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8 10:35:33 历史 我要投稿

【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反思存在问题:

  1、知识点不够严密

  2、历史时间的表述应当准确

  3、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其素质的不断提升

  4、意识上对历史的传承性特点不够重视

  5、学习方法的补充和丰富

  6、课件的制作中应注意字体大小的合理设置,照顾后排学生

  7、精研课本,教师用书的合理应用

  8、拓展知识点

  感想: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能够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此,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专业阅读,同时不断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多请教,多听课,在实践中不断的寻求进步,使自己能后尽快的成长起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2

  七年级历史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本周,我参加了本组的公开课讲课,从教学设计到评课过程中大家对我的建议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首先,由于之前没有讲过历史的公开课,在讲课之前我上网搜集了许多优质课的视频进行观看,为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思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知道从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的重要意义。从这一层次上说,本课的学习目标基本上已经达成,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的欠缺。我的课程设计流程基本完善,从视频导入丝绸之路,到后续的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一带一路等对中国的影响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突出的几点在于:

  1、重点部分强调不到位。重点的部分强调两到三次都不为过,我对重点部分的强调很少,可能学生听过之后,瞬间就忘记了,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依然不清晰。

  2、课堂衔接与过渡比较生硬,在课堂用语及衔接语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时要注意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使知识结构化,让学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3、结合目标设置活动。课堂活动最终要服务于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也设置了诸多的活动,如:想象张骞拜别汉武帝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果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为张骞纪念碑写一段碑文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巩固了目标的实现,但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结合似乎没那么紧密,要更加强课程与活动之间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开课的讲解,都是对自己莫大的帮助与提升。从备课到试课再到上课,以及后续老师的评课,每一个环节都比我们平时上课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讲解背后发现的问题也比我们平时上课发现的问题多得多,之前的时候对讲公开课有一种很大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讲的差,怕自己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讲公开课虽然依然恐惧,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正过来。同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建议对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要把备课内容更精细化,重点更加突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现出一节高效而精练的课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3

  转瞬间,一个学期又将结束,本学期课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进行着,反思自己的教与学,深受启发,感触也颇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设计全面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1、从“钻教材”向“钻学生与教材”转变

  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纲等文本资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不仅要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身心特点,综合考虑,制定最优化、最科学的教学流程。

  2、从“备教法”向“备学法与教法”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组织教学活动,还要渗透进学法的指导;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历史素养,以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3、从“重优生”向“关注每一个个体”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喜欢关注优秀生,在课堂提问、教学设计等方面对这一群体考虑较多,反而将原本最需要教师关心的潜能生群体边缘化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也极易造成历史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关注潜能生,将潜能生的学习置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最终实现班级学生整体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学关口前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现预习题纲的选择性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好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示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编写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2、体现预习方法的科学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读” “划” “想” “做”的步骤进行,通过通“读”教材,宏观把握预习内容,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做上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

  3、体现预习成果的针对性预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预习成果沉淀下来。一方面,要将自己在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积累记录下来,一些学习方法或是心得体会也需要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掌握与理解不够深刻的地方,要进行罗列,以便课堂学习时听教师讲解正确的答案或是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三、注重教学过程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设计好探究提纲探究题纲的设计难度要适中,要体现相互关联以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授“ ”内容时,教师设计探究题纲,可以着眼于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深刻揭示。

  2、启发点拨好关键环节

  例如在“ ”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要紧扣“中国和世界的形势”“的原因”等关键节点进行点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教学质效。

  3、归纳完善好学习成果讨论探究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成果“去伪存真”。如“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学习成果归纳中,一位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从清政府腐败没落、封建经济薄弱、军事力量落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资本主义”这样的实质,让学生深刻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注重教学空间的拓展,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1、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延伸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结合本校条件与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历史学系研究环境。

  2、开展历史竞赛活动,巩固教学成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适时组织一些历史学科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也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热点话题举行演讲、辩论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深化学习成效。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成效教师可以利用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带进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也可以发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诸如“访问老红军”“家乡抗日事迹寻找”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历史教育教学思想性的重要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4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最深的是: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去实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的旧观念向“教学生如何学”的新观念转变;

  二是由过去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转变;

  三是课堂教学模式由注入式、填鸭式向启发式、探究式等演进。

  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完成课程目标,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1、教师课前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本课历史史实丰富、生动,容量大,而教材编写又比较简炼,如果学生不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单靠课堂想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率是很难的。课前作业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预习新课,要求学生理解本课讲什么(大标题-昌盛的秦汉文化),是怎样来讲的(四个子标题-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王充和《论衡》、司马迁和《史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了解每个子标题的基本史实,从而使学生理清标题关系,形成粗的`知识链和基本史实。

  二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识,利用百度搜索网络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识。

  2、教是为了不教。在本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问题的角度。例如:宗教与邪教的区别是什么?许多学生只答了一点,继续深入没有了,但是经过老师指导如何思考问题的角度后,则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回答出来

  3、教师备课要整合、开发资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媒体资料展示太多,设问过繁,拓展太深,表面热热闹闹。课后问学生学习效果,则一脸茫然,而真正需要解决、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本课有许多教材外的资料,如果都去讲解,事实上是不可能,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即使那样,也不可能取得较好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和初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结构,对教材和课程进行再一次整合、开发,但要突出重点。同时设问要适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启发性引导相结合。

  4、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历史教与学。本课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部分,网络提供了历史教材无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网络优势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学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创新的目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每位初中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去年教的初一,今年又教了一届初一。由于是第二次教初一,所以我在初一的教学方面有所体会、有所反思。

  初一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学中,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后,我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当时学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因此,我当时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

  今年我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碰到了问题。当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时,就有不少学生没有看书而是在说话。我很生气,并批评了那些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学生。虽然这堂课最终也上下去了,但我总觉得挺别扭的。下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卡在那儿,应如何改进。经过一番学情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麽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第二天,在另一个班上这课时,我改变了方法。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6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7

  昨天在七2班,我感觉历史复习课上的特别扭,课堂上提的问题没人回答。我发了一通脾气,说你们班每一次历史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并扬言今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坚决不客气。

  课后我冷静下来,和同事议论了这件事,他们也给我出了许多好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写一下历史课的感受,和对老师的建议,而且我觉得任何事只要动脑筋思考,就会不断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办公室,作业已摆在我的桌子上。一个上午,我一直没出办公室。在那里认认真真地阅读同学们写的内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后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问题的原因:

  1、不会,懒得思考。

  2、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

  3、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

  4、太简单的,不想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

  二、学生困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上课思想不集中。

  2、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

  3、如何答好历史材料解析题。

  三、问题与解答:

  1、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

  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老师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老师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有自信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有实力你会更自信。

  3、怎样答好历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题?

  仔细审题,读懂题意。这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所反应的历史事件,确定中心。其次,要读懂试题的设问,明确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什么问题等。

  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同学们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为一个历史新课程教师,在教材、教法、学生情况等把握不到位,应该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学生苦干加巧干,考出优异成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8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5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9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进行了科学宏观设计。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时,为学生形象直观掌握本节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语典故较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积极收集本课的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课外资料的好习惯,也积累了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对于乡下刚刚步入我们三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让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同学们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践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讲成语退避三舍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钢铁长城”取得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5、在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时,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人才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

  6、在讲“战国七雄”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战国形势图》讲述,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记忆,也使学生明确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时,利用图加缩字记忆法,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8、在讨论“由春秋纷争到战国七雄,说明了什么问题?并联系现实说明有什么意义?”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又体现了历史“以史鉴今”的功能。

  9、小节部分老师编歌决、即精练省时又帮助学生记忆。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授课时间稍长,达32分钟,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些。如:讨论题,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分争形势图。我们不难看出国家逐渐减少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感想是什么?”这个问题虽设计的较好,但由于授课时间稍长,讨论这个问题时,仅有4名同学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没有发言,没有达到学生全员参与这个效果。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没有与商周的成语典故联系记忆。

  3、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应让学生分析,老师不要先说出来。

  4、有的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合理,过渡还缺乏逻辑性,语言有的地方还不够精练。

  5、教师有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学生的分析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刚接触初一学生,对学生的名字记忆不熟。也影响了授课时间和效果。

  7、最后一个班的授课,教师先总后分的授课灵感,效果极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屏气旧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科学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和坡度,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历史这一平台,虚心学习他人,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不断完善自我。让历史课真正成为有趣味而又充满智慧的课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0

  在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

  这节课成功之处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在讲授陈胜吴广起义时,设置情境教学,还原大泽乡起义的场景,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背景。

  3,在导入中,用民谣引导学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现,也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实际教学中,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使用不够充分等。

  2、对难点的突破做的不好,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区分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不同性质,而且在讲到巨鹿之战和楚汉之争时,学生混淆了这两个战争。

  我认为教学案的编写要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努力避免一体化教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得不够扎实,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张骞通西域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搞活起来,比如把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学生来描述;或者以张骞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丝绸之路,我应该用多媒体展示出地图,让几个学生按照地图来重新走一下丝绸之路。

  3、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讲讲关于东突事件等。

  4、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5、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知识渊博的教师。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2

  今天县教研室人员来我校进行达标课验收,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并给与指导,收获颇丰,体会如下:

  1、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好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延伸,加强前后知识、中国史与世界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广泛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精心研究,潜心教学,用心课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3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在上每节课时,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七(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这两位同学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这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七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七(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4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5

  本课的成功之处:

  1.设计思路较清晰。表现在:一、把课本知识高度整合;二、针对主要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三、设计知识结构图对知识进行整合、提炼。

  2.目标意识很强。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3.非常重视直观教学。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加强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秦灭六国的顺序、秦的疆域对比、长城等图片的运用等。

  4.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等等。

  5.试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合作探究中两个假如的提出针对学习的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回答的方面很广,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6.形式灵活。如对知识的温习、加深理解用奏折的方式;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用写颁奖词和知识构建的`方式等。

  7.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

  几点不足:

  1.学法指导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把自学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给学生提示一下,学生自主学完后,再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疑问提出来。再如学习方法上可以用数字归纳法、谐音归纳法等多种方法,像秦灭六国的顺序,可以谐音为含(韩)着(赵)委(魏)屈(楚)咽(燕)气(齐)。

  2.评价方式要多样。除了老师的及时评价外还应让学生评价。

  3.板书设计不应欠缺。板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不应省略。

  4.课件可以进一步精简,教材中有的图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灯片展示。如郭沫若评价焚书坑儒的那段话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可。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3-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3-03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篇04-01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5篇)04-01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04-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3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热】12-08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推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