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

时间:2023-01-31 10:01:47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1

  童年于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3年的幼儿园生活我们究竟应该给与孩子的是什么?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间断的思考与探索。

  从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伊始,就确定了“保教合一,教养并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办院方针。“养成教育”从那时起便成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养成教育”的提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发展中不断深入,逐渐科学,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内涵。

  概括而讲,“养成教育”在六一幼儿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1950年):养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内,在战火连绵的艰苦年月,全院人员从零开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针为指导,反复观察、了解幼儿,不断摸索,于1946年以《幼儿一日生活顺序》手册呈现了养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经验,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继续开展与研究养成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50年~1 995年):养成教育的理论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继续在深入学习、贯彻教育方针中坚持探索“养成教育”这一课题,并于1995年由姚淑平院长主编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一书,将六一幼儿院半个世纪的养成教育经验总结提升,标志着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史慧中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写到:“平平常常的幼儿园生活,透出不容丝毫懈怠的节奏!日复一日的实践,编织出了幼教科学规律!‘生活常规’,这在幼教界熟悉不过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儿院50年的心血结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细腻,科学。这里,既展示了全院职工的理想与情操,又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院领导班子的教育科学和艺术造诣。”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养成教育的`创新发展期。建院70年来,伴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学习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六一幼儿院“养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创新发展期,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与“三个关注”。

  养成教育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严格的常规”变为“快乐的常规”,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需求”,由“消极的保护”变为今天“积极地培养、锻炼”。在实践中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改变,依然是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个转变”的实践要求教育者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幼儿学习过程中经历、感受、体验的重要性。因此这一阶段养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统一不变的,我们会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差异为他们提出适宜的标准;教育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我们会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幼儿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使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如果说“三个转变”是我院养成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是对我院保教合一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三个关注”——关注幼儿情感表达、关注幼儿自主选择、关注幼儿交往范围,是我院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进一步认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进一步尊重。这样的认识和尊重不仅使教师更加理解和接纳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创设了更加适宜的师生氛围、教学策略,更使幼儿拥有了更加快乐、自主的生活游戏体验。

  养成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前进的速度,也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干先行,全体跟进,骨干引领新经验,全体固化成日常”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有效的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长与进步。

  20xx年,70载的历史积淀,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践行,在走向“养成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六一人”坚定了一条主旋律:养成于生活,养成需真爱。我们将用这份朴素的爱精心呵护幼儿,潜心研究教育,让六一幼儿院的“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们成长的真正需求,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宝贵而有意义的成长经验。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2

  有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我很赞同。就像大船沉没源于一块有虫蛀小窟窿的木板给我们的启示一样:不要忽略小事,小事有时也会铸成大错。

  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历程。”“教师的一言一语、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深知关注细节的重要性,时常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不要忽略细节。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求孩子做到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自身行为的小细节: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协作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这些细节的坚持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细节的关注体现一个人的责任心。

  在与孩子交往中也要注意细节:听孩子讲话时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这样一个细节让孩子觉得老师就像朋友一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善于运用眼神,细小的动作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刚入小班时,有一个孩子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当别的孩子已参与到活动中来,他却还哇哇大哭,有一次离园,我亲亲地吻了一下他的脸颊并与他约定明天不哭了。第二天我惊喜地发现孩子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幼儿园……家长说,你昨天亲了他,他开心地向家人宣布:“老师喜欢我,老师亲我了。”轻轻的.一个吻换来了孩子顺利摆脱分离焦虑,真后悔为什么不早点亲亲他呢。在我们大人看来只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了,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成长中无法逾越的坎坎坷坷。

  再如,每天的离园活动,家长总是询问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我想如果都以“很好”来回答,家长会认为老师可能没有关注到我孩子的表现。因此每天我都会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今天吃了几碗饭;在游戏中做了些什么;区域活动中操作了什么材料;心情如何;遇到特殊的事情,我会用笔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在离园的时候,一一反馈。来不及反馈的,在班级QQ群里反应。家长们听老师说得那么细,都开心地露出笑脸,“老师观察得真细啊,交到你们责任心强的老师手里,我们放心。”

  每个人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碎的平凡的小事,能称得上大事的没有多少件。但是能够把小事、平凡事做好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让我们都来关注细节,做这不平凡的人吧!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3

  最近,一个九岁的美国小女孩火了。因为她做了一件特别牛逼的事儿,以一己之力,喂饱了附近所有的流浪汉。具体来说,就是她觉得流浪汉挺可怜,想要帮助他们,于是就自己在菜园里种菜,把菜分给流浪汉,让他们不再饿肚子。然后她又建了很多小木屋,供流浪汉居住。

  她的这一壮举,不仅真的帮到了流浪汉,还感动了很多人,大家纷纷跑到她的菜园里帮忙。现在,这个只有九岁的女孩已经红到中国来了,照片上,她一脸自信的笑,还发出豪言壮语:我相信任何渺小的举动都能改变世界!

  张口就是改变世界,这让那些天天想着怎么改变孩子的父母情何以堪啊!面对“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们除了围观和羡慕,其实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怎么才能教出这种敢想敢做敢于改变世界的牛逼孩子呢?

  别觉得这话太大,其实,这个小女孩之所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些小细节:

  一、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小女孩之所以萌生种菜的想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看到妈妈买三明治给流浪汉吃,很受触动,所以也想像妈妈那样帮助到别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妈妈去帮助流浪汉,她可能也想不到要去帮助他们,自然就不可能有后面那些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每天抱怨个不停的妈妈,不可能教出自信满满的孩子。一个遇到事情就退缩,不敢勇敢去面对的妈妈,只能教出一个懦弱的孩子。一个言语粗暴毫无教养的妈妈,也不可能教出绅士淑女。

  身边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一遍遍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讲礼貌有公德心,遇到不公平的事要勇于反抗,不要向权贵低头,不要被金钱诱惑,要勇敢要大胆。可是,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根本看不到这些品质,对这些东西的理解模棱两可,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父母天天打麻将,得过且过,毫无斗志,却希望孩子好好努力,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能说,这是画饼充饥。他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一厢情愿地做梦。你想让孩子敢想敢做,那么,你自己得敢想敢做。古人说,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经过几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验证,绝对是真理。

  二、让孩子尽情去尝试不靠谱的事儿

  一个几岁的小女孩,要靠一己之力,种菜给流浪汉吃,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她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好吧。孩子想做的很多事儿,在大人眼里都显得特别不靠谱。比如我家孩子三岁时天天哭着闹着要洗碗,我弟弟家的孩子想在狗窝里种花,邻居家的孩子路都走不太稳想学滑冰。这种时候,很多父母的反应就是冲孩子嚷:“哎呀,这事儿你做不了,等你长大了再做!”

  长大了再做,似乎看上去更靠谱一些。但真的长大了,他们还会去做吗?一次又一次被大人阻拦后,他们已经学会了缩小阵地,明白做越少的事,越不会犯错。

  但是,这个美国小女孩的父母没有阻拦她,默许了她在自家菜园里种菜,随便她怎么鼓捣,结果,人家就种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了。

  我也遇到过一些特别开明的家长(微博),无论孩子要做什么,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儿,不影响到别人,又不是太危险,他们都会“纵容”孩子“胡闹”。甚至,有些家长还会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平时很少做的事,比如与陌生人搭讪,去发传单做义工。

  这种家长教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特别有想法,特别有主见,胆子也特别大,勇于尝试任何事,不怕失败。这样的孩子,或许学习成绩不那么好,但都是非常有趣非常有个性的孩子。

  让孩子尽情去尝试那些不靠谱的事儿吧,万一有惊喜呢?不管成功与否,对孩子来说,都是可贵的经验。

  三、允许孩子自己动手

  这个美国小女孩自从决定种菜起,所有的事情都是她自己动手做的`,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拔草、收割。甚至连小木屋也是她自己动手一点点盖起来的。电钻、钉枪这些只有大人才会使用的工具,她用得特别熟,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木工。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估计很多人还会腹诽:她父母太没有责任心了,一点都不会照看小孩!

  在我们身边,看到的是十岁的小孩还不会系鞋带,九岁的小孩需要父母帮忙盛饭,八岁的小孩从来没有择过一次菜,七岁的小孩连内衣也不会换……

  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做不好,无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尝试,而是事事亲为,提前做好。有些父母是对孩子极尽挑剔,无论孩子做什么,总能挑出毛病来,渐渐让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自信与乐趣。有些父母心疼孩子,觉得他们上学已经很累了,怎么能干杂事呢?不行不行!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受伤,明令禁止他们做一切可能让自己受伤的事情。

  看过最离谱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女孩二十多岁了,都已经结婚了,连双袜子也不会穿,依然要父母代劳。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想改变世界?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能干,有些事情,或许他第一次做不好,但十次八次呢?熟能生巧嘛。我身边就有很多小孩子,修遥控器换灯泡比大人还厉害,大人落了下风,往往要说一句:“小孩子学东西快。”

  这倒是句实话,小孩子正是学东西的时候,无论他要做什么,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事,让他自己动手去做吧。不要代替他做,不要阻止他,不要讽刺他,要知道,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机会。

  再说,这个过程,对他自信心的塑造也非常有益。

  四、适当给予孩子帮助和鼓励

  美国那个小女孩做这一切也并不顺利,她也曾经遇到过几乎迈不过去的坎。比如盖房子这事儿,那得多少钱啊,她一个小女孩,根本不可能有这个能力嘛。就在她一筹莫展时,妈妈帮她争取到了一家非营利性组织的资助,有了这些资助,小女孩的计划才得以顺利实施。

  再牛逼的小孩也毕竟是小孩,很多事情,都会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这时候,父母要学会引导他们找办法解决,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不计条件地帮助孩子。这不但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要么凡事帮孩子搞定,不让孩子操一点心,要么完全放手,对孩子做的事不闻不问。前者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后者又让孩子孤立无援。

  如果孩子太孤立,遇到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可能他就无法坚持下去,不得不半途而废。而如果父母能及时伸出援手,给予一些帮助和鼓励,孩子就会更有信心做下去。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耐性,让他做事有始有终,不轻言放弃。遇到困难积极解决,不抛弃不放弃,正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基石啊。

  如果父母做到了以上这些,也许,并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敢想敢做敢于改变世界,但是至少,他不会是一个怂孩子。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4

  我喜欢孩子,我喜欢和孩子们融在一起的那份快乐、那份幸福。当村官转岗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时候,我乐得可谓是“漫卷诗书喜欲狂”。怀揣着“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梦想,我迈进了校园。

  基于以前在私立学校的教学经验,我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跟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之中,我看到了53朵花的53种颜色,他们绚烂夺目。同时,我也看到了“学习”在孩子们的心中处于多么“卑微”的地位。成绩要想有所提高,必须端正学习态度。于是,周末一种特殊的作业诞生了——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洗一次手,并认真观察一下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周一返校,作业落实,班内53个同学,真正做了这项作业的还不足三分之一,尽管这样但是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最起码我的下一步计划有可下手之处。当我把观察过手的孩子一个一个叫起来,让他们说手的特征的时候,他们却只能说出手掌的大小、软硬,只有一个孩子,她说:“我观察的是我姥姥的手,她的手很大,很硬,手心里有很厚的皮(她不知道那是茧子),姥姥的手上还有一些小孔,那是姥姥为我作棉衣留下的痕迹”。孩子的发言完毕,我为她送上热烈的掌声。然后告诉孩子们“那硬硬的皮”叫做茧子,引导他们说一说茧子的来历,让他们感受到父母亲人真真切切的爱,让他们懂得感恩与回报,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是认真学习……一节情感课结束了,但是它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看到孩子们一天比一天懂事,看着他们一天一天好转的学习态度,我是幸福的!

  因为有爱,生命与平常的日子里也有它的光辉。

  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日子,我把我的爱融入到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天气转冷,我提醒他们及时增加衣服;天气炎热,我劝告孩子们不喝生水、少吃冷饮;天气干燥,我把消息发到微信群里,提醒家长朋友让孩子多喝热水……爱,让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犹如一首舒缓快乐的歌,缓缓流淌……然而,期末测试中断了我的快乐——测试中,孩子们的字词等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非常好,但是阅读理解及习作部分失分惨重……怎么办?要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坐立难安。一场及时雨浇开了我的心头之花。今年三月份,半坡店乡中心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会”上,李艳老师与肖庆娜老师分享的成功经验点醒了我: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可以使头脑变得井井有条;阅读,可以促进口头表达的完整性、规范性。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便满血复活了!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我把每周五下午定位我班的活动课堂,每周一个主题:故事会、诗朗诵、背诵大比拼、我要做演员……每一次活动都以读书为轴,每一次活动都由学生策划、组织,适当的点拨之后,我就是他们坚实有力的后勤兼摄影师。他们在书中找到了乐趣,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成功,一个学期的坚持,现在班里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上了读书。看着他们沉浸在书香中的模样,我是幸福的!

  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孩子们有书为伴,更加快乐向上。而我步入学校的这一年,有了孩子们的陪伴,幸福满怀!我相信,我教育生活中接下来的每一个365,都将以书为舟,与孩子们一起驶向更幸福的海洋!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优秀】相关文章:

幼儿教学教育优秀随笔04-23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07-29

教师教学教育随笔05-07

小班教师优秀教育随笔01-11

优秀教师教育随笔06-27

初中教师教育优秀随笔01-06

小学教育教师优秀随笔04-05

幼儿中班教育教学随笔优秀03-27

【推荐】教师教育教学随笔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