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
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生2:2号也不是角生3:3号是角生4:4号是角生5:5号也是角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生1:它有两条边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
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2、角的读写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的手心有一枚1元的硬币,你们猜猜在哪只手心?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数学乐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 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是( )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 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宠物店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欢欢、乐乐、和笑笑。它们今天称了体重,你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提示猜出下面的小狗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应用创新点
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正方体模型数的过程演示出来,通过“一拆一合”的演示过程,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个、十、百、千计数单位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拨计数器、数方块、数数活动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开展本课教材中涉及的数方块、数数接力等各种活动,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开发其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的之前学生已经学习 “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并掌握了百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了解个位、十位、百位数位的含义、数位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对近似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经历“一千”产生的过程,理解“千”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知道个、十、百、千计数单位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3.在拨数、数数等活动中,初步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2句话,想请同学读一读(第一句……第二句……)这里有两个数字,你们找见了吗?(ppt)请你任选其中一个把它在计数器上拨出来。(指名说说怎么拨的。个位上、十位上、百位上。)
师:这两个数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百以内的数相比怎么样?(生:大)那今天我们就通过数一数一课来认识比百更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2.新授
①拨计数器
师:老师先考考你们学过的内容,谁能在计数器上数出最大的一位数?在老师的计数器上数一数。(指名演示)
师:数对了吗?你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拨的是几?怎么拨的?
现在老师请你给九添1.你能拨一拨吗?(一人拨解释添1是给个位添一个,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师:其他同学你们想不想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先看清老师的要求是什么?拨完请你立刻坐端正。
指名演示:先拨出99,给个位添1,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也满十,向百位进1,所以给99添1是一百。
师:请你看看计数器上的这个数字,你认识吗?(课件出示999)
生:这个数是九百九十九,9个一,9个十和9个百合起来是九百九十九,
师:那给这个数再添上1是多少?请你先和同桌动手拨,再互相说一说怎么拨的?(同桌活动教师巡视。)两人汇报,一人拨,一人说。
小结:个位添上1之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也满了十,就需要向百位的前一位——千位进一。千位上的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个千。(课件演示同时板书)
②数正方体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大正方体,请你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引导学生按条、按片地数)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课件演示)这样一个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一千个)
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数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小正方体我们可以看作一个“一”, 10个一组成一条——也就是一个“十”, 10个十组成一片——也就是一个“百”,10个百组成一个大正方体——也就是一个“千”。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这样的大正方体里有几片?一片中有几条?一条中有几个?
也就是说一千里有10个百,一百里有10个十,十里有10个一。
练习一,快速数出下面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数,汇报)
③报数游戏
师:刚才我们借助计数器和正方体认识了“千”,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报数游戏。
同桌交替数,从八百八十七数到八百九十五。(课件演示八百八十九后一个数是八百九十)
每组第一名同学从八百九十六开始向后依次报数。(课件再次演示八百九十九后一个数是九百。)
全班接龙数,数到一千。
除了一个一个数,还可以怎么数?(十个十个数、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
3.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知道了999再添1就是一千,还知道10个一百就是一千、一千里有10个一百。那“一千”究竟有多少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课件,直观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充分利用计数器和正方体模型从不同角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个、十、百、千计数单位间的关系,通过分段数数结合计数器演示,突破数数时的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如数的方式单一,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方式不够突出,时间的安排也不够紧凑……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不断改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 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2)同桌交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分针走了一圈,这一圈是几大格?几小格?时针走路看大格,分针走路看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2大格呢?三大格呢?走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从12走到5是多长时间?到6呢?到9呢?到12走一圈呢?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3)、 时针和分针的比赛结束了,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板书:1时 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 就是多少分?(60分)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 。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 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 )分钟。
(2)、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读数经验,但是还处于浅薄的阶段。能够比较准确读出没有0的数,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学会理解万以内的读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
3、会读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朵拉是一个留着棕褐色短发、有着健康深色皮肤、性格开朗阳光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有7岁,可是却是一个十分爱冒险的小家伙,今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好吗?
1、出示数位顺序表,填空。
你们还认得它吗?对,是数位顺序表。谁来说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十位的9表示?(9个十)个位的9表示?(9个一)这个数是?(九十九)
百位是9表示?(9个百)这个数怎么读呢?(九百九十九)如果十位是0又该怎么读?(九百零九)个位也是0就是(九百)
2、快速读数。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和反应力,快速读出你看到的数。
那这些数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规律或顺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学习一般数(没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1121
1、用已有知识介绍下这个数,
2、说数的意义和组成
3、全班拨数,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4、试着读数(指名读数,师板书: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5、小结读数方法
出示:(带节奏的读)
读数要从高位起,
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十位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
6、试读2个数
(二)学习有0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引出有0的数
老师还有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想到商场买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
小组交流读法,完成导学单。
全班汇报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5600
咱们先看这个数。(板书:5600)谁会读?(板书:五千六百)
发现特别之处,末尾有0的数怎么读?
练习:490050001280
小结: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3、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0803008
再看这个洗衣机的价格。(板书:20xx)你们讨论的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如果都读的不对)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小游戏,100101102103104,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中间的0要读零
练习:30805060
我们再看冰箱的价钱,3008,谁想试着读一读?
那到底应该怎样读呢?我们来听数学小博士怎样说。
总结读数小秘诀(贴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练习:70066008
4、综合小练习
真好,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困难,同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读数的小秘诀。我们来看看朵拉学会了没,看看他读的对吗?
课件出示:
9860读作:九百八六5000读作:5千20xx读作:二千零零七8080读作:八千零八3071读作:三千七十一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3、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的零都不读。)老师把他们编成了小儿歌,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把它配上小星星的伴奏,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小结:全班唱一唱
读数要从高位起;看清数位是真理;末尾有0要注意;不必读出记心里。
中间有0要留意;只读一个就可以。
三、达标检测,迁移运用
进入“智力闯关”环节
第一关,我会读。(屏幕出示生活中的数)
第二关:我会写。你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并把你读的写在导学单上(课本做一做第二题)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
这一年共有366天。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评价。
第三关:猜一猜
电脑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0、0、3、8组成的;
它的最高位是3,只读一个“0”;它的十位不是“0”。
相机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6、0、0、5组成的;
它一个“0”也不读;它的最高位是6。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读万以内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读一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 )<48
9 ×( )<29 ( )×6<41 8×( )<52
4 ×( )<25 ( )×3<17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 、 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 63÷7= 56÷8= 72÷9=
口诀: 口诀: 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
2
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3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
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4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2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2-10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竖式的教学设计05-20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28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03-14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04-26
二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05-01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