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评课稿1
诗词类文章,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领会诗歌的意境呢?一般要透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所抒之情,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可以共鸣,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但在此诗中,这种赞美之情又被提升到一个极不同寻常的高度——总相宜!这是一种很辩证的审美!怎样感悟到这种极高的境界?青改组庄奇琦老师尝试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这景不正是感悟情的基础吗?所以,我们看到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然后从诗人善用的比喻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再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最后进入诗人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的确生成了诗歌课堂的和美之境。
苏轼的诗我觉得是雅俗共赏的,不过,今天的课堂还是以“雅”见长。正如盛新凤老师在和美语文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首先,教师语言文雅。教师的导语分为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庄老师的这句总结语——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诗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既言简意赅,又起到了巧妙提升的作用。其次,课堂情意古雅。庄老师就是一个“性情中人”,善于抒情,并且将自己情感的原点建立在文本之中,有一种淡淡的、真实的、自然的美。还有,课堂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一锤三击的反复捶打,细节重点处的多次照应等等,也使课堂的结构呈现一种雅致之美。
所谓“俗”中生“味”,这堂课,庄老师也与学生一起咬文嚼字,沉潜品味,一起情境对话,悟用结合,语文味是很足,那儿童味能不能更浓一点呢?童真,童趣啊!真的,有好多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就出自于这首诗。课结尾时,能不能不横向拓展《望湖楼醉书》,而是纵伸,让孩子们用诗中的词来给自己取名呢?“方好”也好,“亦奇”也罢,若能能取个“相宜”岂不就是最高境界了?这样,诗与心融通了,与生活也融通了!
有关评课稿2
在这节课中上,夏老师利用了一个电费单引出如何怎样测算家庭电费,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探究式学习能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接着夏老师又提出:我们如何测算电流做功和哪些因素有关?夏老师改变了课本上演示实验的做法,因为演示实验要煤油,比较危险。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知道电流做功多少?”,设计出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来反应电流做功的'多少。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学生通过比较灯泡亮度来判断电流做功多少既直观,又解决了课本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玻璃瓶爆炸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整个过程使学生经历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教学中夏老师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并能亲自动手实施最终能够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有关评课稿3
潘老师《圆的面积》一课,善于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本节课我认为的亮点是:
一、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开始潘老师从引导学生思考“圆的面积跟什么有关?”,让学生答出跟“直径、周长、半径”有关,然后直入课题问“求圆的面积是求圆的哪部分?怎样求圆的面积?通过什么来计算?”。又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平面图形,及时板书“化曲为直”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求圆的`面积问题架构。这一点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
二、课堂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潘老师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板书设计科学,突出重点,课件演示过程也科学实效,特别是演示圆切
割成效三角形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增强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一点个人看法,时间分配上我认为在学生动手教学环节花的时间多,由于要剪、贴,大多数小组还没能完全操作完毕,可以在布置预习是让学生自行操作,课堂展演一下可以节省时间。第二是巩固练习设计方面相对单一,三道题的条件都是半径,可以有变化,或直径、或周长,让题目灵活度加大,也显得有层次感,这是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在此我们感谢张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优秀评课稿,此评课稿仅供参考。
有关评课稿4
听了《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整体感觉是扎实有效。可以说是实中求动,动中有新,新中务实,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本课是一节概念课,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学案的编写科学、合理、有条理,学案中设计了百分数的产生;百分数的读法、写法;百分数的意义;生活中的百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这五个内容,全面地概括了百分数的内容。不仅如此,学案中还出示了对学生的温馨提示、展示要求、听展要求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的点拨、引导到位,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及时点拨、引导,关键处进行了重点强调,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4、学生的展示精彩纷呈,比起以前,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实了展示形式多样了,点评也精确了,真正展出了学生的风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
5、教师组织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不留于形式,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时,让2号组员组织其他成员继续交流,使其他的学生不至于无事可做,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了有效、高效。
6、教学语言简练,干净利落,评价及时、恰当,能较好地调控课堂,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整节课是由实际的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的过程中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多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有关评课稿5
各位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老师,下午好,首先我代表 向 老师和鼓楼区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的全体成员欢迎大家来到虹桥小学参加本次活动。受 向 老师和中心组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随 向 老师一起参加了 屈敏洁 老师的教学设计活动。为了顺利完成本次开课任务, 屈 老师很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也一同参与了 屈 老师的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的全过程,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情况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启发。
一 清晰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属于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的内容,该课的特点是操作环节多 素材要求大 ,对老师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复杂的内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将整个课文连为一体,并且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使课堂呈现出了既轻松活泼,却又掌控得当的局面。我做了一些观察,在我附近的孩子她们在自己操作时兴趣盎然,不时的露出胜利的笑容,但一旦 屈 老 师开始 教授下一个环节时,孩子们立刻将视线转 向了 老师,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老师任何的催促,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显然,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归功于缜密的教学设计。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训练有素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向 老师曾经一再强调过,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
在 屈 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屈 老师的学生们不但会看书,而且看得很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这种良好得看书习惯决非一日之功,从孩子们自然得看书习惯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但是这节课孩子们在看书,以前得课上她们也会看,这是 屈 老师长期训练得结果,也成为课堂上得一个亮点。
三 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 屈 老师将时尚的 DIY 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 DIY 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俞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 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几岁的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 屈 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 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 屈 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有关评课稿6
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一、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
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王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三、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技法传授的倾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王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是对平时美术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检验。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创作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给予了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式与区域教学有机结合,使幼儿学习具有自主性
1、本次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创作形式。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幼儿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
2、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在玩开枪的游戏中体验“油彩分离”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幼儿学习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幼儿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尊满足。
3、及时展示已经完成的幼儿作品,促进学生积极完成的兴趣。教师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达到幼儿心理满足。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素质良好,语言表达清晰,操作示范熟练,基本功扎实,学生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而幼儿在这样轻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尝试,学习到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几个思考:
1、本节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由于年龄小,幼儿爱动、好奇,课堂容易乱,在教学中你是怎样组织孩子呢?
2、本节是一节以展示为主的美术形式综合课,在课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以上这些是我对《欢欢喜喜过大年》一课的不成熟看法,也许有些肤浅,也许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有关评课稿7
一、选材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老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及时捕捉到幼儿对变色的探索兴趣,选择《颜色对对碰》这一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颜色对对碰》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二、 活动中的亮点
整个活动以变魔术贯穿始终,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以及各种感官运用、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环节构思巧妙,设计严谨
第一环节通过“变魔术”活动快速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第二步让幼儿自己亲手来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正好满足了孩子“试一试”的心理,让幼儿体验到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中班幼儿的注意的指向性还很不明确,且还没有记录的基础,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接下来通过“找个朋友来变魔术”,初步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两两合作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集中讨论的环节中,让幼儿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逐步明晰自己的操作过程。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过程中,幼儿带这明确的目的边操作边做标记,这样集中讨论的时候,就有根据而言。在操作时幼儿可与身边的朋友说说发现,在集中讨论时向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发现,通过这些多次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幼儿间观点的相互碰撞,他们逐渐地明晰和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明主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有关评课稿8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近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习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20xx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习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习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近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习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习,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习,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活动。集体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20xx学年我们教研组共进行了八次这样的活动。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习。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xx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习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习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习,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平,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近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
在这两学年里我们学校师徒结对工作做得比较好。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
我们教研组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但是鼓励是鼓励,但老师们的兴趣总鼓动不起来,也许是自觉能力不够,也许是对教育科研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近两年来,少有论文、课题、学科竞赛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全校好像只有陈波老师一人有兴趣去写写论文,发表于各级刊物上,这方面也是我们学校教研组最薄弱的一点。
通过倾听各个学校的教研组简介,我真的是羡慕忌妒。但绝对没有恨,只有心中感慨万千。但我想差距不是问题,地域不是距离,虽然茅山小学地处鄞州区的边缘地区,但我相信,我们没有一位语文老师愿意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语文教研组被“边缘化”的。争取进步将会成为我们工作上的目标,前进中的动力。我们茅山小学全体语文老师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把工作做得更好!相信在区教研室的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的路一定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踏实!谢谢!
有关评课稿9
一、成功的导入语
陈顺甜老师借用钓鱼这一学生喜爱的话题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这一同学们熟悉的活动,不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而且把文章的线索很好的串联起来,而同学们都熟悉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陈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探讨皇帝的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圈出皇帝对“新装非常满意”的动作的.词-----“转”、“扭”。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时王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而不思则罔,陈老师要求学生读思结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后从关键的词语,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是…”读出重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最后,还请全班同学反复朗读,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陈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临近结束,还请来了皇帝、骗子、小孩,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尽可畅所欲言。《皇帝的新装》续写更是把学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有关评课稿10
作文课《父母的爱》评课稿
我听了付巧枝老师的《父母的爱》这堂作文讲评课,感触很深。付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认为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教师首先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评价,自然引出名家赠言,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老师整节讲评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导入时,教师首先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评价,自然引出名家赠言,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出示了榜上有名,并告诉同学他们的作文好在哪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可谓一举俩得。及时出现亮点欣赏,为同学们的效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写作文有困难的同学指明了方向。佳作放送又让同学们可以学习到别人写作的好方法。从同学的评价中,小作者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专家会诊,问题习作环节真实,有效,教师和同学一起修改作文,长此以往,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整个过程过渡自然,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三、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中,付老师通过出示优秀习作名单和优秀作文,亮点欣赏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肯定,在下次作文中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有总评、指导评改、例评、自评、互评、赏读。使评改变得很有趣味。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
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付老师作文讲评过程中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而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的权利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学生的发言,充分体现出教学的互动性、民主性、参与性。
五、个人观点
1,我认为在修改习作和专家会诊部分,教师让学生谈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么改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多叫几名同学。不是只叫一个说说而已。让学生明白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时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
2,在作文讲评课上的思考与感悟如果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作文讲评时的感悟得以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作文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就更好了。
3,在学生了解了作文修改方法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修改小组内同学的作文,这样效果会更好。
有关评课稿11
在本次活动《甜蜜的家》,黄老师不但立足于“关注文本细节,在情景体验中发展语言能力”,而且从这理念出发,黄老师拟定了三个层面实施教学活动,从中还加入了幼儿生活实际中那个甜蜜的家,从而以更好的带领孩子体会什么是甜蜜的家。黄老师的本堂课 ,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高。而且语言课要多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幼儿积极思考,并多给孩子回答的机会。本活动突显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目标把握适度:
语言活动《甜蜜的家》的目标主要是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体验家的甜蜜与快乐。2、学习故事中的对话表达方式,引导幼儿大胆参与语言表达,体验表达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难点是感受小房子的情绪变化和家的甜蜜与快乐。活动中,以ppt图片的出示和分段讲述故事的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幼儿也能根据故事情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用语言表述故事中的对话,通过看、听、说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后让幼儿自主表达体验情绪的变化以及拥有家的甜蜜和快乐。
2.师幼互动积极:
活动开始部分,开门见山,出示小房子的'直观形象,让孩子感知观察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小房子伤心的情绪。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设置了恰当的设问,并引导孩子大胆的猜测小房子为什么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表述小房子哭的各种原因,有孩子说:妈妈不见了。有孩子说:妈妈死了。有孩子说:没有人住它的房子。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畅所欲言。适当的提问让幼儿的思维被老师引领,悬念的设计,更好的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安静的倾听,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道孩子们在语言表术方面相当丰富。老师的及时表扬,更激发了他们想知道小房子哭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结合图片,分段讲述中。首先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关注并大胆表现小房子的着急和小鸟的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感受小房子的伤心情绪和小鸟一家的甜蜜与快乐。既为实现第一目标奠定基础,又为下面几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感受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了甜蜜的意义。幼儿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孩子都愿意用语言表述故事。甜蜜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 幼儿对此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且现实中孩子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甜蜜的家。所以说这个话题离他们很近。讲述过程中结合重点突出、逻辑清楚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录故事内容,在本次故事的重点段落“小房子的情绪转变”中,教师结合图片,巧妙的提出设问,体现了二个目的,一是帮助幼儿理解小房子情绪转变的过程,二是让幼儿感受小房子最终拥有一个甜蜜的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能主动地表达、思考着图片中的内容,幼儿听了故事后明白原来甜蜜的家就是拥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与幸福。图画内容很自然地被幼儿所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整欣赏讲述故事时,边看图片边讲述故事,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个完整的印象,加深认识和理解。
第三部分延伸活动,从故事拓展到孩子的生活,展示孩子拥有的甜蜜的家,让孩子自己去说说自己家的甜蜜。激发孩子愿意表述与会表述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让幼儿体会甜蜜的意义。
有关评课稿12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四、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有关评课稿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背景及新课程、新教材
本单元围绕考古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旅游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英语学习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名胜古迹是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名胜古迹中的许多发现都来自于考古工作。所以archaeology也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胜,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考古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历史教育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历史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体现了师生共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的“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已有知识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为以后阅读英国的《巨石王》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础。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利用表达好奇功能结构谈论他们所感兴趣话题。
3.听力是这一课的难点。听力材料介绍是古代法国人用来射箭的一种武器。材料长,对武器的结构的解释比较复杂。但是学生听过材料后能够顺利地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这里不要求学生理解细节,只要能完成练习就行。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会谈论古代人的生产、生活;
2.学会表达对什么东西的好奇,如:
i wonder what/ who i really want to know
i’m curious toi’d love to know
i wonder if/whether what i’d really like to find out is i’m curious about i’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3.学习一些与考古有关单词、短语和句式,如:archaeology及其派生词,curiosity, bronze, dynasty,
decoration, artifact, unearth, spear, pot等。
(二)情感态度
1.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总体学习目标,以便激发学习学习积极性。
2.从谈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朝、唐朝等时代人们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等入手使学生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学好英语自信心。
3.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通过-ology, -ological, -ologist等词根的学习,掌握archaeology, archaeologist, archae- ological等词,同时掌握同类词的学习方法。
2.调控策略:通过听力让学生了解到听力有时很难,不可求全责备。可以材料调整听力要求。有的要听懂细节,有的甚至要推断隐含内容,但有的只需要掌握大意。
3.交际策略:通过谈论古代人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生产工具和谈论兴趣等真实交际活动提高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4.资源策略:让学生了解博物馆、名胜古迹和书籍资料一样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文化意识
1.了解英语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
2.了解西方国家部分古代用具。
3.通过中外古代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有关评课稿14
金老师在本次阅读课中,在第一节reading for information的基础上,就科技文文体的文本进行了针对性教学。金老师在本节课中花了约1/4的笔墨,挖掘课文配图的两张表格的信息,教学设置源于文本,而又有所提升。如对于graph 2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一图,通过对图像中线条的走向,使学生说出temperature increase steadily等信息。本文图标的运用,可以说是科技文的点睛之笔,也是该文体与其他问题的重要区别,图片信息可能学生也能够读懂,但是经老师课堂上的刻意设置,引起学生对图标阅读的重视,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学法指导意义。至于对于信息重复处理的'问题,若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外选取相似文体练习进行配套训练,其教育意义一定会大大提升。
金老师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挖掘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在过程中更是将词汇学习的意识潜移默化、贯穿始终,忠于学生词汇学习困难的基本学情。如,教师在文中“Dr. Foster thinks that any trend in whic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5 degrees would lead to a catastrophe.”一句中,抠出关键词“increase”,并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词汇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从而使学生进行了思维的发散训练,并在首字母的帮助下成功作答出2个词汇,二而教师更在此基础上,补充了climb一词也有同意。
这一步骤用时可能1分钟都不到,然而却启发了学生将知识块状化的记忆方式,并进行了有效训练,这样的巧妙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在经过多组词汇的发散训练后,教师更是整理出了语言使用的两条tips,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关评课稿15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节,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能紧紧抓住“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把学生的认知的愿望和积极性完全激活了。
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上课伊始,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魅力”,生活中什么有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魅力引出课题。然后画出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从哪看出来的?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有魅力呢?围绕“魅力”展开教学,问得巧,讲得精,理解的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我觉得这节课的语文味很浓。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课上孙老师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品读、默读、自读、教师引读,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读出老人的可怜、行人的冷漠,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可怜,行人那种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木然神情,这样的朗读既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回答还是教师的语言示范,孙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孙老师设计了一道训练题:“春天到了,我看见了,听见了,这怎么不让人陶醉呢?”对学生进行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写话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是学语文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基本标识;而写作更是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基因。换言之,语文的.精髓就是说和写。孙老师巧妙地把写作训练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随着“春天美景”课件的播放,教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中:嫩绿的柳条、清澈见底的湖水、水中嬉戏的鸭子… …这些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可是,老人却什么也看不到,那么有谁不为老人感到惋惜呢?随着学生情感的升华,老师先进行口头训练:那些衣着华丽的贵妇人看到老人——;那些身着笔挺西装的绅士看到老人——;那些… …这些好心的人们会怎样帮助老人呢?随即出示小练笔:“在这繁华的街头,当人们再次看到这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真是温暖的街头呀!”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真正把写落实到课堂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使自己的语言也变得有“魅力”,把所学变为所用,使语文课变得扎实有效。
4、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和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我们中年级段本学期的训练重点。每篇课文中都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是文章的主线,孙老师抓住这一主线引出老人、引出行人,通过理解老人的可怜、行人的冷漠感悟这句话所带来的语言魅力。从而理解了“衣衫褴褛、无动于衷”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要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孙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真不愧是一节先行课,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为我们今后的语文课明确了方向。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这次评课:孙老师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把《语言的魅力》一课上得很有魅力。
【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课赛评课稿12-17
《掌声》课评课稿07-30
心理课评课稿01-18
课赛评课稿03-08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小学美术评课稿-《动物面具》评课稿07-31
小学美术评课稿 盘盘转转评课稿11-09
音乐评课稿-《星星变奏曲》评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