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个人事迹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匠个人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匠个人事迹1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xx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工匠个人事迹2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xx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工匠个人事迹3
在我军新型装甲车炮和舰炮研制的漫漫征程中,在一系列主战装备型号项目工程的生产设备、改造、维护保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攻克2万安电解螺旋拉床的设计、调试、工艺实验和数控车床小件连续加工系统的设计、调试等多个精密加工设备技术工艺难点,完成技术攻关70余项。他带领所在大师工作室成员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百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形成论文7篇,创造经济效益3500余万元。尤其在某型大口径火炮关重工艺设备的'自行设计调试中,他提出多项先进方法和工艺,并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技术绝技,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和提高了装备质量和可靠性,成为兵器工业精密数控设备领域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
年,代表公司首次参加兵器集团技能大赛就取得第一名,连续3年摘得技能大赛第一名,还在年第十一届“振兴杯”国赛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
独创的“数控设备快速故障定位操作法”,有力保证了设备加工精度和设备完好率,将设备完好合格率提高到99.7。凭借“故障快速定位法”这一绝活,多年来先后攻克了余次设备维保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某阅兵重点装备生产线保障过程中,完成多个瓶颈问题的攻关保障任务,在工作室成员配合下,组成“247”保障小组,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
主动承担要求高、难度大、没人愿意接单的难题。某次,单位接到任务,要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制造一台专用数控设备,专门用于某型国家级型号试验项目,这批产品对精度要求极高,且尺寸巨大,现有设备无法加工,这类设备又属于外国对我国的禁运禁售设备,无法购买,国内又没有厂家制造,由于任务急,难度大,组织工作室成员以及联合其他工作室的大师们连续奋战13个多月,连破十余项技术难题,最终成功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2万安数控电解螺旋线专用机床,顺利完成工艺实验,有力保障了某国家重点型号项目试制的关键节点,得到公司及军方代表的高度赞誉。
对自己的技术从不吝惜,长期坚持向其他同志传授技术,他把多年的读书笔记、操作经验编写成培训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同时,他依托自己的工作室,对青年技工进行培训,带出的徒弟先后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成果等30余项,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达百万元。
除了在岗位上带徒授课,也积极参加行业活动,年,他被中国国防邮电职工技术协会聘为数控维修保障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工作中,他总结编写了《840dsl常见故障排除》《828d数控系统升级改造实例》等内部员工培训教材。在职业能力鉴定工作中,他于年取得了电工高级考评员资质。他作为指导教师和考评员,累计上台授课达800多课时。年,作为代表队的技术指导带队,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与国内强队进行了交流,锻炼了我区本职业队伍。
工匠个人事迹4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工匠个人事迹5
xx是xxxx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他用创新与匠心为企业增效,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xx年以来,在集团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支持下,xx带领他的科研实践团队又以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紧盯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提高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保效果,持之以恒对工艺、技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实施大小技术改造项十余项,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企业产能由xx年的8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在国际国内有色金属市场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xxxx实现连续8年盈利,多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成为xx集团冶炼板块的标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粗铜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开发成功。该项目自xx年初提出技术方案开始研发至xx年10月底研发成功,xx带领研发践行团队前后经过了6个月的工业化试验装置建设和历时8个月的8次艰辛试验,才使试验最终得以圆满完成。该项技术与现行业内广为应用的PS转炉、三菱法吹炼和闪速吹炼等传统吹炼工艺相比较,其特殊贡献突出地体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效果好。实践证明,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可使粗铜综合能耗达到110kgce/t,比PS转炉吹炼工艺降低30kgce/t。不但可以彻底解决铜冶炼吹炼生产过程中含硫烟气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而且由于该工艺技术使吹炼烟气量减少了40%多,大大减少了环境集烟气量从而能使其汇入制酸系统,使铜冶炼硫的回收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98.3%,硫的总捕集率达到99.8%。以年产10万吨生产规模为例,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约560吨;如果国内所有使用PS转炉的铜冶炼企业约400万吨的产能都采用该项技术,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硫多达22400吨。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如采用该连续吹炼技术对老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转炉,不但可以产生很大的环保效果,而且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资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产能提高20%。按10万吨生产规模计算,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3588万元。三是对科技进步的贡献。采用双炉连续吹炼技术代替使用了100多年的PS转炉吹炼工艺,从此将改变中国超过20万吨生产规模的铜冶炼项目必须靠引进国外技术的历史,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外汇,而且还标志着中国的铜冶炼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四是为企业培养锤炼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xx年,此项目被列入xxxx科技重大专项,并于同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xx年4月24日,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通过由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工艺技术投资低、节能减排效果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同时技术经济指标先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xx年7月22日,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网络主办的第三届“生态文明?美丽家园”关注气候中国峰会在北京召开,xxxx的铜冶炼清洁生产技术获选“中国十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案例入选《关注气候——中国在行动》成果集。公司先后被中国铝业公司和xx集团授予“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和xx——xx年度社会责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xx年7月荣国第二届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xx年11月获得xxxx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xx年1月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云南铜业“科技进步特别奖”;
xx年“双炉粗铜连续吹炼工艺技术”获xxxx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xx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歇。xx年他承担的“熔炼炉技术改造项目”,本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熔炼工序燃料消耗的降低、渣量减少使得渣浮选成本降低和尾矿含铜损失减少、渣精矿返量减少使得熔炼总成本减少等6个方面,xx年当年创造效益1000万元。xx年2月至今,xx一直在xx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指挥部担任高级设备工程师,在项目建设期间发挥了专业特长,40万吨的炼铜工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金峰炉和连吹炉工艺”为项目建设和同行业相比要引进技术,节约了投资xx万元,在项目建设期间自主研发的“吹炼渣风淬技
术”减少项目投资500万元。xx年5月20日和10月2日xxxx40万吨环保升级搬迁改造项目两条生产线都是一次投产成功且达产达标。
xx用他的赤诚和才智在推进重大产业建设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xxxx和铜冶炼行业的科技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
工匠个人事迹6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家盛说。
炯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径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奎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7
人物名片: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压水堆元件厂扩建车间干法二氧化铀粉末制备组组长,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草原英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工匠,全国技术能手。
于1988年开始从事铀化工转化工作。年,公司开始重水堆元件生产线的建设,在化工生产线中型试验期间,他担任分课题组副组长,完成了对铵盐沉淀及吸附岗位实验生产能力和各项数据的整理工作,为重水堆元件厂化工线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年,由于建线需要,他又被抽调到公司压水堆元件厂化工车间,承担化工生产线的建设和调试攻关任务。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离心机出料口、下料管路频繁堵料现象,他及时与技术人员共同查找原因,通过在离心机出料口处增加注水装置,加大了物料与设备内壁的润滑度,从而使物料能够顺畅进入干燥系统。这一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工艺,确保了生产稳定运行。类似这样的技术改进,他先后完成了大大小小近百项,为铀化工生产线的正式投产和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年,国家重点项目ap1000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公司开工建设,担任干法生产线组长,又一次承担起攻关重任。建设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认真查阅图纸资料,钻研工艺技术和设备功能,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问题100余项,极大改善了工艺技术和操作条件。经过他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公司第一条干法生产线全线贯通并顺利启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为我国第三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投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示范工程、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调试期间,一头扎在调试一线,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卧式溶解槽调试期间,水浴加热系统循环不畅,严重制约了调试进度,并且存在物料泄露造成循环水污染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他果断提出在加热水路上加装积水箱,顺利解决了该问题。在原设计中,气化罐进检测罐管道上阀门为电
磁阀,在生产时造成气化罐无法保压,他结合相关生产经验,提出在该电磁阀前加装手阀,并通过该阀控制气化罐排气量,使罐内压力维持在稳定值附近,有力保证了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他还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高温气冷堆元件生产线按计划节点运行投产提供了保证。目前,该生产线已全线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前沿。
对于节能降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动手解决难题就是一种节约。”在某产品生产工艺中,一度出现盐酸消耗量偏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他认真分析^p和观察工艺过程,通过数月无数次的试验,反复摸索计算,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数据,使盐酸单耗下降了0.1吨,仅此一项就节约生产费用30万元。在某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料形态多样,成份复杂,专业物料占用量大,收率低,严重制约着工艺的产量达标及产能提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p论证,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出了混酸溶解的新工艺方法,缩短了工艺生产线,降低消耗10,收率提高1.5,因而盘活资金50万余元,此工艺已申报成果专利。在某低碳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度出现铁、镍元素超标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面对难题,他没有退缩,认真查找原因,排除各种可能性,最终确定了导致杂质超标的原因是在沉淀和煅烧过程中引进了杂质,并制定了沉淀后晶体酸洗法和煅烧尾气快速转移法,从而保证了该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为该产品的按期交货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公司增收节支近百万元。
工匠个人事迹8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奎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工匠个人事迹9
井高耸,天轮旋转,矿车往来,远远望去,沸腾的矿山一派繁忙景象,这就是位于xx市xx区xx镇的xxxx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近几年,这里出了个远近闻名的革新能手,他妙手回春,能让“瘫痪”的矿山机电设备快速运转,可以让深度“患疾”的老设备起死回生。他负责检修的主、副井提升机,近年来的事故率几乎为“0”,大型机电设备误时率降到了最低限度。他完成的十余项小革新、小发明,创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他无偿为矿区职工、孤寡老人修理家用电器近百台(件)。
他就是xxxx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运修车间机修主管xx。
“既然选择了矿山,我就把心交给了这片土地,铁下心学好技术,干好本职”。xx的成才之路,是一条自己铺筑的漫长艰辛的路,是一条只属于强者的崎岖的路,诚如斯言。xx年以来,他担当了机电维修工。由于柴矿在当时属现代化矿井,很多机电设备,别说维修了,有些连见都未见过。面对新设备密如蜘网般的电器设备线路图,他愕然了,恰在这时,矿上发生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一天,由于矿井提升机中途出了故障,十余名乘坐罐笼升井的职工被悬在了半空。由于包括他在内的几名检修人员技艺不精,硬是让工友们在深邃黑暗的立井筒中,吊了2个多小时。其实,当时故障,只不过是调速器中一个小小的.电阻出了问题。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顿时感到了一名机电维
修工肩上的责任。他想,仅靠自己从技工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是肯定无法应对这些机电设备的。于是,他暗下决心,自费订阅了《电子技术》《电力传动》《电器维修》等十几种报刊杂志,买回来一大摞大学电气专业教材,在别人逛街跳舞、看电视搓麻将的时候,他却苦读苦思,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到一年功夫,xx便对矿上的大型电器设备的原理,线路图、部件结构和安装检修要领了如指掌。在工作中,他坚持做检修笔记。每次检修设备时的名称、型号,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务时间、操作程序、相关原理分析等,他都条分缕析地记录下来,迄今为止,他累计做笔记达十多万字,硬是凭借自己酷爱学习的那股劲头,练就了一身本领。他不但对所辖管的机电设备了如指掌,也对每台设备的习性全摸透了,设备一有故障,他一听一看就找到了“症结”,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维修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他没有忘记带动周围的工友一起学技术。为了帮助他的工友们尽快掌握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们。学习笔记拿来了,对照原理图手把手的教,对每台设备进行讲解。每次维修设备,他都没有忘记在实践中向大家传授技术,使他们这个班组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争当技术先锋的好风气。
什么叫“爱岗”?如何才算得上“敬业”,这个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的字眼让xx二十多年的工作作风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干机电维修工二十多年,每年出勤均在320天以上,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了工作之中,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累计义务奉献工时千余日。而且,他的工作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是随叫随到,经常是下班路上被招回,端起饭碗又放下,脱衣上床又起身。对一般维修工来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检修任务,就算是很敬业了。可他却不同,他心里总是装着那上百台机电设备,设备每天运转情况,不停的在他脑子里过电影,在电器维修工作中,他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他与那些设备有了不解之缘。有“病”的设备他关心,“亚健康”的设备他也关心;职责范围内的事他关心,职责范围外的事他关心。
工匠个人事迹10
“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而你却完成了它!”这是张琪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
张琪是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总装二分厂4A班一名员工。自20xx年入职以来已四年有余,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到班组中流砥柱,从一名辅助工到技能人才,除了时间的沉淀以外,更可贵的是他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那一年还是学徒的他估计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自己可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20xx年,默默无闻的张琪成为了在总装分厂人尽皆知的明星。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他在分厂举办的“工匠精神”打螺钉技能大赛上一鸣惊人,创造了xxx的记录。辉煌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从不懈怠的勤勉。
刚到岗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师傅教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但慢慢他发现如果仅仅是进行这种流水账一样的工作,自己并不能得到进步和提高。于是他开始主动出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教师傅和同事。稳重的性格让他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也有毅力坚持。中隔板的固定没有一定的岗位技能使不能胜任的,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钣金件划伤的危险。技能不熟练,跟不上生产节奏,频繁出问题,这对于每一个位新员工来说都会不可避免的,而对于张琪来讲,将这个不适合时间缩减到最短,是他急需解决的难题。于是他就下班跟对班学习,去培训基地练习,每天要达到什么样的进步,都对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要求。在自我追赶的过程中,张琪在操作技能上慢慢的更加得心应手,他坚信:适合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张琪认真观察,实地研究,对于岗位操作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律,使自己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一件件优质的产品,无不凝聚着张琪的心血和汗水。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匠精神”在张琪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张琪依旧在自己的岗位时刻坚守着,看似平凡朴素,实则不平凡。
一个有品质的精细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时代必将呼唤“工匠精神”。张琪凭着对职业的敬畏、工作的执着以及产品负责的理念,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告诫我们,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国工匠们那样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精彩的人生!
已经在一线坚守了四年的张琪,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属于他的“工匠精神”。
工匠个人事迹11
什么是大国工匠?怎样解释工匠精神?我们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事迹中,能找到诠释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王刚,黝黑、腼腆、消瘦,精神饱满,但又透着与三十多岁年轻人不同的沉着与稳重。或许这也是每一位大国工匠的"标配"。
他加工的铝片能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铣床铣削能达到0.005毫米;他小孔铰削技术更能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王刚的简介,就是这位大国工匠的"功勋册"。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1999年,刚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的进到了沈飞公司。
从小住在飞机场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飞工作的邻居整天出入自己向往的大门、听着战机在天空中飞过的轰隆声,早在初中的时候,王刚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沈飞工作。
确立了梦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标奋进。每天苦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成绩优异的王刚被老师叫来谈话,想让王刚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我想进入沈飞工作,要考沈飞技校。"一向腼腆的王刚此时没有丝毫犹豫。
他,做到了。
入厂后,王刚被分到"铣工"队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刚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岗。总是缠着师傅给自己活做。
新员工进厂,都会有一年的实习期。当时厂里生产任务比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这里实习过,领导找到王刚,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岗。这正说到了王刚的心头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刚铣床旁的一堆铝屑。"徒弟吴学文刚调到沈飞数控加工厂后早早来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虽然常年累月任务繁重,但王刚从没感到太大的压力。喜爱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识,可以说,若没有难题就是王刚最大的难题。
工作20xx年,王刚已数不清自己熬过了多少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时,每月工作时间都在300小时以上。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连续一个礼拜,王刚与工友连日加班。饿了,就拿面包、火腿肠、方便面充饥;困了,倒在厂房里的铁架床上小憩,从未松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床边就能睡着。"王刚说。
入职第一个月就和其他老师傅一样,完成了定额任务。
"多造出一件好产品,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把工作培养成爱好,是王刚在工作之余的另一成就。午休间隙,工友们在工厂空地拉网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无不散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劳模工作室的角落里才能看到王刚的身影,静静地看书、思索着技术难题该怎样解决。"年轻时候也爱运动,学过武术,不过最爱的还是逛书店、下象棋。"
不断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细琢,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艺术品。"工作伊始,王刚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他延续了师傅张显育的良好工作习惯。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问到有什么独门绝技与他人不同,羞涩的王刚说到,"为确保加工质量,每次在干活之前,我都在脑海中先模拟一遍加工内容,找出有没有疏漏或者改进之处。"工作流程犹如欧洲早期古老的记忆宫殿般在脑海中清晰显现。
与自己比速度,将之前干活花费的时间与现在做较量;与自己比精度,缩小至少一半以上规定的'零件误差范围;与自己比温度,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只增不减。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飞机上更要保证零件的安全运行。"不断挑战自我极限,才年能达到20xx年生产上万飞机零件无一废品的高度。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转型。同时也在强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汲取养分是王刚奋力向前的保障。
除却铣工知识外,数控加工技术知识,是王刚下一部要学习的方向。
加工精度达到0.005毫米背后的初心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大国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飞公司领导去波音公司参观学习回来的交流会上,王刚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达到0.25毫米,而当时王刚徒弟能达到0.3毫米的精度。心里便暗暗较起劲来,"他们能做到,我们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过他们。"
紧接着,王刚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加工实验,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战到薄如A4纸的0.1毫米。"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战自我极限,但是王刚并不满意,经过不间歇的反复实验,王刚迎来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铣床铣削加工的手工精度达0.005毫米。
像以往临危受命、攻克技术难题、优化一项技术后一样,王刚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成功的自豪感。
坚忍不拔、敢于拼搏、不服输、默默奉献,是沈飞数控加工厂工会主席焦威东形容的王刚。"他几乎要把铣床旁的水泥地磨出坑来。"徒弟吴学文说到。
王刚恳干,"豁"得出去,是厂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完成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双桨单舟总争渡,千帆竞发渡江海。"王刚深知,要永远站在技术先列,也必须要带动身边工友"万象争先",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飞的厂房里,军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组成立,唱响了中航工业"四歌",至今,从未间断。
不到5年的时间里,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沈阳市先进集体、沈阳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由他率领的团队不仅攻克了413项科研生产重大技术和质量难题,还发明了12项国家专利,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
20xx年,在某型号生产研制关键阶段,王刚带领他的年轻团队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在新机试制生产阶段,恰恰是问题高发的时期,质量问题、研制生产阶段各种问题都会随之而来。这一次,他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在沈飞研制历史上还是首例。
20xx年带领徒弟吴学文参加全国铣工技能大赛,两人既是师徒,又是竞争对手。晚上回到宾馆,扔不忘向徒弟讲解疑难。发现徒弟走路困难,得知吴学文后脚跟长了骨刺,正值大赛集训攻坚期,王刚放弃半天的集训机会,到外边顶着烈日为徒弟找寻购买厚的毡垫,在脚跟处挖了个洞。徒弟看着工服几乎全部被汗浸湿的师傅,现在谈及,仍热泪盈眶。
忠诚筑魂,灵魂因忠诚而高尚;百炼成钢,钢铁经过锤炼更坚韧。在王刚的心里,什么也没有沈飞人特有的航空情结更重、更珍贵。高薪没有动摇他,荣誉和光环也没让他陶醉,王刚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本色。很多人常劝他说该功成身退、多为自己和家庭考虑考虑了,王刚总是一笑了之。
"只想带她出门旅行"
谈及爱人,王刚停顿良久,眼里闪过一丝泪光,对妻子怀着满腹的愧疚。20xx年,王刚与妻子陈丽在相识两年后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还没来得及"蜜月旅行",王刚便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在钻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对此也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提过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脑转移,颅内压增高导致双目失明。陈丽得病后,每月自负的治疗费就在上万元。"就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把陈丽的病治好。"
两人婚后几乎从未出过沈阳。"马上要迎来十一,准备带妻子在沈阳周边转转。"
王刚,一个"扫地僧"般低调的技术大拿,每天都在不断努力的成为好班长、好师傅、好丈夫。
王刚身上所体现的坚定信念、大爱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工匠个人事迹1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xx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xx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xx,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xx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xx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xx,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xx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xx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xx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xx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xx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xx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xx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xx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xx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xx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xx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xx多了一个去处——“耿xx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xx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xx说,“中国制造20xx”、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xx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工匠个人事迹13
人物名片:全国煤炭系统技术创新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师,全国能化学系统大国工匠。
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矿机械厂任技术员,在25岁时就由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机械厂主管技术和生产的副厂长,成为当时矿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年4月,我国铁路进行第六次大提速,对煤炭装车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铁路局以外的火车皮进行煤炭装车时,煤炭高度不许高出车厢高度,如果按标准进行装车,平均每节车厢要少装4吨煤炭才能满足不超高的要求。这就出现了亏吨现象,按沈阳局平均运费20元/吨计算,公司年产量万吨左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3000万元-5000万元。这在全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当公司领导将整个项目的设计、加工和安装工作交给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带领安装人员每天早出晚归,克服部件重、高空作业、车皮通过影响施工等困难,经过连续50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研制任务,将高出车厢的煤炭压到和车厢高度一样的高度,同时也达到了车厢规定的装载吨位,完全解决了煤炭超高和亏吨问题。此成果现在被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采用,每年为各企业挽回因亏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以上。
年,公司决定在储装中心快速装车站新建一套车皮降高装置,要求必须做到车皮通过完成煤炭的装车、平整和喷淋降尘三项工作。他提出对整个设备进行全自动控制的设想,经过两年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年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全自动控制,降高效果最好的车皮降高装置,大大缩短了车皮站停时间,同时,避免了因煤炭运输产生的扬尘对铁路沿线造成的煤尘污染,此项目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连加拿大的跨国煤炭企业集团都非常感兴趣,要来国内进行考察。年,此项目获得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项目一等奖;年,获得全国煤炭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年,公司筛分厂进行二级破碎机至工业广场锅炉房输煤系统的刮板机及二破下分煤漏斗设计制作与安装。设计院设计的方案,漏斗安装需要10天,而且筛分系统集中控制线路需改线,暖气管路需改线,工程量大,还影响外运装车10天左右,少销售100万吨煤炭,损失巨大。听到消息后,他立刻到达设备安装现场,对现场房屋和立柱、漏斗等设备进行了尺寸测量,回到家中连夜进行设计,大胆提出不用设计院的方案,采取将分煤漏斗的安装位置由皮带机机尾滚筒后方安装改为右
侧,转载刮板机也由后方安装改为右侧安装的方案,这样漏斗不用重新制作,使用现有的漏斗即可,只是需要在现在的漏斗侧面开个口,加入一个自制的可调节输煤量的翻转漏斗即可,而且筛分系统集中控制线路和暖气管路也无需改动。公司领导研究后采纳,在储煤仓满仓的情况下进行漏斗安装工作,漏斗安装只用了4小时就完成,而储煤仓内的存煤可以保证12小时的装车需要,没有影响到外运装车,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获得公司嘉奖。
工匠个人事迹14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x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个人事迹15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xx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xx说。
技校毕业的耿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工匠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工匠个人事迹11-29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01-14
优秀工匠个人事迹10-03
工匠事迹个人材料11-13
学习工匠精神个人事迹09-23
工匠个人事迹(精选12篇)02-02
工匠精神事迹09-26
大国工匠事迹02-27
劳模工匠事迹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