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评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评课稿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在兴趣中学习,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才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智力和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赵赵老师的这堂物理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本堂课的几个突出的亮点是(也是值得借鉴之处):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赵老师通过一首优美动听的古筝曲引入新课:关于声音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有的说想到了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说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从而引出课题: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通过观察与实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赵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动手做了很多个实验,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得出来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本节的物理知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实验1:振动产生声音
1)小组活动,一个同学用手拔橡皮筋,一个同学听。赵老师在学生实验后让学生思考:你听到了什么?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当振动停止时还有声音吗?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的解答获得了初步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受。
(2)老师和学生一起用尺做实验,分别把尺放到桌边三分之一处和三分之二处拔动让学生听并提出问题:你感觉的是什么?学生勇跃的做实验并积极的回答,哪处的声音大,哪处的振动时间长,哪处振动的幅度大等等,既让学生再一次的体验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又解决了课堂测试中的题,也为下一节课声音的强度埋下了伏笔。
(3)让学生观看录相鼓的振动带动鼓上红色小球的振动,从视觉上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4)敲动音叉,观察能不能看到振动,看不到怎么办,在学生想办法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加深了印象。
(5)用手去捏自己的喉咙说话,感受声带的振动。
通过这多种教学活动,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在积极参与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实验2:声音靠介质传播
①固体能传播声音,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人敲桌子,一个人俯耳听,再把桌子拉开一条缝再重做此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传播声音。
②液体能传播声音,教师准备了一个水槽,让学生在水槽里撞击石头看能否听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③真空不能传声,电脑演示让学生观看,先将玻璃罩内的电铃开关打开,可以听到声音,然后用抽气机抽气,在抽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听声音大小的变化,随着空气不断地被抽出,电铃的声音将越来越小,然后再慢慢的放入空气,又可以听到电铃声越来越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如果我们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出,使玻璃罩内变成真空,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快慢
电脑演示声音在各中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并出示一组在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的数据,让学生从中得出声音在固体气体中谁传播得快。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赵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条理性强,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4、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课前准备很充分。
(1)课件上下了很多工夫,素材多,字号大,让班级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得清。
(2)课前准备了很多实验用具供学生活动实验用。
(3)课前准备了难易适中又有所拓展的当堂测试。
本节课不太完美的地方一是针对新知的训练少,在探究完每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口述或电脑显示几道相关的题让学生抢答会更好的,尽管最后有一页的当堂测试,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多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二是课堂小结是必要的,让学生总结完本节课的收获后再发测试题比较好,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本节的知识点的印象
物理评课稿2
听了谢老师讲解《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一节内容,收获不少,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课内容: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是一堂实验课,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生自己动手印象更深刻
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类比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
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突出
4、分组实验是很好。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这也决定着赏评一堂课时,个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这堂课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可以更接近实际生活,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可以列举出更多的生活实例,
总之本节课充分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例。
物理评课稿3
朱世军工作坊第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在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开展,该次活动我们听了十四中的蔡海云老师上的《动能和势能》和荣山中学的陈琼珠老师上的《浮力》等两节课。下面是关于两节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一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1、较好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导学效果好。上课一开始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以学案导学,使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有效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节有三个探究实验,老师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老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等方式来进行实验,实验的结论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实验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例如,“探究物体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特别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强调实验用到的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4)自制实验器材,实验效果好。在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她用两个矿泉水瓶从某一高度落下,让学生观察放在沙面上的压力小桌被矿泉水瓶压陷进去的深度,比较矿泉水瓶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蔡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及实验室器材相组合创造性设计的本实验,取材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
2、有待改进方面
(1)学生上台演示的效果需要改进。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时背对其他台下同学操作,讲解时只讲给给老师听,这时老师并未及时提醒和纠正他。。
(2)老师讲得多,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少,给人有赶场的感觉。
二、关于《浮力》一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1、优点
(1)以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
(2)教师教态自然,面带笑容,有亲和力。语言表述清晰,语速快慢合适。
2、缺点
(1)关于浮力概念的学习,老师采用的手段不合适,造成学生不能独立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只好照着书念。陈老师是这样做的:利用热气球图片让学生归纳气体对物体有浮力;利用乒乓球从水中浮起的图片及演示,让学生归纳液体对物体有浮力。接着让学生说浮力的定义。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乒乓球压入水中,感受有向上的阻力存在,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样处理可以使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老师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不够好。课堂上老师重复讲了几遍如何测量浮力,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明白。这里老师的引导方式可以换一下,例如让学生手托着物体,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问学生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理解浮力的测量方法,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3)时间安排不合理,老师讲的太多,造成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过短,也没有时间给学生一定的练习随堂检测学习效果。
物理评课稿4
这节课已经结束,要我们听课者还沉浸于刚才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教师的教。二学生的学,下我将从这丙角度支做一下点评。
评价:
一.教师的教
1.老师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教学。例如关于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准备了与学和际生活相关的图片—— “百米跑”使教学能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分成几了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2.教师充分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发展,做到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质疑、发现。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想想议议”、“合作交流”、“观察思考”“模拟表演”、“ 现场编题”等学习活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了不同表达方式,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又通过六个“你知道吗?”将所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不仅带给学生以科学和震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双服务于生活。
二.学生的学
看学生的学我觉得应该主要看学生是否“会学”、“乐学”、“学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了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愿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做到了主动解决问题,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表现上 从开始的小游戏到小组合作交流,再到后来的编题、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显得异常兴奋,体现了学习“乐学”几名男同学对问题的分析和切入角度,看出学生学会了分析物理的方法,可见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2.学生的参与度上,这节课有22人参与了板演,45人参与了发言,参与人数达了100%,说明老师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所以他们才有话可说,才争先恐后的说。
尽管课堂教学中老师有口误,尽管课堂中老师没能进行达标测评,可这仍然是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是一节值得推广的课。
物理评课稿5
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物理评课稿6
本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中吸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优点如下:
教态自然,和气悦人。教师的姿态优雅,会给以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抑扬顿挫,节奏性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无不规范的口语,叙述得当。
实验演示得当,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
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承。 课堂调空能力强,能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并使用良好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认识深刻,了解学生透彻,为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时间分配得当,祥略得当,重点突出,难v点攻破,对教材认识深刻,对大纲吃偷。 板书有条理,规范漂亮,字迹工整,科学规范,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节知识了如指掌。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恰到好处,以科学家沈括的动人事迹杰出贡献,鼓舞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为国争光,为科学献身,热爱祖国,激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
优点: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足: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建议: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3、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充分的预习。
物理评课稿7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张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一开始交代学生效率在中考试卷的占比。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建议。
设计点比拼的题。
物理评课稿8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四、注意细节: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提示学生操作中,应断开开关——安全和节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电路需要这样做。为学生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不是我们教育之目的所在吗?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
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
物理评课稿9
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物理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线索清晰,使学生在感性认识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引出理性需求:既速度的概念、公式、计算。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突出了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我个人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优点:
亮点一:
整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学生参加游戏,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切入正题。导入环节,涉及到与运动快慢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知冲动,与后续内容的关系上做足文章。通过百米赛跑情景提炼出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再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自然引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生成新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亮点二: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把生活中与速度有关的信息整合后,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百米赛跑现场”的图片,情景再现,让学生仿佛又回到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合作交流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目标明确;“汽车速度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就在身边;用课件逐步展示1m/s=3.6km/h的换算过程既节省时间,又突破重点;平直轨道运行的列车、疯狂过山车对比鲜明,一下就让学生分辨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磁悬列车,即拓展资源又进行情感激励。以上课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件的运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的同时,也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在编题解题环节有效展开。
亮点三:
本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
本堂课,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有4次,用时合计15分钟,分别是:课前导入的小游戏;速度的意义、单位、公式、的五道题,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又分组板演;用物体或肢体模拟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最重要的一次是编题解题环节:2人编题12人做题8人纠错。其余学生正式书写了4道题。由于课堂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突显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多人次参与编题解题进行汇错纠错,有效的完成了速度的计算这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几点建议:
1、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要用书面语言,地方土语尽量避免。
2、可见要与教学同步课件有一次延缓之处。
3、避免口头语“那么”
4、合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纠错后,教师的点拨点到为止,不用过度的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下来达标测评的时间!
物理评课稿10
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惑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两手的食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这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手拇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呢?”指出这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手压笔的两端”这个实验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与生活习习相关,更好的激发学习愿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带着问题迅速进入课堂。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课本)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压强的概念的引入为难点之一,公式中受力面积要具体讲解,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较少,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回答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训练。
物理评课稿11
1、 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课前材料整理。
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使用做了分组探究安排。让学生对实验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掌握,通过设计电路图、实验串并联电流的测量,让实验课教学的正常开始。
(2)学生的讨论组织有序
充分利用小媒体的.直观性教学。将学生对电流知识理解偏差给予分析、讨论和交流。同时再设计相似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加深。做到了习题的精选精讲,讲练结合,注重科学知识的重点落实,难点分解和突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值得商讨的地方:
在教学中,应一个知识点多题型变换,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各种错误思维。多留些时间给学生们动脑、动手,自己找找错误的地方,纠正学生自己存在的定势思维问题等等。
物理评课稿12
在听了李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物理评课稿13
在此对这节课做一下简单的评价和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近两年中考题的出题形式,特别是在功、功率、效率部分容易出的类型题,把它们分成四大块,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大型设备的说明书,设置人或机械的'工作情景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相关题目,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对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做出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参加中考将有很大的帮助。
3、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脑动手,对大部分习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学的讨论,能够有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但个别学生不善于思考和发言,有时候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语言的煸动性还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4、提出的建议,知识点的复习再突出、深入一些,习题的选择上,难易程度要适中,语言表达再精炼些,板书要认真书写,不要有太大的随意性,要让学生发散思维上要有些创新。
物理评课稿14
周四听温从跑老师的公开课——《动能和势能》,让我受益匪浅。温老师设计的每一个实验,语言的每一处衔接,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显现出温老师的匠心独运。整节课深入浅出、气氛轻松活跃、师生积极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温老师课上得生动,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有多次的实验、讨论、发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课堂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了。
温老师通过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轻松的引出运动的飞机具有做功的本领,再通过各种事例说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过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与学生巧妙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出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得动能、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巩固概念,给我以后上概念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启发。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魅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温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上课一开始,温老师通过演示小球过山车的实验,引发学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学生纷纷抢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记录。然后告诉学生,我今天也准备了几种能量,让学生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巧妙的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出了温老师高超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生学习投入度达90%以上。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动手动脑,主动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温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关注所有的学生以其发展。例如学生讨论发言时,温老师即关注到前面的学生,又注意到后面的学生,即照顾的女生,又考虑到男生;巡视指导实验时,温老师参与到每组学生中和他们交流讨论,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给与肯定,如“你真厉害!”、“真了不起!”、“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面积提高。
当然针对整堂课上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节课容量太大,教学时间达45分钟,课堂结束有点仓促,对于《动能和势能》可以分成两节课完成。
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温老师在这节示范课上所展示个人风采与魅力,正因为有了温老师这样夯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技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使这节课依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物理评课稿15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评价一堂好的物理课,在导师的指点下,使我了解到了,现在的物理评课,已从单纯的看重点、难点是否抓住,条理是否清楚,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等逐步转向
一、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知识和技能
(1)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否符合大纲要求(2)能否抓住本节课的要害位置(3)体现本节课物理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物理过程(2)重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内容结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3、物理实验富有创意,实验效果好
4、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实效,能体现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5、能科学、合理、创造性的应用媒体技术来优化本节课的内容。
【物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评课稿07-23
物理评课稿(精选11篇)03-08
物理评课稿(15篇)01-21
物理评课稿(通用23篇)02-21
物理评课稿集合15篇01-21
物理评课稿合集15篇01-21
初三物理《电学实验》复习课评课稿10-16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高一物理《力合成》评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