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3 17:51:28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上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上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上比教学设计

六上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课内外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把握文中长句的朗读停顿,积累文中如“蹑手蹑脚”“夺眶而出”“诗一般的语言”“难以置信”“全力以赴”“满头银丝”等好词以及好句子。

  阅读理解课文,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骗人”和“被骗”时的心理活动加以袒露和客观地分析,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老妇人不惜以说自己耳聋为代价,鼓励,帮助他人树立信心,取得进步的美好心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提高。

  【教学重点】

  将文中骗和被骗的动机,结果以及人们对之的理解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善意的骗,和无奈的被骗(被儿子女儿欺骗),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教学难点】

  从老妇人不经意的一次说谎,促成了“我”的对学习小提琴的积极态度,甚至对人生的积极的看法。

  【教学过程设想】

  一、设置情景,点拨中心,导入课文

  假如在你的生活中有人欺骗了你,你会怎样做?那么你有没有骗过人家,你又为什么骗人家?今天我们看一个骗和被骗的故事。

  二、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请学生范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其他学生认真听朗读,读后点评朗读的.情况。)

  学习文中一些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以及生字词。

  沮丧、蹑手蹑脚、打搅、天方夜谭、潭水、羞愧难当。

  三、提问,分析问题,深究文章内涵

  (小组讨论。)

  找出文中“唯一的听众”──老妇人的有关人物描写,说说老妇人骗“我”的代价,当时是怎样想的?(在黑板左边书写“骗”字。)

  1、文中相关的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2、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作出回答,有道理的都应该得到肯定。

  老妇人骗“我”以后,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变(书写在黑板右边)。

  我变了,是像社会上的青年人受到坏人的欺骗一样变坏了吗?

  不是。将文中第三段中关于“我”变了的话找出来学生一起朗读。

  (用一个箭头联系“骗”和“变”)请你说说,为什么是“骗”,却让我变好了。

  老妇人的骗,是对;我;的鼓励,激励我的斗志,是善意的……(骗变)

  四、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自己在生活中的“骗”和“被骗”

  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最好,不管学生语言组织得是否优美,都应给予高度地评价。其他的,适当加以引导评价即可。

  五、课后思考及相关练习

  我们一般说秘密是要保守的,为什么文中第五段“我”要“珍藏”这个秘密。

  请你将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或句子抄写到你的摘记本上。

六上比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组课文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鹿和狼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懂得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益恶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其明显而清晰的定位—它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加阅读体验的疆场。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应当更加相信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提示,以问题带动全程阅读,以练笔促成读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

  学情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易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正确读写“厄运、锐减、维护、糟蹋、威胁、相悖、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2、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白罗斯福之所以作出错误决定的原因。

  教学难点: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激趣—整体感知—阅读理解—练笔提升—总结拓展—自主作业。

  1、导入激趣。

  要求学生讲读过的与狼和鹿有关的童话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在童话原则中鹿和狼的形象)

  (板书鹿和狼)询问学生鹿和狼”分别给在他们心里的印象。

  生自由解说:鹿的可爱、灵秀、善良、神奇;狼的凶残,血腥

  揭题导入。

  (补全板书:鹿和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感受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可能会与大家对于鹿和狼的习惯看法有所不同,尤其是与我们在某些童话里读到的观念,更是背道而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以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阅读提示

  (1)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所造成的后果。

  (2)认真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划出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1)交流难懂的词汇。

  随机渗透:理解词语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2)交流难懂的句子。

  检查自读效果。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读懂并作出解释,从而辐射到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进行毫无重点的条分缕析。这个片段重在以阅读提示为引擎,发动全文的阅读理解,学生能读懂的不需要讲,在认知上产生困难的地方要精讲,并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实现有意义的生生互动。此外,教师还得适当进行学法的渗透和训练。

  3、阅读理解。

  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为什么说狼是森林的保护者?

  思考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分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从书中发现的知识。

  教师总结。

  4、练笔提升。

  结合课题,联系课文最后一段,在小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写作框架: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

  设计意图:练笔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再度认知和把握,也是对阅读过程的纵深和提升。本次练笔从课题的反思和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出发,重在形成科学理智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练笔点评中,需要教师仔细聆听,尤其对学生表达上的流畅、清晰、深刻予以关注。最后的点评,试图在学生中铭刻一种全新的科学辩证的环保理念;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辩证思维的能力。

  5、总结扩展。

  小结:鹿的可爱、善良值得我们去珍惜,狼的凶残、血腥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人类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动物的伙伴,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愿我们能从《鹿和狼的故事》中获得反思的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能更加科学,更加理智。

  6、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加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我安排如下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类似的由于人类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事例;

  (2)谈谈你所了解的人类为维持生态平衡而做出努力的事例。

  设计意图:旨在加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板书设计: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不能违背生物界发展规律

  教学反思:

  语文应该是思想性和语言性的统一,应让语文的思想性与语言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可这篇课文似乎更侧重思想性的。因此我想像这样的课文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语言性的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优秀思想,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笔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笔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2、学会观察和分析笔的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设计方法,能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重难点:

  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猜谜语。

  2.欣赏各种不同的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的笔的世界。

  二、探究分析

  1、说一说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笔头、笔杆、笔芯、笔帽)(了解笔的结构)

  2、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笔需要笔帽,有的.不需要呢?笔帽有什么作用?——功能

  3、为什么笔杆都比笔头粗,为什么不设计的一样粗呢?粗细与什么有关?——尺寸

  4、笔杆前端部分的凹凸变化有什么作用?材质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材质

  5、如果一支笔价格非常昂贵,大家还会买吗?——价格

  6、想一想,你在平时使用笔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

  a、笔芯会漏水。

  b、笔水不够,书写时间不够长。

  c、笔写完字不容易干,会蹭到手上。

  d、笔头很怕摔,摔后容易写不出字。

  三、拓展设计思路

  1、欣赏书中的作品,了解设计图的画法。

  2、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给什么样的人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四、实践探究

  设计要求:1、美观实用,功能独特,。

  2、作品的每一部分用厘米图示表示出来,并附设计说明。

  五、评价展示:

  1、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2、你最喜欢哪支?为什么?

六上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欣赏歌曲《手拉手》,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所反映的当地人文背景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要素所表达的情感。

  教材分析

  《手拉手》歌曲为4/4拍,降E大调,单二部曲式。歌曲运用弱起、切分、附点的节奏,增加了歌曲的活力和时代性特征,充分表现了歌曲热情奔放的情感。演唱者富有激情和特色的演唱,使歌曲又具有通俗歌曲的特征。

  在歌曲结尾处,原文中有“阿里郎”的词句。《阿里郎》是朝鲜半岛人民最喜爱的民歌,“阿里郎”在这里为虚词,象征这届奥运会在韩国举行。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播放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演唱视频。

  教师提问:还听过哪首奥运会主题歌?

  学生自由回答。

  二、欣赏《手拉手》

  1.初次聆听《手拉手》。

  教师提问:感受歌曲的`情绪,歌曲分几段?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第一乐段由两句组成,注意节奏,有休止符、跨小节连线,附点音符,旋律与歌词结合在一起富于叙述性,显得宽广、舒展。

  2.学生模唱。

  教学要求:跟录音哼唱,教师指导休止符、附点音符的时值要掌握准确。统一呼吸位置。

  3.听辨《手拉手》副歌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吗?

  生:此乐段的节奏舒展、情绪深情婉转。

  师: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弱起、切分、附点节奏的运用,这样能使歌曲更富有热情、更具有号召力。让我们来体会感受一下。

  学生进行模唱。

  4.听辨《手拉手》结尾处。

  师:歌曲结尾处出现了“阿里郎”的词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搜集的资料说阿里郎是朝鲜半岛人民的民歌,象征着奥运会在韩国举行。

  师:你的知识真渊博,阿里郎的出现体现了举办国的民族特色。

  三、课堂小结

  《手拉手》表达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特别是来自五大洲的运动员,手拉手在奥运五环旗下竞技交流、团结奋进的友好情感。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这份情感吧!

六上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 霓虹灯 遒劲蔚为壮观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忠心耿耿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 杭州

  法国梧桐南京上海

  榕树 福州 广州

  椰树海口

  油松 长春

  圆冠榆新疆喀

  国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标识

  保护大自然

六上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4、初步了解小说的六要素。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知识渊博、善于教育、幽默、关心穷苦百姓)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爱笑,动作敏捷)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关心平民,深受爱戴)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课前经过预习,谈谈你所了解到的阿累?(课件出示)

  二、自读自悟,通过外貌体会鲁迅精神。

  1、谈话:当你看到一面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什么疑惑?经过预习,谁说说一面指的是——(生:一面之交)(板书:一面 之交)谁和谁的一面之交?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快速默读,了解小说六要素

  (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汇报,师板书。(鲁迅和作者的一面之缘;事情发生在1932年秋的上海;师:那是鲁迅逝世前的四年,作者正是在鲁迅死后回忆四年前的这一面才写的文章。这件事情的起因是——时间没到,书店看书;经过是——没钱买书,鲁迅赠书;结果——认识鲁迅,受到激励。(板书)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几点就是小说的六要素(板书)

  3、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师: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1932年,也就是鲁迅逝世前四年,当时鲁迅五十二岁。那一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

  出示课件:(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 发动“九·一八”事变,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鲁迅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2月6日,由内山书店朋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5月5日——中国与日本签署《淞沪停战协定》。7月18日——日本出兵攻打中国热河、察哈尔,长城战役爆发。)

  我们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耻辱的历史背景之下。

  4、第二次快速浏览课文,体会鲁迅的瘦。

  (1)勾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师巡视)

  (2)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读了课文鲁迅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板书:瘦)从哪里看出来?交流鲁迅的“瘦”: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3)交流“瘦”。

  师:是啊!鲁迅怎么会这么瘦啊?同桌讨论一下。可以从文章中找出来:正如作者所说:“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以为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课件)

  师引导:你会从课文中找答案,真了不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可见,鲁迅先生真的是忘我地工作,他是累成这样的。

  生回答,师引导:你会联系课外已有知识学习,很会读书。是的,鲁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为曹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序;逝世前两天,还在写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5、交流“精神”。

  师:作者对鲁迅的外貌描写除了让你感觉到瘦,你还感觉到什么?从哪里看出来?板书:(精神)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朗读指导,读书精神的感觉,读出鲁迅坚强的个性,读出鲁迅的精神抖擞。

  6、分组读描写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学习写作方法。

  齐读(教师手势指导)后思考:这三次描写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相同都是瘦,不同远、近、更近)(课件出示)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8、总结:这些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从这些外貌描写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从对话入手,体会关怀

  师:当作者没有钱买书时,鲁迅给予了什么帮助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再次快速读课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对话入手。在旁边写出批注,从鲁迅的话中作者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出示课件)

  通过几次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2、朗读指导鲁迅的几次话以及我的感受,从而体会鲁迅对青年人的关怀。

  3、体会一面给我带来的影响。

  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5、反复读“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感受作者受到的鼓舞。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的关怀,所以作者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当作者面对饥饿时会想到——“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当作者被反动派迫害时会想到——“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当作者在马来西亚被驱逐时会想到——“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当作者被抓时,还是会想到——“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现在甚至还可以说鲁迅精神是——“同我们一起的。”

  是啊,一面之交,一生影响,萍水相逢,无私关爱。

  (板书:之交,一生影响)

  四、拓展写作

  过渡语:课文学到这里老师已经深深感觉到同学们走进了阿累,走进了鲁迅,为鲁迅这位伟人的精神所鼓舞!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写出一个人的外貌特征。

  2、出示范文。

  3、学生习作,交流。

  五、总结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六、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板书:

  一面 之交

  时间、地点、人物 小

  瘦 精神

  起因 说

  经过 六

  结果 要

  一生 影响 素

六上比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11册冀教版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介绍了一株生长在断崖边上的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终于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断崖边上的百合为什么要努力开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3)感受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读、想象,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百合花坚强自信执着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意。

  四、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高段的结束年级,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字词和语句方面有了一定的储备,在语文学习的知识技能上,具有一定的识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这一时期,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明显发展,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前文,整体回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1-8自然段,谁能给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株生长在断崖边上的百合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的环境终于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创境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百合花开放吗?我们一块儿来看看。播放课件。

  2、教师:百合花的美丽让人惊叹,看到花开冰心奶奶曾经这样说:播放课件,教师配乐读。今天让我再次走近百合花用心去感受这成功之花奋斗的泪泉。齐读课题:百合花开,融入刚才欣赏画面的想象有感情地再读课题。

  (三)新授,赏析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

  请你们自己默读课文第9~15自然段,勾画出描写百合花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从百合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试着用简单的话或词语加批注。

  学生自由读,

  2、反馈汇报,品悟语言。

  教师:谁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A生:在野草……嘲笑它了。

  师:教师出示句子,两句话哪句话好?“终于”让你感受到了?

  学生汇报:我感受到百合开花非常不容易。

  教师:百合从野草,到花开都经历了什么呢?

  生:经历了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风霜雨雪。恶劣环境的考验。

  师:历经了这么多的不容易之后,百合开花了,真让人欣喜呀!谁能再来读读这一段,读出百合开花的艰难以及那份欣喜?教师指名读。

  师:谁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学生再读句子。这株百合我听出了真的不容易。这株百合我听出了花开的欣喜。

  B生:百合花……泪滴。

  师:谁还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其它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句子。

  教师:想一想,人们通常是在什么时候流泪?

  生:伤心。生:特别感动。

  师:这时的百合是难过还是高兴呀?生:高兴。

  师:不仅仅是高兴呀!而且是极度——生:高兴,高兴得都——生:哭了。喜极而泣呀!

  这时候百合内心里非常复杂,如果你就是那株百合,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不敢嘲笑我了;努力没有白费,值得;(中间相机找学生带着感受读)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师:断崖上的一株百合,顶着风雨,不怕讥讽与嘲笑,终于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把你的高兴分享给大家?

  来,咱们一起读。

  C生:年年……百合。

  师:谁还想给大家读读你勾画出来的其它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原本那一株断崖边上的百合,开花了,完成了自己的庄严使命,它骄傲了吗?生:没有。它停下开花的脚步了吗?生:没有。

  教师:百合没有停下它的脚步,而是继续努力地开花,它在想什么?

  学生:它在撒播自己的种子,它在传承自己的`后代,它在传承自己的精神。

  教师:如果它是一个人,最像生活中的什么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最像妈妈,这是一种母爱般的奉献的精神。

  教师:现在整个山谷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这漫山遍野都盛开着百合的地方?生朗读

  教师:谁能再给大家读读,读出百合那种母爱般的伟大情操。学生朗读。

  D生:几十……落泪。

  教师:满谷的百合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了,人们给这个美丽的山谷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生:百合谷。美丽的景色引来了无数欣赏美的人们。同学们看看这句话,自己先读一读。

  教师:来欣赏百合的人很——生:多。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

  教师:人们是怎样欣赏百合的?

  生:孩子们跪下来快乐地嗅着百合花的芬芳。生:情侣们手拉着手,许下“百年好合”的誓言。生: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丽,感动得直落泪。

  教师:除了孩子和情侣,还有谁也会来看百合?他们会怎么做呀?

  学生汇报交流:老人——欣慰;诗人——作诗;病人——树立自信。

  教师:这段话写的是人的表现,作者仅仅是想写出人的表现吗?

  生:我觉得这些都是为了衬托百合花开,说明百合花开是一种很壮观的景象。

  师:这一段没有直接讲百合开花什么样,而是借助人们的表现衬托百合花开的情形,这写作方法,叫做侧面衬托。(点到为止)

  教师: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百合开花的美,读出人们的感动。

  3、品悟百合精神。

  师:百合花开了,开在了断崖上,开在山谷里,它的精神也开在了我们心上,从断崖边上的一株百合,到漫山遍野的百合,(出示相关图片)二者你更欣赏谁呢?

  生:我欣赏第一株百合,因为它的自信,执着,持之以恒。(板书)

  生:我也欣赏第一株百合,因为它全心全意地来做事情,面对蜂蝶鸟雀的嘲笑它也不气馁,自信。

  师:文章中那句话最能体现百合的坚强,自信,持之以恒》出示课件: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方法,排比句朗读要注意就像爬台阶一样)

  生:我更欣赏漫山遍野的百合,因为它们继承了第一株百合的精神,都很自信,都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师: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呀!出示课件:默默

  教师:看着看着,眼前的两幅图片慢慢融合为一体,满山遍野的百合

  仿佛找到了知音,面对我们会心的微笑。

  师:靳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就这样把这株百合种在了自己的心里。请你们跟着我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文字投影,师生齐读)

  (四)升华情感,解读作者。

  师:感谢作家林清玄为我们写出了这么经典的作品。曾经的林清玄就像百合花一样,开始只是一株小草凭着执着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使命。文章在写百合花,也在写他自己,

  师:这篇课文的原文叫作《心田上的百合花》,选编入我们教材的时候,编者改成了《百合花开》。

  师:原来的百合花开只在作者心田上,现在的百合花也开在了——我的心田上

  生:你的心上。

  生:所有人的心上。

  教师:想不想认识这位名家?(出示照片以及文字)

  (五)教师结语: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下就请你用你的文字作种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种下一株纯洁的百合。下课!

六上比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攀登科学的顶峰。

  2、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难点:听音乐给歌曲划拍子。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啊,高山》录音。

  (2)、歌中的“高山”是指什么?(高山是指科学的高峰)

  教师介绍:这首歌的歌词是受马克思的名言启发而创作的。马克思的名言是“登向科学高峰是没有平坦的路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峰顶。”

  (3)、八六拍的含义,即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一小节内有六拍。

  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

  (4)、学生练习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5)、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随录音范唱做挥拍练习(第一乐段)。

  (6)、学生简单唱歌曲,感受歌曲第一部分音乐具有叙述性,优美而平静。

  (7)、第二部分为两个乐段,四四拍。

  (8)、第二乐段在“啊,高山”富有想象的音调后,节奏突变,使用附点和八分休止符,连续的x.XX0节奏型表现了青少年向科学高峰进军的顽强意志。

  (9)、第二乐段歌词是X的名言,音乐变得宽广起来。

  (10)、歌曲后半部分节拍变化了

  二、复听《啊,高山》.

  (1)、前半部分学生可轻身跟唱。

  (2)、学生自己划拍。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了银河,引发了我们对太空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此外,还学习了新的节拍:八六拍。

六上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 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 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 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 掐(qiā)指一算 , 殷(yīn)切, 调(tiáo)皮, 嫣(yān)红, 山坳(ào), 拐(guǎi), 掀(xiān)启, 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 感慨(kǎi)良深,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 泛舟, 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余老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六上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中感受老教授高贵的品质。

  3、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感受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回归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沮丧、幽静、抱歉、羞愧、荒唐、声望

  (课堂检查方式:将听写本收齐后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2、复述故事梗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

  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__________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__________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__________的故事。

  二、回忆方法,合作学习

  1、我们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2、想一想,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老教授的?分别写出了老教授怎样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反馈

  (一)、聚焦外貌,初识听众

  1、小组派代表读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2、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课件:

  “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二)、辨析耳聋,再识听众

  过渡语:这位“唯一的听众”最重要最特殊的特征是什么?

  1、思考:她是不是聋子?从哪里读出她不是聋子?(引出妹妹的话)

  2、引导学生诵读,注意标点符号。思考: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且是听众中最会听的人,很容易地听出琴声中的瑕疵,而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联系第1-4自然段初次见面时老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语句,交流讨论。)

  3、讨论、交流:如果老人不说自己“耳聋”,“我”会怎样做?

  出示课件: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总结:是啊,老人是为了“我”而“耳聋”呀!

  (三)、聚焦眼神,走进内心

  1、出示课件:理解体会“平静”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三写“平静”,读一读,想一想,这眼神背后有着怎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选一处写一写。(生完成练笔后交流,师生评议。)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总结:看来倾听就是要入耳地听、入目地听。唯有用心倾听,才能读出深意,浸透爱心。

  (四)、聚焦话语,体悟内心

  过渡语:如果说教授为“我”而聋,是不教而教的指点,那么她诗一般的话语就是声声入耳的激励。

  1、诵读话语,你觉得老人的哪些话打动你的心?

  2、思考:①(第1句)到底是谁打搅了谁?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②(第2句)明明是“锯桌腿的声音”,老人却说“我拉得非常好”,其实是──善意的谎言。老教授为什么说“不介意我在场”?

  ③(第3句)老教授仅仅是在椅子上坐一会儿吗?分明是在用心聆听一个学琴者的苦衷。倾听不仅要入耳,入目,更要入心。

  ④(第5句)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她为什么这样说?

  ⑤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出示课件:

  1、“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3、“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5、“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总结:老教授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使“我”练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想象,讨论鉴赏

  过渡语:“我”心中珍藏的秘密在妹妹的惊叫声中真相大白。后来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我”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

  1、课文使用了省略,展开想象,把这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生练笔,然后交流。)

  2、讨论鉴赏:作者写了一段话。可是编进我们的教材。却变成了省略号。你觉得是省略号好,还是这段话好?

  出示课件: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总结:省与不省,都有味道,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同学们,我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你的亲人朋友是怎样鼓励你的。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我”──敬佩、感激──>老教授

  音乐白痴真诚的鼓励

  小提琴手平静的眼神

六上比教学设计11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同学们,能自己通过画图,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独立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

  (3)教师评价。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办法二:80×(1+40%)

  =80×1.4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办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第26页练一练第3题。

  4.教科书第27页练一练第6题

  提示:“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

  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方法(一):80×40%=32(千米)方法(二):80×(1+40%)

  80+32=112(千米)=80×1.4

  =112(千米)

  百分数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六上比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4、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式是多样的。

  教学重点:

  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纪念章,纪念章上写着这五个字(学生齐读):为人民服务。周总理一生都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诗人何其芳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目睹总理工作的情况,近距离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二、自读课文,探究品悟

  1、自学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合作)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2)把使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把你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2、全班交流自读情况,教师顺势而导。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1)“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理解“极其简单”,指导朗读,感悟“简朴”。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想想可以用哪些词形容周总理审阅稿件的情景。

  从以下三个情景中任选一个,写出作者的心里活动:

  情景一:看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约5000页,两百多万字),“我”想

  情景二:听着总理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时,“我”想

  情景三: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我”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1、阅读《周总理的一天》,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周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4、人们怀念总理,讴歌总理的方式是多样的。

  (1)默读故事《周恩来洒泪自疚:我对不起老百姓》和诗歌《你是这样的人》,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为《你是这样的人》增添一行:一个 的人!

  (2)作曲家三宝用音乐歌颂总理。欣赏纪录片《百年恩来》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

  布置作业

  1、你又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总理的爱?可以是诗、读后感、手抄报、讲故事……

  2、推荐阅读:《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六上比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写本课的新字生词。

  2、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3、 让学生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童话的世界里丰富多彩、无奇不有。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变成了像拇指一样大的小人,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想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变成了和拇指一般大小的小人,并经历了一些奇特的经历。这就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二、 了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

  提示学习方法:

  1、 抓住重点句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2、 同桌合作,取长补短。

  3、 在书上做批注,以备交流。

  4、 讨论时注意倾听,谦让,团结,协作。

  三、 自学课文,交流认识。

  1、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做好标记。

  3、 小组讨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诧异:觉得很奇怪。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恳求:恳切的请求、

  4、 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提示:(1)借助老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2)与同学探讨交流。

  5、 集体交流汇报,简要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小男孩,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好捉弄小动物。有一天,他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被家中的一只雄鹅带上高空,随一群从空中飞过的野鹅开始了历险的过程。路途中,尼尔斯机智、勇敢,从狐狸口中救了一只野鹅,并和野鹅成了好朋友。)

  6、 课文是按照怎样顺序叙述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

  四、 细读课文,感受人物。

  1、 集体讨论: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孩子?

  2、 课件出示句子:

  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

  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近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

  对比读,谈论鹅对尼尔斯的.情感变化(从怕到喜欢)。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鹅对尼尔斯的感情有了转折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尼尔斯对鹅的态度前后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情感的变化从侧面烘托了尼尔斯在这段经历中逐渐长大了。)

  3、 出示句子:

  尼尔斯不禁怜惜起马丁来,安慰他说:“用不着为他们抛弃你而伤心,休息一下回家吧!”“尼尔斯担心极了,抓住马丁的脖子,使劲把他拖到湖边,又把他的头浸到冰冷的湖水中”

  反复品读尼尔斯对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尼尔斯善良、有爱心)

  4.、品读:尼尔斯睁开眼睛,看见狐狸咬着一只野鹅,立刻赶过去喊道:“快把鹅放下!”狐狸看清他的敌人不过是个小不点,便毫不理会。尼尔斯急了,一把抓住狐狸的尾巴。

  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体现了尼尔斯的勇敢)

  4、 小结:尼尔斯原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历磨难时他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优秀品质便逐渐得到了体现。

  五、 交流学习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以下反面考虑:积累了词语,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培养阅读能力等)

  六、 课后作业。

  1、 画出好词好句,读一读,记一记。

  2、 查找原著进行阅读,了解更多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鹅的变化

  鹅怕他 ---------------------- 快乐拍翅膀

  尼尔斯的变化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教学反思: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的故事,通过了解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场面描写和重要情节进行思考,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针对阅读课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六上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透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内心的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链接语了解学习内容

  1、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顶碗少年。

  2、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3、指名说。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读词。

  异国 沉着 抚摸 肩胛 愧疚 附和 露天 结实

  2、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问题,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哪几个自然段写少年表演的过程?(3~7)

  4、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圈画批注,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交流。

  2、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归纳。

  如:你谈的很好,这部分作者是抓住少年(神态)(动作)描写,来突出表演的难度大、惊险

  如:这部分是抓住(观众的反应)来突出表演,精彩、紧张、惊心动魄。

  3、引导:刚才同学们谈到的内容,是作者抓住少年,动作、神态及观众的反应来写表演的惊心动魄。

  4、再来浏览一下课文,作者还抓住什么反应表演惊心动魄?

  “头顶那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找找句子,有何感受?

  四、提升写法

  1、结合板书归纳。

  同学们,直接写少年的表演(正面描写)突出就行了,有必要写观众的反应和碗吗?

  板书:(侧面描写)

  (观众反应烘托表演,碗牵动着观众的心,是大家关注的目标,同样起到烘托作用)

  是呀,不可小视,这种多角度交差写法,更能突出表演惊心动魄,更吸引人,使我们心中有如身临其境,感受。)

  2、作为一个少年,与我们年纪相仿,面对一次次表演失败,内心一定有许多想法,作者写到了吗?

  (1)写到了,从哪儿知道的?(动作、神态))

  (2)没想到,只写到什么?透过少年的动作、神态,我们能感受到少年内心活动吗?)

  3、指名说。

  台上并没有慌乱,此时少年想……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心里想……

  听了老人的话,少年镇静下来,心里想……

  4、此时少年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你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活动的写作要真实。)

  5、你猜想老人说了一句什么?

  6、小结:是呀,在失败面前不放弃,少年沉着、拼搏使他成功,获得全场的掌声,也令作者难以忘怀。

  五、学习最后,揭示道理,总结升华

  1、齐读第八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内容,想象你从文章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于拼搏”。

  “成功来自于鼓励与关爱”。

  3、总结升华。

  整篇文章紧扣围绕“惊心动魄”来描写杂技表演的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为题,而用“顶碗少年”呢?

  4、小结:是少年面对失败的态度,是少年坚持拼搏,不轻易放弃,使作者总有一阵激动,同时给作者启示,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那就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像少年一样,勇敢面对,勇于拼搏,就会成功!

  5、推荐赵丽宏作品:散文集《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生命草》。

六上比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通过本节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应用的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推导出半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生活中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推导半圆的周长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系列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道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推导并理解半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上一节练习课。

  二、基础练习

  1、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4、右图是一个一面靠墙,另一面用篱笆围成的半圆形养鸡场,这个半圆的直径为6米,篱笆长多少米?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五)《圆的周长练习》教学设计

  三、综合练习

  1、填空:

  1、当圆规两脚尖间的距离为3厘米时,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

  2、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直径是d,周长是()。

  4、在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5、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那么周长扩大()倍。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2)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5)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3、选择

  (1)圆周率π的值()3.14.

  A、等于B、大于C、小于

  (2)用一根长9.42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铁环,这个铁环的半径是()。

  A、3分米B、1.5分米C、3.14分米

  (3)圆的半径增加2厘米,它的直径就增加了()厘米,它的周长就增加了()厘米。

  A、22πB、24π

  C、42πD、44π

  四、拓展练习

  计算右面图形的周长:

  圆的知识系列微课(五)《圆的周长练习》教学设计

  五、回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