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9 13:00:09 历史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唐朝历出现了我国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

  三、女皇帝武则天

  介绍武则天经历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2

  20xx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正确的考察,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那么如何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素养呢?本课中提出以下一些历史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组织灵魂,人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本课上承第6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讲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并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遭到了岳飞等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最终和南宋达成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另一方面课文贯穿了民族交融这条暗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引领下整体把握这时期的民族关系。

  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并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并对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学习相关史实,尝试对宋金和议进行分析和评价,知道南宋偏安;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二、紧扣教学设计,落实素养培育

  本课导入部分和课文小结,都采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既承上,直接点题,又首尾呼应。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概念。这时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根据学情,利用形势图,直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空概念入手效果比较好。

  女真族的崛起是本课的第一子目。在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族不断壮大,为摆脱辽的控制和压迫,起兵抗辽。阿骨打一面与辽作战,建立“金”政权,一面改革军政体制,重视农牧业生产,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具备了灭辽,甚至灭北宋的实力。在这一子目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不仅提供了大金得胜陀颂碑图片,而且选取了《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形成图文互证,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的历史学习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与相对枯燥的文字之间当然会选择前者。漫画、连环画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也顺应这一趋势,加入了大量插图并全彩印刷,大大提高了可读性。然而,这种对图像资料的偏爱也许会带来重图轻文的隐忧。因此,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图文互证的意识十分有必要。此外,史料实证注重材料必有出处、材料的科学性、证据意识等。为了求证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发展生产,颁行女真文字,给学生提供了《金史﹒太祖本纪》中有关“猛安谋克”的记载和注重农耕生产的史料,以及女真文墨锭图。对这些史料的运用,既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能力的重要表现。

  金灭辽及北宋是本课的第二子目。首先侧重于讲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讲述战争过程的能力是战争史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它不但涉及大量的地名,特别是古代的地名,还有交战双方的具体位置以及战略战术等,所以必须借助地图才能讲清战争的过程。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教学中,借助于地图册中金灭辽及北宋的示意图,教师示范讲解金灭辽的过程,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内容讲解金灭北宋的情况。这样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以图释文,了解金灭辽、灭北宋的史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一种穿越历史场景的能力。其次,提供史料分析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前面所学,对北宋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能够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材料解读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南宋的偏安这一子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如何正确看待岳飞抗金,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宋金和议等问题是这部分的重难点。为此,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岳飞抗金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步认识岳飞抗金,再提供金军南下的史料,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尊重和爱戴岳飞?引导学生明白,人民之所以将岳飞视为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军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他站在正义的一面,因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对于宋金和议,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照相关内容一一分析影响。总之,第三子目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反思课堂实践,推动教学共生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节课下来,切实体会到一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本课第一子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得翻阅一些史料,如《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和《金史》等,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印证。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在教学时,我们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二是要引领学生自我积累。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通俗读物,浏览相关历史网站,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三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利用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可以拉近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课前调查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们去过杭州岳飞墓。学习岳飞抗金时,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感受到历史的“有用”,求知的欲望更浓。四是开放课堂,教学相长。如今的初中学生成长于新世纪,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可以有序、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说,踊跃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3

  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

  (一) 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

  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其次,时序性原则。相比于高中的模块专题式教材,这类通史类教材时序性强,但也不是面面俱到。有些子目在编排上只选择了某个知识片段,使得历史知识零碎不完整,各知识之间跨度较大,新旧知识又缺乏必要的铺垫和承接,甚至子目之间呈现因果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整合增加旧知识,加强知识的联系,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教学的承接。最后,学情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调整子目还是整合教材,都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调整。基础较好的班级更偏向于能启发他们思维的探究活动或者角色扮演,而普通班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内容更加在意,一些探究性的子目之间的设问过渡在这样的班级就很难展开。

  (二) 分析重点难点,巧设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是每一节课的筋骨,无论是基于什么原则,对于教材子目的调整都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的,而每一节课教学重难点是在分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由于初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不少学生阅读过《隋唐演义》等小说,对隋朝建立、统一,隋炀帝的暴政等方面内容存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对这方面内容比较感兴趣。再加上经过一学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比较,以及史料研读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课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分析隋朝灭亡原因等探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基于课标的指导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隋的统一、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定为科举制度。为了突破重难点,必须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第一,针对隋的统一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了《隋朝疆域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根据这幅历史地图说一说隋朝统一的过程,通过地图直观的感受“统一”。历史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与文字相辅相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正确合理的利用地图,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

  第二,针对科举取士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则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让学生从陈清泉、郑天禄的《略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响》的一段文字中,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感受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的迫切性。紧接着,再通过两段选自沈为慧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和袁行霈的《中华文明史》中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在与九品中正制对比的基础上畅谈科举制的进步性。几段文字材料的呈现能有效锻炼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我们在选择文字材料时,除了要紧扣重难点之外,还要保证材料的正确性、真实性,抛却那些似是而非的材料。

  二、开发诗歌资源,实现文史价值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些诗歌中,有很多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诗句。最典型的则是“诗圣”杜甫,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唐诗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与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大师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也倡导以诗文证史。所以在隋朝的这段历史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运用了唐诗,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原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历史史实,领悟评价方法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造福千秋万代,但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当时隋朝的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针对这一问题,我引用了唐朝两位持不同观点的诗人的古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和胡曾的《汴水》。让学生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探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运河的巨大作用,也对隋炀帝的暴政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两首古诗的运用让学生从多角度评价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将隋朝进一步推向强盛。但同时,隋炀帝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唐朝诗人吴融的《隋堤》和罗隐的《炀帝陵》都对隋炀帝的功过是非做了或偏颇、或客观的评价。从简短的几句诗歌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象,隋炀帝的陵墓只有几亩田那么大,完全不符合其好大喜功的个性,最终落得了如此凄凉的下场。两首古诗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于学生客观评价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思想教育,关注传统文化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隋炀帝的功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探究,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运河的开凿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我国古代人民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从中领会大运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同时对于他们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唐诗相比,历史课堂上的唐诗是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础上去理解诗歌、朗诵诗歌。在隋朝这段历史中适时的运用诗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诗歌的深刻内涵,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4

  一、吃透课标,整合教材

  (一)落实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宋元时期的科技和外传”。紧扣这一主题,突出以下特性:第一、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宋元时期的科技及对世界的贡献,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人文性,以四大发明的成就及传播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通过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的比较,认识到活字印刷术的优点。知道指南针、火药技术发明和改进的时间、作用。通过《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知道四大发明及其外传的范围,了解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认识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依据课标,整合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来编排的,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不能因为重视教材而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材课堂实际现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情,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灵活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课程内容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教材又分成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三个子目,如何正确处理好课程内容和教材三个子目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研究课标,通读教材,在讲授新课时先讲三大发明的出现和应用,然后把三大发明的外传放在宋元发达的中外交通这样的大背景下讲解,通过宋元时期交通路线图先讲宋元时期整体的陆路和海路交通,然后通过四大发明外传图切入四大发明外传及对世界的贡献,这样既解决了课程内容,又把三个子目有机联系起来,使本课教材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寓邮于史,史以邮显

  (1)邮票引入的设计

  邮票是历史教学中有效而独特的工具。被称为“百科全书”的小小邮票,作为一种载体,把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结合,将历史上有意义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通过方寸画面呈现给世人。一些重大的历史、著名人物、风土民俗、科技发明、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往往是邮票的重要题材,而这恰恰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运用香港发行的纪念四大发明的邮票,面值1.4港元的邮票,以古称“司南”的勺状指向仪配以指南车和郑和下西洋的航船,形象地展示了指南针的产生流程及其作用;面值2.4港元的邮票以宋朝发明家毕昇、泥活字版和用活字排印的古籍展示印刷术的发明;面值3港元和5港元的邮票则分别展示了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以邮票切入,引导学生观察邮票,说出邮票包含的内容,科学运用这四张邮票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历史课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四大发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问题,走出‘纯’历史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教学双边互动活动,使历史课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主动,从而充分理解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2)运用邮票的注意点及反思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其他教具可以使用,邮票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能用得太“滥”,要抓住时机,适时适度适量地使用。在运用邮票教学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邮票的选择要有真实性,历史就是客观存在,不是野史也不是道听途说,所以选择的邮票也要客观真实,本课所选择的四张邮票就真实反映了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也就有利于教学。第二、邮票的选择要有关联性,选择邮票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而与教学脱节,那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就是浮夸的,必须要舍弃。而本课选择的邮票基本反映了四大发明的过程及影响。所以在备课时,要积极发动全体学生搜集有关邮票及历史材料,让他们参与老师的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学,教师则充当一名导演。在运用此种方法时,尤其应注意寻找邮与史两者的结合点,将二者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恰如其分,不致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生硬感。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明孕育的主要区域及各区域的文明成果,知道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探究大河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填图学会懂得图说历史的方法,提高信息的摄取能力,在文明起源的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早期文明孕育的区域和自然环境特征。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图册,编写学习任务单。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中探究一的1、2小题,探究二表格中的前半部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活动一: 猜谜游戏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猜出国家的名称

  承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早期文明就是孕育在这些国家所在的地区。历史真的像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来揭开人类文明孕育的奥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猜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然后再从现今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由今推古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

  (30分钟)

  请学生打开课本103页,看前言部分,解读本课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要求)

  活动二: 鸟瞰大河流域

  呈现图(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

  1、请学生在课本中圈出四大文明发祥地

  2、观察课本图8-17,说说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3、在学习任务单对应的'图中填注河流的名称

  承接:那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交流:

  材料:据史料记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谷地势低平,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外界的骚扰。温暖而又安定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之后,留下了肥沃的耕地,带来一年又一年的丰收。这样古埃及文明持续了3000年,光辉灿烂,从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1)从图一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图中人物在从事什么生产?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分解前言部分的目标描述

  阅读课本完成任务单上的探究任务一,个别同学上讲台板演,填注各流域的名称。

  学生读史料并思考交流问题。

  知晓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把握知识的脉络。

  通过读图、填图比较直观的掌握大河流域的位置,分析自然环境的共同特点。

  以分析古埃及的相关图文资料为例,由此及彼,概括归纳,理解大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农耕文明出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呈现历史学家分析让学生了解判断文明的起源的依据(标志性事物)

  人类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态要素为标准和以社会形态要素为标准两种。物化形态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铜器、复杂的礼仪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隐含着社会形态因素,特别是城市。社会形态要素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组织等。

  让学生比较直接知晓文明的标志有哪些,为下一教学环节做铺垫。

  活动三: 文明迹象大搜索

  阅读课本和图册,找一找这些地区其他的文明迹象,并完成表格的内容。合作探讨农耕文明的出现与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形成、国家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提升

  活动四: 感悟文明

  承接:这些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而源远的文化,但它们是否都一样的流长呢?现在让我们将目光停留在文明发展的今天。

  承接: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最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感受?

  小结: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人类利用依赖和利用自然,创造和发展了缠烂的文明,但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和破坏,又会导致文明的衰竭。所以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的前半部分,然后组内交流有疑惑或有争议的话题。交流合作成果。

  学生畅谈感受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表格的前半部分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但合作探究涉及的问题较难,学生靠个人力量可能较难完成,所以安排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

  通过畅谈文明发展的感受,让领略文化遗存感悟人类文明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明保护的意识。

  课堂小结

  (5分钟)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形成完整板书

  学生小结

  整理思路,理清脉络

  把握内在联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课 “开元盛世”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

  一、依据课标,把握教学主题

  本课内容比较碎片化,怎样才能使教学形散而神不散呢?

  依据课标要求:

  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据此,本课教学主题是以“明朝”为大背景,从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视角,进一步了解明朝的时代特色: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和建筑成就的取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明朝时期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积极汲取也是明朝科技发展的一大特色。另外,明朝专制集权发展到极致,皇权空前强化,受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结构、布局和气势极显庄重。明朝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提升关键能力

  (一)比较探究 认知科技发展

  明朝三大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分别涉及医学、农业和手工业,在了解它们的作者、内容及影响等史实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1.都总结了历代的成果,既具有实用性,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诞生都与经济发展有关,尤其是明朝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手工业进步、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他们注重实践,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归纳整理;博采众长、不盲从的创新勇气,有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二)用足素材 助推历史理解

  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备了许多辅助性栏目,为教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例如:如何从北京故宫的建筑理解明朝的君主集权强化的特征呢?一般地,用得较多的是两个平面图,一是北京城图,另一个是紫禁城平面图。的确,从北京城的布局设计可以看出,宫城(即紫禁城)在中心,但又如何从紫禁城平面图看出皇权中心呢?教材中明代《北京宫城图》就是极具价值的辅助素材。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明代《北京宫城图》画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视的视角、中轴对称的形式,在祥云雾绕中若隐若现。

  为何有祥云?有人说是画家没见过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说也许是为了显示神圣庄严,也许兼而有之吧。因为那时对一般百姓而言,这里的确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他们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据考证“紫禁城”的.由来: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认为是 “天子”,他的宫殿就应当位于地球的正中间。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故宫又称“ 紫禁城”。

  综合上述分析:这幅庄严的紫禁城图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云雾中浮现的不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强盛而神秘的帝国。也许在当时人看来,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见,北京故宫的建筑反映了当时君权至上的时代特点。

  三、贴近学情, 促进历史认知

  (一)温故知新 认知文学作品

  从本课学情看:大部分学生对长城和北京城及《三国演义》《水游行传》《西游记》都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课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归类、整理、分析、比较。

  以文学为例,怎样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对明代小说进行更深刻的分析比较归纳呢?从查找的资料看,发现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以为对于其中的“反封建”的内容值得推敲:水《水浒传》描写的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统治,《西游记》,描写唐僧取经的艰难历程,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是有争议的,作者对于胆敢违抗封建秩序的曹操是一贬再贬,把他说的体无完肤,但对于封建正统的刘备则是多加褒扬肯定,可以说他是一心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君君臣臣子子都是作者歌颂的对象。

  因此,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对这些熟知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认知:

  1.明朝是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三部小说都是在群众或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作家加工再创作完成的,明朝文学由过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谓大众文学,即更加通俗易懂,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要求。

  3.这些作品都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对人的主体个性的张扬,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起到人文觉醒的作用。

  (二)活动体验 感悟文化遗产

  课本课后活动:1987年北京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图文资料,思考故宫和万里长城都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文化遗产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因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物、建筑或遗址的充分肯定,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题材。为此,我以“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设计活动,分组探讨长城和北京城被列入文化遗产的理由:

  1.从历史角度看建筑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从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建筑的规模、结构或布局。

  3.从文化的角度看建筑的文化内涵。

  以长城为例,学生对长城的图片早已烂熟于心,引导他们从三个角度,层层剖析,认识长城:

  1.建立背景:为防御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筑。(与秦长城一样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规模结构: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与以前的长城相比,规模大、布局合理,坚固、质量优异。以砖石建筑为主,比以前更坚固,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3.文化内涵

  (1)从位置看,长城位于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的连接处,也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各族交往的纽带,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也就是说:长城的功能不仅以军事防御为主,而且还是长城内外各民族交流的平台。

  (2)从所处地势看,长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岗之间,被称为建筑的奇迹,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如一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

  (3)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寓意就是: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8

  一、规避知识碎片化,实践教学主题化

  本课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关于发展的表现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很容易知识碎片化。为了“去碎片化”,我认为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实践教学“主题化”。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就是本课的主题。所以,本课在进行“主题化”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知识整合和活动设置,体现出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这样就将历史教学内容都有效地串联组合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的大历史。

  二、开发图片资源,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很多七年级学生对经济类历史内容不太感兴趣,感觉距离他们很遥远,但本课教材中图片资源丰富,图片的直观性、趣味性让学生对读图说史这一方式喜闻乐见。因此,本课教学中对图片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本课教学设计中使用了14幅图片,大部分来自课本和地图册,引导学生对图片加以观察、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耕获图》

  宋代的《耕获图》是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教给他们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让他们描述画面上的情景。然后让他们从《耕获图》所蕴含的信息中找出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原因:第一,青山绿水,片片肥田,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第二,农民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情景,说明社会安定,这就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出现翻车,这是因为北人南迁,不仅为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人手,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课本上有一张图片上的秧马就是一种先进的拔秧工具。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超过了北方。从画面上看,既有插秧,又有收获,反映了江南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生产情况。这样先引导学生读图,创设情境,通过一说一问,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有利于历史理解,巧妙地利用图片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就如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请学生说说从《清明上河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想到了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住宅和商铺混在一起,发现这就打破了坊与市的限制;画面中商铺林立、酒旗飘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面对《清明上河图》,能感受到宋朝社会的市井气味和繁华气象扑面而来。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一,可以看到城外的虹桥,虹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由此给学生介绍一个新词:“草市”。在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上两边的房屋,就是草市的前身。再请学生观察图三,设置问题:猜一猜,“正店”两字旁边的大门上面是什么?追问:为什么要用灯箱呢?由此,引出夜市。这样设计依图为据,因势利导,再辅以问题驱动,赋予图片一定的深度和生命力,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让历史在学生的眼里和脑海里鲜活起来。

  (三)《宋代经济发展》图及汉、唐、宋代经济分布图

  本课还使用了《宋代经济发展》图及汉、唐、宋代经济分布图,这些地图显示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经济重心南移,有助于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古人云“左图右史”,从这一课的设计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图片,不仅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和谐高效,还能有效地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实现情知合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在经济史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资料去教育学生,历史教学中涉及的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其中一定包含着人类的情感和文化思想。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认为首先要找出本课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而进一步分析这些情感和思想中的进步、积极向上的因素。本课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宋代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产生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感悟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次是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在最后提供了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的一段话:“(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请学生从宋代经济的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宋代)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学生通过列举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的广告,有着繁荣的大都市、广阔的海外贸易和先进的造船技术等等,感受到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宋代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从而真正认识到宋代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我认为要做到情知统一,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契机,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二、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

  时间:公元605年。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3.开运河的意义

  四、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

  <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

  二、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

  2.时间:公元605年

  3.开运河的原因(目的)

  4.开运河的意义

  三、隋朝的覆灭618年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0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引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立意在于:1.全面了解盛唐繁荣开放景象,基于课程标准,本课应让学生掌握的是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这既符合本课教学内容实际,也符合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2.阅读历史图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历史图画,本课采用了《雨中耕作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秘色瓷》、《步辇图》、《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弈棋仕女图》、《吹排箫乐伎壁画》、《颜氏家庙碑》等大量的图画,既通过图画认识和了解了唐代在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优化环节,教材子目有机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设计

  本课分成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四个方面,看似相互独立,但实际上这四个子目之间前后有着联系。讲民族关系时,运用了阎立本的《步辇图》,讲解了文成公主入藏这段历史,同时通过图片了解到了阎立本的人物画中的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凸显了唐朝绘画的成就。在讲解开放的社会风气时,运用了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既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又展示了唐朝雕塑成就斐然。我认为把教材有机整合解决了内容繁杂和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点和反思

  教材整合要服务于教学,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所以教材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另外,教材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整合子目内容,突出重难点,教师在整合时还要考虑自身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本课的教材整合我认为可以再精致些,使用时机再灵活些。教材的整合要建立在学生预习较为充分的情况下进行,要不然教材整合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三、以诗证史,挖掘史料资源

  本课讲的是盛唐气象,既包含了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也包含了文学艺术,而唐诗恰恰是文学繁荣的最突出表现,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很多源自于当时的社会表现,通过诗歌来验证史实,体现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也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真伪的辨析,充分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史学资源,为此,我精心挑选了四首诗,诗的内容有关于筒车的使用,长安城的宏伟,对少数民族的册封、唐女子下棋,涵盖经济、民族关系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而且是盛唐时期的作品,以诗证史,借诗歌内容来考订史实,由诗以见证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的繁荣、开放,同时也展示了唐诗的魅力,将主观的鉴赏活动与严谨的学术考辨相结合,以诗证史,不仅大大拓宽了唐诗解读鉴赏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唐诗研究的学术品位,扩大了史料范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从本课采用的以诗证史法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了盛唐气象。在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要注意到诗与史实属特征不同的两个领域,“虚”与“实”之分野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诗歌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史料。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1

  一、牢固树立课标意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研读“课程标准”自然是我展开教学设计的起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作出如下规定:“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是较为典型的以“点”带“线”的呈现方式,指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把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两个典型事例——“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它们在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学生认知水平及教材知识结构的综合考量下,我将这两点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鉴真东渡”这一重点的处理,我运用图片导入法,出示《鉴真坐像》图,指导学生观察、描述图片信息并关注“双眼紧闭”的细节,询问学生其中的缘由。在问题驱动之下,学生通过充分提取书本信息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唐大和尚东征传》选段,化身为小导游为游客讲解家乡园博园内“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这一景点。之所以创设这一情境,我主要是为了吸引初一学生的主动参与,将知识点变为“活的”、“可用的”知识,既增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在活动中渗透基本技能、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最后,我提供了鉴真在日本医药学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在传布佛法外,鉴真还传播了中国许多的文化成就,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另一重点“玄奘西行”的处理,我考虑到大部分的学生阅读过青少版的《西游记》或观看过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作品,对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感兴趣,对相关的情节也较为熟悉,只是在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未能作很好的区分。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表格填空,指导学生完成玄奘西行与“唐僧取经”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潜移默化地渗透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之后,我充分利用书本上已有的《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精心选取《大唐西域记》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学生完善玄奘西行路线,引导其形成历史空间概念;还设计“玄奘西行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险”的历史想象活动,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地图的隐性信息并研读、提取材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并整合不同学科之间习得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我们的想象符合历史史实吗”,激促学生历史思维深入,进一步渗透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后设计了话玄奘真实形象的活动,让玄奘的宝贵精神品质走进学生的心田。最后简略补充王玄策、义净等造访印度的史实,凸显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

  在本课中,“遣唐使”、“唐与新罗的交往”虽未直接列入课程内容,但“鉴真东渡”本身与“遣唐使”到来密不可分,“唐与新罗的交往”作为一个修订版教材的新增子目,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示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活跃盛况,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理解,不能置之不理。在这两个板块的处理上,我主要抓住典型人物如弘法大师、吉备真备、崔致远,利用典型图片如《弘法大师行状绘词》,通过图说历史、教师讲述的方式完成,在处理的篇幅及力度上都做了相应的减法。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各子目、各板块间详略有别、详略得当,主干知识、重点突出,易于学生把握。

  本课的课程内容还要求学生能“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较高的要求。与一般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等史实性知识不同,这属于规律性、理论性的知识,从行为动词看又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对此,我选用《中华文明史》中“(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一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观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起点;同时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从理解“宽度”、“广度”远超前代中逐步突破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性”这一特征。

  (二)设计展望

  1.深入全面地研读课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能做到关注课程内容要求,能够依据相关行为动词属性基本判断有关历史问题的量与质的要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当对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做到不仅知道“教什么”,明白“怎么教”,更明晰“为什么教”,这对精准把握并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有益的。

  2.关注课标的动态发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是2011年颁布的,而统编历史教学书在此之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审查与修改于近两年才投入使用。所以存在对课标进行相应调整的情况。此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于2018年正式出台,其中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理念也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以关注。我认为把握课标最新的调整与变化,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发挥课程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设计思路

  “课程资源”的提出、开发与运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历史学科涉猎广泛,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拥有无法比拟的、独特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它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落实课程目标,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我首先充分地利用了教科书资源。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带领学生解读教科书上的插图资源如《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当时的情形知晓遣唐使来华的史实,既感受唐王朝的繁盛,也感悟日本人的向学与坚持。我还利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求法(邮票)》作为相关子目学习的导入材料,以人带事,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此外,我还注意用好教材辅助板块课文旁设“相关史事”、课文后设“课后活动”,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信息或以之作为思维材料展开活动促进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为什么首先考虑的是教科书资源?教科书是第一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教本”,亦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是学生获取最为便捷、使用频率最高的课程资源。教师能在课堂中利用已有课程资源进行情境、活动的创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教科书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统编教材的可读性,从而为课后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本课还甄选了乡土史课程资源。我选用了鉴真东渡遇险纪念塔和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并以之设计了“角色扮演”及学习延伸的活动。乡土史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中具有特色的一类资源,它是师生所处的某一行政单位具体地域特色的、能够反映特定范围内受众文化心理的、承载历史与现状的资源,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赋予学生更多参与的可能性等突出特色。这类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够较好地拉近历史与学生、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客观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本课还选择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的视频文学作品资源,如导入部分节选了纪录片《中国通史》中第五十集的片段,不仅起到较好的凝神激趣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景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为本课难点的理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玄奘西行”子目处理中,我展示出影视作品《西游记》的剧照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并通过后续的列表对比潜移默化地渗透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二)设计展望

  1.课程资源开发应紧扣教学目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自觉之举。现今,大量的课程资源被搬上课堂,的确起到一定的兴趣激发作用,却也存在脱离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而随心所欲选用资源的情况。我认为教师在兼顾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经验、认识规律进行合理的选取有教学价值的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既发挥消除学生与历史心理距离的作用,也能更好地为课程或教学目标服务。

  2.重视乡土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乡土史资源不仅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印证,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研究身边的历史。这类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进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利于活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水平和思维能力。

  总结:如果说教科书是编写者在精准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那么历史教学也是基于课标及教材的一种再创作。本课仅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一种理解与创作。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视野会赋予本课不同的魅力,可以引领学生从不一样的高度与宽度欣赏历史的意蕴、体会历史的深邃、感受历史的真谛。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1篇04-18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2篇02-09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12篇)02-09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08-17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总结04-26

历史教学设计02-14

历史教学设计02-28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02-09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