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论文(15篇)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创新论文1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积极作用。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阐述了青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实践效果,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培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但从近年来看,大规模扩招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之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在医药学、农牧学、园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工作岗位青睐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迫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除了在相关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外,还专门在大学二年级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以组团形式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笔者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之一,全方位地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工作,颇有一些体会,本文就谈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初步培养实践效果。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一)科技兴趣小组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成科技小组,在业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海洋兴趣小组,曾经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的大力支持,每年展开海洋知识竞赛等活动;插花花艺兴趣小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协会的大力支持,多次主办了省、校级大学生插花花艺比赛,参与了20xx年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室内插花花艺比赛和20xx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室内)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外,还有环保兴趣小组、网络兴趣小组。在这些科技兴趣小组中,既没有老师的严格监管,也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唯有的是成员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围,这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社团
本着“共同缔造校园文化,携手保护自然环境”的服务宗旨和“让我们的‘蓝眼睛’,蓝色而不再忧伤,美丽而不失和谐”的服务理念,我院于20xx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蓝眼睛”协会。该社团以国家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立足于服务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致力于“青海湖湿地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公益环保活动,用大学生饱满的热情,成为新时代的“绿色生力军”。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拼搏,现已成为国内高校知名学生社团,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中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优秀学生社团”、“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青海省保护野生动物先进社团”等。
(三)科技项目团队
青海师范大学自20xx年实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制度以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积极组团申报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了近30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药用植物独一味的植物组织培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种大小鼠固体制剂的灌胃器”获青海省20xx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湟水河水质分析与检测”项目于20xx年获共青团中央资助10万元,这是我校获共青团中央资助的首例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此外,学院以生物技术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每个老师围绕科研项目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涵盖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充分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平台和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项目团队。这些团队的构建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校企所合作团队
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当今高校的发展方向。近3年来,学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与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余家企业及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研究所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围绕企业或研究所的特定研发项目“,教师+学生”组成技术团队进入企业、研究所,帮助其提高产出效益。此外,学院正在与西宁市城南某社区协商筹建“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科创团队,如果该团队能成功组建,则会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功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
(一)实施导师制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学院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以及专业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的讲座,介绍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设立本科生科创导师制,对学院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行了本科生科创导师聘任制度,每5年为一聘期,导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年终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发了导师的积极性。在科创活动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制,导师可以选择学生,组成科创团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科创项目,从专业思想引导、科学作风养成、科学技术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创导师,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在导师的点拨下自主申报科创课题。自20xx年学院实行科创导师制以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0余名教师担任本科生科创导师,1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30余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申请了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增强集体意识,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学院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在导师和学生工作组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分解给每位团队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并迸发出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团队目标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为保障。学院通过以下途径以尽量满足大学生科创所需物质和资金:开放实验室。学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植物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湿地生态系统省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中韩野生花卉资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大部分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可以随时进行使用。依托青海教育厅、青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科创团队成功申报科创项目后,获得相应经费资助。学院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创新基金,如设立校企合作基金。导师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近3年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创团队已获各类资助达20多万。
(四)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创团队维系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否要立项,如何资助,如何考核,怎样奖惩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其有条不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学院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科创团队的良性发展。此外,学校、学院设置了良好的奖励机制,既有团队奖也有个人奖,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譬如:学院将参与科创团队的成员按其贡献大小,在年终操行评定中加一定分值;获得科创奖励的同学优先推荐攻读免试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按照论文级别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金等。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申报与获批的数量每年位居学校前列,获奖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个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学校资助,有12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颖 杜军华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及培养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郑明涛,刘应亮,罗颖,卢其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xx,41(24):153-154.
[3]韦原莲,杨振德,廖秋玲,彭琼,黄秀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1(6):85-88.
[4]王慧春,王文颖,杜军华.基于开放性实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xx,(16):212-213.
[5]唐杰,林立,刘家芳,李海娜.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15(3):76-78.
[6]王玉林,朱慧玲,袁锋伟,蒋彦,谢静.机电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87(3):53-55.
科技创新论文2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引领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依托互联网进行网购,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用邮方式因此改变。201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进行战略部署,邮政将业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电子商务寄递类市场,以此作为邮政业务转型的突破口和重要经济增长点。然而,中国传统邮政网络适应普遍服务的体系架构和服务理念,与电子商务市场需要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越发凸显,全网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运行效率不高、运行质量不稳定、社会资源运作经营能力差,已经成为邮政进军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瓶颈。
1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发展现状
1.1网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基础比较扎实
中国邮政网运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开始,历经13年的建设发展:在生产层面,中心局实现了所有生产环节的电子化操作,规范和优化了作业组织和生产流程,减轻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中心局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在管理层面,网运信息系统已成为邮政集团公司控制中心局内部生产和全网邮件运输的业务管理平台,保障着全网邮件生产运输的全面管理和正常秩序,并为网运进一步推进业务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2中心局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提升
近年来,邮政集团公司不断加大中心局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的投入,2012年改造了全国27台信函分拣机,2013年为全国20个中心局改造、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和平刷辅助分拣设备(目前全网共有38台交叉带分拣机),2014年为全国各省会中心局配置安装了81台挂信分拣显示设备。这些设备在中心局广泛深入的应用,为网运下一步推行流水化、大规模生产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
1.3全国邮件运输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邮政集团公司2013~2014年实施了运输方式改革,2014年撤销火车邮路81条,2015年计划撤销57条一干火车邮路,占全部火车邮路的52.7%,调整点对点火车数量为改革前的2.78倍。邮政运输方式的改革,解决了中心局生产作业和邮件运输受制于火车运行时刻的限制和组网相对固化的弊端,网运全环节生产和运输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为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科学化运输组织和动态调度提供了发展空间。
2网运业务技术支撑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大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网运信息化在近十年的网运生产应用中,积累了海量宝贵的生产数据。据统计,网运系统日均产生数据量总包约1000万条,给据邮件350万条,报刊分发数据450万条,全国中心保存各类网运数据已达20T,这些数据应用在引领邮政网运生产和管理方面,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对标现代化中外先进寄递企业和自身发展目标,还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心局生产信息化融合度不高、作业流程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目前,中心局生产和邮件全网运输以满足邮政普遍服务为目标,仅仅实现了传统生产作业的电子化操作,而生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无效生产操作多,人力、设备和各种隐性资源效益损耗严重。二是邮路运输智能化、科学化程度低。目前,全网邮路运输组织是基于沿用多年的邮政网路结构、铁路运输网而制定,邮政集团公司、各省分公司分级管理省际一干、省内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路,没有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网运生产数据、资源数据等利用模型工具,对全网邮路、运行计划进行整体智能规划和统一动态指挥调度,网络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三是邮政网运生产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需要。网运传统生产制度落后,中心局过去按班次“总进总出”、逐环节“交接验收、勾挑核对、平衡合拢”、“向上一环节发验”等生产制度已经不适应网运流水化、现代化大生产。四是网运信息系统的应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目前网运信息系统生产前台在部分地市、县市、省内邮路还没有全面上线应用,省内邮路,尤其是邮区内和县内邮路的运行管控力度比较薄弱,互联互通数据不尽完整,很难做到邮件全程时限的管理和控制。五是网运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目前仅限于复制和局部优化传统的手工作业和管理流程,实现基本生产、运输计划以及初级统计功能,对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钻取和加工深度不够,未能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模型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分析,生产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通过系统进行管理辅助决策。
3网路运行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邮政网路运行转型升级主要内涵包括:以中心局三项制度改革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运行为基础,建立邮件处理中心的流水化、现代化作业模式;以提升网运大数据应用和智能调度水平为手段,建立营、分、运、投四大环节联动、快速集散的网络组织架构和运输科学化管理,实现由满足普遍服务的传统邮政网向服务电子商务寄递市场的现代邮政网转型升级。
3.1中心局三项制度和PDA生产操作方式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规定给据邮件以每个邮件为单元进行全程跟踪,在邮件收寄、离开收寄网点、到达出口处理中心、出口封发、离开出口处理中心、到达进口处理中心、进口封发、离开进口处理中心、到达投递网点、邮件妥投等10个轨迹跟踪点和4个交接责任段落(合并了开拆、供包和封发扫描),确定了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和原则。三项制度改革重新设计了邮件发验处理机制,提出了“以邮件和总包条码扫描作为确认邮件实物曾经在本环节出现过的唯一依据”原则,改变了传统的“向上一环节发验”模式,取消各局之间互发验单和复验,对于各局和各车间之间总包、邮件的少件及规格差错,统一在全国中心由系统集中进行全程平衡、动态合拢和责任判定,避免了低效的推诿扯皮。三项制度改革从理论上确定了中心局邮件内部处理的基本生产作业制度,在实际生产中推行PDA操作为中心局带来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改变,由原来“邮车到达—微机室扫描路单—下载网上信息—上传批处理枪—分配勾核任务”的逐级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由每个转运卸车人员随时根据邮车到达情况,扫描邮车派车单进行封车、解车、下载信息和完成勾核,封发环节也可根据封发计划灵活操作,中心局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3.2中心局分拣设备改造升级和流水化生产作业
2013年,全国包状邮件处理总量较2012年翻一番,高峰期日均量为全年日均量的1.46倍,“双11”日均量为年日均量的1.77倍。为支撑邮政重点业务发展,邮政集团公司为20个重点中心局更新了22台交叉带分拣机、皮带机传输设备,邮件上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2014~2016年,邮政集团公司将在全国分阶段实施邮件处理中心标准化建设与改造,在中心局推行流水化作业,在实际生产中需考虑如下问题。
3.2.1中心局生产的信息化控制一是将参与流水化作业的车间合并成大车间,通过信刷报包裹化封装改革,统一全局邮件堆位,合并各车间的封发格口。总包、散件信息自动流转,减少以往车间之间的信息交接,各环节信息采集操作由PDA、分拣机OBR等完成,信息全环节共享,无需进行环节之间的信息批量交接。二是班次作为生产人员组织,不再进行邮件信息隔离,实现邮件数据共享,无需班次信息交接。三是改变现有邮件进口信息由各局在省中心预处理,只按本局需要进行操作的模式,改由各局在全国中心进行邮件进口信息预处理,直接指定到投递局、段,全程全网共同使用。
3.2.2自动化设备处理效率邮件流水化作业类似于制造业产品生产,机械设备在一个班次运行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能随意停机。设备效率不能过高(对设备、人员要求高,但业务量达不到),也不能过低(不满足处理时限、能耗浪费),并需保持稳定。在相同的生产作业时间内,包分机的实际处理效率由中心局业务量决定,2015年东部地区重要节点中心局流水化改造工艺方案,将按照中心局日均25万件处理量标准配置包裹分拣机和工艺设计。为了提高分拣机处理效率和设备效能利用率,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中心局业务量:一是发展邮政业务,增加寄递类包裹收寄量;二是对全网中心局分拣功能进行调整,实行包裹大集中分拣;三是推进两网资源共享,实行普通邮件和速递经济快递、标准快递邮件同机混合分拣,增加邮件上机量,对于目前日均业务量低于5万件的中心局,配置伸缩胶带机、皮带机、扫描贴签一体机等半自动处理设备。
3.2.3生产作业组织邮件流水化作业打破现有各生产车间的隔离,在整个中心局生产场地,邮件处理由连续多个生产环节和工序组成。为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效率的均衡性,保证各环节设备运行衔接顺畅、人工操作效率稳定、持续,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浪费,尽可能消除生产中的不增值活动,各工序按照科学合理的节拍生产。在生产管理中,生产节拍是精益生产的关键理念,它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之间的间隔时间,节拍是流水线最重要的工作参数,它表明流水线生产速度的快慢或生产率的高低。通过确定生产节拍,可以指挥整个工厂的生产工序,从而达到各生产工序的平衡与同步。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长,那么说明生产正在形成瓶颈,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这时就会出现加班、提前安排生产、大量中间产品积压,引起库存成本上升、场地使用紧张等问题;如果某些作业消耗时间比实际所需生产节拍短,那么将无法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导致设备闲置、劳动力等工等现象,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对于刚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节拍计算公式是:节拍=Fe+N其中:Fe为计划期内的有效工作时间;N为计划期内的产品产量。按照现有邮政营业封发、市趟运输频次和一干、二干邮车运行情况,邮件到达中心局的时间和邮件量不均衡,但如果以班次和自然天为单位,中心局日均处理量则相对稳定,结合中心局具体生产工序的作业时长,就能确定该局生产工序的节拍。例如:杭州中心局国内包裹类邮件日均处理量7.6万件,采用两班制生产,每班供包环节中间停歇120分钟(午间休息、用餐等),其供包流水线节拍为:节拍=(8×2×60-120×2)×60/76000=0.57秒可以根据开拆、供包、封发、装车等工位的生产节拍、上班时间、处理量等,计算每个工位编制人员和设备配置数量。此外,生产节拍的应用还能有效防止生产过剩造成的浪费和生产过迟造成的分段供应不连续问题。
3.2.4生产计划中心局生产作业流水化总体采用“随来随分,当频次封光赶净,不考虑邮件暂存,车等邮件,分拣完邮件直接装车发运”原则,在未来中心局流水化生产中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依靠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收寄量、收寄时间、进局时间、生产节拍、时限标准、相关运能和邮车运行状态等参数,云计算邮运计划和封发计划,实时通过看板管理,提示操作人员及时进行封发和装车工序。今后,网运将以现代化新技术再造现代化新流程,以现代化新流程再造中心局生产现代化新标准,在建设规划中,对邮件处理中心进行现代化、标准化建设。
3.3大数据在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的应用
传统的邮政全网运输主要依据邮件的时限要求和邮件量的变化规律,根据邮路运行时间、频次及运能情况等相对固定的条件和因素,制定相对合理的邮车发运计划。传统管理大多建立在人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全网网路运行效率和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一旦出现火车改点或临时停运、冰雪、地震灾害等邮路局部运行计划发生改变时,不能及时做出全面科学的计划调整和动态调度,邮件运输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以前,全网70%的邮件运输依托铁路运输,干线运输方式改革后,全网将形成汽车运输为主、火车运输为辅的模式,邮运计划的编制和运输动态调度的自主度和灵活性大幅提高,同时也对全网邮件运输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邮运指挥调度工作中,可通过对营业收寄量、邮件流量流向、邮件时限标准、资源支撑能力、目标中心局生产状态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各生产环节数据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智能、动态编制封发格口、邮件全程发运和运输计划,充分发挥全网运行效率和效益,均衡中心局一干、二干、区内和市趟邮车和邮件的到局时间和到达量,合理衔接中心局流水化作业,结合GPS实时监控,对全网邮件运输进行动态指挥调度,实现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结合。
4网运信息化建设思路
4.1开发完善网运生产系统相关功能,支撑网运生产流水化作业
第一,开发完善中心局PDA生产操作系统。继续开发完善中心局PDA、扫贴机生产操作系统功能,适应中心局各种流水化作业模式下的封车、解车、开拆、自动发验、分拣、移动封发和扫描配发等各项作业需求。第二,实现网运生产系统和速递系统互联互通。从速递系统接收邮件收寄信息,根据在网运系统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支持对邮政包状类邮件(标快、经快、普包、快包、国内小包、挂刷等)进行同时同机混合分拣,并用网运系统对速递邮件进行扫描封发并回传速递系统。第三,推进邮件分拣资料库应用。建立全网统一的邮件进口分拣资料库,实现进口分拣资料的电子化、实时动态更新和全网共享,提高邮件分拣深度和准确度,确保网运分拣信息化和流水化作业通畅。第四,生产作业看板管理。研究大数据应用,根据邮件实时收寄量、进局时间、实时状态、时限标准、生产计划、邮路计划和运能等数据对邮件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分析,智能规划相关生产操作并及时向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提示。
4.2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覆盖范围,健全网运生产作业及管控平台
完整的网运生产数据是网运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网运生产作业管控范围的完整性是实施全程时限管理和动态指挥调度的基础。因此,应扩大网运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实现网运信息系统在地市、县局的上线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省省中心主机进行扩容,考虑在地市网路运维中心配置生产服务器,投入终端以及扫描设备,以支撑地市、县局网运信息系统的部署及应用;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总包运输和邮件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邮件运输数据的完整性;省内二级干线、邮区内邮路、县内、市趟邮路全面推行发运计划由集团公司统一控制和调度,确保网运末端网络与干线网络的有效衔接,强化邮件全程运输的管控和动态调度。
4.3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实现全网运输动态指挥调度
开发完善邮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并尽快面向全国推广应用,为各级网运业务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一是由邮政集团公司对标国内外先进寄递企业制定的各类邮件时限规定,制定各类邮件在网运环节的时限标准及各生产时限计划,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邮件全程时限和各环节作业时限的分层监控和干预,确保各类邮件按照全程时限标准进行传递;二是在各级邮运车辆上安装配备GPS,覆盖至所有一级、二级干线邮路以及邮区内、市趟邮路,对邮件运输情况、邮件待发待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将全国各级网运生产处理场地的视频监控通过综合网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对各级中心局处理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干预;四是构建邮件运输流量流向监控分析系统,利用GPS卫星定位提供的邮车位置信息准确预测邮车到达时间和带运邮件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分析结果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现,为全国各邮件生产场地提前安排、组织转运力量和运能疏运邮件提供信息。
4.4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支撑网路运行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构建网运大数据分析系统平台,提高网运生产数据的挖掘、加工和应用水平,立项建设网运全业务系统化的数据模型,对网运各环节邮件形态和整体生产形态进行数据化和模型化描述,对内部生产作业和全网运输控制模式进行数字化模拟,形成网运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控制理论,实现邮政网运业务管理的整体数字化支撑,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设立服务水平、运行成本等方面的目标值,利用先进的网路和运输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建立数学模型,优化邮区中心局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中心局的布局、数量、分类、功能、覆盖范围以及邮件运输网路;开发邮运计划智能化编制工具,智能编制邮件发运计划,提高计划编制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全网资源配置,大幅提高网运双效。减少计划大范围变更期间调度人员的工作量以及邮运日常运行过程中临时发生的邮路撤并、路阻、取消交接站等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计划变动的影响,辅助调度人员科学决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编制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顺畅衔接邮路计划运行,智能规划和自动控制中心局流水化生产,实现全网邮件运输至中心局生产的整体数字化支撑。综上,网运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应是:在内部处理环节,扫描邮件及总包条码,调用邮件的网上收寄信息及总包信息,根据网运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分拣封发关系、分拣资料库、总包经转关系及各级邮路发运计划,自动计算和提示分拣格口和装发堆位,通过自动化分拣设备或各类人工辅助分拣设备和智能计算看板管理,完成邮件“傻瓜”化内部处理;在动态调度环节,从邮件收寄开始,系统自动统计邮件流量流向数据,智能计算全程作业计划,向后续各生产环节进行业务量预告,满足处理和运输能力准备、过程监控和动态调度的需要;在智能规划方面,根据网路组织基本原则,围绕时限和成本目标,提供基于网路优化算法的各类决策辅助工具,并实现在生产系统中的嵌入式应用。根据对收寄信息的大数据计算,实现实时智能的动态路由规划、分拣方案制定、节点流量调控和生产资源配置,并对网路运行双效及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与流水化作业、散件化运输相匹配的智能化网运信息系统,以信息化引领网运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论文3
[摘要]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严重局面,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常规能源的研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在不断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本文就针对这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现状和科技创新来进行探究。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让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绝大的效益。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现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
1热能与动力工程
热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许多行业,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最广泛使用的是电力工业,在使用核电、火电及其他设备、热能动力工程及相关技术,是其工作的基础。钢铁行业,尤其是在高炉炼铁、炼钢和轧制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械工业及相关工业建筑,包括物质生产、物质生产、锻造、焊接、铸造技术、热能利用率;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热量也有着许多的用处,如北方冬季供暖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热能与动力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将根据热能的特性,来研究更深入的热能的状态,在日常使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热能与动力工程是以工程热物理为主要理论基础,以内燃机和开发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和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知识和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微电子技术等知识,研究如何将燃料的化学能和液体的高、低(或无)污染转化为动力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在过程中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常规能源的日益短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高效,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开发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能源、交通、汽车、造船、电力、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现状
中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在当时,国外社会发展体制的影响,形成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括电站锅炉、火力发电、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加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冷冻、冷藏、水电工程、水电站、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动力、自动化、机械、机电排灌工程、水力发电和提水工程和工程热物理几十个,形成了以工业产品生产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模式,在我国发展有着相互适应的时间和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国家发展了很多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提案,即热能工程,热能和动力工程机械,热发动机,制冷和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和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热物理等。这说明,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这样拓宽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扩大,对市场的适应性需求大大加强。半个世纪以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功能,他们是我国特别是能源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建设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世界各国增加颜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目前社会对于热能的利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热量,所以它主要是通过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中,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主要是通过燃烧的方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机械能的需要。但对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主要存在于热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放射性危害,主要河流的水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生生物和空气质量变化,热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漫天的雾霾,细微的空气颗粒等等都是燃烧所形成的空气污染,这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贬低,这回让中国的国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和换上疾病,让人们每天都为出行担心,所以在热能的转化中,我们要更加的注重环境,这将是我们必要的责任,为了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如何开发和利用热能和动力工程,是非常关键的工作内容,也是国家的重点。将根据热能和动力工程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环境和能源节约和减少排放的发展和影响的前景,努力帮助更好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3探究热能和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现如今的热力和动力工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下热力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加快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火电工程,需要很好的调整和改进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服务业是生产,发展和满足人民的方便,提高生产质量的核心内容,在工业生产,淘汰落后的产品,对旧技术和相关设备必须要加快淘汰速度,并及时发展新技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行业,需要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创新,对行业上的设备进行一定的创新,来让我国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行业在我国起到一定的`价值,在本行业中让我国在世界上起到一定带头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加强合作和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相关的还原技术,替代技术,回收技术和资源技术,并努力减少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需要发展创新模式,以加快经济周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作为工作的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加快发展新技术,并结合实际的特点和具体应用的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步伐。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得到具体的使用,根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生产,采取节能措施,并进行回收利用,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4结论
总之,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相关的热工设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进市场经济,环境和系统的良好节点,并实施方案和把我工作重点,力求更全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际情况的把握,更好的使用他们,然我们的社会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一定的保障,让未来的人类有着更多的生存空间,为了我们的将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阳帆.试析火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20).
[2]田青.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领域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9).
[3]崔瑶.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与企业,20xx(13).
科技创新论文4
1工程特性及建设简况
泄洪孔及消力池抗冲耐磨混凝土采用低热水泥,以减少水化热,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于20xx年3月开始筹建,20xx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20xx年12月28日二期工程截流,20xx年10月下闸蓄水、20xx年底首批机组发电,至20xx年7月10日8台80万kW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建设管理体系与机构设置
向家坝工程建设部是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派出的现场管理机构,代表三峡集团公司履行工程建设方的工作职责,对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施工区环保和工程投资负总责,并实施全面的现场控制管理。向家坝工程建设部在不断总结三峡工程及国内同类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以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使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始终处于受控、可控状态。向家坝工程建设部下设厂坝项目部、地下工程项目部、升船机项目部、交通运输项目部、机电安装项目部等专项专业部门,对各项目实施全面建设管理;并设技术管理部(下设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工程监测中心)、合同管理部、物资设备部、财务结算中心等职能管理部门,为工程项目部提供职能服务与专业技术管理保障。在质量管理方面,从筹建期开始,即成立了由参建各方组成的质量管理委员会,从总体层面进行检查与协调。各级质量管理机构有:
①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
②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建设部及其质量直接责任部门、质量总监办、试验中心、测量中心、工程监测中心等;
③各监理单位的技术质量机构;
④各施工单位的三级质量检查机构。在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等方面,采用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控制抽检、工程建设部聘请的专业质量总监与项目部及各中心质检人员组织的监督、检查、复核;此外,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还派专家在工地开展巡视检查和评价,以及水电水利规划总院对工程质量、安全与工程验收成果的复核、评价。上述各层次、各环节构成了向家坝工程建设的完整质量管理体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还成立了由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金沙江水电开发质量检查专家组,定期对工程质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与各级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共同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形成了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检查指导与复核评价相结合的“1+5+2”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具体的控制管理内容详。
3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1)注重原材料质量控制。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钢材等原材料由业主统一供应,公开招标采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试验中心对进场材料严把抽检关,对原材料生产、运输、仓储、调拨、供应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砂石加工系统由业主招标建设,统一供应、配置使用。
(2)严格混凝土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向家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部门通过实行混凝土施工现场值班制度,加强现场组织与协调,特别是做好由业主提供的水泥、粉煤灰和砂石骨料等原材料的组织协调,目的是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源头”控制。业主方试验中心、测量中心、监测中心等部门,加强对关键项目的质量检测和监督控制,定期发布检测质量月报,及时通报施工质量情况,并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整改与评估提供专业数据和分析意见。监理单位在混凝土施工现场配备了专职质检人员,负责检查施工程序,建立监理人员“盯仓”制度,对于重要的混凝土浇筑仓号和关键工序实行全过程旁站监理。委托试验中心,见证承建单位检测等监理方式监控施工质量,以保证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施工单位配备了专职质检人员,严格执行“三检制”,并建立检测试验室,开展原材料检验控制,以及夏季温控、日常冷却、冬季保温等监测工作,提出抽检仓位的计划安排,同时加强止水(浆)片及预埋管道检查等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南设计院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工地,保证施工图供应,认真落实设计技术交底;另一方面,参与现场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具体的技术处理意见。
(3)强化混凝土质量全面检查及缺陷处理。向家坝工程专门制订了《向家坝水电站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详细界定了参建各方的职责和管理范围,统一制定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明确了质量事故的处理程序及事故责任划分。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遵循“三不放过”原则调查处理。各标段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研究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工作进展,使质量检查和缺陷处理工作按计划展开,监督落实整改措施。
(4)加强驻厂监造和现场安装质量控制。加大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驻厂监造力度,建立健全预拼装工艺环节质量控制,把质量缺陷控制在源头。采取这一管理方式和办法,不仅保障了现场安装的工艺质量,而且加快了设备安装进度,也为安全施工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建设管理与科技创新
4.1建设历程
向家坝水电站自20xx年3月开始筹建。至20xx年7月左岸最后一台机组提前发电,历经了10年零4个月的建设历程。向家坝水电站除右岸3×45万kW扩机外,原设计的8×80万kW机组是当今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该机组系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安装,并通过了无水及有水各种运行工况调试,顺利完成72h试运行,首次实现了80万kW级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顺利安装投产的宏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三峡工程32台70万kW机组运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投产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通过向家坝8台机组的建设安装和运行投产实践,解决了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科研试验、安装与调试中的许多难题。
4.2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三峡集团公司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实施金沙江下游水电能源建设“滚动开发”以来,逐步建立了:
①总工程师技术负责、重大技术问题专家咨询审查的体系和制度;
②聘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和科研院校,对工程重大设计和施工技术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和咨询;
③建立了现场室内试验和生产性试验体系;充分发挥施工科研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先导作用。具体做法是,在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设置科技创新处,统一组织集团公司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实践、检查指导与申报奖项及奖励等工作;大力鼓励和推动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集团公司强有力的.领导和精准策划下,在向家坝工程建设部的具体组织下,向家坝工程建设者们针对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开展了一场持续的全过程的科技创新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进程中,开展了超过100项的科研实践。破解了包括高坝底流消能建筑物设计与施工、高掺粉煤灰常态与碾压混凝土联合筑坝、塔带机的高效利用、长30多千米的骨料皮带输送机运送混凝土、将大型沉井群应用于深厚覆盖层地基处理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此外,依靠科技创新作支撑,使右岸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和大坝基础处理与渗流控制等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取得了数十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正式获奖的主要科技成果如下所列。面对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工程建设者弘扬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攻坚克难精神,逐一突破,有所创新。同时,向家坝工程建设者在不断总结三峡工程及国内同类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行以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为中心,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管理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据统计,从20xx年工程筹建至20xx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仅向家坝工程部制定的建设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等就多达300余项。向家坝工程建设部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在建设管理中大力推行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使工程管理体系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在现场管理工作中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不留隐患。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就像两支腾飞的翅膀,有力地促进了向家坝水电站工程高质量的胜利建成。
5结语
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将溪洛渡、向家坝两电站作为第一组能源工程先期开发建设,经过长达七、八年的工程准备和主体工程施工建设,两电站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均通过了国家安全鉴定和蓄水前的验收。截至20xx年底,两电站发电量达到295.58亿kWh,相当于2个葛洲坝电站的年发电量。截至20xx年10月31日,两电站累计发电超过980亿kWh,超过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而第二组水电能源项目———乌东德、白鹤滩两电站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充分说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实施的金沙江下游水电能源开发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究其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点重要成功经验:一是在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中普遍严格地采用业主(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与合同管理制;二是十分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始终坚持质量、安全控制的“双零”目标,并在总结积累三峡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完整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并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创新、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和积累经验,一定能够顺利、高效和全面地实现金沙江水电梯级的开发目标与任务。
科技创新论文5
1我国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4)发挥科技创新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
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
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由于森林火灾频发,对于现代林业防止火灾也非常必要。林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现代林业科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林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林业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从而推动林业的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6
机械电子俗称机电一体化,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电子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工作。机械电子行业主要包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和机电融合先进制造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发展优势特色装备产业等行业,机械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机械电子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与瓶颈:
(1)机械电子行业自动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还是以传统机电产品为主,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都不高,其中成套设备也较少。
(2)新技术研发进展缓慢。对于新技术的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一些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而市场覆盖率大的名牌产品则往往存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同时,机械电子行业技术水平不高还表现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
(3)企业研发投入少。由于目前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以简单模仿和复制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由此造成企业利润水平也较低,因而对产品研发投入也较少。
(4)技术应用水平低。一些关键技术如智能化技术、网络化技术以及集成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5)机械电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不够。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不足,研发、营销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匮乏。
2、促进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的举措
如何解决以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推进我国机械电子行业良性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
在传统的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民营经济的繁荣,政府应转变职能,通过激励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天,中国在建设市场经济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f就,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贡献力量逐渐成长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但是,企业尚未随着其经济贡献的增加而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在机械电子行业中,很多企业科技研发和引进投入较低,导致企业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力量的不足成为机械电子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机械电子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资金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所有新技术在研发阶段都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就对企业的利润分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家成熟的机械电子企业应在做好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善于把一部分利润投入到科技创新中,从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也一样,优秀的科技人才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企业的员工培训应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所谓产学研结合即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相互配合,企业发挥资金和设备优势,科研院所发挥科研优势,从而形成集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
2.2扶持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以扶持与推进大企业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在行业中扶持和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机械电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目前机械电子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创新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如小企业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来源,小企业科研技术薄弱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机械电子也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通常我们认为相对与那些大型机械电子生产企业来说,小企业更具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因为:一是中小企业有着较低的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就是一家企业在面临转产或者关闭时所必须付出的绝对成本。因为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因此,更容易根据市场需要而调整生产,这就形成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二是中小企业往往在某个领域掌握高深的技能,这就为中小企业后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中小企业为较大生产集团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服务。在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很多中小企业是大型公司的供应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与市场第18卷第8期20xx年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因此,我们应把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整个机械电子行业实现科技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2.3保护知识产权
所谓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实现科技创新促进电子机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无形资产的一种,知识产权在创造价值时其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对知识产权加以有效保护,导致新的科技成果一经发明出来就遭到仿制,就会造成企业缺乏动力去进行技术研发。特别对于机械电子产业来说,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的成本较高,研发周期也较长,只有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适合机械电子行业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加快企业以技术创新促发展的步伐。保护知识产权,可从几方面做起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专利行政执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2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提高企业自我保护能力。3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4机械电子行业协会设立知识产权专业部门,切实担当起促进行业知识产权的重任。
2.4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进行后续开发应用直至形成新产品的科技成果占所有科技成果的比率。一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它的科技水平以及技术研发的成效。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推动行业实现从质的发展到量的飞跃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直接转化的手段主要有:工科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科研院所向企业输送机械电子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创业。2间接转化。间接转化主要指通过一月按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预结工资,并加快计量、结算进度,在计量、结算完成后及时补发劳动者工资。所有工资发放必须有完整、详细、准确的工资表格,并经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工资必须以现金发放,由本企业劳资管理人员监督、财务人员直接发放到劳动者本人手中,由劳动者本人签字并按手印确认。对于极个别需代领的情况,必须出具被代领者的书面委托并经有关人员审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业和被代领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领。所有员工(包括分包企业员工领取工资时,除了签字和按手印,还要对每个人拍摄影像资料,收集保留齐全有效的工资发放证据,减少不必要的劳资纠纷隐患。对于拟退场的劳动者,因已不需再顾及与工地的后续合作,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时还会找出一些所谓的“证据”。对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劳动者,在结算和发放其退场工资时,应当主动邀请社区工作站或者街道劳动站提前介入监督。这样,在保证这些劳动者能够足额领到自己应得工资的同时,又能依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把不必要的劳资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
2.5加强产业融合
科技创新也体现在产业间的融合。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更多的发生于交叉学科和科技集成,机械电子产业是机械专业与电子专业的结合,因此,推动机械电子行业科技创新更应加强本行业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培养机械电子行业的交叉和科技集成能力。
相对与传统行业来说,机械电子行业与计算机领域的结合度更紧密,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机械电子行业亦应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很多机械电子企业反映,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太快了,因此,很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出来,不是硬件落伍了,就是应用软件跟不上软件工业的发展了。如果在研发新技术的初始阶段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从而在进行机械电子产品研发时把技术研发与相衔接行业的最新发展充分融合,就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提高产业间的融合度,从而增强企业研发的效能。
3、结语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往往在于其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对企业来说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是制胜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中大部分企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对于机械电子生产企业来说,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企业盈利。科技创新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机械电子行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论文7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我们无法“避灾”,却可以“减灾”。现阶段正是陕西省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三个陕西”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加强设施、队伍和能力建O,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步伐,使气象现代化更好的融入到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来,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 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
1.1 完善观测网站布局
为更好实现观测自动化,提升观测数据的综合水平,陕西气象部门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主要提供旅游、交通、电力、城市大气环境等专业的气象观测,使陕西省的气象观测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1.2 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御体系,陕西省气象部门建立起了多部门联动、多环节进行结合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使得陕西省的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得到明显增强。
1.3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陕西省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连续性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监测网络。充分发挥出人工影响天气在严重空气污染事件、人工增雨/消雹、森林火灾等的作用。
1.4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各种极端灾害性事件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加,其造成的危害也越发严重。相关部门开始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加强评估研究。在综合治理渭河的同时,还开始着手进行山区民众的迁移工作。
1.5 增强气象业务支撑力
将主要的科技资源用到解决关键业务核心技术上的研发上,增强科技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始终将建设气象人才体系作为各级政府部门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
1.6 提升基层气象部门服务能力
相关部门始终以基层气象台站业务保障水平和工作生活条件为基础,对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改善台站探测环境,建设与陕西气象现代化发展适应的气象系统。
2 陕西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成绩
2.1 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陕西省的气象现代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在陕西省**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意见》一文中指出了,各级政府根据本市情况出台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意见,助推气象科技创新步伐,取得良好效果。
2.2 现代化气象服务接地气
目前,陕西省气象局在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完成45个示范县气象为农服务、18个中央财政服务“三农”专项县、300多次的田间调查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还构建了三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并向各个镇及村工作站进行拓宽,使得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当前,陕西省大部分乡镇都颁发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认证管理办法。
2.3 火车头牵引驶向现代化
陕西省连续开展几年的“火车头计划”,已经涉及到11个研究领域,其中包括有100多个立项科研和90多个关键科研问题;省、市两级政府进行合作,建立起了60多支创新团队,仅科研人才将近500人,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林果业造成的影响是当前急需要研究。陕西省气象部门分别在华山、秦岭太白等地建成气象观测系统,有利于对秦巴山区降水机理的研究;也为山区地区研究雾、霾等的形成提供依据。确立“以项目建设提升现代化核心支撑”方案,与9个市政府签署局市合作协议,确定合作项目30个,项目建设几乎覆盖所有重点领域。
3 加强气象现代化助推气象科技创新步伐的保障措施
3.1 构建和气象法规和标准体系
对于陕西省气象部门来说,应对陕西省气象法规体系加强建设,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促进气象活动法律制度全覆盖。加快推进各级气象部门现代化建设,有利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早日实现,提升气象社会管理水平。
3.2 加强组织领导
陕西省**各级政府部门应对加强建设现代化组织领导能力,使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3.3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及运行机制,借助多方科技资源,发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作用。建设陕西省开放式管理机制,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促进创新文化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论文8
面对崭新的时代,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广大中小学校必须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切实推进科技教育,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以笔者的粗浅之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突破口:
一、以健全科技教育的保障体系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
一是健全组织和机制。学校要专门成立科技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负责,专职科技辅导员和多名科学组、信息组的老师组成校级科技领导小组,并建立由科技总辅导员负总责的学校科教骨干教师队伍,健全激励机制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使这项工作有人去抓、有人去做、有章可循。对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科技知识竞赛中获奖的师生要进行奖励,调动师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有充实的物质保障。要建立科技展览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这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设计自己的作品;还应建有配套设施齐全的科学实验室,使整个学校的科学课都在这样正规和专业的实验室里进行;学校要投入资金,购置望远镜、各种昆虫标本、化石、七巧板拼图、航模等科技教学用具、器具及科技活动器材、青少年科技读物;要建立起校园局域网、多功能演播厅、校园电视台、“校园之声”广播站、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重视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确保科技教育质量的前提。学校要选派优秀教师担当科技学科和信息学科的任课教师,要求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能扎实、勤奋爱岗敬业。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科技教师和辅导员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给他们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应将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列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学校要不断安排科技教师到外地学习交流,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此外,还可以通过座谈会、研讨会以及校内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辅导教师的科技素养,展示科技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以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科技教育为主阵地,储备学生创新的“源泉”。
1、立足课堂。
科技教育只有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学生的心中,才能对学生加强科学教育内容和知识的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认识和自觉性的培养。
2、突出主题,深入开展科普专题课教育。
首先应开设科普专题课,通过开展科普专题课教育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如开辟“科普画廊”、“红领巾宣传栏”、“学校青少年学习乐园”等青少年科普教育阵地。
其次,可以利用暑期夏令营这个平台,举办科技夏令营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影片、写一篇好读后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科普知识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暑期中增长见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活跃自己的生活,从而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创设浓郁的科教文化环境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影响“教育”,青少年学生富有激情、思维活跃,这是创新的原动力。学校要注重将创设浓郁的科教文化氛围与科技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萌发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科学教育的活动舞台。
1、给校园多种绿化植物。
可逐一制作精美的印有中英文对照的金属标牌,详细介绍每种植物的种属、生长特性、作用和重要价值。
2、充分利用科普画廊。
可常年通过科普画廊等形式,将青少年小发明竞赛中的获奖作品,按专辑向学生进行宣传;结合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将介绍生命健康方面的科学常识,每年定期在科学画廊里展出;分专题进行新科技成果和重大发明介绍,宣传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和发明成果对国家的突出贡献,了解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民族刻苦攻克科学难关的感人事迹。
3、结合社会生活。
分别以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宣传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科学知识。可结合重要纪念日,如地球日、水日、爱牙日、科普宣传日,通过科普画廊和“校园之声”广播站,介绍相关科学知识,对内容较多的材料,可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思考、质疑。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科技教育的载体,培养创新精神。
一是成立各种活动小组。科技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学校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无线电、天文气象、航模、海模、七巧板、魔方、科幻绘画、计算机等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每人参加一个活动小组。
二是坚持开门办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将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为我所用,这是搞好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是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没有孰重孰轻之分,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共同为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总之,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建设科教队伍、开辟途径和形式,才能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把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科技创新论文9
1种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院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院所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数百份,邀请国外同行专家50余人次来院开展学术交流,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和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国际种业巨头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推进科企合作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已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垦种业等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成效明显。例如,院水稻所与荃银高科共同组建“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科学院合作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等。
2种业创新与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
2.1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常规育种工作,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服务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障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2]。在种业新政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鉴定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积极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余份、小麦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麦134份、苦荞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类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积极开展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规育种研究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实施许可使用,先后将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等65份优良育种材料向国内20余家种企发放,育成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提高了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
2.2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搭建种业创新高端平台
加强国内外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种业技术,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凭借先进的实验装备和人才条件,积极与国际著名种业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吸收技术,强化管理,着力搭建育种创新高端平台,为早出成果创造条件。20xx年,院水稻所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转基因育苗高端平台。先正达公司每年提供一定额度的科研联合研发经费,并派出高端育种人才现场指导、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使水稻转基因育种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破性提升。在此成功的基础上,20xx年,院作物所与美国先锋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展油菜育种研究。20xx年,院水稻所与新加坡淡马锡研究院携手,共建分子育种实验室,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深度合作。20xx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种企成功组建了皖江合肥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一个集资源发掘、品种研发、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和人员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2.3实施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种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有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等4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控股种子企业。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小、散和弱等不利局面,难以承载技术成果转化功能。在种业新政下,为将院属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一流的成果转化平台,结合全院种业实际,20xx年9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采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促进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的蜕变转型。我国首家登陆创业板,拥有完善的种子科研、生产、加工以及国内外营销业务体系的种业公司——荃银高科,与安徽华安种业公司实现合作,重组设立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此次股权收购,荃银高科持有华安种业51%股份,实现了控股。股份总规模由原500万元增加到了3000万元。合作实现多赢,对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来说,通过股权变更,基本实现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分开,科研人员集中精力从事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将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大幅度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目标。对于荃银高科来说,此次股权收购不仅壮大了企业的种子经营实力,还增强了企业的育种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于重组后设立的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来说,企业规模得以扩大,品牌得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理顺了产权关系,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2.4构建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破行业、学科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科研机构与企业集中优势,补缺补差,形成合力,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20xx年以来,在与22家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建的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大豆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进入省级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依托两系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12家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项目22项,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建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筛选了一批优质、抗逆种质资源,选育并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其中,4个两系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省级审定。依托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隆平高科等10家单位联合申报和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3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选育大豆新品种12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大豆试验的新品系40多份。这些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提升了我国水稻、大豆育种水平,促进了水稻、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
2.5拓宽种业成果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
进村入户种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村入户是关键。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强化“三农”服务意识,积极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宽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进村入户,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50个市、县政府及8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庐江、宿州和大浦等6个国家级和4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技术对接。依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和体系平台,大力推广种业科技成果,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取得显著成效。20xx年,在全省共实施370余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2个,推广面积达101.4万hm2,增产21.8万t,带动农民增收28.9亿元,培训农民、农技人员6.52万人次,有力推动了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种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加快种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3.1优化调整种业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生命线和立足之本,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基础工程。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赖于育种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加强。在种业新政下,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拓展种业学科领域,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整理、保护、鉴定、评价以及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在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中长期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二是加强农作物种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研究,如作物分子设计、基因操作方法与技术、作物功能基因评价与应用、作物功能基因组、作物蛋白质组、作物代谢组、作物调控组、品种检测技术和加工技术等新兴及重点学科建设,培育新的种业学科生长点。三是加强常规稻、小麦等常规农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
3.2加强种业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核心。随着国家和省种业新政的实施,农业科研院所要快速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重视育种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种业创新的领军人才。一是稳定和发展农作物育种科研队伍,加快现有育种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与提升,引进培养一批掌握育种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育种技术创新,逐步与国外育种先进技术接轨,建成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种技术创新团队,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3.3强化种业平台条件建设
先进的基础研究条件是开展育种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农业科研院所在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等优势,积极争取和做好育种平台条件建设。一是做好现有育种平台条件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改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公益性育种平台运行机制,为商业化育种提供基础支撑。二是申报相关平台条件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与种业相关的国家农作物育种分中心、农作物品种审定(含抗性)区域试验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种质资源圃(库)和原原种基地建设等。三是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共建农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育种研发中心和生物技术育种研究院等平台,拉长农业科研院所资金“短腿”,弥补种企新品种选育“短板”,为现代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保障。
3.4深化种业科技合作交流
围绕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要深化种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一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种子企业等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优质种质资源等,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提升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科企(校)合作,与种企、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双方沟通协作,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体”,相互开放科研平台,共享资源及信息,共同搭建商业化育种平台,使科研优势和生产经营优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和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力。三是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种企等种业人才、学术交流,提升种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3.5建立健全种业成果转化机制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中最重要的表现载体,但现存在研发与实际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政府资金使用率低等问题。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种业成果交易管理办法等。积极制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收益分配制度,鼓励公益性科研成果由政府设立的中介机构代理,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把交易中心打造成以科技成果交易为主导、融合技术产权交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集聚、扩散大市场,有效促进种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论文10
摘要:对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县域;科技创新;现状;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体现国家实力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要想具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引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之,科技创新能力为当今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是增强尤溪县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尤溪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1.尤溪县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1.1强化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尤溪县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尤溪县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经济政策。同时,在推广和应用质量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项目与新水平、专利申报、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也制订一系列奖励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对经国家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奖励5万元,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等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1.2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领头人的技术团队,承担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并为重要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首席专家在技术引领、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1.3搭建科研平台
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组建研发队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的新产品。目前,尤溪县已有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科技研发技术中心。尤溪县的林产加工企业通过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南京林业科技研究院、福建省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通过国家产权局登记注册的共有147项。20xx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达5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2435万元,占48.7%。有效促进了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发展高新企业集群
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新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金相对薄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618”“728”等平台,注重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重点培育高新企业分期、分批对自主研发、基础条件好的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公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特别扶持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如百营木业有限公司。
1.5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一方面,鼓励帮助企业创造知识产权,20xx年以来尤溪县共申请专利203件,其中发明4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23件,其中发明7件。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产品。重点扶持、发展、保护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群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1.6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项目为载体,依托“618”平台,先后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历大学等科研院校,围绕食品加工、化工、矿业、竹木深加工等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了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立项评审、科研过程管理、成果验收等完整规范的科研管理程序。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引导鼓励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三明市柏毅竹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国家创新项目“旋切竹薄片生产工艺关键技术设备”研究,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省域重大项目“抗腹泻大约克新品系种猪选育与开发应用”研究,这些项目突破制约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2.尤溪县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创新意识氛围有待增强
有相当部分企业法人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重视,小富即安,维持现有产品、工艺、装备多年不变,没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部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仍偏重以吸收、引进和模仿为主,从而忽视了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兴企的文化理念不强,缺乏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尤溪县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尤溪县的经济发展。
2.2科技创新投入有待提高
由于企业主体意识不强,科技创新理念淡薄,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风险投资的渠道也很不畅通,导致尤溪县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和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与全县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另外当地政府虽然已出台一系列缓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大明显。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核心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和试生产阶段,一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因得不到及时的.投资而难以形成产业化,一些原来属于高新技术的产品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紧跟升级的步伐,正逐步丧失其原有优势。
2.3科技创新人才有待加强
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等,工业企业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技能不匹配,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县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中级职称2800多人,高级近600人,仅相当于一所大学的拥有量,企业中的人才尤为缺乏,如我县100多家纺织企业,没有一名高级纺织专业人才。
2.4科技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由于尤溪县企业用地紧张的局面没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大大制约了尤溪县注册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发展;二是国家、省、市、县出台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在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企业诊断、融资中介、人才引进,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等科技综合服务方面有待进一步做深、做细、做透;四是自主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专利保护、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宣传力度等有待加强。目前,全县市级研发中心仅1家,县级研发中心有4家。
3.尤溪县科技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3.1强化产学研结合
一是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促使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二是支持产学研各方建立更为紧密合作。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办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以扭转企业无适用的成果,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的局面。
3.2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引导企业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吸收和消化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形成自己的品牌,尤其要加强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支持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培育一批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3.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产品、技术、管理和设备,走出一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捷径。另一方面主攻项目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高新技术项目,提升我县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尤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放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科研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得技术又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政府要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发挥院士及专家团队的高端智脑作用,做好各个院士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各项服务工作,积极促进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3.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要促使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激励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入股、合作、引资等多种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大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3.6注重科技载体建设
一是建设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科技创新网络;二是发挥特色基地集聚作用,以竹业、油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集聚优势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纺织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
3.7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一是引导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尤其要开发节能降耗、升级换代、市场覆盖面广的新产品;二是引导企业才用新技术、新工艺,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企业改装设备,用一流的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
结论
总之,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健康平稳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式下,尤溪县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空缺和空间,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环境营造和政策激励,激发科技企业寻求机遇,趁势而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夺取创新“话语权”。
科技创新论文11
科技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精神。
现在科学技术强盛,慢的传统方式,适应人们性的快节奏的现代。必定将落伍甚至淘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不能让他改变我们的精神。
在新加坡,已经遍地的全国范围内的2g网络,换成3G和4G网络。也就是说非智能手机在那里是打不了电话的。网络越好就代表着我们传输、接受信号有时间越快、越方便。美国自驾,还有聊天机器人的发展等都丰富了人的生活,技术革新,使人生活更方便。科技创新永远像一辆火车永不停歇的在前进着。
但是,在开心面前,我们不得不提心吊胆。科技也影响生活,全球的电子竞技游戏日益占主角。特别是LOL,20xx年拥有1410万观众。而且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唯恐沉迷于游戏的少年不来,最终酿成无果的悲剧。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地将它作为赌博的工具寄身场所。不得不使国人更加注重网络的干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科技并不是全都美好,但也不是全然否定。
科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不可以丢掉我们的精神。当手机电脑代替了书信,别忘了文字的`寓意和深刻。当轻轨汽车代替了步行,别忘了和家人散步的美好时光;当整日对着电子设备别忘了抬头走向外面,感受一下和煦的阳光和大自然的耳语。当原来的农业小国被现代的科技所取代,我们方不可迷失精神的家园。
科技,方便了生活,可唯有自己保持着真挚、淳朴的传统精神。不丢掉美好的。适宜人类,地球发展的生活品质,才能做到科技和历史的统一。
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太多了。像指南针的发明,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饭问题;人造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还能转播电视信号……
人类还发明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物品:电话、电脑、电视……这些物品使人方便干一些事情。像电话:两个人即使相隔很远,但只要拿起听筒,拨几个号码,不用花几分钟,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行语言交流。有了电话还不够,人类又发明了电脑,电脑比电话还好,电话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而电脑又可以进行文字沟通,还可以视频对话,能够看见对方。如果有什么节日,发一个E-mail,对方几秒钟就能收到,既能节约纸张,还可以快速让别人收到……科技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会更快地发展,使我们人类生活更加方便,时时刻刻地为我们服务。所以我们要好好努力学习,日后好好地服务社会。
科技创新论文12
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科技发展的水平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距现代化建设要求都相对滞后,需要迫切解决以下突出问题:
(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对于科技创新来说,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当前世界各国间围绕科技创新进行的技术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科研人员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非常匮乏,在科学技术领域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很少,学术技术造诣不突出。具体表现在:缺乏创新型企业领袖,相当数量企业决策者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在投资战略上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缺乏专业技术开发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难以吸引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激励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不健全,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职称评审、知识更新、权益保护等缺乏制度性安排,影响到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形成了知识型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力的培养,缺乏造就创新人才的认知氛围和心理条件,没有求异和质疑习惯;重聚合思维轻发散思维,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创造性,造成思维定势,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急需提升
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不仅在于加大研发投入和增加研发产出,更在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包括专利和论文的数量都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产业转化率很不理想。据统计,我国的科技贡献率仅为50%左右,低于一般发达国家的70%、美国的80%及以色列的90%;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率仅为5%,很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而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我国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因为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还不合理,片面注重要求论文发表数量、发表的期刊等级及专利申请等指标,而导致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科研成果无条件、无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过度依赖国外装备的直接引进,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多,大量企业偏重于对国外技术的模仿,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产学研合作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官本位制、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功利式的评价机制,这些体制上的弊端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部分企业在考虑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或为摆脱历史重负、或因当地条件限制,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眼光。由于产业技术的重大创新投入高、风险大,所以要求参与创新的产学研各部门要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我国的学研与产业结合很弱,缺乏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学研的科技创新往往忽略企业生产成本、生产周期与生产效率,导致科技创新产品服务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的合作仍然停留在零星项目上、临时合作上,多数没有形成长期而稳固的结合。在创新源头的建设方面我国还很单薄,真正具备自主研发实力的高校院所为数不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不仅为数不多,而且与企业的合作水平不高,产学研合作明显不够;缺乏强有力的领军企业,有充裕资金保障、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发展优势有待提升。
(四)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水平参差不齐
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而我国部分高新区发展方向不明确,功能定位名不副实。企业入园标准低,并且没有淘汰约束机制,造成企业技术含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高、新、精、尖、专”的要求。高新技术园区缺乏全面有效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较低,企业科技信息交流不畅,创新能力发展缓慢。部分高新区在日常发展中面临不同部门的多套不同指标体系的考核,既要承担国家赋予的创新发展责任,又要肩负地方政府要求的经济发展责任,发展方向不够明晰,也不能集中精力去搞科技创新。
(五)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在关于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及专项规定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对科技创新缺乏应有的重视,资金、科研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风险投资政策力度不足,技术产权交易政策有待于完善。20xx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还是明显滞后于美国20xx年3.2%和日本20xx年2.7%的水平。从企业研发投入看,虽然投入总量增长态势良好,但是平均投入强度不足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目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很难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科技创新收益低,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完善。科技创新融资渠道狭窄,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整合力度不够,各级科技、教育、财政、税务等部门虽已分门别类地采取多项举措促进科技创新,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科技项目多头申报,使得扶持科技创新的资金被分散,另外还存在科技平台重复建设、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等方面的问题。
二、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要实现科技创新,必须有一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要制定科技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在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好相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引进智力与引进项目相结合,鼓励采取兼职聘任、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吸引、凝聚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或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打造高端的科技研发团队,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产业集聚度。要进一步增强人才的流动性,打通科研人员在产学研等方面流动的各个环节,实现其在科技创新全领域的自由发展。完善培养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符合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多元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采用个人所得税返还、工资补贴等方式来激励技术创新人才。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倡导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探索习惯。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加强科技活动场所建设,增强全民的`科技知识面和锻炼实践能力。
(二)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改革和优化科研项目评价体系,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把科研成果研发与市场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大企业整合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强强联合,打造一大批国际知名的、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使之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点,按照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培育壮大一批有望成长为科技“小巨人”的潜力企业,形成与大企业互补发展的第二梯队。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机构和组织,开展重点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集聚
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市场机制在协同技术创新联盟中的作用,发展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以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的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稳定、高效的科技创新集合体,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从当前来看,为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需要促进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组合,形成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突破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航母级舰队,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对具有明确市场前景、贴近实际应用的项目,应由企业为核心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协同技术攻关。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利益与风险匹配机制,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四)促进高新区创新驱动,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大力构建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引进,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以此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高新区起步有先有后,自身基础不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各个高新区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各区域的高新区分类指导,站在全国角度整合高新区资源,既有点的布局,也要连成线和面,使各高新区取长补短。高新区要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坚持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健全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基地。优先承接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加强对新能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企业的引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走既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的集聚发展道路。
(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鼓励力度,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一是增加政府投资和补贴金额,通过提供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创新行为,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增长。政府要发动社会力量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促进国防技术向民用产业的技术转移。二是调整税收政策。要明确税收优惠的重点,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税收优惠政策重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的各类法人和自然人给予奖励和税收优惠。三是完善政府采购政策。相对于分散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的宏观调控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采购支持创新项目应该针对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科学合理的支持。要逐步提高政府采购金额,为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及时公布科技创新产品的需求计划,提供方向明确的科技创新引导,扩大集中采购规模。应在许多项目中选择有发展前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能提高综合实力的项目,加大购买力度,强化政府采购的激励效果。四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拓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于科技创新要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根据科技创新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和中小型企业建立一个稳定的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其创新活力得到支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规范创业投资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动。
科技创新论文13
摘要:阐述了高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介绍了大型精密仪器在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的应用。以矿相显微镜及配套图像分析软件对某多金属硫化矿石中矿物种类及含量、矿物粒度分布特征测定为案例,从仪器及软件工作原理、研究方案、研究结果等方面介绍了科技创新实践过程。将矿相显微镜应用于科技创新项目,不仅能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大大强化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矿相显微镜;本科生;科技创新;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1]。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在完成一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后,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在教师指导下,本科生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或科研活动,培养基础科研和创新能力[2-3]。大型精密仪器购置和运营成本较高,实验操作和维护繁琐,一般仅服务于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大,本科生接触大型仪器的机会日益增多。大型精密仪器在提升本科生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已经显示明显效果,如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生物学专业、材料和力学专业,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同步热分析仪用于化学化工专业,原子力显微镜用于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X-射线衍射仪用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4-11]。
大型精密仪器应用于本科生实践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应用于本科生科技创新中却鲜有报道。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中,科技创新实践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矿相显微镜及其配套分析软件在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中的应用,以某多金属硫化矿石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硫回收率低,磁铁矿未回收现状,研究含硫矿物种类、含量和相互关系,考察含硫矿物与磁铁矿及其它脉石的嵌布状态,为选矿工艺改进及优化提供参考。矿相显微镜也称矿石显微镜或偏光、反射显微镜,工作原理是利用普通光改变后的偏振光进行镜下观察,根据物质单折射(各向同行)或双折射性(各向异性)等光学特性进行鉴定和区分不同矿物类别和构造。其中,双折射性是晶体基本特性。偏光显微镜是根据有关物质所具有的偏光性,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偏光显微镜可用作物质鉴定,广泛应用在矿物、化学等领域。工艺矿物学作为地质、矿冶、材料等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固体物料及加工过程中产品微观特征、组成物质性状的基础手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基础实验操作技能,针对固体物料与加工产品的物质组成及影响、制约生产工艺指标物质性状做出准确判断和说明。矿相显微镜是研究工艺矿物学的重要仪器,本专业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中采用了LeicaDM4500P智能数字式偏反光显微镜(以下简称为显微镜)。QWin图像分析软件是Leica图像工作站的核心部分,可以对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进行采集,并结合矿物鉴定结果和软件图像分析计算功能对不同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在软件采集图像过程中,可以对亮度及曝光时间等参数进行控制,最大限度还原图像真实情况。同时,该配套软件还能对图片中某些特定区域进行选取,并具有定量分析功能,统计和计算选取区域的灰度、周长、面积等物理参数[12]。科技创新实践主要采用矿相显微镜,结合不同类型矿物工艺矿物学知识(显微镜下特征),进行镜下鉴定矿物实验,利用QWIN软件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对镜下鉴定图片进行分析和研究[12]。
一、矿石中主要矿物种类及元素含量测定
(一)研究方案
以破碎至-2mm的某含硫矿石(以为简称为原矿)为原料,将其置入特定模具中,采用环氧树脂固定硬化后研磨抛光,利用智能数字式自动偏光显微镜对制备的.光片与光薄片进行镜下鉴定,确定矿石中不同含硫金属矿物及部分脉石矿物的种类。将矿样制成的光片平均分成8个扇形,将每个小扇形的母线长度三等分,所得的三个分区分别依照面积比例取3、2、1张图片。考虑到光片中心部分取样较少,在中心部分又设置了一个取样区,共取得49张照片。采用显微镜及其配套软件QWIN,借鉴计算机图形学知识,对显微镜下不同区域矿物鉴定照片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结合工艺矿物学知识测定不同有用矿物及脉石矿物的含量。具体操作步骤:在QWin软件中打开矿石光片或光薄片不同区域的镜下鉴定图片→点击软件图像菜单栏→选择图像检测功能→出现图像检测界面→点击需要测量的矿物→调节RGB提高分辨力→确定→点击测量菜单栏→选择测量区域功能→出现测量区域界面→点击测量→结果界面→记录数据。
(二)研究结果
原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还有少量毒砂、黄铜矿、辉铜矿、闪锌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等。元素硫主要赋存于矿石的硫化物中,砷为主要有害元素。原矿中主要矿物含量及元素含量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根据现行标准,硫的最低工业品位为14%,铜为0.4~0.5%。由表1和表2可知,原矿中具有回收价值的元素分别为硫,18.63%;铜,0.49%。硫元素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通常采用浮选工艺回收。
二、矿石粒度分布特征测定
矿石中不同矿物进行分离之前需要破碎、磨矿,由于受力粉碎成为单一成分的最大颗粒尺寸称之为矿石工艺粒度,是矿物分选工艺的一项重要指标。磨矿是进行矿物分离选别的前提,需要对矿石粒度进行预先检测,根据结果调整工艺条件[13]。目前,常采用筛分、沉降等常规方法进行粒度检测,这些检测方法耗时长、效率低,而且受检测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大;采用QWin图像分析软件能快速、准确对矿石粒度进行分析测量。
(一)研究方案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中,常见的粒度测量方法有直径与面积测量法。由于矿物颗粒形态不规则,只有利用图像分析才能完成对其粒度的观测。当使用岩相或者矿相显微镜时,最方便的做法是弦长测量法。弦长测量法是基于对颗粒截面的定向随机截距观测实现粒度测量的。通过弦长测量法初步测定了其中含量最高的黄铁矿的粒度分布特征。测视原则是使测视路线均匀覆盖整个光(薄)片,路线设置稠密度以在光(薄)片上观测到200~300个矿物颗粒为宜。注意测线间的距离,避免出现对同一颗粒的重复观测。
(二)研究结果
由于原矿中的其它矿物含量少,回收价值低,且采样数据较少,仅列出对黄铁矿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的嵌布粒度属于微细粒级别,颗粒分布较均匀,采用一段磨矿即可满足解离要求。矿石主要矿物-0.074mm的含量在80%以上,结合原矿中较易泥化的方解石(31.13%)含量较高,磨矿作业中应将原矿磨细至-0.074mm占80%以上,才有可能采用浮选工艺回收黄铁矿。
三、结语
采用LeicaDM4500P智能数字式偏反光显微镜及其配套的QWin图像分析软件,对某多金属硫化矿石进行了矿物种类鉴定及定量分析,研究了矿物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耗时长、效率低的传统化学物相分析法、筛分和沉降粒度分析法相比,采用矿相显微镜及图像分析软件能快速、准确地对矿物含量及粒度分布特征进行测定,为选矿工艺产品检查、快速了解矿石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将矿相显微镜应用于本科生科技创新研究实践项目中,学生通过查询文献和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方案推敲、实验摸索、研究结果剖析,能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训练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本科生在科技创新训练中,通过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完成项目研究,能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意识,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创新论文14
摘要:近年来,许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以实践育人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探索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项目化运作”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立足科技创新,探索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力争完成更多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项目化运作
1构建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的方式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的一种模式,是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基层、认识国情,培养科学研究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而探索出的一项育人新模式.为做好这项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1健全组织,完善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社会实践“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学技术处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具体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日常工作.学院还成立“专家团队”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校内遴选出的部分专家教授担任,负责指导制订学生社会实践方案的立项、项目论证、项目评审等工作,有效提高了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成果.学院明确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够社会实践学分,并提出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为深入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1.2宏观指导,自主申报,严格把关社会实践项目
学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紧紧围绕育人中心工作,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立项的指导力度.通过召开调研会,结合实践地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专业实践需求,科学论证、明确主题、制订方案,加强对学生立项的宏观指导.在宏观指导基础上,该校按照“严格规范学院(部)组队,大力支持学生自组团队,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实践”的组队原则,注重学生团队在专业、性别和年级等方面的互补,引导学生打破院部、年级和专业的限制,自行组成社会实践团队进行项目申报.学生自主申报后,学校积极组织由“专家团队”指导委员会根据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对自主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定级,严把质量关,最终将获准立项的项目划分为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并对不同等级的立项团队进行相应金额的资助,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1.3加强管理,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实施
学校为各项目团队配备随队实践的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带队教师由团干部或相关学工干部担任,主要负责方案制订、人员选拔、项目实施等工作.指导教师由项目所涉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主要负责项目规划、进度安排、现场指导、成果产出和结项审核等工作.
2立足专业实践,促进成果转化,项目化运作结硕果
2.1立足专业实践,强化理论思考,社会实践科研成果丰硕
“专家团队”指导委员会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思考,营造了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良好氛围,提升和保证了社会实践项目的层次和质量.
2.2加大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项目实施与“挑战杯”竞赛相结合.尤其在后期总结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依托实践基地,注重长期效应,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项目化运作模式实施以来,学校积极组织全校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以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的同时,不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强了立志从教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化运作成绩十分突出,用6年的时间,给汽车找到了一双“慧眼”.通过一个安装在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摄像头,对移动和静态物体进行识别、追踪、分析.一名女车主告诉记者,安装了这个系统后,她开车稍一走神偏离道路,系统就会报警提醒;如果车速过快,或与前车距离过近等,系统判断你的车辆状态存在潜在危险,也会鸣笛“抗议”;而当你离开驾驶台,登录这个团队开发的APP,你会收到一份关于你最近的危险或不当驾驶行为的评估报告,帮你改进驾驶技术.目前该团队的两个系列产品,可实现车道偏离预警、前方碰撞预警、行人检测预警以及高清行车记录等核心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方面成绩突出,据悉,该项目是针对汽车底盘相关轻量化构件制造与相关工艺制定,材料为世界先进的铝硅合金,制造出的产品强度更好、更耐用,属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计划年内投放市场.另据介绍,整车运用轻量化材料后,可节油5%—10%.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项目化运作,通过对项目的管理,使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走上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科技创新论文15
1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结构分析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相协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1]。根据20xx《中国大学评价》的分类[2],我国目前有研究型大学36所,约占全国大学总量的2%。随着教育、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日益紧密的结合,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系统,其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更趋集成化,并具有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涵,同时成为研究型大学办学能力和整体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1.1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的5项创新能力
(1)知识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特别是重大的国家和政府资助项目,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是知识创造的源头,并且在知识的传播、应用乃至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xx~20xx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以高校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占69%(其中研究型大学占73%),以研究型大学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占50%。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2%(其中86%建在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5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的70%建在研究型大学[3]。特别是现代高技术的孕育,更多地依赖于多学科的力量,更多地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因此,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xx~20xx年评出的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由研究型大学完成的占65%。
(2)技术创新能力。尽管从分工上,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研究型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科技合作以及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组织形式,大量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在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的前端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工程中心有52%建在研究型大学;在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依托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占64%[4]。同时,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样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学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36.6%;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经费投入中,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约占40%[5]。随着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向着更加集成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对研究型大学参与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
(3)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成为研究型大学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所需人才的重要储备库。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吸引着最优秀的生源,大众化的本科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人才资源供给,而以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研究生教育则是科技、产业精英人才的主要源头。研究型大学的在校硕士、博士生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2/3。同时,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思想库的人才与教育作用。随着教育、科技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研究型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日益成为科技精英聚集的高地。
(4)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研究型大学不仅拥有创新资源,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增生的组织,其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品”(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研究型大学通过多层次、结构优良的高等教育和广泛、前沿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了知识、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重要增长点。20xx~20xx年,研究型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数量分别占总数的49%、38%和24%,分别占高校获奖总数的80%、64%和50%[3]。研究型大学具有把握科学研究前沿的优势,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具有公益特性,因而创新资源供给的辐射面非常广泛,是技术创新最强有力的资源供给者之一,其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创新资源吸纳能力。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吸纳创新资源并进行资源开发的创新系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型大学与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一样,都面临着教育、科研资源紧张的问题。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是影响研究型大学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型大学以自身较强的人才优势、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能力,吸引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创新资源的注入,既增加了研究型大学对教育科技创新资源总量的需求,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自身资源体系的结构,并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高效配置创造了重要渠道。
1.2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内在关系
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5项能力,可分为相互关联的3个能力板块。
(1)第一板块: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是研究型大学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板块的优势,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研究与开发投入的重点,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并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创造了优质的创新资源,具备了参与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成为国家战略利益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力中心和辐射中心,并且更加有可能从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受益。
(2)第二板块: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能力。研究型大学高度密集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资源产出,突出了其对创新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之有条件把科学研究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文化的融合和辐射,使得传统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乃至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3)第三板块:创新资源供给和吸纳能力。这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研究型大学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其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创新资源。研究型大学正是通过把所创造的“产品”送入技术创新环节,才能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功能。因此,能不能为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创新资源支持,体现着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效益和成败。同时,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必须吸纳社会的优质资源,才能保持自身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大学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动力。因此,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创新系统固有的能力要求。此外,研究型大学通过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共享和集成创造了新机制,而这种创新资源的流动和有效配置恰恰是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
1.3建立多元化和板块结构的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的意义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并建立起各能力之间的板块结构,有助于研究型大学丰富和拓展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明确其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重点。
(1)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最终体现在其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供给能力和吸纳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最终均体现在其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优质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上。只有具有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优质创新资源支撑的大学,才是高水平大学;而能从社会包括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吸纳优质创新资源的研究型大学,也一定是高水平大学。从这个意义上,增强创新资源的供给和吸纳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根本,也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必须随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产业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现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必须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中汲取变革的动力和创新的激发力,只有适应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因此,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具有不断增强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提升到系统高度,强化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创新资源和承载了重要社会功能的创新主体,研究型大学必须更加注重教育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益和溢出效益。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各种创新能力相互关联、相互增强的创新系统,各项能力必须集成、互补,才能增强创新的整体效益和溢出效益。因此,研究型大学在提高各项能力纵深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增强各项能力的结合度,特别是注意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同时,研究型大学还必须准确确立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的位置,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创新战略的选择。
2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2.1开放创新战略
开放创新意味着合作、学习、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之所以能成为完整的创新系统,关键在于各创新主体之间在功能、定位上的紧密联系和良好互动[6]。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着互补集成的基础和契机,一旦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将显著增强双方乃至整个创新体系的创新效益。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开放,融入世界教育科技竞争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创新资源,特别是适应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调整创新战略和运行机制,把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优质创新资源作为教育科技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以创新资源供给和吸纳为基础的联动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优化自身及整个创新体系内创新资源的配置、环境建设及能力匹配。
2.2集成创新战略
(1)创新资源的集成共享机制。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学术组织改革,建立更多以创新人才组合为基础的学科/学术团队或创新群体等学术组织,实现人才资源的集成和合作创新,建立以宽广学科结构和学科范畴为基础的学科集群,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适应现代科学研究集成化、规模化的要求。除了自身资源的集成之外,研究型大学还应特别注意集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质资源,包括高技术企业、国际的优质教育科技资源。研究型大学必须认识到,工业发达国家以及在我国工业化的现阶段,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远远超过大学。
(2)多元化创新能力的集成。研究型大学要建立自身“产品”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机制,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研究开发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研究链条相对完备的优势,加强自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充分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多元化的科研组织形式,建立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研究型大学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集成,充分利用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资源,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使教育教学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使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更深地介入知识创造和技术开发,从科技创新中受益。
2.3创新人才战略
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一是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有几个共同特征:既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一流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流的毕业生;既突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培养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科学研究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研究型大学必须防止出现重科技、轻教育的现象,应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保持和增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最为优良的创新人才上的优势和能力。二是要着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人才的创新能力,社会声誉很大程度上来自创新人才的影响。必须以人才工作为核心,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创新人才制度和人才组织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创新文化战略
创新文化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所包含的内容和实践的主题都是非常丰富的。首先要把握创新文化建设的要点,包括:①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立校之本和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核心,在政策、制度上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②合作竞争,把创新的价值、人才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合作上,强化合作基础上的公平、公正竞争对科学研究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作用,减少因分立和无序的竞争所造成的创新成本的增加;③开放学习,加强对创新的趋同,缩小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和对创新的认知距离,同时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扩大开放的基础。其次,创新文化必须通过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来体现和完成建设。创新文化体现在大学的发展战略及人事、教学、科技管理及评价等制度中,研究型大学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创新意识、创新方式的引导,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制订形成有利于能力建设的创新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文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是开放创新、集成创新和创新人才战略,其核心是大学科技体制的改革。
【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论文01-01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03-28
科技创新议论文07-28
科技创新论文15篇01-18
科技创新论文(精选15篇)01-18
科技创新的作文02-26
科技创新口号01-05
科技未来与创新07-29
科技创新总结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