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30 14:30:07 设计 我要投稿

《草原》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原》教学设计15篇

《草原》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黑卡纸、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谁能说说我们这儿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苏州的早晨真是美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草原的早晨指读—领读—教学“原”)

  3、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问些什么吗?(草原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的早晨和苏州的早晨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指出苏州(只有针尖那么大)草原(内蒙古地区中国的西北部)通过对比显示草原地理位置。

  二、讲授新课

  (1)看图学词

  1、这无边的草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相机出示挂图(草原一眼看不到头)

  出示:无边齐读

  2、冬去春来,草儿重又长出来了,原本枯黄的草原像铺了一张崭新的绿地毯所以我们说草原铺满了(出示:新绿齐读)铺满新绿的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图来说说(由近到远)

  相机贴字:近处:羊儿牧民骏马

  (出示一个读一个,正音;最后齐读词语)

  (2)那这么美丽的草原上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检查自读:

  鞭声 黎明 宁静 醒 蹦跳 歌声

  新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牧羊人

  (自读找规律—指读—开火车—领读—自读课文)

  响亮的 黎明的 铺满新绿的 打破了 醒来了 羊儿

  鞭声 一只只 跨上 追赶 远处 回荡着

  草原在

  (找规律—指读—领读—自读课文:正确)

  继续看图想想如果你是羊儿你被关了一夜后放出羊圈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兴奋)那么你们会怎么跑出羊圈?会怎样奔向草原的?(涌出来蹦跳着齐读)那么假如你是牧羊人,羊儿这么蹦跳着涌出来你会做什么事?(跨上骏马追赶羊群齐读)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3)出示句子:

  1)“啪!啪!”嘹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感叹号表示什么?草原睡着时是静悄悄的,牧人的鞭声叫醒了草原,就像妈妈早晨叫我们起床一样。想想看每天早上妈妈是怎么叫我们起床的?谁能来把它读好?)

  2)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指读——哪里停顿——齐读)

  (自读课文:流利)

  (4)女生读,男生读,指读。

  (56)范读通过读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美)那它究竟美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三、教学生字

  1、原说结构教部首说你怎么记住它

  2、动说两个字的相同处教“力”字旁

  3、打说怎么记

《草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或第4自然段。

  3.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想像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教具:投影、图 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示课题。

  在我国内蒙古,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草原,那就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盛夏时节,鲜花盛开,草原碧绿;深秋,金黄色的大草原在风的吹拂下翻滚着草波,景色十分迷人。你想马上欣赏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吗? 出示《锡林郭勒大草原》近照。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学生闭眼想象 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名读 (自评—生评

  师:除了广阔,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

  画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

  集体交流 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默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过渡:草原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儿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板书:动物 牧民 (放录象)

  问: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动物?他们各是怎样活动的?

  指名回答 自由读有关句子想象快了玩耍情景。

  (2)录象 牧童放牧场景

  学生欣赏说一说此情此景,随牧童一起放声歌唱。

  师: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心情如何?生充分谈一谈

  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的?进行保护环境教育。

  三、总结。

  朗读全文 问:(1)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锡林郭勒大草原?(2)课文第三段与上下段有什么联系?(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四、分层作业: A、抄写文中优美 句子 B、给课文配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

  9、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草 一望无际

  湖水 清亮

  花 各种各样

  欢腾世界 动物 欢跳

  牧民 高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 锡林郭勒大草原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一)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段写出了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草原是怎样广阔美丽的?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2.估计学生情况及教师的对策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直铺向远方”说明广阔。

  教师的对策:①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泛读 重读 满眼绿色 出了广阔之外还写出了草原很美。②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教师对策:①理解:覆满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是覆满,并且说出理由

  ②理解: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教师问学生几岁了?让其中的一个孩子站起来。并且介绍草原上的草有你们这么高。

  ③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教师的对策:①问为什么说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像宝镜?

  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教师对策: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 )有( ),还有( ),散发着阵阵清香。

  3.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4.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5.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从那可以看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教师请学生先来回答。

  4.师生对读体会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教师读动物名及牧民,学生读它们的活动。)

  5.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及牧民的活动,分小组读。

  6.教师:让我们也和小牧民一起唱起来吧!放歌曲。

  四、课堂小结。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但是并不荒凉,而是充满了生机。我真想到西林郭勒大草原上去玩一玩。现在请你们作为小导游,带老师去西林郭勒大草原去旅游吧!

《草原》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学设计4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本文,采取读的方式。

  一、初读,了解美

  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重点,想象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想象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此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悟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此时有学生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选读,感悟美

  教学热情待客那一段时,当我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四、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草原》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

  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厂字旁),会写“原、无、门、打”。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 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新绿 跨上 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

  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

  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

  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

  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会写“原、

  门、无、打”四个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丽。

  2、学习生字,并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

  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

  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

  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

  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

  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

  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

  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

  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 yuán pū xīn

  无边 草原 铺满 新绿

  biān dǎ lí níng jìng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 静

  yáng yǒng juàn m?n bang

  羊儿 涌 出 圈 门 蹦跳

  mù mín kuà jùn zhuī gǎn

  牧 民 跨 上 骏马 追 赶

  chù d?ng

  远处 飘动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3)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4)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5)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7)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草原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草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草原风光视频给学生展示了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一篇优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让教材变为 “学”材,从单纯地研究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又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字词句,凡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在教学中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着力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用时过多,导致课堂上学生写字时间的不足,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作者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交融在一起,随着空间的转移、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这三者关系列出简图,可以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教学后记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教学方法

  合作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sol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ⅩⅩⅩ―读一读唱一唱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

  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1)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56”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小结

  1.初步掌握了音符3、5、6,学生学唱积极。

  2.这两首歌曲学生很喜欢,掌握得好。

《草原》教学设计8

  课件下载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内容:

  感受与鉴赏:《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

  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嘎达梅林》等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分类。

  2、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与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与蒙古族民歌的内在联系。

  3、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穿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感受与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尝试准确并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富有蒙古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因此,我觉得学唱之前,需要先初步欣赏、感受一些蒙古族民歌,进而为歌曲学唱及风格体验做好铺垫。

  准确、完整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较有难度,因此,歌曲学唱的目标以尝试准确演唱为主。另外,把歌曲教学作为重点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予以辅助教学,则更能贴切学生实际学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入:

  (PPT1)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感受它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美景?这样的美景位于我们国家哪个地区?

  生答:草原的美景;蒙古族民歌……

  (PPT2)师: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名字叫《牧歌》。歌曲为我们描绘了蓝天白云,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正是我国北方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去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灿烂的音乐文化吧!

  (二)、出示课题:草原放歌(PPT3)

  二、感受与鉴赏

  (一)、音乐常识(略)

  1、蒙古族音乐文化(PPT4)

  2、蒙古族民歌(PPT5)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蒙古族民歌片断,感受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PPT6)

  (二)、感受与鉴赏:《辽阔的草原》(略)

  1、欣赏(PPT7)

  2、感受(PPT8)

  (三)、感受与鉴赏:《嘎达梅林》(略)

  1、欣赏(PPT9)

  2、感受(PPT10、11)

  (四)、思考与练习(略)

  1、歌曲比较:(PPT12)

  2、音乐常识:蒙古族民歌分类(PPT13)

  3、相关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PPT14)

  三: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PT15)

  师:正是因为蒙古族民歌倾注了草原人民浓厚的音乐文化和深厚的音乐情感,许多作曲家都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众多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优秀歌曲来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歌曲介绍:(PPT16、17)

  (二)、歌曲欣赏与感受:

  (PPT18)思考:1:歌曲运用了怎样的速度,怎样的情绪演唱的?2、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情感?3:这首歌曲分成几个部分(乐段)?

  (PPT19)欣赏:

  生答:……

  师:歌曲以平稳地中速,深情、赞美的情绪演唱的;歌曲描绘了内蒙古草原富饶、美丽、和平的景象,表达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是一首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三)、歌曲学唱

  师:下面我们就分两个乐段来学唱这首歌曲。

  1、第一乐段

  (1)、哼唱第一乐段(PPT20)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用“la”来哼唱第一乐段,并思考第一乐段哪些方面体现了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生答:……

  (2)、第一乐段分析(PPT21)(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出现了哪些音?(12356)

  蒙古族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

  问题2:歌曲的旋律线呈什么线形?(抛物线)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的高点,往往是在中间部分。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波音记号)

  在蒙古族的音乐里,经常会出现诸如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装饰旋律。

  (3)、歌曲难点:波音(PPT22)

  请同学们听第一乐句的两种不同唱法,对比哪一种唱法是正确的?

  (4)、演唱歌词(PPT23)

  请同学们演唱第一乐段歌词时,尝试表现出波音。

  2、第二乐段

  (1)、哼唱第二乐段(PPT24)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用“la”来哼唱第二乐段,并思考第二乐段哪些方面体现了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生答:……

  (2)、第二乐段分析(PPT25)(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中各乐句的开始是强拍起还是弱拍起?根据旋律线的上升或下降,力度应怎样变化?(在小节中的弱拍起唱,使平稳的旋律增加了流动感。)

  问题2:这段歌曲具有长调民歌的风格还是短调民歌的风格?为什么?(具有长调民歌曲调宽广悠长、腔长字少的特点,并伴有“啊哈嗬”一类的衬字。)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V”记号,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换气记号)

  (3)、演唱歌词(PPT26)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尝试演唱第二乐段歌词,演唱时注意气息的平缓舒展和强弱控制,并处理好换气。

  3、完整演唱(PPT27)(教师指挥,运用手势、眼神等提示歌曲的准确表现)

  请同学们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反馈与小结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PPT28)

  (二)、反馈练习(PPT29)

  请听四首蒙古族民歌的片断,根据其风格特点判断哪些是长调民歌,哪些是短调民歌?

  (三)、小结(PPT30)

  结束语(略)

  课件下载

《草原》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作品所塑造的草原的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愉悦的情绪,继而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感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民歌的魅力。

  难点:了解草原民族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作品吗?

  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我们在小学阶段曾经欣赏过的歌曲。它表达了蒙古牧民为自己生长在草原上,生活在牧民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及对蒙古家乡的热爱之情。听着这首悠扬的《蒙古人》,我们又一次进入了音乐的王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由、舒缓的心境,去领略草原那独特的民俗,去倾听蒙古族那跳动的音符。让我们现在就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始今天的蒙古之旅。

  (二)新课教学

  1.简介内蒙古

  提问:同学们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

  师生总结: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蒙古族又称“马背上的民族”,总体而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草原民族开阔的胸襟在他们身上一览无余。同时,蒙古人的历史充满了苍凉、悲怆的艺术之美,这些特点在蒙古族民歌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2.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长调《辽阔的草原》的音乐,请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民歌(情歌),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思念爱人,担心爱人像辽阔草原上的泥沼一样难以捉摸。

  这首歌曲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在多处出现了装饰音。这种旋律形态具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特点。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字少腔长,节奏自由而悠长,是蒙古族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

  3.介绍长调

  提问:根据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习性,大家思考长调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总结:长调是蒙古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过程当中,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而成,无垠的草原,广袤的苍穹,养育了长调,我们不难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备的条件下,来长调来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长调是自由的、即兴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儿有不同的演绎。“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老师在20世纪50年代她也带着这首歌曲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金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再次聆听

  聆听宝音德力格尔的原声回放,提问:为什么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长调具有舒展悠长的旋律,节奏自由,恰当的表现期盼和美丽的遐想,善于表现辽阔草原的意境。用长调来表现辽阔的草原,不仅与音乐特点有关系,而且跟长调产生的根源也息息相关。《辽阔的草原》是“长调”的典范之作。

  5.分析长调的演唱技巧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长调有其特殊的演唱技巧,与平时我们听的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生总结:气息绵长,有颤音,这种颤音在蒙古族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是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6.哼唱歌曲

  教师范唱,请大家跟着一起哼唱这首内蒙长调,感受一下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生活的场景。

  (三)巩固提高

  欣赏《嘎达梅林》,与《辽阔的草原》进行对比欣赏,思考: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蒙古族的歌曲悠长、亲切,沁人心脾,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共同了解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多关注民歌,多听、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五、板书设计

  辽阔的草原

  长调:旋律悠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

  短调:句幅较短、节奏整齐、字多腔少

《草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 草原

  一碧千里 大 绿 景美 (静态)

  热情迎客 (动态)

  款待 好客 人情美

《草原》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浏览了草原的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再次细细地游赏大草原的风光吧,小旅客们,准备好了吗?

  二、整体感知,浅淡感受

  1、欣赏草原风光,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播放课件)

  2、自由读文,把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划下来。(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找出表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句子,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

  (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引导学生理解:满眼绿色,铺

  (2)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风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引导学生体会:没过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引导理解嵌着,体会比喻句的作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除了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水面还映出了什么?

  (4)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们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同不穴,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课件演示按课文原句填空)

  2、锡林襄阳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们很自然地就把上下文边起来了。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我们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通顺、流畅。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朗读的方式感受草原的欢腾。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拿起笔,边听边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2)边听音乐边朗读。(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教师小结: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小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我们的眼前有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你想说些什么呢?(发散,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环境)

《草原》教学设计12

  课前预习问题单: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3、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找出文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词句。

  学讲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学讲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自主学习探究

  1、检测预习内容,组内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

  思考: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草原风景美”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草原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草原图)板书:开阔

  (3)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4)理解“清鲜”、“明朗”。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指导朗读。

  5、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1、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说学习收获(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4、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质疑拓展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师总结

  1、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出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2、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总结再现草原美,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检测反馈

  说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草原》教学设计13

  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蒙古民族有着动人的歌舞,神奇的乐器,而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本课是《来自草原的故事》教学课例之一。

  第一课时:马头琴的故事: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及特点,聆听马头琴的故事及蒙古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绘画作品表现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嘎达梅林。在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嘎达梅林的故事,学习嗄达梅林这首歌曲,聆听和欣赏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课时:马背上的`驰骋:学习和欣赏蒙古族舞蹈,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和歌词,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

  (2)通过欣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唱歌曲。

  (2)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吉祥三宝》的音乐背景下展示上节课学生绘画作品。

  1、导言(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美丽的图画和动人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氛?

  1、听赏《吉祥三宝》

  2、展示自己课前的绘画作品,交流自己的情感。

  3、体验今天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引入草原的意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草原歌曲,品味今天草原的幸福生活,为《嘎达梅林》的引出打下伏笔。

  初听歌曲《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

  1、同学生一起听赏《嘎达梅林》提问:①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②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聆听滕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2、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3、交流对这首乐曲的最初印象。

  利用音乐对比的方式引出本课主题。

  通过聆听和哼唱初步感受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学唱歌曲

  1、教师简介作品并范唱全曲。

  2、学生轻声演唱全曲。

  1、聆听教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2、学唱全曲

  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连还画的背景下讲述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欣赏由齐峰和用蒙语两种形式的演唱。

  1、引导学生聆听用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

  2、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3、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4、引导学生观看连环画作品《嘎达梅林》。

  5、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1、谈自己对“嘎达梅林”的含义的简单理解。

  2、聆听《嘎达梅林》的故事及齐峰的演唱。

  3、欣赏《嘎达梅林》的连环画片段。

  4、聆听用蒙语演唱的《嘎达梅林》

  5、讨论自己心中的嘎达形象。

  通过讲故事、欣赏连环画和聆听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的内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影片《嘎达梅林》片段

  1、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要把《嘎达梅林》拍成电影,你会拍哪些场景?

  2、观赏由冯小宁导演的《嘎达梅林》电影片段。

  1、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谈自己的创作意图。

  2、学生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通过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画面语言及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运用。

  师生创作表演舞剧《嘎达梅林》

  1、讨论观后感。

  2、引导学生自己表演和体验人物情绪。

  3、师生共同表演小舞剧《嘎达梅林》

  1、学生交流自己对影片的感受。

  2、学生模仿部分情节片段。

  3、师生同演小舞剧。

  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尝试扮演人物,表达感情,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表演舞剧,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草原的热爱。

  在马头琴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1、教师简单小结本课。

  2、播放马头琴曲。

  3、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1、前后呼应,并为下节课的舞蹈学习做好铺垫。2、今天我们共同品味昨天的故事,明天我们的故事也会成为草原上最美的传说,引导学生畅想明天,更加热爱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14

  学习

  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重点

  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采取的分节描述这种结构形式。

  教法

  选择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型新授

  课前

  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4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的《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独特的草原。

  2.播放幻灯片,感受草原之美。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法导航

  1.默读课文,勾画课文生字词。

  2.对课文进行批注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作者简介

  楚楚,女,1965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读准字音。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

  黔贵()踱步()铸成()嚼草()

  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

  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3.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是如何描写草原的“草、云、花”的?

  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课文第1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播放幻灯片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给学生讲清学法。

  提出问题,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学。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指名口答、纠正、讲解明确。

  观看幻灯片,感受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

  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掌握具体学习方法。

  利用练习册的`导航塔了解作者。

  划出文中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划出关键词。

  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以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交融。

  教师点拨: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

  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点拨: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强调: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借鉴。

  3.阅读第3部分,思考:作者带着淑女气的感觉一直延伸到下面花的描绘上,思考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那些特点?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

  教师点拨: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练习:1.朗读课文。2.练习册1—4题

  板书设计

  胖草——恣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集体订正、点拨、评价。

  布置作业,讲明要求。

  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语,做标记。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朗读课文

  书面作业

  作业

  设置抄写生字词语三遍

  教学

  反思等级评价

  (A/B/C/D)

《草原》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自己家乡的美景和风俗习惯。

【《草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9-11

《草原》教学设计01-30

草原教学设计04-06

《树林和草原》教学设计06-08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2-19

《草原》教学设计(15篇)04-08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08-01

《草原》教学设计(通用7篇)05-19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设计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