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评课稿1
今天,有幸听了刘培培老师《春雨的色彩》一课,这虽然只是一节常态课,但刘老师讲得非常精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就这节课谈一点儿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春雨细如丝。像春姑娘纺出的丝线,轻轻垂下;春雨柔丝似水,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春雨美如画,染红了桃杏,漂白了柳絮,描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刘老师讲得也是诗情画意。
优势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了一个《小雨沙沙》的视频,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学生在欣赏中很好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优势二:自主合作读句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把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孩子,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自由认读、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机认识生字,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反复认读、巩固识字。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住生字,来巩固识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优势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抛出主研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以后,学生充分自学、讨论,教师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师导学上,能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边想象边朗读课文中小动物的对话,通过不同方式地读来体会小鸟们的天真、活泼、可爱,体会春雨的轻柔、欢快,体会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戴上头饰,兴趣极浓,踊跃参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读出感情和语气。这样,不但锻炼了朗读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优势四: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教学最后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玉兰花和迎春花这两种春天最常见的花为例,激发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仿写,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通过观察春雨的课件,来体会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老师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待研究一: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思维要继续开拓,可以结合学生的前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寻找春天,看看春天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有了生活经验,在最后一个环节就会畅所欲言,不会觉得陌生。
待研究二: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比较深奥,但是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去引导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老师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优秀评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对于这组课文的教学,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在让学生不离开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进行自然的思想教育,使生动的教材显得更加鲜活。授以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生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指导思想:
1、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
2、遵循直观性原则,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3、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寓德育于课堂,教育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4、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联系生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
四、设想意图:
1、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树木的生长特点并不了解,更没有刻意地留心观察过。而本课枣树和柳树的生长特点是非常明晰的一条主线,对把握枣树和柳树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设意境美是符合低年级学生主体参与的认知规律的。引导学生在刺激他感官及兴奋点的很直观且恰当的媒体中感受、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整体刻画,感悟形象。
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朗读课文。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从外形入手);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从语言入手,对待对方的态度);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从得意骄傲到不好意思)。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和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自然地刻画两种人物形象,第一部分着力刻画小柳树的美丽与骄傲,第二部分着重突出小枣树的能结果子与待人的宽容大度,让学生获得两种完整的、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3、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这不仅是教学理念,而且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教学时,我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结合。如理解小柳树态度的转变,突出宽容大度、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小枣树的形象时,设计的一些发散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张扬个性,形成富有创意的独到的见解。
4、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语文重在积累运用,读书内化的过程尤为重要。小柳树虽然骄傲,但是她外表的确美丽,这些描述的语句很适合学生积累。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四、教后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的是一个个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而农业培养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绝不雷同的幼苗。所以,教育应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学生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我尝试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在复习生字中,采用给生字娃娃找朋友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拘于课文中词汇的简单复述,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每位学生在展示自己丰富多采的词汇的同时,互相交流学习,甚至有的学生给自己提高了要求,用所组的词造句。这是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读-评-再读”的方式。学生在听完同学的朗读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针对同学朗读中的不足,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配之以动作、表情,朗读精彩纷呈。整个课文朗读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生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互评,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予学生,让学生在初读、互评、再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展示个性。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一展无余。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先观察,再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生字。学生们或像个循循善诱的师长,或像个真诚相待的朋友,细心地教同学写字。我此时成了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倾听,一起学习。当我宣布“小书法家”的名字时,全班欢呼了,他们为胜利者欢呼,为自己的进步欢呼,更为自己的个性得到展现欢呼!有人喜欢整齐划一的道旁树,而我却欣赏不经修剪的树。它们或旁逸斜出,风姿绰约;或异念出头,一览众树低;棵棵富有个性,株株风景独异。所以,我觉得: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位学生亮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使学生们成为一株株充满生机、绝不雷同的幼苗。
优秀评课稿3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今天章老师为我们大家演绎了一堂充满生命灵动的课,课堂上章老师和学生上一起按三个环节学习即:阅读环节——解读环节——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阅读环节上,章老师的课给人至深的印象是学生的阅读从情境中走来。由于《白鹅》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们学起来兴趣高涨。章老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猜谜。“身披白袍向天歌,看门守像管家,走路行动像将军,吃饭喝水像老爷。”当学生猜出是白鹅时,章老师问同学们想不想把它领回家,那就呼唤它一声,学生一齐读课题,如此巧妙地引出课题,使得学生很想知道丰爷爷笔下白鹅是怎样的?显然一读为快吗,就赶快去读读吧!这样巧妙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奠定了快乐轻松的基调,从而实现了让学生的阅读从情境中走来。
在解读环节上来看这堂课,章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位于通过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上来品味、感悟“鹅”的高傲经以及丰爷爷对它的喜欢。章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紧抓住“鹅”老爷一词,“鹅”老爷一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读课文,到文本中去寻找鹅的那种老爷架势、去感受鹅的高傲。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句觉得这是一位高傲的鹅老爷,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感受。
当上到拓展环节时,章老师提出问题:它又会怎样责备丰老爷呢?孩子们开始快乐地进行想象,他们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课堂气氛顿时进入高潮。章老师及时收住,欣喜地引领孩子们从语态、语速上、神情上进行指导去感受的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满心恐惧的同时感受鹅的高傲的老爷派头。朗读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朗读因读懂了文本而精彩,文本因朗读而更美丽。
语文是诗意的展呈,是智慧、是情感的展呈。语文教学也应是诗意,智慧,情感的延续。以上只是我对新教材的一种理解,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期盼,一种努力。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追求的过程。让我们把握好基础与创新,把握好传统与时尚;让我们追求落叶飘飞的浪漫,黄花满地的诗情,让我们享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云淡风轻话沧桑的风雅,让用我们自己的诗情、才情铸造一道道浪漫的语文风景线,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淌洋于我们的语文课堂。
优秀评课稿4
今天,徐老师执教了初二第二单元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春天,诉说春天,描绘春天。本节课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自然,富有诗意。徐老师引用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富有诗意。
出示图片:校园春景,运动会场景,让学生感悟春天,回顾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自然导入,学生思考写作素材,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口头训练。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精辟,优美。对于学生的口头描绘,徐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你眼中这是一个诗意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团结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真诚的春天”,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指导,引导学生确定不同作文题目的不同侧重点。使学生明确“我眼中的春天”侧重写景,“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侧重记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作,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让学生学习到写景文章要注意: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2、注意词语的精雕细琢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赏析“绿丝带”片段,描写运动会的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在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要1、结合题眼2、情景理的融合3、记叙要结合自身经历4、要注意品悟生活
这些写作方法的指导精准到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建议:
1、对于第二个作文题目的片段赏析,所选取的“绿丝带”片段材料稍有难度,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2、短短40分钟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展示环节留下了遗憾,学生没有互相交流的时间,如果能给学生留出组内作品交流、组员相互修改,效果会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得到提高。
听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一大难题,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徐老师授课语言精练优美,对学生的评价充满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精到,这些环节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优秀评课稿5
一、说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从图入手,创设情境,破疑解难,体会情感。
3、以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读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够从课外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文的注释,理解古诗,领悟诗情,因此他们理解本首诗并不难,主要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付之行动,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诵读感悟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致盎然地学习。结合课文内容,体现综合设计,升华爱母亲的情感 ,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体验
教师激情导入,采用语言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母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诗,交流读诗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现代与古文的对比,让学生置身于古文中去品味诗中的情感,更深化学生对本诗的体会。]
(三)、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让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理解诗句,学生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来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让学生读中体会,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对照图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发掘人文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在让学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让学生说说平时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说板书
我把孟郊的诗句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突出诗歌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 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20xx、11、4
优秀评课稿6
(一)课堂实录
1.创设情境
师:(师播放课件,出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示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及简要介绍,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作品……
生:(齐)《春》!
师:谁来背诵几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听过这首歌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歌曲《父亲》,生欣赏、思考。)
师:歌曲已欣赏,谁来谈感受?
生A: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对父母的真诚祝福:“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生B:这首歌的演唱者唱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说说他是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歌唱的吗?
生B: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生C: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理解,想回报父爱。
师:大家说得很好,确实,父爱是无声的,它不像母爱常被人歌颂,它与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足矣令人百品不厌、回味无穷。朱自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背影》。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朴素的语言犹如父爱一样平凡。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师板书:背影)
2.自主感知
师:这篇课文,我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不知字词障碍是否已扫除?
生:(齐)扫除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
(生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E: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去车站送儿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板书:父,子,关爱)
生F:我读到了作者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祖母去世了,父亲也没了工作。
生G:这篇文章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四次写了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线索。
生B:课文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点题,结尾扣题,这种写法可以突出主题。
生B: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怕茶房不妥帖,事又多,但还亲自送儿子,又告诉儿子路上要小心,夜里要警醒,还很费力地去为儿子买橘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研读赏析
(生分组交流。)
生B:从文中的“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G:父亲急于谋事,但还是去送我,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
生J:从文中的'“送我上车,给我拣座,铺好座位”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儿子,这种爱是无微不至的。
生K:从“父亲是一个胖子”,但还是自己去为我买橘子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十分疼爱儿子的。
生D:老师,我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部分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文中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父亲还是个胖子,但父亲仍然坚持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父爱的深切体现。
师:(点头微笑)分析得很好。
生1: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父亲却给我做了紫毛大衣,穿着的对比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A:作者写“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些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关爱得无微不至。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认真,很详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生M:老师,我没有理清文中“我”的行踪,希望大家能帮助我。
师:好,谁来帮助?
生K:先从北京回到徐州,见到父亲与父亲一起回到家乡扬州,然后又与父亲到南京,再渡江到浦口,乘火车北上。
师:请同学们把地理图册拿出来,小组合作从图上找到文中“我”的行踪。
(生拿地理图册,组内查找行踪路线。)
生K:老师,为什么他不在南京上车,而要渡江到长江北岸的浦口去上车呢?
师:啊,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谁能回答?
生N:可能怕人多,在终点站上车人少呗!
师:(提示)大家思考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哪一年建成通车的?
生F:我知道!是1968年。
师:那么,朱自清写此文章时是哪一年呢?
生E:老师我明白了,他之所以在浦口上车是因为当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成,南京到浦口不通火车,要想去天津再到北京,当时必须在浦口上车。
师:非常精彩,经过你的解释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前面有一位同学已说了文中一共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并思考哪次写得最详细?(生按要求标画。思考。)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能说说哪次描写背影最详细?
生O:第二次描写最详细。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O:可以。
(师播放课件,出示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图片;生。读文。)
4.体验反思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表演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段对背影描写得很详细呢?
(师请一与父亲体型相似的学生表演。)
生P:通过刻画父亲动作的艰难,表现父爱的伟大。
生C: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写得很详细。
生D:我认为首先这部分先交代了父亲的体型,然后详细写了父亲朴素的穿着以及爬月台时父亲手脚、整个形体的动作,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另外,这个时候正是作者家境惨淡、父亲失业、家中经济极度紧张的时候,父亲还坚持为儿子买橘子,从中可以反映出伟大深沉的父爱,也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所以才详细地描写这个背影。
师:(对生D)很好,你说这是给作者以最深感触的地方,请问作者此时感触到了什么?
生D:父亲对他的爱。
师:好,谁再来谈谈?
生F:作者此时理解了父亲的爱。
(师板书:子,父,理解)
生M:作者当时很感激父亲为他做的一切,理解了父爱的内涵,并且流下了泪。
(师板书:感激)
生Q:他当时被父亲的举动打动了,忽然良心发现,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好,到此时,我们能不能说出《背影》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感情呢?
生K: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写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
师:是的,不仅写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写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情。
(师板书:爱浓、情深)
师:父子深情,这是人间的亲情。(板书:人间亲情)父亲的爱是纯洁的、博大的、深沉的,接下来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生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爱。)
师:文章在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过程中,有一些词句非常富有表现力,并且这一部分也是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听这一部分的朗读录音,重现儿子眼中、心中凝聚着的深沉父爱的背影。
(师播放录音;生听读、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父与子之间真切的深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这份浓厚的人间亲情以及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
(二)评课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优秀评课稿7
赵老师执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非常感兴趣,但于此同时存在的是他们的基础还非常薄弱,还不会说很多的英语句子。这一节课上的是牛津教材第一册Module 3 Unit 1,关于七种颜色的词汇课。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得枯燥乏味,并略显简单。在本课中,赵老师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赵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本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歌曲:Clour song 既起到复习热身作用,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铺垫。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呈现美丽的彩虹,还有一朵紫罗兰花,自然引出七种颜色,通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的景物自然过度到今天的单词教学。在练习巩固的时候,赵老师用what‘s missing? Let’s chant等的游戏的活动,进行操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二、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中,赵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说表示颜色的单词,如:red 让学生掌握单词的音、型、意。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有什么东西是红色的,用简单的句型进行表达,如: I have a red bag/pen等等,。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拓展性练习,挖掘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能遵循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性。
三、活动的设计有生活性
赵老师在课堂一直在进行英语语言的渗透,如:think it over , let me see , here you are , you‘re welcome , what colout is it ……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英语,这样几年下来,
需探讨的地方:
1、整堂课缺少一个大的语言情景,是否应该课件呈现一副自然美景,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并且给孩子一个语言运用的素材。如果能够一条线索贯穿起来就更加好了。
2、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整堂课中小组活动比较少,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的学语言并且运用语言。
总得来说赵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以上是我对赵老师整堂课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的批评指正。
优秀评课稿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论孩子走多远,父母的心都在牵挂着;父母的爱是宽宏的,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父母都会原谅;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从来不计较得失和索取,只是一味的付出。
我们因为有父母的悉心照顾所以才能够健康长大,因为有父母的关怀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孤单。
接下来就有请拥有感恩之心的二年级2班,全体学生为大家带来的《游子吟》。掌声欢迎。
优秀评课稿9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
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早哇,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优秀评课稿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上午,听了两节看图作文指导课.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教学语言各具特色.祝老师的语言规范精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学生听起来到嘴到肚,容易接受.
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有:
一. 激发兴趣的方法简单有效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昨天,祝老师一开始问学生: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叫?你是怎么知道的?心情怎样?谈话中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词“观察”,又使学生心情愉快,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于老师一开始跟学生谈什么叫习作?怎样习作?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自始至终都不忘鼓励学生, “你的想象真丰富”. “能学会别人说的也是最棒的” 等激励性语言充溢着整个课题.
二.语言积累落在实处
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祝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心人.这次习作中要用到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祝老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几个这方面的词语,自己还送学生几个.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让学生当堂记录下来,而且要会用.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总有一天,写起文章来会下笔如有神.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如 “你掉过鱼吗?” “夏天听到蝉怎么叫的? 这些问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的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逐渐形成习惯.
最后,谈一谈听完这两节课后的一点想法.这两节课上都没有听到老师读范文,我们觉得对于刚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范文引路是很重要的.读上几篇范文,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素材多种写法,还可以避免祝老师提示过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于老师提示过少,学生作文思路不清的担心.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显得犹为重要。在评点时我们应该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地给他们精彩处批上一句:“真棒,能用这么多优美语句了。”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可以真诚地说:“又进步了,继续加油。”这样的评价,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习作的热情。
优秀评课稿11
聆听了林红萍老师执教的《母鸡萝丝去散步》阅读指导课,深受感触:
1、感受绘本画面的魅力,体验观察、想象带来的快乐
优秀绘本中的图画是图书的生命,它细腻、含蓄、优美地表现着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蕴与感觉。图画引导着孩子进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简单流畅。《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只有非常简短的`八句话,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页才出现。这是一本纯粹用图画来讲故事的成功范例。林老师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绘本的这一特点,引领孩子们“用心看图,体验心情,放飞想象”,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着绘本画面彰显的独特魅力,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把这个无声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笑声不断的故事,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其乐融融。
2、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
阅读是孩子个性化的行为与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由于其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不能搞一刀切,多用“疏”切忌“堵”。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3、让“阅读”成为孩子真正“快乐的事”。
总能发现一些孩子不喜欢课外阅读,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任务,并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究其原因是他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缺少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乐此不疲?这与老师推荐的书目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选择的故事内容非常有趣并令人发笑。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里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课中,林老师一一展示绘本的插图,再配上林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还原故事情节,孩子们又一次走入文本,沐浴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这么快乐的事,孩子肯定愿意去做。于是,老师又适时推荐其他绘本,此时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种阅读引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评课稿12
纵观《搭石》这一教学设计,优点具体如下:
1、导入部分,设计学生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课文中的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2、通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学,汇报挖掘到的美,引导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意境。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3、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4、重点词的理解全面到位,例如授课设计中有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进行多样化词语教学,以加深孩子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例如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教师出示了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这样语文味颇浓。
本教学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比第一节课的讲授增添好许色彩。
教学设计研读下来,静心思索,想就本节教学设计进行一点商榷:
1、在“青年人背老人过河”这一环节,最好是让学生背一个学生,真正走一个来回,然后再采访那个气喘吁吁的孩子。这时,从孩子的嘴里再次听到“理所当然”便多了一份真实的感悟,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动。
2、课外拓展是否可增加即兴练笔的环节。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此举可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写作。
优秀评课稿13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在上课伊始,章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采用图片的形式导入的新课,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先让同学们看文中插图,然后以“我看到了_________来凑热闹了!”这样的句式说话导入,这些小动物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看到图片的时候也比较有学习的欲望,举手的孩子明显多了,积极性明显高了。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章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找一找文中一共介绍了哪些小动物,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讨论交流并随文学习生字词。通过分类识记的'方法,我把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宝宝全都归类在了一起,一些细心的孩子发现这些这些生字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蜻蜓、蝴蝶、蜘蛛、蚯蚓、蝌蚪、蚂蚁”这些小昆虫的名字左边都有个“虫”字旁,而且它们的读音都与右半部分有关。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掌握形声字这一类字的识记。
三、重视读、写的层次指导
孩子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积极性较高,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本节课整堂课的重点就是在不断地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深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在朗读的时候,章老师采用了我问你答的形式,这样的朗读方法非常吸引孩子们,因此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非常地集中。除此之外,章老师也注重了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行了课堂小练笔,模仿课文说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众说纷纭,学习效果显著。这堂课是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的一堂课,明显感觉自己的课堂效果有了提升,对于我们平常还应多听课,多学习,把别人优秀的地方借鉴过来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
优秀评课稿14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一节计算教学课,深受启发,邓老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赋予了生命力。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虽然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参与游戏。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学习数学知识。于是在开课前邓老师首先和学生玩了一个游戏:老师说喜欢干什么,学生接着说我也喜欢干什么。这个游戏的趣味性、层次性引得了学生的热情参与,调动了学生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上课激情。接着老师创设了游乐场的情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课堂顺着一根主线:创设情境―自主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实际应用找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迁移类推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精心搭建平台,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提倡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的最优化。
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去感受口算方法的形成,才能记得更深、理解得更透。邓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你还有什么算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个性。但是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悟出最佳方法。在这节课中,邓老师首先用9人玩旋转木马需要多少元引入课题,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用表内乘法解决,从而引出要是有10人玩需要多少钱?接着引出20×3等等, 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在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层层深入地进行质疑,乃至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把所要学的新知有效地进行分解、分散重难点,让学生既能够得着,又得跳一跳,最后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整个过程邓老师围绕着数的组成这个中心思想而展开,不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口算乘法的算理,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计算方法、在计算方法中感悟口算的规律,深刻感知数的组成。于是学生交流算法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较好的进行算法最优化的渗透。大多数学生都自主的选择先把整十、整百数后面的0不看,转换成表内乘法,再看因数末尾分别有几个0就添写几个0,认为这种方法最简便,而且更适合自己。
通过与同伴的比较,学生自己达到对算法的优化,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的优化,最佳方法的得到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在他们与同学的交流中、在自己的探究中感悟出来的,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类推的能力。
三、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的知识是很容易的事,但在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在后面的中奖游戏这个练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开放性、有序性、趣味性。在这个练习中不仅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灵活的进行了巩固,更为部分基础好的同学铺垫了展示的平台。很好的对本节课简单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进行了延伸。于是在学生学会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渗透了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可以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也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的迁移方法。
优秀评课稿15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
几点建议:① 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一、《搭配中的学问》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下面我就谈谈听完这两堂课后的一些思考。 第一,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从设计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游玩线路等一系列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第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从依靠实物图片表示到连线表示到符号表示,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构。相比之下,陈老师设计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的搭配活动,过程更为流畅,思考探索的过程更为连接。
二,如果说课堂预设的方案凝聚者执教老师背后团队的集体智慧,
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处理才显现出一位老师的真功夫。我认为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二是评价。我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课堂上老师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教师好的评价可从激励学生向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但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做得不够,语言笼统空泛,而且有的学生非常好的.发言,教师也弃之不理赶紧抛出下一个问题。如陈老师在课上有这么一段:老师要求学生用连线表示2件上衣和3件裤子的搭配,请了一名学生A上台板演,这名学生未能按上衣或裤子的顺序逐一搭配,出现了混乱。生A归位后,老师问:哪位同学说说她刚才是怎样连的?生B回答时把自己的方法说了一遍(有序),师未做任何评价又问:“刚才上台的同学是怎样连的?”又请生C来回答。显然生B的发言答非所问,但她连线的方法是很有序的,表述也很清晰,我建议老师可这么评价:你这样连线很有序,这样连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要是上台的同学能像你这样就不会出现那小问题了,下面的同学谁知道台上的同学出现了什么小问题了。这样既重申的搭配中应注意的问题,肯定了生B,又含蓄地指出生B回答的并非教师所提问的。等生C指出生A的小问题之后,教师可再次评价生C同学非常用心学习,能关注到其他同学,同时我们也谢谢生C同学,你出现的这个小问题,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有序地搭配。
以上是我对这三堂课的几点看法,不成熟之处请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
【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评课稿12-26
《藏戏》优秀评课稿03-01
英语的评课稿优秀03-15
优秀评课稿【精】02-14
【推荐】优秀评课稿02-14
【荐】优秀评课稿02-13
优秀评课稿【推荐】02-13
【热门】优秀评课稿02-13
优秀评课稿【热门】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