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精选2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评课稿 篇1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简简单单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今天,听了严老师所教的这一课,让我感受较深的是: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动学习的观念,且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材的特点。如上课伊始,教师以歌词导入新课,能激发爱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其次、围绕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划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再作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的新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宣传语。这样,突出了文章主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进行交流,主动地进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这节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结构安排上不够合理,呈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读书练习中,虽然也进行了指导,但学生读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的练习与指导。
语文评课稿 篇2
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江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江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教学出始,江老师引导学生读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江老师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然后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品读,交流,感悟,渐渐的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了训练。
我曾仔细地读过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语文评课稿 篇3
今天刚上班的我听了一节精彩之极的语文课《别饿坏了那匹马》。老师讲的'很棒,十分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下面请允许我将我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1.导入自然贴切,且紧密联系生活,老师让语文课不仅仅停留于书本,而更加蕴含于异彩丰呈的生活中。
2.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集体读,一人一行读等等。虽终究服务于一个中心,但足以让学生倍感学习的趣味。
3.教学设计从“这匹马存在么”出发,以重点词句的体会为中心,层层剥皮,中间加以标点符号的细致分析,写法的渗透,最后思想升华,总结我、残疾青年等一批善良的人。小结应尽全力帮助别人,不仅终结了全文,而且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德育得以渗透。
总之,整节课思路清晰,思维缜密,一节课听下来,感觉特别充实。我想:我也应该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在确保备好的基础上,再面向学生,学生学得开心充实,我也会上的得心应手。
语文评课稿 篇4
今天听了四年级教研组长的课,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节课的层次清晰,层层递进,整节课靳老师很注意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点明文章的重点,为下文的学习指明方向。
2、自读自悟,抓住人物的对话,感知人物对话,意识到人物对话在文章的作用。学生通过师引导、自主探究、交流的方式抓住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孔老师讲授的《尊严》这一课,我认为本堂课非常朴实,知识点明确,课文的主线清晰,主体突出。教师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批注,教师引领批注,批注方法指导,做到了一课一得。不仅学到了批注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一个人要拥有自己的尊严,还要维护别人的尊严。听孔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孔老师的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有效阅读课,在批注阅读时,先让学生自批,然后老师示范自己的批注,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会了正确批注的方法,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从阅读中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受。孔老师的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有效阅读课,在批注阅读时,先让学生自批,然后老师示范自己的批注,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会了正确批注的方法,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从阅读中获得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感受。
孔老师执教的《尊严》一课真实、扎实,为有效阅读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整堂课没有花哨的语言,没有华而不实的教学环节,而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是在学生学有所惑时给予了恰当的指导,本堂课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解释式批注”的方法,老师先出示一段话让学生自己写批注,针对学生批注存在的问题,教师没有着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批注,而是展示了自己的'批注,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领悟批注的方法,再进行“解释式批注四步走”的方法总结,最后再让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批注方法进行其他句子的批注。这样“自批、示范、再批、检测”的教学环节非常扎实有效,学生的收获是满满的,教师的收获也是多多的。
孔老师执教的《尊严》一课朴实而有效,课堂中的孔老师抓住分分秒妙的时间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批注阅读的方法。孔老师通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关注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然后通过自己批注进行感悟,在学生批注不得要领的时候,孔老师立即通过自己的批注进行就地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批注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然后孔老师就地检测,再出一个句子,让学生立即实践自己的所得,从而让学生对重要词语进行批注掌握的更加扎实,让学生当堂就能体验到批注阅读的乐趣,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继续尝试批注的魅力。
语文评课稿 篇5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语文评课稿 篇6
今天,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在课堂中,吴老师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公、松、鸡、鸭”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针对问句,在课堂上呈现地语气朗读还不够到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感情地读懂问句,读出问句,是有一定的难度,本人认为还是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评课稿 篇7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年代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比较丰富,这些丰富的个性材料均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资源,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更精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呢?高老师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学会用教材教。
高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发现和借鉴作者的写法,十分及时。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
高老师特别注重个性化阅读,并且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感悟。学生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三、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高老师让学生谈:“你喜欢“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通过谈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同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渗透了严厉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出发点是一致的,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把握生活的小船,实现了语文课多元的教育价值。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增强读的效果。
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总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之,语文不是学出来的,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熏陶出来的。唯有熏染,语文才能进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所以我看到的学生的精彩表现,可以说是源自于高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教育。
建议:最好能在品析借鉴那个重点语句后,举出学生习作上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语文评课稿 篇8
周老师 5月18日亲授的苏轼《定风波》是一堂实实在在让学生有所收获的高效的课。下面从我课堂观察到的三个注重来说一说: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谨举开课为例。上课伊始,周老师以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导入,作者介绍独辟蹊径。周老师特别提醒了学生注意“峨眉”,是籍贯将苏氏三父子与曹氏三父子区别了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语句中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比较、甄别,最终得出了结论,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培养。这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参与的热情很高,此为教师思维引导与训练之功。
二、注重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这是周老师对自己的一大突破,因为周老师本人并不太擅长朗读。而周老师的整堂课,朗读始终贯穿在其中。
记得郑##老师追问过:“今天我将带给学生们什么转变?”郑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当是: 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在于学生有了多大的收获与转变。
在《定风波》的教学中,从一开始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到最后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可以断言,这堂课是成功的,是高效的。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学生所发生的变化就是明证。
让我们来回顾几个精彩片段:
当第一次全班齐读此词后,周老师点评:没找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感觉。然后,周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中确定了“莫听、何妨、谁怕、任”几个字词重读。再请学生朗读时,原来平淡的.语调出现了抑扬顿挫。
当学生读“何妨吟啸且徐行”时,语气没有体现出缓急,周老师点拨:有一个词叫“低吟长啸”,我们该怎么读?在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再读时,便有了轻重缓急。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抵达作者情感内部的方法。不诵读,无以达其意;不诵读,无以传其情;不诵读,无以会其神。故而我们才要强调诵读的重要作用。整堂课,朗诵贯穿始终,伴随老师的点拨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一步步走向了深入,最终体现在朗读上就是“因情赋声,以声传情”。这也是这堂课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三、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授课过程中,周老师提醒学生边读边勾画,将写景状物抒情的句子用自己习惯的标号标出来。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它还包括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和蔼亲切的提醒,给人温馨之感,好习惯就在这样点滴细节中被培养塑造起来。同时,周老师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标号”还体现出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原来没动笔的学生在提醒下都拿起了笔,进行了勾画。
根据不能光说好话还要指出不足之处的要求,只好勉为其难,吹毛求疵:
本堂课对诗词的诵读赏析与后面走进苏轼的心境是明显的两大教学版块,个人觉得分割得太清楚,行云流水不够。虽然后者是前面的小结与提升,但个人更喜欢二者交融的境界。能否将“走进苏轼澄明旷达的心境”作为词牌《定风波》副标题,并将“澄明旷达”四个字空出来,待赏析后请学生填空补充?
此外,下阕的处理匆忙了一些,挖掘得没有上阕透彻。在鉴赏下阕时,点一下“也无风雨也无晴”用了象征手法,明白了“风雨”和“晴”的所指,学生是否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
上述看法,仅为一己之见,粗浅鄙陋,不当之处,请师父和兄弟姐妹指正。
实事求是地说,这是一堂有效、高效的课,师父要求“批得体无完肤”,实在是做不到。
语文评课稿 篇9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10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
杜老师采用了“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杜老师还制作了相关课件,把瀑布的图片、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杜老师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三步教学:第一、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明诗意,悟诗情;第三、课外延伸,感悟积累。小组汇报抓关键字词理解诗意,并由几个关键词体会诗人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由此延伸出多首诗句让学生积累,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建议:教学古诗抓重点字词时应真正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不能一带而过;积累相关古诗也应有效,如体会李白的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可用《夜宿山寺》进一步验证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用徐凝的《庐山瀑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进行比较,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入苏轼的《戏徐凝瀑布诗》。将徐凝的诗与李白的作比较,再引入苏轼的评价,突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理解李白被称为“诗仙”的原因。
语文评课稿 篇11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一片段,是一篇歌颂母亲的美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但是离学生的实际有一定距离了,要打动学生,使学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内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听了王宝珍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王宝珍老师抓住“鼻子一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语句。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
当学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时,老师又是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聋”的声音里,藏在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来,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王宝珍老师的语言充满感情,对整个课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终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王老师的语言机智,充满了鼓励很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王老师的文学语言功底深厚,用贴切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丰富,坐在她的课堂里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体验过程,很佩服王宝珍老师深厚的个人素养与扎实的文学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断地丰满人物形象。
课堂上王宝珍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如人物描写中“瘦弱、龟裂”等,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想象、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悟慈母情深。不仅引导学生感受了人物形象,还渗透了写作方法,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这是听了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若能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疲惫和艰辛后,进行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了体现母亲辛劳的其他句子后,再练习朗读,让学生抓住字眼、词眼深刻地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值得探讨的是如何让学生也走进文本。整堂课中,老师是很投入,朗读很到位,感触很深,可学生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感悟到“慈母情深”深在何处。
语文评课稿 篇12
李老师的课,每一次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听了李老师教学的《桥》一课,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教学每一环节都围绕“桥”展开。从开始的“回顾课文中的桥”到“直奔有形之桥”再到“探索无形之桥”、“感悟生命之桥”,每一个大环节,小环节都围绕桥进行,并点出了“党支部书记就像一座桥”,这样的设计既巧妙又合理,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进人物内心。特别是小练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说儿子啊———”,“儿子瞪了父亲一眼,说父亲啊———”,等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比句子读、三个感叹句的多次读、理解读、教师抓住了重点字、词、句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朗读,不仅朗读的多,而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13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课文中,无论是小猪,小牛,小猴还是土地爷爷,都很有个性。这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舔舔舌头”“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学文章时,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去体会,去阐述,无疑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语文评课稿 篇14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
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
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
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语文评课稿 篇15
本周,我们语文教研活动聆听了董老师执教的《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感受颇多,现评课如下:
一、直奔重点。
董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字、词上做停留,而是直接引入课文重点“地球爷爷的手是怎样的?”来理解地球爷爷的手其实就是地心引力。在这个重点部分董老师花足了时间,花大了精力,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白了什么是引力、地心引力以及生活中有地心引力的现象。把重点放在课堂的黄金时间,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最佳记忆时间,也使课文的重点在本节课淋漓尽致地展现。
二、教具演示,直观形象。
董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引力”的时候,适时出示准备好的磁铁并让学生辅助演示,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引力的作用。而且,在课上,董老师找的图片,诸如:树木落叶,雪花飘落等,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三、适时拓展,评价及时。
课上,董老师多次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因为具有地心引力?假如地球也有没有收手,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再让学生想象时,都是由扶到放,层层深入。而且整节课,评价及时,很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评课稿 篇16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动作描写》,我感触很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张老师都能充分把握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动作描写。围绕这一教学目的所展开的各个环节设计很精巧,也很受学生、老师的喜欢。
二、导入设计新颖
张老师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让一个高个子男生到讲台前 “吃桔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余学生观察该男生从走上讲台到吃完桔子的整个过程。老师特别强调抓住动作来写。
三、老师指导巧妙,激活思路
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针对这些学生的困惑, 张老师在本课教学时,把重点落在了“如何进行动作描写”上。张老师层层铺垫,步步引入,因此学生也就有话可说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老师放手让学生把观察的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
四、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目的性强,构思巧妙。
语文评课稿 篇17
戴xx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一课,教学简洁,老师思路清晰,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节课,提出个人不成熟的建议。
在落实目标上,戴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落实,先读再写,先说再写,逐层深入,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达到已定的目标。建议在落实目标时,可以引导学生多与文本交流,品读写得好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法,在采取策略上可以考虑再灵活些,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读写结合的策略。在学习新型玻璃时的特点和作用时,老师采用了表格式教学,让学生在小组时交流再单独汇报。先交流特点和作用,再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个人认为这一部分的环节可以整合,把两部分放到一块学习。文本的接触与学习不够深入。建议在小组讨论前,引导学生先回文本独自学习,用不同线划出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且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小组里交流,由小组成员一起汇报,可分工汇报,有组员交流特点的,有组员交流作用的,有组员交流说明方法的,有交流学习感想的,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得到锻炼。其他组认真倾听并可以补充或提出质疑。
语文评课稿 篇18
10月10日,在xx二小听了三节五年级老师的语文课,总体不错。
刘园园老师执教的是《生命与水》,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五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说明方法也有最基本的积累,加之老师是分两个课时来教学的`,所以整节课重点突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优点:
1、直奔中心议题,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课堂检测习题设计精当,直指重难点,对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起到了较好的巩固和拓展作用。(以上两条可以看出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下足了功夫,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把握很准确)
建议:
1、学生对课文读得不够充分,从课堂上回答问题就可以看出来,积极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都不太理想。
2、小组读议之后,应该留时间进行小组展示。(比如一个组展示交流一个方面,或者在读之前设计一个表格让边读边讨论完成。)像课堂上这样教师一个人带着全班逐段分析课文的方式最好不用,是低效的。
3、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更充实,可以创设说明文的语境帮助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语文评课稿 篇19
孔xx老师教学的《司马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每一步都细致入微。课堂上学生训练有素,而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上课就问“第五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聪明勇敢的小朋友?”学生回忆了以前所学,引出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学要求明确。教师出示了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把圈出的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求明确,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完成的很好。
三、整堂课重点突出,主要围绕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展开了识字教学。在课堂上,孔老师先是指名让学生认读,并练习组词,然后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老师领读,接着分男女生赛读,最后再去拼音读,通过最后老师出示生字抽查学生识字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课文中的13个认读生字了。
四、巩固环节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字”、“猜字谜”特别有趣,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中学习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语文评课稿 篇20
今天,听了李xx老师教的《顶碗少年》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语文阅读课,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
本节课,李老师从生字词的'认读、理解中导出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文章的主线“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老师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进而让学生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在指导读词语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作者赵丽宏,学生了解很深入,说明课下资料搜集到位,而教师的补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如何阅读文章,而且使学生明白了道理,小练笔又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
语文评课稿 篇21
聆听了迟xx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语文评课稿 篇22
听增教师讲的《奇妙的鲤鱼溪》,觉得在设计上更加细致了,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经过读让学生感悟先概况后具体的写法。朗读的指导也很到位:分析后指名读,学生读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最终一句读的好,听出了顽皮,之后问:怎样像顽皮的小孩子呢?再读,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能突出重点词,能读出自我的感悟。
听了乔教师的.评课,有2点最深刻:
1、把事最到位,有效,有实效。在讲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分析村民和鲤鱼感情深体此刻哪,学生分析出喂鲤鱼没有化学添加剂的光饼,建鱼坟,教师补充村民们还制定禁止捕食的公约。讲完课文如果问学生有几方面?学生能答全吗?所以学完这段要进行总结,有哪几方面?让学生说一说。回顾自己的课堂,觉得在这方面也很欠缺,以后应加以改善。
2、教师倾听学生答的是不是自己问的问题。乔教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细节,教师问:请大家看板书,都是人与小动物的故事,结果却不一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一个小男孩回答:美术教师让小男孩抓鸽子,小男孩为什么不跟美术教师说不能抓?能够说是答非所问。教师能够问:你听清我问啥了吗?还能够问问其他学生:他说的是啥呢?你有什么想法?在这方面进行训练。
语文评课稿 篇23
《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讲述对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回忆,一位红军郝营长为了后代能够在有灯光的环境下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师在开课作者简介后,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作者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句话,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读,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最后的总结写法回顾了课文,巩固了所学,写法的总结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语文评课稿 篇24
这次王老师评的是xx一小学洪xx老师执教的《桥》。
《桥》这篇小说,大概是五年级的课文吧,我也曾经讲过。
看过课堂实录后,洪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巧妙设计对比阅读。将描写洪水的一组词语与描写老汉的一组词语进行对比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课文的.插图上,通过读图更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师的评课也让我收获了两点:
一是语文课堂要渗透“语文知识”,强化文本秘妙。洪老师的课开篇就利用课后的一个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
再联想到之前的多篇课堂实录,好的课堂设计大多都化繁为简,直接从教学提示入手。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研读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本,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二是朗读的重要性。众多的优质语文课堂都在强调朗读。齐读、范读、个人读,反反复复地读。从读中去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体会情感。朗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06-22
语文评课稿12-19
小学语文评课《梅花魂》评课稿11-07
语文评课稿范文06-23
《检阅》语文评课稿11-07
《泉水》语文评课稿11-07
《夹竹桃》语文评课稿11-08
拼音的语文评课稿11-11
语文坐井观天评课稿03-08
守株待兔语文评课稿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