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时间:2022-12-15 08:57:53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选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选15篇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3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细微生动,比喻新颖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如在读者耳际萦绕,这一段的末尾用东船西舫俏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绝入神。成功的音乐描绘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对读者的感染。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写送别的环境,点明了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上的尘土,也沾湿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此中含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不尽别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过是劝友喝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挚的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只有体会诗歌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二、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气势恢弘。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三、赏析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

  其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再则,要注重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采分析含义,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四、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在赏析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时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诵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可以从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分析写作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如鉴赏王维的《鹿柴》,我们可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摹出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然后简洁地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分析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以声衬静,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再根据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来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4

  1.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1)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4)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6)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赋比兴、象征)

  7)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抑扬:突出于强调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3.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6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7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8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分析法

  第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第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第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第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

  第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第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第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第四、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第五、情感方面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9

  怎样读懂一首诗

  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

  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0

  之一:整体理解诗歌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1

  1、提问方法:

  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解答分析:

  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答题模式:

  ①概括诗句的内容。

  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

  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2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一、复习要求:

  1、通过复习,理清题型类别及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

  2、熟记古诗鉴赏的相关术语,进一步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3、能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从关键字词、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会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例说五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或问: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何种感情?

  2.答题步骤:

  ①描写诗句中展现的画面(翻译要尊重原文)。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等。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备选词语(感情):欢快、恬淡、闲适、悠然;迷恋、仰慕、追慕先贤;老大无成、壮志难酬、功业无就;孤独寂寞、忧闷感伤、忧愤、愤激、愤懑;思念、羁旅愁怀、离别愁绪、怀人念远;高蹈于世、清高自守、坚守节操;伤春惜春、韶华易逝等。

  3.答题示例:

  问: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诗描写出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画景,表现了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

  小练习一: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或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等。

  艺术手法题要关注鉴赏术语,常见的鉴赏术语:意境、意象、基调、点题、上片、下片、首颔颈尾联;常见的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格;常见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以动衬静、白描、渲染、比兴、铺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衬托、烘托、对比、曲笔、借古讽今、用典、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抑扬、铺垫、照应等。

  2.答题步骤:

  ①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答题示例:

  例(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此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明月之光可照反衬出深林的幽暗。

  ③表达了诗人一种潜隐心底的沉郁与孤愤。

  例(2)赏析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并说说它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贬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②诗句借用典故,前一句用向秀作《思旧赋》,说明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表达了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小练习二:分析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或语言特色、艺术)?

  2.答题步骤:

  ①从以下词中选一个或几个作答: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运用口语、叠词互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简练生动等。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答题示例:

  问:请分析陆游《卜算子咏梅》的语言特色。

  答:①此诗语言特点是委婉含蓄。②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借助比喻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的心迹,表达了自己不畏谗言、坚贞自守的志趣。

  小练习三:说说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语言特点。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问是否认可。

  2.答题步骤: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中"阔"字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指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及豪迈的气概。

  小练习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请赏析"直"、"圆"二字。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答题步骤:①解释词义。②点明中心。③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题示例:

  问: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②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③是全诗的关键。

  小练习五:找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词眼并简析之。

  三、赏析下列诗歌(自找角度,自拟题目),要求体现以上五种答题模式: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3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际,浪起云涌,风号雷鸣的壮美景象。一二两句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4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6-10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12-10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篇06-10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07-20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09-23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5篇)11-28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5篇12-10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5篇)12-11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通用1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