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
上了一节学习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我先说一下自己的上课方式。在集体备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一堂课下来我认为本节课存在问题如下
1、课堂量过大,一节课比较紧凑,生字词的听写本可以删除,但为了再次落实,可以说消耗的时间较大。
2、说明文展示的劣势凸显,如果这是一课记叙文,学生可能会有话可说,但说明文有些题类似数学题型,小组的讲解成了出示答案,学生并无疑问可循,由于说明文的可造无味,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
3、老师语言力度没有到位,特别是在第二组讲解的时候,由于讲解不到位,老师说了声“适当给点掌声”,我想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的力度不够。
4、多媒体的运用对本节课教学促进作用不大,出示的多媒体基本上融化在了学生的展示中;
但虽说问题较多,本节课学生也聊有收获:
1、说明文的知识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的较好;
2、小组讲解还是较为到位,我认为总体来说有很大进步,组长或者主持人敢于用其他方式创新讲解,特别是第一个主持人的.全班讲解,做的较好。
3、学生在拓展展示时有所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2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则科学小品文,是介绍物候学的,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聆听了本组杨建晓老师上的这节课,对印象较深的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一篇课文要找一个突破口,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杨老师能在课堂中紧紧把握本课的目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条理分明的说明物候学的特点,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堂课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 从教学程序上看: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本课从情境导入,到最基本的字词检查预习,然后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然后用非常直观的板书进行强调,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接着精读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并且指出了从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的说明顺序。重点突破后老师马上就进行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请学生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得出了高下差异的结论。老师适时的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左右”、“极”、“常”、“约”这几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接着进行了比较阅读,再次体会文章语言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物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从诗歌中了解物候现象,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进行了很好的发挥。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的导入,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使平实说明文显的有声有色。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看: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本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了解了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并且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3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公鸡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充分朗读,注重感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利用课件,解决难点。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整合资料,仿写诗歌。
如何让小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使他们不仅有东西写,还要有办法写,有文字写。这就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作文练习的过程。“仿写是学习作文的第一道关口”。但仿写并非简单的模仿和抄袭。因此,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这就要求老师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否则,学生们将会无从仿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读第4、5节诗歌,体会反问句:“……不就像……”,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两节的语言形式相同,再引导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语言”为内容进行仿写。在仿写之前,指导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在哪里发现的?”,先说后写,“说”是为“写”作铺垫。学生动笔时有了台阶,“仿写”成了这堂课的亮点。如:“你看那天空的沟沟云,不就是大自然的预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雨儿将要来临。”
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4
12月10日这一天,曾到二外听取戴燕玲老师的平行观摩课《大自然的语言》,感觉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优质课,从中学到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操作技巧。
首先,上课伊始就紧扣学情,酿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根据借班上课、师生首次见面的实情,教师能运用活泼激趣的方法,三言两语就打破了陌生的局面,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课堂合作的距离,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铺垫。
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出示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顺理成章地引出“物候现象”这个概念,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生字词、问题设计用屏幕展现,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视听效果,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第三,将电视节目主持的模式引进课堂组织教学环节,生动活泼,用活动式教学,很好地满足初二学生的新奇感。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四个小组,根据各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别给予评分,通过竞赛激励法,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和竞争意识。
第四,借助主问题引导,让学生明晰文章思路。善于调动领头羊的主动性,尽最大限度地从广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学生群体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第一个问题都由各组组长来承担,这样,可以为其他组员起模范带头作用。
第五,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将主体部分四个层次内容的解读任务,分别交给四个小组来完成,体现了“以课文为例子”的教学理念,很好地克服了因面面俱到而带来时间仓促的弊病,腾出宝贵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更多同学展现自我,彼此交流语言感受方面的学习成果。
第六,教师教学理念新潮,表现在备课精心仔细,教学设计蕴含智慧。比如,教师自身对文本编排意图把握准确到位,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处理恰切,其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解读文本,而不是漫游式走过场,没等学生理解清楚就草草收兵。教师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当好学生的引路人,通过课堂组织教学的灵活应变,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总而言之,戴老师不愧是我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她能代表我市参加省里的教学观摩课展示,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年轻教师之楷模。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5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平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习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撰写的。读完她的文章后当时真是心潮澎湃,她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解读的丝丝入扣,真是学海无涯呀。我以吴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6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7
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颇费了一点周折,缘于对教学目标的取舍举棋不定。在备课中,我发现这篇课文具备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所有说明文的知识点。还有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说明的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文章写作结构、语言的概括等基础知识点。一共两个课时,教学什么?
从最近一次的'单元测试卷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说明文的练习里主要还是表现出了对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准确概括的不足来。因为学生把握说明内容的准确性不够,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又是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欠缺造成的。这样就进一步显示出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不足,这是产生学生运用搜集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教材恰恰本身在这方面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和典型,很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如何在阅读中搜集有效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运用,实实在在地得到概括能力的提高。于是,我决定着重进行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是概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提高圈划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能力,学习通过关键句来概括、把握全文说明的主要思路和内容。第二是品读科学小品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需要,也很实用。虽然教学进程一开始走了一点弯路,但是毕竟通过扎扎实实的“咬文嚼字”,学生对如何通过圈划关键语句,搜寻有效信息,有了认识上的进步,坚持这样的训练,能力的提高会指日可待。通过这堂课的实践和研究,我越来越感受到,备课备教材时,不仅仅是熟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形式、思想,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即“教给学生什么”,还需要结合学情的反思来确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学什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8
上周日听了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收获良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执教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亲切的语言,在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教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会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执教教师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课堂上老师先以几种地方方言(比如说四川方言、东北方言还有河南方言)入手,然后引入大自然的语言。接下来让孩子初读课文,纠正字音,解决不理解的生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第三步是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从诗中找出属于大自然的'语言。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本节课上。对于孩子们出现不懂的地方,老师都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例如:对于“镶嵌”一词的理解,学生理解的不到位,老师就在屏幕上出示嵌的几种解释,让孩子练习课文去选择,这样降低了学习难度,孩子们也很快的理解了这个词语。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康老师的课上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指导:“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这句话时,问问孩子们去掉红色的字好不好,孩子们能体会到去掉不好,接着告诉孩子们这两个词可以重读。再让孩子们试着读读。这时孩子们读得特别好。
第四、多媒体运用的恰到好处。多媒体是辅助我们教学工作的,执教老师在课上运用自如,非常好的配合的了教学,更好的让孩子们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还要向富有朝气、有思想的年轻教师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9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0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范例四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在这节课中没能够更新观念。在以后教学中应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1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则科学小品文,是介绍物候学的,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聆听了本组杨丽娜老师上的这节课,对印象较深的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一篇课文要找一个突破口,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杨老师能在课堂中紧紧把握本课的目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条理分明的说明物候学的特点,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教学;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堂课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二)从教学程序上看
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本课从情境导入,到最基本的字词检查预习,然后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思路有了整体的感知,然后用非常直观的板书进行强调,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接着精读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并且指出了从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的说明顺序。重点突破后老师马上就进行了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请学生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得出了高下差异的结论。老师适时的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用“左右”、“极”、“常”、“约”这几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接着进行了比较阅读,再次体会文章语言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杨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物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从诗歌中了解物候现象,解决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进行了很好的发挥。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课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的导入,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使平实说明文显的有声有色。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看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课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本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了解了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并且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2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范例六上了一节公开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可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怎么和谐统一,应用自如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平时应用课件次数几乎为零,所以初次应用一定会有问题,因此在家里、学校,反复实践后才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3
大自然中充满神奇,身处乡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得本课的学习轻松了许多。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图片猜谜设计,孩子们都能快速说出答案,课堂气氛比其他新课的学习好很多,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课堂。
这篇课文看似很长,但内容条理,学生只需弄懂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决定物候学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讨论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课堂重点完成较好。
因本文说明文的文体形式,在说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们也都能找到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运用,但对说明方法的好处却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话口难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建议学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其次,强调重点字词,比如:列数字的准确,打比方的生动,作比较的突出,举例子的具体等等。最后,再练习具体句子分析,套进内容予以阐述。有了这样的步骤,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了许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语文基础的薄弱,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压力之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前进,坚持!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1-22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通用12-22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集锦02-09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5篇11-30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5篇)11-30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0篇11-23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10篇)11-23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精选7篇)11-22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7篇)12-01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7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