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的随笔

时间:2022-12-19 12:44:1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感想的随笔【推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想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感想的随笔【推荐】

关于感想的随笔1

  一些好的节目,你看了会回味无穷,乐意分享给自己身边的人。也许是可以开心,也许是可以学习,也可能会有点滴的共鸣。

  以前看到中央财经频道的[交换空间]时,是妹妹分享的。感觉装修房子也会有那么多新奇的想法。比如说做一个怀旧的装饰品,你可以把家里珍藏的废旧磁带找几个来,可能已经好久没有用来听过了吧,取出里面的磁带卷把带丝摆成不同的样子,然后用镜框装裱起来。可以做上不同的三四个,挂在墙壁上欣赏一下,这也是一件艺术品了。也许有一天你装修自己的房子时也可有这样的'装饰。

  今天,又有一个好的节目,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这是一个朋友分享的。当时他正在看陈铭关于父亲的演讲。四位导师都给了肯定的通过。从他一个刚刚成为父亲的忐忑紧张,到自己父亲的人生范本,榜样作用的的一个父亲,后来那个带着感恩的罪犯的老父亲。当听完后,我也想到了我的父亲。乐嘉老师也是这么说的,一个好的演讲可以勾起听众的共鸣。后来我就翻看了一些这个节目的其它演讲,也有很多精彩的话题。比如瘫痪的梁艺给人的励志鼓舞,北漂男孩解艺的北漂感言,主持人李程远的强者发言……等等,都分享给大家。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生命中永远有那么一个人,他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亲人,也许是偶像但一定有有那么一个生命就是真的当你无助的时候,你想到他的样子你会去揣测他处事的方式,你会去假想他在这一瞬间的感受。你就真的就重新感受到力量。”其实我的心里也装着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你呢?

  其实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类似于这样的节目,我想可以看看,我从中可以得到启发。

关于感想的随笔2

  人这一辈子,就象是一次旅行,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沿途会经历过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和遇到不同的人;而且也没有人能帮你,从头到尾地陪你走完全程,所以在这次旅行当中,该如何面对,如何走,都要自己去作出选择和领悟。而且也不能反悔。

  有的时候,人就如一只没有脚的鸟似的,都是为了心中的某个梦想而努力着,一生都在空中飞着,不能下地休息,不能停下来细细地欣赏周围身边的一切。而每天似乎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积累着。但最终所看到过的东西,所经历过的事,以及所曾得到过的东西,都一瞬而过的,浮云似的,他们也不太在意。因为在他们眼中,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以及下一个目的计划,他们要的是如何能赚得更多的钱,如何能得到更多的。而这过程所经历的,都不记得了。

  然而,每个人心中的目标也是个没有底,永不会得到满足的欲忘。于是乎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在奋斗着;或许如果有个机遇,这会成为一个让世人都会记住的伟人、名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但这也不是终点,还得继续着。但在平凡的百姓中。在一直都不会出现奇迹的时候,还一直都生活在固执的已见,不结合实际的盲目的追求,那就会使自己渐渐地脱离社会和朋友。

  记得北宋时期有个僧人守端,好象是叫作白云禅师;写了一首著名的感悟偈《蝇子透窗偈》: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苍蝇喜欢飞往光明的地方,旧时的窗口都是糊了纸的,可以有光线透出来的,可苍蝇见了就撞过去,向着光线冲啊,撞啊,但就是飞不出去,拼命地往窗外钻,它没料到隔着一层窗纸,无论如何也钻不出去。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原路飞出去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的眼睛给骗了。放着好端端的“来时路”不走,苍蝇非要往糊了纸的窗户上钻,真是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毫毛收获。

  诗中“来时路”比喻生活中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只是被人们忽略罢了。“被眼瞒”更是一语中的,指出人们通常被眼前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而无法发现生活的真谛。因此警示世人,不要被表象所欺骗,要用心去体会生活中那些不易觉察但却是惊艳的瞬间。

  我也曾熬过孤寂长夜,独自在内心东想西想,最终为了实现早存在内心的那个梦想,飞离了温暖的陪养我成长的小窝,出来闯天下。路是已经走到了一半,但一次又一次的冲撞,随着时间慢的如同刀割却一直不断地地流逝,自己却渐渐的离那目标越来越远。令我感伤。

  有时,是不是我的想法错了?不!自己走出家门的那一步,至今也没后悔。最后,虽然立了根,虽然成了家,但自己的锐气被消磨得无影无踪,一想到那个梦想,心里灰阴极了;当自己每天要为了生活、为了新出现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环境而日夜奔波的时候。

  忽然有一天,猛然醒悟了过来,原来有的时候不一定要完成自己的理想,不是能赚了很多的钱才是完美和幸福、开心的。每个人都向往着幸福的人生,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试问又有几个人能成功孩儿时期确定的目标的呢?

  随着人的不断变化,有些极端人的可能会因此消沉,但退一步来说,换个角度来看,人的一生不一定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活着的,我们应该用心体会和感受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那些平凡而又快乐的人和事。

  人的一生本就浸泡以柴米油盐等许许多多的环境中,如果为了目标而使自己活得累,活得苦;还不如细心去打扮一下自己的心情,享受一下阳光撒下来的那份温馨。

  忙着活或忙着死,真有道理,踏上未知的旅途,做个快乐的自由人吧!

关于感想的随笔3

  人生路上,永远都是一方看着另一方离开,看着他们的背影,静静沉思,在今天,经历文革的那代人已经老了,他们有的走不动,有的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正是有他们的毅力,经历了那个时代,撑到今天,才有我们幸福的生活。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背影的感想随笔散文。

  一进村的就望见前面有一柱着拐杖的老人,那慢姗姗的步伐弯着腰,看这背影我感觉即熟悉又陌生。看身影多幺像他,但照他那走路的样子又不像他。带着凝问我紧走几步赶上前去,扶着他的胳膊,他抬起了头,果然是他一白生忠。

  十多年没見,他竟苍老了许多?我简直不敢相信。几十年前他是那样的威猛有力,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打埧修梯田,他一个人能推两辆架子车土在埧上飞奔,队里的手扶拖拉机陷在泥坑,他一个人抓住前面的铁架子一用力就把机子抻出来。麦收季节往回挑麦,他担着麦梱总是在最前面。建大队部时候,他用队里的老灰驴套上架子车从沟底往村里拉石头,坡陡性口拉不上去,他就在车辕旁拴根绳搭在肩|膀上和驴一块拉。几孔窑的石头大都是他一冬拉回来,这么威武的`人,如今竟老成这样?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扶着他眴问起他的身体,他说:唉!不行啦!前几年害了一场病动了手术,沒死己经不错了。

  他问:娃刚回来?我说:是十几年穷忙回来迟啦!他说:是啊!该回来看看,再不回来我们这辈人恐怕都見不上面了?是啊!我感慨,这些老人都八十多岁了,想想也是我都快六十岁啦!当年我在他们面前还是娃娃呢!

  光阴似箭,岁月催人。我扶着他上了坡到了村头,他说:娃呀!有空来家?我说好!一定来。

  望着他颤巍巍的背影,我不由地感慨万分,大千世界,这样平凡而默默无闻的人何止一人,在茫茫众生之中,这样的人你我他何止千万。一辈子一代代从生到死都做着平凡的事,不出名生来干不出啥惊天动地的事,死去也无人知晓。

  但就是这样的人,在创造着世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繁延着一代代人。

关于感想的随笔4

  从刚到广州那天算起到现在已有接近四十天的时间了,在这一月多的时间里无论是从实验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学到了很多,感悟也很多。其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和老师,同学的那份情谊和学到的以前很少接触过的实验技能。

  首先,从实验方面说起,在本科阶段我的专业是制药工程,在大学里无论是开设的课程和老师安排的实验课都是侧重于化学方面,接触的实验都是有机合成,就连我的毕业论文也是有机合成方面的,对于生物或者是微生物的知识知之甚少,实验反方面几乎是零。还记的我刚进实验室时的感觉,好多仪器都叫不上名字,更别提怎么去使用,完全是一种陌生的感觉。我刚来时的激情,或者说就从复试后的一直憧憬着实验会得心应手或运筹帷幄的梦想全都成了一个美丽的却经不起风吹的泡影,再加上刚来广州时的不适应,那时的沮丧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人都有留恋过去的通性,在那一刻起我突然发现我从未有过的喜爱我以前的学校,喜爱我以前的专业……

  留恋归留恋,沮丧归沮丧,我自己选择的专业,我自己选择的方向,我都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从第二天起我就从最基本的学起,或着更直接地说是从移液器的使用方法这么简单的问题学起……开始了实验操作学习的同时也开始了理论知识的“恶补”――首先从冯延叶那里借了本蛋白技术手册,后来又从图书管里借了本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在空闲的时间就看看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一天,两天,三天……大约经过了一周的时间我已经完全熟悉了双变复性实验的流程和操作。还记得我第一次接种没有染菌时的激动,还记得的我第一次测蛋白浓度做BSA曲线R值达到0.99以上时的那份喜悦,每一次小操作的小小成功都给我莫大的鼓励。还记得我第一次负责整个实验操作时的.紧张和谨慎,现在想起都是一份很好的回忆。后来,冯延叶去负责纯化实验,剩下大约三分之二的包涵体实验要我独立完成,在后面的日子里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做实验,有时候要晚上11点回宿舍,虽然日子有些忙碌,但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充实……

  在这一个多月的实验中我发现了有机实验和生物实验的明显不同之处:第一,就是量的区别,在有机实验中几乎都是以数百毫升的计量,1ml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在蛋白试验中1ml几乎是最大的计量单位,质量都是毫克级甚至是微克级,这就决定了在生物试验中要严格并且熟练的操作才能减小误差,例如:在测蛋白浓度时酶标板上的点样操作,不同的人操作或者说用不同的稀释倍数侧得的结果都会有很大的出入。第二,就是活性的区别,在有机合成中很多是不考虑生物活性的,而在蛋白试验中要时刻牢记它的生物活性,大部分时候都要把样本放在冰盒里或在接近零度的条件操作。第三就是染菌,在有机试验中大部分是不怕染菌的,而在生物试验中最怕的就是染菌,就像活性一样,“染菌”二字也要牢记。还有其他方面,在以后的试验中我会发现更多,同时我也会注意更多……

  在实验中最值的注意的就是做好实验记录,当天的实验记录当天完成。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帮我解决很多后续的麻烦,我记得在我刚做第一次实验记录时冯延叶告诉我:“做实验记录不要怕麻烦,如果你看过公司的生产记录,你就有会知道我们的实验记录有多简单,多浅陋。”这一点在我以后的实验中也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当然在这段时间中冯延叶的严格的实验操作和谨慎的实验态度是最值得我学习的。

  在生活中更有很多趣事和笑语。当刚踏上广州,听到了一口标准而又陌生的粤语时,当天天面对米饭缺少我和小娜的最爱――馒头时,真正感觉到了什么是南北差异。当我们去华工和中大本校区时,就好像从热带沙漠走到了温带森林里的感觉,体会到了炎炎夏日走在林荫道上的惬意快感。当走到中大的“国立中山大学”的大门口时,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化底蕴和视觉冲击力。当面对珠江时我突然想起了在青岛面朝大海时的那份开阔而又舒畅的感觉……当在李杉老师家集体看奥运开幕式时,体会到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激动……

  在每天的实验中,去晚饭的路上和晚饭时间是一天中笑语最多和最快乐的时光,每天九个人浩浩荡荡的走在路上,经常光临的那家餐馆现在都给我们会员级的待遇,小娜和刘建师兄无疑是大家的开心果,每次都是妙语连珠和“相声”大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冯延叶同学也变的异常活跃,真是师兄“领导”加“训练”有方。

  总之,在这段时间里有过沮丧也有过激动,沮丧给了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给了我一个适应和缓冲的余地,给了我冷静思考的时间。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道路都是平坦笔直的,那么他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味的。”生活本来就是应该像正弦图像那样有π/2的时候,同样也有3π/2的时候,并且还是以2π为周期的……这个假期给了我提前体验硕士生活的机会,不知不觉中它的脚步已经靠进,我很庆幸已经提前度过了转折点,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最后,感谢老师们给我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和我一块做实验的师兄、师姐还有同学们的帮助。

关于感想的随笔5

  一觉醒来,望着窗外嫩嫩的绿的叶子。忽然觉得军训就像一场梦一样,匆匆地来,又在我没有有细细品味那份特殊感觉的时候又悄然而逝,四天的疲劳在肩头隐隐告诉我已经结束了,有点痛,酸酸的感觉。教官走了,没有眼泪也没有分别。那么匆匆。阳光照进来,落在身边的书包上,我默默地想着,想着第一次和教官见面,想着第一次踏进训练营地那或整齐或凌乱的踏步声,以及同学们的窃笑声。军训的记忆已经在疲劳的压迫下变得愈发清晰。这些都是值得记忆和怀恋的。

  永远年轻并非青春的煽情,而是经历青春后的一种更坚韧的态度,十一正值青春年少走着那还很稚气的步子,我成了初一的学生。

  军营中的第一天,我们走着散乱的步伐,用好奇的眼光去打量这个地方。晨阳默射在两边高大的树上,树上的颜色特殊的.“树叶果”隐隐透出亮光,可我视乎把这里想得太美好了;依稀记得,炽热的阳光火辣辣喷涌而来头上火烧版的热,艳阳照得人睁不开眼,还有教官年轻但却严肃的脸,以及一些在前面“表演”着像海狮一样趴着的男同学,班长坐着并不标准的俯卧撑和女生那伴着喘气的深蹲······

  尽管我很努力的去回想更多的记忆,但烈日烤焦了这个记忆的储存,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方向,只反复记起咬紧牙关的一句话:“很快就要结束了,加油啊!一定要撑下去!”也许多年后,我还能体会离家军训时的那份不自在,那份累,以及汗流满面不能擦,身上很痒不能挠的那种无法形容并难以忍受的感觉。有人说:这是生不如死,是非人的日子,那我就该暗自庆幸了,因为我都挺过来啦!

  有人说:无法回味才是最美妙的感觉,对于军训有些感觉真的不能言传,只能自己亲身去经历,在淙淙的意会中回味,像喝一杯浓郁的茶,只有尝过才知其味。军训对于每个人都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荡漾。对于我而言,军训,是一种磨练,它可以是一场暴风雨。没有日晒雨淋,没有狂风暴雨,若暴风雨不猛烈,又如何来那美丽的风雨彩虹,怎会有自己精彩天地?它是一种宝贵难得的经历,它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持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军训给我的美好回忆是我们和教官之间那种纯朴的充满人情味的关系。

  人没有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人生没有挫折磨难就不再坚强;樱花如果没有白花争艳我先开的气魄,就不会有美丽春天里的一枝独秀;荷花如果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志,就不会成为炎炎夏日里的一位君子;梅花如果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有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青丽的风景;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就不会成为紧张军训中的一颗亮星。

关于感想的随笔6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闭目让旋律自由飞翔,何日能再见故乡的炊烟,看那大漠孤烟的狂劲,一种苍寒悲凉直透脊背,心中开始笑话年少的轻狂……

  大漠之上,我在等待莫名的悲凉?

  等待,真的很美吗?

  尤其是那种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带着悲凉的等待?

  前几天,5岁的儿子,突然让我给他讲湘妃竹的故事,还问我,为什么竹叶上会有斑?说是他们老师说的.,那是一个美丽女子的眼泪……

  我苦笑了一阵子,就给他讲了我读到的湘妃竹的传说。儿子上劲问个不停了,我有些烦了,说就是这样的,哪来这么多为什么?

  不经意间,一位女子正微笑着注视我们父子对话,发现间,她极速转身带着笑意走了,似乎在笑话什么?

  ……湘妃等得泪洒竹生斑,三峡神女等成峰……故事倒是很美丽动人的,可谁知道她们等得如此悲怆、感伤、凄凉?

  人,其实是心哭的时候不流泪呀!

  心绪袅绕起来,有些纷乱,想停止这些文字的记录。

  闭上眼睛,听任风吹幡动,静思佛语,远方却飘渺传来似诉似哭的吟唱。那位姓周的小子也不知是口齿不清,还是情到深处?很难听清他唱的什么,反倒越发辩听起来。终于听懂了一两句,这小子,原来也为等待伤感着呢?年轻的小破孩?哎……仔细想想,又是自己的错了,其实那种坚定的等待,恰恰都是源于年轻,乃至年少,一切都变得如此老城时,还有什么需要等待的呢?拜佛不语,佛笑不言,似乎一切都明白的时候,其实一切又都是那么糊涂起来!

  ……

  罢了,任那炊烟袅袅,紧紧闭上眼,似乎越能听清楚他唱的啥了……

  不信?你闭上眼试试……

  除非,你从未有过等待的体会……

关于感想的随笔7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上学时的情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恨不能第一时间领到语文课本,然后迫不及待地翻看课文。等到大致浏览一遍后,就再也对语文课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了。

  现在,作为一个研究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面对女儿的一道中考复习题,我曾经是那样的无奈。这是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回答后面给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把文章中某一处人物空缺的语言根据语境自己描述出来。我原以为这道题出得很灵活,答案只要合乎语境、表述准确就行了。可女儿再三强调,老师说不是人物的原话就不给分。众所周知,阅读理解所选的文章可能是经典名篇,也可能是大家都没接触过的短小时文,而对于后者,又怎么可能在没有看过原文的情况下一字不落地把主人公的原话写全呢?我对女儿说,这种考题纯粹是想把你们考倒,你不会标准答案是正常的。

  这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语文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会遭遇此种尴尬呢?有人说是因为教材的`选文与编排缺乏历史感和人文关怀,课前的背景材料与课后的练习设计更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有人认为即使有时编写者考虑到了,但某些教师由于意识不到编写者的理念和意图或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以至于仍然依据“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的老办法进行教学,往往让教材的设计形同虚设。还有观点认为,我国的语文教材一向是古今中外的文章蜻蜓点水般地摘取,力求“大而全”,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文教材只能是片段式的文学或文化碎片。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任意肢解,最终有价值的东西都给过滤掉了。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进行语言、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照,而以人为本又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中思维能力是其发展的核心。

  在与留学美国继续高中学业的同学交流后,女儿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美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简直是用做题和考试进行淘汰赛。也就是说,我国的基础教育纯粹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不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同样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中国要比美国晚12年。因为错过了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这就怪不得中国到现在也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了。

  通过交流,女儿还进一步发现:实际上美国学生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的作业时间,但他们的作业非常灵活机动。老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然后自己思考、查资料。这样的作业会使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并且更有兴趣学习,而速度快的学生就能够赢得更多的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至于中国学生,只能闷头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老师是研究中、高考的专家,你不跟着老师走,到时考不好谁也担当不起。至于向来把老师奉若神明的家长,谁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就这样,即使有点想法的孩子最终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下,变得只知道一味做题、应付考试。至此,除了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外,就再也谈不上兴趣驱动了。

  比较而言,美国的语文教育更注重人文关怀。美国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彰显本民族独有的人文内涵,有些教材选编的课文甚至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并摘要其不同时期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代表意义的文学、文化成果,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受到熏陶。

  另外,美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而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因此,课后的练习设计常常把学生置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同时,课后练习中充满趣味性与现实性的习题又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快乐和成长,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关于感想的随笔8

  一首歌,一些人,一座城,一段记忆。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经历中记忆,在回忆中老去,在老去时惋惜!逝去的是我们的青春年纪,留给我们的是一些能够勾回忆起过去的东西,如此说来,这样挺好,最起码我们还有那些开启密码的提示,还能找到那些通过记忆城堡里的钥匙。

  08年暑假过后,也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这个季节,天气变得不热不冷,入秋的季节感觉非常适宜了。经过暑假一个月艰辛的打工经历,再返回学校,我更加珍惜自己手里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差点失去我右手的中指的时候,越发的感觉身体的完整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学校见到了我久违的吉他自然亲切无比,狂练了一个下午之后,为了不影响舍友休息一个人跑出去到学校里面的一条小河边的草地上练琴,就这里遇到了我后来的好朋友小飞。

  同为音乐的爱好者的我们,在以后的日子经常约在一起练吉他,他其实钟爱的是贝斯,我是吉他的铁粉。有一天,他说,嘿,小超,我们来组一支乐队玩玩吧,你弹吉他,我弹贝斯,再找一个鼓手和键盘手就够了,我还认识了一个朋友是在上海这边开酒吧的,我跟他讲过了,今年吧,我们排练一下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然后明年去那边做个驻场乐队,他那边也同意了。我说,好啊,我老早就有这个意思了,我给你听段riff,我前两天琢磨出来的,我觉得还可以,你听下如果还可以,我们就把它写成歌。我一直弹那段riff,他拿出纸和笔开始写起来。差不多一下午的时间,我们基本把这首歌写成型了,我们写了五六个版本来串联主歌和副歌之间的空档,最后的一遍他用手机录了下来。

  我可以写一篇超过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也可以写很多篇随笔,却始终写不出一首歌词,这一直是我感觉最尴尬的地方。那时候,我只有一把木吉他,小飞有两把电贝司,一把五弦的和一把六弦的,我闲着没事的时候经常拿他的六弦贝司当吉他用的,我一直很想拥有一把电吉他,只是在那个时候真的没能力去买!他说,小超,下个暑假你找份工作打打工,如果钱不够,我把我的五弦卖掉帮你买吉他。

  那个时候,我们会一起躺在河边的草地上看着蓝蓝的天空,手机里一直单曲循环一首歌就是那首——silent day。老实讲,一开始我觉得这首歌并不是很出色,无论是跟许巍还是伍佰都比不上。可是他就是这么一直循环着。我们一起聊未来,聊音乐,也聊自己的人生,就像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听的多了慢慢觉得这个叫郭硕的主唱不仅唱的.是一首歌,也唱出了自己最音乐的执着追求,便利商店乐队虽然不是很有名气的乐队,但他们一直都这么努力着,执着着。在那个青春里最需要同伴一起前行的路上,他们音乐激励了我很多,也让我感动着,于是我把这首歌放在了手机里,也开始寻找他们其他的歌曲。

  09年,在这个暑假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想找兼职做,可是这里可以做兼职的地方早已爆满了,再和身边的朋友打听过之后我觉得暑假打工这个计划基本泡汤,我的心里又开始阴暗起来,为的是我电吉他的到来又要遥遥无期了,开始觉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挫折一路路的跟随着我,走不开也摆脱不掉。小飞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正在去上课的路上,他告诉我说,他认识了一个琴行的老板,想找兼职的吉他老师,然后他就帮我搞定了。我连声的说着谢谢,放学后直奔琴行,和老板简单的谈了一下工作的内容和价钱之后,我决定留下来做。

  每天坐在空调房间里教教琴之余,那时候宿舍和琴行两点一线,早出晚归一天也将近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供自己练琴,也跟随着老板学电吉他,改正了一些自己的错误弹法和补全了一些基本的乐理,老板很大放的为我制订了练琴的步骤之后,我的技术也开始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他在打工之余也会到琴行来跟我一起练琴,有人陪着练琴当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也尝试着排练一些歌,虽然不是很完美,偶尔也有错拍、漏拍和抢拍的现象,但是我仿佛看到了未来背着吉他在舞台上演奏的我们。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被迫听从上帝的指挥,也不得不无条件地服从命运的安排,人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早已经安排好了的,所有的结局都是铺平奠定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路线都在出生前就已经规划好了,所有故事的发展都安排在了上帝的手里。如果一篇故事讲的很平静,上帝会觉得不够精彩;如果一些人走的太顺利,上帝也会嫉妒。

  开学前夕,我终于买到了我的第一把电吉他,打电话给小飞,我说:小飞,晚上过来玩吧,我终于买到我的电吉他了,哈哈!他也显得很高兴的说,恭喜你啊,小超,我正好想晚上过去找你喝点。

  我们在楼下的小饭店里,点了几个菜和几瓶啤酒,小飞说:小超,我暂时要离开上海一段时间,我一个亲戚在南宁做生意,我过去帮他,等明年你毕业了,我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们在一起去酒吧做驻场歌手吧。我很惊讶的看着他,然后点点头。

  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也喝的很开心。

  以后的我们,只是在上偶尔碰到了打个招呼,他似乎很忙,而我也很忙,青春在彼此很忙中走过了……

  谁说的在青春的岁月里许下的诺言就一定得去实现?谁说的那些曾经一起幻想过的未来就得一定的走到实现的那一天?是谁说的不去一起努力实现就别谈理想?又是谁说的半途而废的梦想就一定不完美?诚然,在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擦肩而过后渐行渐远,但谁又能说现在这样的状态不是另一种完美结果?至于我们最初录的那首demo也随着他的手机丢失而彻底的失去了,就像人生里的很多东西一样,在该来的时候不顾一切的到来,在该走的时候不留痕迹的离开。

  现在的我们都早已不是从前那个稚嫩的少年,呼天喊地的弹着吉他唱着那些有着所谓爱情疼痛的歌曲,咀嚼着人生带给我们的伤痕累累,各自背着自己的行囊渐渐的走向成熟,走向未来,这大概就是我们各自的选择吧,你选择了怎样的道路,你就得过怎样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或许那时候的我们都处在喜欢幻想未来的年纪,或许现在的道路才是生活的正轨,没能执着的走向那条音乐的道路,我很遗憾,但却从不曾后悔,就像郭硕唱的这首silent day一样,对于那些有过的青春梦想就暂时忘掉他们吧,别后悔。当未来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除了多一份感动之外还能回忆起年轻那会的疯狂岁月,真的挺值得赞美的。

  前些日子里,在微信的朋友圈看到他分享的一些喝酒的场面,我打趣道:给我留一口了没?他没回,我也没在意,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各自奔天涯了……

关于感想的随笔9

  奥运会开幕式引来众多评论,我已过了半夜爬起来看直播的年龄了,看完了开幕式的录像,评价就是六个字:节约、幽默、创新:

  一、节约:

  英国人称他们是在辉煌的时候拿到了主办权,是在陷入底谷时举办的奥运会,因此,节约成为了第一大亮点,伦敦奥组委自知无法在奢华程度、灯光焰火等方面与北京相抗衡,因而他们走了节约的路线,没有硕大的LED屏幕,见不到制作优良的大道具,没有精美的服装和高科技灯光,没有人海战术的对称美,群众演员的服装也没有整体划一的要求,我发现他们的服装甚至都可以从各个层次的演出团体借来使用即可,并且群众演员在所有的彩排时都必须自己化装,只有在正式演出时才能享受一次由专业化装师化装的待遇。总导演不愧是玩电影的,把现场和电影镜头一嫁接,既避免了转场时的混乱,又带着观众随意魔幻地穿越。省钱又省力,这种方式据称还是第一次广泛采用。节约还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宣誓的时间与火炬绕场的时间叠放在一起,因为一定要在公交车辆收班前结束闭幕式,否则又要按他们的劳动法的规定发放一笔不菲的加班费了。还有,吉祥物不像北京奥运会,一下子就设了五个,只有两个,比赛获奖者是没有吉祥物的,想要?掏钱!鲜花?对不起,(获奖者)只有很小的一束。免费的饮水?对不起,掏钱!

  二、幽默:

  屏幕上,由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007(他是007的第6任扮演者)突然出现,紧接着是英国女王受邀来到现场!怎么来的?007驾驶着直升飞机,在伦敦碗上空,尊贵的女王直接就跳伞下来了。你知道英女王高寿几何吗?实际上就在人们捏了一把冷汗时,伊丽莎白女王在现场庄严地出现。这个“包袱”引来现场观众的掌声。实际上女王是从通道直接进入现场的,而跳伞的是英女王的一个男性替身,他是42岁的英国人加里-康纳利。

  憨豆先生的出现是最大的亮点。他在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奥斯卡获奖电影《火的战车》中的经典旋律时“滥竽充数”,一会混着钢琴,一会打着喷嚏找纸巾,其揩鼻涕和放屁的动作十分搞笑,虽有点不那么绅士。但只要看看现场和电视观众的反应,你就知道休闲、放松的目的达到了。

  先期举行的朝鲜女足与哥伦比亚女足的比赛中出现了“国旗”乌龙事件,组委会不得不向朝鲜队正式道歉。开幕式上,在朝鲜队出场时,BBC解说员还念念不忘再“幽一默”:希望我们这次用对了国旗……

  三、创新:

  在服装方面,中国队的一贯“中国红”受到了BBC的“厨房”式评价,而英国队的.队服,却有大胆的创新,结合了西服、夹克和运动上衣的“三合一”式服装,特别点晴的是颈部、肩部的金色的拼块,突出地显现了尊贵的皇家风范,传统的贵族气质,对东道主服装的选择,我的评价只有一个字:绝!

  动物进场参与表演,电影镜头和表演场面大量对接,都是可圈可点的尝试;得到了媒体、观众和专家一致好评的,则是其独到的火炬点火方式。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压轴的就是火炬点火,点火的方式和点火的人员一直就是开幕式的最大卖点。上届奥运会李宁用传统的中国功夫,绕着鸟巢飞奔一圈后,在高空点燃主火炬,震撼之极。(写到这里,我不禁纳闷,当时为什么不让他用高难度的体操动作出场、甚至点火呢?)本届奥运会选择的点火方式突破了历届奥运会的点火方式,没有主火炬塔,也没有主火炬手,贝克汉姆也只有开着游艇护送火炬到现场的资格,由7名奥运英雄选出的7名90后火炬手,颇具代表性和深远的寓意。这7人中,有5名运动员,一名医生,一名海员,性别是四男三女;有白人,也有有色人种。他们在与6名火炬手完成火炬交接后,慢慢跑到场地中央,点燃了每个代表团聚集在一起的204个代表团的铜“花瓣”,随后铜“花瓣”慢慢竖起形成主火炬。通过这种全新的点火方式,充分诠释了本届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理念。

  创新还表现在注重对参与者付出辛勤劳动后所应得的尊重,表演者有专门接受掌声的时间,志愿者也得到了全场山呼海啸般的致意,为伦敦奥运场馆出力的施工人员组成列队迎接圣火入场……现场和全世界的掌声都献给了他们!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无疑是成功的,相信接下来的比赛也会成功和精彩。在祝福中国健儿取得佳绩的同时,也祝愿坐在家里看比赛其实是更需要锻炼的人们去选择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健身运动,奥运精神的实质就是你、我、他的参与!Let’sstart!

  (对奥运会有一种异类说法是:最需要锻炼的人坐着,看最需要休息的人玩命。)

关于感想的随笔10

  小孩子的眼睛最是准确,所谓童言无忌。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走在校园里,小学生们都叫我叔叔,慢慢的,我还是我,同样的还是那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开始叫我大爷,直到现在,更多的小学生叫我爷爷了。

  也是,自己已经是奔五的人了。想想自己刚来这个单位,同办公室的老孙,当时也就是现在我的年纪,我都感觉,老孙就是一个老头子的形象。相比如今刚毕业的大学生,肯定认为我也是一个老头子了吧。

  年龄相仿的人,如果整天见面,或者你们经常在一起,比喻同事和夫妻等。岁月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彼此感觉不出来变化,或者说变老。但是即便是年龄差不多的人,要是好多年不见,偶尔相遇,自己会感到对方老了,其实对方也会感觉自己老了。

  前几天,回老家,坐在妈妈跟前聊天,妈妈看到了我头上的白发,突然惊讶地说,我儿子也有白头发了。我说,妈妈,我也是快五十的.人了,有白头发也正常呀。妈妈说,噢,也是,我的儿子都快老了,我自己都快七十了呢。爸爸说,我们孙子都上大学了,我们能不老吗?

  从小到大,总感觉父亲是高大坚强的,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自己永远都在他的保护之下。自从那次父亲生病,我搀扶着父亲,猛然发现父亲又老又小,胳膊细细的,没有多少力气,个头也是那么低,才到我的肩膀,我感觉自己一使劲就能把他抱起来,就像当年他能轻松的把我举过头顶一样。妈妈在我的印象中总是闲不住,为家里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不停地操劳着。看着走路有些驼背的母亲,好像她所有的能量都已经为子女用尽了,现在直腰的力气都不多了。心中有了强烈的感伤。

  前段时间,朋友说起车,就建议我快点换车吧。我的车已经买了近十年了,跑了近十万公里了,也是应该换了。但是我开玩笑地说,才不换呢,我对它有了感情了。转而又认真地补充,不可能换了,只要转圈,俺就让它陪伴了。儿子大了,几天不娶媳妇了,刚给他买了新房子,要是买车,也是给儿子买了。朋友也点头赞成我的想法。

  虽然说自己的生物年龄这么大了,但是心里年龄还小的很,心里年龄长的慢呢。我感觉自己这会,好像二十多岁的样子。现在的自己,看有些年轻人干工作,有时不出力,还感觉他们矫情,其实让自己做,许多已经做不来了。比喻扛一个重物,心里就开始胆怯,害怕自己承受不来了。年轻时候,可是天不怕地不怕,认为只要有个环,地球都可以提起来。

  到了这个年纪,平时不活动,就会感觉浑身难受,特别是阴天下雨,简直就是比天气预报还准确。要是活动多了,容易疲劳,好久才休息过来。看电视里,好多年轻人在自杀,一点都不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但是上了年纪的人,越来越忌讳死这个字,到了百岁的老人,总说自己九十几岁。每每遇到一个很老的老人,我都会由衷的敬佩和感动,眼里衔着泪水,不为别的,只为他们历经的那些沧桑的岁月。

  既然,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偶然,而死却是必然。心里平衡,放得下,好好活着,尽量活的时间长点,对得起生命才好。经常与一些好朋友聊天,不惑之年了,没有一点成就,有些失落。但是最后只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安慰自己:好好的,多活几年,什么都有了。

关于感想的随笔11

  正月与妻子、女儿一同看望年迈的岳母,岳母与内兄他们虽已住进小“别墅”,但泥注的土墙老房依旧还在,妻子在厨房帮嫂子打下手,我和女儿便到老房走走,在土墙一角,女儿对满是灰尘的大木架好是好奇,直问我那是什么东西,干何用,我一看,那不是就是当时在农村“红透”一时的谷扇,我一边向女儿介绍它的用处,而自己脑海中也勾起儿时的回忆。

  谷扇,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它是农村木工利用风车原理,以人力转化为风力的农用设备,是农户收割粮食入仓、加工的必用农具。一般是全杉木结构,长约2-2.2米、高约1.6-1.8米。箱体有四足,箱体左为出风口,摇动扇叶产生的风,把那不饱满的谷粒从这里吹了出去。箱体右有个圆圆的“肚”,里面装着与木轴相连的6片扇叶,木轴中心装有“Z”形的摇手柄;谷扇出风口顶部是一个四边梯形风箱漏斗,上口大、下口小,均为长方形,与风箱上口孔相吻合;装有有一木制阀门,用左手控制木制阀门,可用来调控漏斗开口的大小;谷扇垂直下方有一个斜斜的出口,出口下面刚好放得下一只箩筐,右手只要一摇动扇叶,箱体便产生的风,把那不饱满的瘪稻,稻壳从箱体吹出,饱满的谷粒则从斜斜的出口流入箩筐。谷扇一般为两个人,一个人上稻,将稻用畚箕装满倒入斗内,待稻谷快扇完时再加上稻,一人摇谷扇,如人手不够,加稻、摇谷扇都一人操作,但效率就不高了。如今九0后的见了都不知是何物,也不知做何用。

  当我们看着那一粒粒白花花的大米,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又有谁知道这些大米是要从犁田、做秧田,平秧田,到育种,播种,插秧,然后再经几道耘田、打农药,再将金黄的稻谷进行收割,收割后将稻谷挑到晒谷场,待晒干后的稻谷就要用到谷扇,将瘪稻与饱满的谷粒进行脱分,最后将饱满的谷粒用碾米机碾成米,这期间有多少道工序和辛苦,只有亲身经历后才知道。难怪诗人李白写下了经典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二楼外搭个架,钉上板块,铺上几张谷席,就可以晒稻谷了,有的农户会在自家前后平整一块空地当晒谷坪。儿时的我们待稻谷晒干后,便会同大人一起把谷扇从家里抬出去,放置在晒谷架(或晒谷坪)的一角,大人先用畚斗将晒干稻谷装好倒入谷扇的漏斗里,然后我就站在谷扇前,用右手均匀摇动摇手柄,随着谷扇风叶的转动,一股风就悠悠地从出风口吹了出来。然后用左手将漏斗下方的阀门轻轻打开,让稻谷匀速漏出来,那不饱满的瘪稻,稻壳便从箱体的出风口吹出去了,而饱满的稻谷则漏入谷扇下方出口的箩筐之中。此时此景你会想起北宋早期诗人梅尧臣写的《扬扇》一诗:“田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因风吹糠籺,编竹破筠箭。任从高下手,不为暄寒变。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通过诗人通过歌颂扬扇的同时,还告诉人们凡事要做得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去粗而得精”的效果。其实有了谷扇,但扇稻谷则是一门技巧,摇风扇的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行。力度太小,杂物和不饱满的谷子吹不出去;力度太大,又会把饱满的稻谷吹出去。扇谷的人也不能分神,要专心致志,有时我们为了好玩,将手柄错摇反方向,或用力过大或过小,那都是一顿徒劳,还要挨大人骂,再次进行返工。

  那时不单是晒干的.稻谷要用谷扇将那不饱满的瘪稻与饱满的稻谷进行分离,就是那时的大米由于七、八十年代的碾米机只会将谷壳与米分离,而碾出的大米全都与米碎、米糠混为一起,这时又必须使用谷扇将碾好的大米再进行米、糠分离,扇过后大米才能成为净米,扇出的糠则用于喂猪,不过碾米店一般也放置一架谷扇供人用来扇米。

  谷扇不仅是农具,而且小时的我们在夏季还把它用来当风扇,几个小孩先“单双”(一种儿时游戏,有如当今锤子、剪刀、布游戏)定输赢,最后输的一人摇动摇手柄,其他孩子则站在谷扇出风口,悠闲地享受在来自谷扇的阵阵凉风,十分钟后再换另一人摇,快乐无比,有时闲得无趣,个别顽皮的小孩趁着大家站在谷扇出风口享受凉风时,从地上抓一把泥土放入谷扇的漏斗里,此时的出风口飘出一股股土灰落入大家身上,有的则进入眼中,大家此时已乱成一团,而顽皮的小孩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如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式现代化农机具已在农村发挥重要作用,不单省人、省力,而且效率又高,那些老式农具现已大部分退出了农村历史舞台。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或许是为了保存一份记忆,或许是放不下一段情怀,谷扇作为怀旧的农具也摆在显眼处,供游人观赏。

关于感想的随笔12

  定电子现在都已经大二了,已经做实验一年了,对实验也有点体会了!我的体会主要在数据处理与操作上,这些原本都是我不太熟悉的!下面我大致讲一下我通过一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也就心得了!

  我们刚上实验课时,最开始上的就是测量与误差。

  当然,我想,这个不仅是我们测控专业菜上测量,任何专业都是要的,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最好的办法,而其表现就是测量,当然,测量是范围很广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都涉及测量,当然,不能忘记测量的重头戏,那就是天文学,几乎就可以讲那是测量学。我们在物理实验中几乎每一个实验都涉及测量,可见测量的重要性。在我们物理实验中,有很多手工测量的,但也有很多是直接用先进的 自动化 仪器测量的,虽然自动化仪器按钮比较多,有点看起来繁琐,但我还是挺喜欢自动化仪器的。但是很少有用自动化仪器测量的,像我们做的“李萨如图形”的就是几乎全部手动,那个按钮时多的不得了!还有一个就是测核质比的测定,不过这些实验都有些缺点,就是操作太少不太好玩!所以又觉得有点喜欢直接测量的实验了!这种实验一般都需要作比较久,测量比较麻烦!但是很能找到自己技术比较高的快乐(当然,我技术不太高),但动手之后,就是有种劳动的快感,而直接用自动化的仪器就没有这种感觉了!除了测量呢!误差的计算就是我们实验的重头戏了,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不管为什么需要计算误差!更是不管哪种误差有什么作用,也不知道为什么需要那么计算误差,不知道精确度的用途,如果说,能过照旧做的,当然是还好,但是有很多是不能照旧的,就不能很好的用了,我就在做误差的`时候有个同学请教了我很久,我用了很大的经历才算讲明白,不过还只是就例子说!他还是不要求知道为什需要计算误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误差!但我觉得有必要搞清楚!下面是我对误差的理解!

  在误差里面,首先就是要确定精确度的啦!这个好像记忆不是很难,但理解不是很容易!

  首先,我们制定精确度的规则,比如说,一个精度为0.1的测量仪器,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个0.1之间都有可以辨别的空隙,这个空隙就是我们赖以估读的空隙,像我们游标卡尺就没有这个空隙所以不估读,而千分尺,虽然精度为0.01但是还要估读,因为它每刻度间有空隙!

  接着前面讲,我们借助这个空隙估读一位数!将这个空隙分成十等分,我们只能确定我们估读的数值更接近哪等分,比如说0.03,而精确值则是在这个数值附近的某个值,我们不确定有没有超过0.04,或者,小于0.02.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将0.03后面再加上一个数值了,我们必须保证我们所估读的数值,不应该使得差值大于我们估读的数值,就像前面说对0.04的差值为0.01,是我们估读位次的一倍,而如果估读0.005的话,最小值为0.01,这样,如果精确值为0.04,则差值为0.001的5倍,而如果是0.02的话差值就是0.001的15倍,都很大,这个估值是个毫无意义的值!所以为了有效性起见,我们规定对于存在读值间隙的我们估读到精度的下一位。上面就是我所理解的估读数值!下面我们讲在这个规则下的估值应用!比如说两个精度的数值相加,一个是12.345,其中0.005是不精确的!另一个1.23,其中0.03是不精确的,我们知道,他们要求的精确的不一样!相加起来,我们得到数值13.575.向前进一位,为13.58。为什么要这样呢!也是像前面讲的,我们知道0.03是不确定的,假设误差为一倍,而0.05也是不确定的误差也为一倍这样我们可以得到1.23的精确值在1.22与1.24之间,而12.345精确值在12.344与12.346之间,二者相加必然在大加大,小加小之间,也就是1.22+12.344与1.24+12.346之间,为13.564与13.586之间,如果我们取13.575,则对13.564差值为0.001的11倍,对13.586也是一样,而取13.58,则对13.564只有1.6倍,13.586只有0.6倍!这样我们的有效性就出来了!而其中用的是我所谓的真值假设法!在乘法里,这个显得给理解带来很大方便,比如说123.4,与1.2相乘,其中123.4中的0.4为估读,假设真值在123.5与123.3之间,而1.2的0.2是估读的,同样假设真值在1.3与1.1之间,通过相乘我们可以得出真值的范围!160.55与135.63之间,这里由于0.1x123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值为12.3所以,这里,即使是十位都是不确定的,这点是我们同学理解的难点,我同学就是在这种地方问了我很久!看似适中的估读到十位没有根据,其实根据就是在这里!123.4x1.2=148.08,我们上面讲了那么多,就是为这里服务的,我们十位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只要估读到十位,4+1=5,这里用科学计数法为1.5x10。我们这里看出了真值假设法的好处,当然,合理性就是我们一般认为估读差值与最小值的比不大于2倍!真值的假设在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中是应用非常广的!好像我们并没有看到真值假设,但是他的影子却在其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不确定度的计算里面σ=,但由于其中真值不知道,我们用=表示,其中a为真值而就是替代,其实就是假设!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不一一说明。有趣的实验作文700字 我的实验作文 科学小实验作文:漂浮的针

关于感想的随笔13

  在丰台五小这个大家庭中,优秀的教师数不胜数。其中有一位叫李小菊的老师,有着极其传奇的色彩。她是一位音乐老师,却比某些班主任付出的更多,她带领着丰台五小的民乐团,参加20xx维也纳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荣获金奖第一名,她是校里校外学生和家长的偶像,也被她们所敬畏。

  李老师个子不高,是丰台五小金帆民乐团的指导老师,带领这个乐团一百多名学生十二个声部。又是音乐组组长,事务十分繁忙,在乐团指导方面却十分有耐心。

  我来到乐团第一天(那天是新学期乐团第一次集会),李老师在会上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有的同学说最怕我了,可是你们哪知道,我也怕你们啊?”当时我还没太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慢慢发现,有几个比较淘气的同学总是惹是生非,李老师总是调解事端,其语气之严厉,搞得这些同学十分怕她。而李老师主要是怕这些同学以后上不了好的中学,因为她爱同学们,即使她不是班主任。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有几个原来淘气的同学变得“乖”了,可李老师还是着急。为什么呢,一周后,我才反应过来,她是想让我们全都在排练时迅速的安静下来(以前排练时总有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扰乱排练效果)李老师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虽然我们觉得做得很不错了,但是她还是想努力把我们锻炼成全面的人才,不仅要专业过关,纪律还要很好,所以下大功夫纠正这个毛病。

  有一天,我在学校附近的快餐店吃早饭,恰巧遇到了也在吃早饭的李老师,于是我坐在她的桌对面。李老师看着我,突然冒出一句:“王楠,你很有天赋。”,我一怔,接着她又说:“努把力,你有当声部长或首席的能力”,哦!原来李老师是想急切的成就我们,改正我们的坏习惯,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我特别感动,一位多么有胸怀有智慧的老师啊!

  李老师辛勤的培育着我们,耗费着精力,透支着身体,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同学,为了我们的未来,无怨无悔的'燃烧自己的青春,微笑的看着每一朵花苞静静绽放!

  全文以学生的成长比喻花开为开头引出一位孜孜不倦的老师,内容将老师的可贵品质为中心展开情节,选材朴实,真实感强。语言成熟流畅,开头铺垫和结尾升华做的很到位,是一篇好文章。

  需要改进之处是写人物某种精神品质不仅从事件行为语言上,还可以从外貌神态表现出来,既然是我的视角,就应该加强心理描写。

  语言方面可以学习加工,引用好词佳句来美化文章,学会“炼字”。继续努力!

关于感想的随笔14

  从7月4号到广州,不知不觉已经在大学城待了一个多月了。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进入实验室,也是第一次实验成为我生活的全部,第一次把实验当成工作来完成。

  因为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所以也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到底会持续多少天。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个月的实验生活所带给我的种种,或明媚或忧伤,或甜蜜或苦涩,或愤怒或无奈,推心置腹的知己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远不是一篇实验心得所能表达的。但是,不管怎样,我确信,这段经历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原本明亮的色彩会渐渐褪掉,很多曾经刻骨铭心的细节会慢慢模糊,但是我会记得,08年的夏天,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是如何度过。

  这一个月在实验室的工作,让我对以后的研究生生活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基本的实验操作。现在对转化、跑胶无比的熟悉,也无比的痛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心情还有点雀跃,师姐却说以后做实验会做到让你吐的。如师姐所说,这一个月,我天天(除了停电和停水的时候)和大肠杆菌、平板、试管打交道。我曾经很绝望地问师兄:“我以后能不能不碰大肠杆菌啊?”不过,我现在也知道,有些事情,你不能改变就只能去适应。所以,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准备在以后的三年中继续这样的生活。

  我现在知道实验室是一个很毒的地方,不能在实验室喝水吃东西,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护,化学试剂和药品很容易腐蚀皮肤,紫外线对人有很大损害,东西不要乱摸不能乱靠,实在避免不了的时候就要带口罩带手套;实验室的`仪器要仔细使用,用完要清理干净,晚上离开的时候烘箱一定要关;分子克隆最怕染菌,操作过程一定要格外注意,枪头、试管、平板都要灭菌,超净台操作时要先用酒精棉球把能碰到的东西都擦一遍……总而言之,达到了来广州的一个目的:学习。我所学到的这些东西,对我以后的实验有莫大的好处。

  我现在也知道,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能确定的东西坚决不能用。曾经有一天我们做了22个样品的挑菌,刚挑完,老师说我们用的培养基染菌了。我们只能把66支刚接完菌的试管洗掉,重新拿66支试管,写标签、贴标签、加培养基、挑菌,全部重新来过;有一次,我们用的一支loadingbuffer不是原来的盒子里的,结果点样的时候,样品浮在缓冲液中不下沉,跑出的胶片根本没法看,那一批的二十多个样品,我们又全部重做。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疏忽,一切都要严谨。

  我现在也明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你不知道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实验随时可能出问题。7月21号停电一天,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自以为万无一失。可后来才发现,因为干冰放的太多,存放在4度冰箱里的平板出现很多气泡,里面的菌落爆裂,全部不能用了;8月2号通知停水一天,我们安排好了实验,结果3号又通知停水3天,我们整个实验进程生生地拖后了2天;按照原计划,分子克隆这部分4号就可以全部结束收尾,但是一直到8号才最终结束,因为最后一批样品我们反复做了四次:第一次,诱导后过夜培养,摇床不知为什么自己停了,没有蛋白表达;第二次,接种后培养,放进摇床的试管被甩出来,菌液一滴也不剩;第三次,设定好37度的摇床,培养两个小时后竟然显示内部温度-9度,急忙去拿试管时却发现试管温度高的烫手,摇床的内部温度足有60度,所有的菌液都不敢用,只好做第四次。

  现在我习惯于每天晚上回宿舍后跟文峰讨论第二天要做哪些事情,力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为有时候一点点东西想不到,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的进程。做实验要心中有丘壑,最好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设想到,这样无论出现什么意外都可以从容应对。而且这样可以对将要做的实验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有什么不清晰的地方可以马上讨论解决,第二天实验就会顺利很多。实验出现问题的时候,把情况跟师兄师姐说一下,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问老师。我已经了解做实验最忌讳自己埋头苦做,要跟别人交流,要向别人请教,因为自己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实验事半功倍。

  这一个月的实验也让我交到很多很好的朋友。我的舍友兼搭档――曾文峰,是我来广州除了实验以外的最大收获。我们俩是本质上很相似的人,虽然以前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是相处起来却非常融洽。在实验上,她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有时候我会很情绪化(譬如得知不能按时回家的时候),也很容易分心,她总是能够督促我继续实验。而且她心思比我细很多,总能把准备工作做地很充分。所以,有时候我想要休息,文峰常常会说:“咱们的试管不多了,要赶紧洗了去灭菌。”或是“明天要处理34个样品,先把EP管写了吧。”我就会装作可怜兮兮地说:“文峰,能不能让我歇一会儿啊?”然后,整个实验室的人都笑起来。

  还有我的师兄刘建,我所学到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他教我的。我对分子克隆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所有的实验操作都是他做,我们在一边学,然后他看我们做,最后我们自己做。师兄教会我们转化以后,自己负责电泳这项工作,因为制胶跑胶会接触有毒物质;需要晚上做实验的时候,师兄会说我们不用来了,他一个人做就可以;我们有时候很无聊,师兄会让我们去他宿舍上网,尽管这样会占用他和他女朋友交流的时间……

  还有师姐王海鹰,不仅在实验上帮我们很多,还牺牲了很多个人时间陪我们,陪我们去广大,陪我们去上下九。生活上有什么问题也是先问她。还有冯延叶,虽然和我一级,但已经是资深专业实验人士。他做实验严谨有条理,操作更是熟练,而且懂得东西很多。我们实验中遇到什么麻烦,都会请教他。还有华南的老师,不管是从实验上,还是生活上,都很照顾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人,虽然不在一个实验室,但是因为这样的机缘,也成了朋友。

  所以,除了广州的天气很热,热的睡不着觉,热的我长了一身痱子,热的我夜宿实验室;除了这里的太阳很毒,把我晒得就算打包空投到埃塞俄比亚也不会有人怀疑我的肤色;除了回家日期一拖再拖,比原来老师承诺的生生晚了近十天;除了实验很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中午只能叫外卖,午饭要2点才吃,晚饭要8点以后;除了食堂的饭菜难吃又很贵,而且因为实验时间的缘故我们要经常出去吃,花费更是不菲;除了老是出现意外状况,不是停电就是停水;除了宿舍在7楼,每次回去爬楼都会气喘吁吁;除了宿舍从来没有热水,洗澡只能用凉水,床上有很多小蚂蚁,咬得身上一个个红红的大疙瘩……以外,这一个多月得实验还是很好的。

  虽然心得有很多,但是真要用文字来描述的时候,才发现,文字还真是苍白。总之,这一个多月的实验经历,酸甜苦辣一应俱全,但是得大于失,甜多于苦,笑多过泪,这段经历,我不后悔。

关于感想的随笔15

  由于本人的懒惰,每日在家昏昏欲睡,有时真恨不得在脖子上挂个大饼,那么就可以更“无所事事”了,倒也是一种颓废的悠闲。

  既然说到吃,那么首先想到的是南北各地的小吃,年轻时到过不少地方,只是所吃食品大都是街边小食,难登大雅。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时到山东济南,典型的北方城市,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糖葫芦,因为那时,家乡是没有这种食品的,北方居多,当时正值寒冬,街边的糖葫芦上的透明冰糖就象屋檐上的冰凌,晶莹剔透,都不忍下口,咬下去,酸酸甜甜的感觉刺激着味蕾,就好比初恋,百转千回,总在记忆深处泛着酸甜的余味,那时,和老公刚刚认识,每天,他走过那些卖糖葫芦的摊位,总是不等我开口,买下两串,看着我像个孩子似得满足,他的眼里总是盛满了怜爱,现在,在我们南方的城市,也有卖各式的糖葫芦,晶莹依旧,偶尔买了来尝,却只是酸涩无比,已经没有记忆中的甜美,或者是心情的变化吧,一样的味道,不同的时候品尝,就有不一样的滋味。

  还有北方的面食文化也是值得一提的,初去北方,很少看到他们吃米饭,饭桌上的主食是大饼和馒头,开始时,稍稍地不习惯,但久了,却也觉得味道不错,有一次吃到一种锅盖大小的厚厚的烙饼,就着酸辣土豆丝,倒也过瘾,不过那种饼非常有韧性,牙口好的人吃起来才比较容易。

  近年去广州的次数颇多,他们卷着舌头说起北方的面食,往往面带鄙夷:哇,北方银(人)不懂吃的`啦,每顿都四(是)面疙瘩,没营养的啦……确实,吃,在南方是精致而繁琐的,南方人喜欢煲汤,一锅好汤往往要褒上十几个小时,而且每锅汤里面都或多或少放上滋补的中草药,喝起来有一股怪怪的味道。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做双皮奶的甜点,其实和我们家里做的蒸鸡蛋在外形上差不多,只是那个是用蛋清和着水牛奶蒸煮而成,甜而不腻,入口绵软清香,非常具有营养价值。每天早上我都跑去喝一碗,百吃不厌。

  饮食文化,在广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扬,钵仔糕,牛腩粉,各式各样,林林总总,记忆犹深的是各类的粥,米粒煮得完全融化,是有若无,放入薄薄的牛肉或猪肉片,生姜,起锅时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于是,微红的肉,绿绿的葱,白色的几近透明的粥汤,喝一口,鲜美无比,清香四溢,至于闻名各地的皮蛋瘦肉粥,更是随处可见。

  粥类中最有名的,是仔艇粥,也叫及第粥,用料非常讲究,虾仁,瘦肉,鱼片,青菜。等等十几种,关于及第粥还有个有趣的典故:有个海边穷苦人家的孩子学习用功,一朝状元及第,邻人都来祝贺,但家中贫困,一时拿不出什么招待大家,那位状元的母亲就把家中仅有的鱼虾,还有米饭放到一起,煮成一大锅粥,共大家分食,并且流传至今。

  难怪人们都说,食在广州,并没有言过其实。小摊上各类的水果有的更是从没见过,榴莲,大概是最有代表性的,其臭无比,张牙舞爪,但,吃起来,却很美味,并且那种味道闻习惯了,也并不觉得有多难以忍受,可见习惯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总之,关于饮食,本人一向爱好,现在蜗居陋室,画饼充饥一下而已。

【感想的随笔】相关文章:

母亲感想随笔11-08

开学感想随笔11-08

有关感想的随笔11-09

国庆感想随笔11-13

有关感想随笔11-12

母亲感想的随笔11-28

暑假感想随笔11-22

关于感想的随笔10-12

【推荐】母亲感想随笔12-02

【热门】关于感想的随笔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