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情况报告通用1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情况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留守情况报告1
__县位于__省西部__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1297 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2万人,妇女占6.9万人,农村人口11.8万人,其中农村妇女5.3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5.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出现“留守妇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5个村的45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一、基本情况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42.7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3000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同时,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长期的两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妇女没有时间、也舍不得钱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导致情感疏远。丈夫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长期性的压抑以及社会监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虚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调查中,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发生于该群体的离婚案件通常占到离婚案件的60%到80%。 留守妇女为家庭做出了许多牺牲,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出现新问题。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由于在生产方面的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妇女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对待子女和老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们也容易产生性格及行为上的不良现象,而在养老方面,情况也不佳,冷漠、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留守情况报告2
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大,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县留守妇女的现状,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县妇联于20xx年9月,对全县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深渡镇,小川乡,上丰乡,新溪口乡,璜田乡,富堨镇,森村乡等7个乡镇的181名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调查对象中,近52。5%的留守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上山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3、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交流少。调查中发现,为了节省开支,长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家,电话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修建房屋等重大问题时才会与丈夫电话沟通。长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妇女认为长期的远离已经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其中20%的妇女感觉与丈夫的感情明显变淡了。
4、留守妇女对小孩培养教育不够。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家务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培养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璜田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人承受。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3,大力发展女性经济。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之路。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留守情况报告3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进一步扎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省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工作人员面对面调研的方式,对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回收问卷1300份。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及监护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
1、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黑龙江省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75,644人,占留守儿童的51.8%,母亲外出打工的27,011人,占留守儿童的18.5%,双亲外出打工的43,095人,占留守儿童的29.5%。此次调研掌握的总数比20xx年减少62622人。
2、农村留守儿童性别、年龄及分布
农村留守儿童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且年龄在6—14岁居多。分布在黑龙江省十三个市(地),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人数较多。
3、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读小学的占77.2%,初中占21%,高中占1.8%,其中寄宿生占26.1%。父母外出后88.4%的孩子表示愿意读书,并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愿望,他们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课余时间有42%的孩子喜欢读书,但学习不够理想,成绩下降的占28%,没变化的占49.5%。
4、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问卷显示:父母外出后有29.5%、41.3%、18.5%的孩子与父亲或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
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29,364人,占68%,其他亲属监护的7628人,占17.7%,独自生活的470人,占1%,寄宿生5633人,占13%。
1、监护人自然情况
问卷中,监护人有36.3%为男性,63.2%为女性。母亲和隔辈人监护居多,分别为20%和54.6%。农民占43.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7.1%。
2、对留守儿童监护情况
问卷显示:有72.5%的监护人只监护一个孩子。有70%的监护人赞成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愿意为他们代管孩子。监护人有37.3%经常与老师联系,有41.2%会参加家长会,有77.4%与孩子聊学习上的内容,有52.8%聊生活上的内容,有55.7%最想学习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有87.3%的打工父母对监护人照顾孩子表示放心。
二、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合作
全国及省“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方案下发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鸡西、伊春、绥化、大兴安岭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或领导小组,由市(地)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相关单位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了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据统计:全省成立相关领导机构540个,建立家教指导服务中心、家长学校3190个。大兴安岭地区总工会、司法局、农委等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在广场设立留守儿童及农民工权益维护和科学教子培训指导咨询台,接待解答咨询近千人次。地区妇联与地区广播电视局联合开通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专题栏目,邀请心理专家在线解答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教知识辅导。
没有成立领导机构的市(地)及相关单位也落实责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齐齐哈尔市妇联为确保“共享蓝天”行动取得实效,与市直十三个相关责任单位积极沟通协调,确定了“市直十三个责任单位、责任部办、责任人名单”,并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确定各自工作内容,实施“共享蓝天”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切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效解决。富拉尔基区黑龙江阳光教育集团第一中学将学校改革成为寄宿制学校,免费开放图书馆和微机室,还特别选派从教二十余年、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起居及课后辅导,解决了寄居在亲属家的留守儿童生活缺人照顾的问题,留守儿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午间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饭菜,晚上还有专门的辅导课,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该区人民医院还为45名住校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
佳木斯市教育局积极履行职责,以佳教通[20xx]6号文件下发《关于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要将辖区内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指导和督促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和教育教学工作,按就近入学原则,划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范围,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划定范围内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各公办中小学校要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接受教育、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和收费等各方面做到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二)开展有益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各级妇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开展适合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特点的寓教于乐的有益活动1835次,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妇联联合县关工委组织了103名“五老”担任留守儿童校外辅导员,引导孩子们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促使他们学会自立、自律、自强。县妇联创新“亲情互动模式”,组织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每周打一个亲情电话、写周记、读一本好书、每月寄一封家信、参加一次与辅导员谈心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亲情交流。
七台河市妇联与教育局联合,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四级管理关爱队伍,完善留守儿童周末管理机制。
鹤岗市妇联对留守儿童情况做到“七清楚”,即:留守儿童姓名年龄清楚;性格爱好清楚;健康状况清楚;学习、现实表现清楚;家庭、生活情况清楚;与父母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情况清楚。
大兴安岭地区妇联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寻求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全区开展“两访、三助”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活动,“两访”即成员单位走访慰问贫困留守儿童,志愿妈妈走访慰问结对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三助”即生活、学习、思想帮助。以母亲节为契机,在全区留守儿童中开展了“感恩母爱·点亮亲情”主题演讲比赛,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理解父母,懂得感恩回报。呼玛县妇联开展“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比赛、感恩母亲短信大赛、《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三项活动,加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呼吁、协调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千方百计为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办实事、办好事。
哈尔滨市妇联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社区、乡镇及学校建立了10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在双城、木兰两县市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爱心人士出资为10个中心捐赠了微机、电视、图书和体育用品。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家庭志愿者等4178人为农村留守儿童作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建立“家长联系卡”、“亲情电话卡”3000多份,增进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联系。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行动”,一对一结对2100多个。建立孤困儿童、留守贫困儿童爱心超市10个,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募集儿童学习用品、衣物等4000多件,全部投入爱心超市。
牡丹江市开展了“岗村共建爱心桥,巾帼牵手助春蕾”活动,将“春蕾女童”资助对象向贫困留守女童倾斜,将“岗村共建”活动与救助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对接,利用“寒暑假开学日”、节日纪念日等举办各种大型捐助慰问活动,资助贫困留守儿童350名。
佳木斯市妇联协调市妇幼保健院、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等33个捐助单位、个人与现场63名“春蕾女童”、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对接,现场捐款达19,270元,并捐赠运动服、书包、书籍等物品。该市妇幼保健院连续3年资助郊区10名贫困留守儿童。市妇联组织市传染病医院的医务人员到长青乡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进行了乙肝抗原、抗体检测、贫血检测等6个项目的免费检查,价值6000多元,100名儿童获益。市总工会于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市开展“开通七列直通车”活动。其中,子女助学直通车通过八条途径帮助困难职工子女筹集助学金20万元,有270名特困职工和留守儿童受益。
大庆市杜蒙县针对村级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部分农村儿童出现的上学难问题,启动实施“爱心工程”。县政府投入220万元购买75辆学生通勤车,使全县60个自然屯的走读留守儿童实现免费乘车上学;投入20余万元建立44处爱心餐点,每年投入60万元使包括1106名留守儿童在内的20xx多名农村走读学生中午免费就餐。该县还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胡吉吐莫镇中心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站,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妇联主席、学校校长、派出所所长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管理网络。学校把一处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留守儿童专用活动室,添置相应设备,由专任教师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县妇联又招募457名有文化、有爱心的“爱心妈妈”与他们结成亲情传递对子,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关爱和温暖。
双鸭山市妇联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鼓励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无人管护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担任代理爸爸妈妈,为留守儿童构筑健康成长的温馨之家,共结帮扶对子185对。
黑河市北安市妇联与市法院在铁东小学联合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市法院负责同志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结合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告诫他们应该如何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
1、性格发展不够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情和家庭教育,易在性格养成上出现偏差。有些孩子内向、胆小、自卑、孤僻、抑郁,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感觉到孤单。某市一留守儿童和爷爷、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父母离婚后再没见到妈妈,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她很少和同学们来往,性格越来越孤僻。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冲动、经常打架斗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如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从深层次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2、行为习惯出现偏差。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教育,也不听祖辈及其他监护人管教,没有礼貌,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有的留守儿童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个别人还走上了犯罪道路。某市一留守儿童现年17岁,7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外出打工后,他在姑姑家生活,曾三次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罚款,后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3、学习成绩不理想。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监督,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学习习惯不好。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上升的只占22%,学习成绩下降或没变化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4、生活习惯不良。年幼的孩子被托付给祖辈或亲戚、邻居、朋友等帮助照管,得不到精心照料,孩子的日常饮食、营养、生活安排等都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不规律,或营养不良,或体重超标,他们的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与同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一些留守儿童卫生习惯较差,患感冒、龋齿、近视等疾病的几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监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护人认识不到位。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或过于溺爱,或放任自流,只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缺乏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和正确引导。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占68%,祖辈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或忙于农活,或体弱多病,或同时照看几个孙辈,不能充分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3、单亲监护对孩子成长不利。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70%。由于他们的`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亲情教育缺失或母亲亲情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留守一方家长身上,劳动强度的增大使得家长家教精力严重不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履行职能有差距,在当地没有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留守儿童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二)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监管、关爱不够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儿童时期,是人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有效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对孩子性格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视了孩子行为、学习、生活等良好习惯的养成。祖辈抚养近70%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2、学校教育不利。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但由于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3、社会关爱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大多没有儿童娱乐场所,致使留守儿童业余生活单调无味。即便有娱乐场所的地方也没能有效管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大众传媒中渗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发展不健全的留守儿童极具腐蚀性和诱惑力,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宣传,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各地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二)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一是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发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制度保证。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分工合作,推动工作持续、富有成效开展。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规划的监测评估体系。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尽可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
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制定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身边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推动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建立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扩大社会宣传,组织关爱行动,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监护作用。监护人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在孩子的道德养成、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生活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打工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沟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务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相关部门要针对大部分监护人员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问题,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留守儿童服务站、家教中心户、网络等活动阵地和媒介,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开展优秀家长教子经验交流等活动,使他们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学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将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会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相关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留守儿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爱心超市”、“爱心书屋”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帮助。开展“代理家长”、爱心结对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与留守儿童定期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对游戏厅、网吧等场所进行严格管理,增加儿童文体娱乐设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留守情况报告4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流动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是指农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边而在城镇或在旗县政府所在地就学,而父母又不能承担日常管理监护责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留守流动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流动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现在是到了该“救救”留守流动儿童的时候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奈曼旗妇联于20xx年5月至9月期间,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全面开展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问题主题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通过召集全旗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参与调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了解情况,听取各地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填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表、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对全旗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和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现状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旗共有17岁以下儿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动儿童共有16147人,占全旗儿童总数的12.19%。留守儿童1355人,占总数的0.1%;流动儿童14792人,占总数的11.17%。其中0—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48人,7—12岁的留守流动儿童5776人,13—14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817人,15—17岁的留守流动儿童7306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902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6人,由其他雇佣人员照顾的有15029人。
(二)监护方式
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他们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雇佣式的监护方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或者是忙于农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客观上想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就讲孩子托管在学校周边小饭桌叔叔阿姨家里,家长出钱,小饭桌负责人全面负责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学校上学及作业辅导,这种是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一种重要被监护方式,流动儿童以这种被监护方式为主。
五是监护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三)旗妇联所做的重点工作
对留守儿童,旗妇联已初步对全旗1355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地址等内容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组建了200多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了助教、助学、助养活动,全旗549名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爱心人士救助。旗妇联还积极争取到内蒙古妇联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学项目。项目用于救助我旗56名贫困孤残儿童,每年度10万元,三年共计30万元。为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制作了《留守儿童留守的爱》专题片,并在旗电视台《奈曼纵横》栏目播放。同时,在旗第四小学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家园内设电子阅览室、心理亲情室、音乐绘画室、体育活动室、周末影院等,配备了17名“爱心妈妈”,1名心理教师。家园建立以来,有50多名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
二、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形成原因
(一)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年龄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这是形成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还有现在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宽裕了,对子女的教育也重视了,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从5、6岁开始就离开父母,送到镇内或旗政府所在地读书,交给小饭桌监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动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严峻的现实使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他们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三、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流动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流动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同时也是留守流动儿童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远,但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一个月只见一两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亲情的缺失。
(二)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流动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三)意外伤害问题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南部山区的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高出很多。
(四)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五)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动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四、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流动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建议近期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积极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切实摆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程。
(二)扎实推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和建设中,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没有改变,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更应该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
(三)强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关爱资源。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具有面广、量大、困难多的特点,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妇儿工委)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政府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县及苏木乡镇政府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在各村设立专门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在社区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发挥社区功能。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流动儿童管护责任制,列为对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要做到责任到人、监护到底、关爱到位。可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四要巩固和完善“代管家长”等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流动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四)学校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力争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全旗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登记备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教育提供详实情况;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利用假期召开留守流动儿童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发现和疏导留守流动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等的投入。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留守流动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流动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减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要积极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本地或附近找到工作,和他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创业潮,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外出务工。此外,应积极推动国家立法,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入城市后能够尽快入学,接受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义务教育。
儿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惟有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来引领好我们的孩子,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期盼!
留守情况报告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乡总面积481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劳务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留守情况报告6
我校《留守儿童学业不良常见表现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子课题,20xx年九月立项。实验研究已进行一年,现自查如下:
我们于20xx年6月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后又根据评审组评审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阐释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背景,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之后,召开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课题会,明确了任务,采取分阶段、循序渐进的策略,课题研究有序展开。
1、课题的准备
实验的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职责分工和进行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其中,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是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1)组建课题组
成立由校长室、教科室和实验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校长负责对课题研究的协调,教科室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组织落实、课题的管理,实验教师具体负责各自班级的实验工作。
(2)教师学习培训
首先,课题立项后,我们召开了课题组实验工作专题会议,向实验教师宣讲实验方案,使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培训,向教师推荐相关学习资料,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2、课题的实施过程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初步实施阶段,从本阶段开始,研究进入实践操作阶段。
(1)资料准备。实施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的资料
准备,包括我校所有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为实验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做准备。
(2)会议动员。9月底,专门召开了一次实验动员会,就实验的开展做了布置并相互交换意见,统一认识,以利于实验的开展。
(3)课例研讨。通过开设研究课进行实验研讨,分别于10月、11月、12月份各进行了一次研究课,实验教师通过互助研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吸取他人经验,改进自身不足,对实验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推进作用。
(5)经验交流。20xx年1月份我们举行了实验人员的专题交流,实验教师通过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6)检测分析。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学生学习水平测评对比分析,学习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7)积累资料。一年的实验,我们积累了诸如实验课例、实验论文、数据资料等实验资源,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实验工作积累了经验。
(8)阶段总结。课题组于20xx年二月初进行了阶段性实验总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做准备。
通过本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逐步理清了实验思路,初步形成了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一些经验,实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课题实验成果
1、建立了课题研究档案,积累了诸如实验课例、教学论文,实验数据,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2、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
课题实验的基本经验
1、留守儿童通过实验教师的教育,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
2、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不断学习是开展好实验的保证。开展实验研究要求教师具有全面、深厚的知识底蕴,需要集教师的集体智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初步实验阶段,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很粗糙,在各项具体内容的研
究上还不够深入,这是我们下一阶段要认真考虑的主要问题,把实验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2、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的能力还是今后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
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
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三:
xx小学创办于20xx年8月,是经市县教育局批准的一所新型独资民办寄宿制小学,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深入贯彻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了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发展状况,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步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就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汇报一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
1、20xx年秋季全校共有学生1047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6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5.5%,其中在校全托的有6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83%,与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有179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7.1%,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的有2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58%;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2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1.01%(这里有一部分是由于父母离异),其中只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有164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5.66%,只与爸爸生活在一起的有5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35%;全校留守儿童共48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6.51%,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来自各乡镇,父母一般都在外地打工。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389人,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80%,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280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26.74%,母亲外出打工的109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10.41%)
3、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有105人,占27%,一年回家1——2次的有284人,占73%,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
4、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7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一部分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大部分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不好。一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不到孩子的学习;二是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根据楚源小学18个教学班班主任提供的留守儿童相关资料以及20xx年下学期9月份月考成绩表可以看出,这487名留守儿童36%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20%成绩比较优秀(成绩居班级前20名)。老师们也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
2、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
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骂人、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所做的工作
1、召开家长会,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实施了“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2、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切实关爱留守儿童
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爸妈、爷爷、奶奶过生日时,老师指导留守儿童给家长打一次生日祝福电话,增强他们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老师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告知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访活动、校讯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留守儿童“绿色环保”秋游、野炊等活动
为了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消除他们在校的孤独感,学校每年组织留守儿童外出活动,如游览红旗水库、桃源洞、爬鼎山、野炊等,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让外出务工的家长放心。
4、手拉手共成长,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为进一步丰富我校留守儿童的活动内容,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传统美德,我校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乡镇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活动。
四、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考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普遍问题,而且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特殊群体正在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父
母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不能耽误孩子的教育,富裕了经济,影响了孩子,是得不偿失的。一个家庭中夫妻最好不要同时外出,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条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经常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联系,勤于与孩子沟通,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随时解决孩子的思想和情感问题,多鼓励、多赏识。让孩子心情舒畅,快乐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加强联系和沟通。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
2、学校要加强管理,倾注关爱。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在生活上,要无微不至,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里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留守情况报告7
在20xx年9月7日,县教育局将省教育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xx]38号)转发给全县中小学校并提出工作要求,现将我校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意见》,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积极开展“代理妈妈”等活动,多渠道、宽领域地持续开展贫困留守儿童救助活动。
二、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
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校车,满足上学需要;中午学校有食堂,完全满足孩子的午餐需要;还为留守儿童开展捐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管理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来源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全校有留守儿童97人,留守儿童在校就读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为19.44%。学校都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定期统计汇总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全程跟踪家庭情况和思想学习情况。这些弱势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也牵动着学校领导及老师的心。学校通过加强学籍管理,控制辍学,开展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增强法治意识,实施家校联动,共同管理孩子。
四、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学校完善了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建立了包保机制,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通过结对子、爱心妈妈等亲情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定期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要求外出打工家长做到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铺架他们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了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通过开展党员干部捐款捐物、“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爱心心理咨询、留守儿童心理导航等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活动取得实效,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那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2、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位,放任孩子的言行,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2、我们将继续落实国家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意见》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县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摸索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领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和谐成长。
留守情况报告8
我校属于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至六年级留守儿童全部寄宿在校,全校234位学生有80位留守儿童。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4.2%。
一、要调查摸底,师生结对。
1、组织全体教师,对寄宿制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1).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2).父母一方外出务工。3).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4).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5).其现今的监护人是谁。我校属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调查一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寄宿在校,全校236位学生有96是留守儿童。占我校学生总数近一半的学生。我们可从调查后做的“留守儿童情况汇总表”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经济情况外出务工:准备买房盖房、盖好房欠款、准备再生一胎、家中老人生病欠债等。监护人也基本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建立寄宿生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档案,分析、归类、整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库,采取了如下方法:方法一:找到需求点。人们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所以抓住了需求点也就抓住了孩子心灵上的关节点。“留守儿童”家庭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教师要适时抓住孩子的需求点,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亲情氛围,师生情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和温暖。方法二: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在个别行为上表现优秀时,教师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应该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方法三:发现兴趣点。兴趣是做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
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留守儿童”家庭孩子恰恰在展示自己兴趣特长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发展,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成才的机会。孩子的自信心,紧张度,特别是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都会影响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方法四:克服挫折。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留守儿童”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父母不在身边,和老人们有存有“代沟”,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为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
多多给予留守儿童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校园特色“校园吉尼斯”,挑战活动在我校的开展以来,同学们积极踊跃的申报、参加挑战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许多学生找到了“我最棒”的感觉,缓解了留守儿童学习上压力,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的教育理念。学生开始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挖掘,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培养特长,课余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3、将寄宿生中留守儿童进行师生结对,在生活和学习上做好关爱、辅导工作。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同学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同学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和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六年级寄宿同学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活动上优先布置。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与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在留守同学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同学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同学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同学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同学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生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生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和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协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弥补,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保护下健康生长。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组织留守同学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生长的快乐。
二、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
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寄宿生中的留守儿童与教师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以大带小,高年级非留守儿童在老师的辅导下帮助,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协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家长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生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同学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为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会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体谅父母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使留守学生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学习上我们有每一单元的单元检测和单元检测分析,关注每一位留守儿童在学业上的变化,及时的查找原因多花时间和他们交流、沟通。为鼓励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每一单元都有“优秀之星”“进步之星”“优秀作业”培优提弱。
聘请李增仁村书记和毛斌文为校外辅导员,在拉近和留守儿童的基础上还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了诸多写作的题材,弥补农村和孩子见识不广的局面。
三、关注特殊群体。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晚自习对其学习生的指导,利用寝室生活给予生活上的关爱。
孤、残、贫困、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生活失助、学习失教、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为了让他们的心灵不在孤独,成长不在寂寞,我们实行寄宿制管理策略,并启动“两免”工程留守儿童实行寄宿费用全免,全部免费享受营养餐。并在管理中坚持细节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生活的大舞台。每次有补助的项目我们首先翻找“留守儿童”档案库将这些补助给那些真正需要的学生。
我校地处山区,冬天寒冷学校为住校生(我校96名留守生)125名住校生装上了太阳能电热水器。
四、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
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
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才能让他们安心、快乐、幸福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一德育工作为辅导留守学生主要途径。叶香华、雷美英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参加了德育工作培训班,并将所学付诸于行动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起了重要作用。张旭敏班主任还参加县里举行的班主任论坛并结合自身点滴做法作了精彩的演讲荣获县一等奖。
六、阳光心态,学习充满信心
方法一:找到需求点。人们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所以抓住了需求点也就抓住了孩子心灵上的关节点。“留守儿童”家庭孩子最缺少的是亲情。教师要适时抓住孩子的需求点,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亲情氛围,师生情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和温暖。
方法二: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在个别行为上表现优秀时,教师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应该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
方法三:发现兴趣点。兴趣是做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留守儿童”家庭孩子恰恰在展示自己兴趣特长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发展,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成才的机会。孩子的自信心,紧张度,特别是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都会影响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方法四:克服挫折。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能成为孩子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留守儿童”家庭孩子身上的挫折点很多,父母不在身边,和老人们有存有“代沟”,在生活、交友等方面也有挫折。为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节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
七、存在的问题
1、低年级学生年龄太小,做他们的工作,我们缺乏经验。
2、极少数教师缺乏耐心,工作中有犯冷热毛病的现象。
3、留守儿童面较大,工作中有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关爱意识,使关爱留守儿童转变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2、加强研究,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寻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培养工作。
3、规范地操作各项捐赠、资助行动,学校也将尽力筹措资金给予贫困留守生一定的扶持。
做学生工作难,做留守学生的工作更难,我们在这项工作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将用负责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百倍的耐心开展好日后留守儿童的系列工作。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切切实实地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留守情况报告9
我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深入贯彻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发展状况,促进了我校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步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就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进行汇报: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校留守儿童情况
开学初,对全校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全校共1924人,留守儿童占102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有45人,父母单方外出有57人,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大部分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少数留守儿童寄托给亲戚看护。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并制定《梅列区实验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爱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爱心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通过关爱人员与结对儿童面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活动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
2.针对留守儿童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我校有计划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按年级设计的分层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留守儿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老师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资助,确保留儿学业正常。还组织一些老师慰问贫困留守儿童。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家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5.开展“留守儿童”人文关爱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化演出、儿童画比赛、写字比赛等。班主任、老师和爱心妈妈利用假期,亲自登门或用电话对所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详细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留守儿童在家表现等,同时将留守儿童在校内的表现告知留守儿童家长。
6.强化宣传。通过校园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也取得了一些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让人头痛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生活,价值观发生改变;学生厌学现象尤为突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学问题淡薄、漠视,有的家长认为,考大学成本高、工作难找,只要识文断字就可以了,打工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二)留守儿童自身心理、行为存在的问题
1.自卑孤僻,不爱说话、沉默寡语,缺乏爱心、热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不主动与人沟通交流不敢当众发言、回答问题,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学习上、交往上的挫折影响较大。
2.妒忌心强,处事多疑。留守儿童渴求父母的爱,却无法得到满足,心里失衡感到痛苦;那些由亲戚带养的留守儿童总觉得寄人篱下,总认为亲戚另眼相看,心情不好,时常感到他人对自己的淡薄;只有亲生父母才处处事事原谅自己,而亲戚却处处为难自己,最后什么人的话也不听。
3.性格内向,自控能力差,认识能力有限,精神空虚。
4.无感恩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爱和教育;自我封闭,对别人的关心和照顾认为是应该的,不必感恩。
五、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1.学校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照顾。
2.尽可能地和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和他们思想达成一致,共同教育留守学生,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一线牵。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我们开展关爱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现在还仅仅是起了个头。但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留守情况报告10
近年来,xx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现将我校对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构建了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乡村组织为主体的的管护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争取公安、交通、村(居)委会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同配合,搞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2、完善了工作制度,规范了日常管理。建立和执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制度》、《留守儿童活动开展制度》、《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活动制度》等六项工作制度,建立并实行了有效的督查、考核制度,不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督查,并记录在案,纳入到年终考核当中。
二、基础条件
1、建有留守儿童亲情互动场所---春晖活动室,室内布置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级存放本校留守学生档案。室内配备三台电脑供留守儿童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视频联系,让“春晖活动室”成为留守儿童的心灵驿站。
2、校内设有专门的关爱工程宣传栏,有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板报。
3、学校有供留守孩子活动的体育器材;供孩子们阅读的书刊杂志,定期开放。
三、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
1、制定了系统的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xx小学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实施办法进行项目建设,保障春晖之家硬件设施完好,并有计划地进行升级,客观上保证了各项上工作的开展。
2、制定了建设和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春晖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建设和管理办法层层落实,进行内部建设。
3、制定了考核办法。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分工和个人的工作完成情况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成效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当中,进一步加大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力度。
四、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完成情况
年初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的年度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把全年任务进行科学分解,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工作目标,使我校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日趋完善。
五、队伍建设
1、学校配有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具体对关爱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2、邀请村组干部、学生家长定期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周边环境等进行监督,并聘请派出所民警定期为留守孩子办法制讲座。
3、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一是组织教师与“留守孩”结成对子,做孩子们的`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并加强个别辅导,实行全程跟踪教育。二是组织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
六、教育管理
1、文件上要求的“346”规范化管理工作落实的较好。代理爸爸(妈妈)能常与留守孩子谈心;大队部定期开展对留守儿童关爱方面的活动,比如和留守娃一起过传统节日;班级中对留守娃的关注也很到位,比如为留守娃们过生日;代理爸爸(妈妈)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得很好,常作一些警示教育。
2、学校开通了知心姐姐QQ聊天(2456988860),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为孩子们解决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等遇到的困难。
3、学校、班级都建有留守儿童档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现监护人及其父母的去向、联络方式等进行全面掌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托春晖之家,积极开展思想品德培育、健康文化熏陶、体质体能锻炼、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疏导等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留守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
七、工作创新情况
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规定,以此为起点,力求在软硬件建设、日常管理、活动开展、资料建设等方面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八、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方向
通过自查,我们也发现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面的一些不足: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致使留守儿童活动开展受到了很大局限;二是争取到的社会关爱项目太少,使留守儿童的关爱范围仍然固守在校园内;三是关爱活动开展的形式仍显单调,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社会和文化需求。
为了使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更显成效,更具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多争取社会支持,扩大工作平台;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好、更实。
留守情况报告11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外出打工,我校就有许多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由此带来了不少的学生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引发了农村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并对这些哈孩子的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了了解,发现了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正在偏离教育的预设。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表格调查的方法为主,也通过走访、个别交流、观察等方式进行。
我校是一所农村镇中心小学,全校共有学生1881人,“留守儿童”就有643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45人,父亲外出打工的学生有451人,站全校学生总数的%。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有47人。站学生总数的%。
在留守儿童托管情况方面,我们学校也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虽然所有学生都有了托管,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根据调查了解,从20xx年到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全校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每天都与这些可爱而又忧郁的“留守儿童”相处,更想了解这些孩子的困苦心理,并且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爱,共同教育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以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为契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作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部分位于班级学科平均分以下。在位次上,比如有一个五年级班级,语文在“优秀”等级以下的有12人,其中留守儿童就占6个!而且不及格的学生中,留守儿童也占大多数。
三、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们进行了谈心以及走访了解,发现这些孩子虽然在托管方面有了着落,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地方。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托管责任不能落实。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
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他们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然后上学就可以了,忽视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校沟通不够,影响了儿童的品德和学习
留守儿童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有的甚至产生了回避家校沟通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学校单方面负起了无限的责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行为和学习上监护的盲区,让社会的不良风气有机会有条件毒害孩子本来很美好的心灵。所以,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在农村留守孩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
4、家庭和社会不能有效对接,影响留守儿童身心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一方面,有的监护人为了对孩子安全负责,很少将这样的孩子带出去认识世界,也很少陪孩子走进大自然,而让这样的孩子失去的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失去了在生活中锻炼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另外一个极端是:对这样的孩子放任自由。休息的时候,让孩子在外面自由玩耍,而当孩子在外面接受了不好的信息的时候,也不进行适当的引导,时间久了,孩子身上的坏习惯便养成了,于是他们没有心思学习了,学习成绩就呈下降趋势了。
三、解决农村留守孩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需要求。必须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高度,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长。
(二)健全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要向高一年级负责,小学要向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着留守儿童的成长。
2、建立“代理家长”制度
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经常交流,并且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2、与留守儿童谈心
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比如有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心育》就很好。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5、加强交流沟通。
学校要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让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6、重视家庭教育。
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7、加强相关培训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8、明确职责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各级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同时,要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在重视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活动场所缺乏等一些紧迫问题。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农民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杜绝留守儿童进入网吧及参与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情况报告12
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20xx年3—4月,镇团委、镇中心小学开展的“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对镇中心小学的12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留守儿童174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
一、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目前镇中心小学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中,主要的监护方式有三种:隔代监护、亲戚代管、独自生活。其中,隔代监护比例最高,有140人,占80.5%;委托亲戚朋友代管的也有一定比例,有32人占18.4%;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人数相对较少,只有2人,而且均为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占1.1%。
二、心理、生活、学习上存在偏差。由于这些儿童还处在小学阶段,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表现心理不适应,常常思念父母,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学习上的压力,拖拉作业,学习上也胆小怯懦;有的则是过早地挑起了生活上的担子,但显得力不从心。集中表现在:
亲情抚慰缺乏,心理问题堪忧。由于缺失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导,许多留守儿童不善于与人沟通、顽皮任性。他们在学校比较自由散漫,违反校纪校规屡屡出现;在家不听祖辈和代管亲戚的话,顶撞长辈的行为。
隔代管教不当,行为存在偏差。隔代监护,由于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一旦祖辈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造成行为上的偏激。其实他们很多事情上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缺少学习辅导,学习效果不佳。据我们从班主任手中调查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占了72%,而非留守儿童则在98%以上,二者差距十分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怎样使这些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作为学校,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
留守情况报告13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安全等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我校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53名。调查显示,有98 %的属父母外出务工,31.4%的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6%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在留守儿童中,一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占23.79%,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占9.6%;由叔、伯、姨、朋友抚养的占4%;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占76.21%,其中95%是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二是在留守儿童父母中,40%的每1-3个月回家一次,45%的半年回家一次,15%的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三是务工情况,30%的在本市打工,30%的在省内打工,40%的在省外打工。四是在与父母联系方式上,97%的电话联系,很少写信联系。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7%;学习良好,占18.3%;学习成绩一般,占60.1%;学习成绩较差占5.9%。其中,有62.7%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37.3%。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部分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缺乏父母的督促指导,主动性、自觉性不高。95%的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产生各方面的压力,如开家长会没有父母参加,和同学发生争执得不到父母的引导,有时还受其他同学的轻视和欺负,这些压力的产生致使留守儿童心理变异,逆反心理增强。在学校违反纪律,和同学产生摩擦,在老师眼里成了班里的'问题生;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和管理,生活自由散漫,加上临时监护人大多是隔代老人,对孩子溺爱放纵的现象,进一步助长他们任性、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情况报告14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的准备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xx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经过几天的相处,有些小朋友已经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的志愿者相处,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们的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关系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却给我们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点点的成效,我们仍然会继续己微薄的力量。
留守情况报告15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发展需要,发挥儿童的潜能,将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针对我镇弱势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索伦镇妇联在今年10月开展了一次弱势儿童生活状况的调查,主要目的是为提高我镇儿童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弱势儿童主要类型为:留守、流动、孤残、贫困、单亲儿童等。
在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查找问题与研究对策相结合、采取走访和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调查。依托镇中心学,对弱势家庭学生95人进行了综合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弱势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成长环境均较差,多数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语言难沟通,行为习惯差距大,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地影响。
一、现将其面临的困境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如下:
1.弱势儿童得不到妥善有力的监护
一是监护能力弱。担任弱势儿童监护人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对孩子的监护只能是止于吃饱穿暖。二是监护不到位。由叔伯、亲戚等担任监护人的,对弱势儿童只照顾生活,其他方面不负责任,在情感上与弱势儿童的距离较大,易忽视孩子心灵、精神上的需求,造成监护不到位。
2.弱势儿童心理压力较大
一是缺乏安全感。单亲儿童、贫困儿童、孤儿和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都有"被人瞧不起"的感觉,致使他们变得胆小孤僻,焦虑不安,缺失被保护的安全感。二是强烈的孤独感。弱势儿童不但没有承欢膝下、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机会,连过年过节都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孩子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使孩子变得内向、抑郁、自卑、敏感和脆弱,导致心灵扭曲。
3.弱势儿童的教育出现盲区
入学后,弱势儿童的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大部分弱势儿童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不识字,只会签自己的名字。这些家长重养轻教,平日又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也不能将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全面反映给家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使得一些孩子缺少应有的督促,学习成绩不理想。再者,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指点和引导,行为出现偏差,一些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这些孩子们在学习上缺少专人辅导,生活上缺少亲情关爱,直接导致这部分儿童的学习质量不高,影响今后的升学和就业。
4.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面临的困难
大部分弱势儿童存在心理失衡。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或脆弱、焦虑、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存在叛逆怨恨情绪。调查显示,这些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普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主要向亲朋祖辈寻求精神支柱和慰藉,存在交往不当误入歧途的较高风险。另一部分弱势儿童家庭,因家长是精神残疾患者或肢体残疾的病人,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对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阴影,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目前还未能普及,且帮扶的途径使家长们较难接受。另外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弱势儿童来说,安全防护和安全教育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政府及妇联开展的救助工作情况
在镇党委委政府和旗妇联的正确领导下,索伦镇妇联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紧紧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和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切实为弱势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了救助活动。
1.整合多方资源,共助弱势儿童成长
通过组织基层妇联针对弱势儿童生活、学习需求,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弱势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情况,解决孩子们的思想问题,指导他们学习、生活。
2.推进家教,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镇妇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为弱势儿童的家长提供帮助。仅去年就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4期,受益家长855人。通过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弱势儿童健康成长的关爱氛围。
三、建议和对策
救助弱势儿童,不仅要依靠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也要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形成合力。镇妇联组织应尽心竭力为弱势儿童排忧解难,切实履行代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职责。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丰富内涵、创新载体、提升品牌,使弱势儿童救助工作成为弘扬文明新风、建设社会的公益平台;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载体,成为提高弱势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积极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
1.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不断推动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
明确政府职责,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保证每个儿童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辍学。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进镇务工随迁子女就学权利。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保障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消除制度障碍,为流浪儿童、具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造条件。
2.营造有利于弱势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做好弱势儿童的救助和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要全方位地加强弱势儿童管护工作;要建立形成弱势儿童救助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弱势儿童部门工作责任制,搞好综合治理;营造社会、学校、家庭进一步关爱困境儿童的氛围等,共同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帮助,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3.关注弱势儿童群体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造成弱势儿童面临的卫生医疗保障问题更为突出。一部分残疾儿童或重病儿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笔医疗费或康复保健费,且持续理时间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后续的治疗往往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弱势儿童家庭,因家长是精神残疾患者或肢体残疾的病人,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对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阴影,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而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目前还未能普及,且帮扶的途径使家长们较难接受。另外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祖父母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借助社会力量,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对弱势儿童进行心帮扶和指导。同时学校也要要指导教师耐心教育、帮助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关心关注弱势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父母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几点思考:
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儿童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等等。进一步解决儿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儿童工作的重要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谐理念
强化宣传。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权的角度做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注重培养挖掘热心公益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理念,不断扩大妇联救助工作的影响面和美誉度。
2.积极参与协同,促进成果共享
积极发挥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使党委政府更加关注弱势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保护和素质教育,更好的帮助弱势妇女儿童摆脱贫穷,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化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留守情况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情况报告01-20
留守情况报告15篇01-20
留守情况报告(15篇)01-20
留守情况报告(集合15篇)01-20
留守情况报告(合集15篇)01-20
留守情况报告集合15篇01-20
留守情况报告(通用15篇)01-20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02-1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