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20 16:33: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八月x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新课培训。程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语文教学方法上要求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我会努力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带着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疑问,当然,还有对省级骨干教师的向往,我走进了培训课堂。

  这次的培训,跟与往不同,既安排了理论的学习和专家的引领,更令家感到压力的是培训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和本人业绩分挑选出优秀的教师作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其余的均淘汰出局。因此,学习是极其紧张的`,竞争也是残酷的。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有政策法规的辅导,由教育科研的指导,还有专门针对考试进行的评课指导以及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互动。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导师的指导、引领。

  十几天的学习,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准时参加研训,认真倾听,冷静思考,充分交换意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收获颇深。

  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喜悦的收获着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聆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使我感受颇深,受益良多。我不但萌发了多读书,博览群书,阅读有思想的作品的强烈念头,还立下了做有思想的教师的奋斗目标。肖川博士的报告让我充分体验到了教师的幸福,也懂得了如何追求自己的教学幸福——放开自我,全面展示文化魅力。尤其从高林生老师、周积昀副院长的课中,让我更加肯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展示文化的魅力,享受教师的幸福。当然,关心风老师评课指导,是最实惠的辅导,她系统地分析、全面列举了评课的着眼点、基本点和突破点,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明白了一节课该怎样去评析、欣赏、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骨干教师,为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我将按照专家的引领,广泛阅读,胆、深入思、不断总结,全力打造自己。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7月22日至7月24日,莫旗教研培训中心完成了新一轮第三期继续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本次培训在我中心和各位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次培训应出勤139人,实出勤126人,参训人员在三天的培训中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培训结束的时候都纷纷表示,本次培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训形式都很适合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收获颇丰。

  培训之前我中心本着分科编班、按需设置课程的原则,在总结前两期继续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培训调研,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设计了本学期小学语文的课程菜单,依据教师的需要,确定了培训主题。并通过“专家引领、课例观摩、交流研讨”的研训一体的培训形式,由南京和莫旗教研员一起引领学科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本次培训内容为《课外阅读的探究》、《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关于课堂模式转型的尝试》。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都说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广大的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既学习了专业知识,接受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同时通过课例观摩,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及时和教育同仁进行交流探讨。南京专家的讲座、做课和点评,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本次的培训大家可以看出我中心对培训工作的力度之大,也使学员们通过本次培训充分地感觉到我中心在培训工作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这种为一线教师的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培训工作,使继续教育培训更加符合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员们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学员们对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都非常满意,纷纷表示这种培训方式是最有效、收获最大的,希望在以后的培训中能看到更多的名师的课,解决了很多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对提高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实际意义。

  本次培训班级管理仍然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在出勤上严格遵守请假制度,并及时公布出勤情况,做到班级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使我中心的培训工作在各方面都日趋完美,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高中语文90学时培训现已结束,此刻回头想想,12天的连续培训已不漫长,也许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在经历时总是煎熬万分,而回首时却是如此怀念。此次培训给了我许多启示,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重新审视”。

  首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目的。崔勇老师说:“人生就是不断的成长,而非学习。”“不要有偏见,人有千形万态,诗歌也是千姿百态。”“在社会中,人要有忍耐肮脏的能力。”等等这些智慧的话语无不在敲击我已类似顽固的脑袋。在继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被我定位为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评论知识等。这无形中让学生囚禁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无边际而使得自己迷失、迷惘。现在我知道,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他们思维,教他们自主认识外界、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次,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无疑是个难点,也是个重中之重的课程。俞磊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的评价系统是混乱的!教师习惯性地在每次评价作文时用如下话语:主题深刻或肤浅,语句通顺,脉络清晰等,这些概述式的话语其实是在敷衍,作文做好的.评改方式是面批,而评价角度是从语言、思考、视野、逻辑和技术这几个方面出发。而后,他又着重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有张力、有质地、有滋味的语言结构,并加以举例,这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需要看书,老师同样如此,要使学生知道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才气!重视语言,重视作文评价,前面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本身。在文学沙龙中,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在各个方面让我重新审视教育,尤其是来自乐清中学的张金琪老师。他对于教育有许多的看法,比如中国的教育不如外国的教育,当他的孩子到外国上学时,跟他这么说了一句:“原来教育是这样的。”而他自己从各种书籍和实践中也发现,我们的老师不合作、不学习,有点什么东西就像宝贝似的不舍得与别人分享,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教师不读书,不与时俱进,早晚要被社会淘汰,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老师如何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同时,又不与现行高考体制相违背?“教育将走向何方?”

  这一次90学时培训收获就这么多,可又岂止这么多?它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我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20xx年10月17日至10月19日我在日照学校参加了为期3天的语文学科培训,观摩了几节优秀的教学展示课,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众多的语文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下面就几点感触颇深的体会向大家汇报交流。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备课的一个侧重点是要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生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怎样预设才能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另外,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应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就是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在这些课中,日照第三实验小学的《跨越海峡的生命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是四年级的课,在教师引导下,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架起了一座爱心之桥,达到了高潮,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当中教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照顾到全班同学,给每位学生表达的机会,老师随机出现的练习题又符合学生实际,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岚山的《陶罐和铁罐》给我的印象也很深。用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把学生带入文本中,使学生能吃透文本,表演得入情入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及学习兴趣。我觉得这就是老师所讲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体现。

  二、课堂生成是课堂生命灵性的体现

  课堂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程实施过度中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使问题不断产生与整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和集中,方法不断选择与求新,从而使课堂高潮迭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不曾预约的精彩!”这就说明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三、饱满的激情是课堂的师生情感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出是一个有个性的课堂,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由此,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为“营造绿色生态课堂”提供了条件。例如,王军才老师的`《慈母情深》虽然是一名男教师,一上课用《母亲》这首歌,以饱满的激情、唱出了母亲的爱。一下就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引导、逐层深入,使学生通过自己平时对母亲的了解,说说和母亲之间的小事,整节课教师的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悦。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是绿色的生态课堂,就应让我们的课堂激情饱满个性张扬。

  是呀,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了讲台,不是重复一次教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争取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语文、走进文本,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能自主地进行尝试,为学生真正营造一个绿色的生态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我想,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清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实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望大家给予指正。

  阅读文字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到名著、唐诗宋词、文章句段,小到商品说明。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阅读教材,它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教师范读时,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并做好领头羊的作用,发挥指导作用。上述只是谈到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但光知道这些还不行,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 ,完成教学内容才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步中教师要给好预习提示,使学生的预习有目的地进行,使预习行之有效。这就是教师教学中的'“牵引”,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是字的音形义不懂,还是无法理解片段的意思。对于不懂的字词则可以在课前利用工具书查询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帮助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此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将文章的中心抓住,领会全文的重点所在,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疑和问。没有“为什么”就没有今天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扶”。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

  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 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那么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通过为期五天(xx年x月x日x月x日)的短期培训,为期五天的培训转瞬即逝。时间虽然比较短,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深深地被专家教授们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辟见解所折服,更被班级学员们的参加培训的热情所感染,虽然苦点,累点,但我要说:“乐中学,学中乐。”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兼而也有太多的困惑!

  (一)以学论教

  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状态作为焦点,以学的方法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通过学生的学来讨论教师的教。以学论教要求把课堂教学中心放在学生上,重心放在学习状态上,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然而,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否认,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研读文本,语文教学停留于把别人的东西(即参考书上的东西)毫无保留的传达给了学生,学生在没有读懂甚至没有读通的情况下被教师生拉活扯雾头雾脑进入了文本,又何来感悟,何来的思维呢?结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究教材,挖掘教材,尽量做到用教材去教,把自己深究的.结果与学生共勉,让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在《武陵春》这首词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对文本的诵读,情感的煽动,让学生由读悟情,由情入境,深刻体会了诗歌情感,进而将这首词改写成散文诗。

  (二)平等对话

  新课程的核心就是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只有研究学情,设计相宜的教学环节,先内容,后方法;为内容,定方法,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也就体现了每篇课文设计主问题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早已设计好了整堂课、整篇课文的问题,甚至连标准答案都设定好了。教师没有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被残忍地设定了,界定了,学生的答案必须与教师预设的基本相吻合。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绝部分教师的教学主题界定在了对“父爱”的品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专家们采用层层剥笋的读书方法,设计了“为什么这篇文章感动了人们近80年?”这一问题直切文章核心,其他所有问题都由此而生发,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让学生学有所获,培养了语文能力。

  (三)培训感悟

  1、作为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应该是艺术的表现,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创设学生喜爱的课堂。

  2、语文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都应该有所感,有所为,付诸行动,充分发挥各自的正能量,让自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3、语文教师必须深究教材,挖掘教材,用教材去教,以主问题为核心,设计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

  4、文学体裁的教学应该有一个整体感,要先学课例,还是先传授文体知识,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研究研究。

  5、要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教学。

  总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对教师专业成长极有意义的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思,不断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20xx年9月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学生的读书实践。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小语教材在绝大多数课文后都明确地列出了朗读课文的要求,这体现了对朗读的高度重视。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初浅的做法。

  一、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朗读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或者为了创设某种情景,教师的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很有必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像,感受意境,对于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为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读书的兴趣,对故事性强或对话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演性朗读;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班全组接龙读;为了强化记忆,活跃气氛,对于诗歌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有一定基础后,为了提高朗读的效果,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不仅能起到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的效果,还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气氛,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尊重朗读选择的多元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同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朗读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他们的朗读也决不会雷同。教学中,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当学生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成了学习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因此,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避免人云亦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倡导个性朗读。如在教学《趵突泉》一文时,对以下描写大泉的句子,学生的理解截然不同:“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特别是学生在朗读“冒,冒,冒”三个字时,语速、轻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学生读时由轻到重,由快到慢。字字铿锵,句句有力。他饱含深情地说:“趵突泉就像一位顽强的、坚忍不拔的人,他不屈不挠地向外冒着,决不停息!”而有的学生朗读时却是三字连贯,一气呵成!用他自己的话说:“趵突泉充满青春活力,我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 、颜面的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

  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怎样读才叫做“有感情”?笔者认为朗读时应该深入体会、融合作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有感情”地读。如在教学《西湖的“绿”》这一篇美文时,我尝试用插图和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自己去想像体会西湖的美丽,寻找感觉,带着理解和感受去读书,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由于阅历的限制,或许读出的西湖并不是很美,但由于是真情流露,所以听起来也很舒服。

  四、关注辅助手段的功用性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呈现的海底美景所吸引,那么读起句子来就更带劲了。因此,朗读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则能使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20xx,北京!》一课,低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局限,很难体会到20xx年7月13日晚上那一片狂欢的景象,这时,利用多媒体再现那晚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跳跃的庆祝画面,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不知不觉中,小朋友就被画面所感染,仿佛自己就是狂欢的人们中的一员,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于是,只只小手高举,张张小嘴想读,个个小脸通红。另外,还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来渲染课文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五、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课堂上,评价用语的使用很有考究。有位老师在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边那五彩斑斓的景象!”等教师层次递进的评价,激发了小朋友参与朗读的热情。班里的每一位朗读者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评价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我在引导班上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时,建议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建议指点为辅。出现了“你读得真是太棒了!”“你这儿读得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再重些就更好了。”“听了他的朗读,我真想去那个美丽的地方走一走。”等评价语言。学生在肯定同伴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既指点了同伴,又提醒了自己,更好地激起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根植于课文这片“沃土”,教师要尽我所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读中学会创新,给每一堂阅读课都插上飞翔的翅膀,给孩子们创造快乐的源泉!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读了《20xx语文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更新。

  1、20xx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学习注重与听说读写和生活相结合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还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内容及评价的新强调

  (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变化最大的是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把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减为1600个左右,其中(800-1000)减为800个左右会写。增加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要求。关于学习独立识字。原先只要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新标准增加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会写字的数量由(1800)左右减为1600个左右。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也是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

  新标准虽然降低识字写字量,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二)关于阅读教学

  1、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低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学段不少于40万字,高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不少于145万字。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2、阅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精读的评价,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

  3、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新标准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出了两个防止:一是“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二是“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现象,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浮于浅表地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过度发挥。

  以上两种现象都不利于学生读好文本。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引导学生读通文本。②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情感都应该理解到位。③引导学生读好文本。

  (四)强调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20xx版标准在习作要求方面,更突出了阶段性特点

  ①强调了第一学段写话,应着重指导学生清楚连贯地表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一是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连贯。二是指导学生把词扩展成句,三是通过问答听写培养学生清楚连贯的写话能力。

  ②第二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段、短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意思去仿写,二是抓住顺序去观察,三是抓住记叙文要素去叙述,四是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③第三学段指导学生学会写篇。高年级要加强读写结合训练,掌握读与写七条规律,学会“读中学写,写中再读,读写结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给我们提供了七条读写结合规律:一是从读中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二是从读中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三是从读中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四是从读中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五是从读中学捕捉文章的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六是从读中学品评课文,作文练自己改作文;七是从读中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方法。

  (五)语法修辞知识要重视应用性

  1、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在所遇到的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概念、定义进行讲授与操练。

  2、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应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①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②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③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的表达效果。④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最后谈谈“关于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不能厚此薄彼,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统一,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4、在听说读写中追求二者和谐相生的境界。

  总之,学习了《20xx语文课程标准》,我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更明确了。决心努力以课程标准来指导自己钻研教材,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方案,将课程目标要求融入到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等实际教学活动中。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就像是航行中的船没有方向。每年开学前,我都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这学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级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清晰的目标。

  之前我也教过五年级的语文,原想凭着以前的教学经验,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应该会得心应手,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非如此。除了教材内容有了变化,其他方面也有变化。先是对部编版教材不熟悉,开学之初试着备了几节课,可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学情分析不全面,对学生的已有知识链把握不清,不知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屡屡受挫,老师教着累,学生学着累,成绩还不尽如人意。

  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后,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思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抽离自己,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进行转换,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分析思考,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备课,运用课标使教学活动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目标有十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有明确要求,告诉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人;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文知识。学段目标在小学阶段有三个,清楚地规定了在每一个学段中,学生要掌握的具体内容。每次备课,我都要根据学段目标,准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除了目标,《课标》中还有教学建议、评价标准等。我参考《课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育方式。我当学生的时候,接受的大多都是填鸭式教育,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对话,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清晰的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获得的知识能力。让我在用教材、备学生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读《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心得体会03-03

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1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5-0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2-0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7-24

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篇01-2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1-19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4-08

解读2022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