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随笔

时间:2023-01-12 11:14:03 国学 我要投稿

关于国学的随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的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国学的随笔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1

  一提到“国学”在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之乎则也”,这些仿佛离我们太遥远了,和我们的生活也联系不大。抱着些许疑惑,我来到了泉州市第三期国学培训班。在听完苏文普老师的讲座后,我被我们的传统文化深深震撼了。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千百年来,就是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从而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些思想家的'思想积淀就像涓涓的细流,流淌千年,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国外不断掀起一阵阵的“中国风”。

  苏老师以一个个鲜活的经典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古圣先贤是炎黄子孙的榜样和楷模,国学经典更是中华民族子孙后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可现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人们对传统国学的认识和传承正在消失。因此我们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传统文化,就是对国人进行“根”的教育,“魂”的教育。所谓“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一个民族的知识要今古贯通,只懂今不懂古,知识就不完整‘不全面。因此,要让孩子从小接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接受礼让、诚信、谦和、孝敬等传统美德的熏陶。

  总之,经典国学的教育与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之力,贵在坚持和宣传,做为一名学期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传统文化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从而传承传统文化。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2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经典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国学经典诵读》序言所讲,“‘经典’无疑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都是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明珠。

  是呀,古人,用一句诗,一句词,便可以概括自身的千言万语,概括了自己的心情。泱泱中华,无数文人墨客挥动笔杆写下鸿篇巨著,让后人品读、体会。

  秦汉的文人风骨凝就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出流传千古的锦句华章;宋代的古笔酽墨书写着一朝盛世的.婉约风骨;明清的演义传奇描摹出一个时代的人世沧桑。古老的文化犹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扑来。品读经典,在时光的轨道中自由穿梭,与名家大师进行思想的对话,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我十分庆幸,在我的小学学习生涯中能够遇见《国学经典诵读》,当真是我的运气。其中,有朗朗上口的《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叫人回味无穷,有气概豪迈的《从军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仿佛自己就得到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品诗,亦是品人。读李白之诗,仿佛就看到了身着一袭白衣,诗句信手拈来,笑看风起云涌;豪放不羁的东坡居士抬头见明月,大醉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经典犹如一曲古筝,净化心灵,升华灵魂。读经典,品经典,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典已经让我成为一个恬静的女孩,永远"思无邪"。

  国学经典征文五:经典文学,我的追求

  有什么能比乘一叶轻舟在浩瀚的大海上漂泊更让人心醉神驰,浑然忘俗呢?那满载思想的小船便是书――名家经典。它带着我漂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驶向诱人的港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远方。

  名家经典真是个奇妙的东西,那上面一个个字就像一块块具有魔力的磁石,拽引人们的眼睛和灵魂。无论何时,只要一手在手,能使你忘却世俗繁华,融入别样的人间仙境。

  我是从三年级开始认识经典的。那时候,根本不知经典是什么。通过老师引导,才慢慢认识经典,了解经典。我认识经典已有两年了。老师上的每一堂生动的课堂,我都能体会到经典文学它非凡的魅力。我都能体会到经典文学中每一个字的意义、每一句的含义。

  经典文学,我的伙伴,我的老师,我的追求!

  经典文学,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刻上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印章。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3

  中华文化广博精微,尤其是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杭州市首届中小学生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开赛伊始,开展国学教育多年的玲珑小学便以极高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国学读物人手数册,整个寒假更是在琅琅的国学诵读声中度过……截至三月十七日,已有九人进入小学高段百名榜。在整个教学、参赛的过程中,感触良多……首先,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这些素养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经常与父母顶嘴。读了《弟子规》中的第一章‘入则孝’后,我懂得了‘首孝悌,次谨信’、‘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其次,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也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再次,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最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这些经典著作,读来琅琅上口,可以提升记忆力、理解力等智力。愿国学之路越走越宽,渐行渐远……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4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从小没看过多少国学、史书的我,对孔子、老子等著名人物的认识一窍不通,但我却可以从爸爸的嘴里听到。渐渐长大了,听多了,“国学”这个词也熟悉了。我真切的体会到“国学”两个字存在的魅力!

  在我的心目中,国学她像是一位“音乐家”一样,她的“音乐”能陶冶着我的情操,调节我的心情。国学她像是一位作家,在她的笔下内容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为之而动容。

  从《弟子规》中,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细细地品《弟子规》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善之心,这样才能够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时能够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国家做贡献!虽然我不太理解《诗经》里的诗是什么意思,但我却可以体会诗里饱含的蕴意,例如《葛覃》的一句“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从这里我感受到了织布女人非常惦记自己的父母,想赶紧洗完自己的衣服去看爹娘,浓浓的生活气息油然而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愧是出自老子口中,果然是千古佳句。即使有些句子我不太懂,但她像是一位指挥家一样,牵引着我的好奇心!从而使我沉陷其中。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5

  读钱文忠《弟子规》已经不下一遍,初读有感,再读仍有所悟。此书所写甚妙,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他将古人先贤之圣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国学之经典,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与学生为友,参与德育工作,更要有净化心灵,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弟子规》就是这剂良药,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诱惑甚多的社会,如何坚持自己心中正确的信念,做到符合道德标准的人,《弟子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希望孩子从小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要教会孩子学习如何辨别好朋友坏朋友,了解他们从小交朋友的.情况,同哪些人交往。这点十分重要,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交友环境,使他们有机会亲近仁者,亲近道德高尚的人,尽量避免与不良性格与不良品德品行的人交往。的确,作为教师,无法选择学生,班级中的学生各有不同,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但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制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和风气。让学生逐步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独立判断的能力。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不是做点表面文章就可以的。教师的目光要长远,对学生的培养要渗透在点点滴滴中,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适时参与,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或者说纸上谈兵的人,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因此,提高孩子的读书效率,掌握知识的学习效率,更要有益于孩子人格和思想的养成,有助于孩子终生受益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是我辈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钱文忠《弟子规》所倡导的当下的时代精神。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6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国学,但是一直很喜欢背诵古代的诗词,因为古代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而对于诗句的内涵在老师们的讲解下也只是一知半解。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古诗词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喜欢里面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老师对这篇课文的要求是当堂背诵,我采用结合译文的内容来背诵,最先背下来,而这几句话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都需要具备一种大格局,都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以德为先,以德立世,以德服众。在我们工作的征途上,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怎样去为大局着想,怎样去规避风险,怎样去服务学校,都必须着眼于未来。

  我也很喜欢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要提高个人素养,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学习的范围很广;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周围的同事朋友学习,集众人之长,为我所用,就能不断取得进步。校长要把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的提升。校长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在学校建设好学习型的教师团队,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家园。

  孟子的经典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一所学校的发展会遇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作为校长,怎样去不断提高与完善规划学校的发展,营造育人文化,如何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宗旨,如何创新学校的发展,如何优化内部管理,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利弊两个方面,以追求学校的稳步发展。尤其是现在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的发生,更需要树立一种危机忧患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文化都可以融入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当中,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做一个有魅力的校长,也需要用国学经典文化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进步!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7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关于国学的随笔 篇8

  《国学与人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看似务必得要是搞学术研究的教授来讲才可以听,才会有价值,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我自己曾经的认为。所以今天我来聊这个话题,自己都觉得太过于突兀,拿不动。但是居然就决定来了,而且是和你们一群大学生聊,而我,是一个地道的初中生。

  这让我想到一个场景:一群研究社会,研究人文的有识青年,去了一个荒僻的乡里调研,和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谈人生,而后大家听得一乐,哈哈大笑。这是之所以今天我敢于来和大家谈这个话题的心境,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景了,我很希望大家与我一样怀着这样的心境,以对一个农村老太太的期待开始今天的谈话。即使不能让诸位哈哈一笑,也希望我所分享的,可以让大家感觉到国学对我这个普通人的人生带来的美好,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朴实的启发。

  我想聊四个话题:

  第一,我们对于国学务必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一词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的说法,因为过去并没有“非国学”来对比着,所以,许多教授告诉过我们,是由于西学进入中国,才相应的有了这个称呼:我们的学问,叫做“国学”,西方的则是“西学”;或者我们的学问叫做“国学”,西方的则曾经被统称为“科学”。这是一个过程,但也成为了一种固定格式。那么这样看的话,国学简直就是对于中国学问,中国传统最大的统称了,不是一些朋友误以为的,只是“儒释道”三家叫做国学。

  第二,我想聊聊学习国学必须的经过:

  一般我们搞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会从先秦开始给大家捋一捋国学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不是搞学术的,也怕所学不固,不能够给大家正知正见,就不捋了。但是这个是学习国学务必的经过,我希望同学们自己可以去这样做,这样我们会学习得踏实牢靠。真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从历史的角度去学习,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去了解这个民族是怎么产生的这些文明,这些文明由哪些人去引领,他们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有了什么样的思想,又是如何去推进这些思想的,这些思想又是如何一代代去演变和指导社会发展进步的.。这些问题以历史的观点去学习的话,就可以一一明了。而一旦明了这些,我们也就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学之所以在世界各地不断绽放的原因,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源源不断的原因,我们会由此而建立深刻的民族自豪感,会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深感骄傲,也会从此以后更加注意以一个“大国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你所在的小社会,你的学校;也以一个“大国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你将要在的大社会,你的人生;并以一个“大国公民的姿态”出现在更加大的社会,你的工作,你的职业;同样,以一个“大国公民的姿态”出现在更加大的社会,全世界面前。我个人觉得这是对于我们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很不希望看见大学生们和大叔大妈们一起在网上抨击这个国家,抨击那个国家,抨击我们中国的这个现象,抨击那个现象。因为,抨击只能代表我们懦弱,或者我们羡慕嫉妒恨,让一少部分人去那么做吧,我们不能够把大把的青春那么荒废,青春应该拿来去做的事情,是挽起袖子奋斗,是做好每个当下该做的事,是学习好你应该学习的本领,将来好用铁的事实去改变我们所抨击的自己那些不好;用谦卑的精神去学习我们所抨击的人家那些好,并努力做得比人家更好——这是一个大国公民该有的心胸和该有的样子!总觉得没有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遗忘了历史,我们以为就如同近百年似的,我们一直并不怎么强大,并没有太多可取之处……

  我的同事里,有山西运城人,在我们的学习班中,我讲到了中原的文明,讲到了华夏文明的发源,一位我们山西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孩子居然惊叹,“原来我的家乡如此伟大啊!”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们从小可能缺失了这样的了解,不要动不动一切都怪我们的教育体制,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是稍大了以后,我们自我教育的失误,至少课外读物接触得太少,范围太窄了啊!

  第三个话题,我想谈谈学习国学的程序——

  我们该先去学习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传播国学的机构建议人人首先学习《弟子规》,有的建议学习《四书》,还有说先学习《易经》,还有建议先学习《道德经》,还有说“唐诗宋词”,众说纷纭。那么到底该先学习什么呢?我的老师梁瑞强先生告诉我张之洞先生的一个理念,我感觉很有道理,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过:“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小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我们常常说要做经世济用之才,那么这个经世济用之才怎么来的?是先学《小学》,再学“经学”,而后“史学”,并“理学”、“文学”等。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有了小学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知道汉文化的缘起,这个《小学》,就是文字学和做人的道理,具体讲就是音韵、训诂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待人接物起居饮食之礼等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学习完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就明了一大半,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其实也就知道个大概了。深入了解这些后,再去学习经学,才学得有根基,才扎实可信。这个“小学”部分,建议各位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说文解字》,清朝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曾经认为,“读过很多书,而没有读过《说文解字》,不能说你读过书;没有读过书,而读过《说文解字》,不能说你不通。”可见这本书的重要。小学通了,经学学习好了,自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性格都有了系统的了解,这时再学习历史,就不茫然了,而后其他东西也好融会贯通,这便逐步成长发展为经世济用之才了!我们润德轩国学研修班的课程就是这样设计的,先小学,而经学,再史学。大人,孩子一个样。

  第四,我想说说学习国学对我自己的影响。曾经发过几篇《我的国学情缘》,其实那里面已经说得很详实,好像输入题目百度一下大家可以看到。

  我方才说过,我是个初中生而已,这是个事实,这让我自身素质有很多缺限。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类的艺术学校,个人认为学校所学不是我所想要,也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加上家庭环境等各方面问题便主动退学了。十六岁进入社会,发现比在学校更加一片茫然,这一茫然,就茫然了十年。直到二十大几认识国学之前,其实人生实在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有幸学习国学后,才知道过去那些冤枉的泪,都是自己的问题,才明白做人做事其实有那么多道理我都不曾明白,于是也并没有做好。

  人,天天走在道上,但我们到底知不知道大道该是哪条?该怎么个走法?其实真不见得!所以我们常常走得内心逼仄难熬。比如有时我们与父母不和谐,我们觉得非常委屈,觉得他们不懂这个时代,不理解人,甚至觉得他们为我们做得不够;有时与舍友不和谐,觉得舍友自私自利,没有照顾我们的情绪;有时和老师也不和谐,觉得老师偏心眼儿,没有一碗水端平;还有同事、上司、客户、朋友、恋人、另一半等都有各种矛盾,甚至有时跟自己之间也很纠结,也有过不去的结,解不开的疙瘩;还有就是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也有不知何去何从,彷徨失措的难过;有时又把一切归咎于命运,归咎于社会……等等等等不堪吧……都是我曾经在最初那个十年,和过去这十年当中亲身体验过的。但是,前后两个十年,我的心境和面对这些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觉得没有别的,就是学习而已,就是对于国学的不间断的学习,不间断的静心领悟,和不间断的精心践行;而后再学习,再领悟,再践行,让我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对一切问题的处理,逐步有了办法,所以开始体验到生活的各种美好:比如劳动和付出有它独特的美好,比如逆境有它独特的美好,比如情感失落孤独寂寞也有它独特的美好,这都是过去的我不能够体察到的,内心会觉得因为这种体察而彻底地欢欣,这些是国学带给我的一种我不太会形容的,妙不可言的感触。有了这些变化后,我发现,奇异的事就不断发生了,过去许多矛盾没有了,转而进入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内心世界,是幸福生活。

  这里我再次强调“静心领悟”和“精心践行”,因为学习国学不是用来写作文,用来答题考试,是要以先贤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不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更客观,更理智,更智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期改变我们整个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甚至是命运。那么一定要先静心领悟、品味,再精心践行、总结,才有这个可能。

【国学的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阅读国学经典读书的随笔10-22

关于国学的随笔7篇01-12

关于国学的随笔3篇01-12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范文-国学12-25

国学经典07-14

国学的经典01-24

实用国学经典作文国学经典 作文01-09

国学的作文09-28

国学经典书目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