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 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 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本节关键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习。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 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 “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 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近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 ;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 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看看彩图,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构成了海 底的花园。那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平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 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 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 ℃;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习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 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 —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 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 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西藏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3.学案之二: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4.课堂小结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
作业布置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 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习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习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学生总结:
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
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
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8-25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1-1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5篇)03-1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01-1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01-1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合集15篇)03-07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汇编15篇)01-11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生物圈知识点03-16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