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上比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上比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上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3、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仅需要读好课内的书,还要去读课外的书,去读报纸。你读过哪些报纸?
揭示课题: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
自由读文,读准确、通顺。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正音。
三、自学课文,读明白。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围绕重点自学,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点拨。
(二)班内交流读书体会。
1、指名说出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四、再读课文,读透彻。
1、出示要求:轻声文,品味你喜欢的句段,看有什么新收获新发现,写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按要求自读品悟。
2、交流读书心得。
答案预设:
文章内容(略)。
写作特色:(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五、延伸运用。
试说:明明不爱读报,你该如何劝他呢?
向同学介绍一种读报的方法。
同学们,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种命运。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掌握天下大事,成就精彩人生!
板书设计:
养成读报1、读报的重要性
的好习惯2、读报的方法
3、养成好习惯
六上比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1.认读本课4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3.了解“母亲”温暖宽容而充满智慧的爱对艾尔比产生的巨大影响,懂得爱的付出与回报都能带给人幸福快乐。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学,体会“母亲”对艾尔比的感情及影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过程:
1.字词义
悻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话茬儿——方言,话头的意思。
欢呼雀跃——欢快地呼喊,像雀儿一样跳跃,形容高兴的样子或欢乐的情景。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爽朗——开朗,直爽。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辞)。
2.落实篇的训练
本学期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均有这方面的题目要求(如第29、30课中的第3题)。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就是一个理解全篇、理解组材方法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
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因此,除了“教材说明”中提到的划分方法外,还可以按时间顺序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12年前,一个打错的电话,让“我”以“母亲”的身份帮助了艾尔比,使他免去了“小偷”的嫌疑。这部分内容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分为3层。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12年后,已是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叙事性的文章在归纳段落大意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交代清楚,“经过”中的要点不能遗漏。在初步归纳完成之后要进行修改,使语言通顺、简洁。
3.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诚然,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这却是课文传达出的一个信息。不可否认,感恩,目前已经是我们社会比较稀缺的品质,尤其是孩子,他们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没有什么是生来就该如此的。我们生活在世上,蓝天绿树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人、师长对我们的付出,不断进步发展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结果,我们的生命都和别人的付出息息相关。得到与付出促成了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而感恩是这循环的动力。就像艾尔比,“我”无私地帮助了他,并不求回报,但他以自己的快乐成长、突然出现让“母亲”喜极而泣,相信艾尔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像“母亲”一样对待他人。教学时,应该让孩子对此有所领悟,用这盒美丽的“水彩笔”为孩子的道德修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本课的人文性所在。
六上比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指导,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
1.课堂关注的是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作用。此外,本节课还安排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收集百分数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他们自然积极投入,数学课堂正因为重新回到生活中而显得有活力了。
2.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中的百分数并不陌生,知道生活中经常有“%”的存在。因此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完整掌握分数的意义及比的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并对百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编排,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感知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强烈欲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引入。
师:我们的学校正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些运动吗?
生:跳绳、篮球、排球、足球……
师: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足球啊!其实老师也特别喜欢足球,我这里有一段足球明星们的精彩集锦,咱们一起欣赏一下。
师:(播放含有点球的视频)刚才的比赛精彩吗?为什么会有点球?如果你是教练,你打算派你的哪些队员去罚点球呢?
2.揭示课题。
师:现在就从足球比赛进入我们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环节中,从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入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百分数的欲望。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及表格,学生读要求。
队员
罚球数/个
进球数/个
淘气
20
18
奇思
10
8
不马虎
25
21
2.现在请各位同学仔细考虑,看一看怎么比较才能把最合适的队员选出来。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分析过程,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应该选谁去罚点球?说出你的根据。
(2)学生汇报:要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
①淘气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②奇思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③不马虎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
(3)引导学生比较。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呢?看出来了吗?有什么办法能够很快地看出他们谁罚球最准?(通分)
师:请大家将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
(4)学生独立把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汇报。
淘气:==;
奇思:==;
不马虎:==。
(5)教师小结:不难看出,当我们把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化成100的时候很容易比较。现在谁的罚球水平高一些?能看出来吗?(淘气)
六上比教学设计4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活动。
一、教学目标
1.四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会写32个字,会写40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相关背景。
二、教学重点
1.会写本单元40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列小标题划分课文层次。
四、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自学单
3.关于每篇课文的背景资料。
五、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言揭题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观看几幅图片,看看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开国大典)
(二)是的,从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整整历经28年,跨越时空的隧道,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你一定会为之震撼,面对革命英雄的大义凛然,面对壮士们的宁死不屈,你一定会为之感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单元。
二、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来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二)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内容是什么吗?
(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是什么呢?
(四)下面我们就来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谁来说说本单元四篇(五)现在请快速浏览课文,在自学单上完成自学任务。
(六)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检查难读的句子
今天,同学们完成了自学单上的任务,并且读准了字词和难度的句子。剩下的自学任务我们留在下一节课继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上一节课,我们落实了本单元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这节课我们继续交流自学单上剩下的学习任务。
二、听写词语
三、继续检查自学情况
(一)介绍《七律.长征》这首诗每句话的诗意。
(二)介绍《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介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介绍《灯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给《狼牙山五壮士》划分层次。
(六)用列小标题的形式给《开国大典》划分层次。
(七)给灯光划分段落。
(八)汇报每一篇课文的背景资料。
(九)小结: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感叹今天幸福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用生命换来的。那令人感动的一幕一幕,就让我们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去深深体会。
另外,本单元在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层次感和画面感非常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种写法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再来具体感受和体会。
六上比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银河》.
2、欣赏歌曲《啊,高山》.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2、能自主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合唱和谐优美。
3、初步学会八六拍的指挥图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本单元的标题是“星空畅想”。星空能引起人无数的'遐想。自古到今,关于星空有着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例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还有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等,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星空的美丽传说?生答。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童声合唱歌曲《我爱银河号》。
2、学唱歌曲。
(1)听范唱录音。
(2)简介“银河合唱”。
(3)随录音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谱和歌词。
(4)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二乐段。
(5)将两个乐段连起来演唱。
3、欣赏歌曲《啊,高山》。
(1)初听歌曲录音。
(2)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讨论。
(3)学习八六拍。
(4)复听。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星空畅想
六上比教学设计6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引导学生历经显微镜发明的过程,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同时记录新的发现;
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l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l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l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l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l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l学生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l学生初步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学生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l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课件小组: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怎样放得更大(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印有小字的纸片、放大镜]
1.分发印有小字的纸片,请学生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上面的信息吗?
(2)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把字放得更大?
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预设: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
4.讨论:两个凸透镜怎么组合?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两个放大镜、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学习单]
(一)组合凸透镜1.初步尝试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将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教师介绍方法(PPT演示),再次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交流研讨: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预设:两个放大镜能够让图像变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预设:调节距离能够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提问:我们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此时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
2.固定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1)谈话:用手拿着凸透镜测量很不方便,一旦手动了,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变化。有没有办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呢?
(2)制作:提供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学生做一个纸筒来固定两个放大镜。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的,长度大于两放大镜之间调节好后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也可以用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代替纸筒,课前要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3)学生用上述方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次观察,并测量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由于镜框有厚度,可以测量镜框上边缘和上边缘的距离或者下边缘和下边缘的距离)。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预设:两个放大镜上下平行,且以一定的距离进行组合,才能将图像放得很大。)观察时,组合凸透镜的摆放位置不同会对观察到的图像产生什么影响?(预设:对光观察看到的视野比较亮,侧面观察和背光观察视野比较暗。)
(5)小结:我们把两个放大镜通过上下平行的方式进行组合,且调节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根据这个特征,我们把这个组合凸透镜也称为简易显微镜或者自制显微镜。
3.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一样自己选择的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预设:用简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餐巾纸的纤维结构、可以看到棉线的棉花纤维,而这些特征用肉眼无法发现等。)(二)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它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简易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吗?(预设:都有两个镜片、组合方式也相同等)2.教师出示光学显微镜,结合PPT介绍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及其功能。(预设:相同之处包括组成镜片数量都是两个,且都是凸透镜,组合方式也相同;不同之处包括光学显微镜增加了许多其它结构。)
4.研讨: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预设:组合凸透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
三、拓展(预设:3分钟)
1.资料阅读:了解电子显微镜:课件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预设: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等。)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
【板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一、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放大倍数清晰度(优先保证)优先保证清晰度放大倍数放得更大
二、两个放大镜组合:平行、合适的距离显微镜【作业设计】
1.组成简易显微镜的两个镜片分别是()。
A.都是凸面镜B.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C.都是凸透镜D.一个凸面镜,一个平面镜
2.简易显微镜中,两个镜片的组合方式是()。
A.上下平行B.垂直组合C.左右平行D.随意组合
3.下列微小物体不能通过简易显微镜看到的是()。
A.糖的晶体形状B.洋葱细胞C.帆布纤维D.蝴蝶的触角4.下列关于简易显微镜中上下两个镜片的功能与光学显微镜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对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上镜片下镜片A.上镜片和物镜的功能相对应B.上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C.下镜片和反光镜的功能相对应D.下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六上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纵横奔驰等词语;
2、学习“摘抄”这种读书方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通过课文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2、品读、积累好词佳句,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出示自学提示
1、导入:大家都听过李白的诗《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文题目即表现黄河的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弘气势。(板书课题)
2、师生共同确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语;
②初步理解课文。
③课文从哪几方面写黄河的磅礴气势。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内容
出示自学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扫清文中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在什么地方所见到的黄河,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3、浏览课文,将课文分成几部分。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方面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1---3题,小组讨论4题
三、汇报交流,提出问题
1、小组内分段读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小组长汇报自学题3、4题。
3、学生质疑,预设
①在刘家峡看黄河有哪些雄伟壮观的'景象?
②巉岩壁立,万仞摩天等词语是什么意思?
……
四、师生释疑
1、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教师补充。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五、课堂练习
1、填空(必做题)
在地面上看黄河:____ 的黄河令我失望, ____ 的黄河展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
在飞机上看黄河: ____ , ____ , ____梦幻一般。
2、根据课文填空(选做题)
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 ____ ,又___ ,化成茫茫____ ;一卷卷 ____ ,被阳光照得闪亮,又____ ;乌云白雾,____ ,如____ ,如____ 像是 _________ 直耸高空,巍然不动。
六、总结全文
黄河的雄伟神姿令“我”震撼,令“我”惊讶,是辽阔无垠的西北高原的土地孕育了这样一条雄伟而美丽的河流。让我们赞美黄河,赞美苍莽的大地母亲,赞美我们的祖国。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地面:直耸高空
磅礴的气势
飞机:梦幻一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加深认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请同学们谈一谈脑海中的黄河。
学生自由畅谈
2、这节课你还想了解黄河的哪些特点呢?
3、师生共同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围绕目标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小组讨论
2、自主学习生字词,交流识字的方法。
3、摘抄好词完成书后的练习。
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自学
三、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小组出代表汇报自学提示第一题。
四、检查效果,课堂练习
1、填空(必做题)
qì pò jīng yà yáng yì bǔ yǜ
( ) ( ) ( ) ( )
tiào wàng shān luán mó gu fǔ shì
( ) ( ) ( ) ( ) 2、归类积累词语(选做题)
①写三个描写天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三个描写黄河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三个描写山峦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找一个比喻句、一个排比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仿照课文描写黄河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六、总结
谈本节课收获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平视 直耸高空
仰视 万仞摩天 磅礴的气势
俯视 汹涌澎湃
六上比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一)下面各题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5个12是多少?10个23是多少?25个7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计算下面各题,说说怎样算?
1/6+2/6+ 3/6= 3/10+3/10 +3/10 =
说一说,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二小题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同学之间交流想法:3/10 +3/10 +3/10= (3+3+3)/10= 3×3/10 3/10×3=
3/10×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教师板书: 3/10+3/10 +3/10 =3/10 ×3=9/10
二、自主探索
(一)出示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2/9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1.读题,说说 2/9块是什么意思?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
三、交流、质疑
(一)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方法1: 2/9+2/9 +2/9=2/9×3 = 6/9=2/3(块)
方法2:2/9×3= 2/9+2/9+2/9=(2+2+2)/9= 6/9=2/3 (块)
(二)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 2/9+ 2/9+ 2/9=2/9 ×3
(三)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2/9 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四)2/9 ×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2/9 的和是多少?
六上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六上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文本的整体联系中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和文本主旨起的作用:衬托与照应;
2、在文本整体联系中学习人物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突出主体所起的作用。
3、深入体会渔夫夫妇虽穷却能救人于危难的善良品质。
教学思路:
一、读书,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针对学生概括中出现的“忽略文章环境背景特征”的问题,通过“概括后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否让听者感动”的讨论,感悟环境所写的“穷”的特点对文本主旨表达所起的作用。
二、用删改对比的方式,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体会第一二自然段的作用。
讨论:删掉第一二自然段,直接从“睡觉还早,桑娜……”切入写这篇小说,是否可以。
学生认真阅读删掉的内容,认识这两段话所写出来的“穷”的特点,结合课文整体,结合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讲“穷”与桑娜和渔夫善良品质表现所起的作用——突出了渔夫和桑娜的善良,使读者在对比和联系中能更加受到感动。
2、认识这是环境描写。
作者写出来的环境包括:
室外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室内环境、实践环境
认识这些环境与穷的关系。
3、修改自然环境描写、家庭环境描写
(1)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微风吹拂着窗户纸,海上风平浪静……
与原文环境对比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修改不行,恶劣的环境下渔夫还出海打渔,能够更加突出桑娜一家的穷困特点。从而体会到:环境描写是与文本要表达的住址相联系的,要能够增进表达效果。
(2)修改家庭环境:
五个孩子在屋内睡着,其中,两个孩子在不断的咳嗽,大概患上了肺炎,但是家里没钱医治,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够活下去。
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引导学生认识:这样修改不行,联系全文来看,如果桑娜家庭是这样的,她首先应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如果这样的环境,她还关注别人的孩子,收养别人的孩子,就不够真实了。
体会:环境描写,应该读表现人物,尤其是真实的表现人物,起到作用,要合情合理才行。
4、在全文的`联系中体会“室内温暖”描写所起的作用。
(1)提出“室内温暖”部分,让学生读书,体会:这段描写,让读者体会到了什么。
桑拿勤劳、对生活热爱,充满希望。
(2)讨论:作者写桑娜勤劳,对于表现夫妻善良,有什么作用呢?不写行不行?
引导学生找到文章后半部分渔夫的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让学生体会“抱回两个孩子后,他们会怎样熬?”
讲桑娜的勤劳与“熬”建立起联系,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勤劳,与将孩子抱回来是有关系的,是能够抱回来并且能够讲他们抚养大的前提。“室内温暖”——桑娜勤劳,是前提,后面的“总能熬过去”是照应——他们需要进一步克服艰难,过更加艰辛的日子,付出更多勤劳来养活七个孩子。这就是穷人善良的品质所在。
5、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的所用:
三、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提出课文中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描写,体会在这篇文章中,心理描写的作用。
1、让学生自读课文第9自然段,体会心理描写内容。
体会具体心理过程与“忐忑不安”的关系,体会当时桑娜的复杂心理过程。
2、用删改对比的方法,研读心理描写的作用
讨论:如果删掉着一个自然段,课文情节不受影响,可以不可以呢?
引导学生体会:不行。与前文家庭的穷相联系,尤其是不了解丈夫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情况下,这样的心理描写,使人物表现更加真实,前面写了穷,这里的忐忑,就非常真实。如果不写,后面就不会出现 “不约而同”的惊喜,读起来,也就没什么味道了——由于写了桑娜矛盾的心里,写了对丈夫的担忧,读者也会跟他一起担忧,结尾“不约而同”了,读者读到这里也会畅快的松一口气。
四、体会结尾表达的感情。
阅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朗读“他们在这里了”,体会文本结尾给人带来的“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比较强调“在”和强调“这里”的两种不同读法,体会:那种读法更符合桑拿当时的态度变化。然后,联系一起朗读。
五:弹性作业:
安排一个情节,请学生为情节补写一段环境描写,联系用环境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上比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点
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索溪峪自然风光的录像带、音乐磁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老师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紧扣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野)那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野”字上要加一个引号呢?)
师:这个问题就等我们学完课文之后再请同学来回答。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完成问题: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黑板出示难读的词语,请学生读。
3、学生汇报自读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板书:山、水、动物、人)
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通过自己读,我们已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野山、野水、充满野性的动物和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请分四人小组按要求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合作探究:索溪峪的山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内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2、小组汇报探究的结果
(1)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一评,再分男女读相关的句子。
(3)老师读写山的惊险的句子,学生想象、评价。
(4)全班配乐朗读。
四、学法延伸,自学描写水、动物、人的段落。
读完这一段话,我们仿佛置身于索溪峪那惊险、磅礴、不拘一格、千姿百态的的山中,也不得不惊叹于她那纯天然的、野性的美。那么,索溪峪的水、动物、人又是怎样的呢?下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习。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一位同学:该采取什么方法去学习你们喜欢的段落呢?
1、学生自学喜欢的段落,教师随机指导。
2、学习汇报:说一说索溪峪的水、动物、人的野各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如:做小导游、当摄影师、有感情地朗读等。)
五、体会感情。
同学们,那惊险的山、调皮的水、顽皮的猴子、率真的人们,你们喜欢吗?那这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野性、自然、纯朴、纯真)
现在,你们明白了课题中野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吗?(野字的真正含义是指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纯朴的美。)
那么作者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作者的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么你们读了这篇文章,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学生畅谈,教师点拨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和索溪峪天然的自然风光两方面谈。)
看得出来,此时的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六、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又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其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惊险的华山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们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祖国壮美的山河。
板书设计
山“野”
索溪峪的“野” 水“野”
动物“野”
人“野”
六上比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中的课文,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学习本组课文,有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索溪峪的风景区是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体会索溪峪风光的自然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美,并用朗读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媒体运用】
《索溪峪的“野”》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回忆旧知,谈话导入
谈话:本学期我们曾跟随著名作家陈淼的笔触神游了桂林山水,回忆一下桂林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游赏一下索溪峪风景区的绮丽风光。
2、课件出示:索溪峪风景录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师引:这一次初读课文,你准备做点什么?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方法,漫游索溪峪。
3、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扫清旅游途中的生字词障碍了。 课件出示:
4、师引:读了本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三、指导学习“山是野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觉得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体味这样写好在哪里。
2、全班交流。
四、由扶到放,自主学习后三段
1、课件出示:《自主学习建议》
请各小组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说说你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2、集体交流讨论。
3、师总结:听到了同学们这么多个性“野”的诠释,我由衷地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你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回归整体学习表达。
1、设疑:作者是怎么把景物写得如此丰姿神韵、荡气回肠的?
2、课件出示:
3、请你也模仿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吧。
六、课外活动建议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向家长创造性地介绍神秘迷人的索溪峪风光;
3、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浏览索溪峪的更多信息。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山野 姿态各异
水野 蜿蜒变幻
天然美
动物野 自由自在
人野 返朴归真
六上比教学设计13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2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例1以一家人吃蛋糕的情境引出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化成最简分数,掌握把积化成最简分数的两种方法。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分数乘除法的基础。
备已学知识
整数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分数的意义
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理解算理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数学的美。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明确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知识回顾: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问题导入: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教材2页例1)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题中的“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个”意思是说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
(2)确定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
每人吃了整个蛋糕的,是把整个蛋糕看作标准量(单位“1”),把每人吃的份数看作比较量。
(3)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画标准量:画一个圆表示标准量(单位“1”),如图一。
②画比较量:把表示标准量(单位“1”)的圆平均分成9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每人吃的份数,如图二。
③明确所求问题: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就是求3个是多少,如图三。
图一图二图三
2、根据题意列出加法算式
++
3、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重点提示
3个相加,用乘法也可以表示成3×。
(1)转化:将加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
++3个加数相同转化为乘法算式×3
方法提示
求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或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是多少,就用这个分数乘“几”。
(2)明确意义:从算式中可以看出×3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也可以表示求的3倍是多少。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4、探究×3的计算方法
(1)借助示意图计算出结果。
思想方法解读
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其中蕴涵着数形结合思想。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
(2)计算加法算式的结果。
++===
(3)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
×3=++====
(4)观察对比。
(5)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
分数乘整数时,如果分母和整数能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比较简便。例如:×3=。
5、解决问题
灵活应用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整数乘分数同样适用。例如:5×==。
×3=
答:3人一共吃个。
归纳总结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不变。
拓展提高
1、带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按照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例如:3×2=×2=。
2、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也适用于分数连乘。例如:×10×3,在计算的过程中,分数的分母9和整数3能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计算过程:×10×3=
六上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 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 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 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 掐(qiā)指一算 , 殷(yīn)切, 调(tiáo)皮, 嫣(yān)红, 山坳(ào), 拐(guǎi), 掀(xiān)启, 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 感慨(kǎi)良深,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 泛舟, 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余老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六上比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鲁迅像: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做简单汇报。
2、 对,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小时结识了一位小伙伴,就是——(齐读课题)。
3、 这节课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认识他这位儿时的伙伴。
二、 初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 精读理解
过渡:读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是什么身份?闰土呢?这一年,轮到我家大祭司的值年,家中要摆放很多的祭器和贡品,需要有人看管,仆人就让儿子闰土来了我和闰土就这样认识了。
1、 第一次见面,闰土是什么样的?
(1) 自读4自然段,画出描写写闰土样子的句子。
(2) 指生答,屏显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3) 指导读。
(4) 从描写中,能看出“我”对闰土是什么感情?联系上下文看一看。
2、 过渡:这样一个仆人的孩子,生活在海边的、农村的孩子,来到“我”这个富家少爷身边,会给带来什么新鲜事?
(1) 出示要求:自渎6——15自然段,,想一想:闰土讲了几件事?在旁边写上小标题,把自己感兴趣的多读几遍,写出旁注。
(2) 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 汇报交流:闰土讲了几件事?随生答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瓜地刺猹
看跳鱼儿
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事?师生共同梳理:
① 捕鸟:从他捕鸟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聪明能干,见多识广)从哪儿体会到的?
现在你是闰土,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在雪天捕鸟?你为什么用一根短的而不用长的棒来支竹匾?看来捕鸟的学问真不少。还体会到了什么?你也像闰土一样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指导读:能像闰土一样有声有色的描述捕鸟吗?
② 刺猹:闰土怎么讲他刺猹的?
老师把这段文字找出来了,谁来和老师分角色读一读?同学们,当时是一种什么情景?(渲染)大 海边,夜深人静,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月亮照着大地,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你听,拉拉响了,猹在咬瓜了。什么感觉?可是闰土呢?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勇敢机灵)从哪体会到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再找生分角色读。
③还有什么事你感兴趣?
④过渡:在这许多新鲜事中,有件事给作者留下了的印象最深刻,以至于三十年过去了,仍然在他的`脑海中保留着一幅画面,一直都忘不掉,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师出示刺猹画面,激情背诵第1自然段。为什么这幅画面让作者这么难忘呢?引导生观察画面,体会画面的美感和闰土的勇敢机智。
出示图文,指导读好1段,配乐读。
3、 过渡:令“我”难忘的何止是他说出的(指板书)这四件事呀,还有许多许多,这就叫——(无穷无尽)。
(1) 生活在海边的闰土还会有什么事讲给我听?(生举例)
(2) 闰土知道这么多的新鲜事,“我”听了后什么感受?
读16自然段。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读出你的感受。
(3) 你的“啊”字包含着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想一想,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引导:“我”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出示文字对比:闰土在雪地捕鸟时,我_____;
闰土在瓜地刺猹时,我_________;
闰土在海边拾贝壳时,我_________;
闰土在看跳鱼时, 我_________;
闰土_________时,我_________……
学生小结:闰土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对自然界了解很多,自由自在,而“我”生活在高墙耸立的深宅大院中,就像笼中之鸟、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4) 再来读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对禁锢生活的不满、讨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读出你的感受。
(5) 闰土啊闰土,是你让我这个生活封闭的人知道世界竟如此奇妙,如此精彩,让我知道大自然是如此有趣、如此丰富。齐读16自然段。
4、 过渡:闰土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去问,让我了解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要走了,分别的时刻到了。我和闰土什么心情?自读最后一段,体会到了什么?
5、 是啊,两个小伙伴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儿童时代最纯真的深厚的友情,分别的时候真是难舍难分啊!文章学到这里,你喜欢闰土吗?为什么?
四、 拓展
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可爱、勇敢机灵的闰土,三十年后,当作者再见到他时,是什么样子呢?出示文字,读。他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感兴趣的同学读一读全文《故乡》。
五、 作业
1、 推荐读《故乡》全文。
2、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