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评课稿(集锦5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1
看了郭老师《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实录,该课诱导得法、点拨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整堂课活实相济、精彩纷呈,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优点:
1、导入精彩。《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郭老师先的导语引用朱自清自己讲的“我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学生就想知道朱先生为何这么自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得的阅读兴趣。
2、注重朗读。郭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他们朗读中,绘出美丽恬静的荷塘月色图,感受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3、重点突出。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四、五、六自然段。郭老师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景色的特点。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妙用;二要品读各种通感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二悟美好不能实现的苦闷的复杂心情;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6、指导到位,语言幽默。例如学生对通感的修辞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老师用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和“甜言蜜语”等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郭老师的教学还很幽默。又如用《荷花淀》的风格改写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挨着,这遍宛如一道铜墙铁壁,是监视清华园所谓哨兵”,使学生在小声中感受到本文比喻的女性化是和景色和作者心情有关。
二、不足
我认为本课在教学上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地方比较小,在品味句子是都是让学生读,自己画书、自己思考,这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固然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但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想很久也想不懂句子好在那,怎样好,我还是觉得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郭老师的《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荷塘月色评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荷塘月色评课稿2
备课思路:
考虑到高考改革全国卷的题型特点,现代文阅读对散文的考察比较淡化,加之这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第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又是经典名篇,所以在设计这个课例时,主要想按照“品味画面——体味情感——达到共鸣”的思路来引领学生进行经典散文的探究阅读。
评课:
xxx老师: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经典散文阅读值得肯定,在要求学生“读”文章,深入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2)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注重方法性的指导,教会了学生从抓关键句和感受画面、品味意境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xx老师:
1)本课围绕散文的经典性展开教学,条理清晰。第一个问题“一个xxx的夜晚”设计得很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
2)画面的鉴赏比较深入,能抓住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去引导学生鉴赏,体现了散文的美。
3)情感的共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完成了情感教学目标。
4)老师在提问时指向性不太明确。
xx老师:
1)以“朗读——赏析语句——景语情语——主题”为思路展开散文教学值得肯定
xxx老师:
1)认同教学目标,通过此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感受散文情感的时候,老师在未教之前学生就已经会从抓关键句和景物画面的角度去把握情感了,最后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什么样的景语对应什么样的情语。
3)最后一个环节——话题的共鸣,设置的问题有点类似心灵鸡汤,而跟这篇散文本身没多大关系,能不能再换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散文教学的统一性。
荷塘月色评课稿3
讲完课后,两个校领导,和几个组内老师参与了评课,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庆幸能够赶上这个年级班子。尤其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充溢着正气而且很务实的的一个集体。每次评课,大家都能够“献言进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切都为了上一堂更好的课,让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次当然也如此。
由教务处副主任徐老师主持,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陈老师发言,陈老师面部肌肉缺少变化,他的笑是很难看到的,有时也笑,但你只能从他张开的嘴和大张的拍打在一起的双手看出他是在笑,你要想在他的脸上看出个蛛丝马迹是很难的。但陈老师却是我很佩服的老师之一,他做人很正直,他的特色是用着一个很老了的手机,由于听筒坏了,跟别人打电话,就像放扬声器似的,我们都能听到,我们办公室一个老师开玩笑的说:“陈老师正直的很那,就没有怕人听的话”,做事也很公正,很得人心。一手漂亮的字更让我羡慕不已。陈老师首先对这堂课的优点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指出张老师一个字的发音不准“似的”的“似”应该读“shì”翘舌音。再者指出剩下的10分钟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课后第一个选择题比较难,第二题赏析朱自清的《绿》节选却是做而未解,留下了个小尾巴。然后是席老师,作为张老师的师傅第二个发言,毕竟是自己徒弟,也许是为了避嫌,所以说的很少,只是整体评价了一下。
然后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整节课都围绕一个目标,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语文课,该散的时候散,该读的时候读,重在赏析。但有时候也要上的专,上的实,让学生有实际的收获,本节课就是属于后者,让学生知道如何写景状物。
接着吴老师,一个小家碧玉,带着点南方女子的灵秀气的女老师,记得她刚来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学生偷偷的问我:“老师,你旁边坐那个女老师有对象吗?”我说:“人家孩子都能跑了。”别看人长得秀气,但是家里大小事都是自己一力操持,做饭更是拿手。讲课上也独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她就提出可以将练习题改为“月色下的张北或者月色下的私立一中”让学生依据所学,当堂练笔,效果会更好。
然后是杜主任,教务处主任,也是教语文的,也是我师父。原来是我们级部主任,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一个一起来的女同事,有一天神秘兮兮的对我说:“你知道吗,咱们级部主任是全校最帅的主任。”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见面之后果然不一般,一米七八的`个子,长的方方正正,后来才发现,别看长的比较粗犷,内心却很细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工作上都喜欢钻研,每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就是我学习的时间,作为徒弟受益匪浅。据说我们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就是他建议的。但也有不足,由于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开起会来旁征博引,说个没完,往往会占用大家已经很少的宝贵的自由时间,有些人都怕他开会,哈哈,不过我不怕,就像我不怕监考一样。
这次他最后发言,梳理了讲课思路,综合了几个老师的意见,也让我豁然开朗,由于我负责制作学案,张老师这节课是提前讲的,其他老师还没开课,所以我有修改了学案,以备大家做好教学工作。
主持评课的教育处副主任徐老师,教俄语的,刚刚被学校聘来,很厉害的一个中年女子,不算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也许在人们看来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听评课,但我认为很有意义,既有利于上课老师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很庆幸自己在这样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中。
荷塘月色评课稿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
一、 课前观察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对于高三的学生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仅仅是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吗?能不能让课文讲授更实在一些呢?
二、 课堂观察
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授课伊始,老师出示两幅荷花图片,问学生那幅画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学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胧美,其实对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现偏差)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总计18分钟。从数据上看,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接近1:1,是比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学习体验中生生互动时间较少(仅有讨论景是如何体现情的一问且时间不足3分钟),并且整堂课缺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
再次,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来看,本堂课学生回答问题人次为11人,回答问题人数为9人,朗诵为2人,板书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诵1次,板书1次,回答问题3次。显然,本堂课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学生的参与率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人次为5人次,回答问题一般人次为4人次,回答问题错误人次为2人次。仅从数据上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主要集中在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上,而错误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对情的把握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个人建议还是先景后情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三、 课后观察
课后抽查学生课本4人,基本无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率约50%。从抽样数据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朱自清苦心营造的美丽世界。
同为高中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专业发展的甘甜。
荷塘月色评课稿5
走进经典,走进名家诗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历来是每位师者的困惑。教要到什么高度,学要到怎样层次,确实难把握。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张老师教学时立足文本,细嚼慢咽,字斟句酌,有条不紊,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教学的切入点独具匠心,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使我受益匪浅。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教学时间分配”,这次我是第一次从“教学时间分配”这一指标进行分析,因为带着任务观课,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做了详细的'记录。下面就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时间在教学环节方面的分配
张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花了2分,在检查预习环节用了10分钟,在新授内容方面运用了26分钟,在小结延伸方面花了3分钟时间,拖了一分钟。从课堂环节的设置上看,张老师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的。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二、教学时间在师生活动上的分配
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在师生互动方面用去19分钟,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花去17分钟,教师讲授用去5分钟。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这一时间的分配基本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探讨。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一次,3分钟左右。而观察学生的讨论,很多学生其实没有真正地交流,也没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补充和互动。对于朱自清心情变化让学生用曲线图画出来,花的时间长了点,整整花了5分钟,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很多,让我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
【荷塘月色评课稿】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评课稿11-09
荷塘月色评课稿01-28
荷塘月色评课稿范文09-21
荷塘月色评课稿6篇01-28
荷塘月色评课稿(6篇)01-28
荷塘月色评课稿5篇01-31
荷塘月色评课稿(5篇)01-31
荷塘月色评课稿精选6篇01-31
荷塘月色评课稿合集6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