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读红楼梦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
这几天我看了名著《红楼梦》,这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宁、荣二府为首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的描写,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及种种罪恶。书中的人物有:温柔敦厚、品格端方的薛宝钗;温柔多情、乖张顽劣的贾宝玉;冰雪聪明、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这三人之间的事事非非,让人感到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
其中荣府的一顿家庭便宴的花费,就够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吃用。贾珍儿媳做的棺材,仅木料就价值一千两银子,而且大办四十九天。再加上为儿子买官爵,没数万两银子下不来。至于当时颇为罕见的洋货,在宁、荣二府也比比皆是,这些说明了当时豪门贵族的奢靡荒淫的生活。这不由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铺张浪费现象。如:有的同学喜欢讲求“档次”,盲目追求“名牌”,穿名牌衣服,喝高档饮料,用高档商品,不考虑父母赚钱的艰辛;有些大人在饭店吃饭时,要了大量的饭菜,可是到了最后由于吃不下了,剩下的饭菜都全部倒掉,有的甚至都没有动过。
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坚决反对浪费,从我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让节约成为一种美德。
读红楼梦有感2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读红楼梦有感3
再执红楼,不以当年的懵懂读着这满载悲欢离合的纸张,轻寒暮雪何相随,此去经年人独悲,只道此生应不悔。
午夜梦回红楼,却悟得此生我不过是一株应景的菩提树,植在荣国府的一角,看尽这府上的离合悲欢。
又是一日之晨,府上依旧的热闹,可是今日又多了一位姑娘。姑娘弱柳扶风,心有七窍,该是不食人间烟火仅存太虚幻境的仙子,每日抚琴读书,吟诗作画,过着恬淡和美的生活,又怎么会落到如此浑浊的浮世中?我看着姑娘姣好恬静的面容,忽想起了昨晚一梦,梦至虚境,听着一位老者诉说着《石头记》这一个故事,我依稀记得是绛珠仙子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投身于尘世中。思索着,忽而听到一个男子的笑声,是宝玉,那个多情的贾宝玉。
只因为菩提明心镜,我随着众位姑娘迁入了大观园。
如此多个日月,我以一抹翠绿陪伴在黛玉的身旁。上天如此不公,她被赋予了出色的外貌,令人拜服的满腹才华,但是也被赋予了过于鲜明的灵魂。在大观园中,她除了拥有一个多情的宝玉,她所拥有的,就只剩下那为情所留的相思泪。
草木金钗,差之千里。
黛玉宝钗,差之千里。
植在一角,却因为高大可观大观园的全部景色。菩提似乎被赋予神力,可看透凡间的浑浊,看着众位姑娘,只能留下声声叹息。宝钗闲暇时,与姑娘们谈笑风生,与丫头们染衫扑蝶,执扇观花,日子过得缤纷。只不过,黛玉仅仅卧于一方,含泪赋诗,教鹦鹉读诗,日久方长,连声声的哀叹竟让鹦鹉学会了。
桃花花期已尽,花开了几度,开的是落英缤纷,而不是如今的声声叹息。看着黛玉把花葬了,我似乎看到黛玉葬的不仅仅那凋落的桃花,葬的更是对宝玉的赤诚之心。我摆动着枝干,希望引起黛玉的注意,我想与她说着:“姑娘这是何苦,何必置身在这浮世中,倒不如云游四海,莫要留在这浑浊中去,”
不日之后,张灯结彩,我听见的却是两种声音。一方是笑谈今宵,可是又有多少人听见在那翠竹的一方,某一卧榻上,一名孤高的女子在焚诗流泪,终是泪尽夭亡。
我看见她的灵魂,在哭泣。
我终是随着她的魂魄离开,她却只叹安得与君相诀,免教生死作相思。离开了这凡尘浮世,也就离开这浑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遥望这远方,看着贾府的兴衰,随着黛玉的一缕清魂,忽然又见桃花开了,开的真真是妖艳。
潸然泪下,惊醒,只见一本《红楼梦》躺在身边,四周似乎桃花开遍。
黛玉,你的一颦一笑,不应留在凡尘,它锁不住宝玉的多情,你可知,你的笑却征服了那一棵菩提树?只愿来世你的灵魂不再鲜明,只愿你来世能笑靥如花。
你看,大观园的桃花,又开了……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呕心沥血所完成的,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近日,我又端起这本厚厚的书,开始细细品味书中的奥妙。
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展现了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并向大家展示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堪称中国的历史悲剧。
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书中人物的名字更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因为它们都代表了特殊的含义,例如贾宝玉就是假宝玉,霍启就是祸起,甄士隐就是真事隐,或感叹,或讽刺,它们都体现了《红楼梦》的精髓所在。因为名字的谐音,曹雪芹用了一副对联来形容《红楼梦》的故事: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横批:情不情。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伟大,以至于非常耐人寻味,整本书讲的就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有新的问题蹦出来,当今世上,没有人敢说自己把《红楼梦》彻底读透。《红楼梦》是体现了一种衰败的趋势,不管是家族、仕途还是爱情,都走向了没落,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于是《红楼梦》就在一众小说中脱颖而出。在高鹗的续书中,黛玉死了,许多人都为此落下了眼泪,但这对黛玉来说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俗话说的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这样一个柔弱的封建社会女子来说,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但我也有些不赞成高鹗的续书,因为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哪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啊!也许曹雪芹的本意并非如此,他可以让黛玉满怀爱意为这一知己痛哭,带着满腔的思念死去,这样的死,又何尝不是高贵的呢?究根结底,令所有人都落得悲惨下场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是封建社会的敝处害了他们,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越来越多的人懦弱,甚至八国联军来了,我们所谓的大清政府,竟连吭都不敢吭一声,让外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肆意妄为,从而使中国走向穷途末路。这部小说,就是向我们展示封建社会的衰败,也让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最终走向灭亡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怒火中烧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人无完人,事情也是如此。
读红楼梦有感5
有一本书令人魂牵梦萦,有一首诗让人如梦似幻,有一个人使人爱怜非常。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无疑是一部惊世巨作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描写的并不是黛玉,但我却觉得与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给我的感觉永远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美丽且多才多艺,算得上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个诗人。作为“第一美女”“第一才女”的颦儿让人如何不爱,但这样的她却不适合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身世凄凉,却又美丽聪慧,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在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传统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但不可否认的,悲剧往往比喜剧更扣人心弦,使人难以忘怀。在某方面来说,这个结局或者是早已注定的,因为黛玉的敏感而善良,因为宝玉偏僻而乖张,因为宝钗的表面端庄心机不浅。而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不管如何,我爱它的全部,甚至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我不懂爱情,但我知道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道红楼本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梦啊!
读红楼梦有感6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着一代文星的陨落,一部绝世巨著《红楼梦》随之问世!就如同后世研究红学的人们所讲的“文星虽陨落,西山仍悲怆。”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将为后世永远铭记!
《红楼梦》一部精工细描的绝世之作!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境读出不一样的境遇!《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描绘都那样的深入人心,让后人百读不厌!而它的作者曹雪芹,用他一生的遭遇,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缩写在这本绝世之作中!读后让我感慨万千——"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我们的霑儿哥一语道破了他的悲欢命运!
《红楼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一生的境遇。我常想:如果他的人生一帆风顺的话,或许这世上不会有《红楼梦》。悲愤出诗人也好,末世出才子也罢!事实就是这样,几经家变,注定了他要走这条艰难而伟大的道路。我们怜惜文星的'悲欢命运的同时,也感恩命运的安排,让一代文星为后世留下了这一万世流传和铭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我们的霑儿哥,虽英年早逝,抱恨而终,但他在《红楼梦》中,前八十回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境界。那种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别去怨恨命运的不公,命运既然安排我们经历一些人和事,必然是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的面对多麽的人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逆风而行,学会成长!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我们的人生应该更明朗,而不是颓靡不振、继续阴暗!
读红楼梦有感7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读红楼梦有感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要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这部名著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读来最让读者耿耿于怀的,是高鹗居然让林黛玉在哭骂上天不公之后,最终抑郁地死去。
我们中国人是乐见欢喜大团圆的结局的。为什么不让她因痛失爱人,哭伏在贾宝玉逐渐冷却的躯体上,凄惨却又甜蜜地一起死去呢?那样岂不更遂人心愿?有人这样质疑。
高鹗的续写水平如何,自有专家评说,轮不到我这个小女子置喙。但对于黛玉最终结局的安排,我觉得他还是忠实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会有人指责我,说我跟高鹗一样的冷血。但,诸位为什么不先去掉脑中的“圆满”,客观冷静地想一想,再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呢?
林黛玉,一个为情而生且愿为爱而死的女人,可贾宝玉却未必那么痴情,这两人从一开始便注定是没有好结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如果林黛玉年华逝去,容颜不再,谁又能保证贾宝玉一定毫无二心,从一而终呢?不,不会的!在当时那种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根本就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痴情的林黛玉而言,这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炸了。昔日送的红玫瑰,也许转眼就成了墙上被拍死的蚊子血;以往买的白百合,恐怕也最终成了嘴角遗留的饭菜粒。而两个极尽浪漫的人,又怎堪忍受如此生活重负,此等粗鄙流俗!一遇到尘俗琐事,你躲避不迭,我唉声叹气,应是生活常态。温室的花朵,怎经得狂风暴雨?“连理枝”或终被摧折,或终成了“分飞燕”。此等结局,应不难料想。
换个角度而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譬如说,在贾家家道中落后,按薛宝钗的心性,应会毅然担起家庭重担,穿着粗衣糙布,插着木头簪子,为贾宝玉辛勤劳作,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毫无怨言。可你能想像出林黛玉换下绫罗绸缎,洗手下厨,洗衣做饭时的`模样吗?且不说林黛玉弱不禁风,要靠人参燕窝维生,靠苦口良药活命,单就她那孤傲清高、愤世嫉俗的性子,也是断不肯做这种事的。幸好,林黛玉是在贾府彻底没落之前去世的,所以也就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在人世饱受磨难浩劫,难免落魄沉沦。
平心而论,林黛玉在大观园内所度过的时光,是相对比较幸福快乐的——有过真心相爱的爱人,有过或闲静或欢愉的美好时光,也有过挥洒才情、被人艳羡的辉煌。与其在生时伤怀悲怆,倒不如抱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死去。
人,生来总有一死,人不应轻生,但也不必太过惧怕死亡。那些恐惧死亡的人,一定不会想到,有时,死也是一种幸福和解脱。对于林黛玉而言,死,也许才是她最完美的归宿。
这样看来,高鹗如此安排是不是特有人情味、人性美?
读红楼梦有感9
在《红楼梦》中,我认为林黛玉最为悲惨,林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肚鸡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对于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我认为重要因素是:林黛玉的清高个性,她的清高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洽”,她的自卑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黛玉是这样的.可怜,然而宝钗是那样的无情。宝钗,堂堂公侯之女,堂堂千金大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难道她不明白当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变成了宝姐姐便会大失所望,便会把她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会叫她情何所堪。也许她根本没想到原本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会落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当我合上《红楼梦》后,不禁感叹:“真是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每阅一回《红楼梦》,便多生一种人生的情怀。”
读红楼梦有感1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一抹斜阳中,风静静吹散了地面上的落花,你款款微笑,浅浅低吟着。是你,林黛玉,你的葬花、痴恋让我深深震撼。
红楼,恰似一场梦。黛玉却用短短的一支笔在这一页纸上写出了一个人生,其上有花朵,映射出黛玉的凄美爱情,其上有泪花,哭出黛玉的悲惨人生。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大概是从合读《西厢记》时开始萌芽的。他们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里显得多么纯洁、令人向往,但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子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xie一顾,使她在当时社会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众人皆讲你性格太傲,看不起一切。可我认为你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就如一朵洁傲独放的木兰,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仍如碧玉那般盈澈。所以你对宝玉的爱太过于细腻、深切,但你的身世和处境却让你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意。
世俗皆知你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但也改变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也注定了你多愁善感的`性格,孤苦无依的命运。还记《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人爱情因葬花升温,也因葬花破碎。黛玉错疑宝玉,悲痛欲绝,以一词《葬花吟》发泄内心的压抑。与其说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造成了她的悲剧,不如说是黑暗愚昧的封建扼杀了她与宝玉的爱情。
封建社会的黑暗,造就黛玉一生的悲怆。在命运面前,黛玉选择了最不可挽回的方式,为生命演绎最悲怆的美丽。在安排面前黛玉以一种抗拒的姿态,在她身心俱疾的大观园里,不可挽回的陨落。你的病逝,宝玉的无奈,只剩一只名叫八哥的鹦鹉静静地凝望着。
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而言,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浪漫的。但一切就如落花绚烂一时,终罢成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终究是一场让人怀念与向往的梦:犹记朵朵桃花落地时,那最悲怆的美丽……
读红楼梦有感11
都说四大名著每一本都好看,《三国演义》的三国之争,《水浒传》各路好汉的豪迈,《西游记》的神魔世界,但我却最钟情于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繁荣走向兴衰,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贯穿了整本《红楼梦》。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林黛玉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呀!花死了,会有谁去可怜它,就如林黛玉,自小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只有宝玉让她觉得是最珍贵的东西,渐渐的,黛玉爱上了宝玉。可直到宝玉和宝钗成亲的那一刻,黛玉伤心过度,再加上自身虚弱。吐血身亡。黛玉临死前说的那一句话:宝玉,你好……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黛玉死的'那一刻,有谁去怜惜她,只有那些下人,奴婢们。难道在身份高的人看来黛玉的命就不是命了吗?
其次,薛宝钗也极为可怜,她在贾府中什么事都得忍着,没和宝玉成亲之前,宝玉每天逗黛玉开心,可成亲之后,黛玉死了,宝玉也为此悲伤,对宝钗的态度大不如从前,至少从前,他们一起玩耍作诗,现在反而是宝钗去哄宝玉,最后贾府衰败,宝玉出家当和尚,宝钗当上了贾府的当家奶奶,孤独终老。
后来我去百度上查找了曹雪芹的身世背景,才发现红楼梦其实是她自己的故事,原来曹雪芹的一生是如此凄凉。《红楼梦》这本书反衬出当时一些地位高的人的腐败无能,只知饮酒作乐……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读红楼梦有感1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记忆中总有这样的一位女子,含情脉脉的眼里又有些魅惑,娇弱的身躯抵不住封建压抑的阴影。每当她默默念着这句诗,我心中都是一阵酸痛。总是挽留不住她浅浅的吟笑,抓不住从她的悲伤,也无法阻止她的悲剧。林黛玉,多么让人想保护的女子,低吟着的悲凉诗句,却早已暗示着她悲凉的结局。夜看红楼,透着熙熙攘攘的贾府,看到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在这样晚中清时一户人家中,黛玉和宝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若不是那封建势力的.阻挠,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将得到完美的结局。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的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和宝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他们的爱情还没有结果就凋谢了。还记得红楼中林黛玉葬花的一节,“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这算是林黛玉向宝玉告白的诗句了,当我看到娇弱的黛玉不顾一切爱着她最爱的男人诗,我总忍不住热泪盈眶。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我为她和他们的爱情而流泪,也为生活在那一时代的女子而流泪。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读红楼梦有感13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只是一首红楼,读罢口齿沁芳;竟是一曲红楼,看毕其乐无穷。歌尽了帘外海棠,锦屏鸳鸯,也画绝了穷困潦倒,岁月沧桑。铺开人世的画卷,可我却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初读红楼,只是七岁的小不点儿,才读几回,便觉有趣:“青埂峰在哪儿呢?我若去了,会不会捡到补天石?三生石畔真的有绛珠仙草……”之纠结于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甚至还着急于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大体还是看不懂的',满纸的“贾这贾那,”眼花缭乱的名字,听不懂的弦外之音……却让我隐隐觉得好玩,比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有趣多了。
一本红楼,几缕芬芳,乐在其中,乐在“稀奇古怪”的词句中。
又饮红楼,便是十岁的少先队员,是从妈妈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评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起了兴致,诸如“甄士隐”实为“真事隐”,“霍启”实为“祸起”等等。还有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便是黛玉与宝玉……一瞬间,我觉得这书其乐无穷又其妙无穷。我反复再度,可她就像解不开的九连环,非得黛玉的柔荑来“点石成金”,可我没有黛玉的机敏,自是不懂,可总是快乐的,毕竟只有解那解不开的九连环才其乐无穷。
一曲红楼,几多玄妙,乐在其中,乐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再品红楼,已是十三岁的清雅少年,那日,我正热情洋溢地大声朗诵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妈妈却笑我:“这写尽红尘的诗,你竟读得慷慨激昂,服了你了。”我大惑,何为“写尽红尘?”带着问题,我再次被这红楼灌得酩酊大醉。可是“酒入欢肠千杯不醉”我继续“畅饮”,闭关修。终于,在脂砚斋老先生的帮助下稍有起色:“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空。”世间不过是一场空,起起落落,谁盛谁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初心未改,是否问心无愧。于是我带着浑身“酒气”,出关云游,手上一坛坛酒罐子,装满了快乐。
一梦红楼,几许兴亡,乐在其中,乐在“起落无常的红尘”中。
红楼一梦梦难终,字含冷香乐满舟。我载舟飘去,载满欢乐,乐在其中,在红楼难以言喻的玄妙中。
我载舟,继续远游,在一卷红楼中,乐而忘归。
读红楼梦有感14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作品《匆匆》当中的片段。
《红楼梦》——一部小说,后来改编为电视剧,若不在乎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你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将《红楼梦》与《匆匆》联系到一起,得到了一个启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红楼梦》当中人物思想各有千秋。
林黛玉:忧郁,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薛宝钗:老于世故,任事八面玲珑待人一团和气,善于适应环境……晴雯: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刀子嘴,豆腐心,争强好胜……王熙凤:狠毒泼辣,贪财好胜……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根,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经历了家境的盛衰,看破红尘,遁世而去。
古有忧国忧民的岳飞。文天祥,女子李清照。花木兰……今有救国救民的雷锋。刘胡兰……《红楼梦》中的大部分人沉浸于吟诗作对,吃喝玩乐,只是享受。和他们比较,其生活真是毫无意义。
生与死,冷与热,哭与笑,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形成的。与其探讨它,还不如修身养性,融于社会做贡献,所以,我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并服务于社会。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只有用有限的生命做无限的事,人生才有意义,才能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果。
读红楼梦有感15
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批判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规范,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
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讲述了贵族由盛转衰的过程。贵族们生活奢华令人咋舌,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辛不已。
贾宝玉天性善良、体贴,有着强烈的叛逆精神,厌恶仕途。宝玉喜欢与女孩一起玩,经常谈论些奇谈。林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与宝玉是知己。薛宝钗外热内冷,心机沉重。全书描尽三人的爱情悲剧,一代女性的青春,爱情,生命就如此摧残,写出封建社会青年婚姻不能自主、不可选择的无奈。
在大观园中,有一位最有个性、不屈服于人、性格刚烈的丫环——晴雯。她天生丽质,敢说敢做,与其他丫环截然不同,深受贾母喜爱。但晴雯的命运却是悲惨的,正是因为她的性格是当时社会不能容忍的,以致惨死。但我很欣赏她,有自己的'思维,不随波逐流,敢于与封建思想的人抗衡。正是因为她的性格衬托出了权势之人的腐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否定,最终香消玉殒。
《红楼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所蕴含的精神,因人理解而不同,因人感受而不同,因人经历而不同,这座宝库正在等待我们更深一步去了解它,挖掘它。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10-13
读《红楼梦》有感10-19
读《红楼梦》有感10-19
读红楼梦有感【热】12-04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01-16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10-24
读《红楼梦》有感【热】10-24
【精】读《红楼梦》有感10-24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