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后感

时间:2023-01-21 19:09: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君子之道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君子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1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所理解的"君子"一词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为国家服务的形象。但从读了《君子之道》后,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过是正真意义上君子的一小部分。

  君子不是杜甫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形象;不是李白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自信的形象;也不是陶渊明那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山水的形象。

  正真意义上的君子包含:进取、育人、为政、交往、礼仁、为人、修养、孝悌八方面。一个人做到其中一样,并达到完善为世人所称道已实属不易,何况八种呢?所以说他是有轻重的讲头的。

  古代的一种选官方式叫做"举孝廉",当地父母官会选取孝顺父母的人去担任这个职位。这从一定方面了一反映出,古人对于孝悌的重视。李密的《陈情表》深刻的的表达了孝悌这种君子内涵。

  在我看来,现代人最重视的是"做人",也就是君子之中所讲的为人。从初中至今,老师苦口婆心常常讲到的不是学习,而是为人。我认知的为人是:"行之端,做之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应该做个怎样的人。写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一个人——周恩来总理。我相信他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信仰,他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无数青少年为之学习的动力。周总理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极富使命感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负责的人,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连他敌人都尊重的人。周总理的为人是我们榜样,他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呕心沥血,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一个"礼"字,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邦。礼不仅表现在政治属吏关系上,更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鼎数量、饮食、礼乐规制)现代韩国、日本很多礼仪文化都是源于我们古老的中国,说起礼,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先礼后兵。对待他人时要以礼对待,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尔夫人谈判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是,曾说过一句话"中国穷,所以不怕打仗"。令撒切尔夫人回想许久。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讲的礼不仅表现在外边的礼仪方面,折射到内心更显出一个人的修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他依然不断的学习他人优点,并反省自身,从而提高自身,充实自我。随之,他的修养也不断提升。

  神人都不断探索,询问提高自身学问,何况我们呢?作为2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在学会做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要懂得进取之道,学会与人交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最早提出"任重道远"这一经典名言,作为君子就要有刚建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这种理想和抱负决定了他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实现这种理想和抱负的道路是长远的,应当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无情流逝,不要虚度年华。确立远大抱负,做好心理准备,前行吧!

  前进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困难、阻碍,这些困难中有你自己解决不了的。因此,你更要学会与人交往,而交往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诚信。"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其中,不思其得,从容之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实,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交往的重要原则。《论语宪问篇》中讲到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已。交友就要交有益的朋友。

  关于育人,孔子有"因教施材"。

  关于为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首先要忠于帝王。

  读完这本书,对自身感触最大的的便是《礼记中庸》所言: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到底,做到成功。

君子之道读后感2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便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与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格方面的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便是君子。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而做个君子,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符合教育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搭建育人平台,最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我们才可以称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时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简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尽量不要变成器物的奴隶,自己也不要变成器物。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年年岁岁人相同”,他们用完全一样地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材。虽毅力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教书到最终成了教书匠,匠气十足。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在教学生产线上变成了考试机器。而课堂模式化,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赵校长在《我们的教育追求》册子中说过,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为模式一词,容易束缚人的思维,让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将课堂环节化是简单粗暴的。我们的课堂,不论是以前的讨论展示点评还是现在的三环节,一开始是为了引领老师有章可循。但课堂的目的绝不是环节,而是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自主。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变成器物。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他而言,学生的大脑只是知识的容器。一切的重复与练习只是让学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认同了分数,却割裂了学生基本的人格属性,忽略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对教育的犯罪。这种唯我试图,唯分数图的价值观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葬送的是学生的未来。最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更成了扼杀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场所。万玮在《向美国学教育》一书中写道,通过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感性认知,会像大学时期的教育课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学老师用最不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学的授课,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种课本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冷冰冰的客体。照本宣科越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损耗就更厉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恢复其儿童的天性,就要从课堂变革。

  总之,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这正能量。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想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君子之道读后感3

  何为君子?亦如《诗经》中所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风度翩翩,才华横溢。

  何为道?老子这样解释“道可道,非常道”难以名状,故又描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对于我来说,君子可以想象出来,但是“道”是不能测绘出来,还是有一些晦涩难懂。但在书店中,看到《君子之道》还是忍不住想翻阅一下。读过秋雨的《东坡突围》,便喜爱了这个作家,却不知为何网上骂他的人如此之多。此等流言蜚语,不信也罢,毕竟我与秋雨文字直接接触,亦如与秋雨直接交谈。未翻阅之前,我心中的君子形象,由李白、辛弃疾、谢混、嵇康等人代言,或放浪形骸,或报国杀敌,或纵情山水,或风度翩翩等等,为君子者,自有一番风骨,自有一番风情。

  而秋雨的君子之道,则以中国千古文化开头,点出集体人格——君子人格,而后讲述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等,抽象概述,详细述之。让我们更能明白,了解,何为君子之德,何为君子。他认为君子之德,如果以“利他,利人,利天下”来要求,那标准太高,难以企及。在辨及儒家思想,认为君子之德,一半为仁,一半为义;一半为柔,一半为刚。君子,应“蹈仁义而弘大德”,此来又泛泛,秋雨又述之,君子用德风,来影响社会风气;弘扬君子之德,社会效而仿之。怎样有此德风?君子应成人之美,做善事者为好人,做美事者为君子。毕竟与美相对的'不是丑,而是恶,怎样做呢?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周而不比,什么意思呢?我当时读的时候,光看标题就想了好一会儿。但我们现代“周”的意思与古代有很多不同了,周:全面,广泛;比:片面,狭隘。意思是君子普遍厚待而不偏执。又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君子严正而不争夺,合群而不偏执。而小人恰恰相反,列群私争,只为一己之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自身坦荡,无需表演;而小人可以用喜怒哀乐来遮盖自己的行为,唯独“坦荡”是表演不出来的。在此书中,我最能感悟与理解的君子之谊。秋雨将友谊分为三种:高谊、常谊、甘谊。

  高谊:中国人都知道,那便是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之谊。这种友谊,极高,有人纵然一生也未必能寻到。但这种友谊,不会长久,因为“极而不永”,就如跌至谷底,向前走去只是上升,不会再降;爬上高峰,已至山顶,便会下坡,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常谊:则是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不必刻意追求,不必忧心分裂,困难之时,施以援手;心悦之时,分享快乐;迷茫之时,指点迷津;痛苦之时,拥抱安慰。这种友谊,可能因为一些小事建立,例如帮助。不论帮助他人,还是求助他人,都可以建立一些人际关系,一些友谊。在这里,就我经验谈两点,虽然阅历浅薄,也依稀有一些经验可谈。

  孤冷傲世之人,亦可以叫做高冷。他们只是慢热,或是性格使向,或是经历使向。他们大部分都是可爱之人,单纯之人,因不知如何相处,故而慢热;因需要一层保护色,故而高冷。这些高冷之人,多少碰过一些壁垒。

  如果可以,不要私交甚密,冷落他人。于人,于己皆是不公平。

  甘谊:也做甜谊,蜜友,相交甚密。二者相视一眼,便已知内心,而他人多不知所以。一开始很好,很甜,很蜜,很腻,时间长了便会掉入一种陷阱,彼之密友,有事必相帮,人际关系需共享,我之恶者彼必恶,我之悦者彼必悦。这是不自觉便有的想法。可能两个人相知相交了一辈子,大风大浪都经历过,却因一粒沙子而绝交。其实即使再相似的两个人,想法未必一致,趣味未必相投,只不过是大多相投而已。真朋友,无欲之求。

  我们应当怎样呢?高谊寻不到,常谊到处是,相交甚密成为甘谊,久而久之,误入陷阱,最后最亲的两个人形同陌路,想想实为可怕。

  我们当学君子之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秋雨在这一段友谊中,这么描述:未必经常相聚,未必海誓山盟,未必成群结队,未必书函频频。但偶尔一见,却满眼亲切,纵挥手而别,亦衣带留痕。

  所幸,在我过去岁月中,遇到几人,有此情谊,吾之所幸,吾之宝藏矣。除了君子之德外,还有君子之名,君子之狱,君子之伪等。秋雨有很多人生感悟,与教诲,写在岁月之味中。告诫我们青年陷阱,中年之责,老年如诗,告诫我们,莫不以智高,莫不以智短,莫不识人生而定人生,莫不恐担责而推责,莫不惧老而贪幼,顺其自然者好。亦如庄子所言:“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