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时间:2023-02-07 13:18:42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荐】《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

  三月份,我认真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第一次谈话关于教师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通过学习,对我的教学思想和对教育的理解促动很大,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服务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每天坚持走进教室,观察思考老师们的课堂劳动,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他还亲自指导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经常跟学生们谈话、接触。

  他对学困生的教育也特别值得我们教师学习。我们教师通常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归咎于他们的智力低下,或是父母从小溺爱放纵,教育方法有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有针对性地多补课,引导他们多读相关的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难教儿童并不是智力上有障碍,而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出现了问题”。他反对强迫难教儿童学会一定数量的教材,而要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发展他们的智能。方法转变了,这些孩子多年产生的对教科书和补课的畏惧便会烟消云散,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随之减轻。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要领导好教育和教学过程,就是要精通教育和教学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还要日益深入地钻研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微妙细节,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其次是只有当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时,才能彻底改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知识质量和完善道德教育。第三就是不断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而这种源泉就是课堂,我们必须大最地听课和分析课,才能对教师的教育学和教学法修养,对他的精神财富、视野和兴趣作出正确的结论。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发挥领导的作用的认识很值得推崇。“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唤起这种兴趣,首先是树立一种精神,“精神”是学校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学校里,没有比教师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对于一位校长的“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唤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本次谈话中,他还明确的得出了:“我认为校长的使命就在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论学习,使我对不断加强学校改革的更坚定了信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2

  大师曰:“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不随意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认识某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脑力劳动。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谈的这些,对于我们从事教学的第一线的老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他告诉我们什么是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随意识记,又称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具有主动性特点,适宜完成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识记任务,是学习活动最主要依靠的识记类型。不随意识记,又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这类记忆是数量最多的。它的特点是不易疲劳,但有很大的被动性、偶然性和片断性。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随意识记比不随意识记”多,常常给学生布置去读背课文,记忆词语的解释等等。现在,我应该多让孩子们学会不随意识记。比如,生字的教学,我会交给孩子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做动作,猜谜语,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等,教会孩子从故事中去理解词语,从图画中去记忆课文的内容……为了防止死记硬背,就要加大不随意识记的比例。对要求识记的知识,一要理解,二要思考,三要趣味化,四要扩大智力背景。

  我会记住大师那智慧的光芒:“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杜绝让学生死记硬背。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3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4

  教师,是一个拥有美誉的称号,亦为神圣之职业。“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只是对教师的一个角色进行了阐述。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不仅是疑难知识的解答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启发与开动者。也许只是课堂上你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手势,只要出于真心,在他们的心里都将会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可能,下一次他们面对你的时候会用最天真,最纯真的眼神望着你,那里面包含着一个孩子对于你所有的敬仰与爱戴。

  我们都说,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就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也就是真正的知晓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这项工作难就难在这是一个探索人内心世界的工作。人的心,复杂而广阔,加上外部事物的繁琐,教师很难去了解一个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便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和空洞知识的传播者,以至于我们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我们都为彼此设立了两座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孤岛,孤岛上住着气愤学生不懂事的教师和无奈老师不理解自己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亲切却又不失严厉的告诉每一个教师: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

  现在细细想来,最为一名教师的我真的.很少去走进孩子的心灵,真的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什么。很少去思考他们到底喜欢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很少去探索一个孩子复杂却又简单的内心世界。可能真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忘记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或许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以心灵的纯真去塑造另一批纯真的心灵,以自己心灵的包容与爱去影响另一批心灵。当两个心灵碰撞,那种震天撼地的力量即使没有声音没有形态,但却比世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力量,都有价值。

  最为一名新教师,我要走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会以一颗纯真的心灵去与孩子接触,以自己的一颗心灵,争取去影响更多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学习仅仅归结为不断地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会使儿童变得迟钝和愚蠢,既有害于儿童的健康,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我的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童话、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生机蓬勃的智力生活。

  是的,孩子们是这个世界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在这一章节中,我深刻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以及学生们的那份热爱和真诚,对我的教学工作有了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我将在我的教育中践行和体悟这种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6

  暑假里,我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的“尽义务”、“给予”、“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奉献”思想,他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等思想让我在暑假里时时反思自己两年教书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通过遍遍阅读,我一次次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的精神洗礼,接下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是财富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如果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不仅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而且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优秀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接受并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个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

  我认为,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做到真正意义的“爱学生”,不掺杂任何杂念,这真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坦诚的说,我觉得我没做到。我经常因为学生不良行为屡教不改而费解进而怒火冲天,经常因为学生一道题“百讲不得其解”而愤怒。虽然多数时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大发雷霆,不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但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伤害他们和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两种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直接行为哪怕是一个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会因为这些而对他们有条件反射的不喜欢。因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协调,经常会做出让人愤怒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真的不应该,其实这种愤怒正是对发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的表现。每个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变化,正在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改变。“我们也曾经是孩子”这么浅显的道理,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被抛在了脑后。这就是与真正的“好教师”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还需要深刻的反思与“修炼”。

  二、游戏与休息篇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游戏既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也能展现出儿童的创造才能。没有游戏,儿童就没有完满的智力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迈上认识阶梯的第一级,他们的智力生活受着美、故事、音乐、幻想、创作和游戏的鼓舞。凡是激动了他们情感并因美而吸引了他们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关于休息,一天中的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一个人精神生活最为复杂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和体力劳动以外的几小时,充满着活跃的、令人振奋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儿童在休息时间的精神兴趣越浓厚,那么学习、上课时的脑力劳动便越能吸引他。而现在的儿童,每天满满的辅导班生活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只能说现在的孩子离休息与游戏越来越远了。

  此书的开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恩呢该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值得我们每个年轻教师去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7

  10月是读书月,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我们系统全面的通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感触颇深。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广大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获益匪浅,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苏联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出版社,分别为他出版了两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苏联教育界的地位,不亚于过去的马卡连柯,而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甚至比马卡连科还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在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从中悟出生动真实的道理,通过这些去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教学。像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今后还要多看、常看、反复看。为了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我们有这个必要去学习书本上的精华。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自身不足等原因。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8

  暑假期间,我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选集。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

  一、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从教,并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发展作用极大。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对他们的教育做到“爱心、耐心、恒心”,直到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

  二、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作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作为一名教师,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三、反思造就了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做教师的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让反思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好习惯。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9

  孩子们不应当把我视为老师,而且应当把我视为一个普通人,他们同这个人即使在教室以外也有很多共同的乐趣,只要求掌握知识,并打上分数——不,这是不够的,这样做只会产生隔阂。教育好学生的秘诀在于尊重他,指责的越多,缺点说得越多,教师的话越会失去价值……”

  每次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在课堂中的言行,它也时刻提醒我怎样做一个让学生信任、尊重的老师。

  “教育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最熟悉不过的话了,但是真正落实起来,我们跟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反复咀嚼、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彩语段和教育事例,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人性、充满艺术、充满技巧、充满激情。

  在读这本书和我的长期工作中,我不断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应多动脑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并能全身心的投入。以“发现”的眼光去与孩子接触、交流,必然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地影响,激发学生的乐趣。因此我总是想成为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我们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他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对孩子们的教育上了,其执着和顽强的毅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年自己进入教育这一行业时,也曾满怀信心、雄心勃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的打击,使我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一个反思,有了对教育新的感悟,那就是要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爱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他们做细致入微的观察,指导他们的一言一行,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进步,也可以让我们明理,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多与书籍打交道,更应该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学有所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在一次次地阅读苏氏语录时,都会被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作为我们教师,只有日益深入地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不断地将学习过程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所信赖、尊重的教师。

  放假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一、因为知识越丰富,讲起课来就越内容生动有趣、海阔天空,而学生的思维就是适应生动有趣、海阔天空的;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0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1973年由莫斯科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本文选自本书的第一次讲话的第二节。这位前苏联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世界教育领域享有盛誉。他的教育理论丰富全面,细致入微,生动具体。引入我国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篇文章,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明快。具体阐述了集体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个人创造的关系。表明了学校工作只有在实践中解决才有改进作用。只有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抽出来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导我们的工作有所创造。

  “教育思想,形象的说,就是教育技巧得以在其中展翅翱翔的空气。”这充分说明教育思想的指导性、伸展性、重要性。我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通晓教育理论,还应该了解国内外教育思潮,如,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养老、储蓄等发展水平。特别要熟悉国情,不能生搬硬套,要大量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有大教育观,从宏观上来分析教育发展形势,在微观上加以调整、控制、整合,不能只就教育论教育。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想方设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常常也有达不到预想效果的时候,这时你的头脑中才会有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只有思想开始震动并有所撞击,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我们要认真听学生说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为深刻而巩固的知识而斗争。”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低年级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

  我们总觉得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不敢大胆地把这一工具交给他们,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样会阻止他们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而到了高年级,却还是把一批又一批新材料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们“快加工,别偷懒,使劲干!”

  大家知道,劳动需要工具,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工具包括以下五种技能,“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这是学生终身学习需要使用的工具,这其中观察和思考能力是表达思想的源泉。“凭借观察,认识和学习才成为劳动,才能锻炼出观察力,观察力这种智能素质和智能发展的特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哪位教师能从集体的信念出发来看待个人的工作,哪位教师就会有创造性的劳动。创造需要团队精神,只有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学习,共同合作,取长补短,才能用集体的智慧战胜困难,攻破教学的难题。

  教育思想成为事实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那么何为教育思想?“她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功能、方法、目的、原则等的认识。”其中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教育观念,对其中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即教育思想。我们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行动才能更有实践意义。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把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成功的做法和微小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总结经验的理想效果。每个人如果都这样做,才会形成集体的教育观念,教师在个人创造方面才能有所建树。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把自己很小的小孩,用双手抛向空中,而小孩每一次都微笑面对父母,这是因为小孩心理明白,你一定会把他接到手中而不会落到地上,其实这就是信念。这种信念在集体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激励每一位教师的个人创造。

  前几天(20xx年4月),学校成立了科研团队,推选我为“团队”负责人,我觉得这份责任既光荣又重大,要想把科研工作做实、做大、做活,离不开集体的教育信念。如果大家都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虽然我们是农村学校,但我们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资源丰富、内容广泛、前景广阔,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科研和教研要紧密结合,才能把“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是一线教师,都有切身的感受,如果把每一个人的智慧都集中到集体的教育信念中,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大家都会在集体光环的照耀下茁壮成长,每一个人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与创造机会。

  新课程改革强调合作学习,这种做法我很推崇,也一直践行这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发挥“小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探究规律、设计思路、体验生活,小组长是这个小集体的负责人,能力相对较强,是整个小组的策划者、实施者和组织者。

  学生在进行协作“研究”中,教师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指导和引导学生查找研究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教师不是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像放风筝一样,紧紧地把握那条课堂“主线”,伸缩有度,游刃有余,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集体的教育信念中,我一直主张教师每周至少要集体备课一次,在集体备课中,大家能够互相借鉴,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拓宽思路、激发灵感、设计愿景,最后形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教师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团队”精神,为教师个人创造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校情,需要搞好中、小学衔接,让每个学生都能关注学习、乐于学习、有效学习,让集体利益激发教师的个人创造,在教育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探索性和科学性,为将来培养出更多的适用性人才而不懈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1

  这学期我参加了班主任培训班,我读了方老师推荐给我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真是获益匪浅,作为一名班主任,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尤其与学生的相处中,更是摸不着头绪,但看了这本书后,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些启发,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无不在教育着我们,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苏霍姆林斯基把老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认为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做一名这样的老师。

  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多与孩子们做做游戏,让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像个大姐姐,像个大朋友。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二、做一个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

  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三、做一个懂得坚持的老师

  以上内容如果缺少了“持之以恒”,那么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终究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的。我认为,做班主任不需要多么聪明,智商一般就够用,重要的是“一要认真,二要坚持”,其实这是做人做事要做好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成功呢,“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教师一时或一天踏实认真去做并不难,难的是节节、日日、周周、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达到踏实认真,勤奋用心。认识育人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对于学生的成长,我们只能循循善诱,耐心培养,而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所强调的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传统的优秀做法才是有效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没有耐心的、与学生面对面的、精心和经常的辅导,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即使是做指导者也必须深入学生,去指导才行,不付出劳动,天上不会掉馅饼。

  特别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更要耐心细致,在尊重、理解基础上提出可接受的要求,使其有反思的余地,有改正缺点或错误的机会,促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碍,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在某方面取得进步。同时,老师还要加强养成教育,不断激励,使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班主任的工作复杂而又多面,我的片面之词也许根本不能概括我对本书的所有感慨与感激,在繁杂而劳累的班主任工作中他就像一盏明灯引领着我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从而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的遗嘱中说:用知识哺育自己。教师只有不断进修提高,不断洗涤自己逐渐被世俗杂务蒙尘的心灵,用自己的真心换得孩子的真情,此时,我相信,你就是一名真正成功的班主任!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2

  (一)B、A。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乌克兰基洛夫州乡村校长;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教育学博士;苏联劳动英雄,列宁勋章、红旗勋勋章获得者;苏联功勋教师,乌克兰及俄语言文学教师;专著41、论文600、儿童寓言1200+的作者、世界上教育著述最高产的普通学校校长之一。

  (二)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20年9月出生于乌克兰克列缅丘科州普通农民家庭。七年制工农速成中学毕业,通过州师范学院师资培训班学习取得教师证,从1935年起担任小学教师。用四年函授形式获得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文系高等师范教育文凭,取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三)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41年以政治指导员身份参加卫国战争,身负重伤;作为残废军人复员;乌法矿区任中学校长;调往家乡任基洛夫格勒区教育局长;一年后辞官职重返教学第一线。自1947年起任家多邻县一农村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学校校长,直到去世。1957年起一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一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四)认识苏霍姆林斯基

  1970年9月2日被病魔(法西斯的弹片)夺去生命,倒计时的生命定格在52岁。“现在我的健康状况是:再过一段时间,由于战争而留在我胸部的两块弹片将向离心脏不远的某条血管移动若干毫米…在这两块小小弹片容我生存的时间里,我想尽可能多做点事。我要竭尽全力拚命干,以便结束主要的工作一几本尚未写完的书。

  二、全面和谐发展体系的特色内容

  (一)教育学一一首先就是人学,必须注重人本身,必须是和谐的教育。

  (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在社会中集五种角色于一身。

  (三)坚持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渗透的教育。

  (四)和谐发展不能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五)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三、(一)教育学一必须注重人本身,必须是和诸的教育。强调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一比“电子时代”“数学学的世纪”更重要的是历史进入了“人的时代”“人的纪”。

  强调人的非智力因素、人文知识与智力因素、科学知识的同等重要性。

  强调科技的人道趋向,注重自然保护、生态教育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生命体延续的重要意义。

  1、教育学一一必须注重人本身:

  针对当时或单纯为升学、或单纯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目标,提出学校根本目标应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性和精神充实的公民,培养能收获幸福的个人。

  这个目标是人一生的基础,有助于升学、就业,既给社会提供创造性建设人オ与合格公民,又保证每个人精神充实、且生活福。“远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作家、发明家演员等,但必须成为能自己获得幸福的实在人、本行的能手一一此乃全面发展的条件。”

  2、教育学必须注重人本身:

  “教育学就是人学,必须过问人本身。”

  “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

  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同学们,你们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

  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

  “我们在创造每一个人的幸福时,也就在创造着社会的普遍幸福。”把追求个人生活幸福明确在教育培养目标中,体现了人道主义教育学的核心,这极有创造性和人道精神。

  3、教育学一必须是和诸的教育

  “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生的心灵,而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儿童这件乐器,是要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

  “和谐发展是一朵花,德智体美劳各育同是其上的花瓣,任何一个花瓣的损坏,这朵花就不再美丽。”

  “知识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无异于疯子手持着利剑。”罗蒙诺索夫

  (二)全面和诸发展的人,在社会中应集五种角色于一身

  1、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

  2、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

  3、具有道德和文化素养、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

  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民;

  5、具有祟高道德基础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五种角色之“新家庭的建立者”

  一个人无论今后成为什么人,他都将会成为父亲和母亲。高明的教育之道,就是善于把不懂事的孩子当作明天的父母来看待。”

  “我们的学校几乎没有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学会生活。我们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但该怎样准备未来家庭生活,怎样做丈夫和妻子子,怎样做孩子的父母,他们却一无知。”

  “教师也好,家长也好,我们都没有思考活中最重要、每个公民都应该懂得的学问――与人相处的学问。”

  (三)坚持德德智体美劳各育

  1、相互渗透的教育

  “传统教育理论及实践的致命缺点是只看到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相对独立性,而对各育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关系缺乏认识,于是造成只重智育或学习单打一局面。”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项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项是次要的,这里一切都是主,其中任何一方面忽视或做不好,就会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

  2、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整个智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

  (四)和诸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1、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从孩子的全面考察,发现他其他的优点与长处,引导他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他的自尊心,克服学习上的难。”

  “片面追求分数是一种病态心理,这个心理笼罩着家庭,以至于父母也只能要求孩子得分,孩子若达不到就是罪人,无法正常为人。”

  2、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如果教师和学校把分数作为判断一个好坏的标准,这人可能就无法去争做好人。”

  “学习、回答问题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只是生活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而偏偏在这个领域中,许多学生由于不同的原因经常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挫折。”

  “学习成绩好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对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

  3、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给学生所打的分数被赋予了道德含义,教师常根据学生所得的分数对他的道德面貌下结论。”

  “只评价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生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

  “绝不要忙着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绩带来的愉悦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学生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

  “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时,才能让评分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

  (五)建立学校一家庭一一社会教育体系

  1、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塑造人这个系统工程中,有多位“雕塑家”参加。

  家庭也好,教师也好,都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最精细、最复杂的造就人的任务。

  学校教师、师生集体、父母和家庭、街头伙伴、书籍和信息传媒,受教育者,这些影响的每一方面都在起作用。

  学前儿童蓝天下的学校,“让孩子们在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一一大自然这本书。”

  2、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没有家长学校,就不会有真正的家庭一学校教育。”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方探求这种智慧。”

  建立长期的家长学校。家长按自己孩子的年级分组到校学习:既完成一般家长会的职能更经常的是传授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给家长充电。

  3、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形象地说,家庭教育好比树木的根须,供养着教育的树干、枝叶和花果。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家庭道德基础之上的。

  家庭是滔滔大海上神奇的浪花,从这一朵朵浪花上能够飞出美好。如果家庭没有孕育世间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学校所能做的就永远只是再教育了。”

  “作为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儿子好女儿和好的父母,同样能向社会证实你们的价值。”

  4、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与你骨肉相连的婴儿开始呼吸、慢慢睁开眼睛,看着世界;从这一刻起,你就把巨大的责任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你看孩子的每一个瞬间,你也在看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你也在教育你自己,在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在延续人类的同时,也在孩子身上复制着自己。这种复制行为的自觉程度,取决于父母对人类、对孩子未来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把这种复制称作教育,她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创造未来,都在为了未来。”

  5、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无论你在生产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你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你都要记住:在你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等着你,这就是教育孩子。”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一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尊敬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不受教育,学识浅薄,在道德方面一无所知就如同发动机已损坏的飞机,一旦飞上天,不仅自毁无疑,还会给别人带来伤亡。”

  6、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教育体系

  “一个好丈夫用自己的爱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幸福。就像太阳的光和热度能使玫瑰盛一样,父亲的爱也能使孩子品德变得高尚。”

  “孩子是从母亲怎样对待父亲、从父亲怎样对待母亲开始逐渐认识人的世界,他们最初的善恶观念正是由此开始形成的。”

  “这个世界为人类愿望之花开得兴盛灿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只有那些能够主宰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亲爱的父母,请记住这句话,用它来教育您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3

  科学方法是通向知识海洋彼岸的捷径,是能力要素构成要素之一。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学方法作了大篇幅很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兹介绍如下:

  一、初次感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直观法。一是创设情境学习方法,即运用放影机、幻灯机、游戏、讲故事手段进行教学。二是上专门的“思维课”。带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到那里去展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有助于提高感知的技能。

  2、做中学。智力发展须实现劳动与思维的统一,活动与词语的统一。初感知,要把看见、观察和动手和谐地融为一体来进行设计,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真理。

  3、初学“三要”:一要重视自学激疑。如设法刺激学生利用前预习多发现问题。二要概念清晰。即第一次学新知识,需要特别的明确性--一点点进步也好。三要掌握学习技能。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读、写、算、观察、表达等。

  二、理解、发展、深化知识的方法

  1、理解性学习。知识记的`基础是思考,思考知识的“接合点”和线索。运用新旧联系方法学习新知识,更易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接纳新知识的可靠基矗比如教解应用题,应重在理解题意,把一道应用题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教定理,要努力使学生理解构成这一定理的实质的那些因素、事实、现象、规律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等。

  2、研究性学习。应尽力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过的似乎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如果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分析而获得一些能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极宝贵的。

  3、独立思考。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拿着书争论,援引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竟赛的气氛中,天才才能得到发挥,集体的智力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也会促使差生跃跃欲试。一定要迫使学生独立学习,养成独立检查作业的习惯。

  4、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有驾驶学生思维的世术。如采用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不讲,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特别关怀“差生”,坚持不打不及格分,不要让“差生”感到自己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

  三、丰富智力背景

  儿童应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一样东西,有自己心爱的角落,心爱的活动;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要重视智力活动的阵地建设,专为学生设立“思考之角”、“幻想之角”、“难事之角”、“科学活动小组”、“创造节”等等。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1、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和谐、融洽而又充满乐趣的基础上的。2、“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教学方法是“和谐教育”的桥梁。3、激发动力与改善学法密切结合,定能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4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5

  这个寒假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在阅读中我被深深触动了,文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死板的提供教学模式,只有一句句平淡却深入的话语,让我看到了作者全面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此我想去了解一下闫学老师。在对闫学老师的介绍里我看到来自家长的一句评价是:“我们家孩子上闫老师的课都不想下课。”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教师,我真的很难想做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多少的付出。闫老师在书中自序写到:“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本来我对教师的定义还停留在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所知生动易懂的让孩子明白,让孩子能主动去学习,去热爱学习。并希望做一个让所有孩子都喜欢的老师。看到闫老师对教育,对优秀教师的定义才觉得我还没真正走出教室,再从一个高点走进教室,踏足深层次的教育事业。

  来说说书中“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这个观点。其中谈到“苏步青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时,谈到了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老师。正是这位杨老师,把当时本来喜欢文史的苏步青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据苏步青先生回忆,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的数学知识和习题,这些把年轻的苏步青深深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从此,苏步青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直至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本身俱来的,只有提起学生对你的学科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好。不管是自身具有巨大感化力的教育精神还是教学实力充足到令学生钦佩,作为教师想做到在教室中的成功必须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所教的学科。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以前作为一个学生,一直觉得遇到一个让我喜欢又敬佩老师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文中也谈到一个令苏霍姆林斯基感到担忧的一个现象是那些门门成绩优秀却么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这种学生缺乏脑力劳动的欢乐,会抑制学生长久的发展。

  课堂除了教学还需要管理,有时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会远远超过在教学方面所花费的。特别对于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想要管理还更是难上加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戒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与孩子在各方面接触的时候要始终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一味的“不许”“禁止”,不仅磨灭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孤独,使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人应有的情感反应,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终适得其反。不要让孩子感到教师在禁止他什么,换个想法通过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积极活动中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悉心的对孩子善意引导。在教学管理中,惩罚都是尽量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尽量放弃惩罚的方式,通过话语的技巧和一些活动,让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是非观。教育不应该抹灭孩子的天性,需要依靠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真诚的鼓励来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闫老师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闫老师不止爱孩子,热爱教育,而且不停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加以利用,从她的书中就可以看出她对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才能成就一个不平凡的闫学。闫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榜样,我会以其为目标,了解孩子,融入孩子群,在平凡中默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2-29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1-05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0-3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09-19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集锦11-14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15篇02-17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15篇)02-17

【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02-16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13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