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稿4篇
《大禹治水》评课稿1
前几天观看了张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课例,看完后,我被张老师潇洒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体态语所深深吸引了。对于张老师的课堂,我想谈五点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读题解题,语文味十足。张老师抓住课题中的动词“治”字,写字形,读课题,扩词语。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对象——洪水。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与凶猛。精巧而实在,语文味很浓。
二、通过朗读课文,观看动画片,引导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老师提出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问题中,自由发言,个性表达,感受洪水的凶猛及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是大禹下定决心治水的原因,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
三、抓住重点语句和数量词,进行品读,比如: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深挖“千、万、九”等数量词,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显得很丰满。
四、与父比较,体会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从中感受大禹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舍小家、顾大家,为民造福的人。这里,老师把大禹请进日常的家庭生活,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位父亲的平凡与伟大。
五、在百姓的评价中,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老师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体会洪水制服后,老百姓过上的安定生活:植树造林、男耕女织、学堂学习等等,从中体会大禹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也“代代相传”。最后质疑:“禹——大禹”,一个大字,写出了百姓对他的崇敬之情,写出了大禹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大禹治水》评课稿2
《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表现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纵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后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目标明确
本课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为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以第一段为教学重点,通过提问“泛滥”是什么意思,通过孩子的回答,再质疑,提出观看字面,还不足以理解词意,激发学生去文中找答案。再通过学生找到的句子“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进行总结,提出用词语下面的句子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方法叫做“联系下文”。
由扶到放,第四段中的`“疏导”一词,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联系下文”的方法说说“疏导”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有效地掌握“联系下文”方法。
二、教学形式多样
在理解重点字词是不仅教授了“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去理解“疏导”一词的意思。
在理解“安居乐业”一词时选择了对比教学,先出示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片,让孩子选一选,哪一幅是“安居乐业”的生活。再根据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比“疏导”一词,发现两段一个是用下面的句子解释词语意思,一个是用上面的句子理解词语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出“联系上文”的方法,并总结为“联系上下文”。
三、学习形式多样
在学习活动中,有自由朗读、同桌互读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教学,让课堂上的孩子都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四、朗读不够充分
本课作为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孩子刚刚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同时课文中有非常多的四字词语,对部分孩子来讲有一定难度。老师应给孩子更多地朗读时间,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相信这节课会更加完整。
《大禹治水》评课稿3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谷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首先谷老师播放洪灾视频,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特别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谷老师利用音频,激情朗读大禹三次路过自己家门,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大禹当时的感受,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和第一自然段的无家可归做对比。
在这堂课中,谷老师利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感受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通过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孩子感受到大禹的大公无私。由于洪灾离孩子的生活经历太远,孩子的体会并不深刻。其次,本节课对字词的教学设计不多。
《大禹治水》评课稿4
刚才有幸聆听了戴老师的一堂《大禹治水》,让我感受颇多。我想可以用一首诗来浓缩我整节课的收获:
大禹治水千古传,制服洪水美名留。
高山峻岭来凿穿,三过家门而不入。
抓住词句展想象,紧贴课文巧导学。
创设情境大家谈,情感澎湃悟品质。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它是一篇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课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遥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本课中,戴老师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等多样手段,激情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大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同时在学生读、说、听、思等言语实践活动中将识字、学词、学句、悟文、体情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了基础性和创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过渡巧妙自然。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思维敏捷,朗读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戴老师整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想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纵观全文,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开展教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课文第二段,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戴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提问:禹在走遍这山山水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请你们想象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瞬间爆发,有的说:“大禹可能会受伤。”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二、紧扣文本,巧妙引导。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戴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如:戴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挖通”“劈开”这两词时,她通过在黑板上边“板画”,边讲解,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接着让学生体会大禹身上的品质和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代代相传”时,戴老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大禹治水是发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戴老师就是这样有机地将教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教师巧妙的语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课堂教学回归教材文本,远离花哨,返璞归真,让我们品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戴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戴老师就抓住了关键数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十多岁”,在教授“他的儿子十多岁”时,戴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大禹一心想着治水,一心想着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以至于他的儿子十多岁,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小朋友,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还有有品读第三段,训练说话环节: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禹的儿子听到老百姓称赞他的父亲,他心中是多么地骄傲啊,此时,他面对父亲,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不成熟的建议:
1、课文第三段讲述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是否可以给学生补充1、2个。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的英雄形象将更加鲜明,孩子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课后是否可以让学生阅读类似《大禹治水》描写英雄品质的故事。因为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这样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凸显了教学的开放,从而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大禹治水》评课稿】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评课稿01-27
《大禹治水》评课稿03-08
《大禹治水》评课稿4篇【优秀】01-10
《大禹治水》评课稿集合(4篇)10-19
《大禹治水》评课稿[汇总3篇]12-18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比”的评课稿09-28
篮球课评课稿11-01
课赛评课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