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朗诵技巧(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歌朗诵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1
朗读需要事先做准备。准备工作分为四步:理解作品,产生愿望,引发心动,调配技巧。一个人若做多做熟了,这个过程会于片刻之间快速完成。
(一)理解作品
也许人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遗憾,就是当你读完一篇作品后,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心里总缠绕着一种莫名的情感,令人不快不安也不能释怀,就好像梦魇般想动却动弹不得,又像是付了点小钱却无意间拿走了人家昂贵的物品,虽然没人前来讨要,自己却怎么也不能心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反复被一篇作品拽着重读后,终于明白:当朗读超前于理解时,这种朗读会因太不到位而受内心的指责。
(二)产生愿望
朗读的再创造活动需要由朗读愿望来驱动。朗读愿望强烈与否、实在与否、端正与否直接影响朗读效果。
(三)引发心动
引发心动是指由作品激起朗读者情感和思维的积极运动,朗读需要有这种内在运动作为依托。心动主要表现为感受活动和潜语活动。
1、感受活动:与说话的由想到说过程不同,朗读的`过程是由看作品到理解、到感受、到发声,这其中感受是关键。感受如果不活跃敏锐,便容易使朗读变为机械读书、有口无心。而要让感受活跃起来,就要启用全脑。形象的想象力和抽象的理解力对感受一样重要,不可缺少。
2、潜语活动:有些作品,它某处的字面意义与整体的内涵意义之间有某种不同,要想把这类作品字里行间丰富的含义挖掘并体现出来,就必须准确地找出暗含其中的潜语。潜语又叫内在语,在戏剧艺术中又叫潜台词。潜语能量很大,在言语下流动,随时赋予语言以根据和生命。只有把握住潜语,朗读才有深度,也才会迷人。
(四)调配技巧
朗读需要的发音技巧很多,不只需要一种。所以,既要根据内容从自己已经掌握的所有技巧中选出适用的,又要将入选的几种进行巧妙的组合安排。技巧的合理搭配对朗读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搭配不同则表现力强弱不同。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2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1)正确的呼吸方式-朗诵时最好能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吸入的气息最深、呼出的气息也最强、最长,可以给予朗诵时充足的气息动力。
(2)注意气息的补充方式,也就是要注意「换气」、「偷气」的运用方式。所谓「换气」,通常指一句唱完之后、下句开始唱之前,利用自然停顿的时间进行吸气。由于两句之间停顿的时间较长,「换气」时吸入的气息较深、较多。所谓「偷气」,通常指歌唱进行之中只要感到肺中气息不足,便赶紧利用字音的收声或音高、感情等的变化转折,在剎那间不知不觉地吸进少量气息。「偷气」时吸入的少量气息较浅,仅到上胸部。
(3)真挚的情感
(三)适当的语音呈现
1、停连:
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简单的说,「停连」就是朗诵时,诗句的「停顿」与「连接」的状态。要注意的是,「停顿」并不是「休息」。当朗诵者面临到新的诗篇时,首要便是要将诗句的内容读清楚,掌握诗意的内涵,从字、句、段中,将其中的关系清楚地分析。「停连」的使用便是第一步骤。目的是要让诗句的意义表达地更加清晰、正确。
譬如,一句「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的停连方式,可有以下四种:
1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2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3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4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我们可以看出;1是没有停顿的,语意并不清晰;2停顿太多,支离破碎,仍然没有清晰的语意;3和4语意不相同,但各自的语意都清晰,却是共同的。3是说一张画最贵,卖到八百美元;4是说最贵的有好几张,每一张都可卖八百美元。这就是因为停连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歧义。
停连的方法,可分为「大停顿」、「小停顿」、「紧连」、「缓连」四种来相互运用。就停顿的角度来说,「大停顿」是指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因诗意的需要而做收音停留时间较长的呈现。但就连接的角度而言,其实就是「缓连」。反之,「小停顿」就是「紧连」,让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收音停留时间较短的呈现。当然,一般语音的呈现,停连并不能单独起作用的,还必须和「重音」、「语气」、「节奏」相结合,才能完整的展现语音的丰富性。
2、重音:
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同样的一句话,如果重音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如下:
我知道他会唱歌。(我知道,不用你说)我知道他会唱歌。(我是说他会,不是指别人)
我知道他会唱歌。(他会,而不是不会)我知道他会唱歌。(他会唱歌,别的不一定会)
表现重音的方式可有「强中加强」、「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转虚」、「连中有停」等五种方法呈现。朗诵者要能够善用重音的高低层次及对比的效果,就可达到利用重音来体现诗意的目的了。
3、语气:
就朗读的语句来说,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称之为「语气」。同样一句话,因语气的表现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
不行!(坚决。说不行就不行)―――拒绝的语气。
不行?(好啦!答应嘛!可不可以呀!)―――犹豫的语气。
不行?(怎么可能!我以为你会答应。)―――怀疑的语气。
不行?(你不要命了!竟然说不行。)―――轻视的语气。
不行!(不好意思其实我可以呀!)―――期望的语气。
当我们说「语气不对」的时候,应该包含以下三种意义:
1.用词不当,句法欠妥;2.态度不对,感情失真;3.声音不合,气息失调。
从以上解说可知,讨论语气可从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声音形式两个条件来分别说明。就内在的思想感情来说,朗诵时我们务求感情的真挚感人,而这整体的声情表现是否恰当,端赖语气中所呈现出的色彩而定。透过语气的色彩可以显露出爱、憎、悲、喜、惧、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达出了诗中的情感。就外在的声音形式方式ㄑ来说,首先要了解语气与语势的关系。「语势」就是指有声语言中语句的发展或行进的趋向和态势。其实研究语气、语调、语势,是不能孤立地只研究语句的声音形式,而是要从朗诵的主体-诗作的篇、段、句、字,根据诗意,从发展趋势及行进态势来分析、来把握,不要一味地追求现成的公式,这样反而会造成呆板无变化的语气呈现。
1、节奏:
所谓节奏,乃是相等的即同长的时隔为再现即回复的加强所刻划,所记出。所谓「同长的时隔再现」就是一般人说的「拍子」。就乐理来说,在一个小节内的音符,每隔一定时间出现一个相等时值的重音,而各重音的强弱也相同,就叫做「拍子」。拍子不断地回环往复,也就造成了「节奏」。可以说拍子是节奏的基本,节奏以小节为单位。所以,节奏就是整首乐曲的整体骨干。而强声,就是拍子与节奏的基干。将以上的乐理运用到朗诵上,对朗诵而言,节奏也就是整首诗的骨干,利用不断地回环往复,支配着所有的声音元素,掌握气氛的转换或营造,展现诗中的基调。其中,重音是节奏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朗诵时,朗诵者会对于诗句稍作「停连」的分析,其实也就是做了分别「音节」的工作。音节里的节奏该如何呈现呢?譬如:
1│他喜欢唱歌│2│他喜欢│唱歌│3│他-│喜欢│唱歌│
4│他喜│欢唱歌│5│他│喜│欢│唱│歌│
这几种划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同样字数的句子,甚或是同一个句子,因为语言目的、语言环境、具体思想感情的不同,语气和节奏所要球的速度也就不同。
因此,节奏的变化就在这小节当中的字距与句距松紧度的运用情形。当然,重音更是节奏最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朗诵方式令人觉得恶心造作,原因就在于音节上的划分总是固定的二字或三字一组,完全不考虑诗意是否贯串,甚至末字一定强调尾音的拉高拉长。这样单板的节奏呈现,难怪不吸引人也不动听了。
节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速度也是字距与句距的长短运用。若以一小音节为例,若小节中朗诵较少的字,速度就是慢;若朗诵较多的字,速度就是快。譬如:
1│他喜欢唱歌│2│他喜欢│唱歌│
同样是「他喜欢」不过1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就比2的「他喜欢」还要快。2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较慢。所以,速度也是相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关系。因此,朗诵时,速度要产生变化,一定要把握住「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则。
以上这四类语音的呈现方式并不能单独作战,缺一不可。
停连,解决词、词组、句子、段落、层次之间的疏密关系,使语意完整清晰,感情隐现得体。但是,只有语气准确,贴切,停连的位置和时间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而停连的错误也会造成语气的不当。
重音,解决句子、段落中的主次问题,使语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但是,只有在语气的带动下,重音才会更凝聚地、更深层地表意传神;而重音不准确,表达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语气的模糊。
至于节奏,那具体的回环往腹不依靠语气,当然就要黯然失色、空泛笼统了。而节奏又可以在回环往腹的转换中,使语气更添光彩。
我们可以说,语气可以支配停连、重音,也可以形成节奏的不同类型,同时,停连、重音、节奏的各自不同的变化,主要由语气来体现。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所谓「合适」,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呆板而毫无表情要不得,就是不当和不够也都要不得;而尤其可怕的更是过火的夸张。至于「表情」方面,不论脸部的,或者身体、四肢,不必夸张,只要顺其自然,随着内在情绪受到诗中情境的触发,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身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反射出来。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总而言之,若眼神生动灵活,实际上,并不需要特意的设计肢体的动作,仪态自然而然便能适当地传达出诗情。有了真挚的情感及丰富的声音表情,再透过适当的仪态来传达诗中的意境,更能感动人心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3
一、准备技巧
理解主题(研读作品,披文入情),把握基调(内明于心,外达于人),具体感受(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内在语挖掘),整体品味(全篇试读、揣摩节奏)。
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具体感受和节奏单元两个问题。
(一)具体感受
包括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包括内在语挖掘)及感情调动(情景再现、情景联想)等。
1.形象感受。指朗读者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的综合感知。即视觉上要有画面感,听觉上要有音乐感,嗅觉上要有气味感,味觉上要有滋味感,另外还要有时间感、位置感、方向感、距离感和身体器官与肌肉的运动感等。
味觉:如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片段。“……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儿。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听觉:如《第一场雪》“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咯吱”这个象声词,就要读得身临其境。
视觉、触觉、运动觉:如《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逻辑感受
朗读时要弄清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体会和把握主次感、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总括感、转折感、因果感等多种感受。
如“秋天来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总体上看,第一、二句是并列,二、三句是转折。仔细分析,第一句的两个分句是并列,第二句的三个分句是并列和递进。
这里,要特别注意,在把握显性逻辑关系的同时,还要把握隐性的逻辑关系,即挖掘内在语,或者叫作挖掘“潜台词”。
如《海洋与生命》:“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水,(那么)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少食物更加危险。”
还有一种内在语,就是文字中蕴藏的思想内容,赋予了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这种情况就比较难把握。如《海燕》,整篇文章都是用的象征手法,我们必须揭示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像第七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语句本质就是:反动势力越来越残酷地镇压革命。“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语句本质是:革命人民勇往直前,去和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搏斗。由此引发出我们仇恨反动势力,同情、讴歌革命力量的感情。
(二)节奏单元
节奏单元是指朗读中根据表达的需要,从语音、语义等角度,对语句进行切分所形成的语言片段。一个语句可以是一个节奏单元,也可以有多个节奏单元。最小的节奏单元可以是一个词,较大的节奏单元也可以有4、五个词语或词组。
切分节奏单元可以帮助朗读者找准停连的位置,攻破长句子朗读的难关,杜绝停顿断句不当的问题,同时,是自己的朗读具有韵律感。
如《莫高窟》:“莫高窟壁画的内容 丰富多彩, 有的 是描绘古代劳动人民 打猎、 捕鱼、耕田、 收割的情景, 有的 是描绘人们 奏乐、 舞蹈、演杂技的场面, 还有的 是描绘大自然的 美丽风光。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 是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 反弹琵琶,轻拨银弦;有的 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 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 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 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 灿烂辉煌的 艺术殿堂。”
二、表达技巧
理解分析作品,具体感受作品,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最终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表达出来。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应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
(一)停连
停指停顿、中止,连指连续、延续,停和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它不仅是朗读者、听众心理及生理上的自然要求,也是语义表达的重要手段。
1.常用停连方式
按标点符号停连。顿号急停紧连;逗号间歇长于顿号;分号、冒号停顿较长;句号、问号、叹号停顿最长。破折号、省略号随语言环境变化,伸缩性较大。
标点符号是停顿标志,但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语气和表意的需要适当处理。例如: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冒号的停顿时间应跟前两个逗号差不多。第三个逗号则不能停,甚至叹号也可以不停。这样,可以表现猴子吃惊着急的情态。)
按语组停连。按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间语法关系所作的停连。一般,主谓之间、述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等,都可以停顿。例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语组停顿相对来说,比标点停顿的时间稍短些,有时甚至是极短暂的。)
区分性停连。例如: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冠军。
节拍停连。节拍停连是为了显示语流节奏而处理的停连。在朗读诗歌时常常运用。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强调性停连。例如: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两处停顿,一字一顿,表达了对小女孩儿的无比同情,“冻”字后感情延续的停顿,更把作者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强烈愤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并列性停连。例如:“一个夏天,太阳/暖暖的照着,海浪/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枝上飒飒地响。”其中“太阳”、“海浪”、“绿叶”并列,稍加停顿会使语意更为明确,有声语言更富有美感。
领属性停连。例如:他/当过营业员,在报社干过记者,做过电工。(在“他”后作比后面逗号更长的停顿)。
停连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面的几种外,还有逻辑停连。逻辑停连是为了加强语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所做的停连。包括在思索、判断处安排停顿,在引起反思、回味处安排停顿,在紧张、惊愕处安排停顿,在感情哀怨、悲痛、恼恨处安排停顿。这种停连可以丰富语义内容、加强感情色彩。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放学了,——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很不愿意但又不得不结束这最后一课,当他说到“放学了,——你们……”时,痛苦、激动地心情发展到极点。朗读到此处声音戛然而止,运用逻辑停顿强调感情,加以渲染。然后再克制住感情冲动,道出:“走吧!”如果“你们”后不停顿,直接读出“你们走吧!”就难以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
2.逻辑停顿方式
①徐停,即声断气不断,意念情绪连绵不断。例如:道一声珍重/珍重,道道一声/珍重,那声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徐停处理,造成一种回旋的意念和氤氲的氛围,更好地表达离愁别绪。)
②急停,即迅速收气敛声,使语流出现极短的顿挫。例如:新中国的航标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急停,突出号召性,鼓动性。)
③强停,即屏住呼吸中断气流,一字一顿,如拔强弓。例如:昨天,/日本政府/已经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④长停,即停顿的节拍相对拖长,造成一种如步空谷,回音缭绕之感,表现出气势上的雄浑,豪放。例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3.常用停连技巧
扬停强收(雄壮、自豪、坚定):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沸腾了。
落停缓收(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停后徐连(细腻感情、赞美祝福):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停后紧连(紧张情势、急遽变化):转瞬之间,你就能听到春雷轰鸣般隆隆的潮声,接着高头大浪,/滚滚而来,/水声隆隆而地动,/巨浪滔滔而掀天。
直连(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顿号最典型):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曲连(短句间的逗号,前一个词语的尾音与后一个词语的开头有间隙,但不换气):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强调突出的词、短语,或者某个音节。特指语句重音,不包括词语的轻重音格式。例如: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谁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你是不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你是教师还是学生?)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你是哪个大学的学生?)
这句话中,强调的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随之发生变化。
1.重音有三种类型:语法重音、情感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根据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有规律,重音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一般主谓结构的词组、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例如: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
句中的述宾短语,常常重度。例如: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状语重读)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例如:这是谁负责的?
另外,复句中的关联词要读重音,具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重复、设问、反复、双关、反语、拟声等的词语也要读成重音。
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在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提示:读上面这一段话时需要加大音量,加强音势。强调重音处,应特别加重,以表达闻一多先生对反动势力卑劣行径绝不退让的愤怒之情。
逻辑重音。为了突出或强调句中主要思想所读的重音叫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有区分性重音和对比性重音。
①区分性重音。同样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区别。例如:
我请你跳舞。(请者不是别人) 我请你跳舞(给面子吧?)
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 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
②对比性重音。例如:
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你那儿去的。
2.常用的重音表达方式
加重音量法,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例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拖长音节法,如“周—总—理,您—在—哪—里?”
一字一顿法,即在要强调的字词前作必要的顿歇,使其语言更加清晰有力,深挚感人。如《读书人是幸福人》:“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 神 的 不 平 等。”
夸大调值法,把强调的字词读得夸张一些,一达到渲染的效果。如《国家荣誉感》:“在和平年代,唯有这种国家之间大规模对抗性的大赛,才可以唤起那种遥远而神圣的情感,那就是:为祖国而战!”
重音轻读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或句子减小音量,拖长音节,同时加重气息。常用来渲染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或欣喜爱慕的感情,听起来语轻音弱,而产生的效果如沉雷从心底滚出。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又如“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实摇摇欲坠呢!”
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还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多种方法来达到强调,常见到的有如下几种:
①弱中加强。例如:“很早很早以前,猫并不吃老鼠。”
②低中见高。例如:“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③快中显慢。例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满”字放慢速度,让人感到看不过来。)
④虚中有实。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⑤连中有停。例如:“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要强调的此前略微停顿一下,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课不能停 (台湾)刘墉
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睁开眼睛,甚至呼吸都会吸入冰冷的雪花。有时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却已经积雪盈尺,连门都推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
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停过七次课。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犯得着在大人都无须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
或许有家长会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三)语气(语调)
语气是指一句话中能够表达说话人感情和态度的声音形式。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语气是通过语调表现的。
语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高升调“↗”。一般用来表达疑问、惊异、喜悦、兴奋、号召、鼓动、设问、反问、呼唤等语气。这种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常用于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以及句子尚未终结时中间停顿处,或出现在长句中前半句。例如:
《坚守你的高贵》:“作为一个人,莱伊恩无疑非常伟大,这种伟大表现在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
①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反问)
②这是给我的?↗(疑问)
③王老师!王老师!↗(呼唤)
④啊!↗你考了一百分!↗(惊异)
⑤同学们!这场球我们打赢了!↗(喜悦兴奋)
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意思未完)
另外,在人的思想情绪中含有愤怒、急躁、高兴、激动,即感情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都会引起语气的上升。
2.低降调(↘)。一般用来表示肯定、请求、感叹、祝愿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高、句尾明显降低。降抑调一般是半降调,加重语气时必须用全降调。常用于一般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以及近距离对话等。如《第一场雪》: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①鱼姑娘,你做做好事吧!↘(请求)
②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肯定,半降稍抑)
③王木匠可真是一把好手啊!↘(表感叹语气,全降)
④伟大祖国,愿你永远如日之升!↘(表祝愿,半降稍抑)
另外,在情绪比较稳定、诚恳、耐心、沉重时,语气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例如: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戴着白花,↘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3.平直调(→)。一般用来表示庄重、严肃、平淡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平直舒缓。叙述或说明的句子多用平直调。
例如《天才的造就》:“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子,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
又如《朋友和其他》:“朋友新烫了个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了老人家,却欢天喜地地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①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鄙视、冷淡)
②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庄重、严肃)
4.曲折调(~)。一般用来表达讽刺、含蓄或烦躁、轻薄、厌恶、怀疑、意外等语气,这种语调大都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句子语势有抑扬升降的曲折变化,呈波浪式,多在表达特殊感情时出现。它不像其它句调多表现在句末,而是根据需要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例如《海燕》:“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①好个“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②你说呀!⌒你倒是说话呀!⌒
③你是班长,﹀你不能死。(讽刺)
(四)节奏
语言的节奏就是指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抑扬、轻重、虚实及音色的异同等对立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回环交替往复的声音组合形式。
朗读节奏的类型分为6种:
轻快型:语调多扬少抑,语音多轻少重,语句多连少停,语流轻快活泼,多表示欢快、欣喜的情感。如:朱自清的《春》。
低沉型:语调压抑,语音沉重,停顿多而长,音色偏暗,语流沉缓,多表示悲痛、感伤的情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凝重型:语调多抑少扬,语音多重少轻,语句多停少连,语流平稳凝重,多表示严肃、沉思的情感。如《最后一课》、《背影》。
舒缓型:语调多扬少抑,语音清朗而柔和,气息畅达,语流舒展,多表达平静、舒展的心情。如《海上的日出》、《济南的冬天》。
紧张型:语调多扬少抑,语音多重少轻,语气强而短促,语流速度较快,多表达紧急、激动、气氛的情绪。如《最后一次讲演》。
高亢型:语调高扬,语音响亮,语句连贯,语流畅达,常用来表现热烈、豪放、激昂、雄浑的气势。如《白杨礼赞》、《海燕》。
事实上,一篇作品并不是一种节奏一贯到底,而是以某种类型为主,渗入其他类型,既表现了节奏的具体性,有表现了节奏的丰富性。
节奏的转换方法: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五)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言的快慢,它是体现语音节奏,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国家语委新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指出:“普通话的正常语速为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左右。大致在150-300个音节之间浮动。”每分钟高于或低于240个音节的分别为快速和慢速。
一般说来,快速,多表示热烈、急迫、欢快等场合情绪;慢速,多表示安闲、平静、沉重、失望、伤痛、舒缓、悠远等场合情绪。在朗读、朗诵中,为了“壮文势、广文义”,有的则选用急促快当的语速来表现,犹如铁骑突出,玉盘倾珠,疾风暴雨,飞瀑急流,紧逼当中让人难以喘过气息,有着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语势,即传统所说的“贯口”。有的为了抒情或强调,常采用慢速表现方法,犹如丽日白云,和煦春风,使人心境澄碧高远;或犹如铁帚慢施,战鼓闷敲,使人心底震颤沉重。
语速的快慢应根据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换。通常,说明叙述的内容,紧张急剧的形势,激动难抑的心情,用快速表达;抒情议论的内容,幽静严肃的环境,平静坦然或沉痛的心情,用慢速表达。例如:在朗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起头的节拍比较缓慢。因为小弗朗士迟到了怕挨骂,他想逃学。要不要去上学,他还在犹豫。但他最后还是急急忙忙到学校去了。当读到:“……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时,节拍稍加快,以表达出他焦急的心情。在回忆“平常日子”的情景时,还是用较快的节拍朗读“……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背书啦……”,把平时课堂上乱糟糟的情景再现出来,与今天“最后一课”法语课形成强烈的对比。可当读到韩麦尔先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时,节拍便开始变慢。
掌握语速的变化,还要注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强而不浊(不声嘶力竭),弱而不薄。总之,在朗读或朗诵中,要从作品思想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慢的相互配合及自然转化,保证口语风格的协调统一,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4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
关于的介绍就到这里,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相关文章: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09-22
现代诗歌朗诵技巧4篇12-10
诗歌的朗诵技巧12-19
散文朗诵技巧09-28
诗的朗诵技巧10-20
如何提升朗诵技巧10-10
特别的朗诵技巧09-25
朗诵技巧有哪些02-16
我有特别的朗诵技巧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