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

时间:2023-02-15 08:58:49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历史教案(集合15篇)

初中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1、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2、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三、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暴政的并解释"国人暴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动"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教案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种姓制度、佛教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河流:印度河、恒河。

  3.出现国家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是华氏城。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知识点三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7.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8.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10,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2.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探究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

  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探究三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P13,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简要说说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初中历史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4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 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 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 ”,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 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 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 ”, 还出现了( )。原产越南的( )由 福建推广到江淮 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 ),( )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 )在南方逐渐普及,( )成为著名的瓷都。( )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

  4、( )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 )、( )、( )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 )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 )身份相对自由,( ) 文化生 活也丰富起来。( )、(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初中历史教案5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初中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②编演历史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③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配给学生在课前搜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②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③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一段骄傲而又温暖的记忆。当今世界唯一能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能激起人们高涨热情的就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当奥运圣火点燃,“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谁能不对古希腊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是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奥运的故乡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

  【新课教学】

  一、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神、水、人。

  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引言和22页的本课引言,思考并概括“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及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的线索”,然后教师概述:

  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

  1、前6世纪之前,世界由神创造。

  2、前6世纪,泰勒斯:“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3、前5世纪,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

  1、“智者学派”的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智者”。反对派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那么当时的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呢?

  2、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初中历史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1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2、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 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 人民海军的建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 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 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

  3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4 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 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 防 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 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 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后习题

  1 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应选A(50年代)。

  2 完成《历史填图册》19页各题。

初中历史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初中历史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复习提问法。

  2.说、看、议结合法。

  3.分析归纳法。

  4.连环提问法。

  讲述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

初中历史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初中历史教案12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xx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 时间 策略 顺序 意义 长平之战

  皇帝 阳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李斯

  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历史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族。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本课涉及到了元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内容。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朝代。本课承上启下,讲述了元朝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明清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及其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都很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更加的容易掌握知识,本课的内容宽广、丰富。一些史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触到,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导讲解,更利于学生的知识接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蒙古国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掌握元朝的建立和元朝的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

  3、掌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

  能力。

  2、通过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

  统一的条件下和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实现的。以此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

  2、通过学习。了解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体

  现了高尚的气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1、行省制度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片讲授法、探究法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在宋朝时期,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在南宋时期,金与南宋议和后,这两个王朝都有了哪些发展,在他妈相争的同时,哪个民族在默默的兴起。(蒙古族)这支民族建立起什么政权,(蒙古国)是的,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新课——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共同来了解这支民族。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早期的蒙古草原处于哪一种社会局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对其评价吗?(引导

  学生进行归纳)

  ⑴时间:12世纪

  ⑵社会局面:混乱不已

  ⑶史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杀伐”。

  过渡:蒙古族的这种情况最后,最后由谁解决了。这个人是谁?

  2、(出示人物图片)右图上的人物是?他属于哪一个民族?

  ⑴人物:铁木真

  ⑵民族:蒙古族

  3、他的出现,使蒙古族的社会局面发生怎样的改变?成吉思汗又是为何被称

  “一代天骄”的?

  ⑴社会局面:长期混战局面结束

  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4、铁木真领着军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又是如何被称为“成吉思汗”的?

  ⑴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

  ⑵尊称“成吉思汗”

  过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并没有统一全国,那么在他去世后,蒙古族有没有

  统一全国呢?(一起来看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过世后,相继灭了哪些朝代?

  ⑴西夏、金

  2、(图片展示)西夏和金的灭亡,对于南宋而言,起到什么作用?

  ⑴形成了“包围之势”

  3、1271年,谁建立了元朝,定都于?

  ⑴忽必烈

  ⑵定都:大都

  4、(图片展示)忽必烈即位后,与哪一年起兵灭宋?结果如何?

  ⑴1276年起兵灭宋

  ⑵结果:全国统一

  过渡:1276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那么,在灭宋时,南宋曾出现哪些抗元大将?

  5、在抗元的将领中,谁最为有名?

  ⑴文天祥

  6、文天祥在抗元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7、文天祥被俘后,曾在狱中写下哪一首后世流传的著名诗句?

  ⑴《过零丁洋》

  ⑵《诗句展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8、思考:元朝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的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过渡:元朝统一全国后,元世祖是如何去管理这偌大的疆域?

  9、元世祖为巩固统治,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

  ⑴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政治

  10、为加强管理,元世祖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⑴农业①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②治理黄河。

  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11、(材料一展示)问:材料一中,体现了元世祖什么思想?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思想: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

  ⑵表现:①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②治理黄河

  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过渡:为了加强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元世祖还采取哪一措施?(交通运输)

  12、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元世祖下令开通了哪些交通路线?目的是?

  ⑴目的:为便利南粮北运

  ⑵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

  13、(材料二展示)问:隋朝运河和元朝的运河,有哪些不同,元朝还开通了哪条运输路线,共同作用是?

  ⑴不同之处①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

初中历史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

  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

  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新授讲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

  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A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

  B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

  C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

  D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

  (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

  (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

  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教师总结;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贞观新政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三目第一段起至第11页第2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

  1、赋役制度方面突出了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编撰的《唐律疏议》,其原则就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4、沿袭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5、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教师总结: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请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巩固与小结]

  隋唐时期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隆盛时期。唐前期统治者认真汲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历数代而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治世盛世局面,为后世所景仰。我们生活在祖国腾飞的新时代,更应从中感觉祖国的辉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奋斗!

  [板书设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1、隋朝的灭亡亡国之君:隋炀帝

  原因:暴政

  时间:618年

  2、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

  三、贞观新政:

  改革赋役制度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1、贞观新政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议》

  完善科举制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2、贞观之治

初中历史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布置研究任务。一组:研究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二组:搜集商鞅的有关资料。三组:用历史短剧的形式表现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四组: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

  2、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假期?

  你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人们是怎样过假期的吗?

  四组同学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展示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

  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

  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三组同学表演历史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两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秦国现在很多人大量开垦私田,不向国家交税,贵族生来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游手好闲,百姓不愿生产和当兵打仗,地方贵族不听中央指挥。先生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革?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案11-05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8-26

初中历史教案(精选20篇)07-19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8-26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2-14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2-14

初中历史教案(汇编15篇)08-26

初中历史教案(通用16篇)06-23

初中历史教案(通用15篇)08-29

初中历史教案(通用17篇)07-22