有解开绑在身上的安全绳。

  不知道坠了多久,只知道氧气瓶里的氧气越来越少了。这时,瑞安终于接到麦特的信息了。她告诉麦特自己正在坠落,但有看见中国太空站。两个人终于见面了。

  他们找到了卫星,打开门,空中漂浮着两个脸色发白,头发凌乱的太空员,他们已经死了。瑞安他们穿过太空站时,麦特没抓稳,掉了下去,幸亏他抓住了挂在瑞安脚上的绳子,才没掉下去。可绳子越来越松,麦特想放弃了,可瑞安执意要救他。麦特把氧气瓶甩给瑞安,自己掉进太空中,伟大牺牲。

  瑞安非常伤心,可她凭借她顽强的求生意识,活了下来。

  当瑞安处于失重的环境下,孤立无援,内心煎熬,人为与自然的挑战将她逼到绝境,人的主观意识与求生意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将她从消极死亡拉回顽强追求生命的选择之路上。从化为灰烬到成为传奇。

  麦特把生命的氧气给了瑞安,是要给她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有人说,她是一个女人啊!是的,女人也有求生意识。伙伴的死亡更激励了她活下去的信心。瑞安的勇敢,是对生命的诠释。生命是宝贵的`,无价的。把握每一次生命的机会,不轻言放弃,这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女性的意识在求生面前显得愈发突出,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她的第一次流泪是对美好生命的强烈渴求;回归地球,踏上陆地,感受到脚踏实地后的放声大笑是她完成生命之旅的怒吼。有爱与希望,人性的回归与救赎。

  活着!别无他求!化为灰烬的毁灭到成为传奇的女性,在飞船降落于湖边之上的一刻最终实现。瑞恩带着麦特的祝福与希望,奋力一登,涌出水面,那一刻久久的停留于水面之上是她对自然浮力的一种享受,从完全失重到倚靠浮力,是其生命之旅的完美降落。不论是作为一名科学家,还是作为一名女性,她实现的不仅是人类对抗太空的胜利,而且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胜利。而这一切,都仅仅在她的一念之间,实现了其即将毁灭到传奇一生的人生奇迹。

  可以说,影片就是一个女人的“荒岛余生”、劫后重生,只不过这一次是在太空中,显得艰难异常,但依旧不抛弃不放弃。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生与死的选择上,在爱与希望的指引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永恒,影片也终究能够成为永恒。

  瑞安,我敬佩你的坚强,你为人类,画上了传奇的一笔!

【《地心引力》观后感】相关文章:

地心引力观后感04-01

《地心引力》观后感01-21

《地心引力》观后感03-03

地心引力观后感9篇11-11

《地心引力》观后感10篇12-01

地心引力观后感12篇12-05

《地心引力》观后感7篇11-04

《地心引力》观后感5篇11-13

地心引力观后感11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