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留给世界的告别书,叙述了他的成长经历,求学路程,职业生涯里的病人还有自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见过的美景。文笔平实悠缓,波澜不惊,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书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记这是一个即将流逝的生命,正在一边手持手术刀,一边接受着化疗,一边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冷静温和,睿智客观。
作为一个医生他常说死神是一个随时会到访的来客,只是这一次聆听着死亡清晰的脚步,要来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从文学转到从医,他希望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探寻是什么让人生有意义。选择神经外科,直面那颗粉红色的桃子——大脑,大脑与意识纠缠,他想保卫的不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个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个性、价值观、为了什么而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终止这条生命。当他无法挽留这条生命时,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术刀,而是他的言语,让病人家属理解死亡与生存联系。从医生与患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悲哀,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可爱与张力,他无法选择生命的继续,但他在死神面前决定了自己离别的姿态。
他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宗教到文学再到医学,而这个过程本身也见证了什么让他的生命继续。
我是从一场《当死亡降临》的演讲中认识保罗的,那是一个妻子在轻轻地叙说着丈夫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坚毅。蒙田说:“如果我编书,就要汇编一部人类死亡记录,同时附上以下注解: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放下书让我久久怀念的不仅是他的勇气和毅力,医者仁心,更多的是让我开始反观。当我有一天和死神对视,我是否有自信,在这短暂的生命里我已拼尽全力,不曾白来。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
吾人别无他途,唯有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终于勉强平复了返校带来的焦躁心情,安安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每当我的生活状态不受自己的控制时,我总会看一些关于生死的书籍,借此提醒自己“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也告诫自己“要不急不躁地活在当下”。现在看来这样做还是有一定效用的。
我时常会想,某一天当我失去最亲近的人时,我该如何面对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我能否治愈自己,去习惯没有他的日子,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丧亲之痛是不会隔断你对他的爱的,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离去固然令人悲伤,但纵观他活过的这一生,却不是一个悲剧。他的生命以另种形态继续延续着。”我不断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独立,也是为了在失去时依旧可以带着这种信念勇敢而坚强地活着。
讲真以我这少之又少的人生经历,实在不敢大谈生死,对保罗的'认识也还没有渗透到他的灵魂,更没有真正领悟作者保罗所给我们揭示的生命的意义。杨绛先生所说的“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是对我现在感觉的最好写照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在这些从雾里寻找光亮的日子里,我能时常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或者给他人带来幸福?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让自己的心绪在这样的思考中渐渐澄澈明净,把对于未知和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和焦虑,变成勇敢和笃定。用一种倒计时的心态,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3
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不公?是默默接受,等待着死亡?还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
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保罗的心理需要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地回顾,也就是在这些回顾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是啊,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迷茫,就变成了勇敢和笃定。这是多好的提醒人们的句子啊,无数人用最后的关头、一些突然的警醒作为行动或者不行动的标准,充其量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拉寻找着借口。那些熟悉的场景总是频频出现:懒懒地什么都不想干;看着别人汗流浃背,想着自己如此松散;早起几天进行晨跑,便被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感动不已,坐在沙发上捧着饮料瓶开始享受“成功的自己”。
放低对自己、对生活没有要求,我们总是过于容易原谅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在机会遍地的时候,躺着不动,却盼望着机会降临,等机会没有了才叹息后悔。正如保罗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值得一直做下去,不管何时,只要去做。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4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我的期望是什么。我想也许我可以探索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经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获得了在此之上的一些感悟。
首先这是一个真人真事,如果只是真实,并不代表着这一定会是个好故事。作者保罗是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生活在美国自由的文化氛围内,但又接收到印度家庭对教育的严苛和上进追求。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并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他自幼对文学就充满了兴趣。你可以想象在一个男孩该玩儿枪和汽车类玩具的年纪,他的恶作剧就是跑到牧师女儿的窗前去大声背诵诗歌吗?
书里对经典作品的引用所处可见,也是因为他对文学的'热爱,和丰富的阅读经历。让他能够把医疗行业这么复杂的人性场面描写地如此生动和深刻。
整本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丝地夸大和卑微,只是诚实客观地记录了生活的很多故事,很多细节。让我对一个人从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到确诊,到接受治疗,以及到如何坦然面对死亡有了一个清晰地见证。
他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体验,也是处处充满正能量的思考,还有严格自律的行为。
本书的前半部分对他的童年和如何学医做了详细地描写,节奏比较慢。但可以了解一个印度家庭孩子的成长和求学经历。也可以了解在美国要做一个医生需要多么严格和漫长的学习经历。而这也是非常的有必要。
遗憾的是他其实并没有完成这本书,最后由妻子露西执笔完成了他去世前那段生活的描写。我想,也是因此,我们才有幸从他妻子的视角来看保罗的一生。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他自己没有提到的内容,比如他几乎只字未提的自己的幽默感。露西的文笔和保罗的内容完全契合,读起来没有任何的做作和鼓吹,总之,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和赘述。
他们都是诚实客观讲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对死亡有了勇敢的理解。他们的人生值得所有人尊重。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5
感谢读书会推荐的好书,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印度医生写的书。上一个是《最好的告别》,是从医生的角度看病人的各种情况,讲述生命的意义。相比之下,《当呼吸化为空气》位作者从医生到患者。保罗,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37岁时因肺癌去世。这本书虽然是作者在不幸中写成的,但读起来流畅,没有耸人听闻,诚实和真诚。读完后,我迷茫了,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却又没有想的太清楚,仿佛忙醒了,迷茫了。
以下是明星们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关于印度
保罗的父母是第一代印度移民,父亲是医生,每天早晚都很忙。母亲23岁结婚后,全身心照顾三个孩子。仿佛是一个家庭主妇的母亲,小宇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他们从纽约搬到金曼时,教育环境一落千丈。这位妈妈不仅通过找书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还成为了学校的管理者,重组了师资队伍,并要求增加AP课程。用行动改变了整个金曼教育体系。读到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吴军《大学之路》提到中国学生经常受到不公平对待。家长和学生应该大声疾呼,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团结起来成为学校管理者或改变相关法律。改变现状。保罗妈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孩子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付出。
印度人在北美各族群中的影响力大于华人。大学教授、医生和政界里有不少印度人。如果印度人受到歧视,他们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曾经有一个印度国家电视台。直播作为后备支持。虽然我们不太喜欢印度人,但是印度移民的.很多做法还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你在死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了生命的气息变成了死亡的空气,
新人不详,旧人早已不复存在,
当身体结束时,灵魂永远不会结束,
读者,
把握生活的乐趣,与时间同行,
一起走向永生吧!
——福克格莱威尔《伊卡利亚》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01-16
以变化为话题作文03-07
以文化为话题的高考素材12-17
精选变化为题作文四篇04-03
精选变化为题作文3篇03-26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11-16
呼吸系统11-28
呼吸决定歌词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