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2 10:29:49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归纳:

  1、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题,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自己开发的'也可以是教师寻找来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这一过程。

  3、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把握者,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使自主和协作学习朝小的方向发展。例如,启发和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对于学生,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有个性,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与策略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懈的钻研探索精神,要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善于设疑解疑。要善于把当前的学习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认真思考这其中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有用的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提供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须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3)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4)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5)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摘要】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地球表层这一巨大系统上的,具有区域跨度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地理学科不仅包含了自然地理科学中天文、地貌、大气、水等富有探索性的理科类知识,也包含了人文地理中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布局、环境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化的文科类知识。如何突破这些重难点,是地理教师应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当今的信息技术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地理 运动 教学 中学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信息技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把学生很好地引导到新课题上,跟随老师进入教学的意境中。

  2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关地理空间概念的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和画

  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但是语言的描述和平面图的绘制,都较难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空间的概念。而此时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利用电脑的三维立体动画,就可以方便地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三维立体的地理事物,从而更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教师比学生提前知道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讲授让学生们尽快明白,我们经常是靠一根粉笔讲完一节课。同时,上课过程中任务活动受限于教材,往往被限定于指定“打印”类材料的交流讨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开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比如PPT演示文稿或视频音频等软件,传递给学生信息,这些方式会让课堂变得活跃,更能吸引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让学生明白的目的。

  目前,我们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是PPT课件。曾经我一味地追求过制作课件的精美,图片、字体、动画、颜色搭配与内容的相互配合,制作出的幻灯片让自己感到赏心悦目,岂不知这些竟让上课的学生走了神,往往忽视了课堂本身的内容。后来,我开始关注幻灯片内容的呈现,恨不得将自己所讲的话都打在屏幕上,先制作课件再写教学设计,本末倒置,目标不明,甚至是容量大到学生还无法看清一页的内容,就匆匆浏览到下一页,一页又一页,一节课下来,老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辛苦不已,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以。

  经过一系列尝试和反思,我开始静下心来研读课本,开始先注重自我的文本解读,查阅大量资料,明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才根据需要去制作课件。可是,问题又来了!当学生的回答和课件制作的答案,在内容或答案顺序上不相符时,老师必然再次受到课件的限制,在课堂上多少会显得比较尴尬,甚至会给听课的学生一种刻板印象,同时让学生思维受限或精彩的呈现变成了徒劳无功。比如:上《看云识天气》,有老师带领学生回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只答出了“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随即老师让同桌补充回答,他的引导是:在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前面,还有什么顺序?学生虽然顺利地答出了“时间顺序”,但我们可能会疑惑,老师在引导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答案的顺序呢?这三种顺序本来是不分先后的。当看到课件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课件答案出场的顺序是时间空间到逻辑。老师为了追求答案顺序的一致性,忽略了对第一位学生回答的肯定,急于完成任务。类似的例子很普遍。老师们最擅长给学生统一的答案,可是,这样就完全违背了教师做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本质!

  这些授课方式,看似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实际上,既不能很好地辅助教师的教,也不能吸引帮助学生的学。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和改变这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大趋势。在课堂上打造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我们要始终清楚课堂目的:一方面优化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进而使学生学会学。所以,我们要以“学”定“教”。信息技术既不是简单的技术罗列叠加,也不是内容的大量填鸭,更不是被信息技术牵住鼻子思维固化。而是要研读文本,在实践中寻找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方法,让融合更加的科学规范。

  其次,不要让刻板的答案限制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我们通过课件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会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尤其是文科类课堂。实际上这是可以试着改变的。曾经听过一堂语文示范课,教师只是通过课件显示了问题,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回答异常精彩,老师也不断在肯定学生们的妙语连珠。有的听课老师开始担心这位教师的课件会给出怎样的答案?结果是,没有答案!课件不复杂,只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工具,教师将功夫下在了研读文本和问题设置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老师们也要与时俱进,掌握实用易操作的软件,实现交互式课堂,从而促进教和学。除了我们常用的PPT课件制作,其实还有很多新研发出来开始慢慢普及的软件。比如希沃授课助手,希沃白板等软件,它们不需要老师花时间去学习掌握新的电脑技术,而是能方便快捷地使用里面的资源,为课堂服务,交互活动让老师的教更有效,让学生的学更轻松,从而激发出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体验。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十多年教学历程,让我看到的,不是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的一成不变,而是都在不断完善与优化。这也催促着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任重而道远!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是现在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感受,而对计算机新奇而独特的优越性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够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竭尽全力,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师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无论何时都不能对教学过程“放任”和“随心所欲”。而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技能,则更多的要靠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件主义教学理念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究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特点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变得麻木、盲目,如:基础差的'学生无法消化教师课上的知识,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而基础好的学生又吃不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很好的改变这一现状。“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师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绳,是问题提出的表现。任务驱动的特点是指在教学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一般来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上课的方式是“引入激趣——设计任务——提出问题——实践练习、交流体会——评价小结”。整个过程就是,首先给学生演示相应的作品,如一份电子报,一幅图画,一个动画等,然后边演示边讲解完成作品的步骤,这个过程中便涉及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具体的,在一节课中,仅用10-15分钟讲授和演示,其余的时间都给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只进行辅导答疑。每节课都要学生学会几个操作技能,而这几个操作技能就是本节课学习的任务,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操作及时,学有所得。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引入激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激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高涨的情绪学习知识。

  比如在上《资源管理器》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了这样的引入:同学可以想一想,平时自己的衣服、裤子、帽子、袜子是乱七八糟的塞在衣柜里呢,还是按照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地放在衣柜里的不同夹层上呢?如果有规律地存放着,不仅能给人一种整齐美观的感觉,也能让我们更省时省力地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样的,在计算机里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计算机上的文件或文件夹,我们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来对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分门别类,使它们也像衣柜里的衣物一样有规律的存放着。

  这样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并且产生了好奇,激发了学习兴趣。

  2、设计任务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往往就有要尝试练习的欲望,这时就便可以适时的提出任务。根据教学的内容,可以将这一节课的或整个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大任务,这个大任务也就是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如何解决大任务,教师可以将整个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这样小任务里面既包含旧的知识又有新的知识,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例如学习《资源管理器》这知识中,要求学生利用资源管理器实现对计算机上的资源进行管理,这个大任务里面又包含着几个小任务:①、启动资源管理器、认识窗口的特点;②、新建文件夹、重命名;③、移动、复制、粘贴;④、删除等。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就都隐含在这几个任务中,当学生完成了这几个任务,也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包含着新、旧知识,当学生了解任务后,便要思考利用何种方法去解决这个任务,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正是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度,采取“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演示讲解”等不同方法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4、练习实践、交流体会

  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后,便可以让学生尝试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互

  助,通过自主学习课本的知识或教师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源,也可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来完成。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困惑,或者把自己完成任务的心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同时,教师再根据问题的难度适时的演示、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操作技巧,以及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和一些小技巧。

  5、评价小结

  在课堂中可预留一些时间,对学生中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也可以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让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使用计算机的乐趣。教师在展示后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将不足之处化为希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好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备课的时候,首先“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围绕教材,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重点、难点。第二,“任务”的设计要把好度。任务难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2、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另一方面,在讲台上演示操作转变为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

  3、教学中尽量使用现有资源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所使用的其他教学资源也应尽可能的使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来展示。

  信息技术是一门开设时间至今很短的课程,不少学校、地区才刚刚起步,很多教学方法都需要我们去摸索,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值得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焕景、于书芹·《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小学电教20xx-191

  2、吕品·《什么是任务驱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DB/OL]http://pep.com.cn

  3、徐杏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xx(7)

  4、王贵清·《“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育,20xx(10)

  5、何克抗·《构件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hnbsp;史春化·《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7、郭芳·《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设计》

  8、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一)出现的问题

  教学课件有些“花里胡哨”。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过程中,一时兴起了“课件热”,图片、歌曲、动画、视频应有尽有,而且只要上课,必有课件。实际上,有时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课堂教学时根本没用,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原本简单的内容搞复杂了,使学生根本抓不住重点,也就背离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本意。另外,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课件,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于是大多教师常常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稍加修改就运用于教学之中,结果往往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实用性并不强,甚至一时弄得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二)应对的措施

  1.制作课件要突出直观性、趣味性,要简洁、易操作小学英语教学主要以听说为主,通过听、说、唱、玩、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大胆开口,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初步学习英语的能力。因此课件一定要有直观性、趣味性,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准确性、连贯性和发散性,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注意课件操作界面简洁明了,少用flash来装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图标和按钮。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吃透教材,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课件只是工具和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内容,因此,教师在做课件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教材。课件要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利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对一些学习内容,如果能用常规教学手段就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话,也就没必要制成课件了。

  3.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也给每一个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作用不可估量。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也给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同样的一节课,使用不同设计风格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是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该深思的问题。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找规律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我们的教育要先于时代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任意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了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

  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无意识间吸收了大量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变听课为主人,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得当,与数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就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一支笔、一块黑板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所以,它的运用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必须前提,若一味贪图它的热闹就会走弯路。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切入,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新课程的整合内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中学历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从而对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变革,促进教学效率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从内涵来看,与新课程的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而这种革命,不是仅仅指形式上的,更是一种理念上的变革,它包含了国内流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小整合论”及“大整合论”。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教学的各要素、各环节实现重组和优化,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体意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片面重视设计技巧,忽视师生互动作用。许多课堂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努力睁着眼睛瞪着前面的屏幕,老师的作用只是切换那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历史图片,播放那些高亢的音响与唯美的动画,如此师者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思考的主体,历史课堂的主角由人变成了机器,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学的宗旨。

  2.片面追求音响、动画效果,忽视历史学科的内在特点与熏陶。多媒体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件中的听觉与视觉效果,在一个课件里设置了大量的、无关紧要的音响与动画。想通过这种求新、求异、求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有的老师在一些超级链接处设置怪异的“咔,嚓”等声音,引得学生一片哄笑,还纷纷跟着学腔拿调。对中学生来讲,这种设计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极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从中并不能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感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所以这种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生动性、形象性功效的做法是亟须纠正的。

  3.片面罗列知识,忽视课堂信息质量反馈。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地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三、解决的有效策略

  1.实现教学流程的互动性。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结构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流程作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课件运行、设疑、学生的反馈等细节教师要心中有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2.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环境。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就是要打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利用自己设计的“历史e课堂”网页把大量的所需的资源整理出来,课堂上学生通过访问该网页来选择有用信息;另一种学习方式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介绍一些网址,由学生自己通过搜集相关素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科学性。遵循课件内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避免在应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向学生罗列太多的知识资料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选材时一定要谨慎。首先要确认材料的真实性;其次要精于取舍,选取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再次要有针对性围绕突破重点、浅化难点、趣化枯燥点这一目的,选择教学资源。

  4.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互动技术、网络技术,学会自主学习,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探究的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新课程实施两年来,老师们已经从教学中总计了许多教学经验,形成了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刚拿到《信息技术基础》这本书的时候,相信许多老师都傻眼了,这怎么教啊,全是文字,理论。在大家看来,信息技术教的就该是技术。但是新课程的理念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对于第一章的课——信息与信息技术,去年我们上的时候也仅仅是让学生自行阅读。前段时间去安徽黄山市出差,给我的任务就是上一堂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当时我还真傻眼了。后来他们给了我前两年省里优秀的课例,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技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其中安排如下:用cctv5体育人间播放的两个人骑单车去西藏的纪录片,引出俺自己暑假的单车之旅,并提出做这样的旅行需要收集的一些资料,即信息,进而引出信息,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明白什么是信息。然后通过ppt巧制倒计时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向学生非常直观的演示了信息的传播,并引伸出其他传播载体和途径。而后通过信息的传播过程结合实例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其中还穿插了几个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课的乐趣。从这个方面看来,只要我们认真备课,挖教材,学习别人的优秀课例,一定会备出好的信息技术理论课来。

  由于这学期我上高二,因此我把上面那个课例给高一的老师使用,效果应该还不错,如果操作的好的话。

  今天去听了他们的第二节课《信息技术及其影响》,课本中是以文字图片展示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影响,大片文字,死板的图片,直接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接受。高一的老师做的也很好,找到了应该是山东(信息技术是要参加爱高考)的课例,在他们的课例里,用视频的'方式展示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影响,感觉效果比老师讲授和学生阅读强多了。

  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来理解信息技术的影响”基本上他们没有做,我的改进意见是可以通过bbs的形式在网络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正方一栏,反方一栏,全班也不分正方反方,只要你认为谁的意见对谁的意见观点不足都可以回复反驳。在这里如果用到一个技术:用ajax来实现网络的无刷新提交效果就非常棒了,这样学生在写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还没提交也可以看到别人刚刚发表的观点。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

  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04-0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精选11篇)07-2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4篇)04-03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精选4篇)04-03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心得12-14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04-22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6-19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07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8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