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3-02-01 08:40:42 其他 我要投稿

语文评课稿(集锦15篇)

语文评课稿1

  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来描写石榴,文章用词、用句非常生动,特别是多处采用拟人句,使得无论是石榴花,还是果实,都显得可爱无比。这样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良好范例。而引导朗读品味则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季老师的课对于这一点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课,都可窥见她精心的真情导读,石榴的美丽在品读中慢慢地焕发出来。

语文评课稿(集锦15篇)

  她的成功在于: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课注重学生的诵读,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于学生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

  在课文的研读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同时需要教师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中,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精美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颜色娇美,而且开得茂盛,充满生气,富有情趣。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进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这些词句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的美丽动人,生气盎然。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赏读,进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动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积累意识。

  《新课标》许多地方都讲到了积累,总目标第七条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才能做到丰富的积累呢?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可见,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石榴》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如作者用“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至在说话训练中,学生能自然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可见教学效果明显。

  三、学法迁移,强化实践运用

  《新课标》提出,要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学生语言记录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记录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学写,读写结合,读中悟法,在阅读过程中穿插语言训练。如仿写作者的拟人写法,发挥想象,也用拟人手法写一写水中鱼儿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绍了石榴果实里面的样子、颜色、味道,用词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好词佳句的同时,创设生活情景,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学写一种水果。因此,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评课稿2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

  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

  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

  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语文评课稿3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调查报告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吴静老师的《边城》、苏芊老师的《庖丁解牛》、张蕾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语文评课稿4

  现在我重点来讲讲《泉水》这一课这节课。陈老师能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探讨。

  一、读中品味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陈老师能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为主

  陈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陈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写话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从而,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一小浓浓的教研气氛,教师们浓浓的朝气!这是一种好现象,希望以后能多多向你们学习!

语文评课稿5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老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写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

  巧妙引导,终于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罗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语文评课稿6

  《自然之道》是一个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展开,通过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几十只幼龟的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通过“我们”的内疚、后悔来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应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课堂的“自然之道”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面对这样一个文本,我们到底如何去解读?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呢?彭华丽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段目标把握非常的准确,在她这堂课中体现出来的许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鉴:

  一、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彭老师在《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如: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重点字词;运用六个四字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特别是理解“若无其事”这个词时,

  老师先让学生读,读完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后再读,老师又及时告诉大家:对,这样就是“若无其事”。

  二、善于捕捉、有效设计训练点。

  于永正老师曾说:“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读、说、写、思等方面训练。本节课所谓“语文问题”,就是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碰撞与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而体会“自然之道”的内涵———好心办坏事。

  彭老师就是从语文的`基本方式出发:逐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学,就是通过抓关键词,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揣摩幼龟和嘲鸫的心理,继而体会幼龟的“小心翼翼和危险”,进而进行了读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王崧舟老师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语文评课稿7

  《观潮》一课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透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透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语文评课稿8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徐新会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徐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体会《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评课稿》。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徐老师用投影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象“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徐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语文评课稿9

  今天,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 》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种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朗读课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 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疏通文意,欣赏课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六、建议与设想。(不足与方法)

语文评课稿10

  10月10日,在xx二小听了三节五年级老师的语文课,总体不错。

  刘园园老师执教的是《生命与水》,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五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说明方法也有最基本的积累,加之老师是分两个课时来教学的,所以整节课重点突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优点:

  1、直奔中心议题,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课堂检测习题设计精当,直指重难点,对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起到了较好的巩固和拓展作用。(以上两条可以看出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下足了功夫,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把握很准确)

  建议:

  1、学生对课文读得不够充分,从课堂上回答问题就可以看出来,积极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都不太理想。

  2、小组读议之后,应该留时间进行小组展示。(比如一个组展示交流一个方面,或者在读之前设计一个表格让边读边讨论完成。)像课堂上这样教师一个人带着全班逐段分析课文的方式最好不用,是低效的。

  3、说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更充实,可以创设说明文的语境帮助学生正确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语文评课稿11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石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时,为了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亲生母亲那发自内心的永久的愧疚,引入了关于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回忆的相关资料《永久的悔》,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一、从题目入手,统领全文。

  一上课,石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捉着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住关键词,直奔中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石老师让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表达情意。课堂上,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意。特别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并连接了资料《永久的悔》,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纵观整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从石老师轻松自在的教态到深入研究文本的作风,从文本的细节设计到大胆取舍教材的挑战,都是我要学习的。

语文评课稿12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教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我的意见。经过团体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此时,吴教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我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教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趣味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情景选择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欢乐,体验到被教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本事。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团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我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我的看法和意见时,应当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我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供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应当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可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异常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我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教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经过查阅图书、请教教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趣味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本事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语文评课稿13

  本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一口袋麦子,三个小动物处理礼物的不同,所以结果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教学时,教师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选择—体验—感悟三个环节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释放愿望,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角色,说说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释放了学生敢想,敢说的这种愿望。

  二、注重细节,教给方法,指点习作。课文中,无论是小猪,小牛,小猴还是土地爷爷,都很有个性。这得益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例如,“舔舔舌头”“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学文章时,能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去体会,去阐述,无疑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语文评课稿14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听到马教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教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立刻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本事,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教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教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当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头我试以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资料: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资料上与教学资料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所以,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资料选择上应当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资料有机联系;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我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必须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本事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本事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教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进取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一样,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教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并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教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之后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我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终,应对那满黑板的问题,孙教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期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日,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孙双金教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本事。”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当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进取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贴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所以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孙教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简便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善,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能够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可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

  下头我先摘录一些本课例中的评价语言:

  1、(学生问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多好的问题呀,再说一遍。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自我发现的,是你的专利。

  2、(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向伴随回到住地?)笑声不可能伴随着回到住地,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读书真会思考,我认为你像个小小思想家。

  3、(生读书声音太小)你们都是悄悄地赞美,(生笑)我们放声赞美一遍,好不好?

  4、(学生问为什么作者与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何意?这个问题连我教师都没有想过。第一次写的是什么?第二次又写什么?请把问题写到黑板上。你虽然是男同学,但比女同学都要细心。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必须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要做到:

  ①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孙教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②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当有学生在品评教师范读,讲得有理有据,不仅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还说出教师读得好在哪里,教师动情地对他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③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

  ④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记得斯霞教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教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教师之后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看,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靠的就是教师的循循善诱。

  ⑤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一样”,“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⑥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除了上头说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语文评课稿15

  好汉查理

  《好汉查理》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

  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皮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很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

  刘小青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脉络,在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后,引导他们走近查理这个小男孩,说说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认为他是个好汉吗?为什么?进而质疑:是什么让查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一遍遍朗读杰西的话,让学生想象说话人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及对方的感受。课尾,一个颇具深度的提问“罗伯特送给查理的仅仅是一把刀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在爱的主题下蕴涵了“信任与理解” 的思想。

  此外,刘老师始终抓住“好汉”这一关键词,从含义到体现之处再到一起来夸夸查理,首尾呼应,中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刘老师对某些新词如“羡慕”、“拔刀出鞘”通过联系上下文等进行理解,对了解人物特点有一定帮助。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12-19

语文评课稿06-22

语文《背影》评课稿11-15

语文《灯光》评课稿12-03

语文评课稿范文12-20

小学语文评课稿08-24

《翠鸟》语文评课稿08-11

小学语文评课稿10-14

语文评课稿范文06-23

《比尾巴》语文评课稿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