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

时间:2023-02-05 13:39: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曾国藩》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1

  和张小砚聊天,姑娘说:《曾国藩全传》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她说这话的时候,我才看了一半,“血祭”看完了,“野焚”读了一半,“黑雨”还未打开。我不知道张小砚说的是不是我看的这本《曾国藩全传》,因为在百度上搜索这个书名,你会发现,有多个版本。

  我读的这本是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唐浩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另外还有人物传记《曾国藩全传》,作者蒋星德,中国文史出版社20xx年出版,为曾氏侄儿的亲笔撰述;岳鑫、张弘编写的《曾国藩全传》包含曾国藩正传》、《曾国藩演义》、《曾国藩逸史》《曾国藩别传》四部,是最大部头的一部,京华出版社出版,价格870元。其中流传较广的是前两套,等读完手头这一套后,可以再买来另一套读。

  曾国藩有三点过人之处:曰自律、曰识人、曰驭人。

  自律,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为此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写日记,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学淋淋的自我批评,从点滴之处进行自我约束。“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制矣”这是岳飞所言,也是曾氏原则。作为文武统帅,曾国藩以身作则,“勤”“俭”修身,恪守“慎独”,严守自己的品行,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够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带领一支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队伍。

  识人,就是识别人才。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现在可以买到。此书据说为面相识人之大成者,虽言过其实,但终究面由心生,生理和心理的相互转化影响是有道理的,此书可以买来一读。

  驭人,就是是通过赏罚、教化、交流、共事等方法让人才为我所用,这是一门微妙的学问,值得一生学习。我曾说过,最美的风景在人的心里。可以借鉴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识人只有和驭人互相配合才有其意义,只懂其一,不足成事。识得人才,但是不能为我所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有些人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却不能为我所用,比如左宗棠者,只能顺其发展,取其自然,合理利用,没有必要在这些人身上多费工夫;那些心地醇厚、具备突出才能、同时又可克服的缺点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识别人才后,加以鼓励,加以培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持久,比如李鸿章者。

  其实,自律和识人驭人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严于律己,才能耳清目明,识得人才,并让人才聚拢在自己的人格魅力之下,并且驾驭他们为我所用。

《曾国藩》读后感2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11年出身于一个山村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毛泽东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整肃政风、西为中用,开启“同治中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功业政绩铸万世丰碑,著作思想仍泽被后世。近读《曾国藩家书》,感受极深。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洒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书中蕴藏真知灼见,蕴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一本好书,犹如一座路标,当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踯躅时,它能纠正人生偏移的路标,会给你指明一条光明大道,到达希望的殿堂。一本好书,仿佛是一座灯塔,当你如沧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时,会指引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曾国藩》读后感3

  学校提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读书中提高个人修养,我深表赞同,也身得其益。寒假其间难得有大块时间,读了几本“闲书”,试想让自己即充实一下,又能找到些许感悟或是灵感。其中《曾国藩胡雪岩》一书让我感慨颇多。

  曾国藩和胡雪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异类。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呢?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看完此书不禁一番感叹……

  曾国藩起势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正因母丧归乡。因为深知清政府腐朽无力,他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湘军。后来,他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但他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己牢记锋芒之害,始终把“不为人先”的教训当作做人的一大策略。他曾在父亲居丧期间向朝廷要巡抚之位遭到拒绝,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保护起家资本,他四次违抗朝廷圣旨,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见死不救。正因为吃过亏,曾国藩开始藏锋克己,不让自己张扬,并把制服脾气称作降龙伏虎,去掉了自负和自傲这两大弱点。曾国藩也常说“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读书不二法则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富贵之后,他将自己的俸禄长年供给家乡的三百多户人家,对自己的子孙却要求自食其力,不使佣人。

  胡雪岩则因幼时家贫,曾帮人放牛为生,还在杭州钱庄当过跑街伙计。历经努力,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他经营的药店——胡庆馀堂的资本一度发展到高达280万两银子之巨,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被美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更鲜为人知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昭雪案,正是胡雪岩行侠仗义仁厚之心的杰作。他的义声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他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们处世及经商的“绝学”,这些绝学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反映他们对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现实的深刻感悟。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原则与坚持的结果吧。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深感学习与总结,反思与探索,感悟与启迪,是助人修养提高、升华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吧!

《曾国藩》读后感4

  细嚼慢啃的《曾国藩传》基本阅读完毕了,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何他会被后人称之为圣人?圣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

  百度上有各式各样的答案,大体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这些指标都不属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如何考核?着实一筹莫展。也许本就不该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许提出问题的点就不妥,反正,问题依然无解。

  解决与否可以暂且闲置一旁,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是阅读的目的。

  乖巧的儿子谈管理之时有一个思路,转换成对此书的阅读,大体可以如此思考梳理为:你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书对你自己有多大的帮助?需要多长时间把它阅读完成且需要多长时间去消化它的内容?按照此模式,其实,为何曾国藩被称之为圣人与笔者阅读本书的目的'就没有太多关联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细枝末节里折腾呢?没有必要。

  此书对笔者触动的内容不少,大的层面诸如几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观照自身、战略层面的强势拧巴和战术层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尘、新生事物的敏锐视角和排除万难的勇气等等优良品质。此外,有2个细节小事对笔者的触动也不小,值得日后参悟和修为的。诸如:

  对李鸿章“沉稳规劝”的栽培。曾国藩尤其善于对幕僚人员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这点的确特牛。

  简简单单的“沉稳规劝”,践行到位可不简单。一般人偶尔稍有沉稳的闪光点,也大多属于昙花一现,美景不长。也许有友友觉得“沉稳”无所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君不见,许多事情往往就是一点点稍微嘚瑟的飘,轻者,让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肠子悔青能够表达清晰的。

  为此,李鸿章用了大半辈子时光来践行“规劝的沉稳”,年轻时候的嘻哈和懒散因为曾国藩得以渐渐蜕变,最终成就了他的沉稳而不露锋芒。

  此外,在处理与同乡及下属左宗棠的关系时,曾国藩处理方式也堪称一绝。每逢与人谈及曾国藩,左宗棠总是牢骚满腹、一脸懵圈的不满;相反,曾国藩却从不谈及两者之间隙,若不得不谈,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给予对方评价,这的确是人精啊。曾国藩不但情绪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影响力,以及对“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许,每一个人都知晓这些谚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一以贯之者、能够一直保持理性觉知者、能够让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过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无几,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谓“中伤”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确实很遥远,毕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够达成,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大人。

《曾国藩》读后感5

  买书时无意看到这本书,犹豫着是买家书还是这本呢?想想家书有傅雷,还是这本吧。

  带大娃小妞间隙里读完此书,佩服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还记得这位如假包换的笨小孩,一篇很短的文章,读了两个小时背不下来,藏到床底的盗贼实在忍无可忍爬出来流利背诵,扬长而去,他望着背影继续摇头晃脑背起来。

  还记得,23岁的曾大人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终于入围,名列倒数第二,5年后,风雨不改、雷打不动的读书学习,用尽全身气力和无数汗水,终于在28那年入围“同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十二年京官生活,臭骂皇上,权贵唾骂,终于在母亲去世守孝得以解脱。

  还记得,回老家后不久,使命和忠诚驱使他从湖南团练到巧建湘军,为了发展水军,他建水排,受尽嘲笑,建“曾氏军舰”黯然收场。

  还记得,他曾大人炎炎烈日中训话四小时,规范军纪,理学治军。湖南、江西、安徽直至布局东南,覆灭天国,大清王朝内忧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合书回忆曾大人的一生,让我想起这样的几个关键词:毅、稳、诚、忠、忍。

  毅,青年时,才智欠佳,多次落榜但不灰心,想见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天天写诗文呈送,连拒13次感动大人;战争时,屡屡被困想到死,但都“打脱牙和血吞”,然后徐图自强,终于功成名就。

  稳,“稳扎稳打”是曾大人的人生关键词,咸丰帝催、慈禧太后催,幕僚催、亲兄弟催......这些都影响不了他的深思熟虑,非万事具备不行动,守多攻少,战场、官场功名赫赫。

  诚,曾大人行就将木,实在无力再任直隶总督,举荐了学生李鸿章。当学生请教老师,我国事削弱,外人虎视眈眈,稍有错误,后果不敢设想,曾大人只回复一个字“诚”,诚能动物,洋人亦同此人情,李大人醍醐灌顶。多年后,李鸿章依然记得:一,要自强;二,以诚相待。

  忠,捷报频传,战事所控领域从湖南扩至大清东南,多人多次明示暗示自称为王,均被心中的.“贞”字回绝,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人生最后时刻交代弟子,依然说:保太后、皇上之安,保卫神州华夏,人不因私情而动国事。忠孝仁义是他的名片,更是他的灵魂。

  忍、巧拖、大智若愚、格物致知......优秀品质的词汇脑海里浮现出一串。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日复一日“结硬寨、打呆仗”,逼到绝境也绝不松劲,最终硬是熬死了不可一世的天平天国,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曾国藩》读后感6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有人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读后感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读后感8

  曾国藩这个人的名字都不陌生,关于他的书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人性的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他的为官之道,教育之道为什么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了解曾国藩的生平,这个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我们毕生修炼。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愚笨的人,他的成功就是勤奋,坚持。

  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能活成什么样?透过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有力的证明了,只有你多努力,够勤奋,肯坚持。我们也可以拥有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下面,带着对曾国藩的敬仰,我整理了对我触动很大的五点:

  一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进士,还是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很多书说他是个有点愚笨的人,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韧性,很多人估计两三次考不中就放弃了,但他没有,反而由越挫越勇。所以他后面扶摇直上。也说明他有非常扎实的功底。

  二这个人超乎常人的执拗和不服输,不懂的就学到懂,不会的就学到会,认定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做人如此,打仗如此。他要求他下面的士兵,每天早起一起吃早餐,读书学习,其中做不到的,他坚持让整个队伍的人一起等,只有在全员到齐的情况下,才肯用餐。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全队都严格执行,当时,他手下的队伍是唯一能上战场杀敌的。其他官员的领导的团练,都是做做样子。他坚持要做就做最好。

  在打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超常的耐心。挖深深的壕沟,没有很高深的战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耗死敌人。他一直强调,我们眼光要看的'长远,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

  三及时总结反思,他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每天都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发现做的不对的地方,马上改正。前期他因为性格上的弱点,树敌无数,很多想法都很难执行。当他40岁后,他马上意识到必须改正自己的为人处世,提醒自己谦逊,低调做人。当他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后,很快在官场就游刃有余。

  初入官场的时候,看到皇帝、官员不作为,他态度就很激烈。语言慷慨激扬,不留余地。得罪了很多人,很多次都差点小命不保。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一意孤行,后面,经过了一系列的打击后,他深刻反思。很快就做出了调整。

  四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保持自己的原则,恪守底线。当他的官做的很大的时候,很多达官贵人想拉拢他,他都一律不见,自觉跟他们划清界限。不给其他人抓自己小辫子的机会。

  五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在死前,依然在读书。他已经把读书学习当做人生的乐趣,他会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书信的方式寄给自己的家人,在军营里,他要求士兵每天都要读书学习。大胆提拔文人做官。

《曾国藩》读后感9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

  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孟。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读后感11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读后感12

  昨天才拿到《曾国藩传》就迫不及待地读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之路一步步踏上从政道路并实现阶级跨越的。

  从本章节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原生家庭虽然小有富庶但并非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他并非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脱颖而出,进了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知识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阶层。总结来看,我认为曾国藩能够成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视教育。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从曾国藩的爷爷辈就非常重视教育,不惜花重金培养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本人。本来祖父是想培养父亲的,可惜父亲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孙子上,从小非常重视曾国藩的教育,所以曾国藩在这种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自然文化基础和素养也不差。

  二、继承了家庭的优良传统精神—锲而不舍。我们读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父亲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终于在40多岁才榜上提名。而曾国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俩的这种成绩成了当地乡亲的笑话,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题名的梦想。他们带着这样的.梦想,一步步锲而不舍地向梦想迈进。终于父子俩都在不同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题名之梦。而能带着他们坚持下来的就是他们家的家族精神——锲而不舍。曾国藩回忆,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胜天。我想翻译过来,就是对梦想的锲而不舍的这种精神。

  三是善于从失败教训中分析原因和总结。通读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发现他的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他失败的次数其实还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败开启了曾国藩的人生拐点。那就是他的父亲中秀才,而他却名落孙山,还被当成反面典型进行通报,批评他的文章写得文理不通,相当于现在说的语句不通,结构混乱之类的,还是批评得相当厉害了。这件事使得曾国藩深受打击,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并将自己的文章和其他优秀的文章进行对比,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写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进行科考,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从此以后,曾国藩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可见善于从失败中找寻原因,找差距,总结经验是多么重要的事。

《曾国藩》读后感1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曾国藩》读后感14

  读完第一本曾国藩,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些自己的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平步青云,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政府,战势越演越烈,清政府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的曾国藩去建湘军抵制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经历很多困难,一个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平天国运动抑制下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他必然需要改革以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曾国藩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矛盾重重,社会关系紧张并急需要有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来改变现状,于是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是打着上帝的口号,但并不代表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并不代表他的`反抗没有价值。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兴起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在此姑且不谈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政府这个已经走向衰亡的封建政治制度下,一个文人公然能够拖住历史的车轮,将封建政治制度延续要几十年,由此可见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他的手腕是多么高明。我们不能以清政府的灭亡判断他是失败的,虽然他是在挽救清政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是在与历史较劲,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让清政府没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而是让清政府败在了洋人手里,或许这个是他无法预见的,也或许他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就算胜利了结局都会是一样,难道当时的他已经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真正要拯救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挽救这个国家腐败政治制度带来的弊端与矛盾,这个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本十年解决了,下一个十年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而更应该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人,难道是这个问题他看不到吗?又难道是他已经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吗?我们都无法对此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本身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从读曾国藩这本书后,我们更应该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元素,比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用人之道、学习之勤、坚持之力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东西,这才应该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真正宝贵的文化遗产。

《曾国藩》读后感15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读后感02-04

曾国藩传读后感01-0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0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2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02-26

曾国藩座右铭句子(精选40句)09-06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1-04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04-15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