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说课稿

时间:2022-12-16 15:10:24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课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浙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4、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5、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6、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四、说学生

  高一新生的来源各团场初级中学,有部分同学,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还有多数同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而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章又都是理论内容,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3

  一、课前准备

  1、素材准备:把"李平"和"练习"文件夹提前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

  2、学生准备:录音机会用吗?

  (1)如何打开"录音机"?

  (2)会用"录音机"听音乐吗?

  3、通过听"李平"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检查耳机情况。

  4、提前分好小组,选好组长。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李平同学非常喜欢朱自清的名篇《春》,于是在课外录制了前两段,分别命名为"春1"和"春2"。后来,她想把"春1"和"春2"合并成"春3",以"春之声"作为背景音乐,编辑成配乐朗诵。你愿意帮助李平完成这项操作吗?怎样操作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不但能够很好的帮助李平,还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先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2、出示教学目标(找一生读吗?强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掌握以下技能:

  (1)掌握用"录音机"合并声音文件;

  (2)学会用"录音机"混合声音文件;

  (3)能根据需要用"录音机"调整声音效果。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帮李平完成第一项操作,进行"录音剪接"。学而知困,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上面的‘录音剪接'的三个步骤,通过自主学习帮李平把‘春1'和‘春2'按顺序合成一个声音文件,并以‘春3'进行保存。"

  3、录音剪接

  (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3)强调两点:

  ①我们在插入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把"滑块"准确定位后,再进行插入文件,并且文件是插入到滑块的后面。在这里"用‘录音机'程序打开‘春1'后",将滑块移动到最后,也就是第一段的结束处,再插入"春2",才能帮李平按顺序剪接;

  ②如何保存"春3",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选项进行保存。如果选择"保存"菜单的话,将会......对!将"春1"替换。我们编辑多媒体时,应当养成保留原素材的习惯,以备再用。

  另外,如果滑块没移到正确位置就插入了"春2",未保存之前有补救措施,就是......还记得学习"word"时,出现误操作时可以用"撤消"按钮,录音机也有类似的功能,那就是用"文件"菜单中的"还原"选项。

  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个步骤,加深印象。

  录音机不只可以合成两个声音文件,还可以合成两个以上的声音文件,简单易学。

  (4)好!下面用1分钟的时间继续完成刚才的任务,并且注意观察"‘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关系"。组长要尽职尽责啊。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学会,才能更好地学习下面的内容。

  出示问题:"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有什么关系?

  对!"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和。

  建立好"春3"的请举手!我们知道,好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帮李平合成配乐朗诵,即学习"混合声音",请完成"自主学习2: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中间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自主完成给‘春3'加上背景音乐‘春之声'。 "

  4、混合声音

  (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强调:"春之声"给"春3"做背景音乐,混合好了再保存。

  (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强调:

  ①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后,再进入声音混合,朗诵与音乐混合协调;

  ②背景音乐要与声音文件内容相吻合。

  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个步骤,加深印象。

  (4)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

  (5)提问:录音剪接与混合声音有什么异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已经帮李平加上背景音乐了,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有!"春之声"的音乐要比"春3"的录音时间长一些。

  那么怎样处理?

  对!把多余的音乐部分去掉,让背景音乐和朗读声音同时结束。怎样去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内容"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5、去掉不需要的声音

  (1)大家要不要根据课本15页下面和16页上面的三个步骤,先试试?完成"自主学习3"。

  (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

  强调:我们在删除的时候,还是要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而且录音机无法直接删除中间的部分,只有较专业的录音软件才能实现这项功能。

  (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小老师要尽职尽责啊。争取所有同学都能完成任务。

  (4)编辑好后不要忘记保存啊。

  提问:如果背景音乐比朗诵声音短怎么办?

  师生共同讨论,利用合并,可将同一首背景音乐重复播放,再将多余的删除。

  同学们,小小的录音机还有一些优化效果呢?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再帮李平的配乐朗诵加上适合的效果,感受声音的变化。请完成"自主学习4:请大家参照课本16页中下部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添加优化效果,可以先尝试收听不同的效果,然后再选择的播放效果,并进行保存。"

  6、优化音效

  (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很圆满的帮李平完成了任务,她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

  7、展示

  大家学得很好,哪些同学愿意把"春3"进行展示,请举手!(在教师机上展示两个同学的"春3"。)

  然后,我们共同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谁能说说?

  8、小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生答)

  我们再回头看看教学目标。

  最后,我准备了了几个练习,请分组完成。

  A、比一比

  (1)剪接古诗"春江晚景"(将题目+分开的四句进行合成)。

  (2)完成"世界杯"朗诵(背景音乐短)。

  (3)做成歌曲"采一束鲜花"(把清唱和伴奏合成)。

  B、挑战自我(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操作)

  将歌曲大串烧进行分解,编辑成三个独立的声音文件。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浙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4、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4、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四、说学生

  高一新生的来源各团场初级中学,有部分同学,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还有多数同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而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章又都是理论内容,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图文混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实现有效教学、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三步一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图文混排》是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学完本节内容后,学生将能够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方面:了解图片的插入方法和属性设置。

  (2)能力方面:能够熟练运用图片设计版面,表达主题;并对图文混排的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

  (3)情感方面: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认为图形对象的插入与设置是关键,所以设为本节课的重点,基于课前和学生进行的交流和对他们的观察,我把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 教法学法

  教法上:重点部分利用演示示范,组织讨论,结合学科所具有的操作性特点,精心选择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法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我学习,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大约5分钟)

  结合学校板报评比活动请学生对黑板报进行讨论。再展示一篇文本文档,和一组相关图片。文字能够描述事务,图片能形象的反映事务,如果能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并对某些文字或图片进行特定设置,将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引出课题——图文混排。

  此时学生对刚刚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我再展示去年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获奖作品,激励他们亲自尝试如何用WORD来制作美观实用的电子作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任务,也顺利的切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

  (二)讲授新知(约10分钟)

  对于图片的插入,我先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演示具体操作步骤,并有意识地介绍几种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然后启发学生打开并使用图片工具栏,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图形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约20分钟)

  给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素材,明确本次任务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小报设计,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相互协助的方式来学习图文混排的各种设置。并让完成较好的同学讲解演示以加深学生印象以此突破本节难点。教师则充当引领者和协作者的角色。

  (四)作品展评,(约5分钟)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组内互评并填写学生评价表。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既发挥了学生的长处,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感,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我从学生中挑选几幅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提出希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大约5分钟)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甲流知识的小报。

  四、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赵良厅校长解释说:“三步一环”课堂教学模式由“认知教材———重点、难点突破———检测、总结”这三个步骤组成,即把教室的教师一“讲”改为学生三“动”的课堂活动方式,三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以自主、创意、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减少厌学情绪,使课堂充满活力。

【信息技术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课堂反思12-05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12-12

信息技术课教案11-03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10-09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07-13

信息技术课教案08-31

信息技术课反思02-27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2-07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