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读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读书读后感1
《你在为谁读书》终于读完了。作家尚阳为我们讲述了5个初中生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杨略、孙甜、陈之浩、袁征和顾盛凌原本是小学同学,后来因为一些缘故被分在了一个班,他们5个人一起成长,一起玩耍。最终,在神秘人心仪的帮助下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这本书的题目,更让我深思。你在为谁读书道出了我们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疑问:我们一直在为谁读书?是在为老师读书吗?还是在为父母读书?
我是一名即将上五年级的学生,再过2年我就该小学毕业了。我读了5年的书,经历过了许多考试,大考小考总是伴随着生活。喜怒哀乐更是相伴左右。“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无味。”我觉得这句话正确说出了许多学生的感受,许多学生不爱读书,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我们读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就好比杨略一样,初一时成绩中下,3年的磨练和爸爸暗中的帮忙,自己通过努力,终于成功了,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只有为自己而读书方可从中领略快乐。
在这本书中,心仪曾把成绩表现分为3种:一种是平庸、一种是中等、另一种是卓越,把学习的感觉分为4种:痛苦、平淡的快乐、突破和很快乐。这清楚地写出了学习的感觉往往决定了学习的好坏。
态度决定成绩,方法决定成败,视野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了解你在为谁读书,你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有关读书读后感2
《故乡的天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张子健的家乡风景很美,在他的记忆中,家乡的天空永远都是那么湛蓝,白云朵朵,空气清新。因此,每当他想起家乡的时候都会心情舒畅。张子健的童年很苦,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爸爸在外打工,许多年都没有回来过,只是偶尔往家里寄些钱。小小的张子健和弟弟相依为命,,他只能过早的肩负起生活的重担,不光要做家务,还要打工挣钱。张子健和六岁的弟弟常常吃不饱饭,村里人可怜这两个小家伙,就每家轮流送饭给他们吃。
张子健不愿意平白无故的接受乡亲们的'施舍,就常常和弟弟外出要饭,以填饱饥饿的肚子。乡亲们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两个小家伙,一位大伯对张子健说:我们就是你的亲人,有我们吃的就有你们吃的,不许在外出要饭,那是给乡亲们丢脸。张子健对乡亲们的恩情感激不尽,铭记在心,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学习本领,报答村里人对他们的爱护。张子健读完了高中以后,由于要共弟弟继续学习,张子健没有选择考大学,而是选择了出去打工,他跟着村子里的老乡来的了一处工地,凭力气吃饭。一年一年的过去了,张子健在打工中非常细心,学会了很多技术,后来他当上了包工头,给村子里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
有关读书读后感3
星期五的班会课上,顾老师让全校的学生听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小白与少年的我》。作者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
这个故事里讲了作者14岁时成绩很不好,多次被留级。他早已厌倦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这时,正逢他生日,他的'奶奶送给他了一只狗,名字叫“小白”。没过多久,他实在厌倦了这里的生活,于是他带着他的小狗,一起家出走了。到了目的地,他便带着小白住进了一家旅馆的地下室。那里的老板娘很喜欢小白,给小白做骨头汤,我悄悄拿了一根骨头去吃,被小白发现了,小白把骨头汤让给我,我感动地哭了。不幸发生了,有一天晚上,旅馆失火了,我把小白随着人群准备逃出去,就在这时,小白从他的怀中滑落。人群在小白身上踩踏,火把小白烧死了。小白的尸体惨不忍睹。我最终回了家,永远没有忘记这件事。
从这个故事反应出作者以前的任性,如果他不离家出走,小狗小白不会惨到被火烧死了。而且小白对作者有情有义,可以很确定地是作者的爱狗。小白的惨是作者酿成的,作者应该后悔离家出走。从开头还可以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不理解。
总之,我们要听爸爸妈妈的良言;做任何事都要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不私自做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家人多交流。
有关读书读后感4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许多深邃的求知道理。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若是想拥有真正知识,就必须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书本知识上打好基础,再去现实生活中实践一下,便能受益匪浅。
有关读书读后感5
拿到《马提与祖父》这本书起,我就对它有着无限的好奇心,终于,我忍不住翻开这本书……
打开第一章,题目是《病床上的爷爷》我禁不住想:算了,还是不看了,肯定又是那些忧伤的,看了肯定又快乐不起来了!但是,好奇心又驱使着我往下翻,让我感叹的是,下面的文章并不是家人怎样怀念死去的爷爷的,而是七岁的马提和爷爷在一起开始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真是叫我为之一叹,同时也为了我刚才的想法感到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这本书虽然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可是仍让我费解的是:爷爷为什么会越变越小呢?读到后面我才知道,爷爷变小是为了给“爷爷被马提吸进身体里”做了铺垫。
这本书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爷爷对马提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但奇怪的是,文中,爷爷与马提的对话中,并没有出现“我爱你”这三个醒目的字眼儿,所以,我很奇怪,作者到底使用了一种怎样的手法来描写的呢?还有,这本书的题材是死亡,是悲伤的,是大人们谈话时往往要避开的,但这本书为什么这么与众不同?甚至有些情节会使人忍不住发笑,要知道,这个话题可是很严肃的!
后来,老师才告诉我们,国外和国内的风俗习惯大不相同,所以,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外的人们认为人死了,灵魂会上天堂,在哪里快快乐乐的生活着;而国内的人却认为,人死了,他的灵魂就会下地狱,在哪里受苦受难之后,才能投胎做人。
所以,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文章最后,马提的一句话,使我感受颇多,这句话是:我们所爱的人并不会真正地死去,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读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书读后感01-24
读书的读后感01-18
读书读后感【热门】05-08
寒假读书读后感01-07
关于读书的读后感02-06
忆读书读后感12-27
《忆读书》读后感03-20
有关读书的读后感03-28
【热】读书读后感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