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时间:2022-12-14 17:00:0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精】读《目送》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目送》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1

  读完龙应台执笔的《目送》后,心情不似往常那般轻松愉悦,盯着桌上与父母合照的相片,我思绪万千……

  《目送》一文讲述的是作者历经人生的诸多磨难,目送儿子离开,浓浓的母子情以及父母离去的悲痛与思念之情。

  我虽不曾体会过作者目送儿子远去的感受,但自小被装在父母眼里,即使我没有转过身去,也能感受到他们满含爱意的深情目光……

  记得小学一年级,妈妈送我上学,我不像其他孩子那般哭闹不肯进学校,而是开心的向校门外的`妈妈招了招手,扭头大步走进校园。当时不知妈妈踮起脚张望着我是怎样忧心忡忡的模样,而只有自己长大了的自豪感。后来回家瞧见她正蹙着眉头,握着外婆的手,长叹了口气说:“今天送她上学,本想送她进教室的,她说她长大了,自己可以,我站在校门口看她进去,小小的身板还没有书包大呢……” 说完还抹了抹眼角,随即又莫名其妙的笑了,说: “是长大了不少。”

  直到现在,每天早上出门,妈妈还看着我在门口换鞋,开门去学校。走之前总不忘叮嘱我注意安全。见我下了楼,她会趴在窗台望着我,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还仍久久立于窗前,不舍得收回目光。

  年轻的我们渴望远方,渴望未尝试过的未来,而父母期望的是儿女有所成就,又能常伴他们身边,但两者常不可兼得,所以他们会含泪看着我们为追寻人生目标而远行的背影。

  目送我们,成就我们,待父母老去,我们也只能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消失在我们人生路上的拐角处,他们用蹒跚、佝偻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是我读《目送》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它像一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着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你平日不敢触碰的话题,开始审视你与父母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未与母亲相隔这么远,分开这么久。每当一得空闲,便忍不住想想母亲在干嘛呢?有的时候,再忙思念也会见缝插针,学习到深夜,站起身来走到阳台放松一下,望望月亮,想想母亲睡了吗?晚饭有好好吃吗?晚上天气凉,被子盖严了吗?腰痛又犯了吗?她每天晚饭后都要给我打个电话或是发个微信,问问我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吃了些什么,然后她自己又很高兴的给我汇报一遍她这一天的行程。这是我们每晚必经的.一个过程,我虽然有时也会觉得很麻烦,但也享受着这份联系带来的快乐。

  上星期三四,她晚上没有联系我,我没有当回事。我周五晚上到家,她边咳嗽边给我开门,脸上还笑着“等你半天了,这次到家比平常要慢一点”我没心情理会别的,她的咳嗽牵动着我的心跳。她跟我说她得了肺炎,刚开始还不知道,后来发了两天的烧才觉得该去医院了,医生让她住院,她不住,说住院不自在,后来不得以,医生让她每天到医院来输液。她轻描淡写的跟我说着这些话,一点也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你明天陪我去打针吧”我沉默了,想起来她曾经跟我说,小时候我生病打针,她总是不愿在我身边,不是不想陪我,而是看不得我受苦,小时候不明白,如今她生病,我终于理解了这份心情,我也不愿看到她受苦。“陪我去吧,好吗?”她央求着我,我看着她苍白的脸,和总是因为咳嗽而抖动的身体,我不忍心,答应了。

  我第二天陪她去医院,医生将针刺入她皮肤的时候,她一直深深地看着我,冲着我微笑,竭力地表现着不疼的样子。输了一会液,她躺在病床上睡着了,我望着她,望着望着,眼角就湿润了。我仔细地看着我面前的这个女人,这个为我操劳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的女人,原来不知不觉间,她就变老了,她的皮肤也会变得松弛,她的眼角也会布满皱纹,她的头发也会沾染银霜。她睡着的时候身体蜷缩着,像个无助的孩子。她是个坚强的人,这次却哀求我陪她一起来,想必是太想和我在一起多待一会了吧。我觉得我越来越成熟像个大人,而她,越来越像个孩子,需要人陪伴。

  过了一会,她醒了,我蹲下来帮她提鞋,帮她拉好羽绒服的拉链,帮她拎着包,拉着她的手,像我小时候她拉着我的手一样,回家。

  上大学后,我才发现,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也许此时风很大,天气很冷,周边的车辆来来往往,很嘈杂,那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身边有她。

  我终究要重回学校,即使我想多陪陪她。我不知道我和她之间这种奇妙的缘分在这人世间还能维持多久,有一天,她会离开我,去天堂注视着我,祝福我,我也会慢慢变老,慢慢离开这世界,去天堂,找她,又能和她在一起,多好。

  不管怎样,我此时此刻,只想拉着她的手,再多走些年华。

  我想拉着她的手,再多走些年华。

读《目送》有感3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读《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复读着这段话,觉得它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这本书充满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遗憾和动情的表述拨动着读者的心,也提醒着我们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小的时候妈妈对于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样无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里都可以笑着解决,一切都是元气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这是她给我的最好的东西,成为一个容易快乐愿意去谅解的人。有的时候妈妈也很严厉,用过的东西不放回原处、做事没有条理、行为举止不得体、不懂礼貌等等等等,都会被她皱眉头,但是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紧锁的眉头教会了我很多重要的东西。

  当我要去上学的时候胆子还太小,根本不敢一个人待在一群陌生吵闹的小孩里,那时候妈妈就是我抱住不愿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学校,陪我在小学生的教室里连坐了好几天。后来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给我送伞来。后来,你看着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初中、高中。再后来,你看着我提着行李一个人坐火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看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强,你很欣慰。

  6岁的时候跟小朋友们出去玩,后来就把自己走丢了,当妈妈花了大半天时间找到我的时候,我记住的是一个散了头发、哭花了脸、鞋子拎在手上、满脸都是发疯般焦急的妈妈。去年《亲爱的》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带妈妈去看一遍。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一年中只有一两次机会能见到妈妈,我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显觉察时间在妈妈身上留下的印记。你开始有了明显的皱纹和讨厌的白头发,我看你越来越老去,却无能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给你做,让你感受我对你的依赖,仍然像小时候那么多。

  今天送妈妈去火车站,看着妈妈一步三回头地进站,她还没走出我的视线我就开始想念她。人潮汹涌的北京站,觉得自己特别的孤单…以前你也是这么看着我离开家的吧,妈妈。

  想起小时候每次写《我的妈妈》,开篇总是一成不变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个妈妈,她很爱我".

  无论你是什么人,懦弱自恋疯狂失意;无论你做着什么工作,白领蓝领灰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相信自己,热情的用心的真诚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跟随心的脚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妈妈,我也爱你。

读《目送》有感4

  我迟迟不敢下笔,很想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又犹豫该不该这样写。心里仿佛有一块大石头一般沉重,原因是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我很欣赏她的率真、真性情。给她的评论看来看去都是非常好的,不想我粗鄙的文字玷污了这本书······写得烂别怪我,只要知道龙应台本人比我写的好无数倍就行了!

  母子之间的隔膜仿佛是天成的,透着一股伤感的悲哀,你与他总是那么不对格,透着不协调。你总是保留自己的意见,包容着他,朝着他的'方向向他示意,他却总把你推开。你想要进入他那同样波涛汹涌的世界,却总有一道坚硬的门挡着,这扇门可以让很多人进,却唯独你。我明白这是你心中的一个痛,一个作为母亲的无奈。

  爱的人,总会渐渐变老,你想要抓住她的音容挽住她的相貌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底部有孔的水杯,水一直滴一直滴,总有一天会流尽。记忆会慢慢地慢慢地褪色,逐渐化为一张白纸。龙应台看着母亲一步步走入老朽,总体上她是平静安然的,因为,她明白,这是生命,这是法则。

  龙应台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的孝,当父母老了,他们会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问题,可能日复一日地问,问到你烦躁不已,到那时会有几个人能够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日复一日地陪他们重复同样的话?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少但我看到龙应台做到了,我想这是她写作的根本,一个连孝心都没有的人你能指望他能写出什么呢?我一直相信“百善孝为先”。

  在《目送》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她的生活,一时的随性而想、感悟,有一种自由洒脱的感觉。

读《目送》有感5

  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爱”字,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龙应台的一生也不例外。她只是把生活的一部分转化成文字,向我们揭示了自己的路

  读她的文章就像走路。转眼间,景色中蕴含着龙应台的情怀。巧合的是,她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向后看,她看着她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变老;往前走是为了看清我一生中最关心的人,不回头看

  她的母亲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六十五岁时去纹身和眼线,想弥补青春的损失,在七十岁的时候还在考虑是否要鼻子。这个美丽稚嫩的女人突然记不起女儿的脸了,但化妆的时候在镜子里依然显得矜持。龙应台如释重负。她并不急躁。她在母亲的惊讶中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女儿的身份。和妈妈一起涂上色彩鲜艳的指甲油,做了很多色彩鲜艳又大胆的校样,让她安心。。。对于她,龙应台尽了孝心、感恩和爱心,但只有看到母亲知道自己要上班时,她才像中学生一样低着头,声音也悄然暗淡下来。但令龙应台感到羞耻的是他离开三年的父亲。飞机上一位战战兢兢的老叔叔让作者想起了一系列的假设。在这些想象中,她表现出对父亲的关心和爱,就像父亲教导年轻的自己一样。但随着飞机的降落,如果没有结果,龙应台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只能隐藏在零散的`报纸上。回顾我自己,我厌倦了繁忙的学习。每次和妈妈单调地聊天,我总是在沉默十秒钟后,以各种理由说“再见”。在餐桌前,家长们的担心总是因为头顶上的电视而冻结。我是不是只想弥补成年后失去的温暖

  ,安德烈和菲利普,华安和华飞,都慢慢地脱离父母的摇篮,17岁时变得叛逆起来。作为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就像一只小狼,顽皮和俄狄浦斯情结就像一只小狗。上学的时候,我会不停地回望妈妈的眼睛,踏进家人眼中的新朋友圈。然而,在16、17岁的时候,它们就像蒲公英的羽毛,它们不想在飞走的时候回到束缚中。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逐渐形成了一道门。他有自己的世界。龙应台只能不时透过猫眼窥视。门上只有一个小小的缝隙,让龙应台用32个字母打开紧闭的门。告别时的拥抱,总有一副依依不舍的神情,总有老一辈像孩子一样依依不舍,言语中带着自嘲和无奈。菲利普对母亲幼稚行为的厌恶和退缩,就像在每一个叛逆时期,我们都痛恨母亲在细雨中递过来的伞,龙应台与儿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只能将委屈和失落埋在文字的空间里。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明白,所谓父女母子的一幕,只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这一生不停地看着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回来好像在告诉你:不要追。就像六年的时光变成了一本相册。拥抱之后,我们冲向下一个起点。第一批老师一个接一个地站在旁边,看着我们从文盲到淹没在试卷中的毕业生。他们陪我们度过了童年时代。我们含泪微笑着告诉他们:不要追他们

  龙应台在序言中说:整本书,就是时间的沉默和生命的景象。龙应台用文字来描述自己走过的风景,每个人用3万多天、5200多万分钟来体验和送别他一生的亲情

读《目送》有感6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

  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

  ” 学校:南京市十四中 班级:高一三班 姓名:卢苇 指导老师:鲍珮珍

读《目送》有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的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句句入骨的文字,是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最发人深省的着笔。这本书倾注了太多感情,如封面所介绍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双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安静地读完这本书后,忆起了龙应台母亲一肩挑起油米柴盐的事,写她的父亲时,七个连环发“我不知道……”,四次提“我们记得……”道出了女儿对父亲如何度过那段孤寒艰涩的漫漫长日的疑惑,道出女儿对父亲如何教育孩子堂正做人、对爱人患难情深、对友人不吝支援等等了记于心。她从父亲的眼中悟出: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眼前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我觉得父亲的言行举止像一道光,它可能不同于母亲温柔地在你身旁为你掌灯,更多地是默默地照亮着你,于成长路上,于心里。

  我们隐约的知道,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培养以及成长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旅行,感谢沿途遇见的风景和你。是啊,大大小小的爱,不管有着百般念想不舍,终究要启程出发,而你能带走亦或是留下的,是那道无形的光,让你有足够勇气踏步向前的光。而留下的人,是静立于门前追逐你远去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初来珠海是父亲送我到车站,母亲立于门前目光追逐着我,而父亲于车窗外面徘徊,我深知出发,意味着责任。我不敢回头看父母依依不舍又担忧的眼神,然而他们也在期待我的回头吧,像龙应台期待儿子回头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想他们都很失落吧!

  我们身为子女,时常会忽略至亲的感受,若不是读此书,也许我会、毫无意识。书中的.龙应台,年轻时的她拒绝过马路时父亲伸过来的手,而她也遭到年轻儿子的拒绝,她只能止不住的流眼泪。

  我希望我们不是在为人父母后,待孩子同样有你对父母的举动才觉悟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愿我们长大后,愿父母年老时,陪伴在父母身旁,哪怕他们记不住你了,哪怕他们像个懵懂的孩子,哪怕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子女也不该避之弃之。

  “不必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追,我们追的是时间,让我们来一场角色对调,就这样温柔耐心地爱着父母,愿时间能善待,让孩陪伴尽孝成。

读《目送》有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多么倾情地倾诉,多么雅致的别离,不是一时一刻,是一生一世渐行渐远的心灵告别,看得人嘘唏,看得人心痛!

  不必追,不管是第几次翻看,每每目光扫过,心还是一软。是愧疚吧?

  何曾几时,还喜欢和父母并肩而行,牵着他们的手,嘴,也是喋喋不休。

  而今,十五十六,嘴上挂着叛逆,心里想着挣脱,挣脱父母,挣脱这个家,挣脱听不完的唠叨……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个性的。拒绝他们的关心,拒绝他们递过来的.水,拒绝他们要求添的外衣,然后,固执地,穿戴好自己,背上书包,转身走到玄关,开门,走出去,关上门,离开,把背影亮给父母哀怨的目光……

  我总带着点胜利的任性将嘴角高高扬起,陈述着我的胜利。殊不知,就在那一刻,我输了,输了一份亲情。

  龙应台每每看到这些追不上的背影,总是落寞,总是空荡荡……我突然一阵心痛,我无法揣摩父母望着我离开的背影时,是一种怎样的眼神!

  也许他们的目光,是空的!

  这种空,就像夜色里一个人在从未到过的地方,空空的街,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只有路灯发着莹莹的光;就像放着最心爱玩具的抽屉,多少年后偶然记起,拉开,发现早不知被放到哪里,只留下蒙蒙尘灰。

  我开始想,我的父母,可是以这样的心情望着我的背影?我开始想,我对他们甩下过多少次背影?

读《目送》有感9

  读过《目送》之后,心中颇有感触,书中那些场景虽然平常,但是发人深省,仔细品读,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我还记得我爷爷的葬礼。在山东,葬礼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有很多的程序,那几天里,我记不清楚行了多少跪拜礼,整个人都快累散架了,脑子也懵了。最后一道程序——入殓。跟我爷爷处于同一辈分的几个老人用棉被将灵床上的遗体包起来、封口、抬出灵堂。封口之前,我最后一次看到了我爷爷那张清瘦而又塌陷下去的脸,接着,就没有了然后。

  丧葬队伍进行完入殓之后的跪拜后,灵车载着遗体走了,我站在那条窄窄的小路上,看看遗像,看看还没有走远的灵车,不知道干什么。之前,我见过葬礼上年幼的孩子哭着追赶已经走远的灵车,或者不停的哭闹,我觉得没必要,因为那时的我已经成年,不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了。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灵车一点点走远,最后消失在拐角处,在回灵堂的路上,我每走几步就看看遗像,心里很沉重,我问我哥:"下次我回来的时候,我该去找谁?"

  我哥沉默不语,他比我大两岁,他和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他比我更难受。

  身处其中的时候,我是无法描述自己心情的,读过《目送》之后,我发现没有什么语言能像《目送》那样更能描述我当时的心情。龙应台看着她父亲的遗体火化,我看着我爷爷的遗体入殓,由灵车载着走远,我们都作为亲历者记住了最后一次目送。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儿子飞利浦指责母亲不稳重,像个不懂事儿的小孩!我认为这样很不对,碰到这种问题,应该理性的解决。

  我懂事的年纪比大多数人要早,在初中毕业之前,学校里请到了一位心智训练师,他给我们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我的所作所为,也是从那时起,我改掉了诸多坏习惯。我几乎没有和我的爸妈发过脾气,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更多的时候,我愿意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他们的说话。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我们把脾气好的一面留给了陌生人,把脾气坏的一面留给了最亲最近的人。那些最亲最近的人,我向你们道歉。我不想把我坏脾气的一面留给任何人。前段时间,我和爸妈去山东博物馆,我爸是一个很喜欢历史和文物的人,进馆之后,爸爸很兴奋,一路上没少指指点点,在公共场合,我觉得这样很尴尬,而我收住了自己的脾性,很温和的将我爸伸出去准备指点的手拉下来,一边笑着一边小声说:"爸,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你指指点点的多不好,你的看法也不见得正确啊。"我爸笑笑,没有失望,不会尴尬。

  我认为,对父母的.态度好一点不是件难事,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耐心。

  在《跌倒》一文中,龙应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伤,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进入大学之后,我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日子,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去做,很累,但是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又觉得很欣慰。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这样的日子,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必不可少。我记得,高中时期,我的班主任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向我们灌输一个概念:自己的事情要多上心,毕竟最终还得靠自己解决问题。我从来没有忘记他说过的话。如今,初入大学时的那种不适应渐渐消失,我处理事情的逻辑比之前好了很多,面对要处理的问题,我觉得心态更重要,首先要愿意去接受,有勇气去处理,然后用实际的行动去解决问题,就算很难很累,对有勇气面对的人来说都不是问题,有意义的事情不会轻松,值得去的地方没有捷径,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我们的结果,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

读《目送》有感10

  她,点一把野火照两岸三地,唤安德烈跨时空问答,如今,携一本《目送》再掀阅读热潮。

  她是龙应台。

  我,读她的《目送》,有感。

  衰亡

  衰老,自我们从娘胎生出便开始,等它到了一个限期,人便迎来了死亡。衰老,死亡,在这本《目送》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跌倒——寄K》、《最后的下午茶》,这的确是件痛苦的事,程度轻些,遇上发天腰酸背痛,膝盖中有一阵凉意,程度重些,被一堆精密仪表包围,被注射进各种伴有副作用的化学制剂,直至呼吸衰竭……

  无论你今天是否孩童,无论你今天活力是否充沛,你,我们,都在老去。这样看来,《目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得死啊,不能看不能看。非也,面对既定的归宿,难道就让我们郁郁寡欢下去吗?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

  有K(《跌倒——寄K》),选择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没有怪罪他的匆促,而是问:在他生前,有没有人告诉他那没什么大不了?有没有人给他一个拥抱?有没有人给他一句鼓励?

  有母亲,携子女行《五百里》为《回家》。在意识渐趋混沌的老人心中,那个存放子女在旁,赶制圣诞配饰,精打细算生活记忆的家就在那里,尽管“家”的一砖一瓦已不在,在空间上不可抵达。

  快乐

  幸而乐也是本书的一大主题。

  我喜欢这大段的排比,也许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道理:

  幸福就是,寒流来袭的深夜里,医院门口“急诊室”三个字的灯,仍旧醒目地亮着。

  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幸福》

  这里想提两大关键词:活在当下与乐在其中。一是活在当下,因为脱不开时间空间的引力,我们都按部就班生活。也许你说到外太空好了,可宇航员也有飞行时间限制!二是乐在其中,与之相对的是苦在其中。

  看过名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艺演出︰花鼓戏、《魔笛》选段、小提琴独奏……想提提本校校友的小提琴独奏。

  “蝴蝶袖”、大饼脸和奇怪的刘海,表演者给人的印象着实不佳。当她持续走向舞台中央,调整好姿势,立定不动示意钢琴伴奏者时,还是觉得她有一点做作。5分钟的表演不长,琴声时而低咽嘶哑,时而高昂激越,时见琴弓行于弦上,时见手指琴上舞。

  台下保持安静,还是有人入梦;台上全情投入,要你抛却成见。

  有人活在当下又乐在其中,有人正相反。

  而龙女士还是那样,游自己的山,记自己的体悟,乐在其中。

  你在走,身后一堆目光,伴着你脚步……

读《目送》有感11

  7月12日黄昏,读完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当即在微信里记录以下文字:“卒读龙应台散文《目送》,许多生命的回应在文字里起伏。抬眼间,书房‘落日熔金’。起身窗前,山色黛青,幽篁冷翠,禾田丰盈。”

  《目送》的内容涉及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但最能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老母亲情感世界的探触和关怀,每每对照,每每感慨,不能自已。

  其中有一篇叫《回家》的,因为母亲岁数大了,神志恍惚得很,搞不清现在的时间和空间,常常穿越在旧时的生活场景。作者说:“母亲的回家,不是现在居住的地方,而是对过去的回忆。”目行此处,我几乎流下泪来。

  我的母亲年过80,身体状况、言行举止与文中的母亲尤为相似。47岁的我工作忙、身体瘦弱,常常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与精力不济之间矛盾、徘徊、挣扎,对于“孝顺”二字做起来难免粗枝大叶。对照作者的善良、慈悲、孝顺,我为自己的不尽责而羞愧,同时对她陪伴母亲的无微不至而肃然起敬,她是怎么做到的?!

  书是好东西,在无意间,迷途的羔羊逢上了向导。龙应台用她的文字让我看清了行孝途中的自己,真的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满满的正能量!

  7月13日下午三点过,我在书房整理学校的文稿。妈妈不声不响走到楼上,出现在我的书桌前。我抬头,有点意外地问:“妈妈,你来做啥子?”妈妈笑了,像个孩子漫无目的地闲游,突然被长辈问起,略不好意思的样子,说:”你好久都没来看我了。我在家耍得没劲,看到公交车过路,就上车了,到你这儿来坐一会儿。”我笑着说:“妈妈,昨天我还到广福做饭给你吃啦。”妈回答:“真的呀,我怎么一点都没印象了。”然后,她走到临窗的椅子上坐下。瞬间,我发现妈妈一直黑多白少的头发全白了,我立马起身到她面前看脑后的头发,还好,依然青多白少,只是额前和两鬓的白完了。可是那张脸已经老得不像样子:沟壑纵横,色斑遍布,皮茧点缀,而且明显地瘦了。短短半年时间,是什么让她如此焦虑?我想,是担心被子女抛弃的恐惧感吧。

  蓦然,我才意识到妈妈的`话越来越少。细细想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自以为是的新闻;很久没有听到她说“我要……我要……”。从她屡屡欲言又止的情态我似乎读出了一个意思:你们各有各的事,我说出来又什么用呢,我早成多余的人了。

  人老了,吃得好坏、穿得好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的陪伴。我都不知道这半年多来妈妈的孤独感憋在心里有多么强烈,才会常常打通电话后说:“我说什么呢,我想不起说什么了。”今天,她自己坐车到任市来看我,然后跟我说:“你去做你的事,我到街上转转就回去,好久没到任市来了。”我立马提上包陪妈妈逛街。我右肩挎着包,左手牵着妈妈慢走在大街小巷,耐心地听她说路边的房子、开花的紫荆树……耐心地回答她提出的每个问题,仿佛回到小时候,只是角色互换了一下而已。

  《目送》来得多么及时,它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岁月忽已晚”,忽已晚啊!我们可曾忙里偷闲,去关注那些也曾绚烂但必将老去的生命,并由此而衍生出对生命的感悟,真实而彻骨。我知道,因了《目送》,久违的情绪被点燃了。

读《目送》有感12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考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话那时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义,只是写了几个字“真实,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点。”

  确实如此。

  每天清晨,在车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兴许那就是送别,当我过那条3米长的斑马线,踏上马路的另一头,转过身时,刹那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龙应台所说的那个父女间的送别。爸爸在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大叫:“点子!你们学校在放那首昨天听的歌!”

  我点点头,又转过身。或许爸爸心里也听到我灰色绿色相间的校服背影,对他说: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学,黑乎乎的空气中,都是亮着的,时不时有几根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我看见传达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别的`不一样,是镜片的反光,镜片下一双寻找着姚兮远,一双清澈又迷离的眼睛。我于是跑过,从她的镜片底下溜到她身边,她扭过头:“吓我一跳啊你!”镜片暗了,瞳孔闪烁着微弱又不容忽视的光。

  有一天,妈妈不语,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积于脑海中多年的话:“我想看你笑,妈妈。”和书里写得一样:“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我总是把《目送》想成《看见》,因为柴静和龙应台的文字都有万丈豪气,可以看破不说破,犀利又不尖锐,总在最顶端,快达到极致时突然果断地回头转身。

  《目送》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说: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除了亲情,便是旅行。“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而那个母亲,痴呆了的母亲的女儿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静,像个医生面对临死的父亲一样冷峻,却又不乏温情。

  “你来看此花时”,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丽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间,美好稍纵,即逝。

  龙应台说:这本书,《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诉所有热爱美好的人:珍惜当下,过去的不必追,未来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握在手心里。

读《目送》有感13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所谓“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箱地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真正的“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目送向我们叙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她目送着她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成熟,甚至叛逆,嫌弃她;而作为一个女儿,她也目送着她的母亲一天天地变老,变得不认识她,目送着她的父亲燃烧在殡仪馆中;同时,作为一个“人”,她还目送着世间的一切,应该说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一切,目送着......

  目送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是菊花。

  菊花中主要写了一次,菊花的上司中风了,而他的“妻子”决定就让他保持着植物人的样子,菊花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告诉了与她分居的丈夫,再次说要和他签离婚协议书,可她丈夫还是不愿意。回了一句: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不能理解大人们明明不相爱,为何为了个人利益要在一起,不能理解为何要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谋杀”一个人的自由,而又为何明明在一起了,确又要因为某件事而分开。我明白世界很残酷,社会很残忍,也明白互利的“爱情”比没有互利的关系的爱情要持久。

  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为什么要把人变成这样呢?这不就跟封建社会的风气是一样的吗,甚至比封建社会还要差,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子们攀附的都是朝廷中被皇上重用的大臣,而如今,这样有权有势的人物太多了,所以现在的社会也染上了那种攀附权贵的趋势,仿佛是什么事情,用钱都能解决,但并不是这样的。

  而合上书,想着《目送》中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回想我的十二个春秋我见过的背影:当我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也曾朦胧着泪眼一次次地回头注视父母离开的背影,那时的他们手牵着手爸爸强壮,妈妈瘦小,也常时不时地回头向我挥手。上小学时,我也曾在校车上看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目光,如今,步入初中,每次进校门,都会头也不回地奔向教室。回家后,也不常跟他们说话。

  这时,我突然感觉到我的父母也许跟龙应台的感受一样。

  以前总是不理解亲人的目送中的'深意,但每当我发现父母渐渐老去时,才有那么一丝的不舍,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我们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目送吗?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不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爱,也许有一天,你想目送着他们离开都无法完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是什么?不过就是我们多留在他们身边,多和他们聊聊天?所以要多多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时光,因为你会发现,你和他们的相处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共同话题也会日益减少,所以,好好珍惜爱你的人。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我从这白纸黑字中读出的目送。

  让我们留给亲人的不再是那么多的背影,而是笑脸,好吗?

读《目送》有感14

  初读《目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很朴实,却触动了我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可就在很久以前,我们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也只不过是不懂事、爱打闹的帅小伙,读《红楼梦》会哭、娇滴滴的小姑娘。如今,不知不觉中,却已经成为了那个默默守候在我们身后,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有句话曾说,妈妈是个美人儿,时光你千万别伤害她。可时间并没有伤害她,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强大,强到不可思议。她永远能抢到公交车上的座位,她会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菜,她总能一眼就可以识破我们的谎言,她本不善言辞,却可以在我们面前即兴说一大堆大道理,她会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送我们到车站,看着我们进了检票口,却还停在那儿,一个人默默地抹眼泪……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一直在默默地目送我们,目送我们成长。

  养儿方知父母恩,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可能有些人给父母的目送,真的就像作者龙应台所说只有那最后一次——火葬场炉门前的目送。子欲养而亲不在,当我们渐渐明白,想成为父母的英雄时,他们已经不在身边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呀。

  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也许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要付出很多成长的代价吧。可是我们不应该让父母也与我们的代价有关。父母用了一生目送,我们也应该让自己快些长大,快些强大,足够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大英雄。

  我们读武侠小说,看名人演讲,觉得这个牛那个厉害,却不知有人从我们刚刚被孕育的时候就守候在我们身边,成为我们寂寞天地的大英雄,目送一生,一生目送。

读《目送》有感15

  龙应台,早就听说了这位华人笔者,鉴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一睹风采。暑期,因着儿子的要求,下载了《孩子你慢慢来》电子书,匆匆忙忙的各自看完。觉得作者定是位美丽的、有内涵的女子,看深邃思想的身后那细腻的文笔,传送出的母爱真真切切,文中的母亲似乎就是自己,而且所现的大都是生活琐事家长里短。

  朋友说她家中已有《目送》,可以借给我读,我还是拒绝了,去新华书店特意买了此书,决定和儿子一起慢慢的.欣赏。儿子几天里如饥如渴地一口气读完了,概括性很强地说:“这本书告诉我们现在就要尊老爱幼。”或许他这个年龄,这尚浅的阅历还未能感受生老病死,还未能真正体会到情深意切。

  我可是为人母了的,识见自然可能更进一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是啊,儿子他可能不知道,他上幼儿园时,早上家人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幼儿园,下午却又是第一个到达幼儿园门口,因只要是他第一眼不能看到家人的笑脸,他就会噘着小嘴,眼泪哗哗的流下,然后嚎啕大哭……

  转眼间上了小学,现在又是初中生了,和我一样高了。从家中到超市的路上要过两条马路,我还会有意无意中走在靠马路的一边,护着他,手总会不自觉地伸出想要牵着他的手。可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竟会默默地抽回手,已不习惯我时时拉着他的手了。

  他已长大了,暗暗地告诉我应该放手了。我希望也相信有着如许感悟的儿子,在我眼花、耳背的时候,也一定会像我先前牵着他的手那样牵起我的手。

  其实,我当年外地求学时,父亲母亲也曾与我相约每星期通一个电话,可我也曾在学校门房等电话时总会显得那么不耐烦,即使接通了,有时说了一两句就挂断了。

  今年暑假,儿子去香港旅游,千叮咛万嘱咐着他要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而后天天期待着那通三言两语就结束的电话。现在想想,真是懊悔,做了母亲后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牵挂子女的心是那样的绵长不断。现在每回出远门,才记得给年老的父亲母亲每天报个平安,即使三言两语的问候。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在医院里工作的我,见多了生老病死和无法预料的意外伤害,非常认同龙应台先生的这句话。

  自以为对情感变得淡然,对一切都能很淡定,但游走在《目送》短短的一篇一篇文字里,却是那么的思绪万千,情感总会情不自禁地满满地溢出来。

  我想,我儿子一定会和我一样,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

  记得吧,对孩子、对父母、对朋友,只求平常的人儿依旧,寻常的日子依旧,我们都且行且珍惜。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龙应台《目送》有感04-29

读《目送》有感10-14

读目送有感10-22

读《目送》有感【热门】12-18

【热】读《目送》有感12-18

【推荐】读《目送》有感10-30

读《目送》有感【荐】10-30

读《目送》有感【热】10-30

读《目送》有感【精】10-30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