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时间:2024-05-14 12:40:53 泽彪 其他 我要投稿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精选2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公开课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精选27篇)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

  彭老师讲授的《风娃娃》非常精彩,听后使我受益匪浅。彭老师整个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彭老师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课堂亮点纷呈,特别是以下几方面给我感受最深。

  一、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很快地走近文本,其中很好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使用创设情境法。在彭老师的这节课上,可以看到老师设计精心。在课堂教学中,贴出了风娃娃的图片,风娃娃有着圆圆的脸、胖乎乎的手,十分可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出示一封风娃娃的求助信,让学生带着要帮助风娃娃的想法进入到课文学习。再如:动作演示法,老师讲到风娃娃吹动风车一段,教师问:“风娃娃是怎样做的?动作“深深地吸气,使劲吹”,在体验到风娃娃的动作给人们带来快乐后,引导学生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二、注意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在本课中,彭老师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赛读、男女生互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如:“如果你是小秧苗,你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们笑了,会对风娃娃说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生能概括出: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着几件事。接着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关于风娃娃为什么吹风车?怎么吹?结果怎样?的段落,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接下来的段落。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就有目的、有方向,对重点内容能够自己找,自己总结、自己感悟。

  四、善于运用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好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彭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我欣赏你!”“读得真不错!”“今天进步真大,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们真的太棒了!”“表现那么好,我真的很感动!”每一次的表扬都是那么那么自然,那么自如、那么真切,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彭老师还不忘记引导学生好习惯养成,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当老师在板书时学生空手跟着写、班里学生鼓掌表扬进步的学生后,学生会说“谢谢!”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快有慢,彭老师引导学生要学会等待、要有耐心等,每一句话语都渗透着彭老师的教学技巧和魅力。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

  上一周,我校举行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展示,几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收获颇丰。其中闫莹莹老师执教的《长城》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第一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闫老师的这节课总的来说,她做到了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另外,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堂伊始,闫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比较长城远观和近看的两幅图的不同点,让学生找到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接着让学生自读感悟,圈点画。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特点时,她先从插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还设计了比较说明,形象展示了长城的长度。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让学生自己观察,上台指长城组成部分及其用途。这为学生理解后面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在了解了长城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给学生出示了当时修筑长城的人数,借此让学生感受修筑长城的艰难。但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少了,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想象的机会。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3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阳光课堂观摩,我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语文老师的课,听后收获颇多。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巨人的花园》,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努力创设了一种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让整节课成为了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舞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堂上,周老师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体会巨人的心理变化。教学时,周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巨人的言行,反复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范读等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体会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解。这一部分,周老师指导得非常到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已经完全进入到课文设置的情景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课文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想告诉巨人什么呢。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为什么火辣辣的,他感觉到了什么?……周老师就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揣摩、练说,最终让学生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懂得了“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4

  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江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江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教学出始,江老师引导学生读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江老师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然后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品读,交流,感悟,渐渐的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了训练。

  我曾仔细地读过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5

  现在我重点来讲讲《泉水》这一课这节课。陈老师能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体验上,特别是语言的迁移运用上,设计了一个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有以下几点和大家探讨。

  一、读中品味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陈老师能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自主学习为主

  陈老师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互动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依据课文语言特点,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能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调控,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愈加高涨。

  三、重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陈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说话、写话练习,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里的语言。从而,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恰,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既上得扎扎实实,又有新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听了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一小浓浓的教研气氛,教师们浓浓的朝气!这是一种好现象,希望以后能多多向你们学习!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6

  一年级学生进入校园,在教室中学习才两个多月,但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发现一个孩子随意说话、随意搞闹,从头至尾,每一个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于学习之中,是什么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陈老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那投入的状态,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毫无浮华粉饰的扎实的教学过程,是“趣”字贯穿了整个课堂始终,才使得孩子们学得如此投入。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感受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陈老师首先通过猜谜语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中来,激发她们喜欢影子的情感。然后老师通过范读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让她们更快的走进课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点,趣味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让课堂变得更活泼,更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教学时,陈老师采用了各种方法调动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1、对字形的描述形象化。比如,认识“影”的时候,她是通过编故事的:一轮红日照着京京,旁边就有一片影子;认识“黑”的时候,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谁有办法记住。学生则描述:“黑”的四点底就像黑色的墨水,里就像瓶子。这样趣味性的描述,将字形和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

  2、以游戏形式识字。学习“跟着”时,陈老师请学生当她的影子来演一演。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3、归类识字。当学习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时,陈老师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类字的.特点,并举一些这类的字。

  三、以“趣”学文,提纲挈领。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陈老师在教课文时,以“影子有趣在哪?”这个主问题做为切入口,以“趣”字引领学生学习文句,将“趣”字贯穿对文本的感悟、文本的感情朗读。陈老师的这种提纲挈领的教学,让孩子们的思维有了连贯性、整体性,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如果说这节课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课堂的时间分配。那么最后的写字环节学生会学得更加扎实一点。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7

  今天有幸,能聆听孙主任的《钓鱼的启示》,对于高年级语文课,本是毫无经验的我怀着非常想要学习的心情去听课,果然收获颇丰。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听课的感受。

  在读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走进课文,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朗读是高年级语文课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朗读每读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作为老师孙主任把我的非常准确,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学生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增强朗读的效果。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显现朗读效果。

  本课孙主任主要由四个大部分组成,即引入课题、详解课文、提取道理、布置作业这四个部分来进行。我深刻的记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中心思想,孙主任全程直击主题,举生活中的简单明了的例子,来突出中心思想,不仅学生听得懂,也更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听课的过程我把自己当成学生,身临其境,思路清晰,并且积极的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是真实的体会又是心灵的洗礼,非常值得和有意义。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8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9

  听《七子之歌》:总的感觉是老师在努力用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教语文,但是针对不同体裁如何教学以体现真语文理念值得研究。一是教师用小讲堂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的特点。二是教师指出“七子”是拟人的写法,强调澳门的.澳和香港的港字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语文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七子之歌是一篇诗歌,而且是一篇很优秀、小学语文教材不多见的几篇情感真挚而浓烈的诗歌。老师为什么不在音乐的辅助下,先声情并茂的朗诵呢?写澳门:“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多感人啊!再如,写香港:“母亲啊,我哭泣嚎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如此感人的诗句,还从字词入手,显得太平淡和乏味了。我以为,真语文不是不要感情,也不排斥声光电等辅助手段,关键是要有真感情,关键是要以声光电为辅。我们设想,如果这样开头:“同学们,假如你的东西,被人夺走,你会有什么反应,你一定会大喊大叫!假如你的国家的东西被别人掠夺走,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反抗,而诗人则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情————诗的语言来表达。”(音乐起,进入《七子之歌》的朗诵。)这首诗在这个时候用声光电辅助朗诵,学生学习和感受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0

  今天上午聆听了贾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心里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老师来说,能不温不火地、且颇有条理地完成这堂课非常得不容易。相比较她刚来时课堂上的青涩与生疏,现在的她已经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这与她一学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脚踏实地地工作密不可分,当然,她的师傅更是功不可没!

  纵观这堂课,教师的设计比较合理,知识的储备含量也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掌握情况。教学伊始,老师以有趣的谜语导入,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接下来的自由提问更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将全文的核心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为接下来的提炼文章内容埋下伏笔。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很有趣,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内容,更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地复述课文内容,而不是单纯地仅仅为了板书而板书。这些优点可圈可点,值得保留,值得坚持。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开头的谜语导入很有吸引力,但一开始的“向日葵”谜语和本课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可以去之。在生字词教学时,老师请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记字”方法,但很明显,孩子们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说不能称之为“记字”的方法,这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作为三年级的教学,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词语,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一些词意的渗透。在接下来的范写环节中,老师比较含蓄,一带而过。其实,在范写生字时,老师应该放慢速度,关键部位更要边写边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导写字的作用。另外,由于田字格较小,范写的生字显得不够清晰。复述课文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将“分自然段读课文”放在“结合问题写板书”之前,这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会更加熟悉,无论是答疑、还是复述都会更加得得心应手。展示学生的作业,是一个很好的环节,但仅仅是“描红”,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生字,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老师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亲切自然的教态非常重要,也许因为比较紧张,她整个人显得比较拘谨,情绪也不够高。但听了贾老师的课,我还是很激动,因为课堂的些许不成熟掩饰不了贾娟老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颗星星一定会更加闪亮!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1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简简单单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今天,听了严老师所教的这一课,让我感受较深的是: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动学习的观念,且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材的特点。如上课伊始,教师以歌词导入新课,能激发爱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其次、围绕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划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再作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的新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宣传语。这样,突出了文章主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进行交流,主动地进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这节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结构安排上不够合理,呈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读书练习中,虽然也进行了指导,但学生读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的练习与指导。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2

  上午,伍明镇中心小学请到了合肥海棠小学青年教师xxx为全镇四、五、六年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少年王勃》,感触匪浅。《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王老师从引导学生复习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发,初步介绍了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这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去研读文章,再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阅读、思考、感悟。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究懂得文章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整个学习的过程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在纵向和横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大部分学生能用书中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的目的!

  教学中,王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堂上重现了朗朗的读书声。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王老师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课堂气氛兴趣盎然,从而揭示文章中心:阁都督夸王勃“奇才,真是奇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三小节时,先引导他们体会秋景之美,激发他们记忆的兴趣,使他们活记乐背。在体会秋景之美时,又安排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课件,所以学生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时水到渠成。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3

  《荷叶圆圆》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及想象能力的散文诗。这篇文章语句优美,轻快活泼,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听了胡名珠老师执教的《荷叶圆圆》一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记录一下的一点感触。

  首先,我认为胡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声音甜美,语言充满童趣,很适合低年级教学。胡老师在上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进入了一个荷叶的世界,在展示荷叶的图片中,让孩子们领略到了荷叶的美,充分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识记生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胡老师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学生自由读生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有效地巩固了对生字的识记。

  其次,注重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听了胡老师的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全班小朋友的朗读非常投入,大部分小朋友声情并茂,相信这和胡老师平时的引导和课堂朗读环节的'设计有关。在本节课中,胡老师采用了自由读、范读、男女生读等朗读方式,其中让学生扮演“小鱼儿”来表演读,让学生体会小鱼儿的欢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胡老师的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得较饱满,重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思路很顺,是一堂很不错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4

  今天欣赏了何老师执教的《活见鬼》,值得学习之处颇多,概括如下: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话,本身编者选择笑话这样一种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其实不难学,不难懂。开课伊始,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风趣的语言引导,从“鬼”字的字形入手,进而调动起学生对文本的求知欲。板书课题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使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在朗读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不仅要对生字进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着一些多音字,学生会难以判断。此处教师顺学而导,设计为多音字正音环节,通过出示多音字不同读音所表达不同的意思,引导孩子掌握“联系上下文判读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达到初读课文读准读通的目的。

  3、面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为今后再次学习文言文埋下兴趣的种子。故教师设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译文达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目的。

  4、本篇教材的朗读难点就在于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推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并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5、本文用精炼的语言通过一个“撩”字将撑伞者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带领学生进入冯梦龙笔下的雨夜,抓住一个“撩”字进行角色体验,扩展想象空间,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词精妙,体会文章含义,突破文章中心。

  6、“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这个例子,挖掘有利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以篇带面,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凸显语文教学“举一反三”的功能。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5

  听了杨晶老师的《雾凇》一课,她像大姐姐一样亲切的样子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核心。本课杨老师以“奇观”为核心,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雾凇奇观引入祖国风光无限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在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觉得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关于朗读,我认为是学生在对课文真正领悟、体会,对文本语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后情感的迸发。在教学中杨老师将重点字词在课件中出示,是不是将学生体悟过程简化了,是不是将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学生虽然感受到了语句之美,但我觉得感受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词语的出示少一些为好。

  另外,整节课教师设计紧凑细致,但总觉得教师“牵”得太多,“放”得不够,学生跟着老师牵的线一步一步地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最后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教师预设的越多,课堂生成就越少,而课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点。

  此外,对小导游的设计,我的意见和大多数听课老师一样,就不赘述了。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6

  今天早上,我们听了王老师的《五彩池》一课,感受到她那自信大方的教态,激情洋溢的话语,恰到好处的点拨。整堂课,王老师都以饱满的情感调动着学生的情趣。这节课的优点很多,我们简单地来回顾几点:

  1、王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他们朗读中,绘出形异色美的“彩池”,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2、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二自然段。王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比如“漫山遍野”的理解。“闪耀”这个词教学。分号的强调和学习等。这样巧妙地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3、串读第二自然段,整合整段内容,也是本课一大亮点。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四个句子后,师生通过合作朗读,教师简洁、精美的引导语为学生的理解做了铺垫,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明晰文本思路,共同整体感受五彩池的美。

  总之,整节课,流程清晰,块面清楚,师生活动自然流畅,前后浑然一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己。

  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想让王老师呈现一堂更为完美的课,下面是我们一年级段老师的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

  1、王老师的课上得非常细致、扎实,尤其是前面部分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指名读时,叫到的学生比较多,导致后面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很匆忙。我们在想,中间的教学节奏是否能紧凑些,舍弃一些不太必要的操作,使得整堂课的教学自然和谐。

  2、根据年段目标,可以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王老师确实也努力在这样做,指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但对课文语言的挖掘是不是能再深入些?文章的优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否能从另一方面来进一步学习文章。比如对语言的模仿运用,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五彩池的美,从事物的各个方面来进行描写。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比喻句的运用,过渡句的使用等。

  ①比如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给学生拓展积累词汇的空间,让学生在划、记文本中有关色彩词语的同时,再由学生联系生活中所见的色彩,仿说,动笔积累,从而培养学生感知色彩的能力。

  ②安排一个小练笔填补空白。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③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学着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也写五彩池另一处美丽的景物,进行交流反馈。这样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如果教学第三自然段来不及,补充上这个练笔的环节,应该能够使课堂充实了。

  3、还有一些非常小的细节问题。比如四上年级的课堂中,是否还要强调给自然段标小节号?在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中,数数共有几句话,标出序号,这个要求是否可以删去?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7

  今天,听了朱老师指导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选的这个课题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是一条新思路,以后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操作。整堂课听下来,思路还是蛮清晰的。开始呈现作文开头一句话:“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跷的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这里,朱老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想法实行归类并呈现在黑板上,这样大家的想法就一目了然了。这一点比较好,可以借鉴学习。这时,学生的反应是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热烈的'!只是,在让学生去大胆想象的同时,教师并没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似乎很难握好度。后来出现许多比较另类的想法,让人不免得担心学生会不会将大胆想象等同于胡思乱想。我的想法是在这里教师应该说明想象的要求以及采取一些导向性的提议。

  接着,朱老师引导学生逐个排除了刚才列举的内容,最后在“狗生猫”与“穿越时空”两个里面进行选择。最后选定的是“穿越时空”。这里,我存有疑惑,在引导学生排除时应按什么标准为好呢?选定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完全应该由学生随机生成的呢?教师是不是应该有大方向的引导呢?还有,我们本节课的写作意图应该是什么呢?

  接下来,朱老师让学生们写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规定时间到了,他让学生展示了自己业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让其他学生提意见,当堂修改。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8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学以致用扎实有效。老师在方法感悟这一环节,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为阅读教学中的名家经典片段,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结语言表达的技法,每一个方法小结之后,老师都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升格训练,学生实践充分,学以致用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残缺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下的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发探讨:

  1、如何正确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2、“导入”部分内容与下面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可考虑删去,这样内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练习时,是否需要先讨论再自已操练。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19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动作描写》,我感触很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张老师都能充分把握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动作描写。围绕这一教学目的所展开的各个环节设计很精巧,也很受学生、老师的喜欢。

  二、导入设计新颖

  张老师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让一个高个子男生到讲台前“吃桔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余学生观察该男生从走上讲台到吃完桔子的整个过程。老师特别强调抓住动作来写。

  三、老师指导巧妙,激活思路

  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针对这些学生的困惑,张老师在本课教学时,把重点落在了“如何进行动作描写”上。张老师层层铺垫,步步引入,因此学生也就有话可说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老师放手让学生把观察的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

  四、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目的性强,构思巧妙。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0

  《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在教学中,胡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合作朗读中探究,在想像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教者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艳丽、苏醒、梦中”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胡老师设计了三大环节:

  (1)揭题质疑;

  (2)初读课文,感悟文意;

  (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胡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没有根据学生实际,以至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感悟朗读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胡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品读这段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再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丽,并通过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出理由,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进而加深对内容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胡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虽然力求形式多样,但整堂课下来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胡老师的这堂课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有不足的地方提醒我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1

  郭老师的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的完整、巧妙。虽然是新教师,课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她成熟、老练的一面,完全不见生涩,令人佩服,基本上课堂处理的无可挑剔,亮点多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郭老师的课堂上,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导课之前,郭老师就播放了一段关于山洪灾害的录象,这真实可怕的山洪镜头马上把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都拉入了这种氛围中。同时叶老师让学生在滋生情感之后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再如郭老师在后来教学中,两次运用音乐渲染,这音乐选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乐,一是山洪爆发时的声音,二是温柔凄婉的配乐,适时出示,恰当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中的情境,读有味,说有情。

  二、对话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课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郭老师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这个环节中,郭老师请学生划出句子后指名交流后谈对洪水的感受,学生说是“凶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来郭老师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接触这些文字,在练读中体会洪水的凶猛,并通过个别展示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交流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触文本。这时我想学生对这洪水的认识以不仅是开始时那段录象所带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在与文本的次次对话中所带来的体验,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滋育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读的入情。同时教师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导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师生配合读中,再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本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这里,还要讲的是郭老师提问设计也很有效,利用几个大的问题去统领整堂课的教学。然后又把解决这些大问题的途径,回归到阅读,落实到具体的句子,词语的品读中去。比如郭老师抓住“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大问题,让学生划出句子,读读说说。并抓句几个重点的句子,以及其中重点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冲推揪”等词体会老汉的办事果断,到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学生的感悟在这详尽的品读中,层层递进。同时郭老师还把品词与“写写练练”相结合,比如抓“揪”字让学生写一写,为揪字做注释,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后藏着的意韵,使他们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要说这堂课觉得还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几个小细节:

  1、“揪”字这里的教学提问有些模糊,学生的回答也就显模糊,“老汉揪出的是什么?”(指好的还是坏的?)

  2、老汉的形象似乎解读的不够丰满,作为一个党员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亲形象,他与儿子的父子之爱,是也是也应该讲一讲,使老汉显得更有血有肉。

  总之,郭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分突出,课堂有起有伏,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很投入。教师教态自然,能及时评价学生,多鼓励性语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动。在扎实的品读中,结合说话,写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又回归朗读,读的有层次,有感悟,有深情。阅读教学做到了情境交融,难能可贵。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2

  在《比手劲》的课堂上,李教师是这样做的。李教师请上两名同学做比手劲游戏。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名同学,学生开始注意到了他们的外貌,穿着,以此来使学生感受到:观察要仔细。在游戏即将开始的时候。教师请两名同学做准备,然后叫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姿势是怎样的?你觉得谁的姿势更正确一些?又问:周围的人有什么表现?学生继续做准备,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时候,李教授再次喊停,又问其中一比赛的学生:你握住她的手,有什么感觉?你想到什么?这样使得观察更细致化,也把作文课上得像游戏一样好玩。这样,作文就写细了、拉长了。另外在指导孩子把文章如何写得长,李白坚教授也是很有一套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的。

  李教师的作文课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游戏中习作,李白坚教授认为,游戏是最能刺激学生心灵的教学手段,作文前的游戏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作文课堂游戏活动,不但能帮忙学生攫取生活素材还产生表达活力的重要手段。游戏是现实生活在课堂上的典型而生动的反映。学生学会了攫取游戏中的素材,也就学会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强调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游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供给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3

  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卢老师的语文课《匆匆》让我获益匪浅,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

  1、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卢老师在教学时个性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透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匆匆”两个字,透过找词语、读句子、说体会来让学生领略一种和谐的美、适度的美。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卢老师在教学时就十分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2、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能够窥见卢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潜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4

  一样的爱,别样的表现;一样的课,别样的感受。林教师的这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精致”。

  一、目标的制定明确合理,落实到位。

  教学流程清晰,直奔重点,简便化解难点,整个课堂十分流畅。

  二、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课前主动预习;学会审题、扣题质疑;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学会边读书边圈画批注等。

  三、以读为本。

  读中感知资料,读中理清顺序,读中体会父母不一样的爱,并且读得方式多,读得有层次,有感情,教师的恰当指点与评价使朗读更有效。

  四、以生为本。

  林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理解、感受,既“求大同,也存大异”,并作出及时的肯定,还课堂以真实,还孩子以真情,让孩子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五、个人看法

  1、“语用”方面较少。如目标3中的“经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述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理解父母的不一样的爱,感受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教师注重的是情感感悟,没有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还有“扔”字换成“放”字,目的也只是体会父亲严厉的爱,没有从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一方面来体会。还比如,学习词语“得意扬扬”,能够和“得意洋洋”进行区别,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所以,如果搭建更多的语言实践平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那课堂效果必须会更好。

  2、整节课按照预设十分顺利完成,如果能引发学生产生一些生成点,那课堂会更加“精彩”。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5

  苗老师上了一节现代散文的研讨课。研讨课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从优秀的散文作品中总结其写作的成功因素,从而使学生对自身的写作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苗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面积大,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

  二、在课堂探讨的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其引导者的作用,课堂问题的设计注重有效性和有序性。对于布置给学生的讨论问题苗老师都能够给出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指向,这样可以使同学更加明确自己的讨论方向、及时作出自己的总结。苗老师的整堂课是用“合欢树具有怎样的意义(普遍意义和文本意义)”—“作者对合树情感态度的变化”—“作者与母亲‘合欢’吗?”—“文尾又多次出现了合欢树,有何深意?”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整体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苗老师的课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启发。我们备课时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会学”,再由“我会学”到“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要点的过程中自觉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6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调查报告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吴静老师的《边城》、苏芊老师的《庖丁解牛》、张蕾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27

  听了林教师的《卖木雕的少年》这一课,更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下头,我想就这节课谈谈自我的一点感受。

  一、这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整体的感知尤为重要。林教师没有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单纯地去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而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整体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并注重整体回归朗读。围绕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经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对于这样一篇能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就必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加深内心体验,塑造人物形象,林教师在这节课上却是以“读”贯穿教学始终,并紧扣重点词语引导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第六自然段时,刘教师紧扣“捧者”“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等几个重点词语品味,让学生体会“我”对木雕的喜爱之情。在读中体会了用词的准确、生动,注重了词句的积累和感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刘教师在这节课里,紧紧抓住能表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句子,经过反复研读、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国际友谊”的精神内涵,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中,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工具的砖瓦。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学生赏析、积累、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成语,值得我们学生积累。林教师是这样设计:先复习文中成语,(名不虚传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理解后运用到练习当中,到达积累。我想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些词的印象会十分深刻。

  四、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书中“友谊”两字,帮忙学生为写话铺路。写话资料能够直接安排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林教师安排了小练笔,引导学生说写结合时机十分适合。当学生经过描述黑人少年的语句深刻体会黑人少年内心活动的时候,才能真实感悟,具体写出自我的内心感受,把夸奖的话写得有血有肉。相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写得更真实、更生动些。如果把找、理解、运用四字词语这一部分简短些,能够让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写话成果,让他们欣赏到更多赞美黑人少年的话。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05-08

小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03-17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范文06-21

公开课评课稿01-13

中学语文公开课评课稿06-25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15篇02-01

语文公开课《卡罗纳》评课稿11-17

语文评课稿12-19

[精选]语文评课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