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1、同学们,这是哪呢?对了,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题目。(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锡林郭勒草原的位置)昨天我们通过图片去游览了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大家喜欢吗?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草原的真实写照。那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草原美在哪里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谁来告诉老师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在哪呢?(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语是什么?(广阔、美丽、欢腾)哪些段落写草原的美丽广阔?哪些段落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3.汇报:(1) 草:A.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句话你还能从哪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师:你还从哪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2)湖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三、小结过渡: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现在阅读3、4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塣,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草原》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作者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交融在一起,随着空间的转移、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这三者关系列出简图,可以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教学后记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
那你告诉同学们,草原什么样?
(设计意图:了解学情。学生对草原到底知道多少?会不会用联系的、发
展的观点来认识草原上的生物和草原生态。)
2、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草原生态的录像,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
的草原。
(多媒体:“美丽的草原”。学生观赏草原。)
(设计意图: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让学生感受草原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师:板书: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草原上的这些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呢?你能画出几条食物链
吗?(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写出几条食物链)
4、画完以后同小组同学交流,谁愿意把你画的食物链展示给全班同学。(投
影展示)
5、现在我们以“草兔鹰”为例,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
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填写报告单)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6、推测: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7、刚才我们假想了草原上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这说明了什么呢?(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反馈汇报)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
8、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草原上的动植物会无缘无故地减少吗?(让学生认识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减少,这些动植物的减少是伴随着人类的破坏而产生的。)
9、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这些动植物的减少,进而导致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后作出分析)
三、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1、过渡语: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活动,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灾难很快就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去揭开的一个谜: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2、了解沙尘暴是什么?
3、了解沙尘暴有什么危害?
4、阅读教材上宁夏藤格里沙漠有关情况的介绍。
5、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懂的问题。
6、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了这块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四、思索: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
《草原》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
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厂字旁),会写“原、无、门、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 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跨上 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
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
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
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会写“原、
门、无、打”四个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丽。
2、学习生字,并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
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
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
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
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
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 yuán pū xīn
无边 草原 铺满 新绿
biān dǎ lí níng jìng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 静
yáng yǒng juàn m?n bang
羊儿 涌 出 圈 门 蹦跳
mù mín kuà jùn zhuī gǎn
牧 民 跨 上 骏马 追 赶
chù d?ng
远处 飘动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3)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4)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5)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7)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草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草原风光视频给学生展示了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一篇优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让教材变为 “学”材,从单纯地研究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又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字词句,凡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在教学中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着力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用时过多,导致课堂上学生写字时间的不足,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草原上的盛会》重点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两项活动:摔跤比赛和骑马比赛。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蒙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条理清楚,文字优美,通俗易懂。
学情分析:
本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要使学生真切感知蒙古风俗,必须通过朗读、观看、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那达慕”大会举办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理解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流利读文,了解“那达慕”盛会。
难点:为什么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教学过程:
一、音频激趣,谈话导入:
1、师:看,一棵棵小松树坐得多么笔直挺拔,那老师送就给大家一首歌,请竖起你的
小耳朵认真听。(播放音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小节)
孩子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从歌中听到了哪些景物?
生:汇报,相机出示词语。
骏马草原牛羊鲜花彩蝶百鸟碧水晚霞牧羊姑娘
2、师:看,这些词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知道画的是哪里吗?
对,这首歌曲就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你去过草原吗?请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说你眼中的草原。
生:练习说话,师相机丰富语言,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也可背诵《敕勒歌》)
师评价:看,同学们,语言是有生命的,你们用寥寥数语就为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图。其实,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盛会。
“盛”是我们学过的一个多音字,sheng盛会,cheng盛饭。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去看看这——(补全课题“上的”)
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学盛会:
1、师:(点击课题:盛会)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生:盛大的集会。
师总结:看,这种给每个字组词的方法叫扩充解释法,这是我们解词常用的方法。
2、师:那么,本文的盛会指什么呢?(出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地自由
朗读1-3自然段,同桌合作完成任务条)。
填空:“草原上的盛会”是____,这是____(填民族)人民的盛会,举办时间是____,会场设在____,每年举办____次。
3、师:合作力量大,我看到很多同桌已经完成了任务。
生:汇报填空,随机解词。
(1)“那达慕”:
师:关于那达慕,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生:这是蒙语,娱乐、游戏。
生: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生:那达慕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庆祝丰收表达喜悦。
师:你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2)“蒙古族”:
A、出示课件:蒙的多音字带组词
B、这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你了解它吗?请你介绍收集到的蒙古族资料。
生:这是一个游牧民族。
生:他们住在蒙古包里。
生:他们以奶和肉类为主。
师:对,这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3)“盛夏或初秋”:(注意:不能是一次,题目问的是具体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被称为?
生:黄金季节。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这个季节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
师:(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
出示句子: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
请你来读一读?他读得美不美?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草原的壮美,从中可以看出草原有三好:气候好、水草好、牛羊好,这正是——黄金季节。
(4)“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
师:“水草丰美”和前文中的“草绿水碧”的意思相同,语言之美就在于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你知道什么是“开阔”吗?(生汇报),开阔有几种解释,我们来看看:
A、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B、思想或心胸宽阔。C、使开阔。
我们把“开阔”这个词语带到句子中看一看,应该选择那种解释呢?
(带领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
a 、旅行可以开阔眼界。(使开阔)
b、雄鹰在开阔的天空中翱翔。(面积宽广)
c 、哥哥是一个思路开阔,性格活泼的人。(心胸宽广)
学法归纳: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读书时应该开动你的小脑袋多思考,多归纳。
师:那达慕的`会场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句子:“那达慕”会场设在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彩旗飞扬,雪白的蒙古包星罗
棋布地镶嵌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既壮观,又漂亮。
练读句子: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录音笔放给孩子听,你认为哪里还可以读的更好?)
理解词语:(出示图片),看,碧绿的草地的上蒙古包像什么?
(像夜空中的小星星,像棋盘上散落的棋子)
这就是“星罗棋布”。注意:这个词语不能用来形容星星和棋子本身。
积累运用:“既壮观,又漂亮”写的是哪里?(会场)本句省略了主语。
请你用“既......又......”练习造句,注意把话说完整。
(5)“一次”:
师:你从文中哪个词语提炼出来的?(一年一度)ABAC结构词,你还会哪些?
学会积累,真棒!
(6)小结第一部分:
师:看书2、3自然段,请男女生合作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些情况?
生:时间、地点、(相机板书)
三、抓重点词,介绍盛会:
师:那么,这盛会的精彩之处在又哪里呢?(出示课文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6段,画出重点词,请你做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情况,同桌练习。
(1)汇报词语:摔跤彪形大汉身手不凡
骑马拿手本领有老有小
相机解词:彪形大汉——身材特点:魁梧强壮
学习生字:汉,学生汇报,指导书写。
(2)相机出示视频,小导游或小记者介绍盛会:
注意导游词和记者报道用语上有什么不同。
相机提问:你好,导游,为什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学生汇报:因为骑马、摔跤是拿手本领。从小就在马背上摸爬滚打。
(3)生:齐读4-6段。
师:这是介绍了那达慕大会的哪方面?(板书:项目)观看了这样的那达慕盛会
你的感受是什么?“精彩极了”(板书)
四、总结拓展,深化爱国:
1、你知道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2、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那就是——爱我中华!
《草原》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学目的:
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
二、师生问好
三、听记:(简单的旋律)
1=F2/4
112┃(323)┃5653┃2—┃
(2532)┃(123)┃2161┃5-
方法:A、师奏F大调音阶(上引、下行)生仔细聆听,并分析拍号。
B、师旋律奏一遍,生随音乐用手指划拍(学生应规定速度)
C、师重复弹,生记下各音
D、师再次弹奏,生同时默唱、校正、纠错
E、将听记内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
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
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XXXXX┃X-
()XXX┃XXX
()XXXXXX┃X-
方法:A、请个别学生上面拍打,其余评议是否正确。
B、生自由练习
C、听老师打节奏,将序号填在相应的小括号中。
D、按序号连起来练习
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
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结。
《草原》教学设计8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单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辽阔、悠扬,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进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课堂表现力不如低段的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该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强、对教材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真实。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发与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地用歌声抒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表现自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绪情感
2、通过演唱、聆听、舞蹈等环节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进而喜欢蒙古族音乐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渗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律动(筷子舞》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人青春期,从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涩于个人在肢体上的表现。教师在课的一开始设计律动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三)新课学习
1、情境模拟,自然导人
(1)教师讲解并模拟蒙古族的祝酒场面,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人文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现场气氛是次要的,而学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环节时没有采用视频观看,而采用的是教师的范唱和动作模拟。
(2)教师由“祝酒场面”的表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师:蒙古族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离不开马,“骏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宝。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第二大宝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对,是大草原。
(3)揭示课题《来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赏,由表及里
(1)初听作品,感受旋律美。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前请大家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根据老师朗诵的歌词,在脑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意境自制了视频。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唯美的音画,就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地聆听歌曲,通过草原、彩蝶、骏马、牧羊姑娘等词语在学生脑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为后期观看视频埋下伏笔。
师生交流。
(2)复听作品,体会音画美。
①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视频。②在学生被视频陶醉之时,和乐哼唱,并画出旋律线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预设学生回答: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师小结: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节奏工整,结构长,情绪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3)再听作品,用情抒发美。
①出示课件,介绍德德玛,感受她对家乡及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之情。②表现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师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赏,择机释情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着至高无上、快乐、纯洁。这个人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腾格尔。这首具有浓郁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创作和演唱的。那么我们来聆听感受这个“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
(1)欣赏歌曲,引出问题: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②体会情绪:悠长并深情。③对比风格:激情对粗犷。④归纳主体:热爱并赞美。
(2)演绎歌曲,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高潮部分的学唱,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人情人境,情到深处,放飞心灵,宣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绎。
4、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1)教师讲解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定义及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课的两首蒙古族歌曲在创作上哪首采用了“长调”风格,哪首采用了“短调”风格。
(3)聆听长调,师生交流。
师:“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赏的两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创作上虽然都采用了“长调”风格,但是它们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长调”。诗人席慕容曾亲临大草原现场聆听了“长调”。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你在大草原上听到长调的歌声,风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动,马能掉下眼泪,女人能停止挤奶,男人能拉住组绳。”可见长调带给人们的视听震撼有多么强烈。
(4)结合实际,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①20xx年,国家正式将这种包括长调在内的“原生态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说明国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崭新而深刻的认识。借助媒体展示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增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②师生讨论模仿“长调”的特点:颤音。明确:这种歌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巧。
5、课堂小结,给予希望
今天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老师希望从你们身上能够看到这种宝贵文化的传播,将来把它放扬光大。
课例点评
首先,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将“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为主线贯穿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成功”,课堂的开场环节“筷子舞”热烈奔放,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期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师良好的个人专业素质,为整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本课教学中难点突破自然,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从听、唱、跳、演等环节上自然地将重点一一化解。本课教学所选的两首欣赏歌曲均表达了一种隽永、深长、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表现力上不如低段学生,比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环节上显得学生配合不够,但是音乐中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正需要一种深刻的沉静,反而弥补了学生的不足。
第四,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该教师打破了一贯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惯例,用一句话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效果显着。
第五,授课教师教态良好,个人整体素质较高,专业能力强,调动学生能力强,语言流利、措辞严谨。
第六,从国家课程教育改革来看,教师设置情境由旧知牵引新知,过渡自然、流畅,充分体现教改理念。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师生有一种共同的心灵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乐知识融人心灵深处。
《草原》教学设计9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能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来感受草原的魅力,我们设计了一条主线——美,这其中与包括了草原的景美和情美。景美的教学在前面一课时就已经让学生有了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课的重点在草原上的人情美。其实这篇课文的层次结构很分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分别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感受景美,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从课文和画面入手以各种景美作为切入点,唤醒孩子们对草原的感情,同时也是为了训练孩子们朗读的`技巧。
二、围绕情美,分层展开
在设计上,我特意让孩子们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点的设计是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进入草原那样一个和汉族风俗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给与孩子们足够多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体会,因为有些感受是老师无法替代和言传的!
三、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过度上,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和思来感受大草原上的风光和人情美,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我原意是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留恋往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草原》教学设计10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旅游,你想到哪儿去呢?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势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夫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他的老师告诉他;“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1)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 xiào)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穹庐: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抚摩。
(2)解题:
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2、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种形式读课文(1—10段),并标出有关描写草原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的语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板书句式)
A、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2)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B、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齐读11--12段)(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为什么说“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呢?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自由”与“不自由”,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次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3)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C、(指生读13—15段)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板书句式)
3、赏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用心体会。并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对于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从文中摘录一句话,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内容: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2)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4、学习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段,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内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对比。
2、观看海景与观看草原景色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板书设计】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方法:对比作用:强化
《静默草原》教学反思
《静默草原》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篇目,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词清辞丽的哲理性散文。教读这一课,必须紧扣课文,在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因此,我针对本文设计了“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认真分析了学生学习本文可能出现的情况: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领悟本文的真正内蕴。
我设计的第一套教学方案是: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通过幻灯片展示,引领学生阅读分析重点语段。当我得知焦园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室时,我立即又设计了第二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二套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前预习,消除字词障碍。课堂上重点讲读课文:首先分段讲解,然后精讲精彩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学习写作方法。但是,我在网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说“课前抽签决定上课顺序”,我想如果这样学生是没有预习机会的。于是我又设计了第三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三套教学方案是:“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里结合了我们三春中学的“三读教学法”。课堂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够引起学生深层思考。如果学生大胆自信、积极勇敢我就让学生自主发言,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习惯,我就指生回答。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我紧扣课文设计了几个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不但扣紧了课文,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时老师要给以适时的指导、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评比台。
在我教授完这一节课后,我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实现。学生在我的引领之下,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课文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引起了他们或深刻或浅显的人生体验。但是对于这一课,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挖掘,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它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学习,到生活中体验。
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涨,虽然我课前得知这个班的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爱发言、成绩也较差。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们即使会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不过在我用多种形式引导之下,也出现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局面;其中一个同学,一节课就回答了四次。不过因此也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我预计提前3—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在下课铃打响之前的几秒钟完成
《草原》教学设计11
1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认识课后16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品味优美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3、学习第一自然段老舍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味有没语言,感受祖国西部的优美景色。
学习老舍表达感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相关幻灯片、课前板书课题、红色和白色粉笔、折纸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什么问题?
2.听读课文:
3.介绍作者和参观内蒙(注意多音字)古草原的大致位置,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交流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4.检查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合作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带我们参观访问的地方风景有什么特点,这个地方的风俗人情是什么样的?(出示: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书风景美,人情美。板书美、风景、人情)
2.请大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表达出草原美的关键句。((交流过程中让孩子们说说老舍都描写了草原的什么景物,想象草原上还有什么景物。)
3、这段话语言给你的感觉时什么?(美!)语言优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这段语言太美了,我就选了几句做成了“美的语言卡”然后折成了千千纸鹤(拿出折纸)。孩子们要是让你从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风光的语句中,选一句做成的“美的语言卡”你会选那一句,并想想为什么要选这一句?(出示:美的语言卡)(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勾勒,渲染、翠色彩流、一碧千里、流入云际等词语。让孩子们交流草原有哪些景物,体会感情,学习老舍是借景抒情和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法。此时可以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鼓励指导语言,朗读要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
三.展示反馈
老舍先生用美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抒发了自己惊叹、兴奋、陶醉、热爱大草原的感情。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还能坐在车里吗?我们现在就从这里下来了,呼吸草原上新鲜的空气,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拿起笔来,像老舍先生那样,写写自己看到的草
原风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来表自己表达此刻自己美好的心情和感受。(幻灯片出示:我来表达美)
四.点拨提升
细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五.当堂检测
一、练习平台
1.我会写
dìtǎnxuànrángōulètiānyá
()()()()
2.按原文填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蒙汉情深何忍别,()。
3.形近字组词
限()勒()骏()
恨()鞋()峻()
4.选字填空
采彩踩睬
理()兴高()烈风()踩()
二、想象拓展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着什么?
它们可能回味着();回味着();回味着()。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你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像();像()
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
2.放学回到家里,在百度搜索——祖国的西部,欣赏到祖国西部更多的迷人风光,了解更多的民族、民俗、民风。
板书:
1草原
风景
美
人情
教学反思:
优点:在体会草原美景时,张雪丽等几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品味作者用词的恰当,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还算可以。
不足:今天开学第一天,并没有预期的有个好开头,李智和张坤就没有注意听讲,以至于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由于电脑无法同步到投影仪上,原本做好的课件也没有派上用场。
改进措施:看来问题的呈现形式有待于改进。
《草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课后作业
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是什么样的呢?还这么美丽吗?请同学们课下做一次小小的调查或访问,写一篇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3、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4、学习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在字里行间感悟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教学难点:
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旅游,想知道我最向往的是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来猜一猜。(课件)
师:真聪明,猜对了。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草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课文,字音读准了吗?(出示课件)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再齐读。
师:生字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在来读课文,要求同桌快速轮读,边读边想: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生:读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速度真快。谁来说说: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
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欢腾的世界。(师板书:广阔美丽)(师板书:欢腾)
三、借助想象,感悟理解
(一)师:有这么多的收获,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呢?生:第二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欢腾?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的对,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吧!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就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你从哪个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画完了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生:边读边思考边画。
师:同学们的认真劲儿让人佩服。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发现,我们来交流吧!
1、野草。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出示课件)
师:画对了。都谁画了这一句?什么是“满眼绿色”?生:看到的全是绿色的。
师:是啊!往前看是绿色的,往远处看是绿色的,往左边右边看,还是绿色的,草原不光绿还很广阔,那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也想读一读行吗?师可以范读。谁还想试试?或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绿色的是什么?生:野草。
师:(板书野草)。这野草长得又高又密你从哪句话中能体会到?
生:“上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覆满了”这个词说明了草长得————密,“没过”说明草长得高。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些野草,都没过了你的头顶,在这样的地方捉迷藏,只能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到人的影子,多有趣啊!谁想来读读?(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一点点的有趣,谁再来试试?我们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师:男同学读得好极了!草原上的野草这么绿,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你还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有谁知道?
2、湖水。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着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生:湖水。
师:板书湖水。写的是什么样的湖水?生:湖水清亮。
师:这么清亮的湖水,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能映出什么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看,天空飘来几朵白云,湖水立刻映出白云的影子。一只雄鹰飞过,湖水又映照出飞翔的雄鹰……多么神奇啊!这清亮的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不断变换着画面,你能想象着画面,读出湖水清亮的特点吗?
生:(同桌试试读一读)谁想来读?指名读。
师:刚才老师仔细听了,他把这些词突出读了,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词语突出读,就能读出湖水的特点,女同学一起读读,有信心吗?(齐读)
师:女同学读得棒极了!湖水的清亮为草原增添了美丽,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美丽?
3野花。生:“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野花。(板书野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野花有什么特点?
生:草原上的花非常多,花香,花美。
师:说的真好,你们真会读书。哪个词写出了花多?哪个词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出了花香?(顺势点击课件加上重点号)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的怎么样?
生:他读的流利,有感情。(如果说没有感情,那不怪他,怪我,我没有让他找到感觉。)请同学们看屏幕,欣赏一下草原上的野花。(课件演示)
师:看这是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啊!这是花的海洋,美吗?找到感觉了吧?自己试一试?
师:(指名读)花美了但还不够香,同学们注意如果你能抓住这些词突出读就能读出花的美和香来,谁还想读试试?(齐读)
4整体感受师:同学们读得真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片的花海,似乎还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总写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又具体的描写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和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总分。(板书)
(二)师:锡林郭勒草原是美丽的,也是欢腾的世界!文中是哪句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回答。这句话叫过渡句,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既总结了上文的美丽,又引出下文的欢腾。同学们刚刚还是静寂的草原,顿时间热闹了,欢腾了,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真洪亮!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生:动物和小牧民
师:动物们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想看看草原是怎么欢腾的吗?(课件)
师:感受到草原的欢腾了吗?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草原上活泼可爱的动物和牧民,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草原的欢腾表现出来吗?自己读读试试?一会老师可要进行采访啊。
师:假如你是在草原上飞翔的雄鹰,你想怎么飞翔?读出你的自由吧。
师:那儿有成群的牛羊在吃草。我来采访一下:小牛,你这么安闲的吃草,心情怎么样?师:那读出你的心情来。
师:小马驹儿,你在干嘛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中的句子吧!
师:动物们在自由的生活,你这个小牧民在做什么呢?
师:读得真棒!动物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我们这些小游客也让草原再次欢腾起来好吗?有信心吗?(齐读最后一段)放歌曲读课文。(播放歌曲)
四、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还感受到草原的欢腾,在这旅游即将结束之际,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大家对草原的喜爱溢于言表,如果想对草原有更多了解,老师推荐你们读读《草原的早晨》和老舍先生的《草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还可以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视频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看视频,在《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教学设计14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2、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1、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2、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
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
⑴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⑵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
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面三部分
1、总结学法: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
总结学法:
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自主合作学习: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全班交流: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相关内容:一件运动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导学案第二课时读《枫叶如丹》有感花坛国小四年级海伦凯勒的故事教案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回顾·拓展八(课标本)《大江保卫战》中的.智慧火花《神奇的克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归纳板书: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
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
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
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课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请到我们草原来 ,草原之花永盛开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音乐)第二册第五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对比教材的学习延申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教材的延伸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同时通过歌曲的演唱、舞蹈、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其对音乐的兴趣。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技能目标: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良好的乐感。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模枋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本节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民族知识综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开发形体姿态中的教育因素,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唱”和“跳”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琴,舞板
学法指导
以学生学习为主,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学法指导紧紧绕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体验中积极自然的去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课堂设计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二)认识草原
(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并结合介绍过程渗透进节奏练习,引出蒙古舞)
1、复习歌曲(我有一只小羊羔)引出美丽的大草原。(1、通过聆听说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2、对学生演唱作一定的指导。)
2、师生讨论蒙古族、草原等情况,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1)提问:大草原上住着什么人?结合图片
讨论小结: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他们住在蒙古包里,爱喝牛奶和奶茶,爱吃牛肉,烤羊肉等。(教师简单讲解,学生初步认识)
(2)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爱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师)我们一起来骑马(生)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师)我们一起来射箭(生)嗖O嗖O
(分部练习>边做边念引出蒙古舞蹈)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三)草原的舞蹈
(通过欣赏并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并自然的引出歌曲。)
2、学习蒙古舞蹈分解动作。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试范蒙古歌舞。请同学来学学蒙古舞的一些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对音乐的兴趣)
3、教师舞蹈表演。(通过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生共同舞蹈体验。(把歌曲音乐和舞蹈结合,进一步把学生引入蒙古音乐舞蹈之中,让学生愉快的在音乐和肢体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由舞蹈引入歌曲,教师范唱歌曲。(引出歌曲)
(四)唱草原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琴伴奏范唱。(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从而达到师生的`音乐共鸣,即教师在范唱,学生跟唱。)
(2)师生一起听琴分句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反复练习达到背唱。
(五)创编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通过集体创编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演。(一年级学生音乐表演技能,经验积累较少,能力有限,因而这一开源环节教师首先为他们的创编作适当的指导。)
(2)集体创编。(因一年级学生缺少创编表演经验,还不能一短时间内创编整个节目的能力,因此在这里采用了集体创编的的方法。)
(3)学生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六)课堂小结。
本课优势
1、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歌曲舞蹈都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喜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愉快的参与学习。同时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3、以音乐为主线,将舞蹈与音乐结合,“唱”“动”结合相辅相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愉快的学习环节。
4、教学环节连接自然。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9-11
草原教学设计04-06
《树林和草原》教学设计06-08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2-19
《草原》教学设计15篇01-30
《草原》教学设计(15篇)04-08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11-04
《草原》教学设计(通用7篇)05-19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