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
1887,德国,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也表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17世纪,在光学领域,牛顿的微粒说与胡克的波动论产生第一次交锋以牛顿的微粒说获胜,但不可否认胡克贡献特别大。
1807年,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和《自然哲学讲义》开启了第二次波粒战争,在经过菲涅尔和傅科等人的攻克后,波动论取得了无可撼动的胜利。
1900年,开尔文发表演说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剩下的只是修饰工作,只是上方飘荡着两朵小乌云。
1900年,普朗克创造普朗克黑体公式,适用于所有波段黑体问题,量子应运而生,光电效应无法被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华丽登场,这一年他发现的东西太多,注定成为漫天星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也提出了光量子的说法,波动与微粒第三次战争再次开启。
1923年,康普顿效应诞生,波粒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但依然谁也奈何不了对方。
1911年,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召开,优秀的物理学家们齐聚一堂讨论量子,并无法短时间获得突破。
1911年,玻尔模型横空出世,在原子时间掀起一股闪亮的烟火,但因无法摆脱传统电磁理论,最终还是走向衰败,波粒战争持续陷入了僵局。
1925年,海森堡创立矩阵运算,并联同波恩、狄拉克等人披荆斩棘,量子物理闪耀新的光芒。
1926年,薛定谔提倡量子的波动力学,创立薛定谔方程,与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对立。
1927年,海森堡发表《不确定性原理》,波尔提出“互补原理”,至此,波粒二相性基本确立。
1927年,索尔维会议召开,爱因斯坦在与波尔的争辨中输的一败涂地,随后两次辩驳依然是爱因斯坦失败,但直至死亡爱因斯坦依然相信世界是决定论的。
1935年,“薛定谔的猫”成为了对抗量子力学的经典武器,成为一个科学史上的奇异现象。
后来无数的物理学家,为这神秘的量子理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无数的汗水,去提出一个个理论猜测,更是用无数的耐心,去用实验验证这一个个理论。
朝问道,夕可死矣,在这书中出现了那么多的物理学界大牛,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伴随着一种成就出现,那短短几句介绍的后面,充满了漫长岁月的等待与艰辛,而在这个名字的后面,又有多少在这个领域奋力却不为人知的名字。
有一种热爱,叫做不疯魔不成活,只有极致的热爱,再去为这份热爱花费无数的时间,而且还必须忍受着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怀着足够的耐心去进行着下一次的'实践。
看到那“两朵乌云”的时候就想到了陈铭与詹青云的辩论,知识的垄断到底会带来什么我们并不得知,但科学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极好的。
爱因斯坦晚年是最大的顽固派,或许这是一种错误,但是我觉得这与其说他无法接受量子的不确定性,更应该说是他对经典物理学的那种万物因果律的无法放下,那种物理学的荣光,确实太过耀眼了。
以前总觉得牛顿只是一个力学的符号,不知道这是一股到底多大的力量,现在才知道,这个人是真正的巨人,那些看似简简单单的理论,改变了世界。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2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作者曹天元先生对量子论是十分投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研究量子论在科学领域上有什么重要贡献,但是他对量子论历史的精彩描述却吸引了众多门外汉的兴趣,并开始对这一理论略有所知。
从书名来看,我们不难知道这启发于爱因斯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错误,霍金也如此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个量子论的发展历史却都是围绕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却难以解答的话在进行着艰难的论证。而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书名就足以成功地引发了我们这些入门者对这样一本科普读物的兴趣,渴望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当然,好的书名充其量也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书里面的内容。我想除了一些专门的学者,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认可这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至少从我所知道的信息来说是的。它主要讲述那段让人本觉得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历史,然而事实证明,幽默的笔风、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让《上帝掷骰子吗?》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让普通的人们也能尝试去一探量子论发展历程的究竟。
不过,虽然我是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说实话,也只是记住了个大概而已,这就好比说当年我们初高中时候学的历史课,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曹庆元先生的文笔着实让我深刻记住了我以前只从课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会像我以前所接触的教科书一样,只是简单地将人的生平简介列出来而已,他把他们的性格加以夸大化、趣味化,让科学家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我看到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时,我是有点惊叹于爱因斯坦的执迷的。毕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经让我几乎相信伟人们是完美的,他们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确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年幼时的困惑。另外要说的就是书中“饭后闲话”的部分,通过这个部分,我才知道原来我初中所认识的浮力定律的来由的故事是这么的薄弱无力的,自由落体实验是否在比萨斜塔出现也是无从考证的……它让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认知上有巨大错误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在学校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尽管诚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只是一篇非专业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学普及大众。虽然说《上帝掷骰子吗?》并不具备最严谨的语言,但是作为让大众了解一些科学常识的平台,它做的十分杰出。仅从作者运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详细描述出量子物理历史的行动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对量子物理的热爱,他广阔的知识面更是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们阅读书籍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识量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吗?我渴望着能有更多这样的读物让我能在阅读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学知识!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3
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半月,在最近终于看完并有时间能够回忆总结一下了。选择看这本书也是自己从小对物理特别是天体物理的爱好,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量子物理。看完这本书只能感叹一句:太牛逼了。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人就是--物理学家。
刚开始看的时候都是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发现各种物理现象间有趣的实验和物理学家的故事,而且书本也是按照物理学的发展史写的,所以开始时比较易懂。作者以光子是波还是粒子,这样一个终极大问题贯穿全书,可以说量子论的发展就是基于物理学家在光子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上发展起来的。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有时候波派发现了新的理论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占了上风,那个年代的人就更偏向于相信光就是波,而同理粒子派也会采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反击。所以读者从头到尾都会带着一个疑问,到底最后是波还是粒子胜利了呢?
高中物理告诉我们,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记得当时我还问过我一个同学:“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就是光子在做正弦运动,一会上一会下…”。依然记得那个同学鄙视我的眼神。后来我就都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出现的,光子波的性质是在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实验中发现的,因为光波在这些经典实验中,完全符合光的性质。另一方面,光电效应实验却又说明了光完全具有粒子的性质。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真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印象中的物理就应该和数学一样,精确无比,只要有物理理论,能够算出几万光年以外恒星的运动轨迹。但是,后面的故事才是真正让人大跌眼镜。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高中没有好好学习物理,反正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就再没有往深处学习过物理。“哥本哈根解释”绝对是颠覆我想法的。哥本哈根派说,我们所学习的经典物理的观测方式都是有一个使用范围的,在微粒的领域里,如果还采用普通的观测方法,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扩大,所以观测到的结果就不精确,就不是粒子原本应该有的属性。还有更厉害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说,一个粒子的所有物理量,比如动量和位置,我们不可能同时观察到这两个物理量,但是一旦观测时确定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的不确定程度就会变的无限大,从而影响到真正的数据。所以说,上帝有时候会扔个骰子让大家猜猜概率。
不管怎么说,书是看完了,似乎平常简单的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也不会让你去做薛定谔的猫的实验。即使上帝在掷骰子,也不会影响到经典物理奠定的现实世界。学会了量子物理我的股票也不会大涨。但是人不就是应该这样的吗?充满好奇心,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规律。或许再前进一小步就能够真正明白到这个宇宙的终极规律,那又为何不去做呢?朝闻道夕死足矣。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4
收到这本书时,老丁很惊讶现今的我也啃起这样的书了。
但是谁规定买了书就一定要看?!
老丁倒是饶有兴致的读完了,觉着通俗易懂一再推荐我看。隔三差五就问:“骰(念头音)子读了没?”
受不了聒噪,终拾来一看。
老丁又叮嘱:“读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
不懂我!你把它当科普读,我只把它当八卦看!
看完第一篇我知道了牛顿心胸狭隘,在波粒战争中和胡克针锋相对,用手中职权取消了胡克皇家学院的资格,最后胡克抑郁终老;胡克也不是一般人,他的情人竟然是自己的侄女;爱因斯坦因为经济窘迫,女儿丽莎一出生就了送人,寻找丽莎的下落成为科学史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至今仍没结果。
几年前读美国社会纪实作品《光荣与梦想》,书中提到二战时“曼哈顿”原子弹制造计划。德国在当时占尽技术、资源优势,但最终没能研制出原子弹,令人费解。
书中的史料显示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当时计算错了铀的需要量,向高层报告短期内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弹。德国当时整个战场情况紧迫,6周内不能见效的'计划都被搁置。等到1944年重启核计划时,那时的德国工业已被盟军轰炸的体无完肤,最终德国在原子弹制造上连门都没入。
本书作者是个物理痴人,全书讲述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史,从17世纪的波粒大战到20世纪初的量子理论辩论,这一发展史被作者写得像极了武林争霸,看得我眼花缭乱。
书里处处都是作者对那些伟大理论的热烈赞叹。提到“麦氏方程”:“它刚一问世,就被世人惊为天物,其表现出的简洁、深刻、对称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其中”。
从一个方程中能读出艺术美,我只在看时尚穿搭才能看出简洁美。
记得去逛深圳人才公园,看到圆柱上的数学等式,老丁啧啧赞叹这些等式有冷俊严肃的雕塑美,我只看到了数学家的“寂寞”心。
“以前我也经常编这样的等式玩。”老丁说。
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后,再没见你玩过,想当初你也“寂寞”的很!
看不懂公式分析,体会不了其中精妙,咬牙读了大半,到“薛定谔的猫”终是放弃了。
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斯诺说:
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他们都荒谬的歪曲了对方的形象。
科学家似乎认为传统文化的全部文献与他们的兴趣无关;而文学知识分子喜欢自称传统文化就是整个“文化”。
医治这种分裂,斯诺给出了两种建议:一种是教育;另一种是第三种文化,即提倡科学家尝试直接与普通读者对话,研究和写作更加贴近真实的世界和大众。两种药方其实质都是加强双方的沟通。
在这种提议倡导下,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越来越多,物理盲如我也跟风看过几本:《时空本性》、《时间简史》、《爱因斯坦的宇宙》、《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都不大懂,但囫囵吞枣读着也挺热闹。
翻完《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理论对我来说连看热闹都够不上。但是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帮最聪明的人,他们有着撬动地球的能力,成天为玄乎其玄的理论吵吵,也挺有意思!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相关文章:
兔子与上帝读后感02-15
读《兔子与上帝》有感10-27
精选上帝的礼物的作文7篇02-24
【必备】上帝的礼物的作文3篇03-08
实用的上帝的礼物的作文4篇02-17
精选上帝的礼物的作文合集5篇02-21
上帝的礼物的作文汇编九篇02-20
上帝的礼物的作文汇编6篇02-20
实用的上帝的礼物的作文3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